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高中生物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 把CO2和H2O同化为有机物,并释放O2的 过程。
光
CO2+2H2O
(CH2O)+O2+H2O
光合细胞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
6CO2+6H2O
(C6H12O6)+O2
光合细胞
基本公式
Complicated but important (Taiz & Zeiger)… RUBSICO catalyses C-uptake
Thus:
First stable compound is 3phosphoglycerate
RUBSICO catalyses O-uptake, and some CO2 is lost
Ribulose 1-5 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 /pdb/molecules/pdb11_2.html
Calvin cycle
Movie
(二) C3循环的调 节
1. 自动催化作用
(二) C3循环的调节 2.光调节作用
二、光合磷酸化
1.类型 2.机理
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第四节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二、光合磷酸化 3.ATP复合
电子传递抑制剂 4.光合磷酸化抑制剂 解偶联剂
ATP酶抑制剂 5.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比较
光合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的异同
项目
进行 部位 ATP 形成 电子 传递 能量 状况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过程课件.ppt
14、施用农家肥能提高温室作物光 合作用效率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 促进植物对水的吸收 B. 提高了温室内C02的浓度 C. 提高了光照强度 D. 矿质元素含量高
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过程课 件
15.下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植物对CO2 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亲据图回答问题:
项目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场所
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
物质 变化
能量 变化
需光,色素和酶
需多种酶、ATP、[H]
(1) 2H2O 光 4[H]+O2
(2)ADP+Pi +光能 酶 ATP
CO2的固定:CO2+C5 酶 2C3
[H] 酶
C3的还原:2C3
(CH2O ) +C5
ATP
ADP+Pi
光能转变为活泼的化 学能,储存在ATP中
哪为什么在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产物不 是碳酸而是有机物?这说明光合作用过程 中水和二氧化碳是否直接反应? 不是直接反应的
哪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其全过程分 为几个阶段?
全过程根据条件的不同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两个阶段
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过程课 件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O2
H2O
①水的光解 [H] 供氢
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过程课 件
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提高复种指数(轮作) 温室中人工光照
增加光能利用率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合理密植 间作套种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控制光照强弱
阴生植物 阳生植物
控制光质
红光和蓝紫光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色素
4.2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研究史 & 叶绿体及其色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合作用研究简史。
2、知道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知道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及其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初步学会实验法,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及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光合色素的分布、分类和选择吸收光谱特性。
2、难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
(2)光合色素的分布、分类和选择吸收光谱特性。
四、 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光合作用光照二、 光合作用反应式:↑+++→*)0(*222222O O H CHO H CO叶绿体三、叶绿体色素及其分类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叶绿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史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们的探究方法和精神;知道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分类。
这些经典的实验无不体现着科学家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原则,所以以后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的技巧,分析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原理。
每个实验的结论不难推得,关键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探究未知事物用到的方法。
设置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回答,这同时也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当学生没有回答问题时可以尝试停顿,让学生起来回答;也可以多个问题一起提出,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上课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重要,特别是这种需要感受探究方法的课,不能一味地填充式讲解。
不要强调科学家的名字,国家和时间。
2、本节课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设置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PPT课件
小资料: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的
梅尔文·卡尔文和他的同事们用14C标记的CO2供 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来研究小球藻在光合作用中
怎样固定CO2的。 在卡尔文的实验中,发现标记的CO2转变成有机
物的速度很快,几秒钟之内,在第一个中间产物(三碳
化合物)中发现了放射性, 所以将CO2的这种固定途 径称为C3途径,将通过这种途径固定CO2的植物称 为C3植物。
图C
图
5a后 实验前后的D差值
76.7kg
+74.43kg
89.9kg -0.1kg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 自水,而不是土壤。
(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2)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 存在什么问题?
二、1771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结论: 植物可以 更新污浊 的空气。
普利斯特利(J.Pristly)通过植物和动物 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第一次成功
何作用?
何作用?
参考问题: ①为什么要把绿叶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②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目的是什么? ③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现象:
极
好氧细菌只集中在被光线
细
照射的叶绿体附近。
光
分析 :
光线照射部位进行光合作
束
用产生了氧气。
黑暗中
细菌检测,可以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O2
的部位;
• 4、对照实验:黑暗与曝光对比,证明结果完 全由光照引起。
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 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五、1939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 (S.Ruben)和卡门(M.Kamen)利 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讲义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植物通过一种神奇的过程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从而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揭开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的呢?这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惊喜的探究历程。
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观察到植物生长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但当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和粗浅。
到了17 世纪,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柳树实验。
他把一棵柳树苗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
之后,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
5 年后,柳树增重了 80 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不到 100 克。
这个实验让人们开始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不是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其他地方。
18 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然后,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
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也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然而,当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却失败,这让人们感到困惑。
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经过多次实验,才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这就说明了光是植物更新空气的必要条件。
19 世纪初,瑞士学者瑟讷比埃发现,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二氧化碳。
随后,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曝光的那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那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进入 20 世纪,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研究。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概述
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为什么?
A
B
问题1、为什么先在暗处放置12小时? 问题2、为什么在加碘液前要用放在酒精中加热?
实验设计原则:
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 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
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布在细 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中,排除了光 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正常进行。
*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需氧菌进行检测, 从而能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试验,从 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1939年鲁宾(美)同 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 探明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 (美)实验
五年后
柳树增重74.47kg 土壤减少0.06kg
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水 绵
叶绿体
恩格尔曼设计的巧妙之处
第2节 光 合 作 用
一、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
威尔史戴特
費雪
卡尔文
伍德沃德
哈特姆特· 米歇尔
光合作用的发现
1642年范 •赫尔蒙特(比)实验 植物的养料来自于水 1771年普里斯特利(英)实验 1779年英格豪斯(荷)实验 植物能更新空气 光照是植物放氧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发现
1864年萨克斯(德) 实验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过程课件
※讨论: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的成分 2、温度 3、CO2浓度 4、水份 5、肥料(矿质元素) 6、叶龄
1、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光照强弱
光照减弱: 光合作用速度喊慢; 光照增强: 光合作用逐步增强,但增加到一定 强度,光合作用速度则不再增强. (2)光照时间 (3)波长的影响
1845
R.梅耶
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光能
转变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萨克斯
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880
恩格尔曼 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
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9 鲁宾 卡门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 卡尔文 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纵观整个探究历程,你认为光合作用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应用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合理密植 合理灌溉 控制温度 增加CO2浓 度
……
化能合成作用
—— 某些细菌 能够利用 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 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
2NH3+3O2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2HNO2+O2硝化细菌 2HNO3+能量 6CO2+12H2O 能量 C6H12O6+ 6O2+6H2O
光合作用 物质转化:CO2+H2O (CH2O)+ O2
实 质 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公式
要生成1摩尔的葡萄糖,需要多少的二氧化碳和水?
6CO2+12H2O
光能 叶绿体
光合作用探索历程
阮建英
福安二中
恩格尔曼实验
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氧气.
阮建英
福安二中
探究三:鲁宾、卡门的实验
C18O2
(一)
O2
CO2
(二)
18O
2
H2O 绿藻
H218O 绿藻
阮建英
鲁宾和卡门实验
福安二中
探究三:鲁宾、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 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 二氧化碳。
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小鼠存活,蜡烛仍燃烧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 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吸收CO2, 产生O2)。
阮建英
福安二中
荷兰的英格豪斯的实验
英格豪斯的 实验
他的不能?
阮建英
福安二中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1785年,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 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 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义的试验
阮建英
福安二中
探究一: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1771
年 英 国 科 学 家 普 利 斯 特 利
实验组 对照组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阮建英
福安二中
探究一: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小鼠 和点 燃的 蜡烛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光照,密 闭玻璃罩 绿色植物
阮建英
福安二中
5.1.1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一株参天大树
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 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 来源于哪里?
第1节 光合作用
——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十七世纪前的猜测
亚里士多德
猜测:植物 是由土壤 汁构成的
1、17世纪上半叶: 海尔蒙特 柳树实验
五年后
海 尔 蒙 特 的 实 验
76.8Kg 89.943Kg 增加了74.5Kg 仅减少了0.057Kg
还应该考虑空气、光照等因素。
2、1771年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因 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 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 使小鼠窒息而死
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
绿色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呼 吸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
英格豪斯 的实验进 一步证实 了只有在 光的照射 下,普利 斯特利的 实验才能 成功 !
科学进展
1804年,瑞士学者索绪尔发现 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
4.1864年 萨克斯的实验
4、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
暗处理
选叶遮光
光照
脱色
漂洗
碘蒸气 熏蒸
得出结论:绿色叶片在光下产生了 淀粉。(淀粉是一种有机物)
总结提问: 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 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条件:阳光;
甲
乙
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能够在 光下净化空气, 并能释放气体
科学进展
1782年,瑞士的牧师瑟讷比埃通 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的同 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O2: 氧气
CO2:二氧化碳
O2 O2
CO2 CO2 CO2 CO2 CO2
植物光合作用
第一
从第一三单线态回到 基态所发出的光
(四)光合色素在光合作 用中的作用
• 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 上,光合色素总的作用就是吸收、传递 和转换光能。
• 根据光合色素在光合中的作用(功能),
光合色素可分为两类,反应中心色素 和聚光色素。
(五)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因素
1.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非常复杂 2.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1)光照 (2)温度 (3)矿质元素 (4)水分
• PQ + 2H+ 2e PQH2
3) Cytb6-f复合体 • Cytb6-f复合体包括三种
电子传递体,Cytb6, Cytf,Fe-S蛋白。
4)PC:质体蓝素,含铜蛋 白质。
• 特点:可在类囊体腔一侧 移动,通过Cu+的氧化还 原传递电子。
5)PSⅠ的电子传递
PC
原
初 反
光
P700 P700*
Melvin Calvin, (1911-1997) Nobel Laureate, chemistry, 1961
• 照光60秒:14C分布于许多化合物中,有C3、 C4,C5,C6,C7化合物。
• 缩短到7秒时:几乎所有的14C集中在一种化合
物上
PGA(3-磷酸甘油酸)
确定了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 (PGA)。由于PGA是三碳化合物,所以这一途径被称为
(3)色素(Pigments):叶绿体色素。
二、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 卜素)
1 叶绿素:Chlorophyll,Chl
a.分类
Chla:蓝绿色,大部分用于捕光,少部 分用于转化光能
Chlb:黄绿色,全部用于捕光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目录
• 光合作用的发现 • 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 • 光合作用的生物进化意义 • 光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 光合作用的应用前景
01 光合作用的发现
早期的观察和猜想
早期人类观察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并对光合作 用产生初步的猜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与阳光有 关,认为阳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能量。
总结词
光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中光能转换为 化学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类 囊体膜上。
详细描述
光反应阶段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 转换和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态 的电子供后续的碳反应阶段使用。
碳反应阶段
总结词
碳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转化 为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基 质中。
VS
详细描述
碳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原和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生成糖类物质, 如葡萄糖。
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种植 方式,优化作物群体结构,提高 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油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生物质能,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生物柴 油,作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生物氢气
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氢气可作为清洁能源用于燃 料电池等。
生物乙醇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物质,通过发酵转化为生物乙醇,可作为 燃料替代石油。
环境保护和修复
空气净化
土壤修复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改善空气质量。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作用,促进 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积累,改善土壤 质量,修复受损的土壤生态系统。
水体净化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 光合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 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高中生物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 的能源
可见光中
380----720nm波长 光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 的特点
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1.水被氧化为分子态氧, 2.二氧化碳被还原到糖水平 3.同时发生日光能的吸收,转化和贮藏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是制造有机物质的主要途径; (2)大规模地将太阳能转变为贮藏的化 学能,是巨大的能量转换系统; (3)吸收CO2,放出O2,净化空气,是 大气中氧的源泉。
2HOOCCH=CHCOOH +O2+H2O
光合细菌
光
CO2+2H2A
(CH2O)+2A+H2O
光合细菌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三、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2)希尔反应和希尔氧化剂;
4Fe3++2H2O
4Fe2++4H++O2
希尔氧化剂
(3)18O的研究: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三、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2)光反应和暗反应;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 把CO2和H2O同化为有机物,并释放O2的 过程。
光
CO2+2H2O
(CH2O)+O2+H2O
光合细胞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
6CO2+6H2O
(C6H12O6)+O2
光合细胞
基本公式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对光合作用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和尤格·瓦尔发(Jan Ingenhousz)。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能够使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无法得到一个完全的解释。
而瓦尔发则发现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现象。
到了19世纪,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奥斯·冯特费利茨(Juliusvon Sachs)解释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体过程。
他发现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并且产生了氧气和有机物质。
这些发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之前,对光合作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结果。
然而,对于光合作用的详细机制还有很多未知之处。
到了20世纪初,瑞士生物化学家卡尔·卡尔布斯(Carl T. Correns)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是通过光合色素来捕获光能实现的。
接着,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希尔(Robert Hill)在1939年证明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进入1950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梅尔文·卡瓦尔(Melvin Calvin)通过对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标记实验,揭示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通过卡尔文循环进行的。
这一发现为之后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梅尔文·卡瓦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20世纪后半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逐渐转向分子水平。
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相关酶以及叶绿体中的反应中心和光合色素分子,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光合作用的详细机制。
例如,科学家发现了光合作用中光能的捕获和转导的分子基础,反应中心II和反应中心I。
同时,揭示了光能的利用过程中相关辅酶和细胞呼吸的关系。
这些发现加深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且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提供了指导。
到了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越发深入和细致。
【精品】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资料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资料6-1-120世纪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资料6-1-2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海尔蒙特的实验资料6-1-3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资料6-1-4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资料6-1-5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资料6-1-6本节三个实验的简析资料6-1-7光合作用的新进展资料6-1-8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的分子机理与调控研究进展资料6-1-9光合作用:人类求解路漫漫资料6-1-10揭开光合作用起源与演化之谜资料6-1-11模拟光合作用分解海水带来新能源资料6-1-1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资料6-1-120世纪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20世纪对光合作用的探讨,向着物理学和化学两个方面不断深入。
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 F.F.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照的“暗反应”两个过程,二者相互依赖,光反应时吸收的能量,供给暗反应时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
20年代,O.瓦尔堡进一步提出在光反应中不是温度而是光的强度起作用。
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C.B.范尼尔通过比较生化研究,发现光合硫细菌与绿色植物一样,也进行光合作用。
只是绿色植物的供氢体是水,而光合硫细菌的供氢体是硫化氢或其他还原性有机物。
C.B.范尼尔的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光合作用一定要放氧的看法,扩大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以后有深远影响。
对于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物质叶绿素,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经过了8年的努力,于1913年阐明了叶绿素的化学组成。
另一位德国化学家H.菲舍尔于1940年确定了它的结构,这些都为50年代“光合作用中心”的提出,以及色素吸收光子、能量传入作用中心等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虽然光合作用的部位早就被认为是叶绿体,但真正用实验加以证实则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用离体叶绿体作实验,测到放氧反应,这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标志。
但是否代表光合作用未能肯定。
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完整版本
一个羧基在副环(E)上以酯键与甲醇结合—甲基酯化; 另一个羧基(丙酸)在D环上与植醇(叶绿醇)结合— 植醇基酯化; 非极性,亲脂,插入类囊体膜的疏水区,起定位作用。
叶绿素提取:
纯的有机溶剂不能打破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的联系,所以 必须用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并有少量水存在时,才能将 叶绿体色素提取出来。
人类面临 五大问题
人口 粮食 能源 资源 环境
依赖 光合生产
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chloroplast)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绿 490~ 550 230
黄橙红 550~ 585~ 640~ 585 640 700 212 196 181
远红 700~ 740 166
红外 >740
85 低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及能量的转变示意图
基态:能量的最低状态 激发态:高能、不稳定状态
物质吸收光子→原子中的e重新排列→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对于Chl分子: Chl + hγ= Chl* Chl*处于不同激发态:吸收红光→第一单线态;吸收蓝光→第二 单线态。第二单线态的能量>第一单线态。
荧光(fluorescence): 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
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的现象。
叶绿素的荧光 (反射光下)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 另一个被叶绿醇酯化)。 叶绿素可以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 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用此法可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地球上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吸收2.0×1011t 碳素(6400t/s),合成5×1011t 有机物,同时将3.2×1021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5.35×1011t 氧气。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巨大的把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巨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从水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自从有了光合作用,需氧生物才得以进化和发展。
由于光合作用中氧的释放和积累而逐渐形成了大气表面的臭氧(O 3)层,O 3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使生物可从水中到陆地上生活和繁衍。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所以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繁荣的生物世界。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食物不足、能源危机、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一、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18世纪以前,人们都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全部元素的。
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发现将薄荷枝条和燃烧的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钟罩里,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植物放在同一钟罩里,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
因此,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现在就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
以后又经许多人的研究(见绪论),到了19世纪末,人们写出了如下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4-1)从(4-1)式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本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
其中CO 2是氧化剂,CO 2中的碳是氧化态的,而C 6H 12O 6中的碳是相对还原态的,CO 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
H 2O 是还原剂,作为CO 2还原的氢的供体。
(4-1)式用了几十年,后来又把它简化成下式:CO 2+H 2O→(CH 2O)+O 2 (△G°′=4.78×105J) (4-2)(4-2)式用(CH 2O)表示一个糖类分子的基本单位,比较简洁。
用叶绿体代替绿色植物,说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由于葡萄糖燃烧时释放2870 kJ·mol -1的能量,因而每固定1mol CO 2(即12g 碳)就意味着转化和贮存了约478kJ 的能量。
应该注意到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所有的反应物和产物都含有氧,而上面两式并没有指出释放的O 2是来自CO 2还是H 2O 。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光能将CO 2分解成O 2和C ,C 与H 2O 结合成(C H 2O ),然而以下三方面研究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H 2O 。
1.细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称之为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
光合细菌包括蓝细菌、紫细菌和绿细菌等。
其中蓝细菌的光合过程与真核生物相似,紫细菌和绿细菌则不能分解水而需利用有机物或还原的硫化物等作为还原剂。
例如:紫色硫细菌(purple-sulfur bacteria)和绿色硫细菌(green-sulfur bacteria)利用H 2S 为氢供体,在光下同化CO 2:CO 2+2H 2S→(CH 2O)+2S+H 2O (4-3)光合细菌在光下同化CO 2而没有O 2的释放。
因此,细菌光合作用是指光合细菌利用光能,以某些无机物或有机物作供氢体,将CO 2还原成有机物的过程。
1931年微生物学家尼尔(C.B.V an Niel)将细菌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以比较,提出了以下光合作用的通式:CO 2+2H 2A→(CH 2O)+2A+H 2O (4-5)这里的H 2A 代表一种还原剂,可以是H 2S 、有机酸等,对绿色植物而言,H 2A 就是H 2O ,2A 就是O 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最初光化学反应是把水分解成氧化剂(OH)与还原剂(H)。
还原剂(H)可以把CO 2还原成有机物质;氧化剂(OH)则会通过放出O 2而重新形成H 2O 。
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都能利用光能将CO 2合成有机物,它们是光养生物。
从广义上讲,所谓光合作用,是指光养生物利用光能把CO 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2.希尔反应 193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希尔(Robert.Hill)发现在分离的叶绿体(实际是被膜破裂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当的电子受体(如草酸铁),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4Fe 3++2H 2O→4Fe 2+ +4H++O2 (4-6)这个反应称为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
其中的电子受体被称为希尔氧化剂(Hill oxidant),铁氰化钾、草酸铁、多种醌、醛及有机染料都可作为希尔氧化剂。
希尔不但证明了给叶绿体照光可使水分解放氧,氧的释放与CO 2还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且也是第一个用离体的叶绿体做试验,把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器水平,为光合作用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以后发现生物中重要的氢载体NADP +也可以作为生理性的希尔氧化剂,从而使得希尔反应的生理意义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在完整的叶绿体中NADP +作为从H 2O 到CO 2的中间电子载体,其反应式可写为:2NADP ++2H 2O→2NADPH +2H ++O 2 (4-7 )CO 2也可看作为一种生理性的希尔氧化剂,因为向完整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充入CO 2或加入能产生CO 2的试剂如NaHCO 3,照光时叶绿体能发生放氧反应。
3.18O 的研究 更为直接的证据是标记同位素的实验。
1940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D.Kamen)等用氧的稳定同位素18O 标记H 2O 或CO 2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发现当标记物为H 218O 时,释放的是18O 2,而标记物为C 18O 2时,在短期内释放的则是O2。
这清楚地指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于 H 2O 。
CO 2+2 H 218O→(CH 2O)+ 18O 2+H 2O (4-8)为了把CO 2中的氧和H 2O 中的氧在形式上加以区别,表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全来自于H 2O ,而CO 2中的一个O 又被还原成H 2O ,因此,可用下式作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 2+2H 2O →(C H 2O )+ O2+2 H 2O (4-9)二、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作用需要光,然而是否其中每一步反应过程都需要有光呢?20世纪初英国的布莱克曼(Blackman )、德国的瓦伯格(O.Warburg)等人在研究光强、温度和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时发现,在弱光下增加光强能提高光合速率,但当光强增加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光强则不再提高光合速率。
这时要提高温度或CO 2浓度才能提高光合速率。
据测定,在10~30℃的范围内,如果光强和CO 2浓度都适宜的话,光合作用的Q 10=2~2.5(Q 10为温度系数,即温度每增加10℃,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按照光化学原理,光化学反应是不受温度影响的,或者说它的Q 10接近1;而一般的化学反应则和温度有密切关系,Q 10为2~3,这说明光合过程中有化学反应的存在。
用藻类进行闪光试验,在光能量相同的前提下,一种用连续照光,另一种用闪光照射,中间隔一定暗期,发现后者光合效率是连续光下的200%~400%。
这些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可以分为需光的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不需光的暗反应(dark reaction)两个阶段。
1954年美国科学家阿农(D.I.Arnon)等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体系中供给无机磷、ADP 和NADP 时,体系中就会有ATP 和NADPH 产生。
同时发现,只要供给了A TP 和NADPH +,即使在黑暗中,叶绿体也可将CO 2转变为糖。
由于A TP 和NADPH 是光能转化的产物,具有在黑暗中同化CO 2为有机物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可见,光反应的实质在于产生“同化力”去推动暗反应的进行,而暗反应的实质在于利用“同化力”将无机碳(CO 2)转化为有机碳(CH 2O)。
图 4-1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主要产物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碳同化(暗反应)分别在叶绿体的不同区域内。
光反应所需要的ATP 和NADPH 底物合成的一系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光反应产物在碳同化反应中一系列的基质酶的作用下固定CO 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当然,进一步研究发现光、暗反应对光的需求不是绝对的。
即在光反应中有不需光的过程(如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在暗反应中也有需要光调节的酶促反应。
现在认为,“光”反应不仅产生“同化力”,而且产生调节“暗”反应中酶活性的调节剂(图4-1),如还原性的铁氧还蛋白。
三、光合单位释放一个氧分子需要吸收几个光量子?需要多少个叶绿素分子参与?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光合单位”的概念。
在研究光能转化效率时,需要知道光合作用中吸收一个光量子所能引起的光合产物量的变化(如放出的氧分子数或固定CO 2的分子数),即量子产额(quantum yield)或叫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量子产额的倒数称为量子需要量(quantum requirement)即释放1分子氧和还原1分子二氧化碳所需吸收的光亮子数。
1922年,瓦伯格等计算出最低量子需要量为4,而他的学生爱默生(R.Emersen)等则测定出最低量子需要量为8。
后来的实验证据都支持了爱默生的观点,于是8的最低量子需要量得到了普遍的承认,这个数值相当于0.125的量子效率。
根据光化学定律(一个分子吸收一个量子,发生一次光化学变化),如果植物的每个叶绿素分子都能进行光化学反应,按还原1个CO 2和释放1个O 2需吸收8个光量子算,则每当有8个叶绿素分子在一起时,一次足够强的闪光就会造成1个O 2的释放。
但在1932年,爱默生及阿诺德(W.Arnold)对小球藻(chlorella)悬浮液做闪光试验,计算每次闪光的最高产量是约2 500个叶绿素分子产生1个O 2分子,似乎在光合组织中是以2 500个叶绿素分子组成1个集合体进行放氧的,于是当时就把释放1分子氧或同化1分子CO 2所需的2 500个叶绿素的分子数目称作1个“光合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
以后又认为,光合是以吸收光量子开始的,应以量子基础计算“光合单位”,1个光合单位应是300(2 500÷8≈300)个叶绿素分子。
为什么要300个叶绿素分子吸收1个光子?其解释是:闪光可能被几百个叶绿素分子吸收,可是激发能需传递到1个能够产生光化学反应的“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区域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