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百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检阅与反思——兼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

百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检阅与反思——兼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周笛陈希百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检阅与反思——兼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收稿日期]2020-1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WW002)[作者简介]周笛(1993-),女,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诗与中国现代文学;陈希(1968-),男,湖北鄂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摘要]百年回眸,重返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场域,站在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多侧面、多层次还原历史形貌,梳理现代文学研究的面貌与脉络,并借鉴“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元气淋漓的文学样态,结合时代语境、社会气象、个体精神,理解现代文学及其活动背景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透视现代文学研究错综迂回的多层肌理,认清现代文学研究本体的面目,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需要。

文章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通过分析其成书特点、写作主旨及意涵,检阅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年来不断丰富深入的研究实践与曲折历程。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历史图景;文学样态;研究路径[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1-0084-07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1.012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2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不单单是审美视域下文学研究内质变迁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思想、政治多方话语错综、交叠、流变的历史:既有基础理论的多元并存、观点方法的复杂多样、不断深化的审美诉求,也有政治立场的单向体认、文学认知的统一建构、社会思潮的一体化。

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为传统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巨变,却在持续地稳步前进。

寻觅过去一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印迹,我们从其持续性的步履中,还是见到了与过往可比较的新的生长点。

梳理一年来集中的或散见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最深:一因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和逝世65周年,鲁迅研究也成为2001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突出的亮点。

一年中,在北京、江苏、浙江绍兴、广东、新疆等地,陆续举行了大型的鲁迅学术研讨会和鲁迅纪念会;国内许多出版社出版了鲁迅作品或各类鲁迅研究著作;多家杂志、报纸辟专栏、专号发表了鲁迅研究论文。

这一系列活动,较为集中地推出了一大批鲁迅研究的成果。

上世纪末有关鲁迅研究的论争,在这一年中是引人注目的话题。

陈漱渝的《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谈谈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1)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2)两篇长文,对上世纪末乃至整个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几次重大论争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的勾勒,并直率地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葛涛、谷红梅编的《聚焦“鲁迅事件”》(3)和高旭东编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4),以及陈漱渝编的《鲁迅风波》(5)三部论争文集,较为详细地整理搜集了有关近年来鲁迅研究论争的40余篇文章,客观地反映了论争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如高旭东将选编文章分为:作家挑战、学人挑战、挑战者的回应——七嘴八舌话鲁迅、鲁迅与鲁学的未来等10个方面。

既呈示了史料,又有理性的归纳。

总结世纪之交鲁迅研究的种种论争,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儒学、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解构主义者眼中的鲁迅,这对新世纪的鲁迅研究不无鸟瞰的意义”(6),另一方面“这标志着‘鲁迅研究’真正从‘政治问题’变成了‘学术问题’”;“从此,鲁迅研究将进入一个自由争鸣的新阶段”(7)。

葛涛选编的《网络鲁迅》(8),是第一本有关网上评论鲁迅的书,该书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虚拟世界中的鲁迅、一个7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或80年代出生的‘飘族’视阈的另类鲁迅,同时也是一个多彩而又变形了的鲁迅”(9)。

最新 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究综述-精品

最新 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究综述-精品

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究综述思想性是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流芳千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否深远。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作家们开始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倾斜,文学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失去了思想这根脊柱。

而文学的思想性,曾被雷达先生誉为“文学的钙”,思想性的流失必然导致文学的无力。

因此,重塑文学的思想性,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艰巨任务。

一、“思想的滑落”:从“崇高”到“凡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可见文学的兴衰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使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而消费的盛行,更是让其固有的商业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冲击。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文学开始出现了向“物欲”倾斜的迹象,原本那种理性的智慧以及形而上的哲理品格变得模糊,文学的思想性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自古以来,西方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经典发问中不断完善,而文学也应当是在作家对自身的生存与人生意义的追问中不断完善的。

所以,文学的思想性,更多地体现为对存在与意义的发问,特别是对人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发现更有益于对文学思想性的提升。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主要是对群体文化精神特征的思考,主要表现为对群体的一种观照,其思想性体现为对崇高的追求,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在精神上予以观照。

例如,柳青的《梁生宝买稻种》,其中通过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在当时的社会中所崇尚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乐”的革命精神。

王安忆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几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的自救力问题的《小鲍庄》,还有张贤亮的《灵与肉》、谌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都包含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性。

但到了新世纪,文学开始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将以往对国家、民族、历史等宏大概念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寻常百姓的身上,进而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突出平凡世界中的凡俗人生。

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

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

述评·综述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冷 川在201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学史重构、民国问题、鲁迅与左联以及语言研究等领域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对语言问题的强调,无疑会对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科基金和博士论文选题如果较为宽泛地考察,2010年大约有50个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课题获得社科基金的立项,从选题看,有两个领域最为集中:1、学术史及海外汉学研究史(共6项),如“中国新文学研究学术谱系论”(刘卫国),“日本鲁迅研究史”(靳丛林)。

这类选题的集中出现,反映出来的是研究者清理本专业学术传统的热情。

2、包含城乡因素或地域文化因素的选题(共8项),如“地域文化视阈中的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研究”(余连祥),“北大荒文学研究”(车红梅)。

城乡视角、地域文化在被人们关注多年后,仍具有较为强劲的活力。

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些热点问题获得评委的青睐,如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传播情况(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评介与研究,季进)、语言问题(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研究(1898-1924),邓伟)、图文关系(中国图画书叙事与接受研究,王黎君)等;同样,若干传统话题也得到了关注,如左翼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研究,陈红旗 )二周比较研究(生命哲学视野下的鲁迅与周作人比较研究,彭小燕)等。

此外,某些文献类选题,如民国时期查禁文学研究 (吴效刚)、张恨水年谱(谢家顺),有助于拓展现代文学研究的资料基·184·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础,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截止2011年4月底,笔者见到了大约70份博士论文, 1以作家研究为基础的有14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刊物研究类的则明显减少(仅2篇)。

从时间上看,较多的学生会选择1949年之后的文坛为讨论对象,或在20世纪这一时段中对某一文学现象、人物形象进行贯通考察,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30年中的选题反而较少。

某些选题视角敏锐,其成果值得期待。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1 年第6 期刘真福【摘要】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的一段时间语文课等于文学课,60年代文学教育销声匿迹,80年代文学教育复兴。

但是语文界长期以来在中学文学教育理论方面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教学实践上处于摸索状态。

回顾近半个世纪文学教育的历史,提出各阶段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未来文学教育的一些理论构想。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学教育文学鉴赏20世纪50年代一段时间中学语文实行文学、汉语分家,文学教育很受重视。

由于某种原因,60年代文学课销声匿迹。

80年代以后,中断的中学文学教育得以延续,并突出强调“文学鉴赏”。

此后文学鉴赏能力被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之一,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并提。

2000年颁布的“试验修订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有新意,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积累、感悟、熏陶”等字眼看,隐约见出一种趋向,即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受到重视。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五十多年来的文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的。

50年代的文学教育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但那是在学习苏联的情况下实施的;80年代的文学鉴赏教学又是在缺乏科学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今天的文学鉴赏教学,仍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的探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独有中学文学教育理论和文学鉴赏教学理论的发展呈平滑移动状态,不见升攀、突进之势。

在语文教学改革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片园地何时才能一扫沉寂,开垦出美丽的新春?一、50年代:开山启林,建立宏大完善的文学教育体系50年代学苏联,中学语文教学在一段时间实行文学、汉语分家,初中有汉语课和文学课,高中只有文学课。

文学教育虽然处于草创阶段,但工作做得认真细致。

既有文学课本,还有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新文学大系_1917_1927_研究述评

中国新文学大系_1917_1927_研究述评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究述评赵学勇 朱智秀内容提要:《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一套丛书。

其出版七十多年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一直在延续。

这种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系》的编辑出版及初期评价;1937至1976年间遭遇冷落的《大系》;“文革”后至今《大系》研究的恢复与繁荣。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 文学史 出版史《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

《大系》自出版之初,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文化界的广泛好评。

在《大系》出版后至今的七十多年里,它在文学界、出版界的影响一直延续着,从未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大系》出版后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与总结,为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做出有益铺垫。

一 《大系》的编辑出版及初期评价《大系》出版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我们从《大系》编选者的态度已可见一斑。

《大系》的编选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名家大师,他们以自己积极的文化参与行为和成果表明了对《大系》的肯定和支持,也完成了对“五四”文学和《大系》的评价活动。

在赵家璧为《大系》初版做的广告《大系样本》中,他们以“编选感想”的简短话语对《大系》及自己编选活动的意义作出了鲜明的评价1。

从十位编选者的“编选感想”可以看出,他们都肯定了编辑《大系》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只是对其具体意义的评价各有侧重。

有的关注《大系》对30年代文学斗争现实的重要性(如郑振铎),有的侧重《大系》对新文学发展十余年来重要史料的收集、保存和总结价值(如阿英、茅盾、郑伯奇),有的着力于对新文学传统的继承和阶段性总结(如郁达夫、朱自清、洪深),胡适则在新文学革命《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究述评中给自己找到了特殊的位置,周作人再也不见当年的锋芒和锐气,一味地显示自己“超然物外”的文化姿态。

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进展及学术史反思(2009-2019)

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进展及学术史反思(2009-2019)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浙江杭州311121)邵宁宁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进展及学术史反思(2009-2019)[收稿日期]2020-11-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W013)[作者简介]邵宁宁(1965-),男,甘肃秦安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近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渐呈现出一种偏重文献学的倾向。

从辑佚、辨伪、校读、编目、汇纂到史实考订、史料钩沉,文献研究从不同方向的推进,可谓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从传统文献学到数字化时代文献研究新特点、新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文献研究之“偏至”给现代文学研究风气所可能造成之多面影响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一些学者注意和反思的对象。

而这一切,又与现代文学研究界对学科历史和学科建构的某些更具整体性的反思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维护学科健全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实践动力。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献研究;学科反思[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1-0074-10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1.011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21如不少学者所指出,近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史学化”趋势。

相较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史学化”取向的侧重“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现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更表现于史事考释与史料挖掘。

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的兴趣持续高涨。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研究,自阿英、唐弢以来,不断取得新的自觉、新的成就,但真正形成一种风气,却大体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摘要】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兴起和热点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了热点问题如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的讨论,探讨了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对比,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指出,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推进,期待未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热点问题、方法论、成果、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概述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涌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他们不断地钻研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念逐渐清晰,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近代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历史的脉络,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融合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述和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深化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战后,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192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等作家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文学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近 十 年来 中国现 当代 文学教 育教 学研 究综 述
张 晓 霞
( 州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中文要 】新世 纪的 现 当代 文 学 教 学 面 临 着诸 多挑 战 和 困惑 , 面对 困境 , 学界 对如 何 搞 好 现 当代 文 学教 学进 行 了
养 学 生 的 写作 能力 。[ 8 3
由 以上 可 以看 出 . 何定 位 现 当代 文学 , 何使 文 学 课 如 如 走 出 困境 。如何 使 中文 系 的 学 生在 走 向社 会 时拥 有 各 方 面 综 合素 质 , 们 的 专 家 学 者们 进 行 了诸 多思 考 与 探 索 , 一 我 有 点 已经 形 成 共 识 ,那 就 是 现 当 代文 学 在 弘 扬人 文精 神 的 同 时应 注 重学 生 各 方 面 能力 素 质 的培 养 。 们 应更 新 观 念 、 我 改
学 目标 , 应 时 代 的 需 要 。 适
很 多 专 家 学 者 已 经 清 醒 地认 识 到 这一 点 ,并 对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的 教学 目标 提 出 了调
收稿 日期 : 0 0 0 — 8 2 1— 10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广 西 柳 州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校 级 课 题 “ 形 势 下 的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现 当代 本 新
【 关键 词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育教 学 ; 教 困境 ; 改革
中图 分 类号 : 6 2 G4.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8 0 (0 0 0 — 1 8 0 1 7 — 0 4 2 1 )5 0 9 — 4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作 为一 门学 科 已经 有半 个 多世 纪 了 . 为 一 门教 育 部 规 定 的二 级 学 科 作

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评

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评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主要趋势和成就:
1 新教材的开发:开发了广泛的新教材,如选集、读者和多媒体资
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文学。

2 教学方法研究:研究人员探索了各种教学方法,如基于任务的语
言教学、基于内容的教学和基于文学的方法,以改善现代中国文学的教学。

3 文学理论研究:学者们对女权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文化
研究等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研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

4 文学体裁研究:学者们研究了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学流派,
为学生提供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全面了解。

5 文学翻译研究:学者们研究了将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成其他语言,
以促进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6 文学批评研究:学者们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批评,让学生
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及其文化背景。

7文学史研究:学者们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

8 数字文学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一直在研究数字文学的特点、创造和教学。

9 强调跨学科研究:学者们一直专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跨学科研
究,如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10 关注全球背景:学者们一直在全球背景下研究现代中国文
学,研究全球文学和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的国际接受。

总体而言,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一直在迅速发展。

上述趋势和成就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丰富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学术领域,为世界提供了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更深入的理解。

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

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

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文学批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十年间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

在过去的十年里,文学批评的定义、分类和方法论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通过不断地讨论和探索,研究者们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审美范畴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客观性的保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研究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得跨越国界的文学交流与比较成为可能。

同时,全球化也带动了跨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文学批评的视野得以拓宽。

在此背景下,本土化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文学批评开始本土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

然而,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要求研究者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无疑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学者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文化感知力,这对于部分研究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本土化研究的兴起有可能导致研究视野的狭窄,使得一些全球性的文学现象被忽视。

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我们需要一系列关键问题。

例如,如何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如何保证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何确保研究的客观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几种方法。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文献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实证研究可以以数据为依据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案例分析则可以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深入研究来揭示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

然而,各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文献研究可能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实证研究则可能过于依赖数据而忽略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挑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

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

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

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

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

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Y N O —q I i. i
( col f i rtr,X zo oma U ie i ,X zo 2 1 6 i gu Sho o t a e uhuN r l nvrt Le u s y uhu2 1 1 ,J n s) a
[ b t c] Whnde M dr C i s L e t g i e 95 bu ts uso.t shv bi ie aos te eti t A s at r e os oe h e iru b i S c 8 ,a th e i h e ae e g xt vru a m n e n n e t r en n 1 ae o iq tn e n e sd i st sn h
方式 , 认为 1 1 9 9年五 四运动 的爆发吹响 了现代文学 的号 角 ; 一 种是从文学 自身的现代化 或审美视 角 出发 , 19 以 8 8年梁 启超 等提倡“ 三大革命 ” 标志作 为现 代文 学的开 端 ; 为 还有一 种主
股 急流 , 随时准备倾 泻而出。
18 9 5年 5月 , 黄子平 、 理 群和 陈平原 提 出了“ 钱 二十 世纪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3期 20 06年 9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I L O NA N S R O Y E H C OU t NA F HU N I DU T Y P L T C NI
Vo. . 16 No 3
中国文学 ” 的概 念。他们 指 出 : 二 十世 纪 中国文学 ’ 一概 … 这 念首 先意 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 的简单 比附中独立出来 , 意 味着把文学 自身发 生发 展 的 阶段 完 整性 作 为 研究 的 主要 对 象。“ ” 所谓 ‘ 二十世 纪 中国文学 ’ 就是 由上世 纪末 本世纪 初开 始 的至今仍在继续 的一个文学进 程 , 一个 由古代 中国向现代 中 国文学转变 、 过渡并 最终完成 的进程 , 一个 中国文学走 向并汇 人‘ 世界文学 ’ 体格 局的 进程 ……” 19 总 从 8 8年 起 , 现代 文学 开始 了与古典 文学全 面而深 刻 的断 裂。“ 这是 一次 艰难 而又 漫长 ( 将近历 时五分之一 个世 纪 ) ‘ 痛 ’ 的 阵 。一 直到 1 1 99年 的‘ 五四 ’ 运动 , 才最终完 成了这 一 ‘ 断裂 ”’ 这 种观 点突破 。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0-01-08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号:LSZ2009C002)”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晓霞(1976-),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Vol.29No.52010年9月第29卷第5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0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张晓霞(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柳州545003)【摘要】新世纪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面对困境,学界对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

文章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地考察与分析,以期推动新形势下的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困境;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5-0198-0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作为一门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它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挫折。

20世纪80年代,它曾一度繁荣成为显学,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文价值的失落,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它已由关注的中心走到了边缘。

而现当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现当代文学,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降低,现当代文学的课时在压缩,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

现实的困境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者改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时代需求变化。

很多专家学者就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已经进行了大量探讨,笔者拟对近十年来的研究作一简单归纳和梳理,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新世纪十年萧红研究状况分析

新世纪十年萧红研究状况分析
新 空间 , 寻找新 的生长点, 以期许 萧红研 究更深入 、 更科 学、 更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创作推动 力。
关键词 : 新世 纪 ; 红研 究 ; 成 果 ; 空 间 萧 新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2 74 I0.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9 (0 10 — 0 7 0 1 0 — 2 12 1 )5 0 2 — 8
好者 、 萧红 研 究 工作 者 面前 亟 待 解决 的现 实 问题 。 这 个 问题 的解 决 固然 不是 一蹴 而 就 的 , 是 , 的 但 它
而核 心 期 刊上 的萧红 研 究 文章 仅 有 4 9篇 ; 二 个 第 十 年情 况 略有 好转 ,核 心 期 刊 文 章 已 经增 至 15 1
2 在她生前和身后始终不断 , 一直坚持到今天 , 跨越 置 疑 的文 学经 典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中一 笔重 要 的
收 稿 日期 :0 10 — 5 2 1- 6 2
作者简介 : 王春 荣, , 宁大连人 , 宁大学文 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 女 辽 辽 博 中国现 当代文学、 女性诗学。
萧 红英 年早 逝 , 年 才 3 岁 , 作 生 命 也 不 享 l 创 足 l 0年 , 留存 的文学 作 品也并 不算 特别 丰 富① 可 。 是 , 红 的作 品 一 直拥 有众 多的读 者 , 萧 至今 仍 为海
内外 广大 读 者 、 特别 是 女性 读 者所 喜 爱 ; 红研 究 萧
萧红创作的地缘性等方面探 讨萧红那种超越生命 、 超越 时代 的精神永 恒之秘 笈。
在这 个值得 纪念的 日子里 , 让我们一起 来倾 听萧红 的声音 , 中华 民族的强音吧 :是 山吗 , 山你 就高高 即 “ 是

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瞻望--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瞻望--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学 术 规 范 的 整 合 与O世 纪 的 中 国 是 辉 煌 的 , 现 出 了 一 批 学 术 大 师 , 创 了 一 系 列 研 究 范 2 涌 开
式 。但 是 由 于 历 史 与 现 实 的 原 因 ,o世 纪 几 代 学 人 所 开 创 的研 究 范 式 并 投 有 得 到 很 好 的 发 展 2
维普资讯
学谈 鸯
仅 因 为 它 已写 人 学 科 名 录 , 且 因 为 非 此 不 足 以 涵 盖 “ 代 ” “ 代 ” 个 时段 , 而 现 和 当 两 而将 两 者 打 通
也 是 新 世 纪 学 术 整 合 的 必 然趋 势 。 其 次 是 价 值 观 念 与 价 值 体 系 的重 建 问 题 以 往 在 很 多 问 题 上 研 究 者 们 一 直 纠 缠 不 清 , 争 论 不 休 , 如 ,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中 , 盾 作 品 的 理 性 问 题 ; 题 是 否 先 行 问 题 ; 子 夜 ≥ 不 是 名 比 在 茅 主 《 是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学 科 的 确 立 也 只 是 近 2 O年 的 事 。就 此 来 说 , 和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相 比 , 它 仿
佛 不 能 同 日而 语 。 因 此 在 新 世 纪 里 , 术 事 业 期 待 着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的 发 展 , 果 说 2 学 如 O世 纪 是中 国现当代 文学研 究开创 的世 纪 , 那末 , l世 纪 则 是 它 的 建 设 的 世 纪 , 且 是 全 面 建 设 的 世 2 而 纪 。 如何 建 设 与 发 展 ? 向 着 什 么 方 向发 展 ? 站 在 新 世 纪 的 起 点 上 , 们 应 该 做 出 哪 些 战 略 调 我 整 , 行 学 术 上 的 选 择 与 重 构 ? 这 是 我 们 必 须 深 度 把 握 的严 峻 问 题 。 进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

目录分析
二现实主义脉络的 “史诗化”书写
一 “新历史观” 的形成与“新历史
小说”的延续
三 “超现实主义” 脉络的寓言化书写
二余华《兄弟》的 “正面强攻”
一 “先锋一脉” 的“向外转”
三阿来《空山》的 民族史叙述
二乡土叙事的危机
一 “个人奋斗” 成长模式的变迁
三坚持走“传统老 路”的现实主义作
3
老舍文学奖
4
华语文学传媒 大奖
5
郁达夫文学奖
鼎钧双年文学奖 红楼梦文学奖
施耐庵文学奖
西湖·中国新锐文学 奖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邵燕君,1968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北京大学中文 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
精彩摘录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纪
传统
传统
机制
网络文学
困境
创作
研究
文学
主流 文学
历史
小说
作家
发展
现实主义
中国
文学奖
成长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为界,对这一时段重要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潮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入 的解读、独立的评价;对于“传统主流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纯文学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现实主义困境 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在对“80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内部机制正面接纳并深入考察的基础上, 对它们与“传统主流文学”的对抗、博弈关系进行深度描述,并努力寻找这些依托于新机制、新媒介的文学与 “传统主流文学”对话的可能,以及与文学史的对接点,从而对于未来“主流文学”的重建,提出了富有创见的 设想。

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

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

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
贺仲明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时序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应该具备将现当代文学打通的整体意识,将它们贯穿起来研究;其次,应该侧重宏观的、新视野的研究,取代以往所偏重的微观作品研究;第三,加强美学方面的研究,淡化传统的文化和还原式研究.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贺仲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时空二元对立与区域文化视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反思 [J], 王平
2.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J], 余凡
3.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瞻望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J], 王卫平
4.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J], 张未民
5.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续)——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J], 张未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 纪十年 中国现代文 学教 学研 究述评
田 青 ( 呼伦 贝尔学院文 学院 内蒙古 海拉 尔区 0 1 0 ) 2 8 0
摘 要:2 世纪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从学者领军到 同 1 人加盟,从重点大学到一般院校 ,从 国际高端到国内学界,关注教学、关注课程建设 的态势正在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 目 标的现代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教师们 探究的方向。现代文学教学在新的世 纪里正在焕发 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十年;中国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 索
20 0 7年初教育部下发 《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 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 意 ,“ 见 ” 提 出在 “ 学 内容 ” 人才 培 养 ”和 “ 践 教 、“ 实 教学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相对 于其他大 学专业而言 ,中文专业 和现代文学教学所面对的 问题更 多 ,情 况也 更 棘手 。主 要表 现为 : 其一 , 教学双方对课业的弱化。温儒敏指出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起 源 本 来 就 和 大 学 教 育 息 息 相 关 ,从 业 人员 十之 八 九 都 是教 师 ,其 成 长理 当彰 显 教学 的 “ 主业 ”地 位 。忙 但 是 ,科研 作 为硬 指 ’ 标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 ,全体教师狂奔于科研大 道 ,教研一直得不到重视 ;每年关于现代文学研 究 的 文章成 百上 千 ,但 指涉 教 学 的少 得 可怜 ;每
前 。“ 如今 的大学 生重 实用 ,轻 素质 ,重 功力 ,轻
人文。他们没有感受到身后的文学 、文化底蕴对 塑造 人的 巨大潜力 。 因此 ,教学 双 方 由于功利 ”
因素 而导致 的教学 被边 缘化 的情 势 十分 严 峻 。 其 二 ,课程结 构 的调 整 .使得 课时 严重 不足 。
第 1 卷第 3 8 期 21 0 O年 0 6月
呼 伦贝 尔学 院学 报
J r a u b irCo lg ou n l Hul n e e l e of e
No 3 .
V 1 8 0. 1
P bih di a .0 0 u l e 1 u e2 1 s Ii
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 讨会”在上海源自行 ,来 自海 内外 的专 家 、学 者就 现 代文 学 教 材 、教 程 和教 学
方法 等 6个议 题展 开 讨论 。这是 中国现代 文 学通 过 教 学实 现 “ 中国被 呈 现 ”的 高端 论谈 ,也是 中 国现 代文 学 教学 改 革 国 际化 趋 势 的标 志 。新 世 纪 现 代 文学 教 学所 面对 的 局势 、存 在 的问 题 以及 改
年 现代 文学 学 术会 议 不 少 ,但 与教 学 有 关 的却 凤 毛 羚角 。另一方 面 ,9 0年代 以来 ,物 化时 代导 致
文 学社 会影 响 的减 弱 ,文学 课 的 吸引 力 远不 如 从
者领军。20 年第 5 《 03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和 20 06
年3 期《 —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上先后发表 了温 儒敏 、吴 晓东 、孑 庆 东 等 十几 位 知名 教 授 关 L 于现代文学教学的 “ 体会” “ 、 笔谈” 其层 次之高, , 学 者 之众 是 开风 气 的 ;二 是 成果 丰 硕 。有 论 者 统
投 稿 日期 :2 1.10 0 00 .8
作 者简介 : 田青 ( 6- 女,满族 ,呼伦贝尔学院丈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现 当代丈 学教 学与研 究。 1 1) 9
基金项 目:本沦丈为 2 0 年呼伦 贝尔院教 学研 究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z K —O 1 9 0 D T O
98 .
体表现 :

是审美分析能力培养。温儒敏等教师主张 :
8 O年代前 ,由于 “ 为革命立史 ”的需要 ,现代文 学曾经拥有 20 0 多课时,是中文专业 的领军课程 。
二 是 以 文学 的特 征 来规 划 课 程 内容 ,将 现 当代 文
学分为 “ 使命文学” 趣味文学” 新锐文学” 、“ 、“ ’
为了适应新世纪提高素质教育 ,淡化专业 的变化 格局 , 目前大陆各 院校的 中国现 代文 学都在压缩 课 时 ,年 度 课 时总 量 还 不 到原 来 的一 半 。教 学 压
中图分 类号 :G6 23 4 .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1 0 -6 1( 0 0 30 9 .4 0 94 0 2 1 )0 .0 80
作为汉语 言文学专业基础课 的现代文学 ,发
端于 2 纪上 半 叶的教 学实 践 ,但 是 ,在 长达 半 0世
革思 路终 于被搁 置在 了突 出的层 面 。
力很大 ,教师的感觉是疲于奔命。 其 三 ,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 ,使得现代文学 教学后劲不足。曾几何时 ,现代 文学 “ 以其与 国
等 ,改 变传统 “ 四分法”的教学模式。思路新颖 , 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 。
在 教学 目标 的设定上 ,论者普遍认为 :中国 现代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为己任 ,具


新世纪 现代 文 学教 学遭 遇到 的尴尬
个多世纪里 ,作为学科 “ 主业 ”的教学却一直被 科研遮蔽 ,形成了教研停顿滞后于科研 ,教法陈 旧滞后 于时 代 的尴尬 状 态。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
呈 现 出了从 未 有过 的发展 态 势 ,其 标 志 :一 是 学
计 , 0年代 和 9 代两 个十 年 中 ,中 国现 代文学 8 0年 教学 研究 论文 分别 是 3篇和 l 。… 而新 世 纪第 7篇

个 十年 中 的现代 文学 教学论 文达 6 篇 ,是学 0多
科教 学产 生 以来 总量 的 3 4倍 ;三是 高 层关 注 。 —
2 0 年 6月 2 08 0目一2 1日,“ 中国现代 文 学教 学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