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病治法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乙肝、肝病秘方集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乙肝、肝病秘方集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乙肝、肝病秘方集乙型肝炎——乙肝汤(陈伯咸方)(组成)醋柴胡10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云茯苓10g,生白术10g,鸡内金10g,大砂仁6g,血丹参15g,炒川楝子10g,醋延胡索10g,炒枳壳10g,绵茵陈20g,广陈皮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功效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

适用于迁延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症见胁痛酸胀,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乏力便溏,情志抑郁,肝功反复异常。

苔薄白或白腻。

脉细弦等症。

(方解)乙型肝炎其病毒深入营血,潜隐定位于肝,往往木郁土虚,代谢滞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不胜邪,故肝功能反复异常,多呈慢性化发展。

方中柴胡辛苦微寒,独能疏木化土,调和肝脾;当归、白芍乃动静相配,甘酸化阴,补血和营,养肝补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集砂仁、白术、云茯苓、鸡内金、陈皮、谷芽等多种益气健脾和中之药,庶得脾土健运,化食谷为精微以养肝;乙肝者气滞血瘀乃是必然,使用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枳壳宣通气血而贯穿始终;茵陈苦平疏利,清肝利胆,促进代谢。

诸药协同,养血疏肝,健脾和中,理气活血兼清湿热,俾肝得脾养,脾得肝助,藏泄并举,运化升降自如,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康复之目的。

(加减)肝郁化热者加牡丹皮;神倦乏力甚者加黄芪;不寐者加酸枣仁、焦远志。

(按语)乙肝病毒并非人体之所有,一旦感染,也应视为异常。

当劳倦过度,体质虚弱时便会发病。

用本方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收转阴之效,不妨一试。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即可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垂盆草方(丁济民方)(组成)干垂盆草60g(鲜者250g),当归10g,红枣5枚。

(用法)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可连续服数月之久;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以内,一般仍需再服数周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和肝健脾。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治肝三十法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酒精肝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临床上常见。

中医治疗酒精肝主要是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以及积极预防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些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有效的药方。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山楂、郁金、茵陈、黄芩等。

这些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肝脏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的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肝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肝俞、太冲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肝炎症状,促进肝脏的康复。

3. 中医药膳:中医药膳也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适量的药膳可以起到调理肝脏的作用。

常用的药膳有冬瓜、苦瓜、山楂、红枣、黄芪等。

这些食材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

4. 气功锻炼:气功锻炼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用的气功锻炼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锻炼方式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达到调理肝脏的效果。

气功锻炼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肝脏抵抗力。

5.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酒精肝重要的一环就是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酒精肝属于肝郁的范畴,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推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鱼类、乳制品。

此外,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

总结起来,中医的治疗酒精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药膳、气功锻炼以及饮食调理。

这些方法在较长时间的治疗中,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脏康复。

然而,要注意的是,酒精肝是一种严重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戒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肝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端,极其复杂,有充血、淤血、凝瘀、硬化等不同;在症状上,有的来势汹汹,有的缠绵反复,有的困顿日甚,有的无明显体征,非检查不能自知;在病程上,长度不同,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每个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实难一概而论。

而且陈老简洁简洁地概括为肝病三治,以几个自拟经验方加减而应用于临症,仍能丝丝入扣,应手而效的人比比皆是,确可以说是执简驭繁之道。

陈老中医的肝病治疗三则如下:一、清肝疗法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

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

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

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

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

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

”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清热:所谓“热”,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包括体温升高、机能亢进、组织充血,有时是人体机能的反应,有时是外邪直接造成。

清热药中有些药具有若干抗菌、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协助肝脏解毒或抑制过亢之反应。

解毒:中医对一切外来或内在之邪,凡能损害人体者,均曰“毒”。

对于各种传染病,我们的祖先未能直接了解其为何种细菌、病毒,于是便名之为“邪毒”,如疯狗毒、瘟毒等。

解毒者,除解除毒素如蛇毒、砒毒等外,亦包括杀灭传染之细菌、病毒、病原体。

这一点,有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如银花、连翘等便是广谱抗菌药,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抗虐;板蓝根提取物对腮腺病毒、肝炎病毒有作用;土茯苓对梅毒螺旋体有效等。

利胆:肝胆相连,肝病时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亦生障碍,胆汁郁滞不能畅流,溢入血液则为黄疸。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功能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功能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功能咱今天就来唠唠中医肝病学里咋用中药来调理肝功能这档子事儿。

先来说说为啥肝功能需要调理。

就拿我身边一个朋友的事儿来说吧。

他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也不规律。

前段时间,总觉得自己没力气,脸色也不好,去医院一查,肝功能有点不正常了。

这可把他给愁坏了。

中医调理肝功能,中药那可是有大作用。

比如说柴胡,这可是个好东西。

它能疏肝解郁,让肝脏的气儿顺顺溜溜的。

就像给肝脏做了一场按摩,把那些堵在肝脏里的“气结”都给揉开了。

想象一下,肝脏就像一个繁忙的交通路口,气结就是那些堵塞的车辆,柴胡就是那个疏导交通的交警,让肝脏的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还有白芍,能养血柔肝。

就好比给肝脏这个“大机器”上了润滑油,让它运转得更加顺畅。

肝脏要是缺了血,就像机器没了油,能不出问题吗?白芍就能给肝脏补补血,让它有足够的能量工作。

茵陈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就像是肝脏的“清洁工”,能清热利湿,把肝脏里的湿热邪气都给清扫出去。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老中医那里跟诊,来了个病人,黄疸很严重,老中医就重用了茵陈这味药,没多久,病人的黄疸就明显减轻了。

再说说当归,这可是补血的良药。

肝脏有了充足的血,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就像一个水库,水充足了,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下游供水。

除了这些单味的中药,还有很多中药方剂也能调理肝功能。

像逍遥散,它能疏肝健脾,对于那些因为肝气郁结、脾胃不和导致肝功能不好的人特别管用。

还有一贯煎,能滋阴疏肝,适用于肝阴不足的情况。

不过,用中药调理肝功能可不能瞎来。

得先找个靠谱的中医把把脉,看看舌头,详细了解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就像我那朋友,一开始自己瞎吃中药,结果越吃越糟糕。

后来听了我的劝,找了个好中医,这才慢慢把肝功能调理好了。

总之,中医在调理肝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别自己乱吃药哦!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肝脏,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祖国医学对肝病之认识1、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记载,无黄疸型肝炎,类似中医肝郁气滞之证,黄疸型肝炎,近似中医湿热黄疸,至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合并腹水者,相似中医肝郁血瘀,癥积鼓胀之类。

2、祖国医学对肝脏之认识,如内经所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以看出,不论内外因素侵害人体,肝即起而保卫之,犹如将军之考虑对策以御外侮,使体内有害因素归于消灭,又因肝属木,肝藏血,肝主疏泄,木喜条达,肝郁则侮脾土,脾者运化人身水谷精微,肝郁则脾滞运化失常,因此肝病则出现以上等等症状。

(二)病因祖国医学对肝炎之发病原因,大致认为有以下三点1、由于外感所引起,如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首也,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

有伤寒汗不能透,风湿在表者有黄疸,表邪不解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发黄,寒湿在里,郁而不解者,亦可发黄。

总之风邪外侵不解,湿热郁结,而为黄疸病者,与此亦甚有关。

2、由于情志不遂,素怀郁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势必肝木克土,而致肺气虚弱,运化失调,明张介宾谓阳旺则化水为精,阳衰则气不化为精,而积精为水,水即身中之气血,其为邪为正,总之化与不化耳。

气滞血凝,则水气不行,水邪停积,则气机愈滞遂道阻塞,形成腹水。

3、饮食劳倦所致。

如饮食不节,饥饱不匀,喜贪生冷,过量饮酒,劳伤过度,营养不良等对肝病之发生,亦甚有关系。

以上三宗原因,虽然与现代医学发病原因不同,但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这三种意思努,任何一种,都能损伤肝脏,使肝脏发生病理变化。

(三)临床验证。

为了易于临床掌握肝病治疗,辩证分型,根据历年治疗肝病体会,分为以下十个类型。

1、湿热阳黄A、湿重于热,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者多属此型,主要症状,初期多有轻度发烧,头眩头疼,食少脘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小便深黄,大便干燥,右胁或两胁下疼,巩膜及皮肤发黄,鲜如橘色,疲乏倦怠,脉象多为弦大或数有力,舌苔白腻或黄腻,此为湿热之特征,体征肝大,肝功能不正常,黄疸指数明显增高。

《金匮要略》治肝十法

《金匮要略》治肝十法

《金匮要略》治肝十法《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

一般认为,《金匮要略》方是治疗杂病之祖方,而杂病治法尤以治肝法最为详尽,因此后世治疗肝病,首先参考《金匮要略》治肝诸法,现初步归纳为十法:1、肝病实脾法:此法是《金匮要略》预防医学总之概括,如《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此为仲景举出治肝病的一个例子。

此一举例,说明肝病在杂病中占首要地位。

所以又接着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后世根据此意,订出许多有效治肝方剂,如《局方》逍遥散,就是根据治肝实脾方法制订的。

2、养血柔肝法:此法是《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主法,其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散”。

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指出;“妇人怀妊,腹中㽲(jiǎo)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略·妇人杂病篇》又指出:“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方意是用当归、川芎补血止痛,重用芍药柔肝利滞,白术、茯苓、泽泻益脾渗湿。

适用于肝强脾弱,血虚湿滞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亦是治肝先治脾之意,最后达到养血柔肝之目的。

3、调肝安神法:此法适用于情志不宁,喜怒不节,坐卧不安,恍惚多梦,汗多,口干,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善叹息。

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本证为“肝虚而肺气并之”。

《黄帝内经》所说“并于肺则悲”,所以发为脏躁,变为悲哭,悲动于中,心不得静而藏冲,故躁扰不宁,以致昏乱,而有如心神所凭,肝气被郁,筋骨拘束,所以连续欠伸,故治以甘麦大枣汤,以调肝安神,可以止躁缓急,以安脏气。

4、培土抑木法:此法可见《金匮要略》两条原文,其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谓:“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其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谓:“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中医怎么调理肝脏的最佳方法是

中医怎么调理肝脏的最佳方法是

中医怎么调理肝脏的最佳方法是
中医最佳的肝脏调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饮食调理:中医建议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煎炸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粗纤维食物和高蛋白质食物。

2. 温补调理:中医认为肝脏最怕寒冷,因此可以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如姜、葱、蒜等,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3.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可以起到调理肝脏功能的作用,常用的草药包括枸杞子、当归、白术、黄芪等,具体的草药组合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而定,建议咨询中医师。

4. 针灸调理: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肝脏功能,具体的穴位和疗程需要咨询中医师。

5. 调节情绪:情绪紧张和长期压力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按摩等来减轻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些建议,具体的调理方法和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来定,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治肝八法之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治疗肝病的研究

治肝八法之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治疗肝病的研究

虽章法分 明,但未免过于繁复,现尝试化繁为简 , 治肝三十 将
法 归纳 总结成 四类八法 ,分别是 :( )肝气类 :疏 肝法 、柔肝 1 法 ;( )肝火类 :清 肝法、泻肝法 ;( )肝风类:镇肝法 、平 2 3
肝 法 ;( )肝 虚 类 :养 肝 法 、温 肝 法 。现 着 重 讨 论疏 肝 法 、柔 4
至叶天士把肝病分为郁肝风肝火进行分证论治则肝病证治渐成体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内经难经金匮及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及内风多从火出的论断并说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创肝病三纲论治立治肝三十法具体而完善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第 5 第 5 08 卷 期
证论治 ,则肝病证 治渐成体 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 《 内经 》 、 《 难经 》 金 匮》及前人 学术 思想基础上 ,提 出 “ 、《 肝气 、肝风 、
肝 火 ,三 者 同 出异 名 ”及 “ 内风 多从 火 出 ”的 论 断 ,并 说 “ 肝
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 ,创 肝病 三纲 论治,立 治肝三十法 ,具体 而完善 ,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王 氏所著 《 西溪书屋夜话录》内的治肝三十法 ,论治肝病
辛补之 ,酸泻之。 ”汉代张仲景提 出 “ 治肝实脾 ”大法 ;后来 朱丹溪提 出 “ 司疏泄者 ,肝也” ,并立六郁汤 、越鞠 丸等相应
的 治 疗 方 剂 :至 叶 天 士 把 肝 病 分 为 “ 、肝 风 、肝 火 ”进 行 分 郁
仁 、麦芽、沙参、猪苓 、红花 、决 明子 、泽兰、垂盆草 、木香 、
关键 词 :治 肝 八 法
疏肝法
柔肝法
镇肝法
平 肝 法 文 章 编 号 : 17 — 0 5 ( 0 8 - 17 0 2 5 8 2 0 )5 o - 2 6 6

肝病中药协定处方

肝病中药协定处方

肝病中药协定处方一、急性黄疸传染性肝炎治法:消炎、利胆退黄为主,降酶、降絮为辅基本方:茵陈30—60g,败酱草18g,黄连9g,黄柏9g,姜黄9g,郁金12g,杭菊12g,当归15g,党参15g,淮山15g,陈皮15g,甘草18g,大枣10枚。

加减:1、轻度黄疸,可去姜皮、黄柏加龙胆草、板兰根;2、发烧者去姜皮加黄参9g;3、便密加大黄6—9g;4、腹胀加霍香9g或木香9g。

二、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GPT较高)治法:降霉降絮利胆基本方:茵陈15g,败酱草18g,甘草18g,郁金12g,杭菊9g,银花9g,板兰根15g,龙胆草6g,当归15g,党参15g,淮山15g,陈皮0。

5g,甘草18g,大枣10枚。

加减:1、发热者加柴胡里胡15g、白茅根15g或大青叶15g;2、食欲不振加神曲10g,鸡内金10g,焦山楂15g,炒麦30g、谷芽30g。

三、迁延性、慢性肝炎(病程半年以上,后者病程一年以上)治法:1、活血收肝2、通脉收脾3、活血软坚基本方:软柴胡15g,茯苓30g,鳖甲30g,白芍15g,龙胆草6g,当归15g,郁金9g,元胡9g,败酱草12g,茵陈15g,淮山15g,党参15g,陈皮15g,甘草10 g,黄芪30—60g,大枣10枚。

加减:1、脾脏不肿大时,可去郁金、元胡。

脾大而肝不大时,可去柴胡、茯苓;2、根据主次,调节药量。

如:以收肝为主时,软柴胡用量偏大,以软坚为主时,则软柴胡用量偏小,鳖甲用量要加大。

四、肝硬化治疗1、早期肝硬化治法:1、活血软坚2、通脉收脾基本方:鳖甲30g,白芍15g,当归15g,川弓9g,郁金15g,元胡12g,败酱草12g,茵陈15g,淮山15g,党参15g,陈皮15g,甘草9g,黄芪30—60g,丹参30g,山楂15g,大枣10枚。

加减:霉、絮阳性时,加大茵陈、败酱草用量,另加银花、板兰根、龙胆草。

2、晚期肝硬化(腹水形成)治法:1、活血软坚2、通脉收脾基本方:鳖甲45g,白芍18g,当归30g,郁金18g,大腹皮30 g,车前子15g,木通12,茯苓30g,黄芪30g,木香9g,败酱草15g,茵陈18g,淮山15g,陈皮15g,太子参15g,甘草15g,丹参30g,山楂15g,大枣5枚。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肝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一些名老中医诊治肝病的经验:
1. 食疗调理:肝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豆腐等。

还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2.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肝病的常见方法是清热解毒和补肝益气。

例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可以改善肝功能,而黄芪、枸杞、山药等补肝益气的草药可以帮助肝脏恢复健康。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按摩肝经穴位上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如肝俞穴、太冲穴、行间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血气、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4. 科学锻炼:适当的锻炼对肝病康复至关重要。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恢复。

总之,中医治疗肝病的核心是清热解毒、补肝益气、调节体质。

更重要的是,肝病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

名中医治肝硬化

名中医治肝硬化

名中医治肝硬化(臌胀)十三个秘方治肝硬化(臌胀)秘方(13首)46.1软肝煎【来源】邓铁涛,《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

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方解】肝硬化属中医癥瘕、臌胀范畴,病因不一,病理复杂,但不外乎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故方中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补而不燥,气阴双补,甚为合宜;楮实子擅治水气蛊胀,配菟丝子补肝而益肾,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意;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土鳖虫、鳖甲皆灵动之物,活血软坚化癥;萆薢则助四君以祛湿健脾。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之功。

【主治】肝硬化。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疗效】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46.2育阴养肝汤【来源】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各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板20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头煎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上午7~8时分服。

【功用】育阴养肝,化瘀消癥。

【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癥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疲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

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今日所讲“肝病治法” ,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常常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两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含范围甚广,所以,假如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好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何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领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沟通,不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一定第一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疗肝病的重要依照。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双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系,再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围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假若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有因为肝不藏血而惹起各样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惹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慌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 ?《内经》:“随向来往者谓之魂,”神与魂本质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肝病的中医治疗治疗肝病

肝病的中医治疗治疗肝病

肝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

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

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方用: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

方用: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肝病治法今天所讲“肝病治法”,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往往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括范围甚广,因此,如果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很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什么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难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必须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两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络,再上行穿过横膈,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要是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见由于肝不藏血而引起各种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恐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内经》:“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神与魂实际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可见多梦、易惊恐、卧寐不安、梦游、梦语、幻觉等。

如宋·许叔微之珍珠母丸(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辰砂)即为治肝经固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等症。

3、肝主流泄“疏泄”二字,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在其论及五运常变中,谓木运之平气称“敷和之纪”;木运之不及称“委和之纪”;木运之太过称“发生之纪”。

谓“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

其意为岁木太过,则开启布散阳和之气,以生发万物,春生之气上发,则土得以疏泄。

我体会,所谓土疏泄,以人身脏腑讲,应为肝木之气旺盛,则脾胃之土乃得以疏泄。

内经明言“土疏泄”不是言“木疏泄”。

而“肝主疏泄”,始于朱丹溪《格致余论》。

考该书“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司疏泄者肝也。

”丹溪在本论中所指“疏泄”两字含义,似非今日我们所理解之“肝主疏泄”之意。

因为丹溪原文是“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若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所以,肝司疏泄乃指月于脏相火动而精泄之意。

今天我们所称之“肝主疏泄”,是肝的条达疏畅之性的含义,是与肝气郁结相对而言,此可能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则达之”而来。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肝主疏泄”的主要特性:(1)情志方面:若肝气疏畅条达,则精神安和和疏畅愉快。

若由于情志所伤,特别是所谓“郁怒伤肝”,则肝气失于疏泄,不能条畅气机,则可表现为郁闷不乐、心烦欲哭、多疑、善虑等;如气郁化火,则可产生急躁易怒、失眠或精神躁狂。

(2)脾胃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纳化、升降功能亦正常,所谓土得木而达。

若肝失疏泄,则脾胃气机失调,可产生脘腹痛胀,嗳气、呕吐、吞酸、大便失调等。

正如清·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3)气血方面:肝气失于疏泄,在气分则为肝气郁结,肝之本经气郁失调,则可发生胸胁胀闷作痛,或发生梅核气、疝气等。

如气分不调,久则影响血分,如胁痛久而不愈,则常使肝络瘀阻而成徵瘕积聚;又郁则生热,血热妄行,而为各种血证,如吐血、呕血、衄血、尿血等。

(4)通利二便:肝生疏泄,肝病失其疏泄之职可引起大便不通,小便徵短少。

如吴鞠通医案中治单腹胀一案,谓:“肝主疏泄,肝病则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能宣通。

”4、肝主筋《棂枢·九针论》五主。

“肝主筋”;《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临床上,凡筋病皆属于肝,如抽搐、痉厥、强直、角弓反张、震颤等。

肝为风木之脏,所以这些症状,皆称之谓肝风。

而引起肝风内动之因,有因热病,热极而生风者;有因热伤津液,津亏液竭而肝风内动者;有因血虚,血不养肝而肝风内动者;有因肾阴亏而水不涵木而动肝风者。

虽各种疾病不同,但表现皆为筋病,而治从肝风是一致的,且都可取得一定疗效。

5、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临床上如夜盲为肝血不足,目赤为肝火,肝精血不足,则视物不清,两目干涩,又“肝得血而能视”。

因此,大凡目之病,主要从肝论治。

当然眼科目病,五轮八廓,与五脏均有关系,不局限于肝之一脏。

6、肝主风肝为风木之脏,肝属厥阴风木。

所以肝主风,临床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性不行,而为头痛;肝风内动,而为筋病,为肢麻、舌麻、口眼歪斜……等。

三、肝和其它脏腑关系要讲肝病治法,就一定要联到肝和其它脏腑的病机联系。

有的治肝之病,须治其他脏腑;有的其它脏腑之病,由于肝病所致,而须兼治其肝。

所以谈肝病就相当复杂。

现从以下几方面讲几点主要的脏腑关系:1、肝和胆胆附肝,肝胆相互为脏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有经脉相连。

《灵枢·天年》篇: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东医宝鉴·胆腑》:“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而人精。

”说明古代明确指出了肝胆相互的密切关系,现在治黄疸病,认为胆汁溢于肌表,而从肝论治。

肝胆之气,从升降来说,肝之气主升,胆之气主降,这在脾胃病中更为重要,一般胃气失降而上逆,从胆胃论治,脾气下陷,常升肝脾之气。

当然,以上是从肝胆之气升降来说,但临床上治肝之法,本身也有升降不同。

如柴胡是升疏肝气,所谓木喜条达;如吴萸、川椒、白芍之类是降泄而非疏肝之药,故笼统地讲疏泄肝气,亦当分析各有所宜。

又如方剂来说,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是升疏肝脾药,温胆汤是泄降胆胃药。

治各不同,当以此类辨。

2、肝和脾胃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木克制脾胃,其临床意义如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肝气过亢乘胃:肝气过亢在肝脏本身为肝气上逆而头痛眩晕。

因足厥阴肝经,上额交巅,又“诸风掉眩,皆属於肝”。

肝气盛而克胃。

所谓肝气犯胃,则呕吐,其呕吐的特点,常为呕吐酸苦。

所以由头痛或眩晕而引起的呕吐,则常须从肝治。

例如吴萸汤之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萸为厥阴本药为治肝气上逆引起之呕涎头痛。

②脾胃虚,肝木克土:如素有脾胃不足之证,如遇情怀不适,或郁怒,则常引发脘腹作痛,或吞酸,或呕吐,或腹痛泄泻等。

③脾胃虚而土不升木,则肝郁不舒;如脾胃不健,而常伴胁肋胀满。

赵羽皇论遥逍散之用白术、茯苓以及当归芍药时说:“肝木之所以郁者,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为灌溉。

若中气虚则九地不升而木困之郁;阴血少则木无水润而肝遂以枯。

”这对我们治疗肝病,是有一定意义的,也就是治肝气郁结,不能仅从柴胡、香附、青皮……等所谓疏肝理气之法来考虑。

④肝脾与血相关:肝藏血、脾统血,如妇女崩漏,有的要从调理肝脾治疗。

3、肝与肾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同属下焦:如温病以三焦辨证,如传人下焦,实质上主要是在肝肾两脏。

②母子相关:肾属水,肝属木,肝木依赖肾水之滋养。

所以肝阴不足,治须补养肾阴。

即虚则补母法。

③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肝血与肾精相互滋养,故有“肝肾同源”之称。

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习惯称“乙癸同源”。

在疾病证候表现常为肝肾同病,特别是老年人更为常见。

故治疗时常常肝肾同治。

《医宗己任编》高鼓峰治肝肾的方剂就有滋肾生肝饮、滋肾清肝欢、疏肝益肾汤等,历代不少方剂均为肝肾同治者。

①肝肾同藏相火:相火一般认为根源发自命门,火动而为患,常为阴虚之火。

相火寄于肝肾二部,朱丹溪说:“肝肾之阴悉具相火。

”虽然有相火寄于肝胆、三焦、心胞络,主要者还是肝肾。

朱丹溪说:“胆者肝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

”所以治疗相火过旺之阴虚证,常须肝肾同治。

4、肝与心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所以肝为母,心为子。

临床上依此理论治肝经实火,实则泻其子,而用泻心火之法。

5、肝与肺肝属木,肺属金,肺金克制肝木,临床上肝火旺如清肝无效则用肺金以平肝木之法。

又有肝火旺,则反侮肺金,称木火刑金,如胸胁痛、咳嗽气喘、咳血等症。

四、肝病治法中医肝病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是由足厥阴肝经所通过的部位,而诊为肝病,如疝气、少腹痛、胁痛、梅核气、头痛等;有的是由于脏腑间生克制化的病机变化而定其病在肝者,如肝木犯胃、肝脾失调、肾虚肝旺等;有的同肝脏本身的病理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肝病,如肝阳上亢之头痛、肝风上扰之眩晕、肝风内动之震颤痉挛、肝火上炎之目病……等。

又有肝与奇经八脉相关,所谓人脉隶于肝肾,而与不少妇科疾病有关。

而各种肝病又有气血、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不能一一枚举,现仅略述其大概。

至于治法,历代以来,对同一种肝病,就可有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所以就更为复杂。

其中很多好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很好地重视。

现仅就个人管见,作一归纳。

需要提出的是,我认为清·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病治法,既有理论概括,又是实际经验的总结,我体会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一点体会来谈对肝病的治法。

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来讲:(一)肝气肝脏从生理讲,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血属阴,气属阳,故又称体阴而用阳。

肝气之病,可因情志内伤,或脏腑间病机变化,或外邪所引发。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1、肝气郁结肝气以调和畅达为顺,若肝气因各种原因而引起郁结,所谓肝郁不畅,常为肝脏本经的气分失调,其症状如下:(1)胁肋胀痛:胁肋为肝经所过之地,为肝之分野,故肝气郁结则为胁肋胀痛。

一般可用疏肝法,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王旭高对肝郁胁痛的治法有以下几个层次:①疏肝理气法,如香附、橘叶、苏梗、青皮、郁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