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共26页2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

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加强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 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加强边疆地区的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和边界争端表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戍卫军队:驻扎在边疆地区,维 护地方安全
民兵组织: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 练,参与边疆防御
边疆防御的成效
长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边疆防御工程,有效地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烽火台:用于传递军事情报,提高了边疆防御的预警能力 屯田制度:通过在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防御能力 军事改革:如明朝的戚继光改革,提高了边疆防御的战斗力和效率
对现代国家安全的启示
重视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的处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借鉴古代帝国的边疆治理经验,加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应对安全风险的 能力。 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御能力。
对现代民族关系的启示
尊重多元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需要得到尊重和包容 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平等对待,避免歧视和偏见 加强交流: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维护和平: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共同维护和平,避免冲突和战争
划分边界:通过划定边界, 明确双方的领土范围,避免
争端
建立缓冲区:通过建立缓冲 区,避免双方直接接触,减
少争端
边界争端的后果
战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 领土损失:可能导致领土的丧失和分割 经济影响: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和破坏 社会动荡: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众不安

【初中历史】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PPT课件

【初中历史】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PPT课件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管理琉球及附属岛屿
1、康煕时台湾面临什么问题?
台湾政治腐朽 ———————内忧 西方殖民者对台虎视眈眈 ——外患

2、他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1683年命施琅用武 力收复台湾
康熙帝像
施琅将军雕像
隶属
福 建
时间
设置台湾府
作用
加强对台湾、东南边 疆的统治
168 4
goback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航天中学:覃锦云
汉时设西域都 护府,唐称回纥
元朝设置 岭北行省 蒙古
新疆
西藏
台湾
一、对西藏的治理(西)
清朝以前有哪些王朝加 强了与西藏的交往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入藏,唐蕃会盟 元朝时设宣政院辖地管理 西藏
2、清前期采取了哪些 措施来治理西藏?
A、顺治、康熙确立册封 达赖、班禅的制度
B、乾隆确立“金奔巴瓶”制度 C、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顺 治 帝 会 见 五 世 达 赖
康 熙 册 封 班 禅 金 印
金 奔 巴 瓶 制 ( 金 瓶 掣 签 制 度 )
½½ ±° ½½1 ½½ ±° ½½2
Ç Â ¬ ¡ Î å ® Ê Æ ß Ä ê £ ¨1792£ © Ì Ø ° ä · ¢ Á ½ ¸ ö ð ½ ® J £ ¨² Ø ï Ó Ò ô ë Ò Î ª “ ð ± ½ ¼ ° Í ” © £ £ ¬ Ö ·± ð ¹ © · î Ô Ú ±¾ © Ó º º Í ¹ ¬ º Í À ­ ø È ´ ó Õ Ñ Ë Â ¬ £ Ä Ú ° ×Ï ó À Ç Ñ © Ê ý Ö §£ ¬ Î ª ´ ï µ À ¡ ¢ ° à ì ø “ ª Ê × À Á é Í ¯ ” é Ç ³ © Ñ ¡ ¨ ¶ Ê ¹ Ó Ã ¡ £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共26页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共26页
• 人们在认识和研究边疆问题时,应历史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边 疆问题,既要有重点地考察对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边疆进 行研究,也要兼顾从边疆的某个单一视角或对某些局部问题进行的研 究。
内容㈡
•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势:
• 其一,原为边疆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逐 步变为内地的一部分;
小标题
• 一﹑中国和中国的边疆 • 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
史特点 • 三﹑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
• 1﹑两汉王朝的边疆政策 2﹑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 3﹑元朝的边疆政 策 4﹑清朝的边疆政策
• 四、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特点 • 五、边疆政策研究之深化
• 关键词
• 古代中国 边疆政策 特点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
《“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①《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 作者:马大正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 期刊:《西域研究》2019年第04期
• 被引用次数:27
二级引证文献32
• 参考文献:
• 《诗·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按毛传:“中国,京师也”。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1983年,第3095页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4页 • 《苏联大百科辞典》(俄文版),1985年,第1205页 • 《新唐书·兵志》《旧唐书·职官二》《元史·职官志》《元史·职官志》 • 《元史·兵志四》《元史·地理志》《论语-八佾》。《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韩
• 先后出版著作4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丛书11种97册。

高中历史 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 课件

高中历史 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 课件
四、新时期边疆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谈到我国边疆地区 全面深化改革,其总目标应该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边 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正确理解我国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实现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基本要求; 第三,这是党和政府提高治理边疆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和要求; 第四,这是党和政府不断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事务以及自身事务的能力的要求和体现; 第五,这是党和政府治理边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和体 现,不断提高有效治理边疆的能力。简而言之,实现我国边疆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政水平和能力在我国边疆地区的检验和标志。
地一体化的发展。(答对3点得9分)
衡水金卷信息卷模拟五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 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 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 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解题方法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
(2)意义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 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答案:加强了清朝对回部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回部地区的稳定;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措施主要是以作战防御为主,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边境安全。

一是加强军事预备,实施军事封锁,兴建军队、筑城修垓,把边境当作战场,加强边防军的装备,强化军事力量,以威慑外敌。

二是安抚和平,采取政治安抚政策,派遣军事特使,与周边国家签订和平条约,对外和平交往,积极和平发展。

三是民族交融,实施迁徒安置政策,融合本地民族,积极引进外来文明,以求整合和调节各民族关系。

四是拓展外经贸,积极开拓边疆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派遣商业、文化使节前往周边国家,增进友好交往。

总之,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边境安全,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

第三章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界 争端
领土争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 致领土归属不明确,引发争端。
边界争端的起因
民族迁徙:边疆地区的民族因生存 环境变化或内部矛盾而发生迁徙, 引发边界争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源争夺:为了争夺边疆地区的资 源,如土地、水源、矿产等,导致 边界争端。
政治利益:政治家或统治者为了实 现自身利益,利用边界问题挑起争 端。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对当今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当今国际社会应该借鉴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的经验,通过和平、协商、合作等 方式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古代帝国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对当今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 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借鉴古代帝国的 边疆防御策略, 加强现代边疆地 区的军事部署和 基础设施建设。
汲取古代边界争 端的教训,重视 民族团结和边疆 地区的稳定,防 止因边界问题引 发冲突。
借鉴古代帝国的 边疆治理经验, 加强现代边疆地 区的行政管理和 社会服务,提高 边疆地区人民的 生活水平。
重视古代边疆防 御与边界争端的 研究,为现代边 疆治理提供历史 借鉴和文化支撑。
秦汉时期的边界争端:与匈奴等游牧民族 的长期边界争端,通过战争、和亲等方式 解决。
秦汉时期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地区开发和文化交流, 同时为后世提供了边疆治理的宝贵经验。
唐宋时期的边疆防御与边界争端
唐代的边疆防御:唐太宗时期,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加强了 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边疆防御设施
边疆防线:中国古代帝国在边疆地区 构建了一系列防线,如河西走廊防线、 燕云防线等,以阻止游牧民族的南下 劫掠。

《清朝的边疆政策》课件

《清朝的边疆政策》课件

对中国疆域形成的影响
巩固中国疆域
清朝通过平定边疆地区的 叛乱、拓展疆土等措施, 巩固了中国疆域的统一和 完整。
确定中国疆域范围
清朝在平定边疆地区的叛 乱后,通过设置行政机构 、划定边界等方式确定了 中国的疆域范围。
强化中国边疆安全
清朝重视边疆安全,采取 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 ,防范外敌入侵,保障了 中国疆域的安全。
01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重视民族平等和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
保护文化多样性与特色
02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鼓励边疆地区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03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
益。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边疆地区农业发展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内地农民迁居边疆,开垦荒地,促进 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发展。
开发边疆资源
清朝重视边疆地区的资源开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矿藏、林场等资 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
加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清朝通过互市、茶马贸易等方式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 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对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01

03
强化民族认同
清朝的边疆政策注重维护 边疆民族的利益,尊重各 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了 民族认同的强化。
促进民族团结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因俗 而治的政策,尊重各民族 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促进了民族团结。
稳定边疆社会
清朝通过设置土司、头人 等地方官员,加强对边疆 社会的治理,维护了边疆 地区的稳定。
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西北边疆
总结词

高中历史 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 课件

高中历史 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 课件
三、边疆治理嬗变
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 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5.清朝的边疆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 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 务的机构——理藩院;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 统治。
命题点:辩证看待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 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

解析: 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
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
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封建领地制度:古代中国分封制度将边疆地区分为边疆领地,由王族或重要功臣担任边疆的封王或封卫。

这些封地设有边境军队和边疆官员,负责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

2. 建立边境军事防御体系: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是修筑长城,以加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

此外,还设立边关,派遣边境守军,构建边疆防线。

3. 发展边疆经济与贸易:古代中国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贸易开放和粮食补给,吸引和稳定边疆的各族民众,同时也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推行文化融合政策: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古代中国实行了多种政策,如设立翻译官制度,传播中央文化和汉字,推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等。

5. 建立官员机构与行政体系:古代中国设立了边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派遣官员统治边疆。

这些官员负责管理边疆地区的政务、审判和人员调遣等事务。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是基于军事防御、经济开发和文化融合的综合政策。

这些政策有助于保护国家的边疆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并
实现统一多民族的长治久安。

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1.军事建设:古代国家重视在边疆地区建设军事设施,以确保军队在必要时迅速部署和行动。

这包括建造城堡、城墙和烽火台等设施,以及组建边防军队,以应对来自边境的外敌入侵。

2.屯田政策: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政策,以增加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通过将农民迁徙到边疆地区并分配土地,可以增加边疆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生产力。

这不仅能加强边疆的经济基础,还有助于减少边疆地区对中央的依赖,增加治理的稳定性。

5.赋予边疆地区自治权:古代国家常常会赋予边疆地区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以减少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通过给予边疆地区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增加边疆地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提高治理的稳定性。

6.修建边境防线:修建边境防线是古代治理边疆的常见措施之一、通过修建高墙和深沟来保护边境地区,可以有效地阻止敌人的入侵,并减轻边疆地区人民的负担。

古代中国的长城就是一个典型的边境防线。

7.发展文化和教育:发展文化和教育是古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推广自己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可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并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古代国家常常会派遣知识分子和官员到边疆地区传授知识和治理经验。

8.和平外交: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与邻国的争端和矛盾,可以维护边疆的和平与稳定。

古代国家常常会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减少边境冲突和外敌入侵的可能性。

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然而,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即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繁荣和稳定。

通过有效的治理,古代国家能够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整体安全和发展。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首先,军事方面的边防措施是古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通过修筑边墙、设立关卡等方式来加强边疆的防御,以抵御外敌的侵略。

最早的边防工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长城,但这并不是像后世那样连绵千里的长城,而是一系列分散的筑垒、城池和关隘。

到了秦汉时期,长城开始真正被作为边境防线加以颠覆性填充与整修,并逐渐发展成了世界闻名的浩瀚长城。

除了设立边墙之外,中国古代还重视边境的巡视和巡逻,以确保边疆的安全。

例如,明代设立了镇守边境的将领,定期巡视边境,查察边境的防线和军备是否完备。

其次,政治经济方面的边疆统治方式对于古代治理边疆来说也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通过派驻将领、设立边境大小王国、以及政策措施来统治边疆。

例如,汉代派遣将领巡察边境,设立边境大小王国,以维持边境的统一、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政府也会对边境居民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例如,在唐朝时期,唐政府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安乐战争”的驯服政策,以通过联姻、贡献、封赐等方式来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边境藩镇,对边疆的军事政治进行严密管理。

最后,文化思想方面的边疆维稳在中国古代的治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通过文化、教育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来维稳边疆。

例如,汉朝时期传播汉文化,推广儒家经典,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此外,古代中国还通过建设道观、寺庙等宗教场所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这些宗教场所不仅供信仰使用,同时也起到统治边境地区的作用。

例如,唐朝时期宣扬佛教,大规模修筑了许多佛寺,并将有些佛寺建在边境地区,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主要包括军事方面的边防措施、政治经济方面的边疆统治方式,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边疆维稳。

这些措施和特点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综合体系,使得边疆地区的安宁和稳定得以得以保障。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和对外交往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和对外交往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边疆治理和对外交往
【命题趋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 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 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先秦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及影响
P47
少数民族内迁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如东 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蒙古人的南下;清朝女真人南下。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
北方人民南迁 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

南。
移 内地人口 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
路线
陆路为主转 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隋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 时期(海路为主)。
内容
对外贸易与 文化交流同 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 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 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 大量农作物。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长城成为各 类抗战救亡宣传的重要标志,如《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海外 华侨支援抗战,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凝聚成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 角度三: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著名战役、朝代更替、历史名人、文学艺术作品均与之相关 角度四:综合类,如长城价值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历史上,长城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也有利于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和平稳定与经 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抗战期间,长城不仅成为抵御日军人侵的重要屏障,更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精神象征和中华民族团结的新象征 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边疆与边疆政策

中国边疆与边疆政策

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至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中外文献中,一般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

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

因此,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相连接的省区;二是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

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个核心区域并不固定于一地,在这个核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也经常发生王朝兴衰交替现象。

当然,单一的中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中心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割据时期。

但是,即使是在多政权分立时期,每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也都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由此最终导致一个疆域更大的、统一程度更高的国家诞生。

也就是说,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进一步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至清代,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首先是地域的广阔性。

中国有着辽阔的领土,其边疆地区地域亦十分广袤,因此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

这里所讲的分散与统一均有两重含义,分散的含义既包括整个边疆可以划分为若干地区,也包括一个大的地区又往往可分为若干相对自成体系的局部;统一的含义既包括各大边疆区域逐步统一于中国的进程,也包括各个边疆区域内部趋于一体化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