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菌的变异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第4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一、遗传的物质基础1、伞藻的嫁接实验:伞藻A假根+伞藻B中段→伞藻伞帽;伞藻的核移植实验:伞藻A细胞核+伞藻B去核假根→伞藻伞帽;证明伞藻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中。
2、克隆羊多利实验:①过程:细胞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②实质:生殖;③重组细胞分裂形成的早期胚胎在移入子宫内膜着床之前,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提供,移入子宫以后,胚胎通过从母体获得营养;④克隆羊的性状与母羊基本相同,说明遗传的控制中心是。
3、生物学上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
4、①正在的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能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
②正常情况下,在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在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存在。
③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
5、除部分病毒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结构。
6、上有许多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叫做基因。
生物表现出的不同性状由控制。
7、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个基因。
8、上图中1——4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1、;2、;3、;4、。
二、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上图中左图表示性的染色体图谱。
性状123DNA 基因 4主要存在于储存结构包含决定与体细胞相比,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精子的染色体构成是或。
儿子体内X-性染色体来自父亲的几率 % 。
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2、人的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所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内含有染色体。
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是,恢复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实现了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其中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后代就具有了的遗传物质。
3、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的,因此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是的。
如果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孩。
如果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孩。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知识点】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点】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毛包括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为F+菌才有的特殊结构,用于传递质粒,间接不良后果是导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第二章细菌生理【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第3-5章 噬菌体、遗传变异、耐药性
一、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
❖ 细菌L型——在青霉素、溶菌酶、补体等作用下,使菌细 胞壁发生缺陷;细菌呈多态性,革兰染色阴性。
❖ H-O变异——细菌失去鞭毛
陈旧培基物
鼠疫杆菌
多形态性
变形杆菌(Proteus) 鞭毛变异,H--O变异
葡萄球菌--- L 型菌落
葡萄球菌---回复后
2、毒 力 变 异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转导发生的时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
转导的后果
转导频率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裂解期
溶原期
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
粒
的特定部位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 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受体菌的10-7
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 1000倍
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1)影响氨酰-tRNA合成:莫匹罗星 2)影响核糖体功能: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四、影响核酸合成和叶酸代谢:
1)博来霉素:断裂DNA 2)利福霉素:抑制转录延伸 3)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4)新生霉素:DNA回旋酶抑制剂 5)甲氧苄啶(TMP)(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磺胺(干扰叶酸代谢)
性菌毛有关 与耐药性有关 编码大肠菌素 与细菌毒力有关 与代谢相关的酶类
(三)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Jump Gene”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由其 移动可引起插入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的重排等,从而导 致细菌遗传性状改变。转座现象的发现,证明基因是在不断 改变遗传组成的动态有机体。(McClintock,1983诺奖)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本教学大纲根据徐纪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编写而成,供高职类医学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
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2) 细胞膜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质粒的基本概念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4) 核质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 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3) 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4) 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第二章细菌生理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与医学有关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根据细菌能量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和渗透性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6.细菌的培养方法: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五个条件,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主要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实验课讲)7.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2.熟悉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二、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含义2.热力灭菌的种类、方法、优缺点和应用范围3.其他物理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杀菌法、滤过除菌、超声波杀菌、干燥和低温4.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第4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变异现象2.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3.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4.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二、教学内容1.基因型、表型的含义2.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的变异3.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质粒特征)、转位因子(概念、种类)4.细菌的变异机制(1) 突变: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转位因子与突变)野生型株、突变型株的含义(2)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测定致癌物质、基因工程等第5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2.熟悉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3.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二、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主要区别)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1)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2) 获得性免疫机制(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 感染的来源(2) 传播方式与途径(3) 感染的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带菌者的含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含义(4)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简述)二、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2.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效价的含义;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3.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4.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死菌苗、活菌苗、类毒素、多糖菌苗、自身菌苗、研制中的新菌苗)5.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等)6.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第6章球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和防治原则;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脑膜炎球菌的标本采集及注意点二、教学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医源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3.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特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B群、D群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试验防治原则4.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5.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类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及注意点)、防治原则第7章肠道杆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2.熟悉大肠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大肠菌群指数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4.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二、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的共性2.埃希菌属:大多为条件致病;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LT、ST;大肠菌群的含义和意义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4.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肥达反应;菌苗5.其他肠道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第8章弧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教学内容1.弧菌属概述2.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区别○-1群与非○-1群的意义;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139)、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3.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第9章厌氧性细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熟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属(1)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2)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性坏疽(产气荚膜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防治(3) 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致病性:所致物质(肉毒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致病特点(4) 艰难梭菌(简介)2.无芽胞厌氧菌(1) 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 致病性(3)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10章棒状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了解棒状杆菌属的通性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和特异性防治二、教学内容1.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及培养特性2.白喉杆菌的致病性: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3.白喉杆菌的免疫性(锡克氏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及抗毒素的应用)第11章分枝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熟悉结核分支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2.一般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3.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查二、教学目的1.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抗酸性)及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4.研发新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
构的关系,改造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
易于透入菌体。
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 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 酶,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
5.破坏耐药基因
随着细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 通过破坏耐药基因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特殊结构的变异
42-43℃
炭疽杆菌
10-20天
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降低
变形杆菌(H) 1%石炭酸 迁徙生长
(O) 单个菌落
二、毒 力 的 变 异
细菌的毒力变异表现为毒力的减弱或增强 毒力减弱 毒力增强 卡介苗(BCG) 白喉棒状杆菌
三、耐 药 性 变 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可由敏感变成耐药
主讲:
杨志伟 教授
第四章
噬 菌 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
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因其能使细菌裂 解,故称为噬菌体。
噬菌体的特点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 察; 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分布广泛; 与细菌的变异密切相关; 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 菌体内,
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 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 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
并可预测。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1.获得耐药性概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人教济南版生物八年级第4单元物种的延续第4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课件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qi)畦 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 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课堂小结
总结:性状的遗传
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基因与性状的遗传
遗传图解
课堂练习
1.生物体的性状指的是生物体的( D )
男性:22对+XY 女性:22对+XX
卵细胞的类型
22条+X
22对+XX
22条+X
精子的类型
22条+X
22对+XY
22条+Y
小结:
1.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分哪几大类?
染色体 常染色体 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23对) 性染色体 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单元· 物种的延续
遗传物质的基础
阅读课本
1、__遗__传___和_变__异___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自 然现象。 2、各种生物通过__遗__传__变___异__既能使物种的 性状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向前发展进化。 3、什么叫遗传?
生物学上把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 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4、生物的后代与亲代相似是因为: 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
隐性性状的是( D )
A. DD
B. EE
C. Dd
D. b b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波兰选
手斯坦尼斯洛娃•瓦洛斯维奇创 造了女子百米世界纪录,夺取 了金牌。并且,她先后多次创 造女子短跑的世界纪录。她男 人般强壮的身体和低沉的声音 就曾引起许多人的猜疑。后来, 在一次事故中她意外死亡了, 验尸官却宣告:她竟然是男性, 世人一片哗然,直到今天她仍 是田坛上有“争议”的人物, 她到底男还是女?
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第1课时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学案苏教版
第1课时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2.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1.生命观念:运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适应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
2.社会责任:运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诸如耐药菌产生等相关问题.一、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1.主要观点(1)拉马克认为,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发生了某些变异,环境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拉马克认为,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由于不使用而退化,即“用进废退”.(3)拉马克认为,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能够遗传的性状变异称为“获得性遗传”。
2.进步意义(1)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
(2)“创世说"认为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物种是不变的。
而拉马克不相信“创世说”并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1.基本观点(1)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而进行,地球上现今生存的物种,都是曾经存在过的物种的后代,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2)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生存斗争(struggle for existence)和自然选择"。
他认为,生存斗争包含了生物与同种或异种生物以及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他还观察到生存斗争是由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一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局限性: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4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生命特征,细菌也不例外。
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繁殖,通过DNA的复制,将亲代的各种性状稳定地传给子代,使种属保持原有的性状,这就是细菌的遗传(heredity)。
而变异(variation)是指在细菌繁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细菌的遗传物质本身发生改变,导致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新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发展与进化。
细菌细胞在某一特定时间表现出来的生物学性状称为表型(phenotype),这些性状不仅取决于细菌的基因组(基因型,genotype),还与环境密切相关。
针对环境的变化,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从而使细菌的生物学形状发生了变化,这称为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
例如鼠疫耶氏菌有毒株含有一个大质粒pYV,是该细菌产生毒力的重要因素,但其表达在环境温度为25℃时被抑制,而37℃低钙条件则诱导其表达。
又如,将有鞭毛的普通变形杆菌点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细菌呈迁徙生长,若将此菌点种在含0.1%石碳酸的培养基上,细菌产生鞭毛的能力被抑制,只能在点种处形成不向外扩展的单个菌落,此变异是可逆的。
这种变异与基因型突变(genotypic mutation)不同:基因型突变是可以遗传的,不受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而表型变异是可逆的,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表型变异不属于突变的范畴。
第一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基因组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由DNA构成的特定基因来传递。
细菌的基因组是指由细菌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所携带基因的总称。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包括质粒、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一)细菌染色体细菌的染色体大都为双链DNA分子组成的封闭的环,缺乏组蛋白,外无核膜包围,长度从250µm到35000µm不等,包含580kb至超过4600kb的DNA。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细菌总论
厌氧菌厌氧机制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即缺乏细胞色 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即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2O2- + 2H+ SOD H2O2 + O2 (清除 O2- ) 2H2O2 过氧化氢酶 2H2O + O2 (清除H2O2) H2O2 + AH2 过氧化物酶 2H2O + A(有机物)
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大
中
小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 2-3 μm
布鲁菌 0.6-1.5 μm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 柯氏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玫瑰吲哚复合物(红色 )
糖 发 酵 试 验
H2S试验
吲
哚
试
阳
验
性
(二)合成性代谢产物
1、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又叫致热原。产生细菌:多为G-菌,热原 质=脂多糖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色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维生素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构型、强度
肽聚糖 糖脂含量 磷壁酸
外膜
革兰阳性菌 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
厚、多层,50层 糖多脂少 + -
革兰阴性菌 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
薄、层少,1-2层 糖少脂多 +
3基础微生物第四章噬菌体 第五章细菌遗传变异
余氵 贺 1933~1988
1958年,广慈医院在抢救大 面积烧伤工人邱财康期间, 为快速抑制绿脓杆菌的繁殖 ,余氵 贺 教授亲自带领师生到 郊外便池采集了几十种噬菌 体,选择其中噬菌力特别强 的应用于临床,攻克了绿脓 杆菌的感染,保全了邱财康 的肢体,使抢救工作顺利进 行,创造了我国烧伤史上的 奇迹。
39
4、整合子(integron,In)
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 能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 使之成为功能性基因表达的基因元件。 可存在于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Stokes HW,Hall RM.A Novel family of potentially mobile DNA elements encoding site-specific gene integration functions: integrons.Microbial,1989.
前噬菌体prophage: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 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
44
前噬菌体引起宿主菌的溶原性转化; 前噬菌体能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任一位置, 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如大肠埃希菌温和性噬菌体Mu (mutator phage,诱变噬菌体)。
可作为生物诱变剂,研究细菌变异的工具。
45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第三章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1
2
噬菌体
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
病毒的总称。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
于其中的核酸组成;
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不能独立生存, 噬菌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特异性
3
主要内容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的应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第一课时 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1.生物学上把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 差异 的现象叫做 变异 。
2.观察课本 107 页至 108 页变异的不同类型图,并阅读相关课文, 做完如下几个问题。
(1)变异的类型。 ①根据变异产生的原因,将变异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两种。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 环境因素 导致,没有 遗传物质 的改变,不能遗 传给后代。 可遗传的变异:由于 遗传物质 的改变引起的,能够遗传给后代。
C.进化现象
D.适应性
关闭
B
答案
1
2
3
4
5
6
2.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一头母猪产下一窝小猪,小猪相貌各不相同 B.双眼皮的一对夫妇生出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 C.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 D.同一豆荚中的豆子播种后,长出的植株却不尽相同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3.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往往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
A.两个品种杂交
B.基因变化
C.染色体发生变化
D.环境因素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6
4.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的特点是( ) A.都是有利的 B.都是有害的 C.能遗传给后代 D.不能遗传给后代
关闭
C
答案
3.变异的意义: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生命 现象。各种有利的 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 淘汰 ,使生物更 加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物种的 发展和进化 。
1
2
3
4
பைடு நூலகம்
徐蕾《微生物学》第4、5章噬菌体、遗传变异qians
(3)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
◆ F质粒(fertility plasmid)或致育性质粒 ——控制细菌性菌毛的产生,与细菌变异有关;
♂. 带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能编码产生性菌毛; ♀. 无F质粒的为雌性菌,无性菌毛。 ◆ 耐药性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 毒力质粒(Vi质粒,virulence plasmid )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ST质粒:编码耐热肠毒素 K质粒:决定细菌的粘附定植
3. 噬菌体
棒
状
白喉杆菌
杆
菌
噬
菌
体
4、转座元件
1)概念: 一类能够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之间自行移
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 的DNA 序列。
思考题
1.解释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 原性噬菌体),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经历哪两个生活周期? 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有哪几个阶段?
另:Phage的形态和结构 溶菌过程
第五 章 细 菌 的 遗 传 和 变异
一. 细菌的变异现象
遗传性变异
(基因型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
(表型变异)
R质粒接合作用产生耐药性的特点
有RTF,耐药性传播迅速 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种间传播,使耐药性广泛传播
3. 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
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 状。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0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有的有多重耐药药性,如结核分枝杆菌。
有的甚 至变成对抗生依赖株,如痢疾志贺菌链霉素 依赖株,离开链霉素不能生长。
(四)
抗原变异
肠道杆菌细胞壁多糖重复单位,为O抗原,具有属的特异性 鞭毛的主要抗原为蛋白质,为H抗原,具有种的特异性 由于O或H抗原的改变,其种属的特异性也就相应发生改变
(五)
菌落变异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 2 )接合:是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供体菌
的遗传物质(质粒)转移给受体菌
质粒有接合性质粒和非接合性质粒两种,接合性质粒 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
* F质粒的接合:
有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F+ 菌),无F质粒为雌性菌 (F-菌)。接合时F+菌的性菌毛末端与F-菌表面受体结合, F+菌的F质粒中的一条DNA进入F-菌体内,两菌内的单股DNA 链进行复制合成互补股,各自形成完整的F质粒,于是原来
如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耐热性肠毒素(ST)和不耐热
性肠毒素(LT) 细菌素质粒 编码各种细菌素,如大肠埃希菌Col质粒
编码的大肠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各种相关的代谢酶,如沙门菌发酵
乳糖的能力是质粒编码
(三)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 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是细
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转位因子主要有插入序列、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
⑴ 插入序列 (IS)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2000kb,不带有使细菌表现任 何性状的基因,只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要的转座酶,往 往与插入点基因共同起作用,可能是原细胞代谢的调节 开关之一
⑵ 转座子 (Tn) 2000-25000kb,不仅携带转位基因还携带耐药基因、 毒素基因、抗金属基因等其他结构基因,当其插入到某 一基因时,可引起两种结果,一方面可引起插入基因灭 活产生基因突变,另一方面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获 得耐药性。转座子可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关
病原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绪论第一节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原性及其传播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微生物学1、微生物可分为:(1)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3)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有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识别。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1、细菌个体微小,常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1、保护、支撑;2、物质交换;3、决定菌体的抗原性主要成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2、格兰阴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2)细胞膜功能:1、选择性渗透和物质转运作用;2、生物合成作用;3、呼吸作用;4、形成中介体。
(3)细胞质为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有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等超微结构。
(4)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功能:1、是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2、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3、增强细胞的侵袭力。
(2)鞭毛功能:1、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粘附。
(3)菌毛功能:1、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性(定植);2、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芽胞功能:1、保持细胞的生命活性;2、有些芽胞可以间接引发疾病;3、芽胞是否被杀灭为医院的灭菌指标之一。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的变异第4节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学案浙科版
第四节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
1。
根据各种遗传病的发病原理,分析其遗传特点。
(生命观念)2.利用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点,结合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对遗传病的预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生命观念、社会责任)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一、遗传病是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引起的1.遗传病的概念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
2.遗传病的类型(1)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②特点发病率都很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往往在系谱图中出现“代代相传”的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在系谱图中出现亲代父母双方都不患病,而子代出现患病者的特点。
③实例常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有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家族性心肌病、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其中高胆固醇血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糖原沉积病I型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性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可分为X连锁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
X连锁遗传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红绿色盲、蚕豆病、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等.Y连锁遗传病有Y染色体上基因缺陷造成的睾丸发育不全等.(2)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
②特点病因和遗传方式都比较复杂,不易与后天获得性疾病相区分。
③实例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有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是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②实例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特纳综合征(45,XO);克兰费尔特综合征(47,XXY)。
二、遗传咨询和优生可以帮助检测和预防遗传病1.遗传咨询的概念遗传咨询是一项社会性的医学遗传学服务工作,又称遗传学指导。
细菌遗传变异
毒力↓ :BCG(卡介苗)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牛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毒力↑ :白喉杆菌溶原化
3.耐药性变异: (Drug-resistance)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菌株已从1946年的 14%上升至目前的90%。
• 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 多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包装错误:
任何部位细菌DNA片段 转导性噬菌体:
供体菌DNA误装入噬菌体
受菌接受转导噬菌体(供菌)DNA 受菌获得供菌性状
普遍性转导中外源DNA的结果
1.完全转导: 供体菌的DNA与受体菌染色体重组,
随染色体复制而随之传代
2.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 供体菌的DNA与受体菌染色体不能
进行重组,转导的片断不能自身复制,也 不能传代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温和性噬菌体介导
--- 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落时发 生偏差,将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染色体基因转 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遗传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变区,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整合子含有3个功能元件:重组位点;
整合酶基因;启动子 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
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
五、噬菌体(bacteriophage)
形态结构: 蝌蚪形 衣壳:蛋白质 核酸:dsDNA
分布广: 有菌就有噬菌体 宿主特异性:流行病调查;分型 参与细菌变异:转导, 溶原性转换
F
第4章 第三节_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
阴道 乳杆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等
11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老年粪便涂片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12
正
常
生物拮抗作用
建议:不要引用生水!
4
肠埃希菌E.Coli
军团杆菌LegionellaPneumophila5
(三) 空气 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
起来的尘埃。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 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细菌 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 传播。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 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 微生物。 无菌(asepsis):不存在任何活菌。 防腐(anticorrosion ):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9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0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消
毒
物理法
热力 辐射
灭
滤过
菌
方
法
化学法:各种消毒剂
39
消毒剂的应用(二)
手:一般用2%来苏;0.2%-0.4%过氧乙酸浸泡1min~ 2min后流水冲洗;2%碘酊涂擦后用70%酒精擦洗。
厕所、阴沟:生石灰。 空气:甲醛(实验室)12.5~25ml/m3加热熏蒸12~
24hr或甲醛40ml+高锰酸钾30g/m3混合熏蒸12~24hr, 肝炎病房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90min。
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本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这就使得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学习性状的遗传、性别决定、生物的变异和人类优生的基础,而性状的遗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的深化,是学生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认识性别决定、生物的变异和基因组计划的核心问题。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主要是运用前两节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人类遗传物质的改变往往引起遗传病,人类正在逐步破解自己的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会给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利用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提供基础。
这种安排从微观到宏观阐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体现了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内在规律。
本章要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辨析概念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思维能力,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了解态度。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课件、小黑板或口述等)呈现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出示三张孩子的照片,请学生猜猜看哪一个是我的孩子,说出猜测的依据。
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而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讨论,提炼出遗传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细菌的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和一切生物一样,亦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
当今生物科学利用细菌作为研究遗传的工具,并已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由于细菌的结构简单,是单倍体细胞生物,繁殖快,不存在显性或隐性遗传问题,一旦基因改变即可表达。
所以,细菌的遗传及变异易于表现,而被应用于基因工程, 从事分子水平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concept of bacterial heredity and mutation)一,细菌的遗传性细菌在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下,其形态、结构、繁殖、代谢、毒力、抗原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可保持相对稳定,并通过构成基因的DNA自身复制, 可将亲代细菌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准确地传给下一代,从而使亲代遗传信息决定的性状, 在子代得以表达,此称为细菌的遗传性(bacterial heredity)。
二, 细菌的变异性细菌的稳定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 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结构发生某些变异时, 其原有的性状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亲代与子代间出现差异,此称为细菌的变异性(bacterial mutation)。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物质一、细菌染色体(一)大小与形状双链、环状,109 Dal, 2.64χ109400kb(kilobase),1.36mm,400个基因。
(二)染色体的复制origin 复制起点replicating fork 复制叉replicon 复制子二、质粒 plasmid(一)质粒的大小和形状大部分质粒为环状,少数为线性如Borrelia, Streptomyces中的(二)质粒的复制少数杂合质粒超过一个replicon(三)质粒的共同特性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2.决定生物学效应3.转移特性细菌接合型非接合型质粒的区别接合型非接合型conjugative nonconjugative大小大,>40kb <7.5kb拷贝数少,1-几个/每个染色体多,>10个/每个染色体复制特性紧密型松驰型传递后代一分为二随机分配3.相容性( compatibility)4.自行丢失与消除( curing)(四)质粒控制的性状1.抗生素抗性 R 因子2.毒素 heat-labile,heat-stable 肠毒素,tetanus toxin, exfoliative toxin3.adherence or colonization 所需的表面结构4.细菌素 Col5.其它cryptic plasmid第三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细菌形态结构及菌落性状的变异(一)菌形及结构的变异细菌在不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盐类浓度,有害的代谢产物, 化学药品或免疫血清等不利的环境中生长后,在结构上,常可出现多型态与衰残型(退化型)。
例如: 白喉杆菌生长在旧培养基中常易出现泡状,哑铃状,梨状等奇异形态。
有的细菌在青霉素及其它抗菌素或免疫血清中,可失去细胞壁的某些成分,因而形成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对此称为细菌的L-型变异。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园球体。
不适宜的环境上出现多形态与衰残型,L-型细菌:分为原生质体和球形体。
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阳性菌,胞壁完全缺损。
球形体(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胞壁部分缺损。
(二),菌落性状的变异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成的菌落可分为两类:即光滑型(S型),粗糙型(R 型),S→R转变。
S→R转变后,细菌的一些性状也出现改变,一般地,S型细菌的毒力较强,变成R型后则减失毒力,但也有例外:如碳疽杆菌,结核杆菌, 鼠疫杆菌有毒力的菌株却都是R型菌落二.细菌的毒力变异细菌的毒力变异有:从弱→强,如某些战争贩子,有意让细菌培养,增强其毒力, 制造细菌武器;细菌的毒力也可从强→弱,如BCG是法国两位科学家以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马铃薯和甘油的培养基中反复传代230次,历时13年, 而获得一株毒性低而抗原性完整的变异菌株,可作成活疫苗给人接种预防结核病强→弱: BCG; 鼠疫杆菌EV 株;百日咳杆菌I相—— IV相;肺炎球菌荚膜消失;等。
弱→强:白喉杆菌强毒株,鼠疫杆菌,碳疽杆菌。
等。
强毒株:virulent strain弱毒株:attenuated strain无毒株:avirulent strain三,细菌的耐药性变异由于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抗菌素以来, 使一些原本对某种药品敏感的细菌后来变成不敏感,这种不敏感性即耐药性;这种现象称为细菌的耐药性变异。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产生的耐药性菌株,在有些地区由49年时只分离到14%至现在已高达 90%;与此同时,细菌对其它抗菌素的抗药性的菌株也不断增加,例如结核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也日益增多,甚之,有的一种细菌产生多种耐药性的菌株,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临床上用抗菌素治疗的效果。
四,细菌的抗原变异菌落,形态变异多数情况下伴有抗原的变异, 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属中S-R 变异和O-H变异都将引起抗原的变异沙门氏菌: H抗原I相 II相革兰阴性菌: LPS 的O特异链。
五,细菌的酶活性变异细菌的大多数变异都是生化变异或酶变异如有些肠道菌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 ,透性酶,能分解乳糖获得碳源和能量,并能产生酸性代谢产物; 当细菌发生变异后不产生这些酶类时,亦不能再利用乳糖作为碳源和能量,亦不能产生酸性产物第三节细菌的遗传物质第四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及染色体外的质粒,遗传物质的化学基础是DNA, 有时亦可为RNA(病毒)一,细菌的染色体(bacterial chromosome)即核质DNA,是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异础, 细菌的染色体不同于高等生物不伴有蛋白质和组蛋白;细菌染色体上带有相当量的基因,细菌与高等生物相似, 基因也是细菌的遗传的功能单位,也是一个重组单位,在染色体占有一定的位置; 从分子水平看,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功能的核苷酸序列,表达特定的功能 ,指令合成各种蛋白质;如果在复制中子代DNA上某个片段碱基对发生了差错, 就可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而使细菌发生某性状的变异。
二,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菌的一种核外遗传物质, 被称为核外基因或染色体外基因存在于细菌的胞浆中,亦是DNA组成,闭环双链,能独立复制, 有稳定的遗传性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殊的性状目前认为质粒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四种重要的质粒:1,F因子:是致育因子,或性因子,与性菌毛的生出有关,称为雄性菌或F+细菌;同种细菌中有的则不含致育因子即不长出性菌毛,此称为雌性菌或F-细菌;F+细菌和F-细菌通过性菌毛的受体可以发生结合,通过性菌毛的接触,可使F-细菌;获得F+ 细菌的一些性状2,R因子,是耐药因子,分传递性和非传性传递性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的肠道菌中R因子可重组性,故可带几个耐药的基因,产生对多种药物的抗性R 因子可由细菌间接合而传递,使敏感的细菌成为耐药性,目前, 对多种抗生素发生抗性的肠道杆菌日益增多,可能与R因子的广泛传播有关,它不仅在同一菌属间,而且还可在不同种属间能相互传递,这给临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R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容易丢失,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消失。
3,青霉素酶质粒(penicillinase plasmid)见于革兰氏阳性耐药性的葡萄球菌中,属于非传递性质粒,与R因子不同,每个质粒只携带一个控制合成青霉素酶的基因,因而导致细菌产生破坏青霉素的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分子中β-内酰胺环水解而产生耐药性,通常都是依靠噬菌体携带此质粒转导进入敏感的细菌中进行散播。
4,Col 因子是大肠菌素因子(colicin factor)的简称,为大肠杆菌及其它某些细菌中的质粒,col 因子是这类质粒的总称,由它们导致产生的抗生素样物质称为细菌素(bacteriocins);包括同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素(colicin 对痢疾杆菌也有作用) ;由绿脓杆菌产生的为绿脓菌素pyocin; 由灵杆菌产生的灵杆菌素marcescin 细菌素均能杀死和溶溃同属或近缘细菌的不同型的菌株。
第四节细菌变异的机理一、细菌变异类型:遗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基因型发生改变或突变,相对地稳定地遗传, 不可逆仅影响到个别的细菌表现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是受外界环境的诱导作用,固有的某些基因的功能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表达所出现的某一性状改变或消失,不涉牵到基因的改变即未发生基因的突变,因此是不稳定的,可逆的,不能遗传遗传型变异主要是通过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的突变或基因的转移两种途径发生的(一)致死突变型(二)条件突变型(三)抗性突变型(四)营养缺陷型一,基因突变机制突变的含义:基因控制性状,在复制时双股DNA链中核苷酸碱基对发生差错,染色体基因中个别核苷酸的增减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叫突变(mutation)突变可以认为是DNA的碱基的持久性改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遗传变异, 经过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过程后,即造成子代细菌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遂发生细菌性状的变异,成为变异株(variant),这种变异株可以表现某些性状的改变。
例如当突变产生对某些抗生素耐药性的菌株时, 它就能在含有该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或经过该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体内生长; 若细菌表面抗原也发生改变,则能在已产生免疫力的个体中存活。
致使再次发生发病或引起散播流行。
自发突变是指细菌在无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细菌本身DNA自然发生突变, 对此称为自发突变 (spontaneous mutation),自发突变实质上并非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只是目前人们尚未能很好地认识而已; 例如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就是具有致使突变作用的物质,对自发突变的细菌来说是自发因素,但对于DNA分子结构来说,它仍然是一种诱变作用。
自发突变率10-9--10-6诱发突变:比自发突变要增高10~10000倍;是人工应用理化因素X线, γ射线等物理诱必因素或氮芥、吖啶橙、五溴尿嘧啶等化学诱变剂作用时,可导致细菌DNA复制中碱基对错误而引起突变,此称为诱发性突变(induced mutation 简称诱变) 1.碱基置换 (substitution)转换 (transition)颠换 (transversion)2.移码突变(二)突变与选择无论是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起初数目一般较少,不能形成优势, 除非这些突变株适应能力特别强,否则难于大量生长而可能被淘汰;只有当突变株处于不适应原来繁殖的环境中,致使原来的细菌被淘汰,而突变株对于这种新环境是适应时, 使突变株有机会在这种环境中生长与繁殖,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优势菌群;这种突变株对于环境条件的选择是突变株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双向选择(selection) 突变株的生活适应能力特别强,避免被陶汰,选择出来成为一个优势的群体如长期大量滥用青霉素或药量不足,使极大多数敏感细菌株可被杀死即被淘汰了,而把极少数对青霉素有抗性的细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且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菌群,这种被"选择"出来的抗药的细菌若有遗传性,那么,它们就会通过生长繁殖而传给子代细菌,以致在病房,病区或甚至在某一地区逐渐扩散形成占优势的抗药性菌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