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分类讲解

上海中考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分类讲解
上海中考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分类讲解

九年级年级数学学科

相似三角形

知识点1:相似形

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称为图形的放缩运动.

2.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就得到与它形状相同的图形. 3.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的图形,即相似形.

4.如果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形,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

知识点2:比例线段

1.一般来说,两个数或两个同类的量a 与b 相除,叫做a 与b 的比,记作a :b (或a

b

),其中0b ≠.a 除以b 所得的商叫做a 与b 的比值.如果a :b 的比值等于k ,那么=a kb . 2.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3.如果:a b =:c d (或

=a c

b d

),那么就说a b c d 、、、成比例.其中a 叫做第一比例项,b 叫做第二比例 项;c 叫做第三比例项;d 叫做第四比例项.

4.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 称比例线段.

5.如果比例的两个内项(或两个外项)相同,那么这个相同的项叫做比例中项.如:a b =:b c (:b a =:c b )时,b 叫做a 和c 的比例中项.a 、b 、c 满足:2b ac =.

6.比例的基本性质:

(2)比例线段的比例式中,只要乘积形式不变,a b c d 、、、的位置可以灵活变化.

=a c b d ,则=a b c d 、b d a c =、c d a b =、b a d c =、c a d b

=、=d c b a 、=b d a c . 【思考】判断命题“如果=ad bc ,那么=a c

b d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

7.合比性质:如果=a c b d ,那么++=

a b c d

b d ; 如果=a

c b

d ,那么=

a b c d

b d --; 如果=a

c b

d ,那么=

++a c

b a d

c ; 如果=a c b

d ,那么=

a c

b a d

c --. 8.等比性质:如果==a c k b

d ,那么+===+a c a c

k b d b d

(+0b d ≠);

如果

====a c e m b d f n L L ,那么++++=====++++a c e m a c e m k b d f n b d f n

L L L L (++++0b d f n ≠L L ).

9.如果点P 把线段AB 分割成AP 和PB (AP >PB )两段,其中AP 是AB 和PB 的比例中项,那么称这

种分割为黄金分割.点P 称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P 与AB 黄金分割数,它的近似值为0.618.

知识点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

1.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

比例.

2.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 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 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推论: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的延长线(这两边的延长线在第三 边的同侧)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注意】在运用判定定理时一定要是两边上的比才能得平行。

5.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总结】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以理解为基本图形:“井”字形.

6.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如果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 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知识点4:三角形的重心

1.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2.三角形重心的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这个顶点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知识点5: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它们各有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也可以表述为“两个三角形相似”、“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相似” . 2.对应相等的角的顶点是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以对应顶点为端点的边是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这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意】

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与表述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顺序有关.

4.两三角形相似用相似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

例如,在△111A B C 与△222A B C 中,若12A A ∠=∠,12B B ∠=∠,12C C ∠=∠,111111A B AC B C

==,则△111

A B C

与△222A B C 相似,其中点1A 与点2A 、点1B 与点2B 、点1C 与点2C 分别是对应点,记作△111A B C ∽△222A B C . 知识点6: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三角形相似的传递性: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与同一个三角形相似,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直线l 截△ABC 两边AB 、AC 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ADE 与原三角形△ABC 相似.

3.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 4.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 三角形相似.简述为:斜边和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注意:因为三角形的高线可能不在三角形内部,所以高线不具备相关的判定推论.

知识点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当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理,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相似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思考】我们一般从哪些角度来讨论一个三角形?

我们一般从角和边两方面出发来讨论三角形,当我们知道边角的对应关系之后,那么相关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分别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

2. 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边之和,面积可用一边及这边上的高来表示,可见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有直接关系: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知识点8:向量的有关概念

1.规定了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指向,这时线段的两个端点有顺序,

【思考】我们知道线段PQ 与线段QP 是一样的,那么有向线段PQ u u u r 与有向线段QP u u u r

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

么它们有什么差别?

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也叫做向量的长度(或向量的模). 【思考】在数学中,时间和速度都是向量吗? 3.向量的表示

(1)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就表示向量的长度,有向线段的方向就表示向量的方向.如果

有向线段AB u u u r 表示一个向量,通常就直接说向量AB u u u r

.这个向量的长度记作AB u u u r ,它是一个数量; (2)向量还可以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在上方加箭头表示,如a r 、b r 、c r 、…….向量a r 的长度记作a r

知识点9:向量的线性运算

1. 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相等的向量.

2.方向相反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互为相反向量.向量a r 的相反向量用a -r

表示.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思考】向量AB u u u r 与BA uu u r

是什么关系?

4.一般地,我们把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r

规定0r 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或者说不确定);00=r

. 5.长度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设e r 为单位向量,则1e =r .

1.零向量0r 的方向是任意的,0r

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2.平行向量

(1)平行向量不具有传递性,即根据a r ∥b r ,b r ∥c r ,只有在0b ≠r r

时才可以得到a r ∥c r ;

(2)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也可以叫做共线向量;

c

a

b C

A

B

c

a B

锐角的三角比

知识点1:锐角的三角比

1.如图,在Rt △ABC 中,90C ∠=o ,直角边BC 和AC 分别叫做A ∠的对边和邻边. 2.(1)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锐角的正弦.

===A BC a sinA AB c 角的斜锐对边边.

(2)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锐角的余弦.

===A AC b

cosA AB c

角的斜锐邻边边.

(3)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这个锐角的正切.

===A BC a tanA A AC b

角的角的锐对边锐邻边.

(4)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这个锐角的余切.

===A AC b cotA A BC a

角的角的锐邻边锐对边.

1.特殊角的锐角三角比:

知识点3:解直角三角形

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在Rt △ABC 中,C ∠=90°,则它的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这五个元素间有以下关系: (1)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222

h

αl 铅

垂线水平线

视线

视线仰角

俯角

(3)边角之间的关系:A sinA ∠=的斜对边边;A cosA ∠=的斜邻边边;A tanA A ∠=∠的的对边邻边;A cotA A ∠=∠的的邻边

对边

知识点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水平线:水平面上的直线以及和水平面平行的直线.

2.铅垂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线,我们通常称为铅垂线.

3.在测量时,如图,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

做俯角.

4.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h

i l

=.

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如i =1︰1.5. 5.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 坡度i 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 h i tan l

α==.

1.方向角: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小于 90°的角,通常表达成北(南)偏东(西)* 度.若正好为45°,则表示为西(东)南(北)方向.

2.方位角: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θ的取值范围 为0360θ≤

二次函数

知识点1:二次函数

一般的,解析式形如2y ax bx c =++(其中a b c 、、是常数,且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知识点2: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1.抛物线2y ax =(其中a 是常数,且0a ≠)的对称轴是y 轴,即直线0x =;顶点是原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由a 所取之的符号决定,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上,顶点式抛物线的最低点;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下,顶点式抛物线的最高点. 2.抛物线2y ax c =+(其中a 、c 是常数,且0a ≠)的对称轴是y 轴,即直线0x =;顶点坐标是(0,c ).

3.抛物线2()y a x m =+(其中a 、m 是常数,且0a ≠)的对称轴是过点(m -,0)且平行(或重合)于y 轴的直线,即直线x m =-;顶点坐标是(m -,0).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上,顶点式抛物线的最低点;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下,顶点式抛物线的最高点.

4.抛物线2()y a x m k =++(其中a 、m 、k 是常数,且0a ≠)的对称轴是过点(m -,0)且平行(或重合)于y 轴的直线,即直线x m =-;顶点坐标是(m -,k ).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上,顶点式抛物线的最低点;当0a <时,它的开口向下,顶点式抛物线的最高点. 4a

口向下,顶点式抛物线的最高点.

6.一般地,对于抛物线2y ax bx c =++,沿着x 轴正方向看,可见它的变化情况如下:

当0a >时,抛物线在对称轴(即直线2b

x a =-

)左侧部分是下降的,在对称轴的右侧部分是上升的; 当0a <时,抛物线在对称轴(即直线2b

x a

=-)左侧部分是上升的,在对称轴的右侧部分是下降的.

知识点1:圆和扇形

1.用字母C 表示圆的周长,d 表示直径长,r 表示半径长,那么2C d r ππ==. 2.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3.设圆的半径长为r ,n o 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l ,那么180

n

l r π=

. 4.设圆的半径长为r ,面积为S ,那么2S r π=.

5.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设组成扇形的半径长为r ,圆心角度数为n o ,弧长是l ,那么21

=3602

n S r lr π=扇形.

知识点2:圆的基本性质

一、圆的确定:

(一)相关定义:

1.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所成的图形.

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

2.在圆所在的平面上,以圆周为分界线,含圆心的部分叫做圆的内部(简称圆内);

不含圆心的部分叫做圆的外部(简称圆外).

【总结】

圆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为圆心,对称轴为过圆心的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一般来说,对于给定的一个圆,平面上的点与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2.设一个圆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

点P在圆外d R

?=;

点P在圆上d R

?<.

点P在圆内d R

(三)圆的确定:

1.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一个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

3.如果一个圆经过一个多边形的各顶点,那么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这个多边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多边形.

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一)相关定义:

1.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2.联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过圆心的弦就是直径.

3.以圆心为顶点的角叫做圆心角.

4.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将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5.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6.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相关定理:

1.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2.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同心角、两条劣弧(或优弧)、两条弦、两条弦的弦心距得到的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应的其余三组量也分别相等.

三、垂径定理:

1.垂径定理: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2.垂径定理推论1: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弦(这条弦不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于这条弦,并且平分

这条弦所对的弧.

3.垂径定理推论2: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弧,那么这条直径就垂直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4.垂径定理推论3:如果一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这条直线经过圆心,并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5.垂径定理推论4:如果一条直线平分弦和弦所对的一条弧,那么这条直线经过圆心,并且垂直于这条

弦.

6.垂径定理推论5: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那么这条直线经过圆心,并且

平分这条弦.

知识点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基础定义:

1.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2.当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3.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即交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 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4.根据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的情况,相应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 二、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用数量关系描述:

如果的半径长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直线l 与⊙O 相交0d R ?≤<; 直线l 与⊙O 相切d R ?=; 直线l 与⊙O 相离d R ?>. 三、相关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知识点4: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相关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做这两个圆外离.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叫做这两个圆相交.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做 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当两个圆的圆 心重合时,称它们为同心圆.

6.圆心距: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连心线:经过两个圆的圆心的直线叫做连心线.

二、两圆位置关系:

1.半径不等的两圆的位置关系:

半径不等的两圆的半径分别为1R 和2R ,圆心距为d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可用1R 、2R 和d 之间的 数量关系表达,具体表达如下: ①两圆外离12d R R ?>+; ②两圆外切12d R R ?=+;

③两圆相交1212R R d R R ?-<<+; ④两圆内切12d R R ?=-; ⑤两圆内含120d R R ?≤<-.

2.半径相等的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外离、外切、相交、重合.

【总结】

1.半径不等两圆的位置关系用数轴表示:

2.从两圆公共点个数考虑:

交点个数 半径不等 半径相等 两圆无交点 两圆外离

两圆内含(同心圆)

两圆外离 两圆有一个交点 两圆外切

两圆内切

两圆外切 两圆有两个交点 两圆相交

两圆相交 两圆有无数个交点

—— 两圆重合

三、相关定理:

1.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结论】

两圆的连心线是两圆的公共对称轴.

知识点5:正多边形和圆

1.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n )就称作正n边形.

2.有n条边的正多边形(n是正整数,且3

3.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

4.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

5.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长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6.正多边形一边所对的关于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总结】

1.正n边形,若n是奇数,则正n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若n是偶数,则正n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正n边形的条对称轴交于一点,其外接圆和内切圆的圆心都是这个正n边形的对称轴的交点.这个交点到正n边形的各顶点的距离相等,到正n边形各边的距离也相等.

【初三下学期的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下学期的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平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基本图形 十、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感谢您的阅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最新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二单元 二次函数 1 一、二次函数概念: 2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 3 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 4 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5 2.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6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7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8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9 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2 y a x h k =-+的性质: 10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11 12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3 1. 平移步骤: 14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15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16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17 2. 平移规律 18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19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20 方法二: 21

⑴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22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23 ⑵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24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25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 26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 27 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 28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29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30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 31 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32 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33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34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 35 交点. 36 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37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38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39 2b x a =-时,y 有最小值 244ac b a -. 40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 x a =- ,顶点坐标为41 2424b ac b a a ??-- ???,.当2 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42 减小;当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44ac b a -. 43 44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45 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46 2.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 47 3.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48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49 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 轴有交点,即240b ac -≥时,抛50 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51 八、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 52 1. 二次项系数a 53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 a≥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如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被开方数中含有4是可开得尽方的因数,又如 , ,..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而 , ,5 , 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 , , 就是同类二次根式,因为 2 , 3 ,它们与的被开方数均为2。 4.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则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如与 ,a+ 与a- , - 与 + ,互为有理化因式。 二次根式的性质: 1. a≥0是一个非负数, 即≥0; 2.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再平方仍得这个数,即: 2aa≥0; 3.某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某数的绝对值,即 |a| 4.非负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 ? (a ≥0,b≥0)。 5.非负数的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即 (a≥0,b0)。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 二次根式的乘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乘,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都是非负数; (2)(≥0,≥0)可以推广为(≥0,≥0); (≥0,≥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积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2. 二次根式的除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把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0,在分母中,因此>0; (2)(≥0,>0)可以推广为(≥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商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根式的除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3. 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方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同类二次根式? 注: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为同类二次根式,关键是先把二次根式准确地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观察它们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类似,系数相加减,二次根号及被开方数不变。? 2. 二次根式的加减?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首先是化简,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相当于同类项。? 一般地,二次根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结点总识学册九教人版年级下数知反比例函数 26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 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 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 函数值,所以它的图像0?y0?x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 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像: (1)图像的形状:双曲线,越大,图像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像的弯曲度越大。(2)图像的位置和性质: 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当的增大而减小; 的增大而增大。x随y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当. )在双曲线的)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3)对称性: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若(ba ,)对称,即若(另一支。图像关于直线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是双曲线(如图 1,设点Pa,b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k|(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1/2|k|)。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 ⊥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2|k|。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 2 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数学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①框架正整数( 1, 2, 3) 整数0 有理数负整数( -1 ,-2 ) 正分数( 1/2,1/3,) 分数 负分数( -1/2,,1/3,) ②相反数:两数相加为0 ;0 的相反数为0 绝对值:0的绝对值为0 倒数:两数相乘为1; 1 的倒数为 1;0 没有倒数 ③正负数比较大小-8/21 -3/7;-()│ -1/3│ ④计算 ab=ba abc=a(bc) a(b+c)=ab+ac

有乘方:先乘法——再乘除——后加减;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⑤科学记数法a*10n (a大于或等于1&小于10) 235000 000 ⑥近似数(四舍五入) (精确到) (精确到)(精确到万分位)(精确到个位)(精确到个位) (精确到千分位) (精确到) (精确到) 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B负整数的相反数就是非负整数 C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D零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整数 2、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A -27与(- 2) 7B-32与( -3)2C-3× 23与- 32×2D―( ―3) 2 与―(―2)3 3、在- 5,- 9,-,-,- 2,- 212 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A-12B- 9C-D-5 4、如果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差等于0,那么这个数只能是() A0B- 1C1D0 或 1 5、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 4 的所有的正整数的和是() A8B7C6D5 6、计算: ( - 2) 100+( - 2) 101的是() A2 100B- 1C-2D-2100 7、比-大,而比 1 小的整数的个数是() A6B7C8D9 8、 2003 年 5 月 19 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其邮票发行为 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A.× 7874 10B.× 10C.× 10D.× 10 9、下列代数式中,值一定是正数的是() A. x2 B.| - x+1| C.(- x) 2+2 D. - x2+1 10、已知=,若x2=,则 x 的值等于() A86. 2B862C±D± 862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一定是负数; B .a 定是正数; C. a 一定不是负数; D .- a 一定是负数 1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的倒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

3. ()2 y a x h =-的性质: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c bx ax y ++=2 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 c bx ax y ++=2变成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初中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公式.doc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p,q为整数且 p p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pai 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 ① 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 4.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 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a 0) (a 0) a (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 (a 0) 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 (a 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 数大;( 6)大数 -小数> 0,小数 -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 没有倒数;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1 ;若 ab=1 a、a b 互为倒数;若 ab=-1 a、 b 互为负倒数 .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

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附习题)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知识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x k y = (k 为常数,0k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⑵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的一切实数,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0y ≠; ⑶比例系数0k ≠是反比例函数定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⑷反比例函数有三种表达式: ①x k y = (0k ≠), ②1kx y -=(0k ≠), ③k y x =?(定值)(0k ≠); ⑸函数x k y = (0k ≠)与y k x =(0k ≠)是等价的,所以当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时,x 也是y 的反比例函数。 (k 为常数,0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一部分,当k=0时,x k y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26.2知识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6.3知识点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x ≠,函数值 0y ≠,所以它的图像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 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26.4知识点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主要研究它的图像的位置及函数值的增减情况,如下表: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在一个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方程,其解为x=± m.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平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平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平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因式分解法:把方程变形为一边是零,把另一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让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得到的根,就是原方程的两个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继续和发展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来讲,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非常相似的,由于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是一次,因此这类问题大部分都可通过算术方法来解决.如果未知数出现二次,用算术方法就很困难了,正由于未知数是二次的,所以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经过两次增长的平均增长率问题,数学问题中涉及积的一些问题,经营决策问题等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第一章 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 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0()0(0)0(a a a a a a 或???<-≥=)0a (a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负因数为奇数个时乘积为负,负因数为偶数个时乘积为正.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 式函数。二次函数能够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有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 (4ac-b∧2)/4a) ; 顶点式 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 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 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 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 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对称轴在y 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 所以 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 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_______ Δ= b^2-4ac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²/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b+c ②当x=-1时 y=a-b+c ③当x=2时 y=4a+2b+c ④当x=-2时 y=4a-2b+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bx+c[一般式]

初中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括了二次根式、二元一次方程、旋转、圆和概率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平方根,其中√0=0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2);(3); 4.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5.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 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 x= 24 2 b b ac a -±-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 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第二十三章旋转 一.知识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