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
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
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
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
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
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目标问题———生态环境和资源
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当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实
行试点,面临着很多困难,涉及到对经济增长、就业与环境之间的深层
次矛盾问题,需要对若干理论实行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有效推动。
1.关于污染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对污染的定义可表述为外部不经济,也就是未签订契约就将生
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而形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源于生态环境没有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
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
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当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
时,生态环境保护就变成了次要问题。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国家行
为或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外部不经济的污染在给污染制
造者带来效用的同时,给他人带来了成本。按照市场公平的原则,污染
制造者应该对受害者给予补偿。这里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因为受害
者对生态环境没有清晰可见的产权界限,他们如果要求得到相对应补偿
会付出极大的交易成本。二是污染补偿价格计量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三是社会成员生活中共同造成的污染如何处理。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首
先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产权,以便降低
每个公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的交易费用。其次,由国家统一制定污染
的价格标准。第三,对于没有明确的污染主体,或主体是社会大众的情
况下,由政府作为公共事业来治理。这三个问题都需要立法机构、政府
及相关社会组织协同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构、政府和执法机
构将成为治理污染的“主体”,它们不必要成为行为主体,但应该是制
度和规则的设计者、法律法规的执行者、监督者。市场机制仍然是污
染治理基本体制,企业仍是行动的主体。只不过国家必须对市场实行新
的调控和规制。例如,政府应该通过公共财政和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
使外部效益内部化;通过征收排污费、行政处罚等逆向激励措施,使外
部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更多地使用再
生资源,治理污染,激励社会公众更多地使用循环经济产品等等。所以,
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污染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来实现。
2.经济发展阶段与循环经济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环境问题是工业化时期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
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到当前为止,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
本得到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对能源消耗高和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业的需求进
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按照阶段论的观点,我们能够不必对当前的环境问
题担忧,先污染后治理是可行的道路。但是,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
过14亿,比美、日、德、法、英、加六国的人口总和多一倍,而我们的
国土面积只有六国总和的1/2,按照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受到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这是我国的
生态环境绝对无法承受的。而且,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因为
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
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走发达国家
的老路,很可能导致我们生态系统崩溃。事实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彻底放弃阶段论,发挥后发优势,
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道路,走循环经
济之路来建设小康社会。
3.循环经济与效率
效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概念。一是技术效率,二是选择效率,三是配置
效率。无论哪个层面上的效率概念,最终表示效率的指标都是投入产出
关系,都是指用更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多的有用产出。提出效率问题的
潜在假设是,某些要素是有限的,需要提升对其使用的效用。不过,在传
统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中,投入要素中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也就是说,过去的主流经济学暗含了生态环境是一种非短缺要素的假设,认为
生态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是没有限制和约束的。这是导致人们
在追求其他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发展循环经济
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效率的投入要素之一给予考虑,才能激励社会以保
护环境为目标循环利用资源,这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效率观实行革新。
4.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者们主张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希望人
类的活动能够按照生态学的要求实行,在完全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发展
经济。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就像循环经济追求污染“零排放”一样,
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因为人类经济活动遵从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生
态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
生态环境能够作为免费的生产条件使用时,生产者总是倾向于违背生态
学规律使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生态伦理和道德显得十分无力。但是,当我们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共有的生产要素实行定价以后,生产者
自然就会按照费用最小化原则节约使用它们。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不必
要求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实行,而是应该使用经济规律来减少资源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