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库全书与总目概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78ba3a80a58da0116c1749ea.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7c520c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2.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言六书,後明八法,於是字学、书品为二事。
左图右史,画亦古义,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
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势有驯致。
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
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後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
摹印本六体之一,自汉白玄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
射义投壶,载於《戴记》,诸家所述,亦事异体经。
均退列艺术,於义差允。
至於谱博奕,谕歌舞,名品纷繁,事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曰杂技焉。
△《古画品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南齐谢赫撰。
赫不知何许人。
姚最《续画品录》,称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發,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
直眉曲鬓,与世竞新。
别体细微,多自赫始。
委巷逐末,皆类效颦。
至於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
据其所说,殆後来院画之发源。
张彦远《名画记》,又称其有安期先生图传於代,要亦六朝佳手也。
是书等差画家优劣,晁公武《读书志》谓分四品。
今考所列,实为六品,盖《读书志》传写之讹。
大抵谓画有六法,兼善者难。
自陆探微以下,以次品第,各为序引,仅得二十七人,意颇矜慎。
姚最颇诋其谬,谓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於下品,尤所未安。
李嗣真亦讥其黜卫进曹,有涉贵耳之论。
然张彦远称谢赫评画,最为允惬。
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则固以是书为定论。
所言六法,画家宗之,亦至今千载不易也。
△《书品》·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梁庾肩吾撰。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
起家晋安王国常侍。
元帝时官至度支尚书。
事迹具《梁书·文学传》。
是书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九品。
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於前。
考窦皋《述书赋》,称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归文华,拙见草正。
徒闻师阮,何至辽?使铅刀之均锋,称并利而则佞云云。
其於肩吾书学,不甚推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46fc334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0.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籍日兴,散无统纪,於是总集作焉。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
《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
其书虽佚,其论尚散见《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
《文选》而下,互有得失。
至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始别出谈理一派,而总集遂判两途。
然文质相扶,理无偏废,各明一义,未害同归。
惟末学循声,主持过当,使方言俚语,俱入词章,丽制鸿篇,横遭嗤点,是则并德秀本旨失之耳。
今一一别裁,务归中道,至明万历以後,侩魁渔利,坊刻弥增,剽窃陈因,动成巨帙,并无门径之可言。
姑存其目,为冗滥之戒而已。
△《文选注》·六十卷(内府藏本)案:《文选》旧本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撰,唐文林郎守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事、崇贤馆直学士江都李善为之注。
始每卷各分为二。
《新唐书·李邕传》称,其父善始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问邕;邕意欲有所更,善因令补益之,邕乃附事见义,故两书并行。
今本事义兼释,似为邕所改定。
然《传》称善注《文选》在显庆中,与今本所载进表题:显庆三年者合。
而《旧唐书·李邕传》称,天宝五载,坐柳事杖杀,年七十馀。
上距显庆三年凡八十九年,是时邕尚未生,安得有助善注书之事?且自天宝五载,上推七十馀年,当在高宗总章、咸亨间,而旧书称,善《文选》之学,受之曹宪,计在隋末,年已弱冠。
至生邕之时,当七十馀岁,亦决无伏生之寿,待其长而著书。
考李匡《资暇录》曰: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有复注,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
是善之定本,本事义兼释,不由於邕。
匡唐人,时代相近,其言当必有徵,知《新唐书》喜采小说,未详考也。
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
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答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济曰”一条;又《答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向曰”、“济曰”,各一条。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1f04381903d8ce2f006623ad.png)
四库全书
1.起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对《永乐大 典》进行辑佚。 2.过程: 征集---整理---抄写---校订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 费时十三年。 3.成果: 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前后共抄写7部,其 中文渊阁本体例最为完备,保存最好。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89册19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3页。
Page 8
8
三.著录书名差异
阁本 总目
《前汉书》—————--—《汉书》 《前汉纪》————----—《汉纪》 《萧氏续后汉书》—----—《续后汉书》 《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
Page 5
5
二.卷数及字词差异
第一类,字误漏字 阁本《新五代史》著录为七十四卷,《总目》著录为七十五卷,检 校原书实为七十四卷,疑《总目》误写。 阁本《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 五十二卷”[1]而《总目》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 十二卷”[2]查为一百五十二卷,阁本脱“一百”两字。 阁本《史记集解》“官至中郎参军”[3],《总目》为“官至南中郎 参军”[4],考《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 参军骃撰。”[5]又《宋书》、《南史》皆云“南中郎参军”。且宋齐 之世,共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皆以皇子为之,可开府置官属。南中郎, 所仕府之名,参军则为其职,中郎之前,应有南字。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60册1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1页。 [3]《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45册1页。 Page 6 [4]《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8页。 [5]《隋书· 经籍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39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b6b9a1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d.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代经师如韩婴治《诗》兼治《易》者,其训故皆各自为书。
宣帝时,始有《石渠五经杂义》十八篇。
《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孝经》中。
《隋志》录许慎《五经异义》以下诸家,亦附《论语》之末。
《旧唐书志》始别名“经解”,诸家著录因之,然不见兼括诸经之义。
朱彝尊作《经义考》,别目曰“群经”。
盖觉其未安而采刘勰《正纬》之语以改之,又不见为训诂之文。
徐乾学刻《九经解》,顾湄兼采总集经解之义,名曰《总经解》,何焯复斥其不通(语见沈廷芳所刻何焯《点校经解目录》中),盖正名若是之难也。
考《隋志》於统说诸经者虽不别为部分,然《论语类》末称《孔丛》、《家语》、《尔雅》诸书,并“五经总义”附於此篇,则固称“五经总义”矣。
今准以立名,庶犹近古,《论语》、《孝经》、《孟子》虽自为书,实均《五经》之流别,亦足以统该之矣。
其校正文字及传经诸图并约略附焉,从其类也。
△《驳五经异义》·一卷、《补遗》·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汉郑玄所驳许慎《五经异义》之文也。
考《後汉书·许慎传》,称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於是撰为《五经异义》,传於世。
《郑玄传》载玄所著百馀万言,亦有《驳许慎五经异义》之名。
《隋书·经籍志》有《五经异义》十卷,後汉太尉祭酒许慎撰,而不及郑玄之《驳议》。
《旧唐书·经籍志》:“《五经异义》十卷,许慎撰,郑玄驳”。
《新唐书·艺文志》并同。
盖郑氏所驳之文,即附见於许氏原本之内,非别为一书,故史志所载亦互有详略。
至《宋史·艺文志》,遂无此书之名,则自唐以来失传久矣。
学者所见《异义》,仅出於《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诸书所引,而郑氏《驳义》则自《三礼正义》而外,所存亦复寥寥。
此本从诸书采缀而成,或题宋王应麟编,然无确据。
其间有单词只句,《驳》存而《义》阙者,原本错杂相参,颇失条理。
今详加正,以《义》、《驳》两全者汇列於前。
其仅存《驳》、《义》者,则附录以备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6652e32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8.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
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
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如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具於本篇。
△《尔雅注疏》·十一卷(内府藏本)晋郭璞注,宋邢疏。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官至弘农太守。
事迹具《晋书》本传。
有《孝经疏》,已著录。
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
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案《经典释文》以揖所称一篇为《释诂》)。
今俗所传三篇(案《汉志》《尔雅》三卷,此三篇谓三卷也),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
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
”於作书之人,亦无确指。
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
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疏》以为汉武帝时终军事。
《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案《七录》久佚,此据《隋志》所称梁有某书亡,知为《七录》所载),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
则其书在武帝以前。
曹粹中《放斋诗说》曰:(案此书今未见传本,此据《永乐大典》所引)“《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
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
’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
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bb6fae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7.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後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
要其本始,则主於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
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於兵。
其後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
世所传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
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於区分。
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阴符经解》·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
《崇文总目》云,《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
太公以後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
盖即此书而佚其传也。
晁公武《读书志》引黄庭坚跋,称《阴符》糅杂兵家语,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
则是书之注,以此本为最古矣。
案《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周书阴符》九卷,皆不云黄帝。
《集仙传》始称唐李筌於嵩山虎口岩石室得此书,题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已糜烂,筌钞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
後於骊山逢老母,乃传授微旨,为之作注。
其说怪诞不足信。
胡应麟《笔丛》乃谓苏秦所读即此书,故书非伪,而托於黄帝则李筌之伪。
考《战国策》载苏秦发箧得《太公阴符》,具有明文。
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亦足为判然两书之证。
应麟假借牵合,殊为未确。
至所云唐永徽初褚遂良尝写一百本者,考文徵明《停馆帖》所刻遂良小字《阴符经》,卷末实有此文。
然遂良此帖,自米芾《书史》、宝章《待访录》、宣和《书谱》即不著录;诸家鉴藏,亦从不及其名;明之中叶,忽出於徵明家。
石刻之真伪尚不可定,又乌可据以定书之真伪乎?特以书虽晚出,而深有理致,故文士多为注释,今亦录而存之耳。
注中别有称尹者曰:不知何人。
卷首有序一篇,不著名氏,亦不著年月,中有泄天机者沉三劫语,盖粗野道流之鄙谈,无足深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6f74d75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7.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程传补》·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
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
是编以程子《春秋传》非完书,集诸儒之说以补之。
其词义高简者重为申明,阙略者详为补缀。
书成於康熙九年。
按伊川《春秋传》,《宋史·艺文志》作一卷。
陈亮《龙川集》有《跋》云:“伊川先生之序此书也,盖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殁。
今其书之可见者才二十年。
”陈振孙《书录解题》云:“略举大义,不尽为说。
襄、昭後尤略。
”考程子《春秋传序》作於崇宁二年,书未定而党论兴,至《桓公九年》止。
门人间取《经说》续其後,此陈亮所谓可见者二十年也。
是书《桓公九年》以前全载程《传》,十年以後以《经说》补之,《经说》所无者采诸说补之,中取诸新安汪克宽《纂疏》者居多。
《纂疏》即明代《春秋大全》所本。
其书坚守胡安国《传》,则仍胡氏之门户而已,未必尽当程子意也。
又所补诸《传》皆不出姓氏,於原文亦多所芟改,其《桓公九年》以前程子无《传》者亦为补之。
则是自为一书,特托名於程子耳。
考陈亮《跋》有云:“先生於是二十年之间,其义甚精,其类例甚博。
学者苟优柔厌饫,自得於意言之表,不必惜其阙也。
”然则何藉承泽之补乎?△《左传统笺》·三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姜希辙撰。
希辙字二滨,馀姚人。
明崇祯壬午举人。
国朝官至奉天府府丞。
此书循文衍义,所据者特杜预、林尧叟、孔颖达三家,参以朱申《句解》。
其所引证,又皆不标所出,犹沿明季著书之习。
△《春秋家说》·三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夫之撰。
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
是书前有《自序》,称大义受於其父,故以“家说”为名。
其攻驳胡《传》之失,往往中理,而亦好为高论,不顾其安,其弊乃与胡《传》等。
如文姜之与於弑,夫之谓不讨则不免於忘父,讨之则不免於杀母。
为庄公者,惟有一死而别立桓公之庶子,庶子可以申文姜之诛。
不知子固无杀母之理,即桓之庶子亦岂有杀嫡母之理?视生母为母而视嫡母为非母,此末俗至薄之见,可引以断《经》义乎?闵公之弑,夫之谓当归狱於庆父,不当归狱於哀姜。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什么关系?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97d9c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a.png)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什么关系?
看鉴君要用120秒来告诉你《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开宗明义,《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全书动用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起名“四库”。
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由清朝永瑢和纪昀主编,是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一共二百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了古籍共10289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同时也是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如此庞大的一本工具书必然不方便查阅,于是为便于翻检,在第二年,也就是1782年,另外编纂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这本简明工具书不收存目录书,只作简明提要。
那么《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总目》则是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产生的一部集大成的目录著作。
简单来说,《四库全书》是一套典籍汇编,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种工具书,是解题式或者说带有提要的书目汇编。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官方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相辅相成,对清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全面总结,不仅鲜明地反映出18世纪知识界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而且在文献学和目录学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篇章。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https://img.taocdn.com/s3/m/4ecf6a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8.png)
四库全书总目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库,由清代官方编纂,收录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对四库全书的概况、内容分类和编纂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概况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巨著,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汇编成一套系统的文库。
它由《永乐大典》、《四部全书》、《史部》、《藏书志》四个部分组成,共计包含经、史、子、集四大类图书,以及永乐大典的辑录本。
三、内容分类1. 经部经部是四库全书中的重要部分,包含了儒家经典和其他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经典包括《易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这些经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史部史部是关于历史方面的著作,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和诸家野史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子部子部是涵盖儿童教育、教育学、文学、诗词等方面的文献。
其中包括《论语》、《诗经》、《全唐诗》等重要著作。
这些文献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教育和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4. 集部集部收录了各种著作集子和经传注疏。
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如《庄子》、《论法师谈》、《四子书》等。
这些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和学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5. 永乐大典辑录本《永乐大典》是明代朱棣为了庆祝自己登基而编纂的一部巨著。
在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永乐大典》的辑录本,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编纂历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177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82年才完成。
在此期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并下达了560多道命令,对编纂工作做出了细致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皇帝特地聘请了大量的学者和编纂人员,使得编纂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6f7aba0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d.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志艺文者有故事一类。
其间祖宗创法,奕叶慎守,是为一朝之故事;後鉴前师,与时损益者,是为前代之故事。
史家著录,大抵前代事也。
《隋志》载《汉武故事》,滥及稗官。
《唐志》载《魏文贞故事》,横牵家传。
循名误列,义例殊乖。
今总核遗文,惟以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入於斯类,以符周官故府之遗。
至仪注条格,旧皆别出;然均为成宪,义可同归。
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谟册府,业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袭旧名。
考钱溥《秘阁书目》有《政书》一类,谨据以标目,见综括古今之意焉。
△《通典》·二百卷(内府藏本)唐杜佑撰。
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
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历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太保,致仕,谥安简。
事迹具《唐书》本传。
先是,刘秩仿《周官》之法,摭拾百家,分门诠次,作《政典》三十五卷。
佑以为未备,因广其所阙,参益新礼,勒为此书。
凡分八门:曰《食货》,曰《选举》,曰《职官》,曰《礼》,曰《乐》,曰《兵刑》,曰《州郡》,曰《边防》。
每门又各分子目。
序谓既富而教,故先《食货》。
行教化在设官,任官在审才,审才在精选举,故《选举》、《职官》次焉。
人才得而治以理,乃兴礼乐,故次《礼》、次《乐》。
教化隳则用刑罚,故次《兵》、次《刑》。
设《州郡》分领,故次《州郡》,而终之以《边防》。
所载上溯黄、虞,讫於唐之天宝。
肃、代以後,间有沿革,亦附载注中。
其中如《食货门》之《赋税》,载《周官》贡赋,而太宰所掌九贡之法失载。
载北齐租调之法,河清三年令民十八受田输租调,而露田之数失载。
钱币不载陈永定元年制四柱钱法,榷酤不载後周榷酒坊法。
《选举门》不载齐明帝时制士人品第有九品之科,小人之官复有五等法。
《考绩》不载宋、齐间治民之官以三年、六年为小满迁换法。
《职官门》如《周礼·地官》有舍人上士二人掌平宫中之政,乃云中书舍人魏置。
又《隋书》大业时改内史监为内书监,乃仅云改“内史侍郎”为内书侍郎。
又集贤殿书院载梁有文德殿藏书,不知宋已有总明观藏书之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730b2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d.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部巨大文献集成,由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僚钦定编纂。
总计三千多种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高峰”。
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于各种文献的题目、作者、年代、简介等进行汇总和说明,方便读者查阅。
其中一些名词解释如下:
1. 经:指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中庸》等。
2. 史:指历史著作,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
3. 子:指儒家经典外的其他哲学著作,如《道德经》、《荀子》等。
4. 集:指杂家、佛家、道家等的著作,如《庄子》、《世说新语》等。
5. 传:指史书中的传记部分,如《左传》、《三国志》等。
6. 纪:指史书中的纪传体文字,如《史记》中的《司马迁自序》等。
7. 志:指史书中的志部分,如《后汉书》中的《艺文志》等。
8. 别史:指不在正史范围内的历史著作,如《资治通鉴后编》等。
9. 集部:指集部中的文献分类,如《文心雕龙》、《全唐诗》等。
10. 方志:指地方志书,如《山东通志》、《江苏通志》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https://img.taocdn.com/s3/m/8c997a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4.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献的宝库。
其内容包括了历代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四大部门,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四库全书》的背景《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发起编修的一部文献整理工程。
乾隆皇帝命令文坛名家集资和捐赠文献,汇编成这部巨著。
全书分为纂修、编修、校定、成书四个过程,历时十年才完成。
三、《四库全书》的组成《四库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大部门。
3.1 经部经部是对经学经典的整理和著录,包括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
其中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重要著作。
3.2 史部史部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著录,包括了中国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书、国别史书等。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3.3 子部子部是对哲学、文学、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的整理和著录。
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重要著作,如《孔子家语》、《红楼梦》、《战国策》等。
3.4 集部集部是对诗文和杂著等文学作品的整理和著录。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集、文集、杂著等。
其中包括了《天工开物》、《红楼梦》、《庄子》等名著。
四、《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4.1 文献整理与保护《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使得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库全书》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翔实,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成就。
4.3 促进文化交流《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编纂和出版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四库全书》,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总结《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宝库,记录了丰富的学术和文化遗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0556470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8.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称议礼如聚讼。
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
《礼记》辑自汉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
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
考《大司乐》章先见於魏文侯时,理不容伪。
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
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
郑康成《注》,贾公彦、孔颖达《疏》,於名物度数特详。
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
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
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可疑也。
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
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後,庶源流同异,可比而考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内府藏本)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有《易注》,已著录。
公彦,州永年人。
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
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
《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
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
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
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
”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周公居摄六年之後,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
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
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
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云云(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
夫《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後。
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
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e5b0e6aacc7931b764ce1580.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新唐书翻译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新唐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0f06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0.png)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新唐書翻译
摘要:
一、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二、史部分类及正史类的地位
三、新唐书的成书背景与作者
四、新唐书的内容及历史价值
五、新唐书在四库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是对这些图书的提要和总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史部分类及正史类的地位】
史部是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正史、编年、纪事、传记等类别。
正史类是史部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收录纪传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权威性。
【新唐书的成书背景与作者】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正史,全书共有一百五十卷。
新唐书是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补充和修订而成,对研究唐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新唐书的内容及历史价值】
新唐书详细记载了唐朝的历史,包括本纪、表、志、列传等内容。
其中,
本纪记录皇帝的事迹,表、志分别记载地理、职官、食货等事项,列传则为人物传记。
新唐书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研究唐代文学、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唐书在四库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新唐书作为一部正史类史书,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史部正史类中,反映了其在历史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新唐书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经验。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ace512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d.png)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官修图书《四库全书》的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提要》。
共计200卷。
清代纪昀(1724年~1805年)等编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全书》大体完成,《四库全书》总目也同时完成初稿,几经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由武英殿刻版印行。
“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3500多种,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6800多种。
共计万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编篡《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对所录书籍分别编写提要,汇成一部分类目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
《四库全书总目》的特点明显:它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它是和《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一样都是书目的单行本。
由此,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限制,而是可以尽量做到完美,必要的叙述和评论均不落过,从而使之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
另外,分“著录”和“存目”也是《四库全书总目》的一个创新。
“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
总的来说,《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61290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b.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真是个大工程啊!说到这个,首先得说说它的结构,简直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
咱们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编纂的,想想那个场景,满朝文武,个个挤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想把所有的书都收集起来。
可不是简单的事儿,书多得数不过来,真是个“山海经”!总目提要就是个大纲,像是个地图,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提要里有个“分类”,就像大杂烩中的主料,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书呢,讲的是古人的智慧,像《论语》《道德经》,读了让人觉得自己都聪明了不少。
史书就是历史的宝藏,哎呀,那可真是一部又一部的史诗啊,讲了多少风风雨雨,真是看得人血脉喷张。
再说子书,这里面有哲学、有文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能让人陷入沉思。
最后是集,像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汇总,让人品味到不同的文风,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再聊聊提要的内容,简直让人惊叹!每本书都有介绍,像是书的名片,短短几句话里能概括出书的精华,真是个妙手,轻轻一笔,就把书的精髓捏出来了。
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翻来翻去,省时省力!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提要,估计得浪费多少时间,真是“功夫下在平时”的体现,大家为了能快速找到好书,可是煞费苦心啊!而且提要的风格也是特别亲切,像老朋友在跟你聊书,轻松幽默,时不时来句俏皮话,让人看着就心情大好。
再加上那些典故、成语,随处可见,真是让人觉得在看书的同时,脑子里也在开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文化的精华,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杯好茶,愈加醇厚。
提要的编排也很讲究,像极了拼图游戏,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
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书的内容、特点,通通都在里面了。
有的书一提到,就让人有种“啊,这个我听过”的感觉,瞬间引发共鸣。
就像街坊邻居聊家常,随时都能插上几句,互相打气。
这些提要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还是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像是牛饮水一般,恨不得一口气喝个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255abae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a.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葛,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
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
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
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
其灼然可据者:梅《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後。
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干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
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
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
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
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
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不云作《传》。
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
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颖达。
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
1四库全书与总目概说
![1四库全书与总目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aa9a5710b7360b4c2e3f647a.png)
《四库全书总目》研读
陈伟文
开课目的与课程安排
• 張之洞《輶軒語》: • 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提要讀一 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
• 余嘉锡:余之略知學問門徑,實受提要之 賜。
• 精读若干篇提要,一方面分析、学习其文 献考证方法,一方面对其论证过程进行严 格审查,看看是否有错误,培养严谨的文 献思维习惯。
• 课前预先研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 • 课堂研读只能是极小的一部分内容,更多 的还需要大家课后研读。
• 著錄校讐,當並重也。前代校書之官,如 漢之白虎觀、天祿閣,集諸儒較論異同及 殺青;唐宋集賢校理,官選其人。以是劉 向、劉知幾、曾鞏等,並著專門之業。列 代若《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 目》,其書具有師法。臣請皇上詔下儒臣, 分任校書之選,或依《七略》,或準四部, 每一書上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 書首卷,并以進呈,恭俟乙夜之披覽。
四库全书及相关丛书的刊印
• 影印四库全书,始于1919年叶恭绰等人的 动议。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选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中罕见者231种。60年代后台湾商务印 书馆继续选印至12集和别辑一集,共收书 1878种。
• 已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取代。
• 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整部文渊 阁四库全书。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 缩印。
• 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中 总结库本的“十忌”:忌虏第一,忌戎第 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 忌藩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阙第 八,忌汉第九,杂忌第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奉旨: • 至朱筠所奏每書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 敍於本書卷首之處,若欲悉仿劉向校書序 錄成規,未免過於繁冗。但向閱內府所貯 康熙年間舊藏書籍,多有摘敍簡明略節, 附夾本書之內者,於檢查洵為有益。應俟 移取各省購書全到時,卽令承辦各員將書 中要指檃括,總敍厓略,黏貼開卷副頁右 方,用便觀覽。
• • • •
编纂过程: 1、分纂官起草 2、多人修订 3、总纂官定稿
• 初拟稿——分纂稿——定稿——汇编成书
《四库全书总目》的作者
• 纪昀、陆锡熊、翁方纲、姚鼐、邵晋函、 戴震、余集 • 乾隆钦定
• 李慈铭:“《四库总目》虽纪文达(昀)、 陆耳山(锡熊)总其成,然经部属之戴东原 (震),史部属之邵南江(晋涵),子部属 之周书仓(永年),皆各集所长。……耳山 后入馆而先殁,虽及见四部之成,而《目录》 颁行时已不及待。故今言《四库》者,尽归 功文达;然文达名博览,而于经史之学实疏, 集部尤非当家。经史幸得戴、邵之助……史 则耳山本精于考订,南江尤为专门,故所失 亦鲜。子则文达涉略既遍,又取资贷园(周 永年),弥为详密。惟集部颇漏略乖错,多 滋异议。”
• 保存古籍
• 《直斋书录解题》、《东观汉记》、《旧 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 以来系年要录》
•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 《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 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 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
五、《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
《四库全书总目》研读
陈伟文
开课目的与课程安排
• 張之洞《輶軒語》: • 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提要讀一 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
• 余嘉锡:余之略知學問門徑,實受提要之 賜。
• 精读若干篇提要,一方面分析、学习其文 献考证方法,一方面对其论证过程进行严 格审查,看看是否有错误,培养严谨的文 献思维习惯。
• 元代散曲小令的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小山 小令》,馆臣原拟收录在正目中,后“蒙 皇上指示,命从屏弃”(《张小山小令提 要》),才改入存目中。又如《燕丹子》, 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也“仰遵圣 训,附存其目”(《燕丹子提要》)。纪 昀特意抄存《燕丹子》辑本,并交给孙星 衍刻印,可见其颇重视此书。若非“钦定” 的干预,《燕丹子》当不会仅附存其目, 《燕丹子提要》也不会那样有贬无褒。
• 四库全书中部分书籍版本选择不当。如宋 黄公度《知稼翁集》,有十二卷全本,也 有二卷删本。当时十二卷本有两种采入四 库馆,但却用了二卷本。总目还说“仅一 百三十四页,分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 卷之数,岂尚有佚遗欤?”
人为删改
• 《日知录》卷六“素夷狄行乎夷狄”,卷 二十八“胡服”、“左衽”,卷二十九 “徒戎”,卷三十二“胡”等条目,皆整 条被删,其他也多有改易。
• 陈垣:“无论何书,凡有原刻, 均胜于库本 也。” • 然而亦不可走向另一极端,某些四库本亦 有其特殊版本价值。
寓禁于修
• 据各种禁书目录和档案,在长达十九年的 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 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板八万块以上。
• 王芑孙《洴澼百金方》:“自朝廷开四库 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 告讦频起,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 数之书,有东南海隅, 忧患日出,士大夫习享承平,仓皇迷闷, 欲访寻曩碟以为前事之师,而书之有者无 几。呜呼!……”
• 《四库全书》总裁于敏中在给陆锡熊的信 札中说:“提要稿吾固知其难,非经足下 及晓岚学士之手,不得为定稿。诸公即有 高自位置者,愚亦未敢深信也。”
• 王昶在给陆氏写的《墓志铭》中又说: “至令仿刘向曾巩之例作提要载于卷首, 而特命陆公锡熊偕纪君昀任之。公考字画 之伪者,卷帙之脱落者,篇第之倒置,与 他本之互异,是否不谬于圣人,及晁公武 陈振孙诸人议论之不同,总撰人之生平, 撮全书之大概,凡十年书成,论者谓公之 功为最多。”
• 今四库提要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 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使瑕瑜不掩,淄渑 以别,持比向歆,殆无多让,至于剖析条 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高挹群言,尤 非王尧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项背。故曰 自别录以来才有此书非过论也。故衣被天 下,沾溉靡穷,嘉、道以后,通儒辈出, 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 亦弘矣。”
《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
•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 • 竊謂自漢以後,簿錄之書,無論官撰私著, 凡卷第之繁富、門類之允當、考證之精審、 議論之公平,蔑有過於是編矣!
•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序录》:乾嘉诸儒 于四库总目不敢置一词,间有不满,微文 讥刺而已。道、咸以来,信之者奉为三尺 法,毁之者又颇过当。愚则以为《提要》 诚不能无误,然就其大体言之,可谓自刘 向《别录》以来,才有此书也。……
• 缮书处下设总校官、分校官、篆隶分校官、 绘图分校官、督催官、翰林院收掌官、缮 书处收掌官、武英殿收掌官。 • 监造处设监造官专司其职。
编纂过程
• • • • 1、征书。 2、整理。 3、抄写。 4、再校勘。
• 《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 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 四库全书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 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 修成,历时九年。
《四库未收书辑刊》
• 北京出版社,1997。收书近2000种,不与 前三大丛书所收之书重复。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 乾隆四十三年编成,共两部,一存摛藻堂, 一存圆明园。台湾世界书局1986-1988影印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2005再影印。
• 与《四库全书》颇有差异。
四、四库全书的功过
版本不当
三、四库全书馆的组织
• 最高职务是总裁、副总裁,大多由皇子、 郡王、大学生及六部尚书兼任。总理一切 事务。 • 其下分纂修、缮书、监造三大处。
• 纂修处设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翰林 院提调官、武英殿提调官、总目协勘官、 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校办各省送 到遗书纂修官、黄签考证纂修官、天文算 学纂修兼分校官。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 四库存目共有6793种,现存4508种,全部 影印收入,共1200册。季羡林总编纂,齐 鲁书社,1995-1997。
《续修四库全书》
• 共收书5213种,顾廷龙、傅璇琮主编,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四库禁毁丛刊》
• 王钟翰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2000。共 收书700余种。2004又出补编。
四库全书及相关丛书的刊印
• 影印四库全书,始于1919年叶恭绰等人的 动议。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选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中罕见者231种。60年代后台湾商务印 书馆继续选印至12集和别辑一集,共收书 1878种。
• 已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取代。
• 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整部文渊 阁四库全书。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 缩印。
• 著錄校讐,當並重也。前代校書之官,如 漢之白虎觀、天祿閣,集諸儒較論異同及 殺青;唐宋集賢校理,官選其人。以是劉 向、劉知幾、曾鞏等,並著專門之業。列 代若《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 目》,其書具有師法。臣請皇上詔下儒臣, 分任校書之選,或依《七略》,或準四部, 每一書上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 書首卷,并以進呈,恭俟乙夜之披覽。
• 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中 总结库本的“十忌”:忌虏第一,忌戎第 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 忌藩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阙第 八,忌汉第九,杂忌第十。
• 岳飞《满江红》名句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被改为: • “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 课前预先研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 • 课堂研读只能是极小的一部分内容,更多 的还需要大家课后研读。
第一讲:四库全书与《四库全 书总目》概述
一、编纂四库全书的背景
1、盛世修书传统
2、乾隆好大喜功 3、考证学风兴起
二、编纂四库全书的缘起
• 1、乾隆颁诏求书
• 2、朱筠奏请校辑《永乐大典》
• 余嘉锡:“夫纪晓岚于修四库书时既斥其 书不录,而乃私自抄存,复以其本授人, 则知其于此书亦所甚爱。盖虽职为总纂, 而于去取群书之际,有为高宗御题诗文所 压,不可尽行其志者矣。
《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
• 浙本 • 殿本 • 浙本刊成于乾隆六十年十月,底本为乾隆 五十七年文澜阁写本。
• 殿本刊成于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底本为乾 隆六十年纪昀定稿本。
• 朱珪《五老会诗》说:“宗伯河间姹,口 吃善著书。沈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 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
• 纪昀《二樟诗钞序》云: • “余初学诗从《玉溪集》入,后颇涉猎 于苏黄,于江西宗派亦略窥涯涘。尝有场 屋为余驳放者,谓余诋祺江西派,意在煽 构,闻者或惑焉。及余所编《四库书总目》 出,始知 所传为蜚语,群疑乃释。今因先 生是集,为著其诗格之所自,且明余于江 西一派未有异同也。”
• 至若發揮傳注,考覈典章,旁暨九流百家 之言,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又如 歷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 集,及近時沈潛經史,原本風雅,如顧棟 高、陳祖范、任啟運、沈德潛輩,亦各有 成編,並非勦說、巵言可比,均應概行查 明。
安徽學政朱筠奏陳購訪遺書及校核永樂 大典意見摺
• 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餘也。 臣伏思西清東閣所藏,無所不備,第漢臣 劉向校書之例,外書既可以廣中書,而中 書亦用以校外書,請先定中書目錄,宣示 外廷,然後令各舉所未備者以獻,則藏弆 日益廣矣。臣在翰林,常翻閱前明《永樂 大典》。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 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覯者,輙具在 焉。臣請勑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 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書亡復存, 藝林幸甚!
•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 改作“人道宋公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