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历史名臣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历史名臣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历史名⾂张之洞的个⼈贡献 晚清是⼀部国家衰败,被迫撬开国门的⾎难史,但也是乱世出英雄,患难见真章。

晚清名⾂张之洞为了拯救政府,维护民族利益,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张之洞的个⼈贡献 张之洞是晚清四⼤名⾂之⼀,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之⼀。

他⼤⼒发展军⼯重⼯业,创中国⾸个系统完备军⼯⼚,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的思想,⼤⼒倡导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展期间,他创办了汉阳铁⼚、⼤冶铁矿、湖北枪炮⼚等。

特别值得⼀提的是,咱们后世抗⽇电视剧中,“汉阳造”这个称呼不是经常出现吗,说的就是产⾃张之洞军⼯⼚的武器。

除了倡导洋务运动之外,张之洞也是维新变法的⽀持者之⼀。

在⼤部分⼤⾂都反对维新变法之时,张之洞却⼤加赞同,为变法提供许多便利,希望通过变法国家富强。

教育上,张之洞创办了⾃强学堂,⾃强学堂为武汉⼤学前⾝。

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发展到今天,就是南京⼤学。

同时还有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艺学堂、慈恩学堂、⼴雅书院等,为国家输送⼤量⼈才。

军事上,参与抗击法国和镇压国内起义的战⽃。

⼋国联军侵华,⼤沽炮台失守,与上海各领事议定“东南互保”条约。

甲午中⽇战争之后,听闻清政府有意将台湾划给⽇本,以保全⾃⾝。

张之洞当即上书建⾔,直⾔台湾割让,百弊⽽⽆⼀利,希望清政府能慎重考虑。

他甚⾄还提出了应对⽅法,主旨在于借强国之⼒。

清朝衰弱,不能与⽇本匹敌,可以暂时将台湾租界给英国,允许英国开采台湾矿⽯⼗年,这样英国必然动⼼,派军舰保护台湾。

尽管他多次上书劝阻,但最终台湾还是被划给⽇本,导致到如今为⽌,也是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张之洞出⽣官宦之家,⾃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的他⼗三岁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学、⽂学及经济之学,⼜⾃学了《孙⼦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历史趣谈: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 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历史趣谈: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 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导语: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常识分享。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他是怎么死的?对于张之洞此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

高中历史书中曾多次提到此人,以及其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通过科举取仕之后进入官场,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公元1837年9月2日,即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在贵州兴义府出生,长辈为其取名之洞,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

”。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张之洞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识很高。

公元1852年,张之洞年仅十六岁,就中咸丰二年的顺天府解元。

后公元1863年,又在自己二十七岁的时候,中通知二年进士,且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科举取仕,是中国古代百姓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而张之洞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随后便授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是大多数科举学子在中了进士后要进入的地方,很多人都是从这儿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迈向官途最高位。

张之洞进入翰林院之后,便潜心治学,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长大,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甚至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那么至少能说明,在儒学方面,张之洞将圣人之言理解的很透彻。

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制约国民思想的重要工具。

而张之洞是晚清探花郎,那么思想的局限性,不可谓不大。

在张之洞早年,一度是请流派健将,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

但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了后来,张之洞竟然发展成为了一个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发光发热。

何谓洋务运动?说简单点,就是在列请围殴清朝后,一部分先进人士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见证了外国船坚炮利之后发起的一项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运动。

旨在通过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增强国家实力。

对于洋务运动,大多数顽固守旧派坚决发对,而作为请流派代表的张之洞,竟然在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知君别有拳拳意,不独文章艳少年[1]——评《张之洞》张之洞不仅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且是学术界的巨擘。

他通过顺畅的科举之路获朝廷重用,在京为清流砥柱,热衷国事,外放亦忠君勤政,体恤民情。

他更于极力维护满清统治之余,积极倡导西方科技文明,提出着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开办洋务实业,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继鸿篇巨着《曾国藩》、《杨度》之后,着名作家唐浩明先生推出了他的“名臣三部曲”最后一部、历史人物封笔之作《张之洞》。

对于张之洞这一站在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前沿的人物,作者将审美的目光从政治层面上升到历史时代与思想文化层面,并对其作了深刻的哲学审视和文化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形象丰满、充满矛盾的文学人物张之洞。

1 作者其人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文学硕士、编审,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着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另还着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

[2]2 是历史,亦是当代史——独到之处选材——瞄准晚清,眼光独到从作者的“名臣三部曲”来看,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光锁定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不得不说他具有独到的历史眼光。

某种程度上说,清末民初新旧对峙、大起大落、风起云涌的特色颇近似于当代的中国。

而且两者在历史任务上具有延续性,当代中国所践行的“与世界接轨”之道路正是当年无数仁人志士所探索的那条救国主线的继续。

此外,选取张之洞作为主角亦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

因为正是在这半新不旧之间,在传统与未来的冲撞之下,在历史风云际会的最前沿,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张之洞身上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东西。

构思——泾渭分明,脉络清晰整部小说囊括了张之洞风云变幻、高潮迭起的一生,其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关系之复杂、涵盖内容之丰富令人叹服。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摘要:张之洞是清末的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

他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依据《清史稿·张之洞传》拟对张之洞的历史贡献做一简单梳理,祈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张之洞现代化贡献张之洞(1837-1908),字香涛,直隶南皮人。

洋务派后期的主要领袖,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

终其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为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张之洞这位清廷的忠臣,死后却得到他的政治对手孙中山的高度赞扬。

孙中山称其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

那么张之洞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而得到孙中山的称赞?笔者不以浅薄,仅就《清史稿·张之洞传》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张之洞历任地方、中央要职,一生奋发有为,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教育、政治、军事、经济四个方面:1.教育方面张之洞天资聪明,“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1]p12377,国学功底极好。

基于此入仕之初,清廷命其出任学政,他也积极作为,建立书院,培养人才。

杨锐、廖平等均是其任四川学政期间培养出来的著名人才。

中法战争结束后,“之洞耻言和”,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开始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对于张之洞在任封疆大吏时期兴办教育之事,《清史稿·张之洞传》并没有叙述。

但是据笔者了解,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均与张之洞有着直接关系。

加之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以此踱之,张之洞在此时期应该会在兴办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张之洞在科举道路极为顺利,“年十六,举乡试第一。

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编修”,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对于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张之洞作为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清朝末年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张之洞,清朝政治家。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国联军入侵时,与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的流派首领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

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

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

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
•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提倡学习西方文化
•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争议和评价
• 有人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推动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也有人认为他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过于保守,限制了文化的进步
05
张之洞的外交活动与国际
视野
张之洞的外交生涯及其特点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
• 推动了清朝的维新改革
• 促进了实业发展,创办了汉阳钢铁厂、湖北洋务学堂等
• 推动了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 被誉为“晚清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
02
张之洞的政治生涯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结局
•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受到牵连,被罢黜官职
• 但他的政治影响和改革主张并未消失
张之洞在其他政治事件中的参与和影响
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张之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反对义和团运动,主张镇压
•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之洞主张维持清朝统治 -但最终未
•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地方稳定
• 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品德
• 为其仕途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和仕途发展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 -的少年时期在贵州度过,后来
考入京城国子监
• 成为举人,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张之洞的仕途发展
• 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
• 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如湖北、四川、
河南等地巡抚
• 成为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改革家
• 也有人认为他在政治斗争中权衡利弊,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张之洞生平介绍

张之洞生平介绍

一、生平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之洞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又显得与其他朝廷大臣与众不同,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张之洞出身宦官之家,自幼聪颖,早得科名,26岁就获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仕途之路是从主理教育开始的。

他把学政定位为“为国家培养人次”,并始终致力于此。

美国学者威廉埃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写到:“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早期洋务派相比,张之洞的教育活动虽然后起,但是他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他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治术以培植人材为本”“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敌不能灭其种”基于此,张之洞时时为兴学育才奔走呼号。

张之洞当然不可能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恰恰相反,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力于兴学活动,正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但是,他毕竟懂得,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这种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包含合理内核的。

二、教育活动大致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运动为界标,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中法战争以前的时期。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和山西令德书院,“皆课通经学古之学”。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全是封建主义旧学。

但是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张之洞提倡实学,注意破格选拔人才,并对传统教育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整顿。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陈旭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做过文学侍臣、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三朝元老,参与折冲清末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历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褒者认为,张之洞是学者,是“新学”的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

如金润痒的《张文襄公事略》、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现状》。

贬者则集中反映在50、60年代的一些文章中,认为应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进行剖析、批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之洞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1.张之洞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论文已有近二百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期索引和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历年索引的综合统计)。

2.多数学者转换思路,基本上改变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在处理史料和考察问题等方面,朝着还历史发展曲折复杂的原貌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对张之洞进行了新的评议和认识。

3.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新论。

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张之洞的思想言行与同时代人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

虽然讨论中意见还不一致,但问题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许多新问题的兴趣。

如人们开始注意讨论张之洞思想的多元性,张之洞与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关系等。

从而把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了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把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过去研究相对薄弱的课题,如张之洞的实绩、学术思想、新闻思想等也都有了专文论述。

张之洞----人物介绍

张之洞----人物介绍

2021/6/16
22
(3)组织商会
(4)创办、鼓励参加商品展览会
二、主张币制改革
(1)主张以银元代替银两,任职广东是开始试验, 李瀚章继任后在广东大规模推进。督鄂后整顿湖 北钱法,设湖北银元局,实际掌控湖北以下各省 银元铸造。《变法三折》主张建立全国统一银元 制度,统一全国货币,掌控国家金融大权。
2021/6/16
16
(二)鼓励留学
1、1896年,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在其主持制 定政策中鼓励留学,并将儿子送到日本士官学校 学军事。湖北成为当时全国留学生最多省份之一 。
2、制定留学生章程
出国留学必须公文保送;对留学生品行要考察; 不得妄发议论刊布干预政治报章;有不安本分、 品行不端留学生,应予斥退;农工商文理移各科 不限人数,对政治、法律、武备人数有限制;官 费留学生必须在本省服务五年;对留学毕业生安 置科举出手给予奖励等。
2021/6/16
11
1889,广东洋务五学,黄埔
1890,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武昌(蒯光典翰林,梁鼎 芬,黄绍箕京师大学堂总办,姚晋圻湖北教育厅厅长,沈 曾植地理学家,李维格汉阳铁厂总办,华蘅芳数学家等等 教师,学生黄兴等)
1891,方言商务学堂,武昌(武汉大学前身)
1891,算术学堂,武昌
2021/6/16
18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备学堂
(四)捍卫中华文化 中体西用、存古书院、中华文化进课堂 (五)建立近代教育机构 二、张之洞经济思想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1、工业 (1)推进工业化,建立近代工业体系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织布局、纺纱局、缫丝 局、制麻局、造纸厂、针钉厂、制皮厂、毡呢厂 、砖厂、模范工厂、贫民工厂。

张姓的历史名人简介事迹

张姓的历史名人简介事迹

张姓的历史名人简介事迹张姓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许多杰出的名人和领导人出自这个姓氏。

下面是几位张姓历史名人的简介和事迹:张仪(公元前307年 - 公元前250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身于秦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张仪主张以反制战国列国的联盟,提出了“攻人者困,困人者乱,乱则弱,弱则亡”的军事思想,被称为“若木之木”、“阏氏之臣”。

张骞(公元前195年 - 公元前114年):汉朝时期的杰出外交家和探险家。

他被誉为中国的“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是第一位成功通使西域的中国使者。

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翻越了险峻的天山和沙漠,成功地使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

张衡(78年 - 139年):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

张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浑仪,可以用来观测天体运行。

同时,他还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有气体燃烧所致。

张陵(173年 - 215年):东汉末年的道教先知和治疗师,号称“张道陵”。

张陵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他被视为道教的最高神祇之一,拥有通天彻地的神力。

张陵还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治疗技能而闻名,被奉为医学的祖师。

张之洞(1821年 - 1885年):晚清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改革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张之洞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他提倡倡导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积极推行改革,包括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学良(1898年 - 2001年):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1936年七七事变后,发动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起义。

同时,张学良也是著名的国民党将领,曾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指挥过多次重要战斗。

张爱玲(1920年 - 1995年):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

张之洞——精选推荐

张之洞——精选推荐

张之洞张之洞生平对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张之洞年谱张之洞与西方法律张之洞与近代教育张之洞旧宅张之洞生平对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张之洞年谱张之洞与西方法律张之洞与近代教育张之洞旧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生平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

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

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

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

咸丰三年(1853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

同治二年(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

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击败法国军队。

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188 9年,调湖广总督。

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

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对张之洞的评价

对张之洞的评价

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出⽣在⼀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来的是西⽅资本主义国家的⼊侵。

纵观张之洞的⼀⽣,他既有积极的⼀⾯,也有⼀些消极的因素在⾥⾯,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于过的。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乎贯穿于他的⼀⽣,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奉命署理旋补授两⼴总督。

任内⼒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的确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主抗⽇,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的说服,虽然成效不⼤,但毕竟尽到了⼀个做⾂⼦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法达到的,他的⼀⽣中,最⼤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是他开启了中国重⼯业和教育事业的长⾜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的重⼯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冶铁矿、汉阳铁⼚机器⼚、钢轨⼚、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局、制⾰⼚等⼀批近代⼯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成为当时亚洲最⼤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业尤其是军事⼯业为龙头的湖北⼯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

在教育⽅⾯,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较领先的,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的为之努⼒奋⽃,在继续主张改⾰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刘慰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塑造的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形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张之洞所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晚清新政”的重头戏,为武昌首义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湖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一些张之洞开一时风气之先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方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清代名臣张之洞于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18年间,办工业、兴工商、重教育,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第一大城市和现代化进程的带头者,成为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洋务中心之一,进而使在洋务运动中早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湖北后来居上,快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向了现代化。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为兴鄂方略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资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商、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很重视交通,尤其重视铁路。

他认为,铁路是启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阀门。

张之洞正是因力主修筑芦汉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的。

在张之洞督鄂之前,铁路均在沿海地带,是他使湖北成为内陆第一个有铁路的省份。

1906年,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全线通车;1891年—1892年,他为了汉阳铁厂的生产,在大冶修筑铁山至石灰窑码头的运矿铁路35公里;1901年,他参与筹划粤汉铁路的分段施工;1903年,又提请清政府修筑川汉铁路。

铁路运输的形成,一方面为铁厂、枪炮厂等工业企业的原料运输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武汉商品物流更加畅快。

张之洞也很重视水上交通运输。

1889年底,他以“鄂省轮船无多”为由,奏请调广东省兵轮“广昌号”归鄂使用,并改名为“楚材号”,归湖北铁政局调遣。

从此,两湖地区有了自己的轮船。

1897年,他批准成立鄂湘善后轮船局,置轮船六艘,航行于汉口和湘潭之间。

此后,一些大企业还自备有轮船码头,如汉阳铁厂在1907年已有轮船14艘,从株洲运萍乡之煤、从石灰窑运大冶之矿石至汉阳,从汉阳运铁至南京、九江、上海等地。

同时,国外的一些船商会也利用汉口的港口优势,开通各种国际航线,使汉口成为国际港。

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可直达德国、荷兰、埃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城市。

汉口港口的充分利用,使长江航道变成黄金水道,也使武汉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台阶。

张之洞还以武昌为中心,形成17省市的电报、信函通讯网。

1890年,铺设完成汉口至襄阳电报线;1900年,汉口、武昌设立电话局;1904年,成立电话公司;1897年,在汉口设邮政总局,办理邮件快递,并于第二年开办了汇兑业务。

在其离任时,湖北已形成汉沪、汉京、汉川、汉粤、汉湘5条有线电报干线;湖北省电报局有分局28家,大小邮局代办所300余处。

铁路、航运、电讯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诱发了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了本地商品流通,也为农业的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湖北武汉成为铁路车辆、船舶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现代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促进民族经济全面发展
张之洞督鄂期间大办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以官办工业带动民族工业,加速了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在当时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规模的同类企业,引进的设备技术是亚洲最先进的,与当时钢铁工业发达的欧洲相比,也在先进行列。

1890年创办的枪炮厂,在技术和设备上在全国也是最先进的。

在轻工业方面,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织局、湖北制麻局、湖北布官局、湖北毡呢厂等形成了纺织行业比较完备的系统,其设备和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前期居全国前列。

湖北武汉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在官办企业出现一些困境时,张之洞还把私人资本吸引到现代工业领域,形成官督商办模式。

如:1902年湖北缫丝局连同织、麻、
纺三局,以官督商办的形式租给应贸公司。

汉阳铁厂在竞争加剧、资金欠缺的情况下,亦改成官督商办形式。

由于张之洞所办国有企业的前向效应,导致一批民营企业的兴起。

他也积极为这些商办企业出资,为他们批准专利,鼓励他们发展。

如汉口扬子机器厂、既济水电公司、汉口的火柴厂等,都得到了张之洞的大力支持。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1890年—1907年),湖北工业的投资额约为1863年—1889年投资额的8倍,至1911年,武汉已有较大型的民族资本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工业已经压倒了外资企业,中国商人资本已经超过了外商资本,甚至超过了国有资本,大大突破了以往外资独占武汉经济的局面,促进了私人资本的起步和发展。

武汉也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民营企业基地。

张之洞以先重后轻的模式发展工业,以汉阳铁厂为龙头,带动铁矿、煤矿、建材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发展轻纺工业;同时,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为依托,发挥都会城市在生产流通中的聚散作用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带动了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重商业,兴商埠,发挥传统商业优势,重塑现代城市流通功能
在张之洞看来:“农工商三事,相互表里,相互钩贯。

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

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

”张之洞在大兴工业的同时,也注意结合湖北商业的传统优势,实施一系列有影响的商政。

他认为,汉口地处长江中下游商业要冲,铁路之枢纽,应设立一商业机构。

他于1902年在汉口创办两湖劝业场,场内分三块:“内品劝业场”陈列湖北本土产品,“外品劝业场”陈列外省及外国产品,“天然劝业场”则陈列两湖各种土特产、五金矿产等,以此招揽中外商人购买。

张之洞按洋式组建商业机构,主张“采彼长技以为自强之助”。

1898年在汉口创设商务公所,陈列湖北农副产品,并邀请中外商人参观以拓展销路。

同时,张之洞还非常重视商业的管理与从商经验、方法和商业信息的传播。

他于1898年改汉口的劝工劝商公所为商务公所(1900年改为商务局),形成全省商政管理机构的核心。

在1905年—1907年间,成立各种民间商会,以利各地商人交流。

1900年汉口商务局还创办《湖北商务报》,以沟通商业信息、宣传商务政策。

同时,他对民族商品免厘轻税,以提高其竞争力。

在张之洞兴商的大力倡导下,通过沪汉联办的特色贸易优势,汉口从内贸型商业重镇一跃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埠。

汉口的茶叶每年外销80—90万担之间,进出口额在1905年突破3500万两。

汉口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汉口的茶叶也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汉口港岸进出口货物净值由1889年的760万海关两增至1907年的11507万海关两(仅次于上海)。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使武汉成为长江货流长廊与华中地区货流网的中枢。

四、规范货币发行,兴办金融机构,促使华中金融中心的形成
张之洞为便利商品交易,适应日益增多的华洋交易,解决银钱不够用的钱荒、银荒问题,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原来铜钱局的场所上添置机器铸造制钱;二是新铸面额较大的铜钱;三是开铸银元,避免华商和洋商在往来中由于折算而产生争执。

湖北所铸银元非常优良,在沿海、沿江等地通行。

湖北一度成为铸造银元的基地。

张之洞为了满足工矿企业在资金融通上的需要,在武昌开办湖北官钱局,这是湖北第一家具有现代特征的金融机构;1897年,成立湖北境内第一家本国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汉口分行;1906年,国家银行在汉最早设立的机构——户部银行汉口分行成立。

同时,传统的钱庄业务也从经营货币兑换扩大到从事商业款项收支、资金融通及划汇业务,并逐步向现代型金融机构转化。

至1925年,武汉本国银行已发展到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内地金融机构最多、现代货币铸造最多的地方,并成为了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

五、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探索近代教育体系
张之洞认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在他看来,实业教育不仅使人们具有生计的技能,也使人们学有所用,发挥各人的才智,于国于己都有好处。

张之洞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改变书院以往研习儒家经典的传统。

在兴办学堂方面,以提高学生技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创办的学堂涵盖多个领域,如湖北算术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外语)、湖北务农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农务学院等,涉及了教育、军事、工、农、商等多个领域。

这些学堂不仅为近代湖北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新式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张之洞还选派学生出国“游学”,湖北成为当时清派留学生最多的省份。

武汉一度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不仅引起朝野关注,甚至“东西各国文武官员及游历之士,来观鄂省书院学堂者不可胜数,往往遍览详询,视为至大至要之事。

”还有编练“新军”,也是张之洞“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湖北新军首举义旗,全国响应,才彻底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奠定了共和政制之基。

综上所述,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胸怀、气魄、胆识和远见,和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为重点、以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方略,以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教兴鄂、重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发挥本地优势等战略举措。

在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湖北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以从其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