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的区分
类毒素and外毒素
类毒素toxoid;anatoxin又称减力毒素,变性毒素。
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抗原性的毒素。
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抗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
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
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
常用的甲醛溶液的浓度是0.3~0.4%。
它可使细菌外毒素的电荷发生改变,封闭其自由氨基,产生甲烯化合物(CH2=N-)。
其他基团(如吲哚异吡唑环)与侧链的关系亦可改变,成为类毒素。
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另外,若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
该类制剂在体内吸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
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就是由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
主要用于儿童,注射后可同时预防儿童易发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种疾病。
类毒素在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传染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人和动物的免疫接种,使其通过人工自动免疫获得抗病能力;还可用来免疫动物,再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含抗毒素的血清,将此抗血清注入人体后,可使人体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立即获得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
外毒素exotoxin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在免疫学领域中,外毒素(Exotoxins)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可溶性蛋白质毒素,其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功能而对宿主产生有害影响。
外毒素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毒素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外毒素与内毒素(Endotoxins)是细菌毒力机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相比之下,外毒素是由细菌主动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蛋白质毒素,而内毒素是细菌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外毒素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生物活性非常强,可以在极低浓度下产生明显的效应;其次,外毒素作用靶点广泛,可以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质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核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外毒素的作用通常是特异性的,即只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类型或器官。
根据其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以分为:A-B型毒素、细胞破坏素、超抗原和毒素酶等不同类别。
1. A-B型毒素A-B型毒素是一类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外毒素。
它们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而B亚单位则用于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和进入。
这类毒素的基本机制是,B亚单位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上后,通过内吞饮作用将A亚单位转运入细胞内部,然后A亚单位对宿主细胞的生理过程进行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后,A亚单位会剪切破坏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反应,如白喉病例中形成的黏膜膜或破伤风的肌肉痉挛。
2. 细胞破坏素细胞破坏素(Cytolysins)指的是一类可以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外毒素。
它们与宿主细胞膜发生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最典型的细胞破坏素是溶血素(Hemolysins)。
溶血素与宿主的红细胞膜相互作用,造成膜的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部的成分。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既有益又有害。
许多人可能会熟知一些细菌引发的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等。
而在这些疾病中常涉及到一些毒名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1. 毒素毒素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有毒物质,它们可以对人体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引起细菌性感染。
毒素通常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
内毒素,又称内毒素原,是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壁里的毒素。
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内毒素会释放出来,进入宿主体内,引起毒素性休克、发热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外毒素,也称外毒素原,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外的毒素。
外毒素可以分为内源性毒素和外源性毒素。
内源性毒素由细菌自身产生,而外源性毒素是由其他菌株或其他微生物生成的毒素,如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
2. 毒力毒力是指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不同细菌的毒力差异很大,有些细菌很强毒,即使摄入少量也能引起严重的疾病,而有些细菌则相对较弱毒,必须摄入大量才能引起疾病。
毒力的评估通常通过LD50(Lethal Dose 50)来衡量。
LD50是指摄入一定量细菌后能导致50%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以大肠杆菌为例,其LD50值较高,意味着人体在摄入少量大肠杆菌后通常不会感染严重疾病。
3. 菌素菌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
常见的菌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
这些菌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菌素的发现对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由于细菌对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一些细菌株对常规菌素失去了敏感性,这也是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挑战。
4. 菌毒细菌毒性亦称为菌毒,是指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毒性表现。
菌毒程度的严重与细菌株的种类、毒力以及感染途径有关。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污染、皮肤伤口等。
不同的感染途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疾病。
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微生物生物毒素
微生物生物毒素微生物生物毒素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可以被称为微生物生物毒素。
这些毒素可以对人类、动物和其他生物产生不同种类的毒性效应。
有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已经被证实是非常危险的,可以由污染食物、饮用水和其他环境来源而进入我们的身体。
微生物生物毒素是怎么产生的微生物生物毒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由于其自然的生长和繁殖条件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毒素。
这些毒素的作用机理也是不同的,可能会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毒性效应。
微生物生物毒素有哪些类型微生物生物毒素的类型可以依据多种分类标准,例如:1. 常见的微生物生物毒素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毒素:内毒素、外毒素、胞外毒素和胞内毒素。
2. 依据微生物的类型进行分类,例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和病毒毒素等。
3. 毒素有机、无机、生物(蛋白)化学性质等分类方法;蛋白质毒素类有: A/B 两分子型毒素、超抑制毒素、嗜血质、膜破坏毒素、肝毒素、酶毒素、输氧毒素等。
微生物生物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毒性效应。
例如,其中一些毒素可以通过污染饮用水和食物而进入人体内部,导致肠胃问题、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影响。
其他产生剧烈生物反应的毒素,可能会导致休克、肝衰竭、呼吸衰竭和多个器官功能损失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在食品加工和食品保鲜、储存中,为了避免微生物污染和产生的毒素污染,需要做好相关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工作,建立安全食品的生产流程,并定期检测食品状况,确保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结论微生物生物毒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毒素可能会对人类、动物和其他生物产生不同种类的毒性效应。
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产生多种健康问题,其中一些可能非常严重。
为了避免微生物污染和毒素污染,需要做好相关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工作。
让我们一起为健康食品加油!。
外毒素与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内.外毒素的知识介绍
内毒素知识介绍细菌与细菌内毒素的概念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ol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中的类脂A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成的,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细菌英文叫Bacteria:为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
若按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
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唯有肽聚糖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链的性质有所不同,见下表:关于细菌细胞壁结构,尤其G+/G-菌不同之处见下图所示:由以上结构模式图可以发现,G+菌与G-菌有不同之处,其中对于G-菌来说:细胞壁较薄,厚约10-15nm,结构也较复杂。
肽聚糖含量低,仅占细胞干生10%左右,层薄又较疏松,因肽聚糖之间仅四肽侧链直接联结,缺乏五肽桥;肽聚糖居于细胞最内层,外面由内向外还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层聚合物。
(1)脂蛋白(lipoprotein)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联结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类脂一端经非共价键联结到外膜的磷脂上,另一端由共价键联结到肽聚糖肽链中的二氧基庚二酸残基上,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外膜(outer membrane)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结构,位于肽聚糖的外侧,其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磷脂双层,其中镶嵌一些特异蛋白质,穿透外膜的内外双层,呈液态镶嵌体。
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区别
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区别有关破伤风的防止方式,选择项中常常会出現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字眼,学生们通常搞不清。
一样,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考試中,这类题也常常会出現,区别好类毒素与抗毒素,可以协助我们迅速精确地刷题。
那麼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差别有什么呢?破伤风毒素累积就是指破伤风杆菌造成的外毒素,根据一系列的生产加工解决做成之后,注射到身体,历经一段時间身体就造成了抗毒素,这类抗毒素在身体感染破伤风时,能够中合破伤链球菌造成的外毒素,它是一种防止破伤风的疫苗,归属于全自动免疫力,在身体储存的时间长。
破伤风抗毒素就是指用对破伤风具备免疫能力的动物和人的血细胞做成的,注射到身体之后立即对破伤风具有抵御的功效,保持的时间较短,归属于被动免疫。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于防止破伤风的一种免疫力疫苗.以便避免破伤风病的产生,医师给患者注射一定量的破伤风类毒素,进而做到防止破伤风病的目地.而破伤风抗毒素是用对破伤风病具备免疫能力的人或小动物血细胞经生产加工特制而成的免疫抗体,注射到身体后,可立即对破伤风具有抵御的功效,但这类抗毒素是普攻的,并且在身体只有保持很短期内,因而,最压根的還是应当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使身体造成全自动免疫抗体,进而做到长期的防止皮伤风的目地.实施意见:破伤风类毒素是用破伤风菌经减毒生产加工解决后做成的疫苗,注射到身体后需要历经一定時间后身体才会造成全自动免疫能力.因而,假如身体未打疫苗过破伤风类毒素而产生创伤,或者不久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而本身尚造成免疫抗体时产生创伤,为避免感染破伤风,应最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使被动免疫和全自动免疫力衔接起来,进而做到防止破伤风的目地.若早已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类产生创伤后,沒有必要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由于作为类毒素的抗原体和抗毒素的抗原另外注射后也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使相互影响减少,丧失免疫力实际效果.。
病原学复习重点
病原生物学复习重点第一、二章一.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测量单位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球形——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连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形——杆菌(链杆菌、球杆菌)螺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测量单位:微米三.细菌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与真核细胞异同1.细菌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细胞壁主要功能:保护细胞,使其免受由于渗透压的变化而引起的细胞破裂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有一定的通透性和机械阻挡作用有多种抗原表位,决定菌体的抗原性多种抗生素作用的靶点细胞膜主要功能:渗透和运输作用(物质转运)细胞呼吸作用(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有关)生物合成作用参与细菌分裂(中介体)细胞质主要功能:细菌合成和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可根据其内含物答其作用)核质主要功能:也称拟核,具有染色体的功能,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2.原核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五.细菌有哪些特殊构造、功能及实际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胞荚膜功能: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抗干燥作用,免受溶菌酶和补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储存营养,以备缺乏时利用堆积某些代谢物黏附作用实际意义:荚膜具有抗原性,可帮助鉴别细菌以及作为分型的依据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诱导产生抗体诱导炎症反应实际意义:鉴别细菌—根据动力和抗原性(鞭毛运动具有方向性和趋向性)菌毛功能: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接合时可传递遗传物质芽胞功能及实际意义:强大抵抗力--灭菌的标准芽孢在菌体中的位置、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用于鉴别细菌(杀灭芽孢最可靠的办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六.中介体、质粒异染颗粒、LPS1. 中介体(mesosome)定义:是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入,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功能:扩大细胞膜面积和呼吸酶含量,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故称拟线粒体2.质粒(plasmid)定义: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2009-11-16 15:59 【大 中 小】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类毒素名词解释
类毒素名词解释毒素是指生物体内或外界物质产生的具有毒害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由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产生,也可以由人工合成。
在生物体中,毒素的产生通常是为了进攻或防御目的。
毒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通过食物、水源、空气中的微粒等。
不同种类的毒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效应。
毒素可以按其产生来源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主要由细菌等生物体在生死过程中释放出来,例如脂多糖内毒素(LPS)就是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在细菌死亡或破裂时会释放出来。
外毒素则是指一些生物体通过特定的器官或器官系统释放到外界的化学物质,如蛇毒、蜘蛛毒等。
毒素可以按其作用靶标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肌肉毒素和血液毒素等。
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如砒霜中的砒,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毒素则主要作用于细胞内部的某些结构或功能,如一些真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可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
肌肉毒素则主要作用于肌肉,例如蛇毒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肌肉的收缩。
血液毒素则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如一些细菌产生的溶血素可以破坏红细胞,并引起溶血性贫血。
毒素可以按其毒力分为强毒和弱毒。
强毒指的是毒力很强的毒素,其摄入或接触量即使极小也能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
弱毒则指的是毒力较弱的毒素,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引起明显的中毒反应。
毒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环境中存活一定的时间,也可以抵抗一定的外界条件。
这使得毒素可以在食物链中传递,进而影响到更高级生物。
对毒素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毒素的毒理学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解决中毒事件的防治和救治问题。
此外,对毒素的研究还可以拓展毒素的应用领域,如制备药物、农药和化妆品等。
总之,毒素是一类具有毒害性的化学物质,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效应。
对毒素的研究对于防治中毒事件和发掘毒素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外毒素_内毒素_类毒素_抗毒素等的区分
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二者都为抗原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相当于疫苗,用于免疫预防接种抗毒素: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相当于抗体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
毒性很强。
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
临床常见: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等。
2.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如布鲁菌、肠杆菌、奈瑟菌、弧菌等分泌的内毒素临床常见。
生物制品技术-类毒素
类毒素
细菌毒素的概念
• 细菌毒素指致病性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 • 外毒素属蛋白质,一般容易灭活,可用甲醛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作用机理
• 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 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 常用的甲醛溶液的浓度是0.3~0.4%,它可使细菌外毒素的电荷发生改变,封闭其自由氨 基,产生甲烯化合物。
作用机理
• 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 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
作用机理
• 若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此类制剂在体内吸 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 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就是由百日咳死菌苗、 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
改进精制方法
• 制备出高纯度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均为一一蛋白质。从理论上来讲,各种蛋白分 离纯化的技术都可用于提纯素素或类毒素。
改进类毒化的工艺
• 国外曾报道用改进的新工艺制备——新型破伤风类毒素获得成功。 • 此种类毒素的类毒化是完全的,且是不可逆的,其免疫原性并不能因磷酸钙的吸附而
增强。 • 此种类毒素作为液体疫苗和传统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有同样的免疫原性。
脱毒
• 温度: 一般脱毒采用37~39℃。 • pH: 在微酸性时脱毒速度慢;在碱性时脱毒速度快,但类毒素抗原性易受破坏。 • 甲醛含量: <1%。
生物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生物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生物毒素是指由生物体内产生的毒性物质,其种类和作用机制千差万别。
它们可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并且在农业和食品安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描述生物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并探讨它们可能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1. 细菌毒素细菌毒素是指由细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有些细菌毒素是在细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如产气荚膜梭菌和猪链球菌等;还有一些细菌毒素则是通过细菌感染宿主体内而产生的,如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细菌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1)内毒素:这种毒素主要产生于细菌死亡后,释放到宿主体内。
主要作用是引起炎症反应和休克,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2)外毒素:这种毒素主要产生于细菌在宿主体外生长繁殖时,进入宿主体内。
细菌的外毒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经毒素,如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另一类是细胞毒素,如百日咳杆菌产生的百日咳毒素等。
细菌毒素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广泛,包括引起炎症、发热、呕吐、腹泻、过敏反应、神经损伤、肝脏和肾脏损害等。
2. 真菌毒素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长期接触真菌毒素常会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
真菌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1)黄曲霉素:这种真菌毒素可以污染各种农作物和食品,包括小麦、玉米、花生等,会引起肝脏和肾脏的损伤,甚至导致肝癌。
(2)麦角毒素:这种真菌毒素存在于麦角菌和麦角菜等植物中,会引起舞蹈病等中毒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3)毒霉素:这种真菌毒素可以存在于各种农作物和食品中,会引起器官损伤、过敏反应、免疫抑制和癌症等。
真菌毒素对健康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对农作物污染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胁,值得高度重视。
3. 植物毒素植物毒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毒性物质,有些植物毒素是为保护自身而产生的,有些则是因为环境原因引起的。
植物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1)阿托品:这种植物毒素存在于曼陀罗、颠茄等植物中,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引起意识模糊、幻觉、谵妄等症状。
第八章类毒素
(3)类毒素制造 毒素培养5-7天完成,抽取样品作纯粹检验和毒素测定的同时,立即加
入0.4%的甲醛,充分振荡均匀,置37-38C温室中脱毒21-31天,取出静 置7-10日后,抽取上清液用纱布滤过,随即按类毒素量加入0.01%硫柳汞, 摇匀后用灭菌蔡氏滤器滤除菌体和沉淀物。
按总量的2%精制明矾所需量,用蒸馏水配置10%明矾液,与定量的类 毒素均匀混合,定量分装。
并不是所有产毒性细菌菌株都具有相同的产毒力,为了获得更多的毒 素,必须选择毒力强而且稳定的菌种。
例如,白喉杆菌PW8株,就是19世纪末由Park及Williams最早分离的 菌株之一,迄今仍为国际最常用的产毒株。破伤风梭菌Harvard A47株、 Haffkin株、罗马尼亚L-株和Toronto株等均为产毒力较强的菌株。
12
(4) 类毒素的检验
A.无菌检验 从每瓶抽取适量类毒素,分别接种普通琼脂斜面、厌气肉肝汤各2管和
50ml肉汤三角瓶1瓶,置37C培养5-7日,均应无菌生长。
B.安全试验 用体重30O-380g豚鼠2只,各后肢一侧皮下注射2%明矾沉降类毒素
1m1,对侧注射4m1,观察21天。在注射1ml的一侧,允许局部有小硬结, 而在注射4ml的一侧只允许有小溃疡,无破伤风症状发生,在21日痊愈。 安全检验的豚鼠应全部存活。
1.理化特性
外毒素分子在一定的pH及离子强度下能解离为小分子,在另一些条件 下有些毒素可以由小分子单体聚合成大分于的二聚体或多聚体。
Pillemer(1946)的研究表明:破伤风毒素沉降系数为4.6s,相当于分子 量67kD,精制毒素沉降系数为7.0s,并认为这是毒素单体聚合相互封阻 生物活性而形成的无毒的二聚体,白喉毒素也能以二聚体形式出现。
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
王立乾;朱长伟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4(39)8
【摘要】外毒素细菌在代谢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素称为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
也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外毒素,如霍乱弧菌。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毒性强,很少量即可导致寄主死亡。
如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外毒素中毒性最强的,1mg肉毒毒素的纯品可以杀死100万只豚鼠。
外毒素虽然毒性强,但不耐热,热处理后毒性消失。
【总页数】1页(P31)
【作者】王立乾;朱长伟
【作者单位】冠县第一中学,山东冠县,252500;阳谷县第三中学,山东阳谷,252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6
【相关文献】
1.新乡市育龄妇女破伤风抗毒素水平及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效果调查 [J], 周世义;何天有
2.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辨析 [J], 李洪臣;杨秀艳
3.免疫胶体金检测中华鳖抗毒素抗体和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 [J], 邱德全;何建国;钟英长
4.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 [J], 张天周
5.儿童初免含低效白喉类毒素成分的DTaP后的白喉抗毒素水平 [J], 林端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
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内外毒素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药学1102 20112721164 汪雪君
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 到
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 外毒素特点: • ⑴毒性强,1mg肉毒毒素可毒死2亿只小白鼠。 • 20g/只× 2亿只=400万公斤; 400万公斤/80公斤/人=5
万人
• • • • •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存在部 菌种类 化学成 外毒素 由活的细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分子量27~900KD) G-菌多见 脂多糖(毒性主要为类脂A) 内毒素 细胞壁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
稳定性
毒性作 用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致死。各种 稍弱。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 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 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粒细胞反 变。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 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DIC等 性、神经毒性、肠毒素等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 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 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 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 成为类毒素 自动免疫
⑵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 ⑶是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某些G-菌液可产生。 ⑸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用于治疗)。 ⑹经0.3-0.4%甲醛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用于预防)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
只有当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 内毒素特点: • ⑴毒性较弱, •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变基本相同。主要 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 ⑶是脂多糖(简称LPS)。故不易被热、蛋白酶等 破坏。 • ⑷主要是G-菌产生。 •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 ⑹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外毒素和内毒素之间会有很大差距,外毒素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出现在表皮或表面会引起患者的身体出现一些病毒,包括细菌感染等因素,其中内毒素也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身体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可能会造成体温升高,身体发热等不良现象,在平时需要特别小心,做好相应的工作。
★外毒素简介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用作免疫预防剂。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因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
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
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
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
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内毒素毒性反应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
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二者都为抗原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
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相当于疫苗,用于免疫预防接种
抗毒素: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相当于抗体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
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对细菌起
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
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