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黄芪、白术等,这些中药可以增强肝脏的修复功能,促进肝脏细胞再生,帮助肝脏恢复功能。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肝气通畅,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和肿胀,缓解酒精肝的症状。
3.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缓解肝脏的负担。
4. 调整饮食:中医治疗酒精肝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少吃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加强营养补充,同时还要避免饮酒。
5.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治疗酒精肝也会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酒、戒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酒精肝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需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治疗过程中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疗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酒精肝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临床上常见。
中医治疗酒精肝主要是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以及积极预防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些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有效的药方。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山楂、郁金、茵陈、黄芩等。
这些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肝脏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的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肝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肝俞、太冲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肝炎症状,促进肝脏的康复。
3. 中医药膳:中医药膳也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适量的药膳可以起到调理肝脏的作用。
常用的药膳有冬瓜、苦瓜、山楂、红枣、黄芪等。
这些食材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
4. 气功锻炼:气功锻炼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用的气功锻炼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锻炼方式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达到调理肝脏的效果。
气功锻炼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肝脏抵抗力。
5.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酒精肝重要的一环就是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酒精肝属于肝郁的范畴,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推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鱼类、乳制品。
此外,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
总结起来,中医的治疗酒精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药膳、气功锻炼以及饮食调理。
这些方法在较长时间的治疗中,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脏康复。
然而,要注意的是,酒精肝是一种严重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戒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肝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端,极其复杂,有充血、淤血、凝瘀、硬化等不同;在症状上,有的来势汹汹,有的缠绵反复,有的困顿日甚,有的无明显体征,非检查不能自知;在病程上,长度不同,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每个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实难一概而论。
而且陈老简洁简洁地概括为肝病三治,以几个自拟经验方加减而应用于临症,仍能丝丝入扣,应手而效的人比比皆是,确可以说是执简驭繁之道。
陈老中医的肝病治疗三则如下:一、清肝疗法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
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
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
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
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
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
”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清热:所谓“热”,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包括体温升高、机能亢进、组织充血,有时是人体机能的反应,有时是外邪直接造成。
清热药中有些药具有若干抗菌、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协助肝脏解毒或抑制过亢之反应。
解毒:中医对一切外来或内在之邪,凡能损害人体者,均曰“毒”。
对于各种传染病,我们的祖先未能直接了解其为何种细菌、病毒,于是便名之为“邪毒”,如疯狗毒、瘟毒等。
解毒者,除解除毒素如蛇毒、砒毒等外,亦包括杀灭传染之细菌、病毒、病原体。
这一点,有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如银花、连翘等便是广谱抗菌药,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抗虐;板蓝根提取物对腮腺病毒、肝炎病毒有作用;土茯苓对梅毒螺旋体有效等。
利胆:肝胆相连,肝病时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亦生障碍,胆汁郁滞不能畅流,溢入血液则为黄疸。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功能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功能咱今天就来唠唠中医肝病学里咋用中药来调理肝功能这档子事儿。
先来说说为啥肝功能需要调理。
就拿我身边一个朋友的事儿来说吧。
他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也不规律。
前段时间,总觉得自己没力气,脸色也不好,去医院一查,肝功能有点不正常了。
这可把他给愁坏了。
中医调理肝功能,中药那可是有大作用。
比如说柴胡,这可是个好东西。
它能疏肝解郁,让肝脏的气儿顺顺溜溜的。
就像给肝脏做了一场按摩,把那些堵在肝脏里的“气结”都给揉开了。
想象一下,肝脏就像一个繁忙的交通路口,气结就是那些堵塞的车辆,柴胡就是那个疏导交通的交警,让肝脏的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还有白芍,能养血柔肝。
就好比给肝脏这个“大机器”上了润滑油,让它运转得更加顺畅。
肝脏要是缺了血,就像机器没了油,能不出问题吗?白芍就能给肝脏补补血,让它有足够的能量工作。
茵陈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就像是肝脏的“清洁工”,能清热利湿,把肝脏里的湿热邪气都给清扫出去。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老中医那里跟诊,来了个病人,黄疸很严重,老中医就重用了茵陈这味药,没多久,病人的黄疸就明显减轻了。
再说说当归,这可是补血的良药。
肝脏有了充足的血,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就像一个水库,水充足了,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下游供水。
除了这些单味的中药,还有很多中药方剂也能调理肝功能。
像逍遥散,它能疏肝健脾,对于那些因为肝气郁结、脾胃不和导致肝功能不好的人特别管用。
还有一贯煎,能滋阴疏肝,适用于肝阴不足的情况。
不过,用中药调理肝功能可不能瞎来。
得先找个靠谱的中医把把脉,看看舌头,详细了解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就像我那朋友,一开始自己瞎吃中药,结果越吃越糟糕。
后来听了我的劝,找了个好中医,这才慢慢把肝功能调理好了。
总之,中医在调理肝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别自己乱吃药哦!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肝脏,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中医治疗肝病最新方法有哪些呢?
中医治疗肝病最新方法有哪些呢?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的疑难杂症都有了新的解决方法,比如说之前大家都很害怕的肝病,那么除了我们都熟知的现代医学中手术治疗肝病的方法外。
我们的中医也有自己的理论和效果。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医治疗肝病的最新方法有哪些呢?中医是治疗肝病的一种方法。
肝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演变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患者存活时间短。
中医治疗肝病能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
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肝病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
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中医治疗肝病:肝病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中医治疗肝病具体药方需要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来说,如果您有疑问,请咨询在线医生。
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肝病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
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
1.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呈现舌质淡红、鲜红者,而舌质红绛。
2.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则多属紫暗者。
3.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
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爬山、游泳、呼吸操等,可以保持身体硬朗,正气充足,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肝病治疗效果是有好处的。
由此可见,虽然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我们的中医也依旧有自己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如果大家出现上述症状,在寻求西医帮助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此外面对怎样的疾病。
中医肝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
中医肝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一、辨头痛肝病头痛多系内伤,但有虚实之分。
实证头痛,多为情志所伤,肝阳亢盛,风阳痰火上扰头目,清阳失展所致,可见头部筋脉跳动,抽胀痛,面颧红赤,或伴头眩等症。
虚证(或本虚标实)头痛多为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虚阳上扰所致,可见头痛隐隐,缠绵不已,常伴眩晕,目涩畏光,舌红口干等。
二、辨眩晕眩晕与头痛常相兼见。
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眩晕临床应分辨虚实。
属实者,病程短,呈发作性,易因情志过激而诱发。
属虚者,病程长,反复持续发作,烦劳加剧,头昏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三、辨痉、抽搐痉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抽搐,亦称瘛,指肢体抽动。
为筋脉拘急,为筋脉弛纵。
抽搐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为痉证症状之一,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辨证需分虚实。
实证多为热动肝风所致,可见高热神昏,颈项强直,肢体抽动,甚则角弓反张,摇头戴眼等。
虚证多为阴虚风动,时时发痉,手足蠕动,或微抽搐,四肢麻木。
四、辨麻木麻指皮肤感觉异常,非痛非痒,如虫蚁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
一般而言,麻属气血不运,木为顽痰死血。
若肝血不足,不能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肝风夹痰瘀阻于经脉,则肢体木而不仁。
五、辨昏厥昏厥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辨证应分虚实。
实证多因气血上逆或痰随气升所致,虚证多为气血亏虚不能上承所致。
六、辨黄疸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征,因湿邪阻滞肝胆,胆汁外溢,泛于肌肤所致。
可分为阴黄与阳黄两证。
阳黄湿热证,肤目鲜黄如橘子色,伴小便黄赤,身热,苔黄腻,脉象濡数;阴黄寒湿证,面目肌肤晦黄如烟熏,身热不著,伴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七、辨胁痛两胁为肝之分野,故胁痛多属于肝。
一般偏于实证为多,有气滞、血瘀、肝火等不同;虚证则为肝阴不足。
八、辨癥积、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或胀或痛,固定不移的病证。
病在血分,皆因气滞血瘀所致,辨证又有湿热、寒湿、痰瘀、毒蕴等不同,病久可致气阴两伤、肝肾亏虚及阴阳两虚、脾胃衰败等。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结构的广泛纤维化和结节再生。
中医治疗肝硬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一些偏方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下是几种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1. 丹参红花汤: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肝硬化伴有肝区疼痛的患者。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等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等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肝硬化患者。
4. 鳖甲煎丸:鳖甲、地黄、当归、白芍等药材,具有滋阴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内热型肝硬化患者。
5. 五味子散:五味子、茯苓、白术、甘草等药材,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功效。
适用于脾虚湿困型肝硬化患者。
6. 薏苡仁粥:薏苡仁、粳米、山药、莲子等食材,具有健脾益胃,利湿止泻的作用。
适用于脾虚湿困型肝硬化患者。
7. 山楂茶:山楂、陈皮、决明子等药材,具有消食去脂,降脂减肥的功效。
适用于伴有高血脂的肝硬化患者。
8. 枸杞菊花茶:枸杞子、菊花、甘草等药材,具有滋阴明目,清热解
毒的作用。
适用于肝火上炎型肝硬化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偏方在民间有一定的疗效,但肝硬化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在使用任何偏方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中医如何调理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病
中医如何调理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肾阴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当这种情况导致肝病发生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那么,中医是如何来调理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病呢?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简单来说,就是肝和肾的阴液不足。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阴液相互滋生。
当阴液不足时,就像树木缺少了水分滋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在症状表现上,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头晕目眩,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胁肋隐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会相互交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调理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从药物调理方面来说,会选用一些具有滋补肝肾之阴的中药。
比如六味地黄丸,这是一个经典的方剂,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组成,能够滋阴补肾。
还有一贯煎,它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川楝子组成,对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的胁痛有很好的疗效。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很多外治法。
比如艾灸,通过艾灸肾俞、肝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通经络,补充阳气,从而促进阴液的生成和调节。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按摩腰部的肾俞穴、命门穴,以及足部的涌泉穴等,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肝肾的功能。
在饮食调理方面,肝肾阴虚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
比如黑芝麻,它能补肝肾、润五脏;枸杞,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桑葚,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此外,像甲鱼、海参、银耳、百合等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阴虚的症状。
情志调理也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绪的波动对肝脏的影响很大。
肝肾阴虚的患者往往容易心烦易怒,或者心情抑郁。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紧张、焦虑和愤怒。
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金匮要略》治肝十法
《金匮要略》治肝十法《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
一般认为,《金匮要略》方是治疗杂病之祖方,而杂病治法尤以治肝法最为详尽,因此后世治疗肝病,首先参考《金匮要略》治肝诸法,现初步归纳为十法:1、肝病实脾法:此法是《金匮要略》预防医学总之概括,如《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此为仲景举出治肝病的一个例子。
此一举例,说明肝病在杂病中占首要地位。
所以又接着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后世根据此意,订出许多有效治肝方剂,如《局方》逍遥散,就是根据治肝实脾方法制订的。
2、养血柔肝法:此法是《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主法,其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散”。
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指出;“妇人怀妊,腹中㽲(jiǎo)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略·妇人杂病篇》又指出:“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方意是用当归、川芎补血止痛,重用芍药柔肝利滞,白术、茯苓、泽泻益脾渗湿。
适用于肝强脾弱,血虚湿滞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亦是治肝先治脾之意,最后达到养血柔肝之目的。
3、调肝安神法:此法适用于情志不宁,喜怒不节,坐卧不安,恍惚多梦,汗多,口干,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善叹息。
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本证为“肝虚而肺气并之”。
《黄帝内经》所说“并于肺则悲”,所以发为脏躁,变为悲哭,悲动于中,心不得静而藏冲,故躁扰不宁,以致昏乱,而有如心神所凭,肝气被郁,筋骨拘束,所以连续欠伸,故治以甘麦大枣汤,以调肝安神,可以止躁缓急,以安脏气。
4、培土抑木法:此法可见《金匮要略》两条原文,其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谓:“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其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谓:“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中医怎么调理肝脏的最佳方法是
中医怎么调理肝脏的最佳方法是
中医最佳的肝脏调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饮食调理:中医建议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煎炸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粗纤维食物和高蛋白质食物。
2. 温补调理:中医认为肝脏最怕寒冷,因此可以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如姜、葱、蒜等,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3.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可以起到调理肝脏功能的作用,常用的草药包括枸杞子、当归、白术、黄芪等,具体的草药组合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而定,建议咨询中医师。
4. 针灸调理: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肝脏功能,具体的穴位和疗程需要咨询中医师。
5. 调节情绪:情绪紧张和长期压力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按摩等来减轻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些建议,具体的调理方法和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来定,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中医调理肝脏提升代谢能力
中医调理肝脏提升代谢能力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毒素的排泄,以及药物的代谢等。
肝脏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肝脏与人体的代谢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医中有多种调理肝脏的方法,可以帮助提升肝脏的代谢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调理肝脏的方法。
一、中药调理中医经典理论中有许多药物被认为对肝脏具有保护和调理作用。
首先是人参,它被视为中草药中的“黄金药”,常用于调理肝脏和提高代谢能力。
人参不仅能够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还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此外,茵陈蒿、枸杞、山楂等中草药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肝脏调理中。
这些中草药都具有清肝热、补肝气、活血化瘀等功效,有助于恢复肝脏功能和提升代谢能力。
二、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肝脏的调理也离不开合理的饮食。
首先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因为这些行为容易导致肝脏负担过重。
其次,应多摄入一些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苦瓜、黄豆、芹菜、黑木耳等,这些食物都具有清热降脂、利湿利胆的功效。
此外,适度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橙、柠檬等,可以帮助肝脏排毒,增强代谢功能。
三、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可以用于肝脏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肝脏的功能和能量流动。
例如,中医理论认为位于足太阴肝经上的太冲穴可以调理肝脏的气血流通,促进其代谢功能。
通过定期进行针灸疗程,可以有效提高肝脏的代谢能力,改善肝功能。
四、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对肝脏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肝脏经络与身体的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
此外,中医还提出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即“拍打功”。
拍打肝部可以刺激肝脏,促进血液和能量的流动,有助于调理肝脏的代谢功能。
总结起来,中医有许多调理肝脏并提升代谢能力的方法。
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调理和运动调理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肝火旺盛型肝病的中医调理方案是什么
肝火旺盛型肝病的中医调理方案是什么一、协议关键信息1、调理目标:缓解肝火旺盛症状,改善肝脏功能,预防病情进展。
2、调理原则:清肝泻火、疏肝理气、滋阴养肝。
3、调理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起居调理、情志调理等。
4、注意事项:如避免饮酒、保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等。
二、调理方案具体内容11 中药调理111 方剂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常见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
112 中药药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白芍、丹皮等。
113 用药方法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中药。
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12 饮食调理121 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122 推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苦瓜、芹菜、菠菜、梨、柚子等;适当食用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菊花、决明子等。
123 饮食禁忌忌烟、酒、咖啡、浓茶;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辛辣香料等。
13 起居调理131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 小时。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132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运动 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
133 避免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14 情志调理141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
142 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中医情志疗法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三、注意事项21 用药注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禁忌。
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22 饮食注意饮食调理应持之以恒,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注意食物的卫生和安全。
23 起居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安静、舒适和通风。
避免在高温、潮湿、寒冷的环境中久居。
24 情志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学会正确应对。
中医治肝案例
中医治肝案例介绍肝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中医治肝案例,详细探讨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方法。
案例一:肝郁气滞型肝炎病情描述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上腹胀痛、纳差、情绪烦躁、易怒,舌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肝郁气滞型肝炎治疗方法1.疏肝解郁: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调理肝气,缓解情绪不稳定。
2.活血化瘀:选用桃仁、红花等药物,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3.调理脾胃:使用白术、茯苓等药物,改善纳差情况。
治疗效果经过3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纳食恢复正常,情绪稳定。
案例二:肝肾阴虚型肝硬化病情描述患者男性,50岁,主诉乏力、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治疗方法1.养肝滋阴:选用熟地、枸杞子等药物,滋阴养肝,调理肝肾阴虚。
2.清热润燥:使用天花粉、麦冬等药物,清热润肺,缓解口干咽燥。
3.补益气血:选用黄芪、当归等药物,补益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
治疗效果经过6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体力逐渐恢复,头晕目眩明显减轻,口干咽燥症状改善。
案例三:湿热蕴结型肝胆疾病病情描述患者女性,45岁,主诉上腹疼痛、黄疸、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湿热蕴结型肝胆疾病治疗方法1.疏肝解郁: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调理肝气,缓解上腹疼痛。
2.清热利湿:选用黄芩、茵陈蒿等药物,清热利湿,改善黄疸症状。
3.调理肠胃:使用大黄、芒硝等药物,通便利湿,缓解便秘。
治疗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上腹疼痛减轻,黄疸逐渐消退,口苦、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养肝、清热利湿等方法,可以有效调理肝脏功能,缓解肝病症状。
在治疗肝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
然而,中医治疗肝病需要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肝病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也是极不好治疗的疾病,多数肝病经过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受到环境、病菌等影响则会复发,严重时还会演变为更严重的肝病,比如肝硬化,此时再不治疗则会发展为肝癌,患者必须及早发现肝病的症状,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医治,治疗肝病的中医方法可缓解病情,那么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中医一般将慢性肝病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若干证型。
但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即虚寒和实热,或者命名为“阳证”和“阴证”。
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对虚寒证则需要用补法,用热药;对实热证就应该用用清法,用寒凉药。
最常见的热药如: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等;最常见的寒凉药如茵陈、黄连、板蓝根等。
患者应该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才不至于被误诊误治,否则常出现“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的情况。
现在市场上治疗肝病的中成药大多偏于寒凉,如果服用后出现便溏、胃痛等情况就是误治的后果。
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一般出现不良反应均由药物使用不当所致,而非来自药物本身。
1、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2、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今日所讲“肝病治法” ,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常常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两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含范围甚广,所以,假如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好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何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领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沟通,不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一定第一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疗肝病的重要依照。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双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系,再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围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假若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有因为肝不藏血而惹起各样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惹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慌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 ?《内经》:“随向来往者谓之魂,”神与魂本质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肝病的中医治疗治疗肝病
肝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
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
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方用: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
方用: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肝病治法今天所讲“肝病治法”,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往往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括范围甚广,因此,如果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很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什么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难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必须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两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络,再上行穿过横膈,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要是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见由于肝不藏血而引起各种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恐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内经》:“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神与魂实际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可见多梦、易惊恐、卧寐不安、梦游、梦语、幻觉等。
如宋•许叔微之珍珠母丸(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辰砂)即为治肝经固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等症。
3、肝主流泄“疏泄”二字,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在其论及五运常变中,谓木运之平气称“敷和之纪” ;木运之不及称“委和之纪” ;木运之太过称“发生之纪” 。
谓“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
其意为岁木太过,则开启布散阳和之气,以生发万物,春生之气上发,则土得以疏泄。
我体会,所谓土疏泄,以人身脏腑讲,应为肝木之气旺盛,则脾胃之土乃得以疏泄。
内经明言“土疏泄”不是言“木疏泄” 。
而“肝主疏泄” ,始于朱丹溪《格致余论》。
考该书“阳有余阴不足论” 中:“司疏泄者肝也。
”丹溪在本论中所指“疏泄”两字含义,似非今日我们所理解之“肝主疏泄”之意。
因为丹溪原文是“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若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所以,肝司疏泄乃指月于脏相火动而精泄之今天我们所称之“肝主疏泄” ,是肝的条达疏畅之性的含义,是与肝气郁结相对而言,此可能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则达之”而来。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肝主疏泄”的主要特性:(1) 情志方面:若肝气疏畅条达,则精神安和和疏畅愉快。
若由于情志所伤,特别是所谓“郁怒伤肝” ,则肝气失于疏泄,不能条畅气机,则可表现为郁闷不乐、心烦欲哭、多疑、善虑等;如气郁化火,则可产生急躁易怒、失眠或精神躁狂。
(2) 脾胃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纳化、升降功能亦正常,所谓土得木而达。
若肝失疏泄,则脾胃气机失调,可产生脘腹痛胀,暧气、呕吐、吞酸、大便失调等。
正如清•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3) 气血方面:肝气失于疏泄,在气分则为肝气郁结,肝之本经气郁失调,则可发生胸胁胀闷作痛,或发生梅核气、疝气等。
如气分不调,久则影响血分,如胁痛久而不愈,则常使肝络瘀阻而成徵瘕积聚;又郁则生热,血热妄行,而为各种血证,如吐血、呕血、衄血、尿血等。
(4) 通利二便:肝生疏泄,肝病失其疏泄之职可引起大便不通,小便徵短少。
如吴鞠通医案中治单腹胀一案,谓:“肝主疏泄,肝病则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能宣通。
”4、肝主筋《棂枢•九针论》五主。
“肝主筋”;《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临床上,凡筋病皆属于肝,如抽搐、痉厥、强直、角弓反张、震颤等。
肝为风木之脏,所以这些症状,皆称之谓肝风。
而引起肝风内动之因,有因热病,热极而生风者;有因热伤津液,津亏液竭而肝风内动者;有因血虚,血不养肝而肝风内动者;有因肾阴亏而水不涵木而动肝风者。
虽各种疾病不同,但表现皆为筋病,而治从肝风是一致的,且都可取得一定疗效。
5、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临床上如夜盲为肝血不足,目赤为肝火,肝精血不足,则视物不清,两目干涩,又“肝得血而能视”。
因此,大凡目之病,主要从肝论治。
当然眼科目病,五轮八廓,与五脏均有关系,不局限于肝之一脏。
6、肝主风肝为风木之脏,肝属厥阴风木。
所以肝主风,临床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性不行,而为头痛;肝风内动,而为筋病,为肢麻、舌麻、口眼歪斜 .................... 等。
三、肝和其它脏腑关系要讲肝病治法,就一定要联到肝和其它脏腑的病机联系。
有的治肝之病,须治其他脏腑;有的其它脏腑之病,由于肝病所致,而须兼治其肝。
所以谈肝病就相当复杂。
现从以下几方面讲几点主要的脏腑关系:1、肝和胆胆附肝,肝胆相互为脏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有经脉相连。
《灵枢•天年》篇: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
《东医宝鉴•胆腑》:“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而人精。
”说明古代明确指出了肝胆相互的密切关系,现在治黄疸病,认为胆汁溢于肌表,而从肝论治。
肝胆之气,从升降来说,肝之气主升,胆之气主降,这在脾胃病中更为重要,一般胃气失降而上逆,从胆胃论治,脾气下陷,常升肝脾之气。
当然,以上是从肝胆之气升降来说,但临床上治肝之法,本身也有升降不同。
如柴胡是升疏肝气,所谓木喜条达;如吴萸、川椒、白芍之类是降泄而非疏肝之药,故笼统地讲疏泄肝气,亦当分析各有所宜。
又如方剂来说,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是升疏肝脾药,温胆汤是泄降胆胃药。
治各不同,当以此类辨。
2、肝和脾胃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木克制脾胃,其临床意义如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肝气过亢乘胃:肝气过亢在肝脏本身为肝气上逆而头痛眩晕。
因足厥阴肝经,上额交巅,又“诸风掉眩,皆属於肝”。
肝气盛而克胃。
所谓肝气犯胃,则呕吐,其呕吐的特点,常为呕吐酸苦。
所以由头痛或眩晕而引起的呕吐,则常须从肝治。
例如吴萸汤之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萸为厥阴本药为治肝气上逆引起之呕涎头痛。
②脾胃虚,肝木克土:如素有脾胃不足之证,如遇情怀不适,或郁怒,则常引发脘腹作痛,或吞酸,或呕吐,或腹痛泄泻等。
③脾胃虚而土不升木,则肝郁不舒;如脾胃不健,而常伴胁肋胀满。
赵羽皇论遥逍散之用白术、茯苓以及当归芍药时说:木之所以郁者,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为灌溉。
若中气虚则九地不升而木困之郁;阴血少则木无水润而肝遂以枯。
”这对我们治疗肝病,是有一定意义的,也就是治肝气郁结,不能仅从柴胡、香附、青皮……等所谓疏肝理气之法来考虑。
④肝脾与血相关:肝藏血、脾统血,如妇女崩漏,有的要从调理肝脾治疗。
3、肝与肾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同属下焦:如温病以三焦辨证,如传人下焦,实质上主要是在肝肾两脏。
②母子相关:肾属水,肝属木,肝木依赖肾水之滋养。
所以肝阴不足,治须补养肾阴。
即虚则补母法。
③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肝血与肾精相互滋养,故有“肝肾同源” 之称。
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习惯称“乙癸同源”。
在疾病证候表现常为肝肾同病,特别是老年人更为常见。
故治疗时常常肝肾同治。
《医宗己任编》高鼓峰治肝肾的方剂就有滋肾生肝饮、滋肾清肝欢、疏肝益肾汤等,历代不少方剂均为肝肾同治者。
①肝肾同藏相火:相火一般认为根源发自命门,火动而为患,常为阴虚之火。
相火寄于肝肾二部,朱丹溪说:肾之阴悉具相火。
”虽然有相火寄于肝胆、三焦、心胞络,主要者还是肝肾。
朱丹溪说:“胆者肝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
”所以治疗相火过旺之阴虚证,常须肝肾同治。
4、肝与心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所以肝为母,心为子。
临床上依此理论治肝经实火,实则泻其子,而用泻心火之法。
5、肝与肺肝属木,肺属金,肺金克制肝木,临床上肝火旺如清肝无效则用肺金以平肝木之法。
又有肝火旺,则反侮肺金,称木火刑金,如胸胁痛、咳嗽气喘、咳血等症。
四、肝病治法中医肝病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是由足厥阴肝经所通过的部位,而诊为肝病,如疝气、少腹痛、胁痛、梅核气、头痛等;有的是由于脏腑间生克制化的病机变化而定其病在肝者,如肝木犯胃、肝脾失调、肾虚肝旺等;有的同肝脏本身的病理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肝病,如肝阳上亢之头痛、肝风上扰之眩晕、肝风内动之震颤痉挛、肝火上炎之目病……等又有肝与奇经八脉相关,所谓人脉隶于肝肾,而与不少妇科疾病有关。
而各种肝病又有气血、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不能一一枚举,现仅略述其大概。
至于治法,历代以来,对同一种肝病,就可有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所以就更为复杂。
其中很多好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很好地重视。
现仅就个人管见,作一归纳。
需要提出的是,我认为清•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病治法,既有理论概括,又是实际经验的总结,我体会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一点体会来谈对肝病的治法。
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来讲:(一)肝气肝脏从生理讲,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血属阴,气属阳,故又称体阴而用阳。
肝气之病,可因情志内伤,或脏腑间病机变化,或外邪所引发。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1、肝气郁结肝气以调和畅达为顺,若肝气因各种原因而引起郁结,所谓肝郁不畅,常为肝脏本经的气分失调,其症状如下:(1) 胁肋胀痛:胁肋为肝经所过之地,为肝之分野,故肝气郁结则为胁肋胀痛。
一般可用疏肝法,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王旭高对肝郁胁痛的治法有以下几个层次:①疏肝理气法,如香附、橘叶、苏梗、青皮、郁金。
如偏热者加丹皮、山栀,偏寒者加吴萸,我认为还可以加肉桂;若夹痰加半夏、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