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的特大城市治理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期考试试题及答案
C. 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D. 导致民粹主义政策
E. 导致低收入人群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23. 【多选题】 本讲提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以()为主要内容。abcde 【3 分】
A. 政策沟通
B. 严格控制外国专家数量
C. 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D.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E.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26. 【多选题】 从2009年起,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是因为政府实行了( )。abcde 【3 分】
A. 城镇化完全等同于城市化
B. 城镇化就是土地城镇化
C.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D. 城镇化就是城市规模扩大
10. 【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二元医疗制度体现在(a)。 【2 分】
A. 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B. 道路联通
C. 贸易畅通
D. 货币流通
E. 民心相通
24. 【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acde 【3 分】
A. 生产建设领域
B. 消费领域
C. 现代能源体系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期考试
考试题目:共30题 | 考试时间:60分钟 | 距离结束还有28分39秒
1. 【单选题】 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为(d) 【2 分】
A. 20万平方公里
B. 25万平方公里
C. 30万平方公里
A. 网络
B. 深海
C. 森林
D. 极地
E. 空天
B. 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制度
C. 大中城市要有序推进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大特大城市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些庞大的城市不仅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还具备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
因此,有效治理超大特大城市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在于解决人口问题。
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经常面临着人口过剩、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住房供应,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同时,通过优化交通系统、推动公共交通发展,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推进经济发展。
这些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企业和创新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
这些城市面临着犯罪、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措施,可以提高社会治安水平,确保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城市面临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挑战。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解决人口问题、推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使超大特大城市实现良性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为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黄政发〔2017〕7 号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黄政发〔2017〕7号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黄石市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黄石市人民政府2017年3月23日黄石市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黄石全面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决胜全面小康、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巩固全市城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3修改)》,结合黄石城乡建设实际和发展需要,制订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一)“十二五”发展的总结回顾“十二五”时期,黄石市城乡建设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五城同创”为抓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总体目标,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城乡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1.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按照“一主、两副、三组团、三轴多走廊”的布局结构,大力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
即以黄石中心城区为中心,大冶城区及阳新县城为副中心,以棋盘洲经铁山至武汉光谷大道沿线、长江黄金水道沿线、106国道沿线地区作为市域对接区域的发展主轴,以棋盘洲桥至黄咸高速、武穴桥至杭瑞高速、大广高速三条交通走廊构建多条城乡发展走廊。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2016年4月目录前言 (1)一、现状与形势 (2)(一)发展基础 (2)(二)形势要求 (7)二、总体思路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9)(三)发展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2)(一)推进“互联网+”重点行动 (12)(二)促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14)(三)对接国家电子政务工程 (15)(四)支撑国家三大战略实施 (16)(五)深化行业信息化应用 (18)(六)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 (22)(七)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 (23)四、保障措施 (27)(一)统筹组织实施管理 (27)(二)完善资金筹措渠道 (28)(三)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28)(四)健全政企合作机制 (29)(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9)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交通运输现代化。
信息化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十二五”末,国务院相继发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公路、水路、城市客运及综合运输(协调衔接)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规划》是“十三五”期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安排“十三五”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围绕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安全等重大任务,全面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要素资源数字化、行业管理协同化、运输服务智能化、信息服务便捷化水平稳步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平稳运转和高效履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报告-区域战略篇
“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报告-区域战略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总结评估报告》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一书当中,评估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并提供了具体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新型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构建。
1. 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
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扎实推进,堤岸整治绿化取得重大进展,长江流域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30亿吨,稳居世界内河航运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廊”、“两点”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支持深圳启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加快推进,创新要素流动更加便捷。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不断提升,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起步,一批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谋划实施。
2.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构建持续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采取新的战略举措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健全政策体系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深圳十三五规划
深圳十三五规划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深圳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规划为深圳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面将对深圳十三五规划进行700字介绍。
深圳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
十三五规划为深圳明确了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即“全面建设深圳特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根据这个目标,深圳将力争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的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集聚地、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卓越的生态城市。
一方面,深圳将推进改革创新。
深圳在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十三五规划将进一步深化改革。
深圳将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完善和优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同时,深圳还将推进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良好治理。
另一方面,深圳将加快创新驱动。
深圳一直以来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十三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
深圳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同时,深圳将推进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深圳还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圳一直致力于建设生态城市,十三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圳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
总之,深圳十三五规划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深圳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的发展将为中国乃至全球都带来启示和借鉴,也将为深圳市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篇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22-202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2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2016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解读
2016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精神及主要内容有哪些?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6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解读,供你阅读参考。
2016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解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关于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6年3月5日在京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慈善法草案将上大会审查和审议。
1月21日,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市长马旭明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
《报告》回顾了“十二五”时期和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展望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并详细阐述了2016年的各项重点工作。
在此,为您一一解读。
关于“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的工作回顾——六大成就令人振奋过去五年,宜昌市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发展主动权,稳神定气,奋进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成就之一:综合实力大跃升。
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预计2015年达到3500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跨三个百亿级台阶,达到339.1亿元,是2010年的4.8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达到308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57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9.5亿元,是2010年的2倍。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7位,前进16位;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前进1位;稳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
宜都晋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前列。
成就之二:转型发展大迈步。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9:30。
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3%。
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700亿元、1800亿元、1100亿元和1000亿元,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业产值分别达到700亿元和800亿元。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静安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静安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3.31•【字号】静府发〔2017〕15号•【施行日期】2017.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静安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静府发〔2017〕15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静安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2017年3月31日静安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十三五”规划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市政交通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市政交通保障能力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撤二建一”后的起始五年。
静安区要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工作必须围绕“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对标国际先进城区,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为“国际静安、圆梦福地”作出贡献。
根据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为明确目标任务、持续提升管理能力、稳妥推进项目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一)发展回顾与基础“十二五”期间,原闸北、静安两区城市建设和市政交通都取得长足发展。
原闸北区牢牢把握“南高中繁北产业”战略格局,有效实现了“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目标;原静安区始终坚持管建并举,城区建设日臻完善,“国际商务港”初现雏形。
旧区改造坚持先行先试、克难奋进。
“十二五”伊始,征收条例出台,旧改政策由居民拆迁变为房屋征收,广大居民群众成为实施旧改的决定者和推动者。
原两区都在探索学习中克难奋进,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交办的旧改任务,兑现了对居民的承诺。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呈现出超大特大城市的特征。
超大特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强劲的城市,具有集聚资源和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东京、上海、纽约等都是典型的超大特大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还承担着国家甚至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职能。
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人口众多,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
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建设更加繁荣、宜居的超大特大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导,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对策和建议部分将在后文中展开讨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向读者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以确保读者对整篇长文的整体脉络有清晰的了解。
下面是一个例子: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组织,每个章节都涵盖了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关键方面和挑战:第一章引言:在本章中,我们将概述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篇长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引导读者对整个文章框架的理解。
第二章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超大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我们将探讨人口规模、城市面积以及其他重要指标与特大城市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特点对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
第三章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挑战:本章将重点分析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探讨人口膨胀、基础设施压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并分析这些挑战对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赵 弘一、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城市治理理念和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城市化速度非常快,规模特别大。
中国城市化率从30%到60%用了23年,英国、美国和日本则分别用了180年、90年和60年。
中国人口基数大,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几乎完成了一两百年来发达国家所完成的城市化人口总和。
在充分肯定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病,最集中的是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不但一线城市拥堵,二线、三线城市也拥堵,四线城市也开始拥堵。
城市为什么会拥堵?如果人口多就得城市病,至少有几个现象解释不了:一是为什么国外许多大都市不拥堵?比如东京都市圈,人口比北京还要多,这些城市从大城市病中解脱出来了,没有北京这样拥堵。
二是为什么国内没有达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规模体量的城市也陷入了拥堵状态?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强调要把人口集中在大都市里,过去一直在讲城镇化,就是希望人们能在镇一级和县一级更多集聚而实现城镇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大都市里来这个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希望通过城市群使得更多的城市协调发展起来,不要让个别大都市发展得过大,以避免城市病问题,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指出,全国重点发展19个城市群。
中国几乎所有大都市都在某一个特殊的城市群里,但城市病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病?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要从城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去探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活动也一样。
没有一定的规模肯定不经济,成本过高;但反过来,规模过大就会衍生出其他的成本,总体成本会更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遵循“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
在实践当中,伦敦早期的城市病是通过什么办法解决的呢?是城市分散化,即通过既集聚又分散的过程来解决。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与韧性治理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与韧性治理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与韧性治理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深入,特大城市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凸显。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其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不仅牵动着广大市民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如何科学研判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并采取韧性治理措施,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问题特大城市通常人口密度高、流动人口多,因此人口问题是其面临的首要社会风险。
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压力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进一步增加社会风险的出现概率。
2. 城市环境问题特大城市的环境负荷问题日益严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风险。
3. 经济问题特大城市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以及经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贫富差距扩大会引起社会不公平感情绪,就业压力过大则会增加社会问题的发生频率。
经济波动会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生活稳定性下降,从而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4. 社会治理问题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
治安问题将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滋生更多的社会风险。
三、韧性治理的理念与实践面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采取韧性治理成为研究和实践的关键。
韧性治理强调实现社会系统在压力下的复原能力,使城市在面临风险和冲击时能够迅速调整和恢复正常运行。
1. 预见风险,提前储备资源特大城市应制定长远规划,预见社会风险并提前储备资源。
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了解风险的发展趋势,为风险来临时做好准备,以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应急管理与协同机制特大城市应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
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调动资源,做出迅速、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风险进一步蔓延。
十三五城市发展规划
十三五城市发展规划
目标
- 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主要任务
1.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扩大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城市居民出行
- 建设现代化水电供应和垃圾处理系统
- 提升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水平
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软实力
3.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 建设更多的教育和医疗机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市居民的福利权益
- 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实施措施
1. 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和政策,明确目标和任务
2.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
3. 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4.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
期望结果
-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 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 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以上为十三五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希望能够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 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 套政策。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考虑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找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各自发展定位,实施有针对性的任务举措,形成符 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一体化、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平台。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
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支持有条件的地 区有序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在常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
(十一)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逐步消除性别、户籍、身份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劳动用工指导,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引导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支付劳动报酬、给予社保待遇、工伤赔偿等法律援助服务。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过程中对外来人口、本地人口一视同仁。引导农民工参加群团组织,开展工会、共青团、妇 联关爱帮扶农民工及随迁家属活动。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答案321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1.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项目向()延伸。
[2分]A. 贫困居民B. 农村居民C. 贫困区域D. 城市边缘我的回答:B正确答案:B2.当前,全球经济仍在处于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和贸易进入()[2分]A. 停滞性瓶颈期B. 波动性衰退期C. 恢复性增长期D. 平衡性稳定期我的回答:C正确答案:C3.在工业发展政策上,要严格限制几大高耗能产业:()、建材和非金属矿业、化工和石化业等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中国工业继续锁定在能源密集、碳排放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上。
[2分]A. 钢铁业B. 棉纺业C. 汽车制造业D. 食品加工业我的回答:A正确答案:A4.在“十三五”期间,要重视以()为目的的环境体系指标建设,切实地将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民生建设、增加人民福祉的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来着力推进,从而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2分]A. 环境指标确定B. 空气污染减轻C. 环境质量改善D. 生态效益改善我的回答:C正确答案:C5.防灾减灾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将其上升为一种常态化的国家战略,打破传统部门分割、局部调控的救灾模式,通过设定防灾减灾的战略目标,理顺体制机制,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战略规划,做到()、着眼全局、统筹规划。
[2分]A. 科学规划B. 及时规划C. 立足当下D. 立足长远我的回答:D正确答案:D6.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应当(),积极鼓励地区开展联合协同治理,签订地方环境治理合作协议,为地区协同治理创造平台和机会。
[2分]A. 放手地方B. 面面俱到C. 统筹全局D. 管理地方我的回答:C正确答案:C7.()是四大约束中的最大约束。
[2分]A. 环境质量约束B. 二氧化碳排放约束C. 其他主要资源供给约束D. 能源供给约束我的回答:B正确答案:B8.“十三五”文化建设要坚持()的方针。
高考政治长效时政热点: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练习题
高考政治长效时政热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练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1.按照《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有关部署,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天津市发改委举办了优质农产品企业与大型超市、知名电商洽谈会,为京津冀农产品大型用户、流通企业与生产基地搭建产销平台。
此次洽谈会有120家采购商、140家供应商参加,达成成交意向3.73亿元。
搭建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①统筹优化京津冀三地的资源配置,补齐软硬件设施短板②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的提质增效③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方式④提高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减低三地居民的恩格尔系数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并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
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积极推进,开局良好。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①促进京津冀建立经济战略性同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优化区域分工及其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③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④打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障碍,促进京津冀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京津冀地区将新建24条城际铁路,总规模3400多公里,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至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至1小时交通圈,服务1.1亿多人口。
初步估算近期投资约2470亿元,项目建设鼓励市场化运作,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①2470亿元的投资会促使经济“升温”,增加就业②投入大、周期长、社会效益高,应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投资费用③会促使经济资源的流动更加便捷,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④铁路基建、机车设备为主要受益行业,旅游、商贸行业不会有明显影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宜府办发〔2017〕7号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正文:----------------------------------------------------------------------------------------------------------------------------------------------------关于印发宜昌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宜府办发〔2017〕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2月20日宜昌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宜昌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改革,建设农业强市和智慧农业,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百亿产业、千亿农产品加工、万元农民收入格局基本形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2015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17 68亿元、370 31亿元和12990元,较2010年增长110 03%、109 35%和117 22%,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6%、15 97%、16 78%。
(二)特色产业有名有位。
畜牧、柑桔、蔬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 6%,特色产业已成为宜昌农业名片。
其中柑桔面积192万亩,总产300万吨,居全国市州第一;茶叶面积69万亩,总产6 8万吨,综合效益全省第一;蔬菜面积194万亩,总产432万吨,设施化、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草食畜牧业、名优特水产养殖业和食用油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统筹之治:以"五个统筹"推进高能级的城市建设
统筹之治:以"五个统筹"推进高能级的城市建设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建设方面需要好好规划,在这期间,发展城市建设的高能级是为主要目的,同时要结合"五个统筹"的基本指导,只有以最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好城市,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做好城市建设,为社会整体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建设;五个统筹;高能级1.高能级的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集中地,因此城市的建设显得如此地重要。
高能级的城市建设主要以推进"六项善治政策"为重点,不断创新治理体制,提升治理能力,开创特色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把城市建设成为高能级城市、数字城市。
大城市治理的六大善治战略。
一是推进统筹管理,建设高能级城市。
要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必须统筹产业、空间、规模三大结构,努力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重点加强区域、动力、空间、金融、城乡"五个统筹"。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趋势,要积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城市”与“四条线”管制法(城市绿线管制法—绿地系统、紫线管制法—历史保护区黄线管制法—交通规划线、蓝线管制法—城市水系)。
同时要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施,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和行政效率,并且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机制,发挥公民的参与权利。
管理学视野下的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也就是说,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其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确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部署。
2."五个统筹"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这是对发展的总指导,不仅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超大城市治理的问题和关键探讨 附超大城市治理的几个问题
超大城市治理的问题和关键探讨超大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抓住规律和特点,阐述超大城市治理的本质和内涵。
发展超大城市目的是为了提高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提升对国家现代化的引领力。
超大城市治理是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
论文围绕治理目的、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对象等,以系统化思维论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逻辑性和独特性,显然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由此,我们看到超大城市治理的基本规律,就是根据超大城市发展的使命和需要,采取适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治理方略和策略,确保超大城市持续发展,服务超大城市建设,增强超大城市自身竞争力。
二是抓住问题和关键,论述超大城市摆脱治理困境、提高治理成效的对策。
优质资源和服务在城市空间的配置不当,造成结构失衡,是“大城市病”内在的主要根源。
具体说,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超大城市,在超大城市内部各种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区,由此引发超大城市病,而不单是表面上的外来人口增多和人口规模增长。
文章指出当前超大城市治理中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治理对象的错位,二是治理方式的失当。
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告诉我们:抓错了痒点,出力不讨好;误诊了病因,猛药也无效。
治理越来越严重的“超大城市病”必须对症下药。
摘要:超大城市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与治理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建设和发展超大城市,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牵引国家现代化发展。
基于超大城市的特殊性,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尊重治理规律,明确治理对象和内容。
本文分析超大城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考察超大城市治理失当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超大城市治理过程治理智慧治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迁移集中,推动人口城市化呈快速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长到8.48亿人,城市化率已超过60%。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注:标★的课题为重点课题,标▲的为子课题。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标★的课题为重点课题,标▲的为子课题。
研究内容不限于所列要点,具体可由课题承担单位、牵头部门与市发展改革委协商适当调整)一、综合研究(13项)1、★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及《纲要》框架研究(编号BJ135Z-ZH01)研究重点:未来一段时间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重点及政策取向;“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目标等;“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确定2020年目标及2030年的远景展望;“十三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城市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框架的基本内容及要点。
2、★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思路和举措研究(编号BJ135Z-ZH02)研究重点: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化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总体思路、战略举措及具体路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措施。
3、▲“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强化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举措(编号BJ135-ZH02-1)研究重点:全国政治中心的内涵、建设重点,提升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研究新时期国际交往中心的内涵,提出强化国家交往中心的思路、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的思路和举措;提出加强对外友好交流、吸引国际组织集聚、扩大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影响力、提升国际交往设施和对外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
4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措施(编号BJ135-ZH02-2)研究重点:研究新时期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路、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充分发挥首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荟萃民族文化精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思路与战略举措;研究提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时期的特大城市治理特大城市,从字面上理解,是指规模特别巨大的城市。
其显著特征是,经济和人口聚集规模大,建成区占地面积多,创新能力强,在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划分标准,纳入本文研究视野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天津、南京、广州、沈阳八座。
特大城市规模体量大,聚集能力强。
其发展动力既有经济聚集因素,也有行政推动因素。
其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等级高。
八座特大城市中,中央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4个。
较高的行政等级强化了这些城市的资源掌控能力和经济与人口聚集能力。
2.经济实力强。
八座特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20%左右。
八座特大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除重庆外,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深圳甚至高于2倍以上。
3.外来人口聚集多。
八座特大城市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近20%。
除重庆、沈阳外,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普遍较高,外来常住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构成特大城市的显著特征。
4.民用汽车保有量多。
八座特大城市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的15%左右。
按照人均保有量计算,除上海外,其余七座特大城市的人均民用汽车保有量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人均道路面积少。
除南京和天津外,其余六座特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上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北京略多于1/2,广州不到70%。
6.房价收入比高。
按照国际经验,房价收入比6-7是合理区间。
八座特大城市,除重庆和沈阳处于合理区间外,其余六座特大城市明显偏离合理区间。
房价收入比过高成为特大城市的显著特征。
7.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聚集。
八座特大城市聚集了众多的985高校和211高校。
其中聚集985高校20所,占全国985高校39所的51%;聚集211高校56所,占全国211高校118所的47%。
八座特大城市聚集了众多的三甲医院。
全国共有三甲医院769家,其中分布在八座特大城市的有194家,占比25%。
8.能耗集中。
八座特大城市用电总量占比高,人均用电量大,是全国重要的能耗中心。
中国特大城市治理需要探讨的问题中国特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环境约束强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因为城市发展规模(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空间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则是“规模收益递增”的经济因素和政府行政配置资源的体制因素二者叠加,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不断蚕食外围地区的资源和发展要素,形成了“黑洞效应”。
当前,在特大城市的治理方面,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探讨。
1.特大城市问题具有长期性还是阶段性。
特大城市问题因聚集而产生。
从微观视角来看,聚集的经济动力是“规模收益递增”。
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外部性问题”:聚集的成本上升,产生“规模收益递减”效应。
因此,聚集的经济动力具有阶段性。
从中观视角来看,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下半程,城镇化速度下降已成为事实,单纯的向心聚集正在转变为聚集与扩散相结合,次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待开发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特大城市的聚集动力正在减弱,特大城市问题有望缓减。
就此而言,特大城市问题不会长期存在。
特大城市的聚集,还存在非经济因素,即行政动力。
中国是一个政府干预经济能力极强的国家,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现象十分普遍。
城市有行政等级,行政等级越高,城市主要领导的行政级别也越高,话语权也越大,掌控资源的能力也越强,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强。
特大城市在这方面占尽优势。
依靠行政聚集资源会干扰“规模收益递减”出现的时间节点,使特大城市问题更趋严重,更趋复杂。
作为“干扰项”,行政聚集资源会扰乱特大城市问题所具备的阶段性规律。
行政聚集资源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会通过税收的形式由纳税人承担。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难度很大。
但行政推动终究要服从经济规律。
特大城市问题,从长期来看,不可能相伴终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2.特大城市问题归因于聚集还是空间结构不合理。
特大城市问题,产生于聚集,但聚集不是“祸根”。
只要“规模收益递增”,聚集就符合经济规律,就具有客观必然性。
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相对应的是,特大城市往往形成了“单中心”的空间结构。
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特大城市就会迸发出离心扩散的力量,与此相对应,特大城市应该形成“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在周边地区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或者新城。
遗憾的是,中国许多特大城市,对这个规律认识不到位,错失了调整空间结构的绝佳时期,导致“城市病”集中爆发,长期折磨。
所以,特大城市问题,起因于聚集,但应归因于空间结构不合理。
破解特大城市问题,不能简单采取控制、限制、打压或者驱散“聚集要素”的办法,而应该引导“聚集要素”,促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形成。
3.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底线。
一些人质疑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客观存在?测算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为伪命题?事实上,聚集的基本动因是经济因素,而不是资源环境承载力。
那些资源环境承载力很高的地区,如果不能产生“规模收益递增”,就不会出现“聚集”。
相反,那些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的地区,如果能够产生“规模收益递增”,仍然会继续“聚集”。
只不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成本因素”,已经包含在“规模收益”考虑之中。
所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制定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有问题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应该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底线。
4.短时期内是否可以解决特大城市问题。
解决特大城市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引起聚集的“经济动因”是否已经发生“逆转”,即“规模收益递增”是否已经转变为“规模收益递减”。
中国的八座特大城市,除了“退二进三”引起的制造业外迁外,还没有出现企业主动大规模外迁、依靠市场因素发展起次级中心城市或者新城的案例。
目前的新城多数是政府规划和建设的,没有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缺乏产业支撑是通病。
可见,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二是行政因素对聚集与扩散的干扰是否已经剔除?聚集与扩散本来应该属于经济范畴,由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信号做出决策。
但行政因素干扰导致市场信号失灵,使“规模收益递增”和“规模收益递减”增加了政策变量,本来应该扩散出去的扩散不出去,本来应该聚集的聚集不进来。
减少行政因素干扰,还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大刀阔斧式地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和决策机制,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三是人口大规模向特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是否已经发生逆转?谈论这个问题必须考虑两方面因素:第一是大规模聚集的人口来源。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数量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其后人口总量将下降,这意味着十年后人口大规模聚集的势头将减弱。
第二是区域差距是否已经缩小到人口不愿意跨地区流动的水平。
众所周知,中国存在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上,短时期内缩小这些差距有很大的难度。
综上分析,短期内解决特大城市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未来二三十年内,特大城市问题仍将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点问题。
“十三五”时期中国特大城市的治理思路特大城市的治理重点无非是经济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空间秩序保障、生态红线控制等方面。
这些重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体。
选择好治理的路径至关重要。
一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收缩政府干预的战线,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特大城市治理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是明确治理的主体。
政府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但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成为政府治理的合作伙伴。
三是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各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问题不同,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不同,治理方案理应体现自身特色。
1.编制科学的治理方案。
特大城市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治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治理。
特大城市治理具有复杂性,需要编制科学的治理方案予以应对。
第一,要坚持底线思维。
特大城市治理事务千头万绪,什么都由政府出面解决,难免力不从心。
凡是可以交由市场解决的,坚决交给市场办。
让政府从复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好特大城市发展的底线。
第二,要坚持战略导向。
特大城市要做好功能定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
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科学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方案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
第三,要坚持系统治理。
特大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
编制治理方案,要梳理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评估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好应对预案。
第四,要坚持问题导向。
编制治理方案前,要对特大城市进行体检,系统梳理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问题进行归类。
在此基础上,编制治理方案。
第五,要坚持依法治理。
特大城市治理,不能“有权就任性”,而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要逐步强化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推动地方特色治理。
第六,要坚持过程治理。
编制治理方案,不可能一案定终身。
要对治理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及时修正治理方案的失误。
2.构筑完善要素聚集的“过滤网”。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向特大城市聚集受到一张看不见的“过滤网”引导。
当要素聚集效益大于聚集成本时,要素向特大城市聚集具有合理性;反之,当要素聚集效益小于聚集成本时,要素就不会向特大城市聚集,甚至会从特大城市流出。
这种状态应该是特大城市治理追求的理想状态。
中国的要素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特大城市聚集的三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都没有完全市场化。
比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银行业垄断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充分竞争,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资金使用成本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不充分,还存在身份歧视、性别歧视和待遇歧视;同时,许多特大城市还存在过度福利化倾向,客观上也起到了降低人口大规模聚集的成本,对疏散人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以上现象导致要素向特大城市聚集的成本与收益核算信号失真,直接影响是“过滤网”功能失调。
修复“过滤网”功能,首先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向市场充分放权,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要权衡过度福利化政策的利弊得失,在看到一部分人群获得福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部分人群的福利损失。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同时,加强政府在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监管职责。
3.做好过渡期政策安排。
完善市场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