《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

合集下载

于连与拉斯蒂涅

于连与拉斯蒂涅

浅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形象的不同摘要: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们都受到了拿破仑英雄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刺激,都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渴望出人头地的野心青年。

但深入阅读,便会发现,他们两个更多的是不同,无论是在性格和奋斗手段方面,还是在人生追求和思想认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分析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悲剧野心性格人生追求结局区别一、生活背景造就的性格差异现代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于连性格的形成也反映了这一点。

在《红与黑》中,作者虽然只用了前五章对他的童年生活进行了简单、概括的描述,但我们仍能够从他的叙述中看到于连在其日后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性格的根源。

首先,于连出生平民,是个体质羸弱的年轻人。

他虽相貌英俊,但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而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

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喜爱的书。

于连身处被压迫阶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

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以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

他总是挨打,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家里人的鄙视。

所以,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又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切都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使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

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

因为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于连为解除自卑心理给他带来的紧张,必须争取"优越感"作为补偿。

这时,拿破仑——这个用剑使自己成为世界主人的强者形象给"非常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同时也点燃了他勃勃的野心之火"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不可动摇的决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人物性格差异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以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高老头》中塑造的拉斯蒂涅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权力欲望、爱情观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文章旨在揭示这两位人物性格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对人性、社会以及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他既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又有着自卑和敏感的内心。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野心的人。

他对于权力、地位和声望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野心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于连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人。

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尤其是对于那些他认为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他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但同时也害怕他们的嘲笑和鄙视。

这种敏感和自尊使得他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小心翼翼,甚至有时过于谨慎而失去了自我。

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原则,又有着软弱的时刻和妥协的选择。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反感,但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限制。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和挣扎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野心、敏感和自尊构成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显得既坚定又脆弱。

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红与黑》于连和《高老头》拉斯蒂涅的人物结局分析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班齐钰 38号摘要: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二者身上也寄托着作者自身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作者寄托;性格;命运正文: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浪漫主义的虚无曙光再也无法照亮人们的心灵,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边蕾(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教科研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

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与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地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本文从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出身、人生目标的实现方式、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权钱笼罩下奋斗者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雄心与野心;金钱与爱情;人生目标;真诚与虚伪;心路历程中图分类号: I106.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8610(2009)11-0025-0219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红与黑》与《高老头》分别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

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自尊受侮辱,人格被扭曲,可他们仍在不择手段地以他们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一、相同的历史时代背景,截然不同的阶级出身两部作品反映的都是一八一四年至一八三零年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零年纪事,而作品的实际创作时间是一八二八年至一八二九年间,《高老头》则是以一八一九年底到一八二零年初的巴黎为背景。

这一时期的法国,矛盾重重,动荡不安。

政治上,在金融资产阶级的政权压迫和金钱的诱惑下,软弱的贵族阶级早已无力和金融资产阶级抗衡;经济上,贵族所代表的封建经济已被摧垮,其经济实力也受到严重的削弱,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

于连和拉斯蒂涅虽然同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然而却出生在截然不同的家庭。

于连是维里业小城一个木匠的儿子,母亲早逝,身体瘦弱单薄的他在父亲和兄长们粗暴蛮横的拳脚交加的环境中长大,造成了于连自卑和敏感的性格。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形象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启蒙文学以来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向上爬”的青年①,他们在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进行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

于连是一个平民知识青年,父亲老索列尔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对于连没有付出多少父爱。

因于连“身体显得孱弱,样子文秀”②干不了重活,便躲着一边看书,父亲可不愿白养着儿子,经常打于连,如一次于连在看书“老索列尔顾不上大把年纪……挥手一拳,于连手上的书便飞落到河中。

再一老拳,绝不比头一下留情,打在耳朵前的颧骨上……”③从而使于连难以容忍家庭乃至社会的不公平.。

他富有才智、热情勇敢,却因出身低贱遭人白眼。

小资产阶级的粗俗教育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戕害在于连心灵深处形成逆反心理。

而他极力崇拜拿破仑,如他被父亲打的脸上淌血后,却是“于连满心忧伤地望着河中漂流远去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那是他看的比什么都宝贝的。

”④]从有关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里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是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被社会风气腐蚀、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权力之外的现实下形成的心理变态的反映;还有德·瑞那市长、拉莫尔侯爵令于连目睹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荣华,他门又容不下一个下等阶级的成员成长起来,所以于连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

而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家里省吃俭用,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供他到巴黎读书。

刚开始,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在穷困窘迫的生活中,只想“通过没头没脑的用功”⑤以求以后毕业做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⑥但是不久后,他亲眼看到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的种种画面,并在上流社会目睹阿瞿达侯爵为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致使“巴黎社交界的妇女领袖”①鲍塞昂夫人含着眼泪离开了巴黎;而在下层社会,“凶狠残暴的‘鬼上当’”伏脱冷为金钱掠夺别人,这时拉斯蒂涅在伏脱冷的对社会老道的议论中洞悉这个世界可怕的奥密。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衢州学院邹诚裔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著作《红与黑》和《高老头》。

而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红与黑》和《高老头》两部现实主义著作的产物。

同是波旁王朝复辟的历史时期,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探寻自己的前途,追求自己的目标,试图爬上上流社会。

两个人物的相同点: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在阶级更替时期试图从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

于连精通拉丁文,且有超常的记忆力,轻轻松松能背完一本书,还帮德·拉莫尔侯爵记住秘密会议内容,中途遇危险且灵机应变,最后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

拉斯蒂涅则是大学毕业,拥有众多学位证书。

其次他们都拥有英俊的外表,诱惑了许多有权有势的女人的心,借助这些上层社会的女人来达到成功,正如《高老头》中的鲍塞昂夫人所说,“你若没有一个女人的关切,你在这个社会便一钱不值”。

再者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心里转变,都立志向上爬。

他们都从底层向上,从外省或者乡下来到巴黎,经过社会的大染缸最后成型,变的不再单纯,希望更进一步得到权力和满足欲望,出人头地,拥有自己的地位。

两个人物的不同点:于连和拉斯蒂涅拥有这么多的相同,拥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才能,以及类似的起点——于连的底层地位和拉斯蒂捏的没落贵族身份。

但无疑两人也有很多不同。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

于连社会地位低下,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木匠的儿子。

他从小体弱,干不了重活,常常被父亲和兄弟殴打,并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再加之底层的社会地位,这所有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决心。

他崇拜拿破仑,喜欢阅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希望拥有平等的生活。

高贵的地位和个人价值成了他奋斗的目标,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希望像拿破仑一样干出一番事业,他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试《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试《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

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

14于连形象和拉斯第聂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分析:《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带着受过教育,但有很穷的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独特**和冷酷感情踏入社会,经历了一条由反抗到妥协再到反抗的人生道路。

《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具有相似的特征:他们都雄心勃勃,聪明能干,意志坚强,都以各人名利为前提,企图通过自己个人奋斗,飞黄腾达,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于连不是命运的宠儿,他的每一次努力丢在即将成功时化为泡影,最终走上了断头台,而拉斯蒂涅极端个人注意的罪恶膨胀,却使他不断沿着金钱的阶梯攀升。

两个人物不同结局,考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社会的因素。

于连与拉斯蒂涅关键在于他们的直接推动力以及从而行成的行为方式,手段价值观的不同,前者不乏野心和智慧,在关键时刻往往受制于狂热而把自己的长远奋斗目标和平素清醒明察,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而后者则始终清醒地瞄准了金钱地位,表现出精明地投机与冒险。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生活在王朝复辟时期,但于连为摆脱屈辱卑微地位而进行个人主义的抗争,代表的是平民青年对王朝复辟现实的不满,反应着法国大革命播下的自由平等意识以及对过去的拿破仑时代的缅怀。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他们野心勃勃、意志顽强,为了个人的名利可以不择手段;两个人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腐朽的人生观。

但是,性格有着相似之处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

于连拥有野心和智慧,却常因自己拿破仑般的狂热而把奋斗目标和冷静客观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如他听说德•瑞那夫人告发他,就不顾一切地冲回去枪击了夫人。

而拉斯蒂涅却用商人的眼光始终以金钱为目标,奉利益为珍宝,精明而投机。

其次,他们的反抗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通过占有贵族夫人与小姐来报复贵族阶层,显示自己的反叛与抗争。

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经典的铿锵的陈词更是将他对贵族的愤怒抨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为了自己平民的尊严坚持到最后,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结局是他个人反抗的升华。

而拉斯蒂涅放弃了贵族传统观念,走上了不择手段向资产阶级蜕变的道路,他充分领会了“人生三课”,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懂得了“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于是,像个战战兢兢的小学生完成功课一样他一步步抛弃良知,爬到了社会顶端。

他成功了,却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他的结局是妥协的成功,是抛却个人良心和道德观念的成功。

最后,他们典型形象表现的意义不同。

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与结局,所隐含的意味截然不同。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泯灭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终成为被排斥者与局外人。

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资产阶级丑恶的嘴脸,唯利是图,拜金与个人主义盛行。

前者进一步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反抗登记制度的进步性,而后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必然,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与残害,金钱成了滋生罪恶与堕落的温床。

在我看来,于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相同:
1、可悲的大环境(共和理想破灭,复辟时代来临。


2、典型的小人物(平民的儿子,破落的贵族子弟)
不同:
1、主题不同(《红与黑》强烈政治倾向;《人间喜剧》拜金主义,现实主义)
2、作家倾向不同(《红》内倾向,深度心理描写;《人》外倾向,外部社会形态)
3、人物形象之不同
(1)理想追求不同
于连:“拿破仑式理想”,希望出人头地
拉斯蒂涅:重整家业,挥金如土,世俗
(2)性格造成不同
于连:复杂多变矛盾性格,自尊又自卑,勇敢又怯懦,真诚又虚伪,反叛又妥协
拉斯蒂涅:相对简单,痛苦来源于贫困现实与物欲享乐之间的巨大反差,热情善良,正义,(3)奋斗手段不同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受到上流社会女人的青睐,但是手段都本质的不同。

于连:视“女性”为征服对象,为了职责,也曾投入热情与真诚,但从未竭力讨好,也从未糟践自己,与远大的理想相比,爱情是第二位的。

拉斯蒂涅:凭借风流倜傥去征服很多上流社会的侯爵小姐,把她们当做向上的跳板,头脑清醒,不断更换目标,用完就扔。

(4)信仰内容不同
于连:视拿破仑为偶像,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自我奋斗。

拉斯蒂涅:则信奉“极端利己主文”,主张唯利是图。

(5)结局成败不同
于连:在彻底看清社会真面目后,毅然选择心灵的回归,宁死而不愿苟活。

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的永生。

拉斯蒂涅:则正好相反,他在认清金钱的本质后,纵身跳入大海,永不回头。

他娶了纽沁根夫人的女儿,被封为勺哥,成为贵放院议员、副国务秘书,大搞投机买卖,一个典型的个人野心的成功者,只是心早已不在。

于连与拉斯蒂涅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对比分析《红与黑》与《高老头》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在书中塑造了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世界文学史上“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

他们有着相似的目标,但是在奋斗之路上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同的历史时代特点,也有一样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但是却表现出不尽相同性格特征。

于连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面性。

他渴求人格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观念、平等意识和反抗精神;一方面仇视和反抗上流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投靠上层社会,显得虚伪而又野心十足。

但是最终却彻底醒悟而以命向残酷的社会现实发出抗争。

而拉斯蒂涅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原则所腐化了的贵族青年,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他野心勃勃,在经受了极端利己主义和金钱万能等思想的深刻认识后更是彻底泯灭良心而奔向贵族生活。

当然,性格的最终养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出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由于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识;崇拜拿破仑,又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

正是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了于连对这个社会的憎恨及对金钱和荣誉的渴望。

而拉斯蒂涅出身于安古兰米乡下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虽然贫穷,但当时是封建贵族掌控着国家政权,所以他可以凭借贵族的身份攀援到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她是“贵族社会中的一个领袖”。

所以拉斯蒂涅贵族的出身为他向上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虽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但也为他进身资产阶级提供了可能。

这对于无权无势的于连来进入上流社会来说是一大障碍的问题于拉斯蒂涅而言却无任何困难。

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差异以及最后结局的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生目标在实现方式上也是不同的。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

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人生理想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和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心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

他们是“既才华横溢又卑鄙无耻,既聪明又狡猾,既崇高又卑鄙,既诚实又虚伪的复杂性格的复合体”。

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

在这一思潮中,产生了许多伟大作家和作品,从而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

本文要介绍的是于连与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D�D法国王政复辟时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生平、思想、遭遇以及结局四个方面来认识比较。

一生平从生平来看,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

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得颇为漂亮,“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深栗色的头发,垂落得很低,额头自然变小了。

”而且,他的眼睛“宁静时,闪耀着深思和探索的光辉,此刻却流露出一股憎恶可怕的凶光”,“在生气发怒时,有一种凶相”。

而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

幼年的教育致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平日穿隔年的旧衣服,有时也能装扮得十分得体,风度翩翩上街。

但由于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他初到巴黎时只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

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刺激了他想向上爬的欲望。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角色——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内在特质。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挣扎、追求并最终实现或挫败其理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位角色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及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角色,还能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形象分析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多面,深刻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地位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出身贫寒,但却怀揣着对权力、知识和爱情的渴望。

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断努力,试图摆脱自己的社会阶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他的这种努力却常常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打击。

例如,他在爱情上的追求,无论是与玛蒂尔德还是玛达姆·德·拉穆尔特的关系,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法与这些贵族女性相匹配,但他又无法抗拒她们所代表的权力和财富的诱惑。

这种矛盾使得他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

于连的形象还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偏见却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他在军队中的经历和在贵族家庭中的工作都让他深感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试图通过追求权力和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最终却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改变他的命运。

这种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使得于连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有着软弱和迷茫。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比较汉语言文学二班李思盈 45号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

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任务的异同。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情陷“夜巴黎”(一)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

虽然它不能涵盖这个国家的一切,但是这个城市浓缩并表现着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正正在此时,政权交替频繁,不同的派别引领着自己的支持者道向不同的方向,却总是被共同的力量——物质,牵引着,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巴黎,迷失了自我。

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

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环境改变的黄毛小子。

但巴黎这个大染缸,把两个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一步步使之变为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二)但于连是木匠之子,拉斯蒂涅是落魄贵族。

于连时代是贵族重新掌权的时代,拉斯蒂涅则是贵族迟暮,金钱变成权威的年代。

所以两者的追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拿破仑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于连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但由于“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令于连永远与在战场驰骋的机会失之交臂。

许多像于连那样的青年都希望社会变革,实际上变革意味着革命。

复辟王朝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向往拿破仑,而统治者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敌视。

当德瑞市长知道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狂热者时,表示出十分唾弃的态度并说:“如果他不是贵族,他住我们家拿我们的钱,那就是佣人。

”由于于连只是比较低下的身份,所以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有多少经历,就要他们付出多少代价。

”而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二、作者的无意识流露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于连不是野心家,而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典型。

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的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他的平民的叛逆性格最终酿成了他毁灭的悲剧。

而拉斯蒂涅的形象是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他在巴黎三年的生活史,是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失去纯朴、毁灭灵魂的历史。

他没有成为占有巴黎、占有世界的“英雄”,而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帮凶。

第二,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拉斯蒂涅显得精明、圆滑、狡诈,他善于向生活学习,在与人的接触中变得具有远见卓识。

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

于连是一个孤傲者,他企图以虚伪、卑鄙的方式去实现平民的自尊意识,摆脱平民阶级低微屈辱的现状,这就不可避免要发生悲剧。

于连是一个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复辟时代,在上流社会的压抑下毁灭了。

于连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阶级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当人物所处环境和自身追求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协调时,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矛盾便突出地表现出来。

于连和拉斯蒂涅涉世未深时都曾是心地纯洁、聪明伶俐、感情细腻的青年,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开始发生转变。

一到巴黎,他在经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后,虽然有过一番内心痛苦的搏斗,有过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同情之心和无情之心的斗争,但他那本来就狐疑不决的南方人的性格很快就被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恶水所冲垮,变得虚伪、狡诈、利己、冷酷。

而于连则变得自尊、自傲、反抗、虚伪,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跟周围环境产生了矛盾。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第三,个人奋斗使用的手段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颇得上流社会人的欢心,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

因此他们也就“幻梦般地尽情享受“文明世界中种种乐趣但由于二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因此,二人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

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虽然为了向上爬但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

拉斯蒂涅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

拉斯蒂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引诱女性,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

而于连,尽管他一生中也有过象拉斯蒂涅试图通过女性向上爬的想法与行动,但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有着很大区别。

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

于连是靠着自己广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干一步步进入上流社会的。

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

最后,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命运结局不同。

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

与拉斯蒂涅选择的资产阶级道路相对立,于连他所选择的是投靠封建贵族阶级的道路,他根本就没意识到封建贵族阶级经济被削弱,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封建贵族阶级的门第又历来密关紧锁,选择的错误注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

综上所述,拉斯蒂涅和于连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个人奋斗者形象。

他们代表了法国复辟时期绝大多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成为永远的文学画廊中为个人拼搏的强有力的典型。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他就在野心和良心的冲突中坚定地“埋葬掉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顺着野心家的路迅跑,因而他的命运之帆始终是顺风吹送。

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就不然了。

于连既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往上爬,就必然要依附权贵,甚至也以征服贵夫人为主要手段;但于连又时而自发时而自觉地要求保持他平民阶级的骨气和良心,这就必然地常常和教会、贵族以及大资产阶级发生冲突,他们就要遏制于连的攀升,最终还是他们把于连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年轻人,经过社会的磨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1]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冯桂华.拉斯蒂涅和于连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5):60.[3]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一于连·索黑尔[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1):84.[4]苏千明.于连进取恋爱心理描写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2[5]韩捷进.外国文学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08.[6] 杨周翰,吴达远,赵萝旋.欧洲丈学史:下卷〔M].人民丈学出版社,1979.[7]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等.比较丈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巴尔扎克:《高老头》。

伊犁市: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

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面对伏脱冷提出的谋害维多利哥哥的建议,拉斯蒂涅一方面拒绝了这个罪恶的计划,但同时又没有停止和维多利小姐谈情说爱。

高老头的死以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

让他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

但于连不同。

于连的心理矛盾及扭曲是由两个阶级的对立引起的。

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

这种内在的追求在他身上外化成为一种强烈的自尊。

“我跟谁一起吃饭?”他还常说“我虽然卑微但不卑贱。

”总之,他处处要求平等。

社会阶级的歧视加上自尊自傲的性格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和对抗。

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他不仅时常鄙视贵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他曾为宴请宾客的钱是从孤儿口粮克扣来的而良心受责,也曾为瓦尔诺禁止被收容者哼小曲而伤心落泪。

但是,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

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

“我当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

”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

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

”,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

反抗与妥协就使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地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