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农作物的发展演变

中国农作物的发展演变

中国农作物的发展演变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远古的农耕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创了农耕文明的先河。

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在黄土高坡上、平原河谷中,开垦出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孕育出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秦汉时期,随着铁器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灌溉系统也得到了完善,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小麦种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南方的水稻种植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时期,农田的布局和灌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农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随着均田制的推行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这个时期,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来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农作物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以满足纺织业的需求。

此外,中国还开始种植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进一步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近代以来,中国农作物的发展受到了科技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例如,中国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出了多个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如杂交水稻和抗病水稻。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得中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开始引进更多的外来农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等,进一步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这些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的饮食需求,还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经济作物种植选择,促进了农业的多样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作物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其次,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古代人们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改善了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的石制工具,后来发展出木质农具、铜质农具等。

古代农民还掌握了复耕、轮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创造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例如,古代农民利用水稻的生长特点,创造了水稻田、水稻耕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类似地,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它们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在古代农民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二、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节气、农事习俗、农谚农歌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遵循着农时农事,农民们因此意识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农事活动和农业节气。

例如,农民们在立春、谷雨等农业节气时定下雨水、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农民在农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很多农谚农歌。

这些农谚农歌既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农耕生活的理解,也传承了先民们的智慧与经验。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

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

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

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辛世彪依然依据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史话》两本小书,将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及学者的相关观点整理出来。

1. 上古时期的“五穀”实际上包括六种作物:黍、稷(禾、粟、秫)、菽、麦、稻、麻。

汉代人对于五穀的不同解释,无非是有稻无稻,有麻无麻,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差异,因为稻最初产于南方,麻在秦汉时期已经不作为粮食了。

2. 上古时期南方为稻作区,北方为粟作区,南北农业文明起源都很早,可推到距今7000年前。

黍、稷、稻、菽(豆)、麻,都是原产于中国的作物,只有麦是外来的,因此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之首。

3. 稻作包括旱稻、水稻。

李根蟠等人认为,农业起源于山地,因此应该是先有旱稻,后有水稻。

稻,北方称大米,与小米相对。

分旱稻与水稻,又各有黏与不黏之分,种类繁多。

最主要的分别是籼稻、粳稻和糯稻。

一直是中国南方的主粮。

4. 粟作包括黍与稷,原产于中国。

粟的野生祖先是狗尾草,古书称“莠”(yŏu);黍的野生祖先是野黍,古书上称“黍卑”(bĭ)或“稂”(láng)。

稷就是粟,俗称穀子,脱壳后叫小米,传统的禾也指粟,产量较高,是古代的主粮。

粟之黏者称为秫(shú),不黏者称为粟,故秫有“黏小米、黏粟、糯粟、黄粟”等称呼,但也有人认为黏粟即酿酒用的高粱。

粟有青、赤、黄、白、黑等多种颜色,名称亦多。

(辛按:有人说秫指高粱。

但《说文》明说:“秫,稷之黏者。

”)黍(shǔ)脱壳后俗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黍之不黏者称为穄(jì)或糜子(méizi),黏者叫黍子,在山西方言中分得很清楚(参看博文:山西方言中的糜子和黍子)。

黍的穗子像稻子,产量较低。

[辛按: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却认为稷与黍同类,而与粟不同。

]5. 麦包括小麦与大麦,小麦叫麦(来),大麦叫牟(móu)。

原产于西亚,至迟周代已进入中国北方,应该是羌族通过新疆、河湟一带传入的。

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古代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心。

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初期阶段古代黄河流域的早期粮食种植以小麦、粟、黍等谷类作物为主,其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特点。

黄河流域水土肥沃,适宜小麦等谷类作物的种植,因此在早期阶段,小麦是古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另外,随着青铜器的使用,玉米、豆类等蔬菜作物开始在古代黄河流域得到种植与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进一步丰富多样化。

二、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中期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进入了中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水稻的种植开始在古代黄河流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水稻因其丰产、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当时古代黄河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红薯等作物的种植也逐渐得到发展,为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突破。

三、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后期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进入了后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玉米成为古代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其抗旱、耐寒、土质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得到了大规模种植与应用。

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成就和突破。

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变化主要包括了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这一历史变迁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突破。

这一历史变迁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

通过对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概括,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为当今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古代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其主要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气候变化中国古代时期,由于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以及人口增长等原因,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在气候变迁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经历过多次干旱和洪涝灾害,导致了大量的庄稼歉收和收成损失,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土地养护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对土地的养护认识不足,往往通过过度利用土地、轮作不当、荒地不耕等方式导致土地质量逐渐恶化,使得粮食的产量逐渐下降。

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政权的腐败和官员的贪污,导致了土地私有化和大规模的林木砍伐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退化的情况。

三、技术水平古代中国技术水平有限,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低下,传统的种植方法具有很大缺陷。

例如,过度使用肥料和农药造成了土地污染,使用工具不当会劳民伤财,农民的营养状况也无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政治经济因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在政治方面,政府对农民和土地的保护意识不足,对长期的自然灾害缺乏有效的措施,以及地方政治的腐败情况,都有损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经济上,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缺少足够的投资和支持,无法满足人民对农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也成为粮食生产的瓶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凸显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然而,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历史教训,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以确保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与变革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人开始选择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大胆尝试耕种,并发明了简单的农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农业不断地发生着进步和变革。

1. 农业的进步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使用石器和黄土器具进行种植和收割。

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出现了铜质农具,使农业生产得以更高效地进行。

而在东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农业生产再次得到了提高。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大力推广水利工程。

通过引水渠、修建水坝等手段,改善了灌溉条件,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秦汉时期,人们不仅大力推广水利工程,还开始开发新的耕地,繁育新的耐旱、耐瘟疫作物,从而实现了农业的大规模生产。

同时,人们还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如水田种植、蚕丝养殖等。

2. 农业的变革在宋代和元代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发生了许多变革。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畜力农具,如耕牛、驴等,这使得耕作更快捷、更高效。

同时,人们还进行了许多农田开垦和耕作制度上的改革,如“避地系统”、“抽丰制”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农具,如水车、水蹴等,这些农具可以更快捷地进行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人们还开始推广新的农业作物,如玉米、甘薯等,这些作物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作物之一。

3. 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古人对农业生产的研究和实践,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例如古人发明了许多农具、研制出了肥料、掌握了水利技术、开拓了新的农田等,这些对现代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农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

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

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

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

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

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

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

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

后来“社稷”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

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

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

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简述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栽培历史

简述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栽培历史

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但以五谷为最多。

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麦、小麦、薏苡等。

北方以种植粟、黍粮食品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等七种。

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稷。

直至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

在《诗经.小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稷、稻。

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

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

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变化的特点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并和粟一起列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从战国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

西周以前,中国粮食品种以黍、稷为主,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

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麦、大麦、麻七种。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

汉代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

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麦子磨成面粉,这一饮食史上的进步,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稻、粟、麦。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代以后,水稻更加发展,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同时,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

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到1950年,粮食品种是指小麦、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杂粮七大品类。

1952年,粮食减为四大品种:小麦、大米、大豆和薯类。

中国农作物的演变史——中国粮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中国农作物的演变史——中国粮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中国农作物的演变史——中国粮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问起中国人主要吃什么,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北方以麦为主食,南方则是米的天下。

在当今的中国,除了极少数干旱贫瘠地区外,中国人的餐桌上永远以稻麦两种作物的制品为主角。

无论是馒头、面条、米粉、肠粉、团子、馄饨、饺子,都是麦和稻加工后的产品。

虽然营养学家不断宣扬五谷杂粮的好处,但是小米、糜子、黏米、燕麦、荞麦、玉米、甘薯等食品多数情况下只是中国人调剂胃口之用。

除了少数信奉特定饮食教条的人,很少有人会一年四季都以这些东西为主食。

麦稻平分秋色从一千多年前开始就是这片土地的特色。

然而,如果将时代追溯更久,中国古人的主食又是怎么样的呢?测一测你今年的运势好坏广告大约1.5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东亚大陆上覆盖的冰层迅速消融。

东亚大陆变得适宜人居,智人在东亚大陆人口增加,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

然而,东亚大陆仍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相较于东南亚温暖湿润的气候,寒冷的东亚大陆对人并不友好。

即便在东亚大陆最靠南的珠江流域,也得面对食物缺乏的冬天。

要想在东亚大河形成的冲击平原养活大量人口,单靠自然赋予的食物是远不够的。

展开剩余89%幸运的是,在东亚大陆上,存在着数种野生的禾本科植物,这些植物的果实含有大量的以淀粉为主的碳水化合物。

相对渔猎得来的肉食以及采集来的野生蔬果,禾本科植物的果实难称是什么珍馐美味,甚至还相当难以下咽。

然而,这些貌不惊人的果实却可以稳定提供大量人赖以维生的热量。

这些禾本科植物,在未来几千年间将持续为中国人提供能量来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然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果实并非为与人食用而生。

它们作为食品,往往存在极大的缺点。

野生禾本科的籽粒普遍相当细小,更会有一些利于自身繁殖而不利于人食用的特征。

野生的粟(狗尾巴草)成熟后,穗上的籽粒会自动散下落回泥土。

这种有利于狗尾巴草在第二年继续生长的特征却能给试图收获籽粒的人带来极大的麻烦。

经历种种辛苦收集来的狗尾巴草籽,不但颗粒小难以加工,而且味道相当差,还容易造成种种消化问题。

从历代粮食亩产量,看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从历代粮食亩产量,看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从历代粮食亩产量,看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历代王朝的经济真相】笔者在研究历代经济真相的时候,总会碰到历代粮食亩产量的问题,毕竟古代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就连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也不例外,因为粮食、丝绸、麻布等产品最终都依赖土地的产出。

关于亩产量,古代多是一些散点性的数据,聊胜于无。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整理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朝代的粮食亩产量。

注意事项1、关于度量衡,参照笔者先前的文章《正本清源:带你了解历朝历代的度量衡,附换算关系》,亩产量都换算成现代单位,方便比较。

2、关于粮食品种,北方为小麦或粟米,南方为水稻。

小麦、大米的堆密度为0.7公斤/升。

3、关于出米率,即谷子转化为大米的比率,按60%计算,现代超过70%,古代碾米技术落后,古籍的说法比较杂,50%、60%、70%都有,考虑古人比较节省,碎米也不会浪费,就按60%计算。

五谷杂粮历代粮食亩产量推算秦汉:那时候北方耕种技术发达,亩产量高;南方还没开发,技术落后,水稻刚进入百姓的视野,亩产量低。

南方大米:《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相当于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北方小麦:《后汉书·仲长统传》提到“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即小麦的亩产量为3石。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1亩为0.69市亩。

因此,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

隋唐:国家重归统一,加上南朝对南方的开发,为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南方大米:从狄仁杰《乞免民租疏》推算,大米的亩产量为1.5石。

北方粟米:《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

”粟米的亩产为5斗多,如果折合成小麦的话,约为1石(小麦不用脱壳)。

隋唐的1石为42公斤,1亩为0.8市亩。

因此,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05斤/市亩;南方大米,157斤/市亩。

中国历史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

中国历史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

中国历史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业技术和农作物的发展和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演变、经济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的福祉。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的演变。

一、古代农业技术与农作物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主要依赖农耕工具和灌溉系统。

土地的开垦、田地的耕作、种植、收割等环节,都需要农具的运用。

在古代,木制的犁、耙、锄等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古代中国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和经济作物等。

在粮食作物方面,稻米、小麦、谷子等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蔬菜方面,白菜、豆类、黄瓜等常见于古人的饮食之中。

而在经济作物方面,棉花、丝绸、茶叶等成为了古代中国的重要出口品。

二、中世纪农业技术与农作物中世纪是中国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推广。

在农具方面,铁质农具的制造和使用逐渐代替了木质农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水力灌溉系统的建立和运用,使得农田的水利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产量也得以提高。

中世纪的农作物种类也丰富了许多。

北方的大豆、红豆、花生等经济作物逐渐被引进种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

南方的柑橘、稻米等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外,中世纪还有一项重要的农业创新,即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茶叶逐渐成为中国的国饮。

三、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作物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机械化、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以及基因改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手工耕作逐渐被机械化农机所替代,大规模的农田耕作实现了。

现代农作物的品种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基因改良技术,中国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例如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棉花等。

这些农作物的广泛种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中国历史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作物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进程的缩影。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变化一览表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变化一览表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无不围绕着土地和粮食而展开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是多少呢?1,秦朝的土地面积为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亩产65公斤/亩(秦朝时期主要作物是小米),按耕地面积1/4的国土面积为86.75万平方公里,约成1.31亿亩,粮食总产量为85.15亿公斤,折合人均425.75公斤口粮!日均有1.18公斤米的口粮!2,汉朝的国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亩产粮食95公斤,耕地面积为152.25万平万公里,约成22.83亿亩,粮食总产为216.8亿公斤,人均年口粮373公斤口粮,日均为1.03公斤口粮!3,唐朝的国土面积为93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090万,耕地面积折合234.75万平方公里,约成34.91亿亩,粮食产量为13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为481.7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790公斤,日均口粮达2.19公斤口粮!4,北宋朝国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9800万,粮食单产为225公斤,相当于耕地面积70万平方公里,约合10.5亿亩,粮食总产2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241.7公斤,日均口粮为0.67公斤口粮!5,明朝国土面积为947万平方公里,人口9900万,折合耕地面积236.15万平方公里,约成3.56亿亩,粮食单产为330公斤/亩,粮食总产为117.4亿公斤,折合人均年口粮为118.6公斤,日均口粮为0.33公斤,很明显老百姓是吃不饱饭的!6,清朝国土面积为1297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粮食单产275公斤左右,折算耕地324万平方公里,田亩48.6亿亩,粮食总产量为13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303公斤,日均口粮为0.842公斤!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封建王朝时期,贵族阶层拥有更多的土地,老百姓只能拥有全国收成的1/4的口粮,因出可以得出秦朝老百姓一年的口粮只有425.75/4=106.4公斤,汉朝为373/4=93.25公斤,唐朝为197.5公斤,北宋为61.75公斤,明朝为29.65公斤,清朝为75.75公斤!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何其重要,尤其是我们把自已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已手里是多么重要!。

中国的古代农业

中国的古代农业

中国的古代农业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主要依靠农业为生。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农业种植、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业种植古代中国的农业种植主要分为五谷和经济作物两大类。

五谷包括稻米、小麦、黍子、菽豆和粟米,这些作物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粮来源。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丝绸、茶叶、烟草等,对于中国的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农民的耕地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水田、旱地和山地。

水田主要适用于稻米的种植,需要灌溉和水稻田。

旱地适用于小麦、黍子、菽豆等作物的种植。

山地则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和茶叶的种植。

二、农业工具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主要包括犁、耧车、耕牛、耙等。

犁是农民进行耕地的主要工具,它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

耧车是一种用于播种的工具,可以一次性在地里撒种子。

耕牛则是农民耕地的主要助力,它们可以协助农民耕地、松土等工作。

除了这些传统的农业工具之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一些其他的农业工具。

例如,水渠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农田可以得到有效的水源供给,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地理和人口等因素。

古代中国人民发展了一些独特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水稻耕作技术是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南方,农民利用水田耕作和水稻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古代农民还利用排水技术,例如建设水渠和排水沟等方式,解决了水稻田的排水问题。

中国古代农民还开发了一些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技术,例如早熟灌溉、田间灌溉和施肥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结语中国的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粮演进路线——从黍稷到米面

主粮演进路线——从黍稷到米面

主粮演进路线——从黍稷到米面主粮演进路线——从黍稷到米面哪些作物会成为主粮不仅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自然条件有关,还受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

梳理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主粮变迁,就会发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老百姓耕种哪种粮食首先考虑的不是口味、品质,而是产量,哪种作物产量高可以养活最多的人,就种哪一种。

大一统年代,人口增长厉害,加之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人地关系紧张,环境恶劣的山岭丘泽也被用以开垦耕种;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适宜粗放生长又高产的作物成为救命粮。

如此这般,适应性强且产量高的作物逐渐替代种植条件要求高的作物,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粮。

唐中期以前,黍和稷一直唱主角中华文明滥觞于黄河流域,季风性气候明显,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黍和稷(谷子,去皮之后称粟)的生长,这两种作物也一度成为历朝历代的主粮,直到唐中期以后才出现变化。

在夏商周文明出现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黍、稷旱作栽培已经走过了数千年。

因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目前可靠的文献资料就只能最早到殷商时期。

根据学者的研究,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五谷”的概念,为黍、稷、麦、秜(野生稻)、燂(大豆),但提到最多的是黍和稷。

黍,现在叫黍子,又叫大黄米;稷,俗称谷子,去皮为粟、小米。

黍和稷是商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当时,商王朝控制的中心区域包括今日的河南大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东南部以及山东西部,大致相当于现在华北地区的中南部一带,在自然环境上属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以暖温带为主,也包括了北亚热带的北端,是黍和稷等作物的主要生长区。

在甲骨文中黍的地位非常突出,提到的次数也比其他种类作物要多得多,每到耕种季节,商王会下令臣下督促众人及时种黍,或亲往视察。

根据记载,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殷商王朝的灭亡也与此有关。

商纣王继位后淫乱不止,耽于酒色,其同母长兄微子屡次劝谏,纣王不听。

无奈之下,微子与父师、少师商量对策,史官记录下这件事情,即《尚书·微子》。

农作物发展史

农作物发展史

农作物发展史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

开始时,凡是可以吃饱而无毒的植物先民们都进行种植,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提高,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

《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

这个时期种植的作物总的来说是比较多的,这个时期,人们在不断的种植中已经懂得了简单的作物种类筛选。

据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尔雅》记载,因颜色不同或其它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

2、秦汉时期的农作物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作物仍然沿袭前代,但是各种作物所占的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其在人们的粮食构成中日渐重要。

特别是在北方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在西汉时,种植麦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如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记));东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后汉书?安帝记》)。

北方禾类种得最多的是粱和粟。

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作物谷粒较大,对水分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缘故。

在南方则种稻业显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广到北方的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人们在作物的种植中还学会了作物品种的选择培育,生产上出现了许多优良品种。

据西汉《汜胜之书》载,麦已有大麦与小麦、“旋麦”(春麦)与“宿麦”(冬麦)的区分。

豆也有大豆与小豆的区分。

江南的稻作农业也渐趋良种化。

汉代时人们还种植了较多的蔬菜和经济作物。

东汉末期政论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引言我国古代农业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古代农业的总结和回顾,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演变和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试图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农具和农作物的变化以及古代农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人们从采集果实和觅食转向了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开始了农耕文明的进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农耕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在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选育了高产的品种,并创造了很多有效的耕作工具。

通过改良农作物和改进农具,古代农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具的演变古代农具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农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农具也不断演变和改进。

最早的农具是由石头、木头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简单工具,如石锛、木耒等。

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农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如铁耒、铁锄、铁镰等。

在古代农具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了一些创新和改进,如助力耕种的聚气耕、聚富耕等。

这些农具的出现,使农民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耕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作物的变化古代农作物种类的变化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试验和实践,选育了适应本地环境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

古代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稻、麦、豆、棉等。

这些农作物在古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农作物的种植中,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种植方式也成为古代农民非常重视的问题。

他们通过观察天象、根据经验和传统知识等来确定作物的种植时机和方法。

这些经验和知识被传承下来,并为今天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农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古代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粮食和现代粮食的区别

古代粮食和现代粮食的区别

古代粮食和现代粮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品种、种植方式、储存方式、营养成分和口感等方面。

首先,品种方面,古代粮食的品种相对单一,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

而现代粮食的品种丰富,除了传统的稻谷和小麦,还包括了许多杂交品种、转基因品种和高产优质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种植方式方面,古代粮食主要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手工耕种,灌溉方式比较落后,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

而现代粮食则主要采用机械化生产、灌溉、施肥等现代化农业技术,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

第三,储存方式方面,古代粮食的储存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晒干、晾干等方法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储存在仓库里。

而现代粮食则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储存技术,如低温冷藏、气调储存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减少储存过程中的损失。

第四,营养成分和口感方面,古代粮食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可能较为简单,但相对比较纯粹。

而现代粮食的营养成分则更为丰富,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等。

同时,现代粮食的口感也更为丰富多样,如各种不同口味的面包、饼干等。

综上所述,古代粮食和现代粮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品种、种植方式、储存方式、营养成分和口感等方面。

虽然现代粮食的生产和储存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保持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证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中华民族的粮食变迁史

中华民族的粮食变迁史

中华民族的粮食变迁史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不过这也是有记录有王朝以来的五千年,实际上在更为遥远的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相比于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远古人民的待遇就没有那么好了,那么远古人民吃的是什么呢?很多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农作物,在远古时期都是根据野生的植株栽培而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经开始种植了粟、稻。

粟就是我们现在的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不过在早期,粟就是狗尾巴草,果实远比现在人工培育过的来的小。

粟的成长周期短,仅3~4个月左右就可以长成,且具有耐旱、贫瘠土壤和耐储藏的优势,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属于当时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而另外一种我们熟悉的就是稻了,稻的历史也是十分久远,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

早期,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非常适宜水稻的种植。

而现在中国重要的种植基地,大东北地区,早年还被称为北大荒,被认为这是资源匮乏、气候糟糕的地方,直到冻土的发现,才让中国区域被断定为土壤肥沃,营养物质丰厚的地方,然后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东北五常大米也变成了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米。

除此之外,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作物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加,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稻、稷(俗称糜子)、麦、菽(大豆)等,基本上具备了后世的主要粮食作物。

到了明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海运,多个农作物传入了中国,如番茄、土豆还有玉米。

尤其是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压力。

看看如今的餐桌,已经不单单追求于美味了,更加注意个人营养健康,相比于之前的求温饱到如今的求健康,跨度不是一点半点啊~求温饱到如今的求健康,跨度不是一点半点啊。

中国古代的历史农田与农业技术

中国古代的历史农田与农业技术

中国古代的历史农田与农业技术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多年来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农业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农田构造及其特点、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农田构造及其特点1. 平原农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西太平洋西北部,地势起伏不平。

然而,中国的平原地区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特别是长江、黄河流域。

在这些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且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2. 山地农田山地农田在中国古代也很常见。

中国的山地区域广泛分布,土地资源有限,但依靠人们的勤劳努力和创造性,这些山地区域也得以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农田。

在山地农田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例如挖梯田、修建水渠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3. 水稻田水稻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田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南方的湿润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地区水稻田的数量更多。

人们采取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例如修建水渠、合理利用水资源、施肥等,使水稻田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影响1.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中,水利工程是最重要的一项。

古代农民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源修建水渠,进行灌溉,以提供足够的水源给农田。

水利工程的发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田不再依赖于不稳定的天气。

2. 种植技术古代农民在种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创新。

他们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作物进行种植,并善于利用合理的耕种方式,如轮作、休耕等。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许多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3. 农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农民也发明了许多农业工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犁、耕牛、脚踏式水车等工具的使用,使耕种更加高效快捷。

这些农业工具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而且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农业技术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一下:列在先秦五谷之内的大豆和大麻,在这个粮食统计表里不见了。大豆现在仍然很重要,但是不再把它统计在粮食内。大麻子早已不作食用,作为油料作物或纤维作物,也不如古代重要。
这一巨大变化,大体上可以分做三个段落:(1)从春秋到西汉,这时我国经济文化中心显著地在黄河中下游,主要作物都是远古就已栽培的,变化基本上发生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广大地区原有作物相互间比重的升降;(2)从东汉到明中叶,有一些新作物从国外引入,但关系不大,变化主要发生于南方经济的开发,稻和小麦的栽培显著发展,终于上升到高居谷子之上,大大地改变了原先的形势;(3)从明中叶到现在,美洲的作物从16世纪初开始传人中国,几种新的高产作物引入后发展很快,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高产作物,使产量大幅度增涨,结果形成上表所列的主要粮食产量百分比。我们在下面就分为这三个时期来论述所发生变化及其影响。
谷原是谷类作物的总称,战国时已开始用作谷子的专名。禾原是谷子的专名,粟指谷子的籽粒,则又演化为共名,但有时也用作专名。《孟子?尽心下》“粟米之征”,《战国策?赵策二》“力田积粟”,以及汉初晁错的《重农贵粟疏》,看来是把粟用作粮食通称,但是因为谷子是当时的主要粮食,说粟也就实际意味着主要是谷子。这种专名与共名的互相转化,单独发生在谷子的名称上,也说明谷子是当时占绝对优势的粮食作物。
麦是大麦小麦的总称,但习惯也往往简称小麦为麦。大麦是有稃大麦和稞大麦的总称,但习惯也往往称有稃大麦为大麦,而称稞大麦为秽麦、稞麦或元麦。在青海、西藏以至云南、甘肃等地区有一种稞大麦,称为青稞。大小麦在我国都是远古就已栽培的,但当初通称为麦,没有加以分别。后来别称大麦为蛑(最先见于《诗经》①)或大麦(最先见于《吕氏春秋》),而仍称小麦为麦(《吕氏春秋?任地》篇即以大麦与麦二者并列)。最后为便于区别起见,才创造小麦这一名词(最先见于《氾胜之书》)。从这一经过来看,可能当时已是小麦多于大麦。
上述六种主要作物在周初的比重大概如下页图:
作者:taohuaguizi 1位粉丝 2007-7-13 22:54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古今粮食种类及其比重的巨大变化
我们现在还往往通称粮食为五谷,但是我国现在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及其相互间的比重,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了。
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但在名称上有些混乱。《尔雅》“苍,雀麦”,郭璞注:“即燕麦也”。雀麦和燕麦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但古书中多数混为一物。古乐府说:“田中燕麦,何尝可获”,那是指野燕麦,不是栽培的普通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则是普通燕麦中的稞燕麦(另有皮燕麦)。
绿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后魏《齐民要术》,但在秦以前可能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所说小豆,可能包括绿豆在内。元代《王祯农书》中也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氾胜之书》中有小豆栽培法。
生产粮食是农业的首要任务。试想,要供应7亿人口的粮食,这是何等重大的任务!我国农业所以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发挥无穷智慧和投入无数辛勤劳动的结果。粮食生产的内容,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一下这变化,了解我们先人的业绩,对于我们现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给我们启发和鼓舞。
此外,还有三种次要作物需要在这里谈一下。
作者:taohuaguizi 1位粉丝 2007-7-13 22:55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高粱原产非洲中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一时期的文献里还没有提到高粱。但是近年已在江苏新沂县三里墩西周文化层遗址中发现炭化高粱秆,并有高粱叶的遗迹。在石家庄市庄村战国赵墓中发现炭化高粱粒。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中发现炭化高粱粒。在西安西郊西汉明堂建筑遗址中,发现土墙上印有高粱秆扎成的排架的痕迹。从这些出土的东西看来,高粱在西周到西汉这一段时期内已经分布很广,辽宁、山西、陕西、江苏等省都有栽培,而且在某些地区可能产量已不少。
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绪 言
我国有句老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不能没有吃。人口增加,粮食的供应必须跟着增加。反之,如果粮食不能增产,就不可能安全地维持日益增加的人口。
我国人口,估计战国时代已经增加到3千万,汉代最盛时6千万,明代当已超过1亿,清末达4亿多;现在将近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没有一国人口有我们这样多。
作者:taohuaguizi 1位粉丝 2007-7-13 22:54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春秋至西汉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谷子的首要地位没有变。公元前720年(春秋初年),郑国和周王室冲突,在四月里出兵残害周王室的麦,到秋天又去残害周王室的谷子。明年秋天,诸侯的联军打败郑国,残害郑国的谷子。鲁国于公元前660年谷子和麦受灾,就感到粮食恐慌,请求齐国卖给它。这些史实说明夏季作物主要是谷子。战国末《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所说六种作物,禾排第1。而且《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对于其他重要作用收获时,说尝麦、尝黍、尝稻、尝麻,唯独对于谷子,不说尝谷而说“尝新”,含有新谷接旧谷的意思,这反映谷子在当时粮食供应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西汉《氾胜之书》中,也是禾最重要。
————————————
① 《诗经?周颂?思文》说“贻我来牟”,又《臣工》说“于皇来牟”,后来虽有人解释为来是小麦,牟是大麦(最先见于三国魏张楫《广雅》),但是《鲁诗》作釐麰,《韩诗》作嘉麰,只有《毛诗》作来牟,而且毛、郑都没有说“来牟”是两种麦,看来只是指一种麰麦,即大麦。
稻据《诗经》和其他周代文献反映,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都有栽培。战国时魏国引漳水灌溉,开辟稻田。西汉长安附近种稻,武帝打猎踏坏了稻田,昭帝时有稻田使者。氾胜之在关中做农官,在他的《氾胜之书》里谈到用控制水流的办法来调节稻田的水温,可见栽培技术也已达到颇高的水平。西汉北方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可能水稻也跟着发展。但是总的说来,稻田在北方所占的比例很小。稻在南方虽是主粮,但此时南方人口很少,就西汉时全国粮食产量来说,稻还赶不上麦和大豆。
我国习惯称粮食作物为五谷。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哪五种呢?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很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
谷子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现在已退居第5位。黍在古代也曾相当重要,现在已退居第10位,而且产量不到粮食总产量的1%,实际上已不能算做主要作物了。小麦的重要性,在西周以前远在谷子之下,现在倒远在谷子之上。连引入中国只有400多年历史的玉米和甘薯,也上升到谷子之上,总产量都是倍于谷子而有余。变化最突出的是稻。稻是不是先秦所说的五谷之一,还不能肯定,但是现在高居第1位,它的总产量已经十倍于谷子,而且在上面所说的八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稻的总产量就等于其他七种作物总产量的合计。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变化。
大豆的重要性,在战国时代有显著的增加。这一时期的文献里时常菽粟连称,反映大豆和粟成为人民的主要粮食。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见《战国策?韩策一》)。《氾胜之书》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还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作时,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大概在战国到汉代这一段时期内,大豆在粮食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后世。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概已有6、7千年的历史,可能多至1万年。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禾本科粮食作物。我们已经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谷子、黍、小麦和稻,可见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已经栽培这些粮食作物了。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论在住宅、窖穴和墓葬里,都发现谷子壳的遗迹,其中在一个窖穴里有已经腐朽的谷子皮壳多至数斗。可见谷子是当时的主要粮食,而且它的产量已经多到可以有一定的储备了。在别处遗址中也有发现。黍和麦的发现较少。稻的发现地址主要在长江流域。这些迹象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作物时,谷子就是首要作物。
现在根据1957年的统计,把我国目前栽培的粮食作物,凡是播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的,按照总产量的多寡排队,列表如下:
表中所列的粮食作物,共计14种。前4种(稻、小麦、玉米、甘薯)最重要,合计占粮食总产量的80.77%。其次是谷子和高粱。再次为大麦和马铃薯。以上8种合计,已占粮食总产量的93.84%。这8种可以说是我国现在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此外没有一种作物的总产量占到粮食总产量的1%。
这六种作物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如下:
据上表,黍的出现次数比稷多四分之一,把稷类的粱、糜、芑和黍类的秬、秠,分别归并后,稷仍比谷子多,但是此外禾出现七次,其中一部分当作专名用,指谷子。又《魏风?硕鼠》“无食我苗”,苗和黍、麦并举,苗当是指谷子的苗。《小雅?黄鸟》“无啄我粟”,粟和粱、黍并举,粟也应当是指谷子。若把这些也合并计算,谷子的出现次数就不少于黍了。而且《诗经》中说到黍的地区都在黄土高原的陕西和山西,只有一处是例外,可见黍的栽培偏于较北的高寒地区。再结合上述关于谷子的情况,就全国来说,黍的重要性远不如谷子。
以上是就各种粮食的产销总量作比较的,现在再从食用的风俗习惯方面来观察比较一下。
古代以粱肉或膏粱并称,粱是特别好的谷子,膏指肉类,是说富贵人吃的是粱和肉。因此称富家子弟为膏粱子弟,说他们只知享受而不懂事。《论语?阳货》篇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荀子?荣辱篇》以“刍豢稻粱”并举,刍豢指肉食。可见那时粱是统治阶级的常食;粱之外,稻也是珍品。又《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黍稷六簋”(簋是盛黍稷的竹器,外圆内方),另外加馔稻粱各一簋,宰夫设稻,公亲设粱,可见稻粱贵于黍稷,而粱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