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和原因。

2.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3.掌握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

4.能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种类、表现方式和原因。

2.社会行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关系。

2.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社会行为视频,比如大猩猩互相理毛、企鹅结伴而行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社会行为的奇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的作用。

2. 学习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通过PPT的呈现、教师的表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介绍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包括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分类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听取案例解析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讲解一些社会行为案例,如狼群协作抓食物、昆虫群体防御外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4. 分组设计动物社会行为调查实验学生分组设计一项动物社会行为的调查实验,包括选定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并让学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作业内容包括描述一些生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作用等。

六、教学反思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性学习,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请举例说明你了解的动物社会行为,并分析其特点与适应意义。”
b.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社会行为,进行交流、分析;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d.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生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关于社会行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和验证社会行为的规律,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4.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漫画、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作品需包含对社会行为特点、适应意义的阐述,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生物社会行为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动物世界的社会行为》、《蚂蚁的奇妙世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业评价:
1.观察报告:关注学生的观察过程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及其适应意义。但受限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学生在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教材分析】《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点简单、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图片、文字和探究蚂蚁的通讯,易于学生接受,但若深入探究动物的通讯及在通讯的意义,还需要在备课中多花些心思,多收集材料,多举例子,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点。

【学情分析】学生脑海中已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本节知识点较直观,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初步了解社会行为,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怎样进行得却知之不多。

因此,要设置好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图片、短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可视化,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2.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理解、说出动物在群里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4.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集体”、“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难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的吗?蚂蚁、蜜蜂、猴群、象群、狼群、猩猩、羊群等等。

问:认真观察一下,营群体生活有什么特征呢?(二)新授课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生观看视频《蚂蚁》,思考问题:①在蚂蚁群体中,有哪些角色,各自行使什么功能?蚁王: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蚂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蚁后:专职的“产卵机器”②蚂蚁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明确的分工、一定的组织③有群居生活的动物一定有社会行为吗?群居生活≠社会行为,比如饲养的鸭群、鸡群2.展示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指出狒狒群居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思考以下问题:①如何选“首领”?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大、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三节《社会行为》word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三节《社会行为》word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三节《社会行为》word教案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2、初步学会用观看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明白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3、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难点:观看小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1、播放一段有关蜜蜂蜂群生活的片段。

2、列举说出自己生活中所观看到的蚂蚁、白蚁、猴、象、鹿、狒狒、等生物的群体生活的有关现象。

3、讨论这种生活的共同特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1、自学教材P37-38,结合“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图,对比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所总结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3、结合前面所学有关“动物行为的意义”,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4、拓展反思:比较一只野兔的生存情形和一个猴群的生活状态,说明各自生长和存活的不同。

学习任务二、明白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学会观看小动物。

1、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提出问题:蚂蚁是如何样交流信息的?作出假设:依照蚂蚁会成群跟随前面的一只蚂蚁去直截了当猎取食物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打算(提示学生可依照教材P39-40图示来讨论设计);讨论和完善打算;实施实验打算,观看预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不同的生物群体内信息的交流是否一样?可通过教材P39中内容来讨论总结。

学习任务三: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播放课件:“性引诱剂在生产中杀虫的良好作用”,同学们讨论依照社会行为的特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系统总结:通过观看蚂蚁、狒狒的生活得出社会行为的特点、意义、信息的交流及应用。

四、尝试应用:许多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

昆虫都有趋光性吗?依照你的生活体会作出假设,并任选3---5种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设计检验这些昆虫是否有趋光性的实验。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关于社会行为的实验或调查,制定实验方案或调查问卷,实施并分析结果,撰写一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
3.拓展作业:
-阅读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总结文章或视频中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查等,关注人类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能够列举并解释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能够分析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的意义。
2.学习群体生活的特点,掌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结构。
-能够描述群体内分工、合作、竞争等社会现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类似的社会行为吗?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⑤池塘里的一群青蛙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使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让学生观看黑长尾猴、蜜蜂和蛾蝶类昆虫信息交流的视频,引导学生总结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看视频总结,长尾猴是靠声音进行信息交流的;蜜蜂是靠动作进行信息交流的;蛾蝶类昆虫靠一种叫性外激素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使学生了解利用信息交流可以有效控制害虫。
A.社会行为 B.学习行为 C.防御性为 D.取食行为
2.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B.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C.养蜂场里的一群蜜蜂 D.树桩里的一群白蚁
3.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A.群体内部成员分工合作
B.有的群体形成了等级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4.人们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来控制蝶蛾类害虫的数量,这种做法直接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之间的( )
A.信息交流 B.交配 C.运动 D.摄食
5.动物间信息交流,一般发生在( )
A.不同的动物群体之间 B.同种群的动物之间
C.较高等的鸟类之间 D.最高等的哺乳类动物之间
板书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学生展示观察现象
形成蚂蚁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方式之一是气味的共识
信息交流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信息交流的意义
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结合课本进行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生: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2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流程2.1 导入环节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2.老师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引出本课的主体内容,也就是“生物的社会行为”。

2.2 正文教学1.生物的社会行为(1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蜜蜂、狗和狮子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简单介绍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通过PPT展示生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社会行为。

2.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0分钟)老师可以以海洋、荒漠和森林等为例子,分别介绍不同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原因,以及生物群体组织的具体方式。

3.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30分钟)老师可以以“猪”为例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的适应环境能力,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并通过问答活动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3 总结与评估1.检测与测试(10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进行测验,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2.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回顾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重点内容。

3.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总结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3.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社会行为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何作用?
-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有哪些异同?
-你认为合作与竞争在人类社会行为中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笔记,以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5.预习作业: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律。
4.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社会行为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阅读:推荐同学们阅读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自私的基因》、《社会性动物》等,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重要作用。
3.作业设计:
-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个动物社会行为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特别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组织结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行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等,实地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展示一组精心挑选的动物社会行为图片,如蜜蜂采蜜、狼群狩猎、企鹅孵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社会行为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它们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或家庭周边的动物社会行为,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和讨论。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意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总结与反思: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对社会行为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请简述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列举三种社会行为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3.比较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的异同,并说明这些异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本节课结束时,我会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总结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的异同。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信息交流及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信息交流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动漫视频.设计导学案并制作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预习四、教学过程明确学习目标新课学习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概念情景导入: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并且引导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由此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

展示社会行为的概念,由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习白蚁的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白蚁的群体生活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1)学习初印象: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1.我是蚁后,我的职能主要是筑巢、喂养、照料。

()2.我是工蚁,我的职责主要是产卵。

()3.我的工作是负责保卫、安全,我的名字是兵蚁。

( )(2)连一连:(3)蚂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④展示“白蚁建造的家园”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充分认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

2.学习狒狒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1)狒狒群体中首领是如何形成的?(2)首领有哪些特权并且要履行什么义务?(3)狒狒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有的动物群体还会形成等级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三、社会行为的特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举例说明)(一)像蚂蚁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既然在一起生活,那么在群体内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分工.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庞大的腹部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不能移动,但能产很多卵,使种族得以延续。

雄蚁——腹部较长,个体较大,专与雌蚁交尾,完成受精过程。

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颚结构,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工蚁——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二)观看图片有的群体中形成了等级如狒狒.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三)通过以上两种动物的群体生活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存在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如: 蚂蚁、蜜蜂)3.有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

(如:狒狒)四.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物种的生存和繁殖)1.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这样它们在寒冬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

2.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五.小结1.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3.社会行为的意义六.作业布置“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答案: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社会行为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的社会行为主要特征,举例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了解其交流的过程。

2.能力目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组织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实验设计技能。

--展示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成果并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同学能够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简析.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信息交流过程的探究活动。

难点1.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结果。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相关资料。

2.用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并观察它的行为。

教师准备1.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多媒体资料。

2.查阅蚂蚁,蜜蜂,狒狒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

3.准备几张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挂图。

教学策略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3.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4.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6.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教学难点】
观察动物的行为,理解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第2页: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动物。

火蚁需渡过河流时,一些工蚁将前后足搭在一起,形成“筏子”,另一些将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蚁团”,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它工蚁义无反顾的补上去。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二、讲授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2.蜜蜂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蜂王、雄蜂、工蜂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白蚁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
4.白蚁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蜜蜂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3.利用白蚁和蜜蜂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总结: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御敌。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环境的适应。

四、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群体生活的动物是依靠什么来进行交流的呢?是怎样进行相互交流的呢?举例说明。

2.播放课件第6-11页,探究动物间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3.除蚂蚁外,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通讯方式?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4.生活中人类如何利用干扰动物间的通讯来诱杀农业害虫?
5.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