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影响》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影响》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自然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措施。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第一课时: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灾害的定义(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原因。

3.自然灾害的分类(20分钟)分别介绍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常见自然灾害,并讲解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开展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1.复习(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

2.自然灾害的影响(20分钟)分组展示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讨论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灾害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并总结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共同影响。

第三课时:自然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措施1.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种自然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措施,并汇报讨论结果。

2.应对和防范措施介绍(20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自然灾害应对和防范措施,如地震避震措施、台风防护措施等。

3.实践活动(15分钟)分组进行应对和防范措施的实践活动,如在模拟地震中的避震演练等。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20分)包括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积极程度等。

2.作业评价(30分)布置相应的作业,包括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分析、个人的防灾知识总结等。

3.考试评价(50分)设计一份考试,考察学生对自然灾害定义、分类、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教案

探究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教案

教案一:探究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表现形式2.掌握不同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3.知晓自然灾害对人类所处环境的影响4.通过探究自然灾害,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1.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所处环境的影响2.掌握如何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探究自然灾害,切实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2.如何从实践出发,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教学方式:1.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自然灾害的相关调查和研究2.讨论掌握防范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对措施3.基于校园环境,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定义、种类和表现形式2.不同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3.自然灾害对人类所处环境的影响4.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新闻报道,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普遍性。

步骤二: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所处环境的影响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所处环境的影响,包括水旱、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步骤三:认识防范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对措施讨论不同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方法,例如:地震防范、洪涝灾害防治、防风防沙等。

步骤四:进行模拟演练利用校园环境,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步骤五:总结通过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普遍性,并且明确灾害防范和应对的重要性,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练,进行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包括情感态度、认知理解、操作技能等,以期测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小结: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一系列灾害事件,它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灾难。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方案设计】【新课导入】2010年伊始,世界发生了几次大的灾难。

先是海地和智利先后分别发生7.3级(造成30多万人伤亡,其中包括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人员)、8.8级地震(震后引发的海啸,波及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太平洋沿岸国家)。

3月份,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又发生爆炸,造成39人死亡。

4月份,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气候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我国也是灾难不断。

先是西南地区五省市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造成242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而后4月的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2000多人遇难。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一下,上述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影响?【教学建议】自然灾害是伴随着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防灾减灾是人类持之以恒的重要任务。

要担此重任,了解并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并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重点突破以下几个问题: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以及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读报等方式搜集展示一些近期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变现象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变的区别,归纳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2.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教材中“不同灾种的灾情报告样例”及不同受灾体在不同灾害中的不同受灾方式的组图,加深对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认识。

注意强调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伤害。

对于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可以通过森林大火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和火山灰污染环境,影响气候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1 自然灾害的定义1.2 自然灾害的分类1.3 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第二章: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因素2.1 自然灾害的成因2.2 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2.3 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范第三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自然灾害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3.2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3 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3.4 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灾害的应对与恢复4.1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4.2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4.3 自然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第五章: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5.1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5.2 我国自然灾害的应对政策与实践5.3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第六章:自然灾害案例分析6.1 地震案例:1999年中国台湾集安地震6.2 洪水案例:1998年中国长江洪水6.3 台风案例:2013年菲律宾海燕台风第七章: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减少7.1 地震防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2 洪水防范:洪水预警与防洪工程7.3 台风防范:台风预警与防台风措施第八章: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8.1 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地震前兆观测与数值模拟8.2 洪水防控技术:遥感技术在洪水监测与减灾中的应用8.3 台风路径预测技术:气象卫星与大数据分析第九章: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9.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洪水、地震、台风风险评估9.2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规避、减轻、转移与接受9.3 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完善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第十章:社区与家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10.1 社区自然灾害防范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10.2 家庭自然灾害防范措施:家庭防灾减灾实用指南10.3 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演练第十一章:国际自然灾害响应与救助11.1 国际灾害响应机制:联合国与国际Red Cross 的角色11.2 国际灾害救助实践:案例分析与人道主义援助11.3 跨国灾害救援合作: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合作框架第十二章: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辅导与康复12.1 灾害心理创伤:灾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12.2 心理康复工作:重建灾民心灵家园的策略与方法12.3 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政府在灾后心理康复中的作用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的自然灾害管理13.1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管理:理念与实践的结合13.2 生态补偿机制:自然灾害预防与生态环境修复13.3 低碳发展:减少自然灾害风险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第十四章:自然灾害教育与公众参与14.1 自然灾害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宣传的重要性14.2 公众参与灾害管理:提高社区灾害防范能力的途径14.3 灾害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第十五章:未来挑战与前景展望15.1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未来灾害风险的预测与挑战15.2 科技进步与灾害管理:新技术在灾害防范与应对中的应用15.3 灾害管理策略:构建更加有效的灾害管理体系与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的重点在于全面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与影响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对与恢复、案例分析、防范与减少、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风险评估与管理、防范教育以及国际响应与救助等方面。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抢答的方式与点将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课程达标训练”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层级
思维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灾情、受灾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域差异。根据这些关键词,理清楚基本概念,弄明白特性以及成因。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个问题:1.自然灾害发生需要的条件;2.自然灾害的危害的表现;3.自然灾害危害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展区展示要求板书美观大方,内容简洁明了。
PPT展示汶川地震、余姚洪水的图片以及教材图1.1至图1.8展示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以及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破坏的差异。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导入
【旁白】通过视频我们可知21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水灾、飓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数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2.5万亿美元、许多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自然灾害的危害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表现出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积极探索的兴趣。
2.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课前预习,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了解自然灾害危害的表现。
学生认真倾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员伤亡
(二)财产损失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南极雪崩》、《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展示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差异以及自然灾害给人类、财产和资源环境带来的破坏。

(2013选5_01)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2013选5_01)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学生为主的活动 听讲。
设计意图 从人地关系 角度认识模 块学科地位。 对自然灾害 的相关基础 知识形成初 步认识。 构建自然灾 害的含义、 形 成条件及灾 情影响因素 的知识结构。 比较同一自 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 地域差异。
自主学习 讲评
学生板演展示、点评预习成 果。正确说出自然灾害的含 义、 形成条件及灾情的影响因 素。 随教师对自然灾害的含义、 形 成条件及灾情的影响因素等 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 构。 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准 备。 观看视频, 对印尼海啸形成直 观认识。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问题。 从板块构造入手分析苏门答 腊岛地震多发的原因, 分析印 尼海啸造成斯里兰卡和苏门
课题名称: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师姓名:曹成立 年级:高二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人教版选修 5 教龄:24 年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课标解读: “比较”属于应用层次的认知水平,限定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地域差异” ,规定了教学中必须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 “自然灾害”是一个基本 概念,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自然灾害; “同一自然灾害”限定了案例中灾害的类型必须相同, 但没有规定必须选取哪一类灾害,因此教学时可以选取任一灾害类型来进行教学; “造成危 害程度”即灾情,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灾情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知道比较的角度, 并进一步分析灾情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 理论依据: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验到的或从媒体中获得到的 关于灾害和灾情的感性认识) 、原有认知结构(无序的关于灾害和灾情的知识碎片,知识结 构不完善)与新知识(关于灾害和灾情的科学的理性认识) 、新认知结构(完善有序的灾害 与灾情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地位与作用: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需要广泛运用高中必修三个 模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已有知识,是地理学实用性、实践性最强的一门 分支。 本节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的开篇,是后续学习自然灾 害相关知识的理论基础。 本节涉及的基本概念:自然灾害、灾情。 本节涉及的基本原理:灾害的形成条件、灾情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本节涉及的基本方法:地理比较法。 教学材料的取舍:教材图文材料丰富、案例通俗易懂,绝在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 读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印尼地震、海啸的案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迁移 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等术语比较 生僻,且课标中亦无此类表述,因此教学中将之弱化,替换以“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自然异常变化”等学生已有概念。 (四)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高二文科普通班。 已具备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相应的能力: 具有生活中体验到的或从媒体中获得到的 关于灾害和灾情的感性认识;必修 1 中学习过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及其影响,也学习过板 块构造理论,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需要补充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应的能力:对灾害与灾情缺少科学、理性、系统的 认识;板块构造理论遗忘较多;世界地理定位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含义、形成条件及灾情的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印尼海啸造成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岛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二)教学难点: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设计5: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5: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过程与方法:资料分析问题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⑴生理、心理方面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及实际操作。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整合观点,形成小组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特别是地震、台风、洪水等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自然灾害分析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二)教学设想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关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分析其成因、影响及我国相应的防范措施。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自己所居住地区或熟悉地区的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其成因。要求图文并茂,标注清晰。
3.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1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1

课堂练习:
5.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灾能力强,关于其危害 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知识结构
定义 自然灾害 自 然 灾 害 及 其 影 响
自然 异变 受灾 体
灾 情
灾害 事件
课堂练习:
2.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3.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B ) A.自然异常变化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课堂练习:
4.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是(D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财产 损失 社会 失稳 资源 破坏
社 会 属 性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 【合作探究】 哪些不是?为什么?
(1)1952年9月17日, 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 ,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 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属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而没有造成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交通道路、港口、航道 设施等
3·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具有
滞后性和隐蔽性
广泛性和长远性
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合作探究】 根据上图,想一想,在灾害强度相同的 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 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了解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二、教学内容1.定义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2.分类介绍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等常见自然灾害;3.讲述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4.探讨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5.研究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3.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措施。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授;2.互动式探究;3.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概念和特点1.定义: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特点;2.特点:自然发生、时间性、不可预测性、区域性。

2.分类介绍1.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2.气象灾害:台风、龙卷风、洪涝、旱灾、冰雪灾、暴雨、干热风、沙尘暴等;3.水文灾害:洪水、旱灾、涝灾、渍涝等。

第二节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2.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3.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2.气象灾害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3.农业、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4.环境受到破坏。

3.水文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2.农业和城市建设受到严重破坏;3.水质受到污染。

第三节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措施1.防范措施1.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测;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3.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2.减灾措施1.灾后重建;2.加强环境保护;3.强化公民意识和教育。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2.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影响;3.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4.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讲义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讲义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讲义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什么是自然灾害呢?简单来说,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它具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气象灾害就像我们熟悉的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交通瘫痪;洪涝会淹没农田和房屋,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干旱则让农作物缺水,影响收成;台风的狂风暴雨能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寒潮则带来急剧的降温,对农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地震的威力巨大,能瞬间让房屋倒塌,夺走许多人的生命;滑坡和泥石流常常在山区发生,它们来势汹汹,会掩埋道路和村庄;火山喷发不仅会喷出岩浆和火山灰,还可能引发地震等次生灾害。

海洋灾害包含风暴潮、海啸、赤潮等。

风暴潮和海啸会冲击沿海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赤潮则会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危害渔业资源。

生物灾害像是蝗灾、鼠灾、森林火灾等。

蝗灾会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鼠灾会破坏庄稼和传播疾病;森林火灾不仅烧毁大片森林,还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自然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系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

例如,大气环流的变化、海洋温度的波动等,都可能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其次,地球的地质构造运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能影响局部的气候,增加暴雨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突然性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比如地震,可能在瞬间发生,没有给人们太多的准备时间。

高中地理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人教版选修5)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预习交流 2
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情况也相同,这种说法对吗?并说 明理由。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员的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 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 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程度不同。如下图所示: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2)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形成条件中的自然异变,是致 灾因子之一。第(2)题,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 密度和抗灾救灾投入密切相关,但与太阳高度无关。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主题一 自然灾害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2014 年 4 月 10 日,海南省澄迈县欣才学校组织学生到文昌 春游,一辆载有 43 名学生的大巴车在文昌市至宝芳墟 23 千米处发生侧 翻,造成 8 名学生死亡、32 名师生受伤。 材料二: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并 引发海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截止到 5 月 13 日下午 3 时为止,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 1.5 万人,另外还有 9 506 人失踪。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4.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如 下图所示:

学案5: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案5: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学会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来描述自然灾害;2.掌握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预习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自然灾害是指由于造成的、、、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

思考:自然异变一定会带来自然灾害吗?为什么?【跟踪练习】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2004年12月1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发生地震B.2003年,我国广东、北京等省发生“非典”C.2005年11月,松花江甲基苯污染D.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

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者的共同作用。

【跟踪练习】自然灾害情况的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共同的作用。

据此完成(1)~(4)题。

(1)孕灾环境包括( )。

①大气圈②岩石圈③水圈④生物圈A.①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属于致灾因子的是( )。

①洪水②山崩③地球表层④自然环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有( )。

①致灾因子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危害和不利影响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那海沟【自主学习2】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为衡量标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6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2.学会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3.掌握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一场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突害的客体。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受灾体、致灾因子)(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人类在自然灾害中除了受到伤亡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1)直接财产损失:自然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点: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讲义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讲义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讲义一、什么是自然灾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就像一个不期而至的“捣蛋鬼”,时不时地给人类带来麻烦和痛苦。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灾害呢?简单来说,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这些自然因素可以是地球内部的力量,比如地震、火山喷发;也可以是大气的变化,像是台风、暴雨;还包括水圈的异常,比如洪水、海啸;甚至是外层空间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引起的磁暴。

自然灾害具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它们往往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就像地球在“发脾气”。

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都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甚至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洪水洪水通常是由暴雨、河流决堤或冰雪融化等原因引起的。

大量的水流淹没陆地,冲毁农田、房屋和基础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它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建筑、交通和农作物造成巨大破坏。

4、干旱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导致土地干旱,农作物缺水枯死,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

5、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巨大海浪。

海啸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能够迅速淹没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和气体喷出地面,不仅会对周围地区造成直接破坏,火山灰还可能影响气候和交通。

7、滑坡和泥石流在山区,陡峭的地形和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大量的土石混合物流泻而下,摧毁沿途的一切。

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每种自然灾害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的岩石圈被分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和相互碰撞、挤压。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释放,导致地壳发生震动,形成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 (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

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