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合集下载

课件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件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法指导
1.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强化 后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在学习庆历新政 时,要将其内容与北宋时期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对 应。注意其针对性及其实际作用。 2.利用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参考有关课本中的历 史地图,了解当时北宋政权面临的形势,加深对王 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二、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
1.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 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 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 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这样 改革才能成功。
图文探究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探 (1)知识层面:考查北宋在军事方面的措 究 施及影响 目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 的 问题的能力
[探究示例]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 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 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 军队仅有近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 之多。
高频考点 考查北宋中期庆历新政的背景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北大学教授王曾瑜:人们常说,宋朝“积 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 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 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 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 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 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 就是积弱。……宋朝的治国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 的方面。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课件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课件

北宋《流民图》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探究思考 (1)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教材百家]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 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 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 “冗官”的弊端。(岳麓版)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 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 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
答案
(1)①“澶渊之盟”。②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
银两和布帛,换取辽宋之间的和平。
(2)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小如鼠,以致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重点精讲]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 (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国 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 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 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究点一 知识主线
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主题 1] 冗兵 情境材料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 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 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 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 20 万人, 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 140 万人之多。 探究思考 (1) 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 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危机和改革并存的时期。

在北宋中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而政府也面临着相应的改革压力。

本文将从北宋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和改革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1. 经济危机北宋中期,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和土地兼并等问题的加剧,农民生活负担沉重,土地和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农民反抗活动频繁。

此外,商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商人阶层壮大,导致土地空置和对农业资源的侵占,造成大量农民陷入无地可耕状态。

2. 社会不安定北宋中期,曾发生过多次民变和战乱。

其中最著名的是靖康之耻,金国入侵,导致北宋政权覆灭,国家沦为附庸状态。

这些战乱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使得人民生活陷入混乱,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3. 文化与思想危机北宋中期,由于政府士人统治的弊端,科举制度成为官僚统治的工具。

这使得士人阶层腐败,文化和思想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儒家学术陷入形式主义,大量的学者只注重应试教育,缺乏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考。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1. 经济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经济危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改革财政制度、农业制度和商业制度来解决经济问题。

他实行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政策,试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受到了皇帝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2. 社会稳定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不安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军事力量,加强边防防线的建设,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此外,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人民的生活困境,如设立救灾官、兴修水利等。

这些稳定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动荡局势。

3. 文化与思想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文化与思想问题,政府开始重视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考。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三则材料反映什么问 “三冗”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题?带来什么危害?
宋神宗即赵顼 (xū),1067— 1பைடு நூலகம்85年在位, 1069年,他任 用王安石进行 变法,企图改 变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是北 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 王安石被任 命为参知政 事,推行新 法。
2、(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 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 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 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 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 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 为定额。
3、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今边患作 矣,将谨防于外,修实于内,为持久之计, 而不爱用吾财,则患日增而力日不足,岂 善为计议者哉!今关内诸城,诚能因民固 守以省戌,教义勇习战以省兵,则每岁费 不啻二百余万,不逾数年,粟实财丰而不 可胜用矣。不如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 敝,将无从而制也。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
均输法 农田水 青苗法 利法
募役法
方田均 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税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熙宁新法”失败后, 退居于此,封荆国公,世称荆
司马光:《资治通鉴》主编。政治上 比较保守,他废除了王安石新法。
范仲淹(989-
1052),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官至参知 政事(副宰相)。 同年八月,他与韩 琦等人提出了10项 政治改革方案,宋 仁宗让他主持新政。
宋仁宗
13岁即帝 位。亲政 后任用范 仲淹、韩 琦等名臣 进行革新。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北宋神宗时,健全了武学 制度,每年招收武生,教习兵法,演练武艺,3年后 考试,按等第授官。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一篇: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要点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冗官、冗兵、冗费3.农民的反抗斗争4.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三、王安石变法1.主要内容(1)理财措施(2)军事措施(3)教育措施2.变法成效3.失败原因4.历史地位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 法的历史背 景。 学习目标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难点)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改革的急迫性 1.原因
战斗力 ________
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
集中行 政权
三司 管财 参知政事 ;______ __________
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_____
2.表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 积 弱 ” : 北 宋 在 与 辽 和 西 夏 的 战 争 中 败 多 胜 少 ,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 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 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1.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 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宋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3.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 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4.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 的社会空间和借鉴。
放任 态度。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______ 田产 ,少交赋税。 (2)地主隐瞒______
(3)北宋中期,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自然灾害 ,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4)连年战事和频繁的__________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深度认知]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共18张PPT)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共18张PPT)
中央集权。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
结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
北宋皇帝 愁什么?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一 财政困难(财政危机) 二 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政治
危机) 三 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危机)
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1.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的: 为缓和矛盾,挽救统治 3.措施 4.结果: 5.影响: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归纳:北宋中期有哪些社会矛盾? ❖ 材料一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
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 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 材料二 课本P47《资料回放》 材料三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 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 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 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 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 支持他。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
经济上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
赋税沉重 战事连年不断 自然灾害频繁
表现: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2、阅读课本p49《学习延伸》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应对每一次的考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的知识点梳理,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

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3GR三螺杆泵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1、北宋初期、中期、后期各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过程

1、北宋初期、中期、后期各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过程

考点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方式:(1) 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安定。

(2) 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建黑水都督府。

(3)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4)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

(5)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史称“长庆会盟”。

例1、(2004 ·北京文综)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该用主要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对材料进行整理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得出“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结论;“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可以得出“藏族在唐时称吐蕃”和“唐蕃和亲”结论;“清代重修”可以得出“佛教文化的历史继承”的结论。

考点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影响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1) 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唐朝比较发达的交通线(海、陆).(2)特点:①唐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

②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的先进新鲜事物。

第1课__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

第1课__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

英宗
1063-1067
仁宗
1022--1063
哲宗
1085-1100
徽宗
1100-1125
钦宗
1125-1127
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 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费开支 所占比例 收入
钱 绢帛
粮 草
36822541 33170630 8745535 7255640
9940147 7422768
30% 102%
80% 80%
26943575 30472708 23170223 29396113 29250469 24980464 (束)
①改革文官升迁制 ②严格恩荫制 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④慎选地方官 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新政措施:
中心措施—— 整顿吏治
结果: 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最高统治者对改革的怀疑和废止
集中军权 分散军权; 更戍法 冗兵 集中 财政权 集中 行政权 养兵 、养官 岁币 军队战斗力弱 扩充军队
冗费 行政效率低, 冗官
增设官僚机构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民族矛盾的激化:
•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 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 了。 •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 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 进攻。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宋史》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 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 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 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 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 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 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 分尖锐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不断
“田制不立”、“不抑兼 并”
“富者有弥望之田 贫者无立锥之地”
农民流离失所 加剧阶级矛盾
现象
2、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分化事权” 冗官
募兵、养兵
冗兵
给辽、西夏 大量岁币
冗费
积贫 积弱
3、边疆危机: 辽和西夏的威胁
各种危机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使北宋 面临全面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 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引起的结果。 封建制度 固有矛盾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 冗官、冗兵
呦?他怎么 也当官了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3 35.8 43.2
人 数 ( 单 位 : 万 )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PT课件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PT课件

材料三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 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赵 翼《廿二史剳记》
材料四 真宗时,内外兵九十一万二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九千 七百八十五。宝元 ( 宋仁宗年号 ) 以后,募兵益广,宗宣蓄衍,吏 员多增。至是,兵一百二十四万九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一万五 千四百四十三,禄禀奉赐从而赠广。——《宋史·食货志》
触犯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
变法的成果: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收入大量增加
保甲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兴修了许多水利工 程,开垦了不少荒 地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积贫积弱的局面
(4)影响: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 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失败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 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无法缓和 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 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既能使农 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 加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 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 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

问题1
问题2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 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产生怀疑, 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力度过强,规模大,有些措施脱离实际。④ 改革没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 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 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并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宋史· 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 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宋初为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北 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从而出现题 干中的现象。故本题选C项。 答案:C 点拨“不抑兼并”是指宋代统治者不抑制甚至放任土地兼并的一项 基本政策。这一政策与以往封建王朝的土地政策相比发生了重大 变化。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表 达了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 势,范仲淹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 A.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大量裁减军队 C.彻底消除边患 D.大力整顿吏治 解析: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减老朽、病患、 贪污以及无能的官员。在“庆历新政”期间,他大张旗鼓地整顿吏治。 答案:D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案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习目标】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梳理】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1、政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①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②结果:阶级尖锐对立。

(2)农民反抗:宋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1)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形成冗官局面。

(2)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缓和农民反抗)。

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局面。

(3)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拓展归纳】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有何表现?(1)积贫表现:一是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3、边患危机: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核心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人民反抗。

)3、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改革派就被排挤,改革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2、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扩大了税源。

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问题探究对安石变法的评价4、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主要、根本)③地方官拒绝执行。

④宋神宗死,司马光废除新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危机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的反抗斗争 3、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辽、西夏的威胁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改革
(一)庆历新政
1、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主要内容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整顿吏治 (核心)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 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 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 艰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 顺。
小结
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了解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 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 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 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 革终归失败。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 重,最终被金所灭。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 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 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1、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 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 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 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改革的分类: (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问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
改革开放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改革?为什么?
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王安石 的精神等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的?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评价: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变法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中后 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 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 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增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措 施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名称
内容
作用
军 保甲法 事
将兵法
教 改革科举 育
整顿太学
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 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 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
充实边防力量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 者直接受官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 育人才的地方
禄米
铜钱



北宋禁军激增
人数(单位: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9.3 10
0
976年
82.6
43.2 35.8
997年 1021年 1048年
分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后果。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缓和阶级矛盾
3、结果: 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4、失败原因
二、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
1、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2、主要内容
王安石 ( 1021—1086) 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政治家和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名称
内容
作用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指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 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 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作局 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 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 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或变革。
问1、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阶级
矛盾的措施有哪些?能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哪几点?
2、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政府财政困难的措 施有哪些?其中能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 施是哪几点?
3、变法内容中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 措施有哪些?
3、变法成效
政府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4、失败原因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三、对改革的认识:
问 中国古代史我们已学过
的重要政治改革有哪些?
1、中国古代的重要的政治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
秦国商鞅变法 (3)新: 王莽改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周:周武帝改革 (6)后周:周世宗改革 (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2、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 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官多奉高 金银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1、解决了中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 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北宋中期的社会 危机和改革
看书102——103页了解:北宋中期 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 径和结果
(3)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坚持改革 的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2)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 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又因用人不当,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 现象,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