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媿集》宋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之比较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比较

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比较

《四庫全書》與《四部叢刊》版本比較在世界文明歷史上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是最博大、最宏偉的寶藏之一。

《四庫全書》便是這座寶藏中最尊貴的一樽王冠而《四部叢刊》便是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乃清乾隆(公元1773年)纂修之一部空前龐大叢書。

可以稱爲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營養。

從那時開始,作爲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爲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繫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爲經、史、子、集四部。

其中“經部”分爲“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爲“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5類;“子部” 分爲“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爲“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類。

總共44類。

爲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禦批監製”,從全國徵集鈔胥三千八百多人,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

書成七部:《四庫全書》始編於四庫館成立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至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 陸續完成四套,分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公元1781年) 、北京圓明園文源閣(公元1783年) 、奉天(今遼寧瀋陽) 故宮文溯閣(公元1782年) 及熱河(今河北承德) 避暑山莊文津閣(公元1784年) ,即所謂"北四閣" ,或"內廷四閣" 。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公元1782年) 至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公元1787年) ,四庫館另鈔三套,分別藏於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及杭州西湖聖恩寺之文瀾閣,即所謂“南三閣” 或“浙江三閣”。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左四库全书考证•汉书考证》摘要:乾隆三十八年,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敕命纪旳等人开馆纂修《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汉书》正是形成于此时。

《汉书》在底本的选择上,虽是以武英殿本为底本,但并不是对武英殿本的直接钞录。

另外,汉书每卷末所附《钦左四库全书考证•汉书考证》,对于当代《汉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然而学术界一直对文渊阁本《汉书》存在着误解,因而不能很好的利用文渊阁本《汉书》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书》《汉书考证》价值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二十四史"评价不高,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二十四史"是对武英殿本的直接钞录,英与武英殿本差别不大,甚至差错更多,因而苴利用价值并不高。

作为前四史之一的《汉书》,英文渊阁本也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新审视文渊阁本《汉书》的价值,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的学术成果,对于《汉书》研究,实有裨益。

一、文渊阁本《汉书》是对殿本的进一步修正乾隆时期,重视文治,重刊经史。

乾隆三十七年,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乾隆下诏搜访遗书。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确迫“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劣四库全书"。

①同年,开设"四库全书馆",命永充当总裁,敕命纪旳等人纂修《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又下诏缮写六部,连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共计七部,分贮于南北七阁。

其中北京圆明园之文源阁本毁于英法战火;镇江之文宗阁本、扬州之文汇阁本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杭州之文澜阁本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虽有毁损,经后世学者努力修复,亦臻完备。

因此,现存较为完备的《四库全书》尚存四部。

其中,由于文渊阁本是最早钞录完成的,且从后来的复校来看,其质虽都远胜于其他各本。

郭伯恭说:“文渊、文源二阁书覆校时检岀错误较少,当比较可观。

《攻媿集》版本考略

《攻媿集》版本考略

《攻媿集》版本考略作者:张瑞婷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一、著者生平简介《攻媿集》是宋代诗文家、书法家、学者楼钥的作品集。

楼钥(1137-1213),原字启伯,后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

隆兴进士。

光宗立,擢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

忤意韩侂胄,迁吏部尚书,知宁国府,罢。

胄诛,起翰林学士,仕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宋史》称其“浑厚正大”,“文辞精博”。

散文不事雕琢,所作奏议多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

乾道间曾以随员身份使金,所撰《北行日录》,按日记叙行程道里见闻,于中原残破情况及人名生活均有反映。

又能诗。

有《攻媿集》,《范文正公年谱》。

《攻媿集》成书以久,不是历代都有刊刻,版本有优有劣,内容有散有全。

我因为接触到的资料十分有限,对于《攻媿集》的版本可能搜集的不全,对源流情况以及各版本的特点及质量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希望能对研究楼钥及其作品提供些微帮助。

二、《攻媿集》的成书“楼钥诗,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

底本残缺部分,据武英殿聚珍版《四库全书》本补足(其中五至七卷,武英殿本分为四卷,仍改按底本目录为序)。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文章中明确的提出成书是在南宋,而且是由楼氏家自家进行刊刻。

我可查到的考据资料几乎没有,所以很难举例说出它的具体成书情况;但我查到的版本和记载当中,《郘亭知见傅本书目》中的记载为最早。

《郘亭知见傅本书目》中有记载如下“《攻媿先生文集》一百二十卷。

宋刊本,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名,有金滋、詹世荣、马祖、丁松年、张明、宋琚等,多与陈书刊工名合,是南宋中期浙本,或即楼氏自刊家集也。

有曹寅、敖槎昌龄印及许乃普印,即后文莫氏注中所记之许滇生藏宋本也。

缺十七卷,为卷五至七,二十六至二十九,三十八至四十,七十七至七十九,九十四至九十七。

存一百零三卷。

清徐坊遗书,出以求售,值昂无力举之,借得后约友人徐鸿宝、垣、守遐同校后还之。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作者:***来源:《新晨》2020年第03期由于我国古代典籍大多数集中庋藏于皇室官府,藏书虽富,一般人却无由得窥,而私家之藏,又多秘之珍之,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书籍的流通和传承。

另外,每逢兵燹战乱,朝代更迭,无数珍本秘籍便遭到惨痛损毁,给公私藏书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如何保存书籍,使之流传久远,成了学者和藏书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大家开始倡导辑佚、传抄、刊刻珍本秘籍,以促进古书的传承,特别是对古书辑佚和丛书的刊刻,成为汉学家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一时风气。

清代初期,康熙敕令“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编纂的《全唐诗》,开创了官方组织辑佚活动的先例。

此后,对《永乐大典》的辑佚,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康雍年间,一些学者多次提出传抄辑佚《永乐大典》的建议,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性的组织活动。

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四库全书国家象征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借乾隆下诏访求书籍之机,提出搜访校录书籍的四条建议,特别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的校录提出具体建议,乾隆皇帝高度重视,他敕令军机大臣派员勘验《永乐大典》,发现其中“世不经见之书多至三四百种”,遂“允廷臣所议”,决议将《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泽琪醇备者付梓流传,余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术盛轨”。

这样,《永乐大典》的辑佚,便直接导致了《四库全书》的开馆,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搜集图书,拉开了《四库全书》纂修工作的序幕。

按照乾隆的要求,各地督抚大力搜访,藏书家纷纷献书,再加上乾隆恩威并施,奖惩有别,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结束,历时七年之久,共征集图书总数达13501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陈旭东【摘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与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著录书目相比,《四库全书总目》有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者七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四种。

这差异性反映出《四库全书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人等方面。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著录改为存目,存目改为著录,重复撤出,违碍撤毁等。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作者】陈旭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武英殿本、浙本、库本提要及《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的成书、刊刻与异同,《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简明目录》)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学者多有研究。

相对而言,《总目》与《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以下简称《四库存目》)的异同,较少见学者进行比较与分析。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十九日,《总目》二百卷草成进呈,到乾隆六十年(1795)刊行,这十多年,多经增删润色。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月,胡虔在武昌节署据以辑刊《四库存目》的《总目》底本,是早期的众多钞本之一,因而与后出的武英殿本、浙本《总目》存在著录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入等问题。

调整是否合理?撤出、补入是什么原因?这些都值得探讨。

清嘉、道间,周中孚曾持浙本《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存目》,发现《总目》有而《四库存目》无者九种,《总目》无而《四库存目》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① 详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十卷(通行小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4册(据《吴兴丛书》本影印)第371页。

集部四库底本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差异研究

集部四库底本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差异研究

集部“四庫底本”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差異研究——《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三1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羅琳(在編纂《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的過程中,迄今共徵訪到近三百種“四庫底本”,其中集部“四庫底本”近二百種,比對集部“四庫底本”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2,發現造成它們之間差異的一些原因出乎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之外。

1.以《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為例《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明)劉成德輯/明正德十三年劉成德刻本(四庫底本),10行16字,白口四周單邊,鈐滿漢合璧“翰林院印”、“重光”、“子宣”、“劉喜海”、“燕庭藏書”、“萬卷樓藏書記”、“御賜清愛堂”等印,有四庫館臣刪改及浮簽,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二皇甫集七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4/(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謄錄作《二皇甫集八卷》5/(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明)劉潤之編。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七卷”誤,實為《唐皇甫冉詩集七卷唐皇甫曾詩集一卷》。

1.1. 原《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四庫底本)前有《刊大曆二皇甫詩集序》,四庫館臣改為《二皇甫集序》,此序末署“正德戊寅上巳日義封王廷相子衡序”,四庫館臣改為“義封王廷相子衡序”,此序正文為:“唐大曆中以詩1.在一個簡單的主題下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原生態”保存——《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一,載《書目季刊》(台灣)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8年9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永樂大典本”考——《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二,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0月)。

羅琳: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研究館員,《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總策劃、執行副主編。

2.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是七阁中成书最早的一部,鈔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在時間上是與“四庫底本”最接近的一部,也是影印後流佈最廣的一部,故將其與“四庫底本”比對。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作者:吴婷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6期摘要:《永乐大典》的辑佚在清修“四库”工程中占很高的地位。

“永乐大典本”是《全书》版本选择的一个特点,《荟要》作为精选本亦不例外。

然而二者在同书的版本使用中却出现不同的著录情况。

兹据“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试作一分析。

关键词:《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总目》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的修纂是有清一代文治的最高峰,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荟要》的修纂是“四库”编纂工程的一个环节。

二者在修书宗旨、组织编纂、缮录校订、图书贮藏等各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但其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兹就二者同名书中“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作一分析。

《四库全书》的开馆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起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乾隆帝下令将《永乐大典》中“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牗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1],并将辑出应刊、应抄各书勘定赶缮正本进呈。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首批辑本四种:《易纬八种》、《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刻印告竣。

但随着《四库全书》工程的展开,不仅《永乐大典》,且各地所搜遗书中的秘籍也越来越多,刊刻工作量越来越大。

金简提出活字印刷的办法,由内府组织工匠雕刻木活字。

刻成后,乾隆帝认为“活字”称谓不雅训,因以“聚珍”名之。

因此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称为“聚珍本”。

初刻本四种与“聚珍本”版式基本相同,故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库全书》采辑自《永乐大典》的书目,众说纷纭,据曹书杰先生调查统计[8],《总目》中著录永乐大典本的数量计516种,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未采用的《永乐大典》辑佚本若干;《荟要》中辑《永乐大典》的书,多以聚珍本为底本,以《永乐大典》本校正。

其中著录依聚珍本缮录的有17种,依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永乐大典》的辑佚在四库工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季三朝政要》版本略考

《宋季三朝政要》版本略考

作者: 刘云军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宋季三朝政要》 版本 史籍考证 《学津讨原》 《文渊阁四库全书》 《文海》
摘要:<宋季三朝政要>是一部记录南宋晚期历史的比较重要的史籍,主要以单行本、丛书本形式流传,传世最早版本为元代两种坊刻本.清代的丛书本大多与皇庆壬子本有渊源.其中<文海>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似是源于同一版本系统.目前史学界使用较多的几种<宋季三朝政要>清代版本如<学津讨原>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海>本、<粤雅堂丛书>本、<守山阁丛书>本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脱衍倒现象,使用这些版本时,要注意不同版本文字的校勘.。

四库提要版本著录申论——以经部提要为中心

四库提要版本著录申论——以经部提要为中心

四库提要版本著录申论——以经部提要为中心杨新勋【摘要】四库提要的分纂稿、《初目》、《荟要总目提要》、库本书前提要、《总目》中都有一些版本著录,但数量有限,其著录有承袭,也有差异.四库提要的“善本”主要是从文字内容上说的.《总目》于条目书名下注“内府刊本”“内府藏本”“通行本”及各地进呈本属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收书的来源和性质,其标注往往有随意性.四库提要大多不著录版本虽与传统目录学的发展和朱彝尊《经义考》有关,但这也确是四库提要的一大遗憾.【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8页(P156-163)【关键词】《荟要总目》;《总目》;版本【作者】杨新勋【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过去人们对于四库提要著录版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认识上,*传统的看法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是解题目录,不是版本目录,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及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均有指出,又《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重版说明》:“尤需指出,《四库》编纂们,虽是通儒硕学,但疏于板本之学。

提要中评介各书板本时缺时略,甚至谬误;《标注》拾遗补缺,正可补正《总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3)司马朝军在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中说:“只注版本来源,不注版本特征,版本著录含混,导致卷数著录混乱。

足见馆臣们在书目编制方面自始至终缺少明确统一的规则。

此点正是现代目录学家们最为诟病的一大缺失。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但也有反对之说,如曹之《<四库全书总目>不是版本目录吗?》一文从版本著录、版本源流考订和内容辨伪等方面加以论述,认为:“《总目》作为版本目录是毋庸置疑的,《总目》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版本学资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书目

文渊阁四库全书书目

文淵閣四庫全書書目經史子集1.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周禮之屬儀禮之屬禮記之屬三禮總義之屬通禮之屬雜禮書之屬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訓詁之屬字書之屬韻書之屬2.史部(37页)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詔令之屬奏議之屬傳記類聖賢之屬名人之屬總錄之屬雜錄之屬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宮殿簿之屬總志之屬都會郡縣之屬河渠之屬邊防之屬山水之屬古蹟之屬雜記之屬遊記之屬外紀之屬職官類官制之屬官箴之屬政書類通制之屬儀制之屬邦計之屬軍政之屬法令之屬考工之屬目錄類經籍之屬金石之屬史評類3.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推步之屬算書之屬術數類數學之屬占候之屬相宅相墓之屬占卜之屬命書相書之屬陰陽五行之屬藝術類書畫之屬琴譜之屬篆刻之屬雜技之屬譜錄類器物之屬飲饌之屬草木禽魚之屬雜家類雜學之屬雜考之屬雜說之屬雜品之屬雜纂之屬雜編之屬類書類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異聞之屬瑣記之屬釋家類道家類4.集部楚辭類別集類漢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至元明洪武至崇禎清代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詞集之屬詞選之屬詞話之屬詞譜詞韻之屬南北曲之屬1.經部1.1.經部.易類子夏易傳周易鄭康成註新本鄭氏周易陸氏易解周易註周易正義周易集解周易口訣義周易舉正易數鉤隱圖周易口義易說橫渠易說東坡易傳伊川易傳易學辨惑了齋易說吳園周易解周易新講義紫巖易傳讀易詳說易小傳漢上易傳周易窺餘易璇璣易變體義周易經傳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義周易本義郭氏傳家易說周易義海撮要南軒易說復齋易說楊氏易傳周易玩辭易說誠齋易傳大易粹言易圖說古周易易傳燈易裨傳厚齋易學童溪易傳周易總義西谿易說丙子學易編易通周易經傳訓解易象意言周易要義易翼傳朱文公易說易學啟蒙小傳周易輯聞用易詳解淙山讀周易記周易傳義附錄易學啟蒙通釋三易備遺周易集說讀易舉要周易象義易圖通變讀易私言易附錄纂注周易啟蒙翼傳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奧義周易程朱傳義折衷周易衍義易學濫觴大易緝說周易本義通釋周易本義集成大易象數鉤深圖學易記周易集傳讀易考原易精蘊大義易學變通周易會通周易圖說周易爻變易縕周易參義周易文詮周易大全易經蒙引讀易餘言啟蒙意見易經存疑周易辨錄易像鈔周易象旨決錄易象鉤解周易集註讀易紀聞葉八白易傳讀易述像象管見周易劄記周易易簡說易義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兒易內儀以卦變考略古周易訂詁周易玩辭困學記易經通注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讀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間易學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易俟讀易日鈔周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淺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經衷論易圖明辨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周易傳注周易劄記周易傳義合訂周易玩辭集解易說周易函書約存易箋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周易孔義集說易翼述信周易淺釋周易洗心豐川易說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擇言周易辨畫周易圖書質疑周易章句證異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周易乾鑿度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1.2.經部.書類尚書注疏洪範口義書傳尚書全解禹貢指南禹貢論尚書講義尚書詳解禹貢說斷增修書說尚書說五誥解絜齋家塾書鈔書集傳尚書精義陳氏尚書詳解融堂書解洪範統一尚書要義書集傳或問尚書詳解尚書表注書纂言尚書集傳纂疏讀書叢說書傳輯錄纂注尚書通考書蔡傳旁通讀書管見書義斷法尚書纂傳尚書句解書傳會選書經大全尚書考異尚書疑義尚書日記尚書砭蔡編尚書註考尚書疏衍洪範明義日講書經解義欽定書經傳說彙纂尚書稗疏尚書古文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尚書廣聽錄尚書埤傳禹貢長箋禹貢錐指洪範正論尚書七篇解義書經衷論尚書地理今釋禹貢會箋尚書大傳書義矜式1.3.經部.詩類詩序毛詩正義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毛詩陸疏廣要毛詩指說詩本義蘇氏詩集傳毛詩名物解毛詩集解詩補傳詩總聞詩集傳慈湖詩傳呂氏家塾讀詩記續呂氏家塾讀詩記絜齋毛詩經筵講義毛詩講義詩童子問毛詩集解詩緝詩傳遺說詩考詩地理考詩集傳名物鈔詩傳通釋詩傳旁通詩經疏義會通詩疑問詩纘緒詩演義詩解頤詩傳大全詩說解頤讀詩私記詩故詩名物疏重訂詩經疑問詩經世本古義待軒詩記讀詩略記欽定詩經傳說彙纂御纂詩義折中田間詩學詩經稗疏詩經通義毛詩稽古編詩所毛詩寫官記詩札詩傳詩說駁義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詩傳名物集覽詩說詩經劄記讀詩質疑毛詩類釋詩疑辨證三家詩拾遺詩瀋詩序補義虞東學詩詩外傳1.4.經部.禮類.周禮之屬周禮注疏周官新義周禮詳解周禮復古編禮經會元太平經國書周官總義周禮訂義考工記解周禮句解周禮集說周官集傳周禮傳周禮全經釋原周禮注疏刪翼欽定周官義疏周禮述註周禮纂訓周官集注禮說周官祿田考周禮疑義舉要經部.禮類.儀禮之屬儀禮注疏儀禮識誤儀禮集釋儀禮釋宮儀禮圖儀禮要義儀禮逸經儀禮集說經禮補逸欽定儀禮義疏儀禮鄭註句讀儀禮商儀禮述注儀禮析疑儀禮章句補饗禮禮經本義宮室考肆獻祼饋食禮儀禮釋宮增註儀禮小疏儀禮集編讀禮通考1.5.經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注疏月令解禮記集說禮記纂言禮記集說禮記大全月令明義表記集傳坊記集傳緇衣集傳儒行集傳日講禮記解義欽定禮記義疏深衣考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禮記述註禮記析疑檀弓疑問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大戴禮記夏小正戴氏傳1.6.經部.禮類.三禮總義之屬三禮圖集注三禮圖學禮質疑讀禮志疑郊社禘祫問參讀禮志疑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儀禮經傳通解禮書綱目五禮通考經部.禮類.雜禮書之屬書儀家禮泰泉鄉禮朱子禮纂辨定祭禮通俗譜1.7.經部.春秋類春秋左傳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箴膏肓春秋釋例春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名號歸一圖春秋年表春秋尊王發微春秋皇綱論春秋通義春秋權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孫氏春秋經解蘇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春秋經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禮例宗春秋通訓葉氏春秋傳春秋考春秋左傳讞春秋公羊傳讞春秋穀梁傳讞呂氏春秋集解春秋傳春秋集註春秋後傳春秋左氏傳說左氏傳續說左氏博議春秋比事春秋左傳要義春秋分記春秋講義春秋集義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春秋通說洪氏春秋說春秋經筌春秋或問春秋集傳詳說讀春秋編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綱春秋諸國統紀春秋本義程氏春秋或問春秋三傳辨疑春秋讞義春秋諸傳會通春秋闕疑春秋集傳春秋師說春秋左氏傳補註春秋金鎖匙春秋屬辭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春秋大全春秋經傳辨疑春秋正傳左傳附註春秋胡氏傳辨疑春秋明志錄春秋正旨春秋春秋億春秋事義全考春秋左傳屬事春秋胡傳考誤左氏釋春秋質疑春秋孔義春秋辯義讀春秋略記春秋四傳質左傳杜林合注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御纂春秋直解左傳杜解補正春秋稗疏春秋四傳糾正春秋平義讀左日鈔左傳事緯春秋毛氏傳春秋簡書刊誤春秋屬辭比事記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窺三傳折諸春秋闕如編春秋宗朱辨義春秋通論春秋世族譜春秋長歷春秋說春秋大事表春秋識小錄左傳補注春秋左傳小疏春秋地理考實三正考春秋究遺春秋隨筆春秋繁露1.8.經部.孝經類古文孝經孔氏傳孝經注疏古文孝經指解孝經刊誤孝經大義孝經定本孝經述註孝經集傳御定孝經注御纂孝經集註孝經問1.9.經部.五經總義類駁五經異義鄭志經典釋文七經小傳程氏經說六經圖六經正誤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融堂四書管見四如講稿六經奧論明本排字九經直音經說十一經問對五經蠡測簡端錄五經稽疑經典稽疑御製繙譯五經四書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九經誤字經問十三經義疑九經古義經稗十三經注疏正字朱子五經語類群經補義經咫九經辨字瀆蒙古經解鉤沉古微書1.10.經部.四書類孟子注疏論語集解義疏論語注疏論語筆解孟子音義論語拾遺孟子解論語全解孟子傳尊孟辨四書章句集註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癸巳孟子說蒙齋中庸講義四書集編孟子集疏論語集說中庸指歸中庸分章大學發微大學本旨四書纂疏大學疏義論孟集注考證四書集義精要四書辨疑讀四書叢說四書通四書通證四書疑節四書經疑貫通四書纂箋四書通旨四書管窺大學中庸集說啟蒙四書大全四書蒙引四書因問問辨錄論語類考孟子雜記學庸正說論語商論語學案四書留書日講四書解義四書近指孟子師說大學翼真四書講義困勉錄松陽講義榕村四書說論語稽求篇四書賸言大學證文四書釋地四書劄記此木軒四書說四書逸箋鄉黨圖考1.11.經部.樂類皇祐新樂圖記樂書律呂新書瑟譜韶舞九成樂補律呂成書苑洛志樂鐘律通考樂律全書御製律呂正義御製律呂正義後編欽定詩經樂譜全書古樂經傳古樂書聖諭樂本解說皇言定聲錄竟山樂錄李氏學樂錄樂律表微律呂新論律呂闡微琴旨1.12.經部.小學類.訓詁之屬爾雅注疏爾雅鄭注方言釋名廣雅匡謬正俗群經音辨埤雅爾雅翼駢雅字詁續方言別雅1.13.經部.小學類.字書之屬急就篇說文解字說文繫傳說文繫傳考異說文解字篆韻譜玉篇干祿字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汗簡佩觿古文四聲韻類篇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復古編班馬字類漢隸字源六書故字通龍龕手鑑六書統周秦刻石釋音字鑑說文字原六書正偽漢隸分韻六書本義奇字韻古音駢字俗書刊誤字孿御定康熙字典御製增訂清文鑑御製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欽定西域同文志隸辨篆隸考異1.14.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廣韻重修廣韻集韻切韻指掌圖韻補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九經補韻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四聲全形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洪武正韻古音叢目古音略例轉注古音略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御定音韻闡微欽定同文韻統欽定押韻彙輯欽定音韻述微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韻補正古今通韻易韻孫氏唐韻考古韻標準1.15.經部.小學類六藝綱目2.史部2.1.史部.正史類史記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讀史記十表史記疑問前漢書班馬異同後漢書補後漢書年表兩漢刊誤補遺三國志三國史辨誤三國志補註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新唐書糾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誤宋史遼史遼史拾遺金史元史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明史2.2.史部.編年類竹書紀年竹書統箋漢紀後漢紀元經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鑑目錄通鑑地理通釋通鑑釋文辨誤通鑑胡注舉正稽古錄資治通鑑外紀皇王大紀中興小紀續資治通鑑長編綱目續麟綱目分注拾遺綱目訂誤大事記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九朝編年備要續宋編年資治通鑑西漢年紀靖康要錄兩朝綱目備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資治通鑑前編通鑑續編大事記續編元史續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御定資治通鑑綱目三編皇清開國方略資治通鑑後編2.3.史部.紀事本末類通鑑紀事本末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三朝北盟會編蜀鑑炎徼紀聞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欽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平定兩金川方略欽定臨清紀略欽定蘭州紀略欽定石峰堡紀略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綏寇紀略滇考明史紀事本末繹史左傳紀事本末平臺紀略2.4.史部.別史類逸周書東觀漢記建康實錄隆平集古史通志東都事略路史欽定重訂契丹國志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古今紀要蕭氏續後漢書郝氏續後漢書春秋別典御定歷代紀事年表欽定續通志補歷代史表後漢書補逸春秋戰國異辭尚史2.5.史部.雜史類國語國語補音戰國策鮑氏戰國策注戰國策校注貞觀政要渚宮舊事東觀奏記五代史闕文五代史補北狩見聞錄松漠紀聞燕翼詒謀錄太平治跡統類咸淳遺事大金弔伐錄汝南遺事錢塘遺事平宋錄弇山堂別集革除逸史蒙古源流2.6.史部.詔令奏議類.詔令之屬太祖高皇帝聖訓太宗文皇帝聖訓世祖章皇帝聖訓聖祖仁皇帝聖訓世宗憲皇帝聖訓上諭有閣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唐大詔令集兩漢詔令2.7.史部.詔令奏議類.奏議之屬范文正奏議包孝肅奏議盡言集讜論集左史諫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議端肅奏議關中奏議胡端敏奏議楊文忠三錄何文簡疏議垂光集孫毅菴奏議玉坡奏議南宮奏稿訥谿奏疏譚襄敏奏議潘司空奏疏兩河經略兩垣奏議周忠愍奏疏張襄壯奏疏文襄奏疏華野疏稿名臣奏議歷代名臣奏議名臣經濟錄御選明臣奏議2.8.史部.傳記類.聖賢之屬孔子編年東家雜記2.9.史部.傳記類.名人之屬晏子春秋魏鄭公諫錄李相國論事集杜工部年譜杜工部詩年譜紹陶錄金佗萃編象臺首末魏鄭公諫續錄忠貞錄諸葛忠武書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朱子年譜2.10.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古列女傳高士傳卓異記春秋列傳諸臣傳廉吏傳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伊洛淵源錄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宋名臣言行錄後集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宋名臣言行錄別集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名臣碑傳琬琰之集錢塘先賢傳贊慶元黨禁宋寶祐四年登科錄京口耆舊傳昭忠錄敬鄉錄唐才子傳元名臣事略浦陽人物記古今列女傳殿閣詞林記嘉靖以來首輔傳明名臣琬琰錄今獻備遺百越先賢志元儒考略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明儒學案中州人物考東林列傳儒林宗派明儒言行錄史傳三編閩中理學淵源考2.11.史部.傳記類.雜錄之屬征南錄驂鸞錄吳船錄入蜀記西使記保越錄粵閩巡視紀略松亭行紀扈從西巡日錄2.12.史部.史鈔類兩漢博聞通鑑總類南北史識小錄2.13.史部.載記類吳越春秋越絕書華陽國志鄴中記十六國春秋十六國春秋蠻書釣磯立談江南野史江南別錄江表志江南餘載三楚新錄錦里耆舊傳五國故事蜀檮杌南唐書陸氏南唐書吳越備史安南志略十國春秋朝鮮史略越史略2.14.史部.時令類歲時廣記御定月令輯要2.15.史部.地理類.宮殿簿之屬三輔黃圖禁扁2.16.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方輿勝覽明一統志欽定大清一統志2.17.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吳郡圖經續記乾道臨安志淳熙三山志吳郡志新安志剡錄會稽志赤城志寶慶四明志海鹽澉水志景定嚴州續志景定建康志咸淳臨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國州圖志延祐四明志齊乘至大金陵新志無錫縣志姑蘇志武功縣志朝邑縣志嶺海輿圖滇略吳興備志欽定熱河志欽定日下舊聞考欽定滿洲源流考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欽定盛京通志畿輔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廣通志河南通志山東通志山西通志陝西通志甘肅通志四川通志廣東通志廣西通志雲南通志貴州通志歷代帝王宅京記2.18.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水經注水經注集釋訂訛水經注釋吳中水利書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河防通議治河圖略浙西水利書河防一覽三吳水利錄北河紀敬止集三吳水考吳中水利全書欽定河源紀略崑崙河源考兩河清彙居濟一得治河奏績書直隸河渠志行水金鑑水道提綱海塘錄2.19.史部.地理類.邊防之屬籌海圖編鄭開陽雜著2.20.史部.地理類.山水之屬南嶽小錄廬山記赤松山志西湖遊覽志桂勝欽定盤山志西湖志纂2.21.史部.地理類.古蹟之屬洛陽伽藍記吳地記長安志洛陽名園記雍錄洞霄圖志長安志圖汴京遺蹟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蹟營平二州地名記金鼇退食筆記石柱記箋釋關中勝蹟圖志2.22.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南方草木狀荊楚歲時記北戶錄桂林風土記嶺表錄異益部方物略記岳陽風土記東京夢華錄六朝事跡編類會稽三賦中吳紀聞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增補武林舊事歲華紀麗譜吳中舊事平江記事江漢叢談閩中海錯疏蜀中廣記益部談資顏山雜記嶺南風物記龍沙紀略臺海使槎錄東城雜記2.23.史部.地理類.遊記之屬遊城南記河朔訪古記徐霞客遊記2.24.史部.地理類.外紀之屬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溪蠻叢笑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朝鮮賦海語東西洋考職方外紀赤雅朝鮮志皇清職貢圖坤輿圖說異域錄海國聞見錄2.25.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唐六典翰林志麟臺故事翰苑群書南宋館閣錄玉堂雜記宋宰輔編年錄祕書監志翰林記禮部志稿太常續考土官底簿詞林典故欽定國子監志欽定歷代職官表2.26.史部.職官類.官箴之屬州縣提綱官箴百官箴晝簾緒論三事忠告御定人臣儆心錄2.27.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通典唐會要五代會要宋朝事實建炎雜記西漢會要東漢會要漢制考文獻通考明會典七國考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欽定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欽定續通典皇朝通典皇朝通志元朝典故編年考2.28.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漢官舊儀大唐開元禮諡法政和五禮新儀紹熙州縣釋奠儀圖大金集禮大金德運圖說廟學典禮明集禮類宮禮樂疏明臣諡考明諡紀彙編明宮史幸魯盛典萬壽盛典初集欽定大清通禮皇朝禮器圖式國朝宮史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欽定南巡盛典八旬萬壽盛典歷代建元考北郊配位尊西向議廟制圖考2.29.史部.政書類.邦計之屬救荒活民書熬波圖錢通捕蝗考荒政叢書康濟錄2.30.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歷代兵制補漢兵志馬政紀欽定八旗通志2.31.史部.政書類.法令之屬唐律疏義大清律例2.32.史部.政書類.考工之屬營造法式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2.33.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子略直齋書錄解題漢藝文志考證文淵閣書目授經圖義例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千頃堂書目經義考2.34.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集古錄金石錄法帖刊誤法帖釋文籀史隸釋隸續絳帖平石刻鋪敘法帖譜系蘭亭考蘭亭續考寶刻叢編輿地碑記目寶刻類編古刻叢鈔名蹟錄吳中金石新編金薤琳琅法帖釋文考異金石林時地考石墨鐫華金石史欽定重刻淳化閣帖釋文求古錄金石文字記石經考萬氏石經考來齋金石刻考略嵩陽石刻集記金石文考略分隸偶存淳化祕閣法帖考正竹雲題跋金石經眼錄石經考異2.35.史部.史評類史通史通通釋唐鑑唐史論斷唐書直筆通鑑問疑三國雜事經幄管見涉史隨筆六朝通鑑博議宋大事記講義兩漢筆記舊聞證誤通鑑答問歷代名賢確論歷代通略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學史史糾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前編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評鑑闡要欽定古今儲貳金鑑3.子部3.1.儒家類孔子家語荀子孔叢子新語新書鹽鐵論說苑新序揚子法言潛夫論申鑒中論傅子中說帝範續孟子伸蒙子素履子家範帝學儒志編太極圖說述解西銘述解通書述解張子全書注解正蒙正蒙初義二程遺書二程外書二程粹言公是弟子記節孝語錄儒言童蒙訓省心雜言上蔡語錄袁氏世範延平答問近思錄近思錄集註近思錄集註雜學辨御定小學集註朱子語類戒子通錄知言明本釋少儀外傳麗澤論說集錄曾子全書子思子全書邇言木鍾集經濟文衡前集經濟文衡後集經濟文衡續集大學衍義西山讀書記心經政經項氏家說先聖大訓黃氏日抄北溪字義準齋雜說性理群書句解東宮備覽孔子集語朱子讀書法家山圖書讀書分年日程辨惑編治世龜鑑管窺外篇內訓理學類編性理大全書讀書錄大學衍義補居業錄楓山語錄東溪日談錄困知記讀書劄記士翼涇野子內篇周子抄釋張子抄釋二程子抄釋朱子抄釋中庸衍義格物通世緯呻吟語摘劉子遺書人譜榕壇問業溫氏母訓御定資政要覽聖諭廣訓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御製日知薈說御定孝經衍義御定內則衍義御纂性理精義御製朱子全書欽定執中成憲御覽經史講義思辨錄輯要正學隅見述雙橋隨筆榕村語錄讀朱隨筆三魚堂賸言松陽鈔存讀書偶記3.2.兵家類握奇經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三略直解黃石公素書李衛公問對太白陰經武經總要虎鈐經何博士備論守城錄武編陣紀江南經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練兵雜紀3.3.法家類管子管子補註鄧子商子韓非子疑獄集折獄龜鑑棠陰比事3.4.農家類齊民要術農書農桑輯要農桑衣食撮要王氏農書救荒本草農政全書泰西水法野菜博錄欽定授時通考子部.醫家類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難經本義鍼灸甲乙經金匱要略論註傷寒論注釋肘後備急方褚氏遺書巢氏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銀海精微外臺祕要方顱囟經銅人鍼灸經明堂灸經博濟方蘇沈良方壽親養老新書腳氣治法總要旅舍備要方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傷寒微旨論傷寒總病論聖濟總錄纂要證類本草全生指迷方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類證普濟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傳信適用方衛濟寶書醫說鍼灸資生經婦人大全良方太醫局程文產育寶慶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集驗背疽方濟生方產寶諸方仁齋直指急救仙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方論傷寒直格方保命集儒門事親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此事難知醫壘元戎湯液本草瑞竹堂經驗方世醫得效方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do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do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非完全一致,其差异表现主要有体例不同、书名卷数不同、排序不一、评价不一,本文将其差异按成因进行分类,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大型丛书,于1772年始修,阅十年而成,先后抄有七阁。

馆臣于每书之前撰有提要,称之为阁本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则将这些提要汇集编成一部目录,如《总目》凡例所云:“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

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1)由此观之,《总目》提要应与阁本提要一致才是,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竟不相同。

笔者比勘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总目》提要发现有大量的差异,现将二者差异分类简述如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体例上的不同。

《总目》凡例中明确规定:在提要之首,先云某朝某人撰,再详作者爵里生平,后点评文章得失。

而阁本提要之首皆云“臣等谨案,某书多少卷”,末尾皆云“乾隆多少年多少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校之《总目》皆无此语。

又《总目》凡例规定,如某人已有某书被《总目》著录,则不再详其爵里,仅云其有某书,已著录。

校之阁本提要,则与此不同。

如《敬乡录》,阁本提要云:“元吴师道辑。

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仕至礼部郎中。

”(2)而《总目》仅云:“元吴师道撰。

师道有《战国策校注》,已著录。

”(3)第二类:书名的不同。

《总目》提要与阁本提要著录书名不一致者颇多。

如阁本著录《前汉书》、《前汉纪》、《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外纪》、《纲目分?拾遗》、《九朝编年备要》、《资治通鉴前编》、《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萧氏续后汉书》等。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导思想,梳理出大致的编撰经过
卷首 二
进表(殿本) • 表文(浙本) •
• 职名

后人一般把它称为《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或《奏进四库全书表文》 一篇4300多字的骈文,起首语为“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 成谨奉表上进者”,落款时间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
殿本中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浙本中全称《乾隆四十七年 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一般简称为“职名表” 编委会:浙本有而殿本无者1人,浙本无而殿本有者11人——共370人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总目》提要的编撰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 四要求采书时需附简要介绍开始,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七月十九日完成,前后又因《全书》的抽毁增补,《总目》 随之改动,于乾隆六十年(1795)方刊印问世,由永瑢等 人奉表奏上。
复杂的政治背景,纷繁的人事,决定了《总目》问世 的曲折历程。
纪版本目录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这一观点毫无依据,他
认为浙本早于殿本,理由如下:
殿本《总目》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
校刊负责人曹文埴《奏折》有详确记录。浙本《总目》
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浙江学政阮元有《跋》
为证。浙本的底本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四库馆写本,殿本
的底本是乾隆六十年的纪昀修订“完竣”稿本。
以上参考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总目》的《出版说明》
目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二)“浙本翻刻殿本”的争议 (三)刻本:殿本、浙本、粤本 (四)影印本与整理本 二、《四库全书总目》收书与标准 三、《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结构 (一)体系——部-类-子目(属)-具体典籍 (二)卷首——圣谕、表文、职名、凡例 (三)正文——部序、类序、案语、提要 四、诗文评类 (一)诗文评类概貌 (二)《诗文评》批评的结构框架

《文渊阁书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文渊阁书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文渊阁书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渊阁书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文渊阁书目》是一部明代初期的国家藏书目录,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编。

《四库全书》提要稿之比对研究

《四库全书》提要稿之比对研究

《四库全书》提要稿之比对研究作者:王婷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6期摘要:《四库全书》提要稿成书时间不一,且版本众多,内容上多少存在差异。

本文拟从诸本提要稿中辑出有关《汉书》的提要,以此为例,按照各提要稿成书先后顺序,将诸本提要稿不同之处罗列出来,并按照《汉书》书名、卷数、内容、诸人评价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比对,从而对《四库全书》提要稿的综合研究作一浅论。

关键词:《四库全书》提要稿《汉书》比对研究自乾隆三十八年始修纂《四库全书》以来,抄写成形的《四库全书》不仅分列七处馆阁收藏,在此过程中还陆续编了《四库全书荟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禁毁书目》等可与《四库全书》相佐证的书目。

不管书目收录多寡,《四库全书》在收录各种书目的同时,也形成了每种书目自己独有的提要,粗略分来,可分为四种类型:分纂提要、汇总提要、阁本提要和《总目》提要。

分纂提要主要有分纂官各自撰写的提要,汇总提要主指经过整理的《初次进呈书目》提要,阁本提要主要有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七阁提要,经历英法联军、太平天国等战事,现存完整者只有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三阁书前提要,文澜阁提要虽仍存在,但因经收购和补抄,不复当年模样。

《总目》提要主要有浙本、殿本、粤本三种。

由于《总目》提要详细介绍书目著者、书目内容以及版本源流等各方面内容,不免庞杂,故《简明目录》应运而生,与《四库全书》所收录书目保持一致,但提要内容则简略许多,一目了然。

本文围绕邵晋涵分纂稿、《荟要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浙本《总目》、殿本《总目》以及《简明目录》八本提要,从中辑出关于《汉书》的单篇提要,汇总在一起,拟从《汉书》书名、卷数、内容、班昭续《汉书》、评价这几个方面给予具体分析。

【比对】一、关于书名。

邵晋涵分纂稿、《荟要提要》、浙本《总目》、殿本《总目》、《简明目录》均作“《汉书》”[1][2][6][7][8]。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从1931年“九·一八”国难事变起,国民政府就策划“古物南迁”行动。

北京故宫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一路南迁,最后到台湾省,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金文甲骨、秦汉碑拓、敦煌遗卷、唐人写经、佛道经藏、宋元古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今天,台湾岛中研院、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珍藏的就是这批中华3000年文明中最精华的典籍。

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杰说,根据台湾方面资讯,台湾地区藏古籍约100万册,善本有27~28万册。

而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抗日战争初期南迁的书籍,仅善本图书就有6万余册,其中有许多极为珍贵的宋、元善本书,还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荟要》,都完整无缺。

多灾多难的《四库全书》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开始存放在台中山村北沟的老房旧舍中,日夜经受着台风和暴雨的考验。

1963年3月,台湾正值春雨期。

一日,古籍图书专家梁廷炜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文物箱上有一摊水迹,吓了他一跳。

他立即打开这台标有633号的箱子检查,发现贮藏在里面的《四库全书荟要》9册被雨水浸湿后发生粘连。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共7套,保存在北沟的文渊阁版《四库全书》是成书最早的一部。

这套《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本,是现世仅存的一套孤本,孤本的破坏,损失重大不言而喻。

1963年6月3日,台湾“教育部”收到了“检察院长”于右任写给他们的信函:“其损失情形如何,主管人员有无失职咎责?应予调查,以明真相。

”结果,联管处主任孔德成引咎辞职。

孔德成是孔子的77代嫡孙,1920年被民国政府册封为“衍圣公”。

1965年,包括这部国宝在内的所有文物,都运到了新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学术领域。

编修历时十余年,参与编撰学者三百六十多人,抄写人员近四千人,收录典籍三千五百余种、七万九千余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约七亿字……它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时期我国大部分重要典籍,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学术领域。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杨之峰[摘要] 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工程,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五省又先后翻刻,品种不同,版式相近,统属《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目前这些丛书大多以零种流传,给版本鉴定带来极大困难。

本文为这些丛书零种提供了一些鉴定方法。

[关键词] 武英殿聚珍版翻刻本古籍鉴定古籍普查[中图分类号] G256.22现在古籍普查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笔者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古籍工作人员,有幸参与其中,深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问题感到困惑。

首都图书馆藏有聚珍本及各省翻刻本93部,其中有18部已经提善。

哪些真是聚珍本?哪些是翻刻本?翻刻本又是哪个省翻刻的?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笔者通过对同一古籍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参考别人的研究著作,逐渐弄清各自的特点。

1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范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乾隆帝因《四库全书》编修告成的时日太长,即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散简零篇和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传。

当时负责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四库馆副总裁金简接旨后,先行刻印了四种书,即《易纬》八种十二卷、《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魏郑公谏续录》二卷、《帝范》四卷。

金简发现从《四库全书》中选出来应当印行的书籍种类繁多,付雕非易,于是在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具折上奏,建议做枣木活字套板一份,摆印书籍,“工料省简悬殊”。

得到乾隆批准后,武英殿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备用枣木子1万个,套板格子(即版框)24块,木槽版80块,开始排印书籍。

嘉庆七、八年间又摆印《西汉会要》、《唐会要》、《农书》3种,前后共印134种2400卷,其中永乐大典本83种,各省采进本、进呈本41种,清代著作10种。

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大学士董诰“奏请颁发武英殿聚珍版书于东南五省各一份,情愿刊印者,听其翻版通行”。

浙江杭州翻刻39种286卷;江西翻刻54种424卷,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书局修版重印,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江苏江宁翻刻20种左右,南京图书馆现存18种129卷,《陶湘书目·论聚珍版》只提到8种;福建布政使署从乾隆四十二年开始刊刻,经道光、同治递修,光绪二十年(1894)增刻,共刻149种2940卷,比武英殿聚珍本和刻本多出11种,也是按照殿本的原则加入的;广东广雅书局在光绪25年参考福建刻本,也刻149种2940卷,命名《武英殿聚珍版全书》。

武英殿本與四庫本《唐會要》非同本考

武英殿本與四庫本《唐會要》非同本考

武英殿本與四庫本《唐會要》非同本考劉安志【摘要】<正>一、序言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一百卷,是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史籍。

惜宋刻本不存,僅以鈔本傳世,故脱誤頗多。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開館,館臣對徵集來的《唐會要》鈔本進行加工整理,修成武英殿聚珍本(以下簡稱殿本)和四庫全書本(以下簡稱四庫本)兩種《唐會要》本子,流傳至今,其中尤以殿本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完善的江蘇書局本(以下統稱殿本),影響最爲深遠。

今天通用的中華書局本(以下簡稱【期刊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8页(P213-230)【作者】劉安志【作者单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一百卷,是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史籍。

惜宋刻本不存,僅以鈔本傳世,故脱誤頗多。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開館,館臣對徵集來的《唐會要》鈔本進行加工整理,修成武英殿聚珍本(以下簡稱殿本)和四庫全書本(以下簡稱四庫本)兩種《唐會要》本子,流傳至今,其中尤以殿本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完善的江蘇書局本(以下統稱殿本),影響最爲深遠。

今天通用的中華書局本(以下簡稱中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以下簡稱上古本)、陝西三秦出版社本(以下簡稱三秦本)等,即屬此類。

*《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006年新1版(本文據新1版);牛繼清:《唐會要校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按中華本乃用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原紙重印,源自殿本,並做了一定的校勘。

上古本則以江蘇書局本爲底本,校以殿本、上海圖書館所藏四種《唐會要》鈔本,以及《舊唐書》、《册府元龜》、《通典》等書,被認爲是整理精良的本子。

三秦本同樣以江蘇書局本爲底本,校以殿本、四庫本,及兩《唐書》、《通典》、《資治通鑑》、《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等文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