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中的各种效应.doc
教育学的各种效应
教育学的各种效应教育这件事儿啊,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多有趣的教育学效应,就像一个个隐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
咱先说那个“晕轮效应”吧,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长得特别好看,你就会觉得他啥都好。
在教育里呢,要是老师对某个学生特别喜欢,可能就会觉得这学生啥都优秀,哪怕有点小毛病也都不是事儿啦。
这可不行呀,咱得全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一点好就啥都好咯。
还有那个“刻板效应”呢,就跟给人贴标签似的。
一提起某个群体,就觉得他们都一个样。
比如说觉得男生理科好,女生文科好,这多不准确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不能用这种刻板印象去评判他们。
“首因效应”也很有意思呀,就是第一印象特别重要。
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呀,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的时候,可得好好表现,给学生留下个好印象,不然以后想改都难咯。
“近因效应”呢,就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印象最深。
学生要是最近表现好,老师可能就忘了他以前的调皮捣蛋啦。
这也告诉我们,不能光看一时呀,得长远地看。
“自验预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老师要是觉得某个学生行,那学生可能真的就越来越行;要是觉得不行,说不定就真不行了。
这可真是神奇呀,咱可得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预言呢!“马太效应”也常见呢,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这可不行呀,咱得多关注那些稍微落后的学生,不能让差距越来越大呀。
“仰巴脚效应”也蛮有意思,有时候有点小缺点反而让人觉得更可爱、更真实。
老师也不必总是高高在上,偶尔有点小失误,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更亲近呢。
教育可不就是这样嘛,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现象和效应。
我们得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相处,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地去理解每个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别总是用那些老一套的眼光去看学生,要与时俱进,用新的视角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这些效应就是我们手中的画笔,用好了就能画出一幅美丽的教育画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画卷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呀,难道不是吗?。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
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教育中常见的几种效应
教育中常见的几种效应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它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效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中常见的几种效应,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影响。
二、自我实现预言效应1. 定义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事件或行为做出预测后,这种预测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该事件或行为的行动和态度,从而导致其成为现实。
2. 例子例如,在教育中,老师可能会对某个学生做出“这个学生很聪明”的评价。
这种评价可能会导致老师更加关注这个学生,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鼓励,从而使得这个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
3. 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表现水平。
但如果评价不准确或过于主观,也可能会造成不公平对待。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1. 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人或事物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和态度,从而导致其成为现实。
2. 例子在教育中,老师对于某个学生的期望可能会影响到该学生的表现。
如果老师认为某个学生很聪明,那么他们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机会和鼓励,从而促进该学生的表现。
3. 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会造成不公平对待。
当老师对于某些学生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时,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生被忽视或被歧视。
四、追随者效应1. 定义追随者效应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团体压力时,往往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动。
2. 例子在教育中,当一个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上课或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时,其他少数几个学生也可能受到影响而放弃参与。
3. 影响追随者效应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从而影响其个人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五、霍桑效应1. 定义霍桑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知道自己正被观察时,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从而使得观察结果失去客观性。
2. 例子在教育中,当老师对于某个学生进行观察时,该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这种观察,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老师的期望。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
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⒋空白效应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对吵吵嚷嚷的课室,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
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了解自己。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
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
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
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一、U行记忆一一系列位置效应1.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出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等。
首先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自由记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会议成绩最差。
2.平时表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3.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1)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2)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3)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应就会下降。
(4)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1.研究表明:如果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后,甲组学生不久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2.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科学地运用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立即复习,并且以后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改变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的坏习惯。
三、迈好眼前的一小步一一高原现象1.常常有高考生问个不休:在开始复习阶段,我感到学习效率高,收效大,进步也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却觉得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得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也不再清晰。
有时一点都学不下去,直走神,一点办法都没有。
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效应1【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一份小小的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
7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效应(1)1、迁移效应2、高原现象3、成就动机4、冷热水效应5、暗示效应6、鲶鱼效应7、水桶效应8、反暗示效应9、从众效应10、禁果效应11、鱼缸法则12、安慰剂效应13、习得性无助行为14、霍桑效应15、延迟满足16、归因偏差17、狄德罗效应18、心理账户19、反馈效应20、普雷马克原理1、迁移效应在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与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
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
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效应。
2、高原现象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
在总复习的初期,每一个同学都很有信心,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有的同学的复习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引言在教育领域,心理效应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成果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状态、自尊心和动机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1. 正向心理效应正向心理效应是指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正向心理效应:1.1. 自信心提高积极鼓励和正面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时,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1.2. 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动力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感,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为学生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 积极情感体验在教育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快乐、安全和被接纳。
例如,通过游戏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促进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 负向心理效应负向心理效应是指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负向心理效应:2.1. 学习焦虑增加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紧张、不安和担心的情绪状态。
过度的学习压力、竞争环境和不适当的评价方式都会导致学习焦虑的增加。
学习焦虑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妨碍他们的学习效果。
2.2. 自尊心受损教师的批评、嘲笑和贬低等消极行为会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否定和压力时,会导致他们自尊心的受损。
自尊心受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果。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正反馈效应:当孩子做好事或表现良好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 负反馈效应: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佳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3. 代入感效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4. 后果效应:让孩子体会每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孩子理性地做出选择。
5. 赞美效应: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6. 自我实现效应:给予孩子充足的信心和支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
7. 自我肯定效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8. 同理心效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9. 情绪调节效应:教育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10. 成功体验效应:给予孩子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
- 1 -。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八六班袁俊杰一、过度学习效应所谓过度学习效应是指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其效果优于适度学习。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
他为了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级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
W·E·克留格针对识记学习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音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一天、两天、四天、七天、十四天及二十八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定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
L·S·里特发现,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应学说。
六十年代后,大多是进行人的关于辨别学习的研究,出现了多种学说。
虽然上述各种学说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将可能再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二、反馈效应反馈效应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增加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为“反馈效应”。
C·C·罗西与L·K·亨利做过如下一个实验。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他们,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后告诉他们,而对第三组,则城镇此报告。
如此进行了八周,然后改变做法,第一与第三两组进行对调报告方式,第二组的方式不变,如此也进行了八周。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与第三两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如图所示):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教学1.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2.专家记忆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调用的时候不会“迷路”,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坏的第一印象有时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在以后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育中,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注意沟通时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初次接触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4.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是: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
比如学习的第一天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再复习,下一次的复习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一次类推。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
5.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因为高原地区海拔高,但本身地面比较平坦,人在高原上行走了很长时间,海拔高度并未上升。
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指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为求学与立志的“知”之境界。
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指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的“行”之境界。
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得”之境界。
第二境界就是高原阶段。
它是黎明前地黑夜,只要冲破这一关将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
“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例选)精编版
“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例选)【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以1~6岁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做发展预测,然后随机确定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并暗示教师:这些学生比较聪明,他们的进步可能比别人快,成绩比别人好。
并要求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
其实,名单中的学生,只有少数人成绩好,大部分原来成绩平平。
但是教师受到了罗森塔尔的暗示。
对这些学生有美好的期望,常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后来的学习测验表明,这些孩子的成绩进步比别人快。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或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1、爱心与信心的重要性;2、期盼的潜在力量;3、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霍桑效应】在美国芝加哥市效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效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为探求原因。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
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启示:1、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人翁地位,发扬其主观能动性。
2、物质刺激不是万能,精神解放是关键。
3、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科学智慧。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doc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
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1 、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 好学生 "的标准就是 " 学习好 " ,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 "、" 我的爷爷是高干 "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 哪怕一分钱也好 " ,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 " 门槛效应 "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
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 " 为钱而学 "、" 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
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化。
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 " ,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
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 1 时往往效果最好。
5、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拆屋效应 " 。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 " 拆屋 " ,犯了错误相当于 " 开天窗 " ,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6、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7、禁果效应" 禁果 " 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 " 禁果 " 效应。
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名人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
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
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
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 "化学家 "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名人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
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所希望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
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为学生选择好"名人 "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9、刻板效应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
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
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
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 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 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10、鲶鱼效应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
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 鲶鱼效应 "。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②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 ",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 能量 " 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
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
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11、自己人效应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
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2、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
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 超限效应 "。
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 " 度 "。
" 不及 " 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 " 过度 " 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13、配套效应18 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 " ,亦可称作为" 配套效应 ",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 " ,在这里笔者想提醒班主任,应当多""14、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①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②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