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花四君子梅兰竹菊与松竹梅
岁寒三友的意思

【岁寒三友】的意思竹当我们散步在公园小径,或是路过江岸渡口,或是游览在名山大川幽深之处,我们也许正怡然陶醉于秀丽景色,也许正不堪跋涉而身感疲惫。
突然间,有几株劲节挺拔的植物映入眼帘:它们站得笔直端庄,却好似有些害羞地将头垂下,正向我们颔首作揖;当微风轻轻地吹过,那自然上下摇晃的神态,又好似向我们鞠躬致敬。
我们突然感受到:大自然也是如此地眷顾,我们头顶一片蓝天,在大地上共同繁荣,而他们却懂得放下傲慢,和谐相处,对路过的陌生人,也是这么谦卑有礼……后来,文字诞生了,作为象形文的「竹」字,也许就是要告诉我们: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
先哲的智慧或许早有预料,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便以「竹」字来劝诫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应该彬彬有礼,以和为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竹子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人类来说,竹子几乎全身是宝。
当春风解冻,万物复苏,竹林里就萌发了「雨后春笋」,它们在清新的泥土里被拔出来,奉献给人类的餐桌,成了美味佳肴。
有的竹笋存活下来了,经过几个寒暑春秋,身体长得粗壮结实了,便又奉献给了人类的生活。
粗大的可以做建材,修筑成竹楼以便人们安居,做成竹床以便人们安睡,做成竹椅以便于人们休憩;细小的又可以晾衣服,适用的还能做成乐器。
若是将竹子进行加工,还能编凉席,做竹筷,织菜篮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新鲜的竹叶,被采摘下来,老妈妈包出了清香扑鼻的粽子;而枯落的竹叶,又被勤劳的农家人拾回家,晒干了,用来做柴火。
而竹根呢,也是不能废弃的,经过心灵手巧的艺术家的加工,成了美观雅致的竹雕,也许是一个龙头拐杖,也许是一个精美的笔筒……竹子无怨无悔,奉献给人类所有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敬佩。
什么是大公无私,当我们为一点小名小利,在那里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时候,面对竹子的奉献,我们真是自惭形秽了。
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因此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世 间。
五、诗歌主题 《石灰吟》借洁身自好的石灰,表达了作者爱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 神。
六、问题归纳 1、作者所写的石灰有何特点呢?诗中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把它 圈出来并分析。 答:“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千锤万凿”这里的 “千”和“万”是虚指、写出了石灰在开釆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开凿和 锤打。烈火焚烧石灰需要 900 度以上的高温,并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 煅烧,对于石灰石而言,这是一个多么煎熬和漫长的过程。石灰石经 过焚烧,变成雪白的块状后,还要经过敲碎,使它粉骨碎身。那么,
面对这些折磨,石灰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在石 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浑不怕”更是 说明了同样的意思。石灰在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之 后,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我 们不由得敬佩石灰顽强不屈、不怕牺牲、正直清白的品格和精神。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 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 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 一、诗歌原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 作者简介 作诗背景 作者简介
七、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一身正气 嫉恶如仇
八、拓展 1、特定美称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古人运用“托物言志”时的讲究 答:喜欢将个人的志向意愿理想用具备类似特点的物体作为载体。如 “岁寒三友”松竹梅,由于它们的耐寒特性,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写一篇赞美竹子的作文一百字(合集16篇)

写一篇赞美竹子的作文一百字(合集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讲话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entence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写一篇赞美竹子的作文一百字(合集16篇) 写一篇赞美竹子的作文一百字第1篇竹子,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的美称。
著名梅花诗句【说梅】

著名梅花诗句【说梅】中国是梅的故乡,植梅赏梅有着悠久历史,梅是我国的特产,数千年前就繁衍生息于我国的许多地方。
最初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后来慢慢地开始广泛栽培到以江南为主的其他地方。
梅种类繁多,朱砂梅,如胭脂欲滴,无比浓艳;玉蝶梅,素静雅洁,无限风韵;宫粉梅,着花繁密,红颜淡妆,浓香袭人;龙游梅,枝干盘曲,犹如蟠龙,蜿蜒多姿。
其它名贵者尚有亭亭玉立的照水梅,娇艳如墨的墨梅等。
中国,植梅、赏梅、咏梅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梅花而引发出来的史话、诗话、奇闻逸事,都+分富有情趣。
梅花首先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一旦文士与梅花交上朋友,便产生出风雅绚丽的诗情画意。
南宋诗人范成大,隐姑苏石湖,植梅数百本。
后又购得王家房舍七十楹,拆之植梅,列梅花11种(连同异名达97种),著有《范村梅谱》,其中详述了江浙的梅花。
他特别推崇白色的绿萼梅,有诗为证:却寻千树烟江曲,道骨仙风终绝俗;绛裙缟袂各朝元,只有散香名萼绿。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梅下结缘、梅树也因而成就了一段曲折的姻媛。
元代画家王冕,自号梅花屋主,隐九里山,植梅千株,茅庐题额梅花屋。
他在这里绘出大量的梅花画卷。
他工墨梅,或用胭脂作没骨梅。
其颂扬墨梅的诗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风满乾坤。
历史上喜梅成癖的是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他结庐杭州西湖孤山,绕屋植梅300株,并养鹤放鹤。
因不娶无子,便有梅妻鹤子的佳话。
他所吟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被誉为千古绝唱。
据说此诗脍炙天下殆百年,苏东坡方步其后尘,吟出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与参黄昏之句,才被文士列为咏梅又一好诗。
以后元代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明代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照林下美人来,也得到世人赞赏,前者咏出了梅的气节,后者咏出了梅的精神,它们与林逋咏出的梅的风韵,并称为梅花诗三绝。
历史上的钗裙喜爱梅花,逊于须眉。
女人爱梅,大多为了包装,借梅花以显露她们的娇容。
古人称为花中“四君子”指什么,“岁寒三友”指什么?

古⼈称为花中“四君⼦”指什么,“岁寒三友”指什么?四君⼦和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化的内容,也是中国画重要的题材。
四君⼦是中国传统⽂化的题材,以梅、兰、⽵、菊谓四君⼦,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菊花。
被⼈称为'四君⼦',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
岁寒三友,指松、⽵、梅三种植物。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命⼒⽽得名,是中国传统⽂化中⾼尚⼈格的象征。
四君⼦与岁寒三友,在中国应该是⼈⼈皆知吧,既然⾃⼰是学习国画的,就从国画的⾓度介绍⼀下四君⼦与岁寒三友 “四君⼦”是国画创作中惯⽤的素材,以梅、兰、⽵、菊寓意⾼贵品质和崇⾼品德,古往今来凡⽂⼈雅⼠都喜⽤“四君⼦”表现⾃⼰卓尔不凡的情趣或者作为品德的鉴戒。
表现正直、虚⼼、纯洁⽽有⽓节的思想感情。
“松⽵梅”岁寒三友早在北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的《宣和画谱》的解说中,就有关于花鸟画的记载:“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富贵。
⽽松⽵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间。
⾄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之意者,率能夺造化⽽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到北宋末年,“松⽵梅”的寓意是“岁寒⽽磊落”“见之于幽间”的岁寒三友,具有登⾼临远的意⽓,赋予节操美的意识形态。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种风⽓,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颜⾊,只⽤⽔墨深浅来加以表现。
兰花⼊画则⽐梅花晚,⼤概始于唐代。
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能容⼩⼈。
菊花⼊画则稍晚,⼤略始于五代,⽐起梅兰⽵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
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画菊者极少。
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
松,从战国时代起,因其常绿耐寒,⽽被世⼈神化了,带有宗教意识的“精神领域”⽅⾯的含义。
儒教象征为“节操坚贞、不屈不挠”;道教寓意为“长⽣不⽼、饱经风霜”,故在墓地陵园和寺院⼭门两旁遍植乔松与古柏。
岁寒三友古诗七首:合成松竹梅三友,历尽冰霜雪一身

岁寒三友古诗七首:合成松竹梅三友,历尽冰霜雪一身岁寒三友七首赏读:何者称三友,岁寒松竹梅岁寒三友是松竹梅三种耐冷的植物,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松树常青长寿,竹子青翠修美,梅花芬芳可喜,为什么要挑选这三种植物,称为最冷时节的三位朋友呢,它们的共同点当然是能够忍受极其寒冷的气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三种植物在古代对人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松树长寿常青,在上古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后来引申到心地忠贞,行为端庄。
现存的最古老的松树,用科学的方法可测得年龄长达800多岁。
古人说千年松树并非夸张,象征着恒定持久。
竹子则是速生草本,但是上古就广泛在建筑乐器食品中使用,它的特征,也是风雪不枯萎,象征着有着仁慈而智慧的君子。
梅子,则是从上古就作为利于消化的高档调味品存在,保护着人们的肠胃,延年益寿。
商朝高官傅说,就用梅子能够让一锅的食材变得好吃可口,来比喻有才干的人在国家管理中的不可或缺的协调能力和地位。
松竹梅三种植物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高的地位。
说人如松,指的是恒定长寿健康端正,说人如竹,指的是谦虚清正高尚,说人如梅,是指耐寒向上,心向阳光。
都是满满正能量。
岁寒三友的说法起源于宋朝。
“连山蟠武昌,翠木蔚樊口。
我来已百日,欲济空搔首。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买田吾已决,乳水况宜酒。
所须修竹林,深处安井臼。
相将踏胜绝,更裹三日糗。
”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_》节录苏轼在43岁因为乌台诗案,死里还生,留下一条性命,被贬谪到湖北黄州。
在这里他经历了重大的思想转折。
从有为朝臣,到湖州刺史这样的地方高官,再到基本等同流放的罪人,人生经历重大的挫折磨砺。
该怎样度过余生?我想这是苏轼时常考虑的问题,更现实的问题是,他带来的盘缠早已经耗尽,一家子连同自愿陪他过来吃苦的朋友,也就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苏轼在这里天高皇帝远,颇受地方官员的礼遇,这里穷,但是也不会刻意监管苏轼,相反会为他游历提供一些便利。
这是他到鄂州西山寺游历的情景诗。
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文

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文他们的气节是高尚的,竹、梅、松,我歌颂你!作文作者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篇一: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文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人们赞颂竹的有节、虚心、向上、长绿、坚韧、耐寒、清雅、质朴……把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还把竹松梅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人们把高尚的人格赋予了竹。
竹子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被自古代就被人们所传诵。
竹是高标挺立,特立独行的。
竹竿粗,竹叶细,竹有千节,节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了它“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要不怎么能说“君当如竹”呢。
松是不屈不挠的,所谓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松可以“艰苦奋战”“横眉怒扫”,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这是我所敬佩的原因。
梅是清新俏丽的,它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正与梅花的氢气所融合,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们这儿虽不是梅花开放的地方,却能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令人陶醉……竹、松、梅表达出来的不正是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节吗?!篇二: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文岁寒三友在那寒风刺骨的冬天里,有三种植物依然矗立在风雪之中,面对风雪它们毫不畏惧,与风雪顽强地拼搏,它们就是岁寒三友:竹、梅、松。
竹,挺直高耸,高风亮节,一生只开一次花。
它没有松树的强壮,可是在银装素裹的冬天里,它依然是无畏风雪,静静的立在那,长年碧绿的颜色在冬天里更显的与从不同,但它只是默默的立在那,过着它的一年四季。
梅,在万花凋零的季节,它静静的绽放了,为冬天添了一笔亮丽的风景。
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荷花的亭亭玉立,它完全是一种典型的美,傲霜斗雪让人刮目相看。
郑燮《竹石》阅读答案及赏析(通用15篇)

郑燮《竹石》阅读答案及赏析(通用15篇)郑燮《竹石》阅读答案及赏析篇1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会,提升审美力量,增长人生才智。
为提高大家的阅读力量,这篇郑燮《竹石》的阅读答案是第一我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盼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非常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3)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形象?郑燮《竹石》阅读答案(1)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2)用拟人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坚韧的性格。
(3)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感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矗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爽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郑燮《竹石》阅读答案及赏析篇2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岁寒三友花四君子

岁寒三友花四君子“梅兰竹菊”与“松竹梅”一、花中四君子赞提起品格高尚,高风亮节、修养高超之类的事物,中国文人常用“梅、兰、竹、菊”这种四种植物作比喻,并且称她们为花中“四君子”。
自古我国的文人就喜欢填词、赋诗对她们大加赞美。
在众多歌颂花卉的诗、词、散文中,与“梅、兰、竹、菊”有关占的比例最大。
另外绘画大师对她们也格外青睐,除了单独画梅、兰、竹、菊外,还善画“四君子”图,从出土的陶瓷器具看,许多都画有“四君子”的图案,现在的工艺品上仍然能找到梅、兰、竹、菊的身影。
中国文人与这“四君子”之间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如元代大画家王冕在隐居九里山时,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自号“梅花屋主”。
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
更有一位叫林逋的宋代诗人更是痴情,他一生养鹤植梅,自称“梅妻鹤子”,终生不仕不娶。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便以种竹、画竹闻名于世,并非常重视对竹子的实地观察,主张画竹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所以他笔下的竹子,不仅能显示出四时风雨,阴晴中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而且力求表现竹子的耐寒、抗冰雪的坚贞之性。
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东坡、杜甫、陆游等都写诗文赞颂过菊花,尤其是陶渊明因为经常写菊花的诗文,被人们誉为“菊仙”,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成了菊花的代名词。
兰花也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从孔子、李白到苏东坡、郑板桥都留下有关兰花的诗文。
人们还将“国香”、“天香”、“王者之香”、“空谷佳人”等美誉封于兰花。
但更多的养花爱好者是想通过养梅、兰、竹、菊来表达高雅情怀,并陶冶自己的情操。
梅花向来是花卉中被歌咏的最多的,甚至被称为“诗人的花卉”。
比较著名的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把梅花比喻成为“孤芳自赏”的高士;而伟人毛泽东的诗题《卜算子·咏梅》所用的笔法与陆游大不相同,更值得欣赏。
竹子种类介绍

竹子种类介绍竹子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
竹子终年常绿,绿叶婆娑,适应性广,生长快,秆有多种形状与颜色,现在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园林绿化中。
竹子竹鞭密布,盘根错节,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以及为其他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功能。
竹类植物作为优良的风景园林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竹子不但具有千姿百态的形态美,而且有一种励志提神的意境美。
它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妖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更为世人所称颂。
“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充分表达了竹子造园的美学价值。
无论是苏州的拙政园还是宁波的月湖,都用大量的竹子造景,竹与石、竹与亭、竹与水的组合都是巧夺天工,难怪宋代大诗人发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赞叹。
竹子既是经济林又是用材林。
竹材和竹制品可用在建筑、桥梁(绍兴至漓渚的铁路桥曾用竹子作钢筋造桥,坚固耐用)、装修、家具、竹制纤维(造纸)等多个方面,以竹代木是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以竹胜木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竹产业发展可以带动运输业、加工业、包装业、建筑业、商贸业、旅游业服务发展,可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给社会带来良好效益。
竹笋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质嫩味美,营养丰富,享有“素食第一品”的美称,在日本被誉为“山菜之王”。
竹笋各种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为2.65%,脂肪1.49%,总糖2.5%,水分90.86%,纤维素1.36%,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等,尤其竹笋蛋白质水解后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
其食疗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性微寒、味甘、无毒、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竹笋有防癌、减肥、美容、化热、消痰、爽胃之功效,是理想的素食营养食品。
竹类植物生理代谢十分旺盛,从竹秆中可分泌出相当数量的竹汁。
这种天然竹汁,不但清洁卫生,而且鲜、甜、甘醇、清凉、可口,具有祛暑解渴之功效。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

「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编者寄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中有三友,是为松竹梅;艰难岁月里有三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是老友。
本篇小说诞生在八十年代,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读者在特殊十年刚结束后,突然看到这样既有中国传统美感,又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可谓眼前一亮,小说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在这篇小说里没有宣传和说教,也没有控诉和悲慨,有的是对日常幸福和苦难的娓娓道来,就像一杯绿茶。
微醺里能感受到整个春天的味道。
春日里的一杯绿茶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读者氤氲在汪曾祺的小说里社会人文风俗中,似乎自己也清雅了不少。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岁寒三友(节选)>>>以“岁寒三友”为题意蕴丰富,品而有味。
“岁寒三友”一般指的是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不同,“岁寒”是最大的环境区别;实际上岁寒三友更高冷,更文雅,更代表人的更高层面的精神境界。
作者:汪曾祺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
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推荐汪曾祺小说《如意楼和得意楼》,进行群文阅读。
)>>>好朋友们高兴了,大家一起喝两杯,是日常而惬意的生活。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
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季匋民的出场,推进小说情节发展。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播放视频)2.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板书课题:马诗)3.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书写指导:(“络”字左窄右宽。
“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篇一】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篇二】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日有所诵》的篇目。
这是陆游的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
词中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受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
教学时,应注重通过品评诵读感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1、打破传统的串讲词句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词中赋予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悟梅花的品格和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诵读。
设计理念: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诵读品味等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
竹类植物图片及名称

竹子文化之美妙(一)“竹”是植物界的清流,文人爱它的高洁,武人爱它的刚义,你爱它是因为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
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也不知从何时起喜爱竹子,大约是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也许是读了娥皇、女英的故事,有感于湘妃竹的紫韵纹痕。
更有可能是,小时候过春节,在家家户户门口见惯了“竹报平安”的大红春联。
总之,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也许,中国有太多角落,都充斥着“竹”的元素。
三岁拿起竹筷,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正在长成;五岁拿起毛笔,思想的书写与表达,开始启蒙。
由古至今,竹香环绕中国人,从不改变。
、“竹”是植物界的清流,文人爱它的高洁,武人爱它的刚义。
从七千年前河姆渡居民使用竹制品开始,到《弹歌》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狩猎场景;千秋竹脉,不绝缕。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同游竹林,借音乐、诗词酒赋直抒胸意,放浪不羁,留下许多让人感慨的故事和传说。
后与地名“竹林”合一,称“竹林七贤”。
这是七位天真坦率,以标榜“做自己”而著称的知名团体。
据说,他们还影响了美国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
竹林七贤的故事和风度,很多时候,让不得不妥协的我们,神思艳羡。
东晋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如命。
即使暂时借住朋友家,也因朋友家中无竹,特命随从仆人中上,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爱竹,世人皆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东坡也爱画竹,一次兴致来时,欲画竹,案上无墨,就地取材,遂用朱砂画竹。
《白蔷薇》阅读答案

《白蔷薇》阅读答案花卉文化:是在花卉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花卉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
花卉文化内容:以花卉为讴歌对象的诗词、故事、传说、记事、绘画、戏剧、音乐、雕塑、电视、民俗等文学表现形式,这就是花卉文化的主要内容。
梅妻鹤子:北宋处士林逋,字君復,钱塘人,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
父早亡,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处士个性恬淡,不求名利,一生不原做官,漫游江淮间。
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不娶无子,人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
和靖先生爱梅成痴,喜梅、种梅、咏梅。
他于孤山住处种满梅花,伴梅作妻,以鹤为子。
其《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对梅花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钟情痴恋人所共寻,有人痴迷江山社稷,有人痴迷功名利禄,有人痴迷乐业安居,而林逋先生所痴迷的,乃是梅花数朵、几只闲鹤与幽静孤山。
后人有诗咏梅曰:“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花卉鉴赏的基础1、具有花卉知识:赏花首先要知花。
清代张潮《幽梦影》:“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认识花卉是欣赏花卉美的前提。
2、了解文化背景: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赏花者,由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对花卉的审美习惯亦有所差异。
在花卉观赏活动中,国人崇尚精神,关注的重点是人的精神实质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归宿;西方人崇尚科学,关注的往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梅兰竹菊被称为什么四君子诗人描写它们的诗句

梅兰竹菊,四种花卉被誉为"四君子",常被诗人们用来描写,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品质和意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已经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常见题材,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
那么,梅、兰、竹、菊为什么会被称为四君子?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有趣而丰富的话题。
1. 梅:梅花作为冬天里的瑰丽之花,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在我国文化中,梅被赋予了坚贞不屈、清高淡泊的人格特质,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种坚韧不拔的特质是我国古代文人推崇的品格。
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中,他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表达了梅花在严寒中傲立不屈的意境。
2. 兰:兰花在我国文化中被赞美为"风流才子佳人"。
兰花不仅美丽高雅,而且清香袭人,常常被用来比喻君子或者美好的女子。
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兰常被赋予高洁、清新的美德。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写道:"梦入芙蓉花上",将兰花比喻为清新高洁的佳人。
3. 竹:竹是我国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具有朴素清高、坚韧不拔的品性。
竹子笔直挺拔,翠绿欲滴,被誉为"松竹梅"中的"转木成竹",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坚韧不拔。
在古代诗词中,常有"竹影松声"的描绘,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扫尽春风无人知,不觉落花飞絮迟。
舞回千戟嶙峋影,遍插烟霞细碧枝"。
4. 菊:菊花被称为"秋之花",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菊花虽然生于寒冷的冬天,却能迎接秋风拂面而来的绚烂,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忠贞不渝、傲骨峥嵘的品质。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有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菊花高洁不凡的赞美。
总结:"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花,各自具有不同的品质和意境,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
岁寒三友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长作去年花.
梅 竹 松
竹(拉丁学名:Bambusoideae)别名:竹子。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亚 科植物,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是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竹 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茎为木质,有些种类 的竹笋可以食用,竹的开花周期长,繁殖器官材料不易获得,其营养 体特征易受生长环境影响。品种繁多,原产于中国,分布在热带、亚 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 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通常通过地下匍匐 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竹枝 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 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 竹者众多
中文:岁寒三友 国籍:中国 主要包括:松、竹、梅 拼音:suì hán sā yǒu 用法:褒义 谓语 比 喻 ;忠贞的友谊 外文: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 北京小吃:“半空儿”、冻柿子、海棠红”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 释义:在严寒的日子 ,大部份的植物都是死气沉沉。可是,有三种植物却能 抵抗恶劣的天气,屹立不倒,生气依然。它们就是耐寒的松、竹和梅了。松、 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结构 联合式
不管是古代或现代的瓷制器物,我们最常见的纹饰就是松、竹、梅合 成的岁寒三友图。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描绘或吟咏松、竹、 梅的诗画,也是多的不胜枚举。如元朝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 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另明朝无名 氏《渔樵闲话˙第四折》:「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 梅花,岁寒三友。」但为甚么要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 《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说的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就是说在恶劣环境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就像松柏 般,在寒冬中依然屹立不摇。所以四季常青且坚毅耐寒的苍松绿柏, 由此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苍松则被列为岁寒三友之首。 故一个真诚的君子,他的品德就当正直如松。
诗歌中意象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 影.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 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 闲适而愉悦的心境 向往山林, 身居幽处, 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 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 淡然而雅致的生活. 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 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清雅,闲适,恬静,幽然,恬淡,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已成为一种清净 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清雅,闲适,恬静,幽然,恬淡,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 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 ),成片竹子 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张南史《竹》),成片竹子 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 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 好一个清凉 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水是清净之物, 与水相关者 水是清净之物 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郑谷《 郑谷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吴融《新安 吴融 道中玩流水》 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亭台楼榭, 清爽恬适. 与亭相关者 亭台楼榭 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徐晶《蔡起居山亭》 徐晶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白《谢公亭》 李白《 李白 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园林别院,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 园林别院 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 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 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 诗人隐逸闲适之情 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 溢于诗中."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姚合 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茂林修竹, 与寺院有关 茂林修竹 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岁寒三友

第17课岁寒三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认读本课“侍、庭、茂、曰、皆、即、萎〞等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庭、茂、曰、霜、枯、性、皆、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体会父亲的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吧!今天,我们来分享的小古文就是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个。
〔板书:岁寒三友〕二、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互相纠正。
侍庭茂曰皆即萎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梅树着花〞的“着〞读作“zhuó〞表示“盛开、绽放〞的意思。
2.指导书写。
“庭茂霜枯曰性皆即〞“曰〞写的时候要扁。
3.指名读古文?岁寒三友?。
三、再读?岁寒三友?,感悟诗意。
师:如今,请你自己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儿侍父,立庭前,的意思是孩子跟着父亲站在庭院前。
“侍〞是“侍奉〞之意。
作为儿子要尽心侍奉好父母亲,每天清早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父母房前的庭院里听候父母的吩咐。
生:孩子孝顺。
师: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的意思是发现院中梅花开花了,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
师:读到如今,请你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是谁?生:儿子和父亲。
师:冬日里,他们在庭院中,看到梅花开放、松竹茂盛。
儿子心中产生了疑问,便问父亲:“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冬天有霜有雪,别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三种没有呢?父亲听了,答复说:“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他们品性耐寒,和别的树不一样。
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就是松、竹、梅啊!岁寒三友师:松、竹、梅三者都有经冬不凋、品性耐寒的志趣,人们就把它们拟人化,赞美为“岁寒三友〞。
〔板书:松、竹、梅〕师:寓意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
〔板书: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四、适度拓展,感悟品格。
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活力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寒三友花四君子“梅兰竹菊”与“松竹梅”一、花中四君子赞提起品格高尚,高风亮节、修养高超之类的事物,中国文人常用“梅、兰、竹、菊”这种四种植物作比喻,并且称她们为花中“四君子”。
自古我国的文人就喜欢填词、赋诗对她们大加赞美。
在众多歌颂花卉的诗、词、散文中,与“梅、兰、竹、菊”有关占的比例最大。
另外绘画大师对她们也格外青睐,除了单独画梅、兰、竹、菊外,还善画“四君子”图,从出土的陶瓷器具看,许多都画有“四君子”的图案,现在的工艺品上仍然能找到梅、兰、竹、菊的身影。
中国文人与这“四君子”之间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如元代大画家王冕在隐居九里山时,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自号“梅花屋主”。
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
更有一位叫林逋的宋代诗人更是痴情,他一生养鹤植梅,自称“梅妻鹤子”,终生不仕不娶。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便以种竹、画竹闻名于世,并非常重视对竹子的实地观察,主张画竹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所以他笔下的竹子,不仅能显示出四时风雨,阴晴中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而且力求表现竹子的耐寒、抗冰雪的坚贞之性。
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东坡、杜甫、陆游等都写诗文赞颂过菊花,尤其是陶渊明因为经常写菊花的诗文,被人们誉为“菊仙”,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成了菊花的代名词。
兰花也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从孔子、李白到苏东坡、郑板桥都留下有关兰花的诗文。
人们还将“国香”、“天香”、“王者之香”、“空谷佳人”等美誉封于兰花。
但更多的养花爱好者是想通过养梅、兰、竹、菊来表达高雅情怀,并陶冶自己的情操。
梅花向来是花卉中被歌咏的最多的,甚至被称为“诗人的花卉”。
比较著名的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把梅花比喻成为“孤芳自赏”的高士;而伟人毛泽东的诗题《卜算子·咏梅》所用的笔法与陆游大不相同,更值得欣赏。
“犹有花枝俏”和“她在丛中笑”显得奔放,充满斗争的活力。
这其中充满着斗争之意,赋予梅花崭新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乐观主义胸怀:满身清气,屹立于严寒里,坚贞不屈,傲视风雪,这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当然生活中,人们说得更多的是“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绽放”和“梅花香自寒来”这种比喻经历一番苦寒后,一定能迎来成功和胜利。
无论是她的“孤芳自赏”还是“斗雪傲霜”都是“君子的风范”,否则,怎会有那么多的人爱梅、赏梅、踏雪寻梅、凌寒探梅、谈梅、咏梅、画梅呢!至于兰花,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兰花。
中国兰大都小而少,颜色清雅不艳,冰洁素丽,却清淡含娇;雅而不俗,丽而不妖,朴实而又含蓄,简直就是一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的美人。
再来看其“香”,更是居群香之首,自古以来,兰花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王者之香”,其特点:一是浓郁而不刺鼻,二是香气悠长而穿透力强。
兰花虽身怀异香却甘于寂寞,生长在穷乡僻野、深山峡谷之中,不与百花争艳,不求在世上闻名,她“不因贫寒而萎缩,不为无人而不芳”的高尚品德,受到了历代文人的赞颂。
同时,她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不争名利,不炫耀自己。
因此,中国文人喜欢将兰花比作谦谦君子,说她“终年不凋,幽香清远,神静韵高”。
更有一些古人用“兰友”、“兰章”、“金兰之拜”、“兰客”、“兰肴”、“桂子兰孙”、“蕙质兰心”等词语来比喻最美、最佳的事物,对她可算是推崇备至。
不少人爱兰、写兰、画兰、养兰、以兰会友。
养兰之人都希望通过养兰来达到修身养息、陶冶情操的目的,可见兰花早已成为“君子的典范和楷模”了。
再来谈一下竹,她不但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竹笋可食用,烹出百余道菜,且味道鲜美;竹子也可建屋,造竹筏,当盛器,做成竹筷、工艺品等。
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用竹做的。
有人称竹子是“穷人的木材”,她不但在远古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所以说,除了观赏价值以外,竹子的使用价值是任何花卉都不能比拟的。
竹子虽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她坚韧挺拔,竹叶迎风飞舞,苍古之中饶有秀润之气并带有气冲霄汉的节操和傲岸之势。
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财富奉献给人民。
又因为竹子是中空的又有明显的节,所以人们还经常赞扬她“虚心有节”。
古人常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赞美她或用她来比喻人的气节,因此她还有“高风亮节”之美誉。
将竹子誉为“君子”,是当之无愧的。
难怪大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由于竹干挺拔,枝叶婆娑飘逸,景观十分优美,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环境,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最后说说菊花。
每年从春到夏,迎春、玉兰、桃花、牡丹、荷花、月季等相继开放,秋天到了,唯有菊花没有丝毫动静,正在大家替她着急并惋惜时,她便应时而开。
花开时,光华亮丽非常吸引人。
硕大的花瓣,好像是先受了压迫似的,突然解放后,便将怒气也释放了开来,开得很有骨感。
别的花卉开时,大多开得娇艳有余,力度不足,有些当不起“怒放”一词。
想想古人形容花开用怒放,实在是很有意思,对于形容菊花的开放倒很贴切。
不知道为什么,菊花非要经过严霜后,才能花开、怒放,这大概也是其被视为傲骨的由来。
的确,菊花其实是些骄傲的,严霜之下,还可以将花开得这样漂亮,确实是值得骄傲。
古诗有云:“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也的确有这样的傲骨。
此外,古人称她“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和“宁肯抱香枝头死,不随落叶舞秋风”两句诗也是对她正直不阿,不随波逐流人格的赞美。
不仅如此,大诗人苏东坡还赋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赞扬她身处逆境自强不息,这一点可为残疾人树立良好的典范。
菊花的寒霜中昂首怒放的特性、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显示出“君子风范”。
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虽然都不是同一个科、属,但是她们有共同品格,是气节、风骨最高的花木。
这四者之中,梅花比较孤傲;兰花喜欢孤芳自赏;竹子则很清高;而菊花则性格刚。
她们有共同的性格、品质,那就是一身清肌傲骨、不畏强暴、不争名利、勇于奉献,这样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君子。
千百年来,她们已成为了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许多古代文人想要赞美、夸耀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时,往往借赞美“花中四君子”来比喻自己的品格、精神,如元代大画家王冕的题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其实是借花来比喻自己人格的清白。
而有时文人们想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或不满,又害怕打击报复时,只好“忌直言,贵曲笔”借“花中四君子”来作比喻。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用梅花来比喻诗人一生的坎坷。
作者屡遭谗陷,仕途挫折,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只能“孤芳自赏”,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惆怅之情。
因而梅也就成了历代文人、士大夫表示忠心和气节的象征。
还有杜甫的“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佘”。
也是对这个不公道的社会的不满。
毛泽东主席也借梅花表达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的信心。
难怪有人不但喜欢这“四君子”,而且立下:“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风,养君子之花,传君子之道”这样的座右铭,以勉励自己去作一个堂堂整整的正人君子。
二、岁寒三友赞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常借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国的修养学和美学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岁寒即严冬,三友即指松、竹、梅。
她们虽系不同科属,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尚品质。
其实,最早把“松、竹、梅”联系在一起的并对她们高尚品质进行赞美的是大文豪苏东坡,他“岁寒三友”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北宋年间,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初到黄州时,苏东坡远离亲友,非常苦闷,唯有寄情诗歌,以解胸中的烦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后来,家眷来伴、朋友来访使他的情绪渐渐好转,然而生活上的拮据仍然是很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稻、麦、桑、枣等农作物。
不久,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
苏东坡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
整个住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契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
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了?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梅三益友。
”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就是两曲优美的音乐,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
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的真挚友谊。
人们不但赋诗、填词来歌颂、赞美“松、竹、梅”,而且,由“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因此,“岁寒三友”图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让我们分别谈谈“松、竹、梅”:首先来说一下“松”:松树是北方寒冷地区常见的常绿树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万木萧疏,其枝叶仍翠绿可爱,寒风冰霜而不改色,坚毅不拔的青松,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魄。
这种精神确实值得人们赞扬。
此外,陶铸同志在他《松树的风格》一文中对松树只知奉献,不要索取的风格进行了赞美。
松树的这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高尚品德,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魄,风霜雨雪不改色的大无畏精神不但体现出“君子”的风度,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中国人民对她充满特殊的情感。
人们以歌赞松,以诗咏松,以画绘松,以文记松,松树的精神和风格将千秋万代永远让人们赞颂。
再来论论“竹”:虽然竹生长在温暖地区,但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她仍然保持翠绿常青,临风潇洒。
人们形容她“狂飙呼啸似奔雷,海立山撼树木摧,独有竹君持劲节,挺然奋斗踞崔嵬”。
中国人民种竹、食竹、用竹、爱竹、赏竹、咏竹、画竹。
竹子对于人类有着实实在在的用处,宋朝诗人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竹子的功用: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此外,人们也从竹子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是她顶冰雪、战寒霜的大无畏精神;再就是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财富奉献给大地的无私精神;以及她“虚心有节”、“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