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涵虚堂联赏析
颐和园匾额
颐和园匾额正值盛春时节不到颐和园怎么算是看过了北京最美的春色?颐和园的美景不仅在万寿山、昆明湖的湖光山色也不只在仁寿殿、佛香阁的精美建筑更浓缩在一块块内涵丰富的匾额楹联之间颐和园中的匾额楹联形式之丰富内容之广博数量之繁多在中国现存园林中首屈一指颐和园为何有这么多以“寿”为题的匾额楹联这些匾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乾隆、慈禧题写的匾额有什么区别?我们请到了北京园博会北京园主设计师《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一书的作者夏成钢为您解读颐和园匾额楹联之美颐和园有多少匾额楹联?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的匾额楹联最多(故宫不能算在园林之列)《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这本书中收录了匾额1200多块楹联300多对由于曾经历两次西方入侵颐和园历史上的匾额楹联数量还要更多于此“颐和园”匾额由谁题写从东宫门进颐和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块九龙金匾上书三个大字:“颐和园”皇家匾额边款上有奇数龙头如三五七九龙数越多规格越高可见“颐和园”匾额的至高等级再从匾额上钤盖的印玺看清代皇家匾额钤印采用“额章”形式就是将印玺钤盖在匾文的上部正中这在以前帝王书法中只是偶尔为之自乾隆皇帝开始正式确定下来皇帝正式的亲笔匾额钤盖“御笔之宝”如“乾隆御笔之宝”而臣属代笔匾文或者钤盖皇帝“御览之宝”下着臣子的落款和印章或者仍旧盖皇帝的“御笔之宝”也就是说钤有皇帝宝玺的匾联之作不一定就是皇帝亲笔这在慈禧时期尤为如此“颐和园”一匾上部正中间是“慈禧太后御览之宝”旁边是“光绪御笔之宝”所以是臣属代笔的匾文这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两者的主次关系在清代后宫不许参与朝政即使是在政治上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孝庄皇太后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表现出来但是在“颐和园”的匾额上慈禧皇太后的印玺处于主导地位可见清朝初期和晚期宫廷势力的对比特别是后宫在政治中的地位而在“光绪御笔之宝”下方的“爱日春长”章表达的是祝福母亲长寿的寓意“涵虚”“罨秀”知山水在颐和园东宫门也就是刚才说到的“颐和园”匾东边游人常常会漏掉两块很有意思的匾额即东宫门外牌楼上的匾额一侧写的是“涵虚”另一侧为“罨秀”“涵虚”隐含着主语“水”完整句式应为“碧水涵虚”寓意映照着天空的水面“罨秀”〝罨〞原指捕捉鱼鸟的网延伸意思是掩映被秀色掩盖着的山青山罨秀所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既没有提山,也没有说水却将颐和园里山与水的精华高度凝练地点明出来以“长寿”为主题的颐和园颐和园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系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而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皇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新兴建并改名为“颐和园”为“颐养冲和”之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所以颐和园中多有以“寿”为题的匾额如“仁寿殿”“乐寿堂”“永寿斋”园林布局设计中也多有长寿的寓意万寿山顶上有一个智慧海其中供的是无量寿佛还有一个佛香阁是佛家对寿的更高层次的表达颐和园匾额的形式颐和园匾联工艺形式丰富多彩整体来看分为竖匾与横匾两大系列竖匾因形如称量谷物的“斗”又名“斗匾”,也称“陡匾”其形象端庄肃穆是等级秩序的象征常用于宫殿、坛庙与城门如“仁寿殿”匾、“排云殿”匾横匾系列为横向长形匾额分为矩形与变形两类矩形横匾中最简洁形式为“黑漆金字一块玉”即在长方形黑漆板上刻字描金没有边框装饰简称“一块玉”这种形式在乾隆时期皇家园林中最为普遍慈禧重建颐和园之时改古朴淡雅为雕漆彩绘“一块玉”也就很少使用“山色湖光共一楼"匾匾式为“一块玉黑漆阴纹金字匾”是颐和园中所存不多的乾隆匾额矩形横匾系列中最主要的一类是边饰横匾即在匾心四周的边框上进行雕画创作这类匾额兴于乾隆而繁缛的吉祥装饰则大盛于慈禧时期也是颐和园现存匾额中最多的一类如龙边金字匾“颐和园”匾万字不到头匾“玉澜堂”匾在匾心上刻写长篇诗咏的诗意匾还有变形横匾如蝠式匾还有融入西方洛可可风格的串枝莲匾颐和园石舫上的“清晏舫”匾就是这样一块中西合璧的新颖匾额颐和园的匾额已经有如此多的讲究至于其楹联同样内涵丰富想了解更多的故事不妨听听上面的节目录音中下次再游颐和园不妨带着《湖山品题》一书同往会让我们发现熟悉的颐和园中更精彩的传统文化内涵。
颐和园赏析
简析颐和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位于玉泉山静明园与圆明园之间。
这里原有一座平地突起的瓮山,山前的水面原称“瓮山泊”,这块山水园林宝地元朝时就得到开发了。
清漪园始建于1750 年,以瓮山与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改造和规划。
酷爱山水园林的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杭州,可见他对西湖的钟爱。
改造过程中,将水泊扩大挖深,并用挖出的泥土增大瓮山的山体,进一步形成了山临水、水抱山的背山面水形式;仿照西湖苏堤在西水域留出一道南北向的长堤,加上斜出的支堤,将湖面水域一分为三。
同时又在山北挖凿溪河,使之与山前湖水相连,形成山嵌水抱的地貌。
改造后的瓮山称“万寿山”,山前之湖称“昆明湖”。
从清漪园的布局可以明显看出,万寿山与昆明湖的相互关系、昆明湖水域的划分乃至形状、湖中西堤的位置及走向都与杭州西湖十分相像。
园中景点大多依傍万寿山和昆明湖而建。
万寿山南麓,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溢彩流光,巍峨高耸的佛香阁统领全园。
登临佛香阁远眺,昆明湖碧波荡漾,蜿蜒迤逦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十七孔桥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
湖畔岸边,还造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景点建筑。
万寿山北麓,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雄伟庄严。
山脚湖水随山型地貌演变为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顺地势而开合。
两岸树木郁郁葱葱,雕梁画栋时隐时现,后溪河中游的买卖街建筑错落有致。
沿河东游至水尽处,忽闻溪流淙淙,不觉已经来到了精致典雅的谐趣园。
清漪园内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与后山后湖区三部分景区,总面积290 公顷,其中水面即占据了四分之三。
宫廷区清漪园与畅春园和圆明园一样都属于离宫型的皇家园林,为适应皇帝听政的需要,都专有一个宫廷区域,而且都处于园林的主要入口位置。
清漪园的宫廷区在全园东北部,地处万寿山东南角下,西临昆明湖,东宫门为主要大门。
宫廷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位置,是因为此处距离圆明园最近,便于帝王来往于两园之间,而且北靠万寿山,西临昆明湖,紧邻山水游览区,符合前朝后苑的传统格局。
颐和园景明楼对联赏析
颐和园景明楼对联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颐和园景明楼简介三、对联赏析四、对联背后的历史故事五、对联的艺术价值六、结论正文:【引言】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
园内的景明楼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其对联更是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本文将对颐和园景明楼的对联进行赏析,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艺术价值。
【颐和园景明楼简介】景明楼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南麓,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
楼内悬挂有一副对联,堪称园林一绝。
【对联赏析】对联为:上联:云锦翠峦蒸瑞气下联:霞光碧水映长春横批:景明楼此对联字迹端庄,气势磅礴,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上联以“云锦翠峦”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下联以“霞光碧水”寓意皇家园林的昌盛,横批“景明楼”则点明了建筑的主题。
整幅对联寓意着皇家园林的壮美景色和永恒的昌盛。
【对联背后的历史故事】据传,这副对联为乾隆皇帝亲自撰写。
当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深感江南美景与皇家园林的景色相得益彰,于是提笔创作了这副对联,以表达自己对美景的喜爱和对皇家园林的期许。
【对联的艺术价值】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且书法造诣极高。
字迹飘逸、遒劲,给人以视觉享受。
同时,对联以典雅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彰显了皇家园林的气派。
可以说,这副对联是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结论】颐和园景明楼的对联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皇家园林的辉煌景象,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楹联
(原创版)
目录
1.颐和园简介
2.颐和园楹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颐和园楹联的内容和特点
4.颐和园楹联的赏析
5.颐和园楹联的传承和保护
正文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颐和园不仅以自然景观著称,更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吸引着世人。
其中,颐和园的楹联便是其文化底蕴之一。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源于民间,逐渐被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其楹联自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楹联既有皇帝御笔亲题,也有文人墨客的佳作,堪称园林艺术的瑰宝。
颐和园楹联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山水风光的,也有寓意治国理政的。
它们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而著称。
如乐寿堂的楹联:“山静日长,水澄波不起”,寓意着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又如排云殿的楹联:“宝阁凌空,琼楼玉宇”,描绘了皇家园林的壮美景色。
颐和园楹联在赏析过程中,既能品味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也能感受到皇家园林的气派。
它们以优美的诗句,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情。
同时,颐和园楹联也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颐和园楹联作为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
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同时,还要加强对楹联的保护,防止文物的损坏和流失。
总之,颐和园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颐和园刻石知多少(额题楹联篇)--颐和吴老
颐和园刻石知多少(额题楹联篇)--颐和吴老一直想写这个博文,无奈颐和园刻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很杂,虽然能够拍照的早已拍照,但是一直懒于动手。
前一阶段好友几次催促我只好勉为其难,慢慢写吧。
颐和园刻石可以说博大精深,虽然其多数是乾隆所为,但是她承载着清漪园260多年的兴衰历史,记载了这个皇家苑囿由清漪园到颐和园过程的演变;她不仅是作者书法的展示,更是书者对景观的诠释;她虽是园林景观的点缀,亦是游人欣赏品鉴的雅趣。
当我们在这举世无匹的园林里畅游时,不妨对这些刻石寓意仔细咂摸,会给您的游玩平添意想不到的收获。
颐和园刻石主要有碑刻、摩崖石刻和额题楹联三大类,这些刻石由于是雕刻在石头之上,所以躲过了历史上的几次破坏得以保存下来。
石刻绝大多数是乾隆时期留下的,只有极少是光绪时期的。
当然现代名人石刻也有几处,博文里就不去载录了。
碑刻曾经写过博文,可以参看“颐和园石碑知多少”的链接:/s/blog_485b09aa0102dxlg.html。
不过还有镶嵌在宜芸馆南游廊墙壁上的十块乾隆临摹书法大家的刻石没有辑录在里面,这次补上。
摩崖石刻指的是刻在山石上的文字或者雕像,这主要集中在颐和园的谐趣园、乐寿堂青芝岫和清可轩,其它地方只是零星点缀而已。
额题楹联主要在一些牌楼的石枋心、石牌楼、石桥、关城、庙宇和石门等之上。
今天先从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开始,以后争取每日添加。
一、额题楹联(一)牌楼刻石1、东宫门牌楼枋心为石质,东侧额题“涵虚”,西侧“罨秀”,两个刻石在乾隆时期方向是相反的,不知何故光绪朝给调了个儿。
还有这四个字不知何人所书,应该不是乾隆御笔,否则上面一定要钤印的。
2、北宫门慈福牌楼。
北侧额题“慈福”,南侧“慧因”。
此刻石也不知何人所题写。
3、佛香阁北侧琉璃牌楼石额,乾隆御笔。
南侧额题“众香界”,北侧“祇树林”4、荇桥东边牌楼,乾隆御笔。
东侧额题:蔚翠;西侧额题:霏香5、荇桥西边牌楼,乾隆御笔。
东侧额题:烟屿;西侧额题:云岩6、画中游石牌楼,乾隆御笔。
北京颐和园楹联赏析
北京颐和园楹联赏析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
乾隆题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乾隆时为勤政殿西山晓日临天仗;北厥晴云捧紫阁。
芳辉殿。
天仗:天子的仪仗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集舞汜祥风。
慈禧题云锦殿,位于二宫门外上林万树连西掖;北极诸星拱太微。
慈禧题紫霄殿,位于二宫门内。
掖:旁侧,此指西直门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乾隆题霞芬室,位于玉澜堂东龙庭水榭宜凉影;印砌烟花带露姿。
乐寿堂。
位于玉澜堂北面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乾隆题涵远堂,谐趣园正殿,原名墨妙轩,光绪时改为涵远堂碧道一径晴烟阔;翠涌千峰宿雨收。
乾隆题涵虚堂,位于昆明湖南湖岛的假山上,隔水与万寿山佛香阁相望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乾隆题颐年堂雉扇开时,娲簧喜奏齐天乐;凤韶谱处,舜琯偕陈益地图。
北门。
琯:乐器窗间树色连山净;户外岚光带水浮。
澹碧亭,位于知鱼桥南面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月波楼,位于南湖岛上。
“月波”出自李群玉《湘西寺霁夜》:“月波荡如水,气爽星朗天。
”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长空鹤一群。
乾隆题广润灵雨祠,位于南湖岛上演迪洪畴,惟有九五福;绥康宝座,至于亿万年。
景福阁,位于万寿山东麓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
乾隆题饮绿水榭绿竹成阴环曲径;朱阑倒影入清池。
光绪题道存斋,宜芸馆的东配殿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
绮望轩,位于万寿山西北山麓皎月白如银,辽浪海淘天外月;乱山蹲似虎,长城围锁塞边山。
养云轩,位于乐寿堂西面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明。
乾隆题玉带桥,位于昆明湖西部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福地小蓬壶。
小有天,位于万寿山西山脚下,取自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
颐和园楹联[001]
颐和园楹联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古老而神秘的皇家园林,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颐和园的楹联是园林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园林文化的瑰宝。
这里的楹联不仅精美,而且富有意义,每一幅楹联都能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颐和园楹联的美丽吧!首先,从颐和园山水之景来看,楹联常用自然景色或寓意来表达园林的优美。
例如,“松柏呈翠,池泉流转”和“山雨欲来风满楼,秋菊如花春满园”等联,将园林的美景和人们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
其次,从颐和园人文之境来看,楹联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比如,“古人岂无归趋理,此地当为复之场”和“吾心茫茫似大海,蓬蓬不定如蛟龙”等联,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再次,从颐和园宫殿之景来看,楹联常常以古代文人墨客的名句或诗句来烘托宫殿的雄伟和文化底蕴。
例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和“孤为一制,王事追封”等联,既展示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力,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共享。
最后,从颐和园园林艺术之境来看,楹联更多地强调美的主题和审美情感。
比如,“回首往年新千秋,晴空一鹤排云飞”和“雨过天晴连鸟舞,风潮浩荡入山来”等联,既展示了对美的赞美和追求,又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
颐和园楹联不仅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颐和园的楹联,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园林美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美的独特见解,这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观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珍惜这些楹联的存在,通过欣赏和研究,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智慧和美丽。
【名胜古迹对联】北京名胜联·颐和园
【关键字】名胜古迹对联北京名胜联·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市西郊,我国名园之一。
金时完顔亮行宫,明改建为好山园,清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
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br>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
乾隆题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乾隆时为勤政殿<br>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br>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
仁寿殿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br>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
乾隆题仁寿殿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br>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慈禧题排云殿排云门<br>迎辇花红,星云争爛熳;<br>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
排云殿,位于万寿山前<br>叠石起琼峦,如山之寿;<br>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
光绪题正殿<br>嵩岳大云垂,九如献颂;<br>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
正殿<br>霭气渐移高阁漏;<br>日华初照御阶松。
东配殿<br>捧日云霞三岛见;<br>随风珠玉九霄闻。
西配殿<br>西山晓日临天仗;<br>北阙晴云捧紫闱。
芳辉殿。
天仗:天子的仪仗<br>介三岛十洲,特天胜境;<br>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
介寿堂。
介寿:出自《诗·豳风·七月》:以介眉寿<br>园中草木春无数;<br>湖上山林画不如。
介寿堂<br>苑启宜春,曈昽朝日丽;<br>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
慈禧题德辉殿<br>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br>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
德辉殿<br>凤曲登歌调令序;<br>龙雩集舞汜祥风。
慈禧题云锦殿,位于二宫门外<br>霞影晓开书彩凤;<br>风光午静啭铜鸟。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原名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
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皇家风范。
颐和园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著称,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
其中,楹联文化是颐和园的一大特色。
颐和园楹联的背景与特点,源于清朝皇家园林的传统。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盛行悬挂楹联,以展示皇家的文化素养和风雅品味。
颐和园楹联在字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家们以优美的字体,书写了寓意深远的诗句,使得楹联成为了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欣赏颐和园楹联,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颐和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作品。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楹联:“水天相接无风月自明,山水相邻有亭台各异。
”这副楹联以优美的诗句,展示了昆明湖的美丽景色。
要深入了解颐和园楹联,可以学习楹联的鉴赏方法。
首先,关注楹联的字体,品味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其次,分析楹联的内容,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哲理;最后,观察楹联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体会其和谐之美。
通过学习颐和园楹联,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书写楹联,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此外,了解楹联背后的历史故事,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之,颐和园楹联是皇家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欣赏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风雅品味,提升自己的文化
素养。
《颐和园》文案
《颐和园》文案
1、颐和园墙根: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爱新觉罗·玄烨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
8、颐和园画中游: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爱新觉罗·弘历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1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
颐和园楹联(对联)和匾额大全
颐和园楹联(对联)和匾额大全1、颐和园北宫门【楹联(对联)】雉扇开时娲簧喜奏齐天乐;凤韶谱处舜琯偕陈益地图。
2、颐和园澄怀阁【楹联(对联)】歌咏升平觞游曲水;池帘夕敞岫幌宵褰。
3、颐和园澄怀阁【楹联(对联)】水木清华平分瀸润;座览风月高处胜寒。
4、颐和园澄爽斋【楹联(对联)】芝砌春光尘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5、颐和园穿堂殿【楹联(对联)】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槛飞花。
7、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首层【楹联(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养和。
【匾额】驩臚榮曝。
8、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二层【楹联(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玉节金和。
【匾额】承平豫泰。
9、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三层【楹联(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
【匾额】慶演昌辰。
10、颐和园澹碧【楹联(对联)】窗间树色连山净;户外岚光带水浮。
浏览497811、颐和园澹会轩【楹联(对联)】晚晴鹭立波心玉;春暖鱼抛水面纶。
12、颐和园德辉殿【楹联(对联)】苑起宜春,曈昽朝日丽;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
13、颐和园德辉殿【楹联(对联)】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
14、颐和园德乐殿一【楹联(对联)】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蓬莱依胜境杰构灵光。
——爱新觉罗·玄烨()。
15、颐和园德乐殿二【楹联(对联)】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笙簧六籍太室饫谟觞。
——慈禧题。
16、颐和园二宫门【楹联(对联)】宝祉无疆万年绵茀禄;天颜有喜四海庆蕃釐。
17、颐和园芳辉殿【楹联(对联)】西山晓日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紫闱。
【匾额】齐荣敷芬。
18、颐和园佛香阁山门【楹联(对联)】鉴映群形,润生万物;贯穿青琐,荣带紫房。
19、颐和园广润灵雨祠(龙王庙)【楹联(对联)】品汇昭苏资渥泽;诚祈感应锡蕃釐。
20、颐和园涵虚堂【楹联(对联)】天外绮霞横海鹤;月边红树艳仙桃。
2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楹联(对联)】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
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
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江孔殷有题东园酒家一联:立残杨柳风前,十里鞭丝,流水是车龙是马;望尽玻璃格里,三更灯影,美人如玉剑如虹。
(错语:下比有版本前句为"望入[断]琉璃格子)悉广州掌故的汪杅庵先生说,此系民国初年事,东园是游乐场,在广州东堤,故名。
据此,酒家所处的环境是游乐场所,“流水是车龙是马”则更见贴切了。
但当时有人弹“流水是车龙是马”此句欠通。
其言曰:李后主词:“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用“如”字连接来作形容则可,用“是”字直指则欠解了,流水怎能是车,龙又怎能是马呢?“弹者”似乎所见不广了。
这一句是有出处的,清代的纪晓岚(乾隆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乾隆修《四库全书》,任他为总纂。
)有一咏红章京(官名,清代在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的诗,其中就有句云:“流水是车龙是马,主人如虎仆如狐。
”江的联语,其实是借用纪的诗句的。
以物拟物,用一“是”字,加强语气,并无不可,且是古已有之的。
例如苏东坡的《卜算子》一词上半阕: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比喻新鲜,意境空灵,韵味无穷,千古传为名句。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一)昼永琐窗闲,竹边棋墅日迟帘幕静,花外琴声涵元殿为北京中南海瀛台正殿。
上联写殿中的悠闲,白天时间漫长,宫门紧闭,竹林边的棋馆是消磨时光、养性怡情的好处所。
琐窗。
镂刻有连环图案的窗棂。
墅,别馆,供游乐休养的园林房屋。
下联写清静。
时已傍晚,帘幕未卷静悄悄,花丛外传来的琴声,更显出禁苑的寂静。
全联描绘了一幅花竹掩映、恬静幽雅的美妙画图。
联语运用了反衬手法。
以棋墅里整天对弈,显示宮苑之“闲”;以花丛外琴声隐约,突出深宮之“静”。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二)心澹水木秀兴幽鱼鸟闲涵元殿是皇室游息之所。
出句:心情恬淡的人,所见树木泉水,总是秀色相映。
澹,恬淡。
《庄子.知北游》:“澹而静乎。
”对句:兴致幽雅的人,他眼中的飞鸟游鱼,无不悠闲自得。
幽,幽雅。
此联抒情写景。
情是景的精神内核,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制约着景,景表现名胜类着情,故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感受不同。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楹联
摘要:
1.颐和园简介
2.颐和园楹联的历史背景
3.颐和园楹联的艺术特点
4.颐和园楹联的文化内涵
5.颐和园楹联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是清朝时期皇家的行宫和园林。
颐和园建造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
颐和园楹联是颐和园中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楹联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楹联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形式,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颐和园作为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楹联也成为了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颐和园楹联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内容上。
形式上,颐和园楹联采用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手法,使得楹联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内容上,颐和园楹联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充满了文人墨客的雅趣。
颐和园楹联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颐和园楹联中的内容,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推移,颐和园楹联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颐和园楹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颐和园楹联的研究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颐和园楹联这一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颐和园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颐和园这一著名皇家园林的重要文化艺术形式。
颐和园诗联选
颐和园诗联选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
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
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
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霏红花径和云扫新绿瓜畦趁雨锄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
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
“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
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爱新觉罗·玄烨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细细体味颐和园一一“涵虚”、“罨秀”和三字金匾
细细体味颐和园一一“涵虚”、“罨秀”和三字金匾颐和园东宫门外有座金碧辉辉的牌楼,是颐和园正门外在中轴线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最前端,原来在牌楼的确右前方有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牌,通过牌楼后,便进入颐和园的范围了。
在牌楼的正面中央上方写有“涵虚”的题匾。
这里“涵虚”应指水映天空,说的是水天关系,“涵虚万顷皆一色”。
在牌楼的背面中央上方写有“罨秀”的题匾,〝罨〞原指捕捉鱼鸟的一种网,其意延伸为覆盖、掩映,这里可以理解为秀色掩映。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涵虚”影射着水,“罨秀”暗指着山。
这座牌楼告诉人们,来到这里,已经到了湖光山色的颐和园了。
进入牌楼往西,过了红色的照壁就到了颐和园东宫门。
在东宫门上挂有三字金匾〝颐和园”。
这幅匾额是谁书写?匾额上为何盖有五块朱印?从匾额竖排方钤的朱印可以说〝颐和园〞三字是光绪写的。
但也有人说是由别人代笔,再钤上”御笔之宝”的印。
是否代笔,并未证实,我们只能说是光绪的御笔了。
五块朱印中,匾额上方钤的三块印是慈禧的用印,中间一方为“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侧一方为“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右侧一方为“数点梅花天地心”。
另较小两方印竖排在匾的右侧偏下,上面一方为”光绪御笔之宝“;下面一方为“丽日春长”。
这里慈禧用印是“御览之宝”,光绪用印虽小,但印是“御笔之宝”,这完成可以推断”颐和园”这三个字是光绪写的。
国人都知道,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时,改名为颐和园。
当时光绪大婚亲政,慈禧将归政于光绪。
为安排太后养老有个去处,光绪重修建了颐和园,並取了一个有养老含义的园名︰“颐和”。
“颐和”便是颐养天和的意思。
“天和”既指自然和顺、天地之和气,又指人体之元气。
颐和园涵虚堂
颐和园涵虚堂颐和园涵虚堂位于昆明湖的南湖岛最北端,是南湖岛最高大的建筑。
涵虚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北侧出三开间抱厦,四周有围廊,是赏月观景的好去处,慈禧太后曾经在此阅看水操学堂的战船演练。
涵虚堂的前身是望蟾阁,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园时期仿武昌黄鹤楼所建,建筑为三层,高大挺拔,望蟾阁和万寿山佛香阁、西湖治镜阁呈鼎足之势。
乾隆命名望蟾阁其意为此处乃赏月最佳处,所以乾隆曾经十数次登临望蟾阁,并赋诗十四首。
但是乾隆为了不食言(乾隆修建圆明园后说过不再耗费钱财人力建造苑囿,可是没多久又建造清漪园,他都觉得过意不去了,所以在题写《万寿山清漪园记》里说过,来清漪园“逮午而返”,就是下午就离开清漪园)从没在清漪园夜宿过,所以他也从没有在望蟾阁亲身体验过月下美酒对影成双的佳境,这在乾隆的诗句中也多次提及。
附一首乾隆三十五年《望蟾阁》诗一首:名曰望蟾阁,从无试眺眸(乾隆注脚:阁在昆明湖上,从未夜游于此)。
晓轮权当夕,夏日爽如秋(乾隆注脚:晓月偶一二遇,向亦有诗)。
兴寄白榆宇,制规黄鹤楼(乾隆注脚:是阁制如武昌黄鹤楼)。
设云武昌是,崔句孰能儔。
由于望蟾阁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后造成望蟾阁地基下沉,在望蟾阁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对望蟾阁进行大修,并对主管望蟾阁建造的官吏人等进行处罚。
但是由于望蟾阁体量高大,由于自身的重量加之难以承载昆明湖的风力,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寿终正寝,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见到的一层的涵虚堂,望蟾阁只矗立了59年。
望蟾阁在嘉庆年被拆改,所以今人难以想象和见到清漪园时期望蟾阁的真容,现在武昌的黄鹤楼也早已被改造成五层,所以绝不是当年乾隆所仿的三层的黄鹤楼。
好在乾隆朝的宫廷画师张廷彦画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前后的《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中给我们细致复原了望蟾阁的壮丽画卷,才让我们理解乾隆为何如此喜欢望蟾阁了。
1860年涵虚堂也没躲过英法联军的大火,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等建筑均毁,直到光绪年才在原址复建了涵虚堂。
颐和园东宫门牌楼为何被称为“涵虚”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牌楼为何被称为“涵虚”牌楼国庆长假期间,很多到颐和园的游客发现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被绿色围挡遮了个严严实实。
这座牌楼不仅是颐和园的标志之一,也是北京现存的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经探访得知,由于牌楼破损严重,眼下正在修缮。
但问及这座牌楼为何叫“涵虚”牌楼,很多人却并不知晓……“罨秀”“涵虚”为何被调换了前后位置?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颐和园志》及《颐和园史话》记载: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
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
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从乾隆年间的《万寿庆典图》上可领略清漪园时期大宫门牌楼的旧貌。
光绪十二年(1886年),醇亲王奕譞秉承慈禧太后的懿旨,挪用海军经费开始修复清漪园。
复建工程大约进行了九年,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初步完工,并将清漪园改称为颐和园。
同时将大宫门改称东宫门,而该门外的牌楼历经130余年风雨侵蚀,已很破旧。
于是,这座牌楼被整体拆掉,向东移至距东宫门200米左右的位置重建。
新建的东宫门牌楼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三楼变为了四柱三间七楼,仍东西向坐落,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顶部变成了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大气派。
但匾额上的字前后调换了位置,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罨秀”。
有研究者分析,这是慈禧太后为了突出新建颐和园和被焚清漪园的不同,也包含有风水轮流转的一种企盼。
“涵虚”“罨秀”匾额有何寓意?“涵虚”可直译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景。
“涵”为包容、包含之意,“虚”即空也,古代哲学讲究一个“虚”字,佛学讲究一个“空”字。
因此,“涵虚”二字可以理解为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
据考,“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而南宋文人朱熹也有:“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涵虚堂联赏析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滴千峰宿雨收。
——佚名撰颐和园涵虚堂联
【注释】(1)碧通一径:指颐和园绿树丛中的小径。
(2)润:潮湿。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中云:“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3)宿雨:指昨夜的雨。
(4)颐和园:在北京市海淀区,我国名园之一。
初为金帝完颜亮的行宫,明辟为皇室的好山园,清乾隆15年(1750)改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焚毁,光绪14年(1888),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
全园由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宫殿组成,借西山为外景,占地约290公顷,园内山青水秀,阁耸廊回,富丽堂皇,兼有人工与自然之美,合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可谓集天下园林之大成。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联,有如下特点:
1.以景为主,景联绝作。
颐和园可写景很多,抓住雨后初晴的瞬间景色来描绘颐和园的胜景,可谓匠心独运,于平凡中见独特,于小处见全景。
首先,抓住颜色的特点来写景。
雨后的颐和园,空气清新如洗,山水给人一种更晶莹、更灵秀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都是由于山水的“绿”引发而来,因此,“绿”既是雨后颐和园最平常、也是最不凡的特点。
先用一个“碧”字来写小径周围的景色和全景的特色相一致,说明小径处于碧绿芳香的树丛之中,再用一个“通”字来写小径的幽静、深远和若隐若现,把静的东西写成动的东西,使静中有动。
之后,又把镜头拉高、拉阔,用“晴烟润”来写雨后的空间景色。
仿佛给人这样一种画面:太阳出来后,朝雾仍弥漫着大地、天空,阳光穿透浓雾,折射出万丈金光,浓雾渐渐变稀、变薄,如烟、如纱般慢慢升腾。
用一“润”字来修饰“晴烟”,既点出了雨后朝雾的潮湿,又化出如烟的朝雾象雨露般滋润着大地、天空的意境。
下联先用一个“翠”字来描绘周围“千峰”的景色,仍是抓住一个“绿”字,再用一个“滴”字极言千蜂的绿,更是神来之笔。
郁郁葱葱的千峰绿得好象要滴下一点一点的绿水来似的,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胜景图,看到这种景色,有谁能够不激动、不先睹为快呢?“滴”字把静态的绿写成了动态的绿,是下联的关键字,它的神妙,完全可以和王安石诗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相媲美。
“收”字用在这里,也恰到好处,夜雨停歇,不用“止”、“停”、“歇”等字,而用一“收”字,好似一夜的夜雨突然被什么人收掉似的,这种人格化的作用,是“停”、“止”、“歇”等字无法达到的。
2.寓情于景。
中国向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之说,此联也深得此味。
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颐和园炽热、纯真的眷恋之情,完全赋予无限美好的景色中,情景交融,读来使入产生见景生情、情中有景的感觉。
3.本联采用了电影扫描的手法,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慢慢拉开。
“小径”是近景、小景,“千峰”是远景、大景。
近景与远景、小景与大景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给人以一种立体景观的感觉。
另外,本联对仗工巧,用词清丽,语言明快,读来使人感到其秀色可餐,如身临其境,是写景联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