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

“医学气象成果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未来的医学气象指数预报需要做准做精做深,并且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

“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是为了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歪风邪气”让疾病肆虐?

气象与人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早在一二千年前,我国医学典籍《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古代医学把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如果六气变化急剧,则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那么风云变化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吗?

“气象条件是各种疾病的诱发要素,并非直接致病因子。”多年研究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陆晨表示,除了由温度过高引发的中暑、温度过低引发的冻伤之外,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天气变化、气候反常会使人体不能与之适应而产生以气象为诱因的各种疾病。

由于季节交替转换,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等都将发生改变,有时这些改变来得很快,这对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甚至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体与环境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环境中的因素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成为一个致病因子。陆晨认为,人类疾病中虽然大部分并不是气象要素所引起,但一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可使某些疾病加重或复发。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在冷锋过境、寒潮、高温热浪等强天气状况下发生,大风天气时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发病率变高等等。习惯上,我们往往称这些与天气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为“气象病”。

医学气象学初步揭示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便已经开始。当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 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1956年8月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最早对医疗气象领域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为分散的个人研究,当时还在上海做厂医的医疗气象专家夏廉博编写了《人类生物气象学》,引起较大轰动。90年代末,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医疗气象不再局限于分散的个体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研究。

“虽然人们对于气象与健康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却十分缓慢,到现在依然处在摸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说道。

对于沿用至今的“医疗气象学”名称,王式功与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朱定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医疗更侧重于治疗技术层面和临床角度,在内涵和广度上并不能全面揭示天气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气象条件并非都能“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反映在气候养生或诱发疾病方面,确切来讲这门分支学科称为“医学气象学”更为恰当。

那么,医学气象学所研究的气象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朱定真指出,气候变化对于生活在大气圈层的生物影响是必然的。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和情绪

状态,甚至影响到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里的人和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在容貌、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对人的生理形态的影响,王式功补充道,气象对病理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不同季节下的多发病、疾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特点、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等等。

研究医学气象对老百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陆晨表示,一方面,了解到许多诱发疾病的气象环境因素,据此制定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疾病治疗,即“候鸟式的养生”,例如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雨季来临时前往沙漠“沙疗”,哮喘患者可在冬末春初到海滨地带颐养。

未病先防医疗气象预报快速发展

近年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如何适应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心前移?“预防的前提就是要有预报。”王式功说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了科学预知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医疗气象预报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中叶,国外便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按时发布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50多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 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

1988年,“火炉”南京热死411人的数字引起医卫部门和气象部门的重视。10年后,南京市卫生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了中暑天气条件指数。当时在南京气象局工作的朱定真便参与了此项业务,他回忆起一则后续报道至今感触良多:“自1998年7月8日首次对外发布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对比1998年、1988年两年气象资料,高温程度和时间差不多,但死亡人数相差甚远,1998年因中暑死亡24人,除了生活改善降温设备增多,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和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兰州等也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针对一些与气象条件变化有关的疾病,不定期地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疾病发病的指数或非指数预测,并介绍有关季节性疾病防治的小常识。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介绍,北京已经开发了儿童感冒指数、成人感冒指数、中暑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发热指数、哮喘指数、腹泻指数、花粉浓度监测等医疗气象预报服务。“现在正值冬季,主要发布感冒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

其中,2008年开始在取暖季每天向社会发布的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预报已经发挥了作用。据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70起,死亡87人;2010年发生60起,死亡74人;2011年发生26起,死亡38人。近3年“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发布之后,北京地区煤气中毒的事件发生逐年下降,死亡人数也在逐渐减少。

路漫漫医学气象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医学气象领域虽然有各种研究成果和预报产品,但是其内涵却远远没有达到公众所需要的程度。”对于医学气象学的发展现状,朱定真的说法与王式功和陆晨不谋而合。

他们都认为,医学气象是介于医学和气象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人员需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