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和“悱”分别表示()。

A. 愤怒,郁闷B. 努力,困惑C. 愤怒,愤怒D. 困惑,困惑3. 以下哪句诗不是出自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字,其意思是()。

A. 温暖B. 复习C. 温和D. 温度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其中“焉”字的意思是()。

A. 那里B. 这样C. 于是D. 哪里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学而》,其中“诲”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其中“子衿”指的是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其中“凌”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中“规矩”指的是_________。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其中“骥”指的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解释《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六年级下语文试卷文言文二则人教统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试卷文言文二则人教统编版(含答案)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请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什么?(二)阅读课外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

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

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

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

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

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

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清晰——()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喜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老子》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B. 不冒险,就得不到成功。

C. 不进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D.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成功。

答案:B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春秋》答案:C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道路。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径。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路径。

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

答案:学而不厌2. “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名言。

答案:温故知新3. “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态度。

答案:学而时习之4. “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态度的描述。

答案:君子坦荡荡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吾日三省吾身”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东周列国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东周列国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东周列国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

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民有饥冻,全不抚恤。

大夫石祁子,贤臣也。

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

”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

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注。

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

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

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

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

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

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注】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鸣善.舞()(2)即时敛兵授甲.()(3)百姓始.稍稍复集()(4)命鼓.行而进()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4.翻译下面的句子。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参考答案1.【答案】(1)善于,擅长(2)盔甲(3)才(4)击鼓进军2.【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A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项中的“之”是代词,解释为“它”;C项中的“之”是动词,解释为“去,到”;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故本题选D。

3.【答案】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解析:划分这个句子的朗读停顿,需要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当时,卫懿公想要用车载着鹤外出游玩。

“时”交代时间,是状语,卫懿公是主语,后面的“欲载鹤出游”是谓语部分。

这样停顿就可以划分出来了: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4.【参考答案】向百姓征收重赋,来作为鹤的粮食。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字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B. 春风又绿江南岸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B解析:A项中的“爱子”表示“爱孩子”,B项中的“绿”表示“使……变绿”,C 项中的“青青”表示“颜色深而鲜艳”,D项中的“知之”表示“知道”。

B项中的“绿”字义与其他三项不同。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都相同的是()A. 静好、安好、好友B. 江山、江河、江水C. 山河、山水、山川D. 雨水、雨露、雨滴答案:D解析:A项中“静好”、“安好”、“好友”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B项中“江山”、“江河”、“江水”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C项中“山河”、“山水”、“山川”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D项中“雨水”、“雨露”、“雨滴”的字形、字音、字义都相同。

二、填空题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______。

答案:口到解析:这句话出自《弟子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用眼、用口。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___。

答案:汗青解析: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谁没有死过,但只要留下一颗忠诚的心,就能永载史册。

三、翻译题1.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______。

答案: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2. 《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______。

答案: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知识的看法。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鹿柴》一诗,回答问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请解释“空山”、“返景”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空山表示没有人的山谷,返景表示阳光从山谷中反射出来。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课内阅读。

ㅤㅤ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wéi wèi)宋国笑。

(1)用“横线”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兔走触株”一句中“走”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

现在我们说“走”,一般是指(A.走路,步行B.跑);而在这一句中,“走”的意思是(A.走路,步行B.跑)。

(3)当农夫看到兔子“折颈而死”的时候,他会想:“当他守着树桩的时候,他会想:(4)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偶尔有一次没有认真复习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就不再重视复习。

这种想法就像(人物)一样,是在(成语)。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不需要劳动就能收获。

B.选文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想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

2.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ㅤㅤ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④。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⑤?ㅤㅤ【注释】①涉(shè):过,渡。

②遽(jù):匆忙;急。

③契(qì):用刀雕刻。

④坠(zhuì):落,掉下。

⑤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2)结合注释,“遽契其舟”的意思是A.急忙用刀做了一艘船B.急忙在船上用刀在剑掉下的地方做了记号(3)这个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剑,因为“”(用原句填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B.遇到问题后,要懂得寻求他人的帮助。

人多才能更快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3.回忆二年级读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读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揠苗助长ㅤㅤ宋人有mǐn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③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⑤助苗长矣!”其子qū趋⑥而往视之,苗则gǎo槁⑦矣。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

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出自()。

3.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忠心耿耿的一句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上一句是()。

5.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自己()。

答案:1. 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2. 《荀子·劝学》。

3. 不求闻达于诸侯。

4. 白日依山尽。

5.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句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首先看到的是什么?A. 桃花B. 泉水C. 农田D. 房屋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曹操4. 下列哪篇古文不是出自《史记》?A. 《陈涉世家》B. 《项羽本纪》C. 《管晏列传》D. 《出师表》5.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以下哪首诗?A. 苏轼《赤壁赋》B. 杜甫《春望》C. 王安石《泊船瓜洲》D. 孟浩然《春晓》答案:1. C2. A3. D4. D5. C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请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 上天要让一个人承担重大的责任,必定要先让他经历内心的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肌肤挨饿,使他的生活贫困,使他的行为受到干扰,这样来激发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选D。

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游于太山,有乡人张老者,问于孔子曰:“太山有柴也者,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不祭则废其礼,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张老曰:“敢问何谓义?”孔子曰:“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张老曰:“然则吾闻太山有金,其取之也,必以礼。

不取,则废其礼;取之,则其地可富。

吾欲取之,其可乎?”孔子曰:“夫太山之金,其得之也,非其有也。

子欲取之,则必以礼。

不取,则吾子之心有愧;取之,则吾子之德有损。

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节选自《孔子家语》)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少牢,古代祭礼中用的牲畜,指羊和猪。

B.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谄,巴结,讨好。

C. 是谓义也:谓,是,这。

D. 吾子何求而不得:求,请求。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孔子和张老的对话,阐述了“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道理。

B. 张老对太山有柴也者的祭祀问题,表现了他对礼仪的尊重。

C. 孔子认为太山之金非其所有,主张以礼取之。

D.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对礼仪、道德的重视。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1)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2)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古代对马匹鉴赏家的美称。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仅。

C.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指马匹并列而死。

D. 不以千里称也:称,称赞。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比喻,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B. 文章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期末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①墙坏。

其子曰:“不筑②,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③亦云。

暮④而果⑤大亡其财,其家甚⑥智⑦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雨:下雨。

②筑:修补。

③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指邻居家的老人。

④暮:晚上。

⑤果:果然。

⑥甚:很。

⑦智:认为……聪明。

1.读一读,用“/”标出朗读节奏。

(共两处)暮而果大亡其财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邻人之父亦云②暮而果大亡其财③而疑邻人之父3.请写出文中两个表示“说”的意思的字。

____________ 。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 。

5.文中富人家墙坏了,“邻人之父”说了什么?请你联系文中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 。

6.你觉得文中的富人做得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 。

课外阅读。

月中无物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如果。

②物:指人和事物。

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7.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尝月下戏()A.嘲弄,开玩笑B.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艺术C.指具体剧种D.玩耍②不然()A.这样,如此B.然而C.表示一种语气D.同“燃”8.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

①人语之曰。

____________ 。

②无此必不明。

____________ 。

9.徐孺子的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①于洛②,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程颐:宋代著名学者。

②洛:洛阳。

③游酢:宋代学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时盖年四十矣时与游酢侍立不去11.文中的“瞑坐”是指,“瞑”应解释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韩非子·五蠹》)B. 子路率师而进,及国,国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C.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逍遥游》)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礼记·中庸》)D. 水落石出,山高水长。

(《汉书·司马相如传》)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滕王阁序》)B. 江城如画,千峰竞秀。

(《滕王阁序》)C.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与文言文中的意思不同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后汉书·马援传》)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庐山谣》)5. 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主语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为政》)D.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咏鹅》)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15分)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为设果(____________ ) ②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2.给下面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①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____ )A.拜访B.(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A.表示____________B.给——看3.根据语境填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如果来的是李先生,他可能会说:“____________”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不)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6.“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7.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矛之利( )(2)于物无不陷也( )(3)或曰( )9.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10.请你用“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

第1页 共22页 ◎ 第2页 共22页绝密★启用前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 (选择题)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36分 ,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却只漫浪(随意)诵读 B.学而不厌(满足)C.万马齐喑(沉默)D.干将(得力将士)发硎2. 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中“故”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菱?C.故⋅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你没有讲清楚呀。

D.如果你再故⋅意捣乱的话,我就不客气了!3.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 B.通国之善弈者也 C.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4. 一年有几个季节( ) A.1个 B.4个C.3个D.2个 【考点】5. 选择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_______( ) A.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B.专心致志 致敬C.人与自然 与之俱学6.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盖士人读书(泛指知识阶层)B.第三要有恒(恒心)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D.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常常)7.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说) C.心到最急(亲近) D.眼口岂不到乎(难道)8.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随意春芳歇(休息)B.王孙自可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C.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D.敏而好学(聪敏)9.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B.九州生气恃风雷(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C.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表示赞叹,相当于“啊”)D.干将发硎(磨刀石)10.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以……为耻)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智”,智慧)C.默而识之(认识)D.诲人不倦(教诲)11. “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中“因”的意思是( ) A.原因 B.于是 C.凭借;依据1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是“去,到”的是( )第3页共22页◎第4页共22页A.惊弓之鸟B.鸭有局促不安之相C.所过之处,枝折花落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卷II(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日积月累。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愉快)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知识)C. 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整齐)答案:D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B.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你)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行走)D.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答案:B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曰:“君子不器。

”(器:工具)B.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勾结)C.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D.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比喻)答案:D二、填空题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贤人,就要______;见到不贤的人,就要______。

答案:思齐焉;内自省也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答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翻译题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经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了。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请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实用文档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八、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甚奇其对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③定国乃谓邑子曰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1.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