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摘要: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的《丰乳肥臀》进行英语翻译,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但有些译文并没体现中国五千年特色文化,而为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和口味,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本文将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来解析《丰乳肥臀》中的文化差异以及在哪方面没有翻译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东方文化特色;话语权《丰乳肥臀》出版于1996年,是莫言篇幅最为饱满的长篇小说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它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焦点。
《丰乳肥臀》之所以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并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功不可没。
葛浩文热爱中国文学与文化,有自己明确的学术原则。
这些原则对他在选择小说进行翻译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葛浩文翻译莫言的丰乳肥臀主要原因是,其社会背景以及所涵盖的社会领域能够吸引美国的读者。
《丰乳肥臀》涵盖了在20世纪期间中国社会的权力高层和民间势力,以家庭生活的变化来反应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
作家倾情将母亲塑造为承受疾苦的民间女神形象,体现了莫言对女性的赞美、敬重和爱戴。
葛浩文的翻译没有真正传达中国独有文化,而是译者所构建的中国文化。
有的评论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与原文出入较大,没有做到忠于原著,有误读之处。
Lupke提出,葛浩文不仅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了英文,还抓住了原作本身的风格。
但他也提出,伟大的翻译不仅要对原作保持尽可能的忠实,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背叛。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但很少有人从后殖民主义这个视角来研究。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
对其的研究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一种应用状态,我们要想了解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就必须明确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批判性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权问题。
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
通过《翻译的政治》解读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思想
通过《翻译的政治》解读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思想作者:岳晓钰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摘要: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后殖民语境下,她将政治与翻译两个命题相结合,通过《翻译的政治》表述其重要的翻译思想,其中主要包括作为阅读的翻译,修辞、逻辑和静默的“三面结构”及其女性主义的翻译思想,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提供了新的洞见与视野。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翻译的政治1 引言盖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Gayatir Chakravorty Spivak,1942—)出生于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加尔各答攻读英美文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先后获得英美文学硕士、博士。
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维龙基金会人文学科教授。
斯皮瓦克著述甚丰,她的主要作品有《论文自学》(翻译并写序言,1976)、《另一个世界:文化政治论集》(1987)、《底层人研究选集》(1988)、《翻译的政治》(1992-1993)、《后殖民理性的批判——走向行将消失的当下的历史》(1999)以及《学科的死亡》(2003)、《另一个亚洲》(2007)等。
斯皮瓦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解构主义者、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
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思想体现在《论文自学》(翻译并写序言,1976)、《翻译的政治》(1992-1993)等著作当中。
斯皮瓦克与赛义德、霍米·巴巴并称为“后殖民的圣三位一体”,足见其后殖民理论及其翻译思想的重要性。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理论立场呈现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独特,同时这也让她成也众多的后殖民理论家中是最难以捉摸、复杂和有争议的学者。
”(张建萍,赵宁,2010:85)2 斯皮瓦克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斯皮瓦克作翻译思想主要在《翻译的政治》中得以体现,探讨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阅读的翻译,女性翻译者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受解构主义学派影响她所提出的逻辑、修辞、静默的“三面结构”。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
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
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一、引言斯皮瓦克1942年生于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加尔格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63年移居美国。
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里》(In Other World,1988)。
另有多篇重要论文发表:《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Displacement and Discourse of Women”,1983)、《阐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s”,1983)、《爱我及我影—她》(“Love me,Love My Umbre,Elle”,1984)、《独立的印度:妇女的印度》(“Independent India:Women’s India”)等。
她深受德里达的影响,翻译了德里达的代表作之一《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1976),从此成为解构主义者,同时她对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有浓厚兴趣。
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机器内外》(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一书,“翻译的政治”一章就选自此书,它集中体现了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Susan Basset 和Andre Lefevere(1990)在《翻译、历史和文化》的序言中写道:尽管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可以证明翻译方式的变化,但是要解释这些变化,翻译学者必须深入探讨“社会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和变动性,以及对于文化产品(翻译产品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来说,该种权力行使究竟意味着什么”。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探究
斯皮瓦克(Eugene Nida)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学家,他的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学有很大的影响。
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主要基于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即翻译应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产生与源语言的读者相同的感受。
这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尽力使目标语言的翻译尽可能地表达出源语言的信息、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
斯皮瓦克还提出了一种“传送理论”,即翻译应该尽量传达出源语言的信息,而不应该过多地关注文学风格或表达方式。
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而不是完美的文学表现。
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也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四种翻译方式”中,即直译、意译、插入式翻译和重新组合式翻译。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翻译者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根据源语言的信息、情感和文化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来使目标语言的翻译尽可能地表达出源语言的信息、情感和文化背景。
斯皮瓦克还提出了一种“翻译技巧”的概念,即在翻译时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这些技巧包括语言学上的翻译方法,如词汇转换、句法转换、修饰语转换等,以及其他方法,如注释、解释、补充说明等。
斯皮瓦克认为,翻译技巧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翻译准确、可理解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和准确性,并且重视翻译的文化传送和语言特点。
他的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学有很大的影响,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翻译的政治》
解析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摘要:盖亚特里·C·斯皮亚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第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
她把翻译置于多种理论框架中,致力于研究翻译涉及的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等问题,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第发生,她的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引起了国际译学界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一文的分析,评价了斯皮亚克理论上的贡献和不足,期望能对翻译过程起到指导作用,为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进入90年代,对翻译的政治问题的研究逐步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许多学者纷纷从文化批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视角进行了多元主义等探讨。
在关于“翻译的政治”的研究中,盖亚特里·C·斯皮瓦克无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斯皮瓦克于1942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加尔各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后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的机器内外》一书,其中“翻译的政治”一章集中体现了她的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
一、后结构主义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
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
客观因素则是包含媒体、出版者、期刊等在内等赞助人制度。
在《翻译的政治》一文中,斯皮瓦克首先探讨了语言的修辞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每一种语言的修辞性都会对语言对逻辑系统造成一定对破坏。
”传统的翻译理念(特别是等值观),只看到了语言的逻辑性,而斯皮瓦克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压抑语言的散落,而应该理解、认可他语言的修辞性,因为“如果不理解语言的修辞性,针对西方事物的新殖民主义观念就很容易产生”。
斯皮瓦克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中,一直把翻译看作是具有广泛文化内涵的活动,并把翻译的结果置于民族或全球层面上来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费小平(贵州大学外语系, 贵州贵阳610064)摘要: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 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 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 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写”; 强权者的政治; 性别政治;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913 (2004) 02 - 0133 - 04“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是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a sense of questioning) 。
孙歌认为, 它“首先来自本土知识精英权力乃至利益的分配关系, 来自知识精英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1 ] (前言) ,即福柯所关注的那种“微妙的、独特的隐藏于个别之下各种各样的痕迹”[1 ] (前言) 。
毋庸讳言, 这里的“政治”超越“管理活动”、“会议”、“主席”、“政客”之类的传统概念① , 进入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 是指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 及其相关的摆布谋略(strategies of manipulation) ②。
而“翻译的政治”当然就涉及跨语书写(translingual practice) 中的权力问题。
如果我们作一番追踪,“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至少可溯源至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 因为据刘禾女士称,当时围绕着《圣经》翻译存在着多种复杂的政治利害关系———路德革命性地将《圣经》翻译成现代德语, 成为德国新教改革运动的基石, 但伴随着一种冲撞与交融之“痕迹”[ 2 ] (P61) 。
这一踪迹“播撒”至当代西方大量的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的著作中。
而“翻译的政治”作为一个命题的正式提出应首先归功至欧洲学者沃纳·温特(Werner Winter) 之名下, 她于1961 年发表的《作为政治行为的翻译》(Translation as Political Action) 可视为最早论及“翻译的政治”的文章。
浅议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
2020年"21期(总第867期)丈教歎科浅议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张鑫(荷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荷泽274000)摘要: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主要是从意志伦理的视角看待语:展开翻译,提出以静默为中心的三层次语: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层面对抑制性保持开放性政策。
基于这样的语言观,斯皮瓦克的主要翻译思想为爱意的表达,更加想要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原文的表现手法,尽可能在不辆牲原文修辞手法的前提下保证语句通顺,强调所有文本翻译内容符合原文,最大限度地表达原文的意志性。
我国翻译研究者对于斯皮瓦克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对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展开探讨,从翻译的本质和内容层次解读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斯皮瓦克翻译思想异质伦理斯皮瓦克是生活在美国的印度裔文学伦理家和文化批评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翻译生涯中凭借对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精准翻译而声名大作&他的翻译思想逐渐受到国际翻译学界的重视&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是准确翻译文章的意思,而且探求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关系,揭示主流文化对其他文化的遮蔽,其他文化声。
1.翻译的本质斯皮瓦克在《论文字学》中的论,文性,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分析的理论资源,在实际阅读程中词,其理论化读的&斯皮瓦克译主思想的文字,在文范围内尝试进行阐述(1)(1罰*2)。
在斯皮瓦克对《论文字学》的译中,一译的理译,体现的主义&斯皮瓦克在译者的译在要的,并不是主观文,需要重文&译对于原文是互文性的一,不同文,主要是依赖原文,对文行为即亠78®。
在文化快速交流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翻译是必要的,是不实现的,通再文促使读直接清晰地掌握文内容&翻译只是作载体将文中的含义尽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如何体现出原文的本质内涵就成为翻译工作的核心&在《译的政治》中,斯皮瓦克同样认为翻译文本的同一性并不够充足体现,主要突出文本的即2罟是在这篇文章中,斯皮瓦克多地论关逻辑语法及修辞手&西方哲学逻辑语法和修辞手是人文科学的基础组成,逻辑在语言结构中占据主导,使语言成为一个较稳的实体。
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3.08学教育81字,改“正月”为“端月”,又因其父庄襄王名楚,便避称楚国为“荆”。
汉光武帝刘秀,改称“秀才”为“茂才”。
唐太宗李世民改“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以避其名。
清代康熙帝名玄烨,因此,书写“玄”字时必须缺点或改写为“元”,以致汉代学者郑玄在清代刊印的书籍都写作“郑元”。
国讳是英汉禁忌语间存在的最显著的差异。
汉语禁忌语受到儒家思想中代表纲常伦理的“礼”的思想的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性。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上的上尊下卑,要求人们恪守“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伦理。
这同根源于宗教信仰,具有广泛“平等”思想的英语禁忌语有本质上的差异。
“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植于英语的文化心理之上,这也使其称谓没有像中国一般有诸多禁忌。
特别是在统治者的称谓上,英语体现出了平等与民主的精神。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的名字不仅在皇族中广受欢迎,在民间也是十分常见。
纵观英国历史,皇室成员的名字都是十分大众。
“詹姆士一世”(James I )、“乔治六世”(George VI )、“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他们虽是帝国最尊贵的人,但在名讳体现地位尊卑方面却远没有中国的统治者那样较真。
2.避私讳避私讳是指在一家范围内,后辈要避免自己祖先和尊长之名(万建中,2010)。
古人认为名字和本人的性命息息相关,要倍加呵护,不可轻慢。
遇私讳不避,被视为不敬。
而触犯他人私讳,是十分不礼貌的举动。
《红楼梦》中林黛玉避其母贾敏之私讳,每遇“敏”字就念作“密”,或缺写一两笔。
司马迁父名“谈”,便将名有“谈”字的古人改作“同”。
苏轼祖名“序”,作序一律改为“叙”。
更有甚者,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他终身不得应试进士。
避私讳产生于祖灵崇拜和封建家族宗法,其实质是崇拜祖先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名字同身体一样“受之父母”,却具有超人的力量,人的灵魂就附着在名字上(李中生,1991),不可亵渎。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选材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体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翻译过不少小说,且对当时翻译界的混乱状况颇有微词的周桂笙(1873—1936)曾这样说:非求输入文明之术,断难变化固执之性,于是而翻西文译东籍尚矣。[6]晚清社会这种功利和实用的翻译动机,直接决定了什么作家什么作品被翻译过来。
1.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情况.这些殖民地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2.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自殖民时代以来的情况;这些殖民地被殖民以后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3. 研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权力关系:征服者文化(conqueror cultures)如何令被征服文化屈从其意志;被征服文化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克服这种政治高压。
四、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方法
至于本体意义上的翻译方法,在晚清时期,从性质上言,自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套用中国传统议论中的术语,可以称之为“直译”与“意译”,而如果采用Lawrence Venuti的术语,则就是“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术语系统,都体现了翻译主体对原文文本忠实与否的态度。[9]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引言“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浅析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
浅析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
斯皮瓦克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影响了许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引领了翻译思想的发展。
为此,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有很多,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审美,二是传统,三是功利。
首先,斯皮瓦克认为,翻译时要把握文字的美感,把原文的审美特质和思想融入译文中,增强译文写作的美感,使译文与原文相同,表现给译者无穷的审美乐趣。
其次,斯皮瓦克注重在翻译中保持船舶和传统,认为传统语言应该加以尊重,而不是『新鲜』的语言。
斯皮瓦克坚持利用当代的会话方法和以往的传统方式来进行翻译,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最后,斯皮瓦克也重视功利性,实例有他为译文者设计的一些实用翻译策略,如把原文中的直白改写为拐弯抹角,这样更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另外,他也认为在译文中尽量增加句子结构新颖性,使译文更富有表现力。
综上,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十分独特,是20世纪以来,不仅影响了翻译理论家,更影响了翻译家的发展。
他的翻译思想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翻译模式,是被追随的榜样。
翻译与政治的有机结合——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础探源
【 关键词 】 解构主义; 后殖 民批评 与理论 ; 属下阶层 ; 翻译的政治
在 西 方 翻译 理 论 界 , 印度 裔 的学 者 斯皮 瓦 克从 独 特 的后 殖 民 视 角 他 者 化 有 色人 种 、 欧 洲 民族 、 民 地 人 民 和女 性 。德 里 达 认 为 , 民 非 殖 以 诠 释 翻 译 . 翻译 与 表 面 上 看来 与 之 并 无 多 大关 系 的政 治 联 系 到 了 一 族 主 义 为 旗 帜 的殖 民 地 解放 运 动 并 不 能 消 除殖 民 主 义 的影 响 , 所 提 将 其 起 . 予 了 翻译 新 的 内涵 . 宽 了 翻译 研 究 的范 围 , 而成 为 后 殖 民主 出的 建 立 民族 国家 的 诉 求不 过 是 在 照 搬 欧 洲殖 民者 民族 国家 的理 论 , 赋 拓 因 义 翻译 理 论 的一 个 重 要 代 表 。她 将 后 殖 民 主义 理 论 与女 权 主 义 、 构 它 在 客 观 上传 播 了欧 洲 殖 民者 的结 构 体 系 , 解 并在 被 殖 民 国家 内部 复 制
21 00年
第2 9期
S INC CE E&T C OL YIF MA I N E HN OG OR TO N
0外 语 论 t 2 0
科 技 信 息
翻译与政治的有机结合
斯 皮 瓦克 翻译 思 想 的理 论 基 础探 源
袁 赞 ( 河南 大学外 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7 0 1
殖 民翻 译 思 想 的理 解 。 被 压 迫 者 内部 的矛 盾 和 利益 冲突 , 本 质 性 的单 一 身份 认 同对 内部 形 以 首 先 . 皮 瓦 克 是 后 殖 民理 论 领 域 的 一 颗耀 眼 明 星 . 不 仅 由于 态 各 异 的 身份 差 异 进 行 了 同质 化 处 理 。 斯皮 瓦 克认 为 , 们 应 该 看 到 斯 这 人 他 一 他 在 后 殖 民理 论 研 究 方 面 的建 树 .还 在 于她 出 色地 翻译 了 德 里 达 的 同一 性 中被 忽 略 了的 “ 者 中的 他 者 ” 属 下 阶层 。她 定 义 中的 属 下 阶 《 文 字 学》, 为 解 构 主 义在 北 美 的 传 播 者 和对 解 构 主 义 思 想 领 悟 最 层 泛 指 各 种 差 异 关 系 中的 从 属 群 体 以及 在 中心 化 过 程 中 被 当 作 他 者 论 成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Example 2
真是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 第十一回)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1973:155)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the Yangs,1978:23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是建立在解 构主义、 阐释学、 多元系统论、 描写主义、 目的论 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 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 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 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 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 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巴巴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 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代 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 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 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 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 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异化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 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 归化翻译法,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抵抗式’ 翻译理论,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异语读者和 译者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各种限制”。
例 3.
文化传播视域下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研究
文化传播视域下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研究文化传播视域下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研究导言斯皮瓦克(Lawrence A. Spivak)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新闻节目制作人和采访者。
他主持并制作了长达三十年的电视辩论节目《Meet the Press》,这一节目成为了美国政治界和新闻界的风向标。
斯皮瓦克通过对政治话题的探讨和研究,以及他在观众中广泛的影响力,呈现了一种“翻译的政治”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并分析其对公众政治意识的影响。
一、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1.1 斯皮瓦克的电视节目“Meet the Press”斯皮瓦克主持的《Meet the Press》是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节目之一,其辩论和采访形式使其成为了许多美国政治家的“晴雨表”。
斯皮瓦克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主持能力,将政治话题转化为可被大众所理解的形式,并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给公众。
可以说,斯皮瓦克实现了政治和公众之间的翻译,使得政治话题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被普通人消化和理解。
1.2 “翻译的政治”的内涵对政治进行翻译意味着将政治语言和概念转换为一种更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斯皮瓦克通过精心设计的采访和辩论,将复杂的政治观点和立场转化为容易被理解的对话和观点,使公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各方的观点,并对政治决策做出自己的判断。
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使得政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带动了公众对政治的参与与讨论。
二、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分析2.1 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政治”研究的意义文化传播理论强调了媒介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媒介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塑造社会和个体的思想观念。
在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研究中,文化传播视域可以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观点和信息如何在媒体传播中被塑造、转化和传递。
2.2 斯皮瓦克的采访艺术与文化传播斯皮瓦克的采访艺术是其“翻译的政治”重要的实践方面。
他能够利用采访技巧,在短时间内突破政治家的防线,揭示其真实的意图和观点。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蕾黄菲菲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7期【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价值;局限性;文化排外0 引言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4-5)可谓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自于后殖民主义理论。
将翻译的有关问题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既符合文化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前殖民地国家意欲寻求并确定自身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的是英国学者罗宾逊。
他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Robinson,1997:25)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的伦理指向
・ 争一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斯皮瓦克“ 翻译的政治" 的伦理指向
杨 琦 ( 天水师 范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 甘肃 天水 7 4 1 0 0 0 )
【 摘 要】 解构主义、 女性主 义和后 殖民主 义等后现代理论 的出现 标志着翻译的文化 转向 。 其先驱之一斯皮 瓦克所提 出的“ 翻译 的政 治” 更 是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 言桎梏 中走 出, 步入不 同文化碰撞 、 对话 、 交融的思考 中, 一度被 消声的“ 他者” 声音和地位也得到 了重视 。 从不同的视 角审视斯皮瓦克的 “ 翻译的政治” , 并揭 示其 中的蕴含的翻译的伦理指向, 即“ 他者” 的伦理 , 对译者的翻译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斯帕瓦克: 翻译的政治 : 他者 ; 伦理
【 A b s t r a c t 】 1 1 1 e e m e r g e n c y o f ma n y p o s t — mo d e l T l t h e o i r e s , s u c h a s D e c o n s t nc r t i o n i s m , F e m i n i s m a n d P o s t — c o l o n i a l i s m m a r k e d t h e c u l t u r a l t u r n o f
i g n o ed r f o r a l o n g t i me b e g a n t o g a i n mu c h a t t e n t i o n . An a l y z i n g S p i v a k’ S“ p o l i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f r o m s e v e r l a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 d un c o v e in r g i t s h i d d e n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刘永;胡晓宇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9)001
【摘要】"翻译的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但"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是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在1993年的<在教学机器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斯皮瓦克提出的"翻译就是阅读,阅读就是翻译","翻译是创造性的叛逆",语言的"三面结构"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引人瞩目.
【总页数】4页(P29-31,35)
【作者】刘永;胡晓宇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翻译与政治的有机结合——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础探源 [J], 袁赞
2.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读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J], 袁晓亮
3.翻译政治的"三维空间"——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及其他 [J], 张宁
4.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的伦理指向 [J], 杨琦
5.论斯皮瓦克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元素 [J], 朱耀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文化 、 心理 问题 , 角 是新颖 的 , 眼光 的敏锐 , 视 其
片 , 碎 片 的拼贴 或重 组 。 因此 , 翻译不 是传 达 一 是 “ 段 一 段 的意义 ”, 更 不是 意 义 的整 体 转换 。“ 译 翻
内蒙古工 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a f n e n o a U iest e h oo y o r lo n rMo g  ̄ nv ri o T c n lg n I yf
第1 9卷
第 1期
( oi c ne) Sc l i cs aSe
V 11 N . 2 1 o. 9 o 1 00
厶 = 斯 皮 瓦 克 :翻 的 i 译 政 1
刘 永 胡 晓宇
呼和浩特 0 0 5 ) 10 1
( 内蒙古工业 大学外 国语学 院 ,内蒙古
摘 要 :翻译的政治”是 2 世纪 6 “ 0 o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 翻译的 但“
政治” 这一命题是后殖 民理论 家 斯皮 瓦克在 19 9 3年 的 《 教学 机器 外》 书 中首次 正 式提 出 的。 在 一
译本及译者序言》( nGa m toy 17 )《 O r a l , 96 ;底层 m og 人能说 话 吗? ( a eSbl r S ek 18 ) 》 C n t ua e pa? 95 ; h t n
《 他 者 的 世 界 : 化 政 治 学 论 文 集 》(n O e 在 文 I t r h w0d : s y utrl oic,18 ) 《 r s Es si C l a P l s 9 8 ; 翻译 的 l a n u t i
世纪 6 O年代 以来西 方后现代语境下 出现 的一种 问 题 意识 ( neo usoig as s f etnn )。它 “ 先来 自本 土 e q i 首 知识 精 英权 力乃 至 利益 的分 配关 系 ,来 自知 识 精英 与 政治 之 间错综 复 杂 的纠 葛 ” 。
进人 9 O年代 , 自东西 方 的两 位学 者 对这 一命 来
政治》 T e o ts f r s tn 19 ) 《 ( h l c o Ta l i , 92 ;在教学机 P i n ao i 器外 》 O td nt eci ah e 93 和 ( u i i h Tah g M ci ,19 ) se e n n 《 学科 的死亡》 D a f i i i , 0 3 。 ( et o aDs p n 20 ) h c le
龙基金会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 比较文 学与社会 中心 主任 。
斯 皮 瓦克 的 主要代 表 作 品 有 《 里 达 文 字 学 的 德
题, 对其内涵、 外延及产 生的语境作 了较为 系统的 阐述 , 它 置 于女权 主义 、 将 后殖 民主 义 、 结 构 主义 后 的视角中予以考察 , 并对其 中蕴含 的权力问题作 了 深刻 的讨论 , 第一次使此命题步入 了科学化的轨 道; 另一位是来 自加拿大 的谢莉 ・ 西蒙 ( hr i Se yS— r m n 她 在 19 o ), 9 6年的 “ edr nTas tn 《 G n e i rnli ” 翻 ao 译 中的性别》 中提 出了同样 的命题 。当然 , 与斯皮 瓦 克提 出的观 点相 比 ,此 命 题 的 内涵 较 为狭 小 ,仅
限于“ 性别政治 ” 领域。不过与前者相 比, 她们 均有
所突破 , 都注意 到 了与翻译 有关 的大量 复杂 的历
} 收 稿 日期 :0 9—1 2 20 1— 3
作者简 介 : 刘永 (9 5一) 男 , 17 , 内蒙古赤峰市人 , 内蒙古 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29
大师保罗 ・ 德曼 , 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斯皮 瓦 克是 当今世 界 首屈 一指 的文 学理 论 家 和文化 批评
家 , 方后 殖 民 理论 思 潮 的主 要 代 表 。她 与赛 义 德 西
( d adS i ) E w r a 和霍 米 巴巴 ( mi h b a 一道 被 称 d Ho a h ) B
c・ 斯皮 瓦克 , 她在 19 93年 的《 在教 学机 器外》 ( us ei eT ahn cie 一 书 中 首 次 正 式 O td t ecigMahn ) i nh
・
提 出“ epli f as t n ( 译 的政 治 )之命 h t otso nl i ” 翻 ic t ao r
题作 出了空前的贡献 : 一位是来 自印度 的盖亚特里
为 “ 殖 民研 究 三 圣 ” 后 。哈 佛 大 学 出版 社 对 她 的学 术 成 就予 以 高 度 评 价 , 她 为 “ 界 顶 尖 的文 学 理 称 世 论 家 之一 ” 斯 皮 瓦 克现 为 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 学 阿 维 。
盖 亚 特 里 ・C ・ 皮 瓦 克 ( aa iC arvr 斯 G yt hkaot r y Sia , 92一) 14 出生 于 印度 的一 个 中产 阶 pvk 14 , 92年 级 家庭 。在 加尔 各 答 大 学完 成 大学 本 科 教 育 之后 , 赴美 国康 奈 尔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继续 深 造 , 师 承 美 国解 构批 评 且 “ 翻译 的政 治 ”(h oic frnltn teplis as i )是 2 t o t ao O
斯皮瓦克提 出的“ 翻译 就是 阅读 , 阅读就是 翻译 ” “ , 翻译是创造 性的叛逆 ” 语言 的“ , 三面结构 ” 等重
要 的 翻 译 理 论 引 人 瞩 目。
关键 词 : 斯皮瓦克; 后殖民; 翻译的政治
中国分 类号 : 0— 3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引言 1“ . 翻译 的政治” 理论 的提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