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合集下载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06
目录
•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 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 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诊断 •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对作物生长的危害
01
02
03
叶片退绿
白粉虱大量繁殖,吸取植 物汁液,叶片退绿,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设施农业中的白粉虱问题较为常见,由 于设施内部环境较为封闭,容易造成白 粉虱的大量繁殖和传播。
3. 化学防治:使用针对白粉虱的专用杀 虫剂,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产品以 避免产生抗药性。
2.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寄生蜂等,以 减少白粉虱的数量。
防治技巧
1. 定期检查:对设施内部定期进行检查 ,发现白粉虱及时采取措施。
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04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避免与白粉虱发生严重的作物轮作,如番茄、辣 椒等。
清除残株
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和杂草,减 少虫源。
培育无虫苗
在育苗时,采取网室隔离或用无虫苗进行移栽, 防止白粉虱侵入。
物理防治
1 2
黄板诱杀
在温室设置黄板,吸引白粉虱成虫并粘住,减少 虫口密度。
案例三:南方温室水果的白粉虱防治技巧
在南方,温室水果种 植是当地农民的重要 产业,白粉虱对温室 水果的生长和品质造 成很大影响。
防治技巧
1. 物理防治:使用黄 色板诱杀白粉虱成虫 ,减少其繁殖和传播 。
2. 生物防治:引入天 敌如寄生蜂等,以减 少白粉虱的数量。

综合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发生的几点建议

综合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发生的几点建议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大棚蔬菜白粉虱为温室害虫,俗称小白蛾子,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北方地区大棚种植中常见,极难防治。

白粉虱具多食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等等112个科653种植物,常导致作物叶片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危害大棚蔬菜的生长,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往往会给农户们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白粉虱白粉虱个体很小,但繁殖能力强,发育速度快,群体数量庞大,北方大棚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群聚为害,往往同一植株上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叉分布,分别为:成虫、新产绿卵、变黑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北方大棚与露地蔬菜生产常常紧密衔接,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二、白粉虱综合防治建议1、农业防治①培育无虫苗培育无虫苗是防治白粉虱的关键措施,要把好育苗关,育苗和棚室生产应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在育苗地设置24-30目的防虫纱网,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在通风口处增设网纱,控制外来虫源,防止外界成虫进入苗床。

②清洁虫源大棚可以挂防虫网杜绝蔬菜大棚外部虫源;白粉虱老龄若虫多散布于蔬菜下部叶片,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有虫的老叶和打下的残枝、腋芽、叶片等一起带出田外处理,深埋或焚毁以减少虫源;清除棚室周围杂草、各种植物及其残体也是减少虫源的一种手段;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的茎叶、残枝,或高温发酵沤肥或焚毁以削减种群数量。

③合理安排茬口调整生产茬口,尽量避免黄瓜、茄子、菜豆、辣椒、番茄等先后混栽,实行非喜食寄主蔬菜轮作是切断白粉虱发生的有效措施,提倡棚内轮作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韭菜、生菜、蒜黄、菠菜等耐低温蔬菜,下茬再种植黄瓜、番茄油菜等。

④高温熏棚夏季休棚后或育苗前密闭棚室,利用高温熏棚灭杀白粉虱,彻底熏杀残余虫源。

闭棚后使棚室内温度达60℃左右,用22%的灭蚜灵烟雾剂0.25kg/667m2或用蚜虱净0.5kg/667m2熏棚,白天高温熏蒸效果远远好于夜间,隔3~5天重复熏蒸l次,以杀灭不断孵化出的白粉虱。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大棚白粉虱为温室害虫,主要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等100多种蔬菜和花卉。

该病的发生,常常导致作物叶片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生活习性大棚白粉虱在北方温室内繁殖为害,无滞育和休眠现象。

繁殖适温为18~21℃,发育历期:18℃31.5天,24℃24.7天,27℃22.8天。

各虫态发育历期:24℃卵期7天,一龄5天,二龄2天,三龄3天,伪蛹8天。

在温室生产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

成虫羽化后1—3天交配产卵。

平均每雌产卵142.5粒。

也可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

成虫有趋嫩性,在寄生植物打顶以前,成虫随植株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

因此,各虫态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成虫、新产绿卵、变黑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

卵以卵柄?钠?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

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

据观察,大棚白粉虱可通过风口近距离随季节气温变化往返迁移。

冬季在温室作物上繁殖为害,春季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进入露地,深秋少量成虫经风口飞回温室。

种群数量由春到秋持续发展,夏季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秋季达数量高峰。

冬季温室持续生产瓜果类喜温蔬菜,春末夏初即形成为害高峰。

由于北方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白粉虱周年发生,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清除虫源和培育无虫苗非常重要。

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据此进行诱集防治。

主要天敌近20种。

草蛉类为最主要捕食性天敌,其次是微小花蝽和东亚小花蝽。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中棒蚜小棒和丽蚜小蜂。

主要寄生菌为玫瑰色拟青霉和蜡蚧轮枝菌。

发生规律大棚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

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各国在温室 白粉虱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
联合开展科研
共同开展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研 究和开发,提高全球防治水平。
共同制定防治标准
制定全球通用的温室白粉虱防治标 准,规范各国防治工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防治需要,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
04
温室白粉虱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 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温室白 粉虱的数量和危害。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光、热、颜色等物理 因素诱捕或驱避温室白粉 虱。
化学防治技术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低 残留的化学农药,减少对 环境和作物的污染。
生物防治
天敌利用
保护和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 等,利用天敌控制白粉虱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阿维菌素 等,对白粉虱进行防治。
寄生蜂防治
利用寄生蜂如桨角蚜小蜂等防治白粉 虱。
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
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相结合,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以提高 防治效果。
03
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温室白粉虱一生经过卵、若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产卵量 大,孵化出的若虫会蜕皮变成蛹 ,最终羽化为成虫。
越冬
温室白粉虱在温室内不能越冬, 需要依靠露地蔬菜上的虫源进行 补充。
温室白粉虱的传播途径
人为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以通过花卉、蔬菜等植物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 播。
自然传播
温室白粉虱也可以通过风力、气流等自然因素进行传播。
0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概述•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识别•温室白粉虱的预防和控制目•温室白粉虱的综合治理策略•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展望录生活史形态特征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经济影响030201温室白粉虱的危害及影响分布范围:温室白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在温室和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环境中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温室白粉虱可通过气流、水流、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传播。

此外,随着农产品和花卉的调运,温室白粉虱也可实现远距离传播。

了解以上关于温室白粉虱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温室白粉虱的分布和传播途径体型微小色彩特征翅膀特征繁殖力强白粉虱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会导致植物叶片黄化、萎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喜食植物汁液喜温暖环境黄色粘虫板诱捕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可以利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捕监测。

视觉检查定期检查植物叶片的背面,白粉虱多在此处栖息。

注意叶片是否有黄化、萎蔫等现象,这可能是白粉虱为害的迹象。

电子监测设备使用专业的电子昆虫监测设备,能更准确地检测和记录白粉虱的数量。

温室管理隔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预防措施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喷药时机安全使用农药合理选择农药化学防治引入白粉虱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有效控制白粉虱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调控天敌引入环境调控1 2 3选用抗病品种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农业措施整合防治策略现有防治技术的评价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03生态工程01基因编辑技术02新型生物农药未来防治技术的研究方向农民培训政策支持科研与生产企业合作示范项目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1)农业防治。

提倡温室内轮作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生菜、菠菜、韭菜等耐低温蔬菜;育苗室与温室分开,育苗室在育苗前进行熏烟,铲除杂草,并用尼龙纱密封通风口;避免温室内黄瓜、番茄、菜豆等蔬菜混栽;摘除带虫老叶。

(2)物理防治。

在大棚内放置若干块涂有机油的黄板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草蛉或丽蚜小蜂。

(4)药剂防治。

可用25%的扑虱灵1000-1500倍液、20%的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25%的灭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白粉虱成虫、卵和若虫均有效,对天敌丽蚜小蜂也较安全。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何防治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何防治

THANKS
感谢观看
产量变化
比较防治前后的产量变化,以评估防治措施对番茄产 量的影响。
综合评估防治效果
结合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和产量变化,对大棚番茄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
考虑其他因素:在评估防治效果时,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防治成本、农药残留等 ,以便全面评估防治措施的优劣。
调整防治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优化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
细菌农药
使用细菌农药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可以有效地防治 白粉虱。这些细菌农药对白粉虱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不 会对蔬菜产生污染。
病毒农药
使用病毒农药可以干扰白粉虱的繁殖过程,从而控制白粉虱 的数量。这些病毒农药对白粉虱具有专一性,不会对其他生 物产生影响。
2
黄板可以吸引并捕捉大量的白粉虱成虫,有效降 低其繁低,对环境 无害。
使用黑光灯诱杀
黑光灯利用白粉虱等害虫对特定 波长的光有趋性的特点设计。
黑光灯可以吸引并捕捉大量的白 粉虱成虫,有效降低其繁殖数量

黑光灯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在 夜间使用,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 何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措施 • 化学防治措施 • 防治效果评估
01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白粉虱的虫 源。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和枯叶,减少白粉虱的栖息地 。
选用抗虫品种
选择对白粉虱抗性较强的番茄品种。
及时修剪
03
及时修剪可以去除病枝、弱枝,有利于植物生长和防止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影响产量和质量
温室白粉虱为害严重时, 可导致植物产量降低、品 质下降。
温室白粉虱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随气流、风力等自然因 素进行传播。
介体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被其他昆虫、鸟类等动 物携带传播。
人为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附着在植物、工具、衣 物等物品上,随人及物品的移动而传 播。
0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选择高效药剂
选用对白粉虱有特效的药剂,如吡虫 啉、噻虫嗪等。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白粉 虱产生抗药性。
安全使用农药
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人员安全。
注意农药残留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04
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的评估
评估指标
防治效果评估的指标包括白粉虱 的数量减少率、虫害发生率、作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
选择对白粉虱具有较强 抗性的品种,减少白粉
虱的危害。
轮作换茬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同 科蔬菜连作,降低白粉
虱的种群密度。
清除残株
及时清理温室内枯枝落 叶和杂草,减少白粉虱
的寄主植物。
培育无虫苗
在温室通风口设置防虫 网,防止白粉虱进入,
培育无虫苗。
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
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较强趋性 的特点,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物受害率等。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虫害情况,计 算各项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估防治 效果。
评估周期
评估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 般可在防治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 评估,以便及时了解防治效果的变 化。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是温室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给温室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物理防治技术1. 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外空气流通,提高温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均匀性,减少白粉虱滋生的环境。

2. 温室清洁:定期清除温室内的落叶、残枝和病虫害植株,减少白粉虱的滋生源。

3. 温室隔离:使用隔离网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止白粉虱的入侵。

二、生物防治技术1. 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数量。

2. 利用昆虫杀菌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杀菌剂对白粉虱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 利用植物抗虫性:种植具有抗虫性的植物,如洋葱、大蒜等,可有效减少白粉虱的滋生。

三、化学防治技术1.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白粉虱的生命周期和温室环境,选择适用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如氟虫腈、乙醚菊酯等。

2. 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防白粉虱产生抗药性。

3. 定期轮换农药:使用不同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减少白粉虱对某种农药的抗药性。

四、栽培管理技术1. 选择抗虫品种:选择具有抗虫性的温室作物品种,减少白粉虱的侵害。

2. 控制温室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室湿度,避免湿度过高,以减少白粉虱的繁殖。

3. 定期检查:定期巡查温室内作物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白粉虱的危害。

五、综合防治技术1. 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技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 定期监测:建立温室白粉虱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虫情,做好防治措施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施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并结合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调整。

同时,加强对温室白粉虱的研究,提高防治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为温室作物的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办法

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办法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

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

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

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

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

分布:顶上中下一、防治策略:1、以防为主;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草蛉卵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3、化学防治: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

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白粉虱怎么防治

白粉虱怎么防治

目前白粉虱已成为温室、大棚及露天蔬菜的主要害虫,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制约了蔬莱的产量和质量。

要想减少这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们来看下预防这种害虫的防治措施。

一、实行非喜食作物轮作,尽量避免蔬菜混栽和套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二、培育无虫苗,育苗温室和生产温室应尽量分开,育苗前和移栽前要彻底熏棚杀虫,并在温室通风口张挂防虫网;三、采用黄板诱杀,因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故采用此方法防治效果很好;四、药剂防治,喷药必须连续几次才能彻底杀死成虫和幼虫。

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就能将白粉虱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对付白粉虱的最佳方法

对付白粉虱的最佳方法

对付白粉虱的最佳方法白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会寄生在植物上吸取汁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凋零、死亡。

为了对付白粉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常用的天敌包括蚜虫寄生蜂、瓢虫和捕食性蝗虫等。

这些天敌可以吃食白粉虱,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

在引入天敌之前,需要对害虫和天敌进行充分了解,并确保天敌无害于农作物和其他生物。

2. 混种和轮作混种和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管理方法,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白粉虱往往对特定植物种类特别有兴趣,因此通过混种和轮作可以打乱害虫的寄生环境,降低它们对特定植物的侵害。

此外,混种和轮作也有助于增加作物的多样性,提高整体抗性和生态平衡。

3. 温度和湿度控制白粉虱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

因此,控制温度和湿度是对付白粉虱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调整温室或大棚的通风和加湿系统来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及时清除植物周围的杂草和残枝败叶,保持植物整洁,有助于降低白粉虱的滋生和繁殖。

4. 物理控制方法物理控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虱的危害。

例如,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受害植物的叶片,将白粉虱冲落。

此外,还可以利用粘性板或人工黏胶陷阱捕捉害虫。

这些方法虽然无法完全根除白粉虱,但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数量。

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白粉虱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农药包括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和化学合成类农药等。

使用化学农药应谨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

同时,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对付白粉虱的方法中,单一的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同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是最佳实践。

此外,定期巡视和监测植物,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白粉虱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及早采取措施,可以避免害虫的扩散和严重危害植物。

总的来说,对付白粉虱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混种和轮作、温度和湿度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白粉虱消灭小窍门

白粉虱消灭小窍门

1、投放丽蚜小蜂和草蛉白粉虱的天敌是丽蚜小蜂和草蛉。

像温室作物,例如,番茄、黄瓜、万寿菊等都可以通过投放丽蚜小蜂来杀灭。

丽蚜小蜂会食取白粉虱分泌的蜜露,当它接触到粉虱的若虫就会把它作为寄主,开始取食和产卵。

丽蚜小蜂我们是可以买到的,买回来后,每15天投放一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只能棚内使用。

2、草木灰草木灰对白粉虱的作用最大的是防治,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是在平时还没有发生或者发生初期就可以采用干撒的方法。

草木灰的粉末可以阻碍白粉虱的呼吸,从而杀灭,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补充钾肥,还可以预防虫害。

3、花椒水以前介绍过几期用花椒水来驱虫的,还是能够起到驱赶作用的,但是也是一样不能杀卵,需要每隔几天就要用一次。

使用方法:取适量的花椒加上水在锅中煮沸熬制,比例大约1:10就可以,熬制好后放凉并过滤出来。

然后,我们取过滤好的花椒水+7倍的水喷施到作物上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我们自家菜园和阳台花上都是可以用的,和黄板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这个方法虽然不杀卵也不杀虫,但是,能够起到驱赶作用,对我们的蔬菜没有污染,还可以起到防止其它一些害虫的作用。

4、辣椒粉+黑胡椒粉这个方法效果和上一个是一样的,都是利用其气味,让白粉虱不敢靠近。

使用方法:取适量辣椒粉和黑胡椒粉加入水,在锅中煮沸熬制,然后取一些过滤出来的溶液兑上5-6倍的水喷施即可。

5、洗洁精我们还可以每500毫升水中加入2毫升左右的水,喷施即可。

洗洁精能够杀虫的原理很简单,因为,洗洁精里含有重碱和表面活性剂,能够起到凝固蛋白和脱脂的作用,能够烧伤一部分害虫,我们在包装上能够看到这两种成分。

并且,洗洁精产生的泡沫也能够起到一定抑制呼吸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溶液里加一点白醋,5ml就可以了,也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还能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6、挂黄板白粉虱有趋黄性,我们利用它这个特性,可以在白粉虱危害的上方和左右挂上黄板。

然后用手或者其它工具拍打作物,这样白粉虱就会飞出来,飞向黄板,被黄板粘住。

温室白粉虱防治

温室白粉虱防治
温室白粉虱
一、形态特征 二、发生规律 三、综合防治
概述
温室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主要为害葫 芦科、茄科、豆科蔬菜及花卉等上百种植物,是 蔬菜上的重要害虫。成、若虫在叶背面吸食植物 汁液,使叶片褪色、变黄、萎蔫;分泌大量蜜露, 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外观;成虫还可传播病毒 病。
图7.2.2-2 温室白粉虱危害状
3.美洲斑潜蝇为害症状,可在( A )见蛀道。
A.仅在叶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
B.仅在叶片背面
C.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可 D叶片正面和背面均不可
4.如图为( C )的为害状。
A.豌豆潜叶蝇 B.茶黄螨
C.美洲斑潜蝇 D.白粉虱
5.下列属于美洲斑潜蝇成虫生活习性的是( ABCD )。
A.趋光性 B.趋蜜性 C.趋黄性 D.趋绿性
成虫有趋黄性和趋嫩性,喜产卵于嫩叶背面。 若虫孵化后先在叶背爬行活动数小时,找到适宜的 取食场所后便固定在叶背面吸汁为害。白粉虱繁殖 的适温为18~21℃。
三.综合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 培育无虫苗。 2.生物防治 释放丽蚜小蜂或草蛉。 3.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 以每叶有3只成虫为防治指标。选用 噻虫嗪、联苯菊酯、吡丙醚、啶虫脒、藜芦碱等药剂, 加水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3~4次。棚室蔬菜 也可用异丙威烟剂熏烟防治。
二测试练习题
1.美洲斑潜蝇属( 双翅 ) 目、( 潜叶蝇 ) 科,
以( 幼虫 ) 潜叶为害,叶片出现( 由细渐粗 )、 ( 灰白色线状弯曲 )的蛀道,蛀道内的虫粪多呈
(虚线状 )排列。 2.温室白粉虱属( 同翅 )目、( 粉虱 )科。成、
若虫在( 叶背面 )吸食植物汁液,分泌大量(蜜露) ,诱 发(煤污病 ),影响植物外观。化学防治以每 叶有( 3只成虫 )为防治指标,可选用(噻虫嗪)、 ( 联苯菊酯 )、( 啶虫脒 )兑水喷雾。

如何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如何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Z i x u n t a i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和草莓受害最重。

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病规律煤污病,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生长衰弱甚至萎死亡,还可传播某些植物病毒病。

一般减产10%-30%,白粉虱已成为保护地瓜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对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1为害状况白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番茄、辣椒、茄子、刀豆、豇豆、豌豆及野生蔬菜如蒲公英等。

1.1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喜欢群聚于寄主植物幼嫩背面,随着植株的生长而不断追食顶部嫩叶并在上面产卵。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导致温室蔬菜减产或绝产。

1.2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寄主植物上分泌蜜露,堆积于叶面和果实上,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1.3传播病毒病。

由于白粉虱活动的密集性,还会引发病毒病的传播。

该虫发生程度与种植的作物有关,在黄瓜、菜豆上种群密度极大,而在油菜、菠菜、韭菜上种群数量难以发展。

由于该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形体小易于隐藏,给防治造成很大难度。

2发生规律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白粉虱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雌性。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逐步发展到高峰。

2.1成虫。

形体小,淡黄色,雌虫体长1-2mm,翅展2-2.3mm;雄虫体长0.8-1mm,翅展1.7-2mm。

翅膜质覆盖白色蜡粉。

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物的生长不断在顶部嫩叶产卵。

2.2卵。

长0.22-0.26mm,最宽处0.06-0.09mm,卵有柄,柄长0.03mm。

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最简单消灭白粉虱方法

最简单消灭白粉虱方法

最简单消灭白粉虱方法白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它们会给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地消灭白粉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简单方法:1. 机械控制:首先,使用剪刀或手套将受害叶片上的白粉虱剪掉,然后将其放入容器中淹死。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农作物,但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劳动力。

2. 高压水枪:将高压水枪对准受害植物的叶片,用高压水流冲击白粉虱。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驱赶害虫,但需要注意水流的力道,以免对植物造成损伤。

3.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生物来控制白粉虱的繁殖,例如瓢虫和寄生蜂。

瓢虫被认为是天然的天敌,它们以白粉虱为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寄生蜂则会寄生在白粉虱体内,破坏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4. 物理防治:使用遮阳网或农用无纺布等物理隔离材料,将植物覆盖起来,防止白粉虱的进入和传播。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通风和排水问题。

5. 化学防治:当上述方法无法控制白粉虱时,可以考虑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专门针对白粉虱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防止对作物和环境造成过度污染。

6. 轮作: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减少白粉虱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使用不同的作物轮流种植,可以打破白粉虱的生命周期,减少害虫的积蓄和传播,从而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

7. 营养管理:加强作物的营养管理,使作物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适当施肥、调整土壤pH值和优化灌溉水质,都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方法并非单一适用于所有情况,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综合使用。

消灭白粉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关注,同时也需要农民和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温室白粉虱该怎样防治

温室白粉虱该怎样防治

温室白粉虱该怎样防治
一、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聚于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褪绿变黄,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至全株死亡,还能分泌蜜露引起叶片和果实产生煤污病,影向植物光合作用。

二、为什么温室白粉虱难以防治
1.温室白粉虱生活周期短,一年可完成8~9代,温室中常见世代重叠,给防治带来困难。

2.温室白粉虱每个成虫可产150粒卵,繁殖率高,一旦危害蔓延开,很难控制。

3.温室白粉虱蛹、卵和老龄若虫抗药性强,一般药剂难以防治。

三、防治方法
1.培育无虫苗,防治温室白粉虱随苗子带入温室。

2.铲除温室内的杂草,并带出室外,防止温室白粉虱迁飞到菜苗上。

3.种植前用药剂熏蒸或喷雾,杀灭温室内的温室白粉虱。

4.温室通风口和门加防虫网,以防温室白粉虱成虫迁飞至温室。

5.温室里悬挂黄板诱杀温室白粉虱成虫,每亩挂20~25张黄板,注意黄板挂的高度应与植株上部叶片一致。

6.注意交替用药,每隔7~10一次,连防3~4次,这样即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又能解决世代重叠防治困难的问题。

常用药剂有:扑虱灵1000倍液;蚍虫林1000倍液;印楝素800倍液;溴氰菊酯3000倍液,氰戊菊酯2000倍液等。

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

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

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要想彻底解决白粉虱危害,一方面需要坚持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治,千万不可等到虫害发生后再临时抱佛脚,另一方面通过物理、生物、药物等多方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效果才更加理想,再一方面广大农民朋友不论在防治任何病虫害工作上,一定要了解透它发病危害的特性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防治,才能取得最佳防治目的。

一、白粉虱的发病规律1、白粉虱对绝大部分作物都有危害(能够寄生300多种植物存活),尤其对各类蔬菜危害最大,不论是保护地、温室大棚,还是露地种植地,它都容易发病危害,发病适宜温度一般在28-30度,由于温室大棚的温度一般都保持在20度左右,所以温室大棚受虫害最为严重。

2、白粉虱能够世代重叠危害,在棚室内一年发生10多代,其繁殖代数根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生育繁殖速度越快:18-20左右的环境下一代需要30天左右,24-25度的环境下一代需要25天左右,而在27度的环境下一代仅需22天左右。

3、白粉虱种群基数十分庞大,而且雌虫产量数目比较惊人,一只雌虫一次产卵100粒左右,一生总共产卵数高达3500多粒,1代后的种群数量就可增长100多倍,十代繁殖下来,其白粉虱数目直接成几何指数翻倍增长,数量高的十分可怕!别看白粉虱个头小,但任何作物都禁不住它超高数量的危害。

4、白粉虱具有很强的趋嫩性,它在作物植株体上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成虫和若虫一般喜欢群居寄生在作物叶片的背面,从植株顶部嫩叶到最下部,分层依次为淡黄色虫卵、黑色虫卵、初龄若虫、中老龄若虫、虫蛹。

了解这一点,大家在用不同药物防治不同时期的白粉虱时,就能有更好的针对性防治。

5、白粉虱虽然常年繁殖生长(特别是温室大棚),但它有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

一个在春季温室内4月中旬到5月下旬间,另一个是秋季棚室、露地的7月下旬到9月下旬间,其中保温棚室能够延续到11月底。

这一点对找准白粉虱防治关键期十分重要。

二、白粉虱的危害性白粉虱的危害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吸食汁液危害——叶面背部的若虫和成虫,通过自身生长的刺吸式口器刺入作物植株组织内,通过连续吸取叶片汁液、植株内的碳水化物、向作物注射毒素等发生危害(若虫三天内就可以活动危害),使植株吸收和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发生退绿变淡、果实变黑、黄花焉萎,受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整株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和草莓受害最重。

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病规律煤污病,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生长衰弱甚至萎死亡,还可传播某些植物病毒病。

一般减产10%-30%,白粉虱已成为保护地瓜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对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1为害状况
白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番茄、辣椒、茄子、刀豆、豇豆、豌豆及野生蔬菜如蒲公英等。

1.1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喜欢群聚于寄主植物幼嫩背面,随着植株的生长而不断追食顶部嫩叶并在上面产卵。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导致温室蔬菜减产或绝产。

1.2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寄主植物上分泌蜜露,堆积于叶面和果实上,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1.3传播病毒病。

由于白粉虱活动的密集性,还会引发病毒病的传播。

该虫发生程度与种植的作物有关,在黄瓜、菜豆上种群密度极大,而在油菜、菠菜、韭菜上种群数量难以发展。

由于该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形体小易于隐藏,给防治造成很大难度。

2发生规律
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白粉虱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雌性。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逐步发展到高峰。

2.1成虫。

形体小,淡黄色,雌虫体长1-2 mm,翅展2-2.3 mm;雄虫体长0.8-1 mm,翅展1.7-2mm。

翅膜质覆盖白色蜡粉。

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物的生长不断在顶部嫩叶产卵。

2.2卵。

长0.22 -0.26 mm,最宽处0.06-0.09 mm,卵有柄,柄长0.03 mm。

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2.3若虫。

椭圆形,扁平,长0.52 mm,体缘及体背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刺,两根尾须长。

其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固定在叶片背面为害作物。

2.4蛹。

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不透明,体长0.7-0.8 mm,体厚0.18 mm,体背有蜡丝5对-8对,体背有10对蜡翅。

3防治方法
白粉虱在春季和初夏由温室传播扩散至露地蔬菜,秋季和初冬则返回温室越冬。

针对其迁入和迁出虫源地的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增强防治效果。

3.1农业措施防治。

3.1.1重发生区提倡温室冬春茬栽培芹菜、韭菜、韭黄、油菜等耐低温而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适当减少黄瓜、番茄种植。

3.1.2培育“无虫苗”(又称“清洁苗”),把育苗床与生产温室分隔开,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株,彻底熏杀残余虫口,在温室通风口张挂防虫网,控制外来虫源。

田间作业时,结合整枝打权,摘除被害枯黄的下部叶片并加以处理,有预防和治虫作用。

3.1.3温室、大棚附近避免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3.1.4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以免为白粉虱的大发生提供环境条件。

3.2物理防治。

白粉虱有强烈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用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m的长条,漆成橙黄色,上涂1层黏油(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

悬挂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同处,密度为30-40块/667?o,7-10天涂抹1次黏油。

也可用黄色扑虫板,苗期和定植期开始使用,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初期数量,而且可以保护天敌。

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没有污染,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可以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

3.3药剂防治。

由于白粉虱世代重叠,同一作物上存在各种虫态,必须连续几次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喷药应在白粉虱发生初期进行,防治白粉虱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主要有噻虫嗪(阿克泰)、烯啶虫胺、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噻嗪酮、联苯菊酯等杀虫剂。

这些农药对白粉虱都有效,提倡轮换用药。

①25%扑虱灵乳油1000-2000倍液,浓度可根据虫口密度适当掌握。

虫量过大时可以采用1000倍液加入少量菊酯类农药混用,早期喷洒1-2次即可有效控制白粉虱。

扑虱灵对卵和若虫有特效,但对成虫基本无效。

②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可杀死成虫、若虫、蛹,但对虫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将扑虱灵与天王星混用,可以收到全面的杀灭效果。

③用3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克(有效成分)/亩,持效期可达30天。

④25%灭螨锰乳油(又名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对成虫、卵、若虫均有效。

3.4生物防治。

①在白粉虱发生初期释放丽蚜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当白粉虱成虫密度在
0.5头/株以下时,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为害。

每隔2周1次,共3次。

②人工释放草蛉。

在白粉虱发生初期的3-4个月内,释放草蛉10头/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