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老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大猷:抗倭名将 78岁仍领兵训练
俞大猷,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他历任明代三 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 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 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明史· 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 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 精通六经,有着重要的军事思想,亦有诗文传世。元末起至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撅。至明中后期, 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为消灭倭寇,明朝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 倭斗争。由兵部推荐,诏移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 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 (波)台(州)参将。在浙东平倭战役中,俞大猷“先计后 战,不贪近功”,重创倭寇。倭寇在苏、浙惨败后,便南窜 闽、粤,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北自福宁,南及漳、泉,沿 海千里,尽为贼窟”。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侦 知戚继光在福建平倭胜利后回师浙江,又凑集兵力1万多人, 重新进犯福建,攻陷兴化。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 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 建副总兵官。戚、俞与刘显兵分三路,歼敌2200多人,取得 兴化平倭大捷,这也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战后,嘉 靖皇帝听信谗言,赏罚不公,对俞大猷仅“赉币银四十两”, 俞大猷对此仍淡然处之。晚年,俞大猷命运依然坎坷,几起 几落。万历八年卒于家中,年七十八,直至死前还在领兵训 练。
马援:花甲出征 马革裹尸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 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 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 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 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 《后汉书· 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 羌,远征交趾,驻军边塞,平乱武陵”,褒誉有加。东汉建 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蛮(武陵有五溪,即雄溪、 门溪、西溪、潕溪、辰溪,为少数民族(古代称“蛮夷”) 聚居之地,故称“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 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 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皇 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 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刘秀赞为“矍铄翁”,同意他率部出 征。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 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马援驻军下隽县,决 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 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 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 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 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 马援病死,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夙愿。
赵充国:76岁统兵平定诸羌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原籍陇西 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来移居到金城令居(今 甘肃永登)。赵充国的父亲叫赵君育,生了赵充国和 赵子声兄弟两个,二人均有建树,特别是赵充国,善 长骑射,沉勇有大略,读书好学,精通笔法,熟悉少 数民族事务。他起初是骑兵,因为是金城郡良家子, 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他历经汉武帝、 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汉武帝、宣帝时,他在征讨 匈奴、羌、氐的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汉宣帝 初年(约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联合匈奴, 威胁汉王朝。汉宣帝派义渠安国西征,无奈义渠安国 采用办法不妥,激怒诸羌联合进攻湟中,安国败退, 损失甚重。宣帝看到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不宜出征, 便派人就领兵平羌人选征求赵的意见,赵答:“没有 比老臣更合适的了。”宣帝问他平羌的计划,他说, “百闻不如一见,到前方了解敌情后,才能拿出方 案。”六月,他率1万骑兵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出 发,到黄河岸边。赵充国奉命统兵进占湟水谷地,采 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 了诸羌联盟,打败了先零羌并使之归顺。不过5个月, 彻底平息了羌乱。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 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 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李靖一生征战,其最辉煌的战 果是为大唐击灭东突厥。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决定大举反击突厥,命李靖为定 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分六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趁黑夜 攻下颉利可汉的牙帐所在地定襄。太宗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 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于是 进封李靖为代国公。二月,李靖又率一万精骑突袭阴山,俘虏突厥兵一千余帐。接着趁 大雾向铁山急进,一举攻破颉利可汉的牙帐,生擒颉利可汉,为患中原多年的东突厥从 此灭亡。李靖因灭东突厥之功,获加光禄大夫,拜尚书右仆射。贞观八年(公园634)十月, 担任宰相职务的李靖以足疾辞任。未过两月,吐谷浑进犯凉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顾不上 足疾与年事已高,请求挂帅亲自远征。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 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大败吐谷浑,首战告捷。李靖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 会,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穷水尽的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 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吐谷浑。李靖主动 请缨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大军征讨土谷浑。贞观九年,李 靖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土谷浑可汗伏允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太宗 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王翦:父子灭五国 功高不震主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 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 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也因此和蒙氏并称 为秦国两大将领世家。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吃掉楚国, 他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马,答曰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 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20万人攻楚必败!"秦王不 信,以为王翦年老怯战,遂命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公元 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气攻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 上下为之震惊,楚王拜项燕为大将,带兵20万人,水陆并 发,火速迎战李信。李信被项燕伏下的七路军兵杀得大败 而逃。项燕一连追杀三日三夜,秦兵死伤无数,将尉多人 被杀。秦王得报,方后悔未听王翦之言。李信出征之时, 王翦就已托病回家养老。秦王政亲自到王翦家,敦请王翦 出征。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于是秦王遣60万大军,王翦果然率军大破楚军。与四大名 将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政治智 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领60万大军,容易招致君主 猜忌,于是主动要求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 前去讨赏。有人觉得此举过分,但王翦认为,如果不多多 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 就反而会使君主猜忌。从王翦开始,王氏三代在秦为将, 直至秦灭,可见王翦此举在当时还是颇令秦王放心。
蜀汉名将黄忠,由于《三国 演义》和京剧谭派名戏《定军山》 众塑造的形象,在民间也已成了 老将军的代名词。黄忠到底老不 老?从关羽关二爷一句不屑的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来 看,黄忠的确是一员老将。《三 国志》说他“常先登陷阵,勇毅 冠三军”,亦可见其勇。建安二 十三年(218),刘备及法正进 驻陕西阳平关。刘备与陕西汉中 曹军对峙。黄忠随从刘备,于定 军山连斩曹操二将。特别是“金 鼓振天,欢声动谷”,一击斩杀 曹军大将夏侯渊,使得曹军惨败, 黄忠名声大震。
郭子仪:68岁深入回纥军孤身退敌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是唐朝著名将领,中兴重臣。史书上说: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这个评价并不为过。尤为难得的是,他终其 一生"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实为人臣楷模。郭子仪在 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乱。叛乱初期,郭子仪被调任为朔 方(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节度使,奉命进击叛军。他不负众望,天 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阳县东)大败叛军另 一主将史思明。接着,他指挥大军,收复了洛阳、长安。在郭子仪晚年, 其原部下平定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起兵反叛。怀恩是当世猛将,朝中无人 可敌,只好请郭子仪前去平叛。怀恩的部下都曾经跟随过郭子仪,听到郭 子仪要来,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军队大乱,仆固怀恩无奈,只好率 300亲兵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郭子仪到达汾州(今山西汾阳县), 怀恩的部下纷纷归顺,河东局势安定。仆固怀恩心中不服,于是向吐蕃、 回纥(维吾尔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 朝中文武百官,又是一筹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让郭子仪率军出镇奉 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率领10万大军,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来到 奉天,只听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 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大书一个"郭"字。吐蕃、回纥兵 一听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好带领残兵 败将,退回灵州,郭子仪不战而胜。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 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30万军队,先出 兵侵掠同州,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 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贼兵。郭子仪一军仅1万多 人,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时年68岁的郭子仪趁仆固怀恩在军中暴病身亡 之机,亲身前往回纥说和。因为他在回纥的威信极高,被回纥人称为“郭 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仪竟然亲自只身前来,回纥人非常感 动,当即和郭子仪军队联合,大败吐蕃。
制作人:
1、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王翦:父子灭五国 功高不震主 3、赵充国:76岁统兵平定诸羌 4、马援:花甲出征 马革裹尸 5、黄忠:定军山一击决胜 6、李靖:年逾花甲出击吐谷浑 7、郭子仪:68岁深入回纥军孤身退敌 8、杨业:年近花甲陷敌营绝食身死 9、俞大猷:抗倭名将 78岁仍领兵训练 10、邓子龙:年过七十阵亡露粱海战
杨业:年近花甲陷敌营绝食身死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宋朝名将。他20多岁便 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后北 汉战败,杨继业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久闻其勇名, 派人前去劝降,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终于投降宋朝。 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 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 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 声。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公元 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 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潘美、 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另 外两路战斗不力,宋军败势已定,决定撤退。潘美、杨业 一路人马同时还要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 时,杨业建议派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 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监军王侁却说杨业惧怕 敌人,迫使其出战。杨业明知必败,只得嘱托潘美派人接 应,以挽回败势。遭到辽军伏击后,杨业带兵且战且退, 却不见有人接应。原来王侁怕杨业战胜抢攻,竟令潘美带 援军撤离。听闻杨业失利后,竟命全军逃跑。杨业无力回 天,全军覆没,自己身负十多处伤,被辽军施冷箭俘虏。 辽将劝降,杨业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 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遂绝食三日 而死,时年约59岁。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 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廉颇在战史上最有 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 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 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 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 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年老的廉颇住在 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 看廉颇可用否。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 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廉颇的仇人郭开听 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于是 这使者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 王一听,哪里还敢用这老儿?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 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 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 廉颇蔺相如 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 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 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 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