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抗战胜利前中国都一直处于挨打的局面。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况。
在这期间日本计划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29年在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迫使日本进一步加快入侵中国。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入侵东北三省开始,当时令人痛恨的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使日本侵略者继续疯狂地任入侵。
由于国民政府的退让政策导致我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然后,不仅仅是东北三省成为殖民地,中国更多的国土也沦为了小日本的殖民地。
想起那一片片被侵占的土地,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想起南京大屠杀。
想起接近30万的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想起日本军对中国军民实行“活体解剖”;想起日本军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回想起这些日本人在我们中国犯下的罪行,那是多么的残忍!对于日本犯下的罪行,我们因该怎样做?我们的祖先,不仅在身体上受到残害,而且在心灵上也备受煎熬!那是何等的残忍,是何等的耻辱?正是因为这种屈辱,让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
要摆脱落后局面,就要发展经济。
在抗战的过程当中,我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1945年我们的祖先用鲜血、用肉体把残忍的日本军队打败了。
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军官递交投降书那一刻,国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多么兴奋啊!同时离开祖国将近50年的台湾也回到了祖国得怀抱。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我们国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次抗战的胜利也让我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在这次的抗战中虽然国民党的军队占大部分,不过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所以只要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发挥共产党的作用,才能真正打退强敌,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
自从抗战胜利后,日本就专心发展本国经济。
一直到1972年,中日关系开始和好,慢慢出现有好的局面。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090800406孟祥意日中近代关系与未来展望一、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东亚雄狮的衰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苟延残喘,正走向封建王朝的灭亡,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且受制于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官僚的压迫。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现代化先进知识,不稳定的政治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市场和平的发展空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的命运无法逃避。
由于日本仿效德国建立的集权统治,而且明治维新保留的封建残余使一般民众无法参与政治。
历来一个国家在走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争霸过程无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附加条件,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侵占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真是有野心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传统的武士精神有密切关系。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逐渐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包庇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五十年代冷战的发展使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但中日民间的贸易和信息交流并未间断。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
尤其是日本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让亚洲受过侵害的国家不信任和警惕防范。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中日关系修改版
2.我们大学生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 我们大学生要善于 和处理中日关系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 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 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 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 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 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 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大学生要铭记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 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我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 国家利益,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 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坚持 发展才是硬道理,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将自己的 一切都服务于大局和国家利益。
3.我们大学生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我们大学生要善于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 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 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 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 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 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 必须慎重处理。 大学生要铭记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 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我国在21世纪 的大局及国家利益,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和 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 都谈不上。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正确看待 中日关系将自己的一切都服务于大局和国家 利益。
影响因素
结构要素
(1)国际格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再是 预期,逐渐开始浮出水面,对美国霸权构成严峻挑战。美 国遏制意愿升级,重返亚洲,强化美日安保。美国一直 “垂帘听政”,操纵日本外交尤其是对华关系。 (2)地区格局。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以致周边关 系紧张。其中,处于经济停滞的日本更是无法从心理上接 受中国崛起,思想准备不到位,十分不服气,有机会总想 较量一番。 简言之,实力消长引发的格局变迁导致了中日进入了政治 动荡期,并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
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
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
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
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
近期,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安倍内阁重提钓鱼岛问题,模糊侵略历史,甚至意图修改和平宪法,这都给中日关系蒙上了阴影。
三、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中日关系未来走向要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
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范文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而且,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有利于现在处理中日关系。
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就与日本的三十个小国有所来往,东汉的光武帝时期,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不断派遣使者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个阶段,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东渡向日本传播诸多盛唐文化。
其后,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且在当时的首都仿照长安建立城市和宫殿。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热播、你们模仿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进一本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因素是海船能直达日本,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到明朝时期,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倭寇开始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打退了日本军队,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而清朝时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而当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虐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自此以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年,在美国的在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张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论中日关系
钓鱼岛之争
钓鱼诸岛是中国固 有领土,长期以来 得到了世界上很多 国家的政府和各国 (包括日本)舆论 的广泛承认;同时, 世界上许多国家 (包括日本)出版 的重要书刊和地图, 也都记载和标注钓 鱼诸岛的主权属于 中国由来已久。
钓鱼岛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海 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到日 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 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 查。
邓世昌照
19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中日爆发卢沟桥事变。
卢 沟 桥 中国守军与日军激战
血洗南京城
百人斩比赛
不能忘记的历史
二、中日建交
1972年9月29日中国 签署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与日本 国政府联合声明》, 宣布从即日起建立 大使级外交关系。 9月25日,日本国内 阁总理大臣田中角 荣访问中国,双方 发表《中日联合声 明》。
论中日关系
策划:xxx 制作:xxx 讲解:xxx
目录
中日建交 中日历史、领土争端 4 中日合作互助 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未来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一、近代中日战争
1894年,中日 爆发甲午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 无能,清军战 败,并被迫签 署《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 签 署 《 马 关 条 约 》
致远号战 舰管带邓世 昌在战斗中 壮烈牺牲
结 束 啦 ! ! ! !
谢谢观看!!!
中日建交签字仪式
日本首相访华
毛 泽 东 会 见 田 中 角 荣
中日建交庆祝酒会
中日青年联欢晚会
三、中日历史、领土争端
2005年4月,日文部科 学省审定通过由“新历史教 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 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但由 于此书严重歪曲历史、美化 战争,招致海内外众多抨击, 没有被广泛采用。2009 年4月,由右翼团体“新历 史教科书编撰会”成员执笔、 自由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 书获得通过。根据规定,这 本教科书将从2010年春 季开始投入使用
中日关系与未来趋势
浅析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原因、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中日关系困局的焦点是领土主权争议与历史问题上日本的“包袱”,而日本对中国崛起所具有的深刻焦虑与疑惧及其对中、日两国未来发展的迷思,深切影响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
两国关系的僵局是由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所决定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它既包括战略层面,也包括心理层面,中日关系难以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获得根本改善;当前的努力重点应该是防止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策略一、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历史原因历史上,中日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隋唐,但在近代历史上,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时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这个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中日问题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在这个条约上开始的。
然后是1900年6月,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被迫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接着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强占了中国的山东,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军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在1945年,中国才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在上面建起靶场,没有归还给中国,而19 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的协商加以处理的,而日本方面一再制造事端,试图将中国领土并入日本,否认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坚决不能接受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势分析
6.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 时期建立的,日本政客 频频参拜的东京靖国神 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 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 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 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 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 柱和聚会地。
中日关系不是注定是在死胡同里徘徊。前程依然可以展 望,只要双方都足够理性———国人不必迷失于狭隘的 民族主义,日人更不应执迷不悟。
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 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 发现了日本银币“和同开珍”。日本受 唐文化影响很大。日本学者参照汉字, 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至今还保留唐朝 人的某些风尚。
日本的书法
日本的书法开始于奈良时代,发展于平安时代。以晋、唐书风为典范。随后以行 成、道风、佐理为代表的“三迹”时代,是日本和国时代的开始,这时的书法由 唐风转变为和风,形成了丰满圆润、典雅流利的和体书法,随着和体书法的进一 步发展,假名书法也逐渐形成。并随着和歌与假名文学的成长,不久即在艺术上 进一步洗练,引来了他的黄金时代。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 状与未来走势分析
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 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 个小岛屿。 • 人口 :1亿2767万(截至2004年2月)。主 要民族为大和族. • 语言 :通用日语 • 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 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 二、中日间的敏感问题及近况 • (一)敏感问题 • 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 --死结
• • • • •
二、中日间的敏感问题及近况 (一)敏感问题 2、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3:钓鱼岛与领海主权归属 之争端
• 日本右翼在1978年搭 建了一个简易的灯塔。 • 日本右翼团体多次登 上钓鱼岛,修建非法 设施和标记,活动频 频,使得两国间的争 端越演越烈。 • 2005年农历大年初一, 日本宣布将灯塔收归 国有,以示主权所有。 使得中日关系更是降 到新低点。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1. 引言中日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对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走向。
2. 历史背景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
然而,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困难。
特别是二战期间,中日两国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和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3. 现状分析3.1 政治关系目前,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依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
例如,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一直是两国之间的痛点。
此外,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日本的战后经济持续增长,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也逐渐得到重视。
3.2 经济关系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彼此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日贸易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3.3 文化交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日本的现代文化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 未来走向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历史和政治争议,但双方都意识到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关系对于两国和地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两国应加强高层互访和对话,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积极寻求解决争议的途径。
5. 结论中日关系是复杂而多层次的。
通过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有望建立稳定和健康的关系,促进亚洲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 张三, 《中日关系史》, XX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李四, 《中日关系与亚洲地区发展》, XX出版社, 2015年 - 王五, 《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人民出版社,2018年以上是对中日关系的论文概要,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背景和主要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0电商何金容(2010334109)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期间的反差愈来愈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中国同胞一谈到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哪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于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
关键字: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现在未来发展问题
正文:
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时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代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
在陈述中日关系现状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
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
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观)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
侵华战争为何发生?它既有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分割世界的背景,又有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导之内因。
这场战争给21世纪中日关系留下的最大经验教训是: 在主权国家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寻求本国发展的权利,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
追求一时得益而伤害其他民族对本国长期利益的损害远大于一时的收益,实际上得不偿失。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还主张亚洲各国平等联合。
这就是强调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以德为上,互相留有余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墙脚,不能套用西方列强和殖民主义者的做法。
这一主张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和亚太合作仍有启示。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多摘自于《光明日报》中日关系的座谈)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
与28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相比,中日关系已经获得巨大发展,中日双方并且确立了在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当然,两国间围绕政治安全方面和历史认识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但这并没有改变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中日关系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与行动。
因此,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减少中日之间的纠纷与摩擦十分重要。
现在每年中日之间的往来人员已达一、二百万之众,比七、八十年代增加了许多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
解和信任感并未因人员往来增多而加强,这已成为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中日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亦是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
中日两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共同发挥作用,创造双赢、多赢局面,以避免中日关系严重后退。
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日本有人鼓吹“日本应拥有航空母舰”、“日本应建立新国防军”以加强军备,甚至宣称“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
这种思潮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表现就是仍然抱着“蔑华观”不放,否认近代日本的侵华历史,宣扬“中国威胁论”。
朝鲜半岛形势发生变化后,日本丧失了发展军事的最主要借口,一些人便在中国身上作起了文章,以子虚乌有的“中国导弹对准日本”为由,试图给日美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发展先进军事力量提供“合理根据”。
三、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部分摘自《人民日报》)
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中日两国之间既存在着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共识,同时也存在着对这些利益的相抵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很有可能呈现出如下基本趋势:
第一,中日贸易总额将会不断增大,两国间贸易结构将逐步升级和得到调整,但中日两国的商品在技术含量上的层次差异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日本的对华投资将继续增加,其投资重点领域和地区将逐渐发生转移;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援助政策。
第二,中日之间相互交往与作用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相互交往与作用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过程中逐渐成形,直至得以相对稳定。
第三,亚太多边合作将对日本的对华姿态产生更多的影响,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双边关系范围而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加强合作。
通过当前各钟乐观的状况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仍将保持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正式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后,中日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加快。
从今年1-4月日本对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对华直接投资增长47.8%等事实,已经可以看出这个苗头。
四、如何处理中日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两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只要提到中日关系,人们难免要想到当年造成刻骨铭心的那段伤心史,就是侵华战争,但只看那“五十年对立”却忽视周恩来总理曾提出的“两千年友好”。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日本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激愤就去破坏正常的经济交往和商品营销。
在政治关系上两国固然面临这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但毕竟不能将其与经济问题混为一谈,双方都期待着相互信任和寻求共同的战略利益。
当然,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与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
如果一味地坚持错误的外交方针,企图在历史问题上蒙混过关,这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与谅解的,处于发展态势中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具备信心。
中国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却是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
面对这样的事实,日本政府应该更为务实,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寻求中日合作的基础。
我们是有着一腔爱国热情,但也要有冷静分析和判断形势的理性和能力,正确看待两国关系,我们有着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