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证 盆腔炎性疾病 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辩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脾等穴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谢谢大家
PPT常用编辑图使用方法
1.取消组合
2.填充颜色
3.调整大小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带下证盆腔炎中医护理常规

带下证(盆腔炎)中医护理常规带下证为毒邪感染,热伏胞中,影响气血运行,致使气血瘀滞、冲任受损所致。
带下证以妇女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能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月经史、生育史、流产史、经期卫生习惯。
(2)了解患者有无腹痛及其程度、性质。
(3)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带下。
(5)中医证型:①湿热瘀结证。
证候: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
②气滞血瘀证。
证候: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③寒湿瘀滞证。
证候: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
舌质暗,苔白腻。
④肾虚血瘀证。
证候:下腹绵绵作痛,腰做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
舌质暗淡,苔白。
⑤气虚血瘀证。
证候: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
舌淡暗,苔白。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取半坐卧位休息Q(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患者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有利于炎性分泌物引流和炎症局限,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Q②测量患者生命体征,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③注意观察患者腹痛情况,如突然腹痛加剧、拒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带下量由少增多、脓样、夹血、有恶臭,应通知医生,确定是否为脓肿破裂,并做好急诊剖腹探查的术前准备。
④患者若有腹胀,可轻轻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予以胃肠减压。
⑤遵医嘱准确给予抗生素、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并观察输液反应。
(6)给药护理:中药主要起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宜饭后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7)饮食护理:①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中医护理盆腔炎的特色方法

中医护理盆腔炎的特色方法近些年与女性有关的疾病发病率非常高,患者的发病数量也不断增多,妇科疾病对女性群体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如今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其中盆腔炎疾病的发病率尤为高,如果治疗不彻底,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对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从中医角度分,我国中医没有“盆腔炎”的记载,但中医认为盆腔炎主要源于湿热停滞、湿热瘀滞、气虚血瘀等原因引起的,也就是患者的湿热症状、气息不畅所导致的病症。
患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发烧、阴道内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因患者盆腔处于炎症症状,对患者机体均产生不利影响。
那盆腔炎患者该如何用中医护理呢?下面我们就跟随文章内容来详细了解。
一、盆腔炎常见的症候要点在了解盆腔炎中医护理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盆腔炎常见的症候,目前,将盆腔炎疾病分为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两种,其中湿热瘀结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或者下腹刺痛感,尤其患者发病的部位疼痛感更加剧烈,同时华安这的腰骶胀痛。
白带量比较多,且以为黄色黏稠物;另外,患者也表现为精神疲乏,腹部疼痛在月经期的疼痛程度进一步加剧,且月经量较多,月经期时间较长。
患者小便为黄色,大便则比较干燥,或者稀溏。
而气滞血瘀证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感、刺痛感比较缓慢,不过白带的量比较多,颜色发黄,且比较黏稠,另外,患者月经期的疼痛程度加重,患者的月经量比较多,排出的多为斑块,不过当患者排出斑块后,疼痛感会缓解。
二、盆腔炎患者不同症状及其护理措施1.小腹疼痛或者胀痛对于盆腔炎患者而言,患者腹部疼痛是常见的现象,一般对于腹部疼痛患者需要对其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等,均要全面分析,如果患者盆腔炎疾病属于急性期,则让患者保持半卧位卧床休息,如果患者的病情处于恢复期,则可以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并且要对患者的腹部做好保暖,以此防止患者腹部受凉。
对于小腹疼痛的盆腔炎患者,可以采用耳穴埋豆或者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实施耳穴埋豆的方式治疗,可选择的穴位为神门、子宫、三阴交等。
盆腔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盆腔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是妇产科常见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也有少数发生于未婚者。
中古籍无盆腔炎之名。
在“热入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症瘕”等论述中,对其临床特征有所描述。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有时低热,易感疲乏、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疼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多,卵巢功能受损、输卵管受损,输卵管粘引起不孕。
【临证护理】1、脾虚者勿过多劳累,遵医嘱针刺或艾条针灸足三利,三阴交,脾俞等穴位。
2、局部瘙痒者,遵医嘱每日坐浴熏洗。
【饮食调护】1、合理饮食,以清谈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2、忌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
2、服用温补脾肾,祛湿止带之药者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饮酒。
3、使用外敷药时,因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情志护理】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
【并发症护理】复发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腹痛,不孕,宫外孕,骶髂关节炎。
注意会阴卫生,及时治疗,增强体质。
【健康指导】1、慎起居,避湿寒,防劳累,节房事。
2、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3、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
4、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二、辩证施护【湿热蕴结证】1、主证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据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边红,黄苔腻,脉弦滑或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余邪与气血博结于崇仁胞宫,则小腹疼痛;邪正交争。
病势进退,则低热起伏;经行劳累耗气血,正气虚衰,则病势加重;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瘀结内伤,则胸闷纳呆、口干便溏或秘结,小便赤黄;舌脉所见亦为湿热瘀结之象。
3、施护(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引流。
(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如高热时针刺曲池、合谷外尺泽等(3)忌食辛辣、肥腻之品及饮酒。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关爱和支持。
(2)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3.中医特色护理
(1)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内服、外用。
(2)针灸护理:选用相应穴位,如三阴交、足三里等,进行针灸治疗。
六、总结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措施。通过实施本方案,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第2篇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其特征为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影响身心健康。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旨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本方案旨在为带下症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中医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背景
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在治疗带下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护理工作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方案旨在为带下症患者提供全面、人性化的中医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二、护理目标
1.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3.患者对带下症认知程度及自我保健能力。
五、注意事项
1.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中医护理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2.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
3.加强沟通,确保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
4.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1. 引言带下症(也称为宫颈糜烂、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妇女生殖道白带增多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带下症是由体内湿热积聚、气血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有效治疗和管理带下症患者,中医护理方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2. 中医护理方案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遵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平衡。
•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
•配合药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加强治疗效果。
3. 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步骤3.1 详细了解病情在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前,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询问。
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方面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这些综合信息将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3.2 清热利湿中医认为,带下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湿热积聚,因此,清热利湿是治疗带下症的关键。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有苦味寒凉之品,如黄连、黄芩等,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湿热症状。
3.3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带下症与气血不调有关,因此调理气血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有益气补血之品,如当归、熟地黄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经络。
此外,适当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也可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3.4 药膳调理药膳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带下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一部分。
药膳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制,常用的药材有石斛、白术等。
药膳的制作过程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注重药材的炖煮时间和方式,以保持药性的最佳效果。
3.5 生活习惯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和药膳调理,带下症患者还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首先,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并注意清洁。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特别关注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郑晓红 (四川省江油市中医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病。
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主要讲解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
1什么是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系统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病情轻者症状可见下腹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其中腹痛以持续性疼痛为主,性交后加重。
若病情严重,症状可见寒战、高热、头痛等。
如有腹膜炎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如有脓肿形成,还可出现下腹壁包块。
病原体感染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以混合感染多见。
外源性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将导致不孕、慢性盆腔痛、输卵管妊娠、炎症反复发作等,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降低生活质量。
2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2.1 输卵管炎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医学认为,输卵管炎是由炎症引起,临床表现为淤血,故在治疗上首选活血化瘀之品,对湿热瘀阻型辅以清利湿热攻之,对热毒炽盛型以清热解毒攻之,对寒湿凝滞型以散寒止痛攻之。
中医根据输卵管炎的病因病理,针对输卵管湿、热、毒邪之特点,对应采用清热解毒、燥湿健脾、驱寒利湿之药材治疗,通过水煎用药,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溶于药液之中,患者内服,即可快速起效。
发生输卵管炎后,要积极接受正规治疗,治疗前应先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分清缓急轻重。
属实属热者,当以清热解毒为主,配合化瘀止痛、利湿止带之法;属寒属虚者,应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要点。
患者可用具有解毒杀菌、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剂调理治疗,如妇炎丸治疗输卵管炎的效果较显著。
带下证

精诚 厚德 博爱 仁和
赞皇县中医医院
第五节抬身收肛操:脸朝上,平躺,双手在身体两侧,
手心朝下,慢慢吸气,收缩腹部,双手按压所躺的床面, 借助按压的力量让上体缓慢坐起同时收缩肛门,然后再 将上体缓慢地躺下恢复原位。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精诚 厚德 博爱 仁和
赞皇县中医医院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
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
交等穴。
精诚 厚德 博爱 仁和
赞皇县中医医院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 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 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忌油腻、香甜食物;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 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 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 应遵医嘱服用。
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4)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5)、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精诚 厚德 博爱 仁和
赞皇县中医医院
四、健康指导
精诚 厚德 博爱 仁和
赞皇县中医医院
(二)特色技术
第一、穴位按摩 第二、中药保留灌肠 第三、中药外敷 第四、药熨法 第五、中药湿敷、熏洗 第六、艾灸 第七、耳穴贴压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饮食护理
清淡、营养、易消化
带下证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维 生素的摄入,如瘦肉、蛋类、新鲜蔬菜等。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感染情况发生。
运动与起居护理
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带下证患者应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同时,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个人卫生,勤 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辨证施护
根据证型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带下证可分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肾虚等不同证型,护理 人员应根据患者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湿热内蕴者应 避免潮湿环境,气滞血瘀者应多休息,肾虚者应避免劳累过 度等。
03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的 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内服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带等功效的中药汤 剂,如四妙丸、桃红四物汤等。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和免疫力。Fra bibliotek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
热敷护理
可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 敷下腹部,缓解疼痛和
不适感。
注意事项与误区
避免过度清洁
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可能导致阴 道菌群失衡,反而增加感染风
险。
避免久坐不动
长时间久坐不利于盆腔血液循 环,容易引发炎症。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 ,加重病情。
避免忽视早期症状
如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异常等 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05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的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进展
抗生素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针对盆 腔炎性疾病的抗生素治疗更加精 准和有效,能够快速控制感染,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盆腔炎性疾病得中医护理方案(汇总)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三)寒湿瘀滞证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暗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四)肾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五)气虚血瘀证主症: 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 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 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及腰骶疼痛1、观察患者腹痛得程度、性质、部位以及面色、神志得变化。
盆腔炎中医护理方案

盆腔炎中医护理方案(单病种)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病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于燥或溏而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少腹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小腹疼痛或胀痛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等。
若出现剧痛难忍,应立即告知医师,配合抢救。
2.体位护理:急性期以半卧位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可适当下床活动。
3.做好腹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使用耳穴埋豆或穴位贴敷,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子宫、三阴交等。
5、观察排便情况,避免便秘及腹泻。
6、中药保留灌肠。
湿热瘀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减予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加减予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二)带下量多1、检查白带是否正常,要从量、色、质地、气味几方面观察。
2、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
3、使用苦参洗液会阴护理,予以清热利湿、止痒。
(三)月经不调1、从周期、月经量、月经血方面观察月经不调的症状,若患者出现月经量多不止、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状,应及时告知医师,配合处理。
2、尽量避免引起月经不调的诱因,如寒冷、情绪、节食、嗜好烟酒等刺激,戒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
3、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4、痛经时可使用暖宫贴外敷于神阙穴,或使用艾灸神阙。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湿热瘀结证:甲莲盆腔胶囊(院内制剂),3片/次,一天三次;7天一疗程;(2).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中药一日三次,一次100-200ml。
2、注射给药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学方案计划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汇总)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三)寒湿瘀滞证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暗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四)肾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五)气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及腰骶疼痛1.观察患者腹痛的程度、性质、部位以及面色、神志的变化。
盆腔炎 中医护理

盆腔炎盆腔炎,现称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属中医产后发热、少腹痛等病症之范围。
【临床表现】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护理评估】1.月经史、带下史或孕产史,既往史。
2.腹部状况及伴随症状。
3.血常规、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结果。
4.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
5.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慎起居、避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注意休息,腹痛甚时可取半卧位,腹部给予保暖。
3. 应避免性生活不节或不洁,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并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或中药煎剂清洗外阴部,保持外阴清洁,注意经期卫生,禁盆浴防逆行感染,内裤宜柔软透气,每日换洗并于阳光下暴晒。
4. 观察伴随症状,及时报告医师,以做好相应的处理。
(1)有无炎症包块以及急性发作而致的严重盆腔疼痛及全身伴随症状。
(2)急性发作期有否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
(3)注意观察有无反复急性发作或亚急性发作,如有发生考虑期间可能是重复感染,也可能是因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潜伏的细菌重新活跃而致,多次发作后所致症状愈来越来明显。
5. 用药及治疗的护理:(1)内服药护理: ①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停止服药,告诉患者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用法和副作用。
②中药煎剂: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选择适当的服药方法 ;同时根据药物的属性选择饭前、饭后或空腹服等。
③观察内服中药汤剂后身体是否出现不适等。
(2)中药灌肠护理:取配制好的中药100ml,温度39℃~41℃,用小号肛管插入肛门约15cm,将药液用缓慢注入,嘱患者卧床休息1小时以上,最好每晚睡前灌肠后休息,以利药物吸收,5~ 7天为1疗程。
中医科盆腔炎护理常规

妇人腹痛(盆腔炎)中医护理常规
一、临床表现
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甚至剧痛,或腰舐疼痛,高热,白带增多,呈脓性秽臭,月经异常,低热。
二、临证护理
(1)脾虚者勿劳。
(2)淤互结证,中药灌肠,药液为38°插入直肠14厘米,月经干净后3-5天开始治疗。
三、饮食护理
(1)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2)忌食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四、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
(2)服用湿补脾肾、去湿之药这,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酒。
(3)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五、并发症护理注意休息,巩固治疗,防止迁延成慢性。
六、健康指导
(1)慎起居,避寒湿,勿劳,节房事。
(2)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3)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内裤清洁。
(4)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简介带下症(也称为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病菌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症状。
中医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治疗带下症,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方案。
病因与中医理论中医认为带下症的病因主要是湿热蕴结、气血不调以及脾胃功能失调。
湿热蕴结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互相渗透、相互牵绊,导致病症发生。
气血不调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无法及时清除体内湿热。
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带下症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清除湿热,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中药治疗选用中药进行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下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体内湿热。
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
方案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带下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方案三: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理身体的一种方法。
对于带下症,可以通过推拿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消除病因。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捏法、搓法等,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方案四: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饮食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改善体内的湿热情况。
建议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冬瓜、莲藕、黄瓜等,这些食物能够有效消除体内的湿热,并改善脾胃功能。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带下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在选择中医护理方案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医生并遵循其指导,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带下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更换内衣内裤,保持外阴干燥清洁。
3.饮食调理:合理饮食对于带下症的康复非常重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盆腔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病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于燥或溏而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少腹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小腹疼痛或胀痛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等。
若出现剧痛难忍,应立即告知医师,配合抢救。
2.体位护理:急性期以半卧位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可适当下床活动。
3.做好腹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使用耳穴埋豆或穴位贴敷,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子宫、三阴交等。
5、观察排便情况,避免便秘及腹泻。
6、中药保留灌肠。
湿热瘀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减予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加减予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二)带下量多1、检查白带是否正常,要从量、色、质地、气味几方面观察。
戒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
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湿热瘀结证:甲莲盆腔胶囊(院内制剂),3片/次,一天三次;7天一疗程;(2).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中药一日三次,一次100-200ml。
2、注射给药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月经期禁用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制剂。
3.联合运用抗生素,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金黄散(院内制剂)外敷,并用TDP照射,30分钟/次;一天两次,7天一疗程;2、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灌肠每天一次,每次100-20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瘀滞证: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
舌质黯,苔白腻。
(四)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
舌质黯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
舌淡黯,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7.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8.艾灸(详见附录2)。
9.中药外洗(详见附录2)。
10.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个人卫生,注重经期、孕期、产褥期保健,卫生用品要清洁。
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经期及月经干净3天内禁房事、盆浴、游泳。
3.避免不洁性交,性伴侣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
4.做好计划生育措施,尽量避免行人流、上环等手术。
5.加强体育锻炼,可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盆腔康复操(详见附件)等。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
1.湿热瘀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等。
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
2.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的食品,如乌梅、柠檬等。
食疗方:佛手玫瑰花汤。
3.寒湿瘀滞证:宜食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的食品,如桃仁、荔枝等。
食
疗方:桃仁粥。
4.肾虚血瘀型:宜食补肾化瘀的食品,如黑豆、玫瑰花等。
食疗方:黑豆粥。
5.气虚血瘀型:宜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山药等。
食疗方:山药桃仁粥。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辨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脾等穴.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他: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附件:
盆腔康复操
一、盆腔康复操步骤
1.第一节腹肌训练操:采取平躺、脸朝上的姿势,双腿并拢,保持双腿伸直并缓慢向上抬起,当脚抬至20~30厘米高度时,再将双腿缓慢放下。
以上动作,每次持续5~10秒,重复进行3~5次。
2.第二节臂髋配合操:脸朝上,平躺在床或垫子上,先抬左臂,同时弯曲右侧髋部和膝关节,使右侧大腿尽量靠近腹部;做完后恢复原位。
再换成右臂和左侧髋关节及膝关节,进行相同的动作。
重复3~5次后恢复原位。
3.第三节:抬足跟收肛操:采取脸朝上平躺的姿势,双脚脚跟同时缓慢抬起,离开所躺平面的同时吸气做提肛运动,维持5秒后,缓慢放下双腿同时呼气。
重复3~5次。
4.第四节屈腿压腹操:脸朝上,平躺,双臂侧平举,手心向上,弯曲双膝,同时将双腿缓慢抬起.使大腿部位逐渐接近腹部,此时双臂抱膝压腹,借助腿部用力挤压小腹部,臀部下方离开床平面。
然后将双手放开.双腿缓慢伸直,恢复到平躺的原位。
重复做这些动作3~5次。
5.第五节抬身收肛操:脸朝上,平躺,双手在身体两侧,手心朝下,慢慢吸气,收缩腹部,双手按压所躺的床面,借助按压的力量让上体缓慢坐起同时收缩肛门,然后再将上体缓慢地躺下恢复原位。
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6.第六节分膝操:脸朝上,平躺,膝部缓慢弯曲。
让双膝缓慢地向外侧分开,并尽力使双膝分开到最大程度,然后再向内闭合,缓慢恢复至原位。
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二、盆腔康复操注意事项
1.练盆腔运动操时要保持自然舒服的呼吸节奏。
2.运动时要量力而行,次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少到多,逐渐增加。
3.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女性,更要循序渐进。
4.有急性盆腔炎、腹腔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在家自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