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2节“观察物体练习”。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说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学生自带玩具或生活用品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从自己的书包或抽屉中拿出一件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件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2. 讲解例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实物,并说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4. 学生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分享他们的观察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观察物体1. 从不同角度观察2. 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从家里带一个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的物品进行观察和描述。

2. 请学生用纸做一个简单的物体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模型,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做的模型进行观察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观察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形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我,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即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角度。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讲解:我向学生讲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

直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垂直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是90度;锐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小于90度;钝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大于90度。

3. 操作:我让学生使用角的大小比较尺,观察和比较不同角度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标记工具标记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4. 练习:我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的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能够解释判断的依据。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设计了一个角的模型,并用不同的标记工具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角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答案:(1)直角:因为它的度数是90度。

(2)锐角:因为它的度数小于90度。

(3)钝角:因为它的度数大于90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2节:搭积木(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搭积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

3. 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若干。

2. 学具:学生人手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样的形状吗?2. 新课导入(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吗?3. 搭积木活动(1)分组进行搭积木活动,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互动交流(1)展示学生搭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提问:你们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2)提问:你们还能用这些积木搭出其他的形状吗?(3)学生尝试搭出新的形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搭积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你们觉得搭积木有什么好处?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7.2节“一分钟能干什么”。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计时器、卡片学具:学生手册、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朋友跑步、写字、画画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活动需要多长时间?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一分钟的长短,并通过计时器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时间。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分钟能干什么?3.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在卡片上画出自己在一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如:写字、画画等。

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

4. 观察与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卡片,思考一分钟能完成哪些任务。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分钟能干什么写字画画跑步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纸上画出一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并写上任务名称。

答案:如:写字、画画、跑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到了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了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时间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7.2《周长的认识》。

这个章节主要让我们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界线的长度。

我们将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且能够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周长。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周长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形卡片,尺子,以及练习本等学具,供我们在课堂上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等,然后提问学生们这些图形的边界线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通过触摸图形来感受边界线。

3. 实践: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用尺子量一量他们手上的图形卡片,计算一下它们的周长。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一道例题,比如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解答这个问题,让他们理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5. 随堂练习:然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们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我会用图形的轮廓来表示周长,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并写出计算过程。

1. 一个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2. 一个长方形,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3. 一个圆形,直径为10厘米。

答案:1. 周长 = 4厘米× 4 = 16厘米;2. 周长 = (6厘米 + 3厘米) × 2 = 18厘米;3. 周长= π × 直径= 3.14 × 10厘米 = 31.4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计算图形的周长。

7.2《服务社会》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7.2《服务社会》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服务社会》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服务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认同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通过了解我国在社会服务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和社会发展的信心,提高政治认同度。

健全人格:1.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塑造健全人格。

2.鼓励学生在面对社会服务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服务社会的意义: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使学生明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知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2.服务社会的做法: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教育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要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将服务社会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2.帮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不同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社会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看到过一些人在帮助他人或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呢?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到的场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2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2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或物品、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或物品,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新课讲解: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3.例题讲解: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6.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观察物体2. 从不同方向观察3. 用语言描述形状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 制作一个简单的实物模型,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带玩具或物品进行观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7.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7.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第1课时化石能源的利用1.核心素养(1)知道化石能源的用途;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了解通过石油的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等产品;认识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1)化石燃料的类型及其主要成分。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3.教学难点甲烷燃烧产物的分析。

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现代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

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石燃料。

二、合作探究【投影展示】讲解煤的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1)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H、N、S、O等元素。

(2)煤可用作燃料,隔绝空气加强热后可制得煤气、煤焦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投影展示】讲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1)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2)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在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

【问题探究】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能再生吗?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利用它们的?【归纳总结】化石燃料都是由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且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其中煤主要含有碳元素,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

煤是重要的燃料,还可以综合利用制成多种产品;石油经过炼制可以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多种产品。

【过渡】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

2024~2025学年7.2 课时1 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案1

2024~2025学年7.2 课时1 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案1

7.2 课时1 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难点: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在上一节,我们把实数集扩充到了复数集,引入新数集后,就要研究其中数之间的运算,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实数集中,四则运算法则是怎样的?以及实数的四则运算都满足什么运算律?【学生思考问题,复习讨论】师:同学们对于实数的运算形式和法则还是很熟悉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将这些运算法则和规律转移到复数身上,首先先来学习复数的加、减运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数运算法则引出课程主题,让学生形成数学系统,对前后知识建立联系二、教学精讲探究1 复数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计算题设32,23x a b y a b =+=-,则x y +怎样表示?生:5x y a b +=-师:正确,这是一道我们都很熟悉的代数运算题目,其中进行加法运算时,我们遵循了什么原则? 生:合并同类项.师:正确.那现在我们引入复数,两个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可不可以这样进行呢?【要点知识】复数的加法法则设12i i(z a b z c d a b c d R =+=+∈,,,,)是任意两个复数,则它们的和:()()()()12i i i z z a b c d a c b d +=+++=+++.师:可以看出,两个复数的和仍然是一个确定的复数,并且两个复数相加,类似于两个多项式相加.师:了解了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之后,同学们试着用加法定义证明复数加法运算满足:①交换律,②结合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证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推导复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师总结补充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的加法运算律对任意123,,z z z ∈C ,有交换律:1221z z z z +=+,结合律:()()123123z z z z z z ++=++.师:由此可知,复数的加法运算同样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接下来,我们练习几个复数的加法计算题. 例1 计算:(34i)(34i)++-+;(43i)(43i)++-;(34i)(34i)++--.【预设答案】8i 80;; 师: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依次为:8i 80;;.所以我们可以把复数的代数形式看作是关于“i”的多项式,则复数的加法运算类似于多项式的加法运算,只需“合并同类项”.并且复数的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师:我们知道,复数和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同学们还记得向量的加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吗? 生: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师:我们讨论过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把复数表示为向量时,能否按照向量加法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要点知识】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设12,OZ OZ 分别与复数i,i a b c d ++对应,则12(,),(,)OZ a b OZ c d ==.由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得 12(,)OZ OZ a c b d +=++.【学生作图验证猜想,教师补充说明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若复数1z ,2z 对应的向量12,OZ OZ 不共线,则复数12z z +是以12,OZ OZ 为两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OZ 所对应的复数,即复数的加法可以按照向量的加法来进行.这就是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平面向量计算方法引入,更能把复数的新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探究2 复数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师:复数的运算可以和向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知道了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之后,复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实数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类比实数减法的意义,如何定义复数的减法?【要点知识】复数的减法法则复数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即把满足(i)(i)i c d x y a b +++=+的复数i(x y x +,)y ∈R 叫做复数i(,)a b a b +∈R 减去复数i(,)c d c d +∈R 的差,记作(i)(i)a b c d +-+.即(i)(i)()()i a b c d a c b d +-+=-+-.【情境学习】学生在已知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后,通过形象地图示,体会其与复数加法运算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相关概念,理解运算方法师:这就是复数的减法法则.由此可见,两个复数的差是一个确定的复数,并且两个复数相减,类似于两个多项式相减.现在复数的加法和减法,我们都已经学到了,请同学用一句话描述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生:复数的加减运算就是把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师:很好!实际上,复数的加减运算就可以简化成上述规律,分清楚实部和虚部.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结合向量的相关知识,思考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可以怎样描述?【学生作图验证猜想,教师补充说明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设12,OZ OZ 分别与复数1z ,2z 相对应,且12,OZ OZ 不共线,如图,则这两个复数的差12z z -与向量12OZ OZ -对应,这就是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即复数12z z -是连接向量12,OZ OZ 的终点,并指向被减向量所对应的复数.师:这就是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由此可知,复数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加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下面请看例题.例2 计算(56i)(2i)(34i)-+---+生解:(56i)(2i)(34i)(523)(614)i 11i -+---+=--+---=-师:上题答案为 11i -,我们可以利用运算法则计算得出,也可在复平面内用向量表示.下面继续看例题. 例3 根据复数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求复平面内的两点()()111222,,,Z x y Z x y 之间的距离.师:由于复平面内的点()()111222,,,Z x y Z x y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1122i,z x y z x =+=+2i y ,由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知,复数21z z -对应的向量为12Z Z ,从而点1Z ,2Z 之间的距离为1221Z Z z z =-.所以同学们根据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计算一下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生解:因为复平面内的点()()111222,,,Z x y Z x y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112i,z x y z =+=22i x y +,所以点1Z ,2Z 之间的距离为()()()()12122122112121i i i Z Z Z Z z z x y x y x x y y ==-=+-+=-+-=. 师:好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本运算法则和知识后,我们进行一下巩固练习,来看下面这几道题.1.计算:(1)(5-6i)+(-2-i)-(3+4i);(2)(-3-4i)+(2+i)-(1-5i).解:(1)(5-6i)+(-2-i)-(3+4i)=(5-2-3)+(-6-1-4)i =-11i.(2)(-3-4i)+(2+i)-(1-5i)=(-3+2-1)+[-4+1-(-5)]i =-2+2i.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B,C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3i ,-i,2+i.(1)求BC⃑⃑⃑⃑⃑ 表示的复数;(2)求点D 对应的复数.解:(1)因为BC⃑⃑⃑⃑⃑ =0C ⃑⃑⃑⃑ -OB ⃑⃑⃑⃑⃑ , 所以BC⃑⃑⃑⃑⃑ 表示的复数为(2+i)-(-i),即2+2i. (2)复平面内A,B,C 对应的点坐标分别为(1,3),(0,-1),(2,1), 设D 点的坐标为(x,y ),因为BC⃑⃑⃑⃑⃑ =AD ⃑⃑⃑⃑⃑ ∴(x −1,y −3)=(2,2)∴x −1=2,y −3=2∴x =3,y =5故D(3,5)所以点D 对应的复数为3+5i.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要梳理一下本节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梳理出本节的几个核心知识点.。

7.2《共建美好集体》表格式教案 (2024年版)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2《共建美好集体》表格式教案 (2024年版)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1.一位老师讲授新课时导入了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同学们分为不同的小组,瓶子中拉出,老师吹第二声哨子时所有同学必须停止。

推测这位老师讲授新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A.合作与竞争B.缔结真挚友谊C.共建美好集体D.重视集体利益2.下面是中学生红红对校园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些认识,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学校队列比赛中,我们班有浑然一体的整齐步伐、肉眼难察的误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为了保持和谐,应该调整集体的节奏B.学校规定在校园内禁止吃零食,我们刚刚入校难以接受这一规定——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难以寻求平衡点C.开学不久,全班师生针对乱丢垃圾行为共同制定了“约束+惩戒”班规,让我们从此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集体规则和个人意愿一致,并且保障个人利益时,能让集体生活更美好D.为避免上课迟到,大家联名建议学校增加预备铃,该建议被学校采纳,迟到现象大幅减少——个人意愿与学校的共同要求之间往往不会产生对立“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主要是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

只有这样,纯正的班风、学风才可以形成,班级的民主意识才会出现,才更能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阅读材料,完成3~4题。

3.民主管理,需要集体成员( D )①确定共同的愿景②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③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④实行班主任“一言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4.下列关于集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正确的是( C )A.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凝聚力增强了B.做事情顾全大局→必然牺牲我们个体的利益→班级凝聚力增强了C.同学之间求同存异→营造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班风→班级凝聚力增强了D.确立集体共同目标→班级凝聚力马上增强→成为全年级最美好的班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的第二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七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了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和辨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辨识各种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辨识各种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种角,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各种角度的模型。

五、教学过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讲解了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接着用模型展示了各种角的形状,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并画出了各种角的形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标明它们的名称。

答案:直角是一个90度的角,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辨识各种角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有些困难。

在课后,我会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角的含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各种角的形状,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直角、锐角和钝角是数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直角是一个角度为90度的角,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关键特征。

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它使得三角形成为一个锐角三角形。

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它使得三角形成为一个钝角三角形。

这些角的定义是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模型。

通过直观的展示和实际的操作,学生们能够亲手感受到各种角的形状,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我还会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知识。

7.2测量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7.2测量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7.2 测量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2测量周长,这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第三单元7.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周长的定义,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难点则是理解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直尺、绳子、图形卡片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让学生们观察教室的轮廓,然后猜测一下教室的周长是多少。

接着,我会讲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比如测量一张纸的周长。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周长的定义,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工具测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周长的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课后我需要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们理解周长的基础。

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而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将图形的边长加起来。

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的,因此我会在课堂上通过举例和实际测量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如何使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点。

在课堂上,我会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绳子来测量物体的周长,并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34-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34-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34人教版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认识周长”。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的周长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我会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景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并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学生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并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剪刀、图形卡片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的轮廓,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要用绳子围住整个教室,需要多长的绳子呢?这样就引出了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的定义:我会用图形卡片展示不同的封闭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周长是一周的长度。

3. 示范测量周长:我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用绳子测量其周长,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其他图形的周长。

4. 练习测量周长: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尺子和绳子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测量周长的方法:起点和终点重合,闭合测量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尺子和绳子测量教室的周长,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 请学生用尺子和绳子测量家中的某个房间的周长,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答案:1. 教室的周长:_______米2. 房间的周长:_______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基本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闭合测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2祝你快乐|人音版(简谱)(2023秋)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2祝你快乐|人音版(简谱)(2023秋)
-节奏感训练: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节奏感。
-逐步提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节奏练习的难度,使学生逐步适应。
(3)音乐表现力:如何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表演实践:通过实际演唱,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4)创新意识培养:在节奏即兴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创作,尊重他们的个性。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创作,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创新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祝你快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一首歌而感到快乐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奥秘。
1.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习歌曲《祝你快乐》,使学生能够辨识旋律走向,感知音乐节奏与韵律美。
2.增强音乐表现力: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表现欲望,提高自信心。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分组练习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4.增进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培养音乐审美趣味。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祝你快乐》这首简谱歌曲,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时,对音准和节奏的掌握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歌曲学习。

《7.2维护祖国统一 》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7.2维护祖国统一 》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7.2维护祖国统一》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7.2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的关系、青少年如何维护祖国统一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台湾问题可能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掌握我国对台湾的政策,认识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自觉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观察物体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7.2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观察物体的。

我们会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不同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正确识别物体的形状。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形状的相对位置和方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物体,有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每个学生也会发一张纸,让他们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五、教学过程我会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物体,然后告诉他们这个物体的名称和形状。

接着,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找找教室里的其他物体,并尝试说出它们的形状。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拿着一个物体,其他成员闭上眼睛,然后告诉我这个物体的形状。

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画出一些物体的形状,比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然后会在旁边写下它们的名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画出它的形状,并写一写这个物体的名称和特征。

作业答案:这需要根据每个学生观察的物体来定,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观察物体活动,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物体的形状,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会找这些学生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的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闭上眼睛,我拿一个物体在他们耳边轻轻敲打,让他们根据声音来猜测这个物体的形状。

这样既能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概念至关重要。

7.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7.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课题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例,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认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知道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石能源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关于天然气,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

在了解化石能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课题结合化石能源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能源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燃烧反应中热量的利用,引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能源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从化石能源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核心素养知道化石能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危机,应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了解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

难点:从化石能源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续表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多媒体展示】使用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汽车。

【提问】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所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它都具有哪些优点呢?【讲解】(1)来源广泛,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我们不仅要懂礼貌,还要懂礼仪,这节课我们就了解和学习一些生活中必要的礼仪。

二、温故互查:
1、阐述礼貌的重要性
三、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四、学习探究:
(一)、设问导读:
第一环节:阅读83-85页正文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个人礼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讲礼仪的意义?
3.最常用的三种合乎礼仪的姿态是、、。

第二环节:
4.四人小组合作,完成87页第一个框图,并小组展示。

5.怎样正确对待传统礼仪?
设计理由: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因此问题尽量简化,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学生参与的小活动为主。

使用说明:分两部分完成,第一环节完成后还会设计学生活动,如让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站姿、坐姿等。

要静一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设计理由:通过三道题的练习,熟悉本课的知识点,检测自学的效果
使用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做题情况,并进行指导
五、课堂预设:
(一)学习情况预估:礼仪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共同学习后,学生会认识到自己之前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落实这些礼仪。

(二)小组合作与展示点拨预安排:学生可能对社交礼仪中的握手礼和少数民族的礼仪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因搜集相关资料。

六、巩固练习:
**1、个大学生去求职,因他的条件不错,公司表示可以考虑录用。

这个学生一时兴奋,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响指表示道别。

就是这个响指,让公司主管觉得他轻浮,结果没有录用他。

这说明()
①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②这个学生是个人才,公司因为一个响指而不录用他,是小题大做③“不学礼,无以立”④礼仪无处不在,不同场所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
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①
**2、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在家中受到系统的礼仪教育。

例如:见到客人要鞠躬,鞠躬要双腿并拢,双手紧贴裤线,弯腰的时间不得少于三秒等。

日语中的敬语和谦
语更是复杂,使用时有严格的规定。

日本如此注重礼仪教育说明()A.礼仪修养只能从小时候形成,长大了就难以养成 B.礼仪只是一种形式,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用得上
C.比较麻烦,我们现在应不拘泥于此 D.社交礼仪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
3、“礼仪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陶冶”这句话是说()
A.讲礼貌就约束了自己的行动 B.讲礼仪对自己能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
C.按礼仪行事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D.礼仪是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应
遵守;注重礼仪的人,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礼仪缘于最初的人类文明,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B.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
C.礼仪就是一种形式,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D.礼仪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
设计理由:由易到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基本掌握。

使用说明:本课内容学完后,由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七、测评与拓展:
小明上课时觉得无聊,于是翘起二郎腿靠在后面同学桌子上,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他,但是小明还不服气,职责老师。

(1)请你评价小明的做法。

(2)如果你是小明的好友,请你纠正他的做法。

设计理由:以材料题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
使用说明:学生完成后由小组组长批改
八、课堂小结与课后学习安排: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争做文明学生。

掌握常规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在交往中加以运用;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巧妙结合,与时俱进;做个有心人,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

九、板书设计:
第二框礼仪展风采1.个人礼仪具体表现
2.讲礼仪的意义
3.正确对待传统礼仪
4.尊重少数名族的礼仪习俗
十、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