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在法律中是如何定义的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是什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法律一向是公正公平公开的,但是法院的审判人员也是有亲朋好友的,如果遇到当事人与审判人员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为了避免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会采取回避制度。
那么▲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到底是怎么规定的呢?▲一、回避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二、回避的决定权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院长担任审判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3、后果,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被申请复议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
▲三、公开审判注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1、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案件,离婚案件与涉及商业秘密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案件。
2、不公开审理与不公开质证的区别:《证据规定》第48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保密的证据,不公开质证。
回避制度名词解释
回避制度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为了维护公正和公正的原则,各种制度和规则被制定出来。
其中,回避制度被广泛使用,以保证公正的判断和公正的决策。
本文将深入探讨回避制度的定义、类型、适用范围和实践意义。
一、回避制度的定义回避制度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法官、仲裁员、裁判员、调解员、律师、公证人等职业人员因为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情况下,应当自动退出案件的处理过程,以保证公正。
二、回避制度的类型回避制度根据适用范围和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法官回避制度法官回避制度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如果与当事人或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判断,应当自动退出案件的处理过程。
这种制度是确保法官公正判断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
2. 律师回避制度律师回避制度是指律师在代理案件时,如果与当事人或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判断,应当自动退出代理案件的处理过程。
这种制度是保证律师行业规范和公正代理的重要保证。
3. 仲裁员回避制度仲裁员回避制度是指仲裁员在仲裁案件中,如果与当事人或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判断,应当自动退出仲裁案件的处理过程。
这种制度是保证仲裁公正和仲裁结果合法有效的重要保证。
4. 公证人回避制度公证人回避制度是指公证人在公证过程中,如果与当事人或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判断,应当自动退出公证过程。
这种制度是保证公证公正和公证结果真实有效的重要保证。
三、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回避制度适用于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职业人员,包括法官、仲裁员、裁判员、调解员、律师、公证人等。
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利害关系回避制度适用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职业人员,包括本人、亲属、近亲属、配偶、前配偶等。
如果职业人员与案件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应当自动退出案件的处理过程。
2. 利益关系回避制度适用于与案件有利益关系的职业人员,包括与案件有利益关系的企业、机构、团体等。
案件回避的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确保司法公正,法律规定了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司法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由于与案件当事人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应当自行或者被当事人申请回避,以避免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发生。
本文将详细阐述案件回避的法律依据,包括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方面的规定。
二、宪法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四、法规依据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十六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律师的回避制度
律师的回避制度律师的回避制度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程序合法的重要保障之一。
根据中国《律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需要遵守回避制度,以保证律师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客观、公正的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回避制度的含义回避制度是指在律师代理诉讼或非诉讼案件中,如果存在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或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律师需要退出该案件的代理工作,以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或利益受损的情况。
回避制度是一种程序性规定,旨在确保律师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公正、客观的法律服务。
二、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1.涉及本人曾经担任辩护人、代理人的案件,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涉及本人曾经接触过的案件的当事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与本人存在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关系的人员;4.与本人有其他利害关系的人员;5.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员。
三、回避制度的程序1.提出回避申请: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律师需要回避的,可以在案件开始前或开始后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
2.审查决定:法院收到回避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决定。
如果法院认为律师需要回避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和律师,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更换。
3.回避决定的执行:如果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律师应当立即退出该案件的代理工作。
如果律师在案件开始前得知需要回避的情况,应当立即告知当事人并退出该案件。
4.复议:如果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回避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四、回避制度的意义1.确保司法公正:回避制度可以避免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因利益冲突或其他原因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从而确保司法公正。
2.提高法律服务质量:通过回避制度,律师可以避免因利益冲突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偏见和不公正,从而为当事人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法律服务。
3.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通过回避制度,律师可以避免因利益冲突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损害当事人利益的情况,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回避制度 (1)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与意义(一)概念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应当退出该案审理活动的制度。
(二)意义回避制度的确立是法官中立及案件公正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保障。
保障司法公正:回避制度确保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个人关系影响,从而保证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
增强司法公信力:回避制度它能够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审判公正性的疑虑,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
促进法治建设:回避制度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回避的人员与情形(一)回避的主体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参与本案审理的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执行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技术调查官等。
证人不属于回避的主体。
(二)回避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47条、《民诉法解释》第43-45条规定了回避的具体情形或具体理由。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所谓近亲属,一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所谓利害关系,是指案件的处理结果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审判人员本人的利益。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4)是本案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5)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当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权的;(6)与本案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1)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活动的;(2)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3)违反规定会见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4)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代理本案的;(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用款物的;(6)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情况,从而避免司法腐败、确保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特点和实施过程。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含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有特定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特点1. 法定性: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制度,司法人员必须遵守。
2. 程序性:回避制度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实施的一项制度,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 公正性:回避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因司法人员的个人因素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4. 保护性:当事人有权申请司法人员回避,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实施1. 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司法人员与案件有特定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有权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
2. 审查回避:法院在收到回避申请后,应当对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法定回避情形。
3. 决定回避: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法院应当决定司法人员回避。
4. 替代审理:在司法人员回避期间,由其他符合条件的司法人员替代其进行审理。
五、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现实意义1. 防止司法腐败:通过实施回避制度,可以防止司法人员因个人因素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从而防止司法腐败。
2. 保障司法公正: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可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实施公正、透明的回避制度,可以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六、结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制度。
其实施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关于回避的规定
关于回避的规定回避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公务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因自身的利益关联或与实体利益相关的其他利益关系,为了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工作,而主动拒绝参与某项工作或决策,以避免利益冲突的行为。
回避的规定在许多国家和组织的法律、规章、行政规定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回避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避的要求适用范围。
通常来说,回避的规定是适用于公务人员及其他规定人士参与工作或决策时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
这些规定包括政府机构、监管机构、行政法庭、专业协会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通常都明确规定了回避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细则。
其次,回避的原则。
回避的原则主要有公正、公平、公开三个方面。
公正原则要求公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或决策时,不受他人影响,以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原则为基础,保证工作结果的公正性。
公平原则要求公务人员在参与工作或决策时,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和平衡的立场。
公开原则要求工作或决策过程对外界透明,不得隐瞒或篡改相关信息,以确保公众对工作或决策的信任。
再次,回避的程序。
在回避的过程中,相关方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当发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时,应尽快向有关单位或组织报告。
其次,有关单位或组织会根据规定对利益冲突的程度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要求回避。
最后,如果决定要求回避,相关人士需要正式向领导或有关单位提交回避申请,并按照指定程序进行回避。
最后,违反回避规定的后果。
对于明知有利益冲突而故意不回避的人士,通常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可能涉及刑事法律责任。
这是为了保证公务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遵守回避规定的重要性,从而确保工作的公正和公正进行。
总之,回避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旨在确保公务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在工作中做出公正、公平、公开的决策。
回避的规定在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程序是相通的,都是为了维护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什么是回避制度
什么是回避制度法律⼀向是公正公平公开的,但是法院的审判⼈员也是有亲朋好友的,如果遇到当事⼈与审判⼈员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为了避免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会采取回避制度。
什么是回避制度?店铺⼩编为您整理出来相关的内容,欢迎⼤家浏览,谢谢。
什么是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要求案件有⼀定利害关系的审判⼈员或其他有关⼈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该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有:⼀、适⽤回避的⼈员包括:审判⼈员(包括审判员和⼈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员、鉴定⼈员、勘验⼈员等。
⼆、适⽤回避的情形包括:1、审判⼈员或其他⼈员是本案当事⼈或当事⼈的近亲属;2、审判⼈员或其他⼈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所谓其他关系,是除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近亲属关系外的特殊亲密或仇嫌关系的存在,⾜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回避的程序回避的提出,可以是当事⼈提出申请,也可以是审判⼈员或其他⼈员主动提出。
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
回避申请提出后,是否准许申请,由法院院长决定。
具体程序为:审判⼈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其他⼈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四、回避的法律后果在当事⼈提出回避申请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请的决定期间,除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外,被申请回避的⼈员应暂停执⾏有关本案的职务。
法院决定同意申请⼈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退出本案的审判或诉讼;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当事⼈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员不停⽌参与本案的审判或诉讼。
以上就是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有关知识,如果您还有更多的疑问,可以咨询店铺专业律师,或者直接委托店铺律师帮您摆脱法律困境。
回避的法律概念
回避的法律概念回避是一种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人员应该回避参与裁决、决策或其他相关活动,以确保公正、客观和透明的程序和结果。
回避的目的是避免利益冲突、偏见和不公正行为,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司法公正。
回避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政层面,即政府官员或公职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应回避参与,防止利益冲突和滥用职权;二是司法层面,即法官或其他裁决者应回避与案件相关的善意或恶意的利益关系,确保公正和中立。
在行政层面,回避通常涉及利益冲突,即当一个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有可能从中获得私人利益,这可能会影响其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公职人员应该遵守回避原则,并将特定决策委托给其他无利益冲突的人员来执行。
例如,当一个政府官员涉及与其家庭成员或亲属有密切关系的事务时,应回避参与这些决策,以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
在司法层面,回避的原则是为了保护法官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保持客观、公正和中立的立场,不能因个人利益或偏见而干扰司法审判。
法官的回避通常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的具体内容有关。
例如,如果一个法官与案件的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法官应该回避审理此案。
此外,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如果法官已经表达了对案件的个人观点或偏见,也应该回避参与后续的审判程序,以保持决策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回避的实施通常需要有规范和制度的支持。
例如,在行政层面,相关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以区分哪些情况下需要回避,并规定回避的程序和责任。
在司法层面,司法机构应该建立审判廉洁制度和相关监督机制,确保法官和裁判员遵守回避原则并接受相应的监督。
总而言之,回避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概念,旨在确保行政和司法机构的公正、客观和透明。
回避的原则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的原则。
回避需要有规范和制度的支持,以确保其落地和有效实施。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名词解释在刑事诉讼中,回避是一种法律原则,用来保障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回避的本质是指法官或其他相关人员因为与案件的当事人或具有一定利益关系而在审理案件时退出、让位或者抽离,以避免利益冲突或者产生不公正的判决或裁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回避的理由和适用范围。
回避的理由通常包括与当事人私人关系过于密切、利益关系存在、参与案件前有偏见等。
同时,回避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仅适用于法官或法庭人员,还包括检察官、辩护人、证人等等。
其次,回避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回避是由当事人提出申请,法官或有关人员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评估和决定。
如果回避请求被接受,将由其他符合资格的人员接替原来的角色进行案件审理。
回避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没有回避的机制,司法工作将难以独立进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
然而,回避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有时候回避的标准和程序难以明确界定,容易让一些不当的申请乘虚而入,导致刑事诉讼的延误;另一方面,回避的机制也容易被滥用,特别是当事人故意提出回避申请,以争取利益或是拖延时间。
对于回避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对回避标准和程序的明确性和明确的解释,以确保该制度能够在实践中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其次,完善回避申请的程序,采取合适的审核机制,杜绝滥用回避的现象。
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戒,确保准确地回避适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回避制度经验,了解其他国家在回避制度方面的做法,并加以借鉴和改进。
特别是那些有着相对成熟的司法制度和回避制度的国家,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对于保障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回避制度的完善和改进不仅有助于提高司法的质量和效率,也能提升人民对司法制度的信任和支持。
治安案件回避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治安案件回避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公安民警、侦查人员、鉴定人、翻译人员、记录人员等,依法要求其退出案件办理活动的制度。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治安案件回避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以确保治安案件的公正、公平处理。
二、治安案件回避的法律依据1.《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公安民警、侦查人员、鉴定人、翻译人员、记录人员等,应当回避。
”2.《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公安民警、侦查人员、鉴定人、翻译人员、记录人员等,应当回避。
”三、治安案件回避的情形1.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公安民警、侦查人员等与当事人之间存在婚姻、血缘、抚养、监护等关系,或者与当事人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债权债务等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形。
2.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其他关系是指公安民警、侦查人员等与案件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但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如朋友、同事、同学等。
3.与案件当事人或者案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与案件当事人或者案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形。
4.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其他情形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其他情形,如公安民警、侦查人员等因工作原因,对案件当事人有偏见,或者与案件当事人存在纠纷等。
四、治安案件回避的程序1.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公安民警、侦查人员等存在回避情形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回避申请。
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
2.审查回避公安机关接到回避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
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司法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仲裁人员对与其本人利害关系密切的案件或者争议不参与审理或者不履行仲裁职责的制度。
回避制度的存在,旨在保证司法公正,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袒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民权益。
下面将从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的法源、适用范围、申请程序以及违反回避制度的后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回避制度适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审判人员(包括法官和陪审员)和仲裁人员。
具体来说,审判人员回避制度适用于民事、刑事、行政等各个领域的审判工作。
而仲裁人员回避制度则适用于涉及民事纠纷的仲裁案件。
根据法律规定,其他在审判、仲裁过程中可能产生利害关系或事实关系影响公正的人员,也可以适用回避制度。
申请回避的程序严格,一般分为自动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情况。
自动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或仲裁人员应当自行回避的情况,例如与当事人存在近亲属关系、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等。
审判人员或仲裁人员在知道应当回避情况后,应当立即申请回避,并将申请回避的事实和理由及时报经上级审判院、仲裁机构核准。
而申请回避则是指当审判人员或仲裁人员发现自己与案件当事人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亲属关系等需要回避情况时,可以向上级或者仲裁机构提交申请。
在申请回避的情况下,上级或者仲裁机构应当尽快审查决定是否受理请求,并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违反回避制度可能对审判程序、裁决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法律规定,未依法回避的审判人员或者仲裁人员作出的审判或者裁决无效。
对于未回避的行为,一旦被当事人发现,当事人可以向上级审判院、仲裁机构或者有关监督部门投诉,必要时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此外,未回避的审判人员或者仲裁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刑事追究等。
总之,回避制度是我国法律中的一个重要制度,旨在保证司法公正和顺利进行。
回避制度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袒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民权益。
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和法官需要高度重视回避制度的执行,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
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
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
浅析我国法律中的回避制度
摘要: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对于实现司法公正具有正要意义。
下文将对回避制度的概念、设立目的、意义以
及回避的适用情形和人员等进行介绍。
关键词:回避制度;司法;审判
一、回避制度概述
1.回避制度的概念。
回避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
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刑事回避制度既是一项古老的诉讼制度,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所普遍适用的一项制度。
回避的对象主要限于法官和陪审员,回避也主要在法院审判阶段适用。
我国的回避制度则
不仅适用于审判人员,而且也适用于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甚至适用于书记员、鉴定人、
翻译人员等。
上述人员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上如果有法定的妨碍诉讼公正
进行的情形的,均不得主持或参与诉讼的进行。
2.设立回避制度的目。
实行回避制度的根
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防止先入为主或徇私舞弊。
因此,我国法律
赋予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权,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活动中,审判、检察、侦查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应当回避的情形时,应当自行回避。
如果应当回避而没有
回避。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入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3.设立回避制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
案件的公。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一、引言办案人员回避制度是指在司法活动中,为保证公正、公平,杜绝利益冲突和职务滥用,确保司法独立和司法公信力,设立一套回避规则和机制的制度。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司法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定义、原则与内容、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二、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定义办案人员回避制度是指在司法活动中,为避免办案人员的利益冲突和职务滥用,确保司法公正和独立,设立的一套回避规则和机制。
办案人员回避制度是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公信力。
三、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原则与内容(一)原则1. 公正原则:办案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2. 独立原则:办案人员应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扰,不受任何人的干预。
3. 中立原则:办案人员不应有与案件有关的私人利益或利益冲突,不应由此导致执法不公。
(二)内容1. 审理案件回避:办案人员应回避与案件相关的个人利益,如果有个人利益冲突,需立即声明回避。
2. 同类案件回避:办案人员在审理与其过去办案有关的同类案件时,应谨慎行事,避免利益冲突。
3. 家庭利益回避:办案人员不得审理与其近亲属有关的案件,以避免个人利益与公正原则发生冲突。
4. 不合理及不当利益回避:办案人员不得收受或索取案件相关人员的不合理及不当利益。
四、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实施与评估(一)实施1.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司法行政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2. 专门机构的设立:应设立独立的机构或专门部门负责审查办案人员的回避申请,确保回避制度的顺利实施。
3. 严格的监督与检查: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办案人员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回避制度的严格执行。
(二)评估1. 绩效考核:将办案人员回避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办案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什么是回避制度
什么是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判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
回避制度是指法官和其他法律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退出审理案件的制度。
回避制度是为确保案件的公平审判而建立的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回避人员包括法官、办事员、翻译、专家和勘验人。
回避制度有三种规避方式:1、案件当事人或有关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2、对案件的兴趣;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司法人员具有法律地位,必须避免、不参与案件审理制度。
所谓法律情形,是指法律禁止法官参与案件审理的情形。
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公正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回避案件、回避适用范围、回避申请程序和裁判程序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理学法”第六章。
第十六条如果法官之间存在夫妻关系,直接血缘关系,三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亲密关系,下列职位可能不会同时举行:(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院长、副院长;(二)同一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三)同一审判分庭的庭长、副庭长、法官助理审判员;(四)上下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
第十七条法官自人民法院离任之日起二年内,不得担任律师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法官离开人民法院后,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法官的配偶和子女不得在法官处理的法庭案件中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拒绝法院领导干部和法官在配偶子女司法执行岗位上的规定(审判)”。
第一条人民法院的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职务的法官,其配偶、子女在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内从事律师业务的,应当回避职务。
本规定所称法院领导干部,是指各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司法委员会专职成员。
本规定所称审判、执行法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成员未担任法院领导职务的,以及记录在案、审判、执行、监督审判和国家赔偿,并参与审判的执行法官和执行者的部门。
民事诉讼法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法回避制度民事诉讼法是规范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中回避制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保障司法公正与法官的中立性。
回避制度既是一种监督机制,也是一种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及法律依据回避制度是指法官或其他审判人员因感情、利益关系或其他原因与案件有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职务时,应当自行回避,避免参与该案件审理的一种法律规定。
回避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二、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回避制度适用于民事诉讼活动中的法官、书记员和其他参与审判工作的人员。
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1.对案件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有直接利害关系;2.与案件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近亲属关系;3.与案件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有婚姻关系、亲属关系或者其他人身关系;4.与案件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其公正执法的。
三、回避制度的申请和审查程序当一审法官和二审法官因与案件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亲属关系等情形时,可以主动回避,也可以由当事人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的一方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注明回避的理由和证据。
回避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
2.决定:法院审查回避申请,并作出决定,决定是否回避。
如果符合回避的条件,法院将回避请求告知相关人员,并安排其他法官代为审理。
3.复议:回避决定不服的一方可以提起复议,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进行申诉。
4.决议:法院最终作出回避决议,并告知当事人。
四、回避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回避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法官的公正执法和权益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被告和原告的信心,确保了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通过回避制度的运行,可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回避制度还有助于预防和解决潜在的利益冲突,并减少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落实回避制度 纪要
落实回避制度纪要(实用版4篇)篇1 目录一、落实回避制度的意义1.保障司法公正:回避制度有助于避免司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回避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避免司法不公。
3.促进司法队伍建设:回避制度有助于促进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二、回避制度的定义及范围1.回避制度的定义:回避制度是指司法人员在办理案件时,因法定事由必须退出案件的审理、裁决或诉讼活动的一种制度。
2.回避制度的范围: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检察、执行等司法环节,以及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领域。
三、回避制度的实施措施1.提出回避申请: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2.审查回避申请:办案机关应当对回避申请进行审查。
3.作出回避决定:办案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回避决定。
四、回避制度的完善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
2.完善相关规定:完善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明确回避事由、程序等。
3.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回避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篇1正文落实回避制度对于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司法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回避制度是指司法人员在办理案件时,因法定事由必须退出案件的审理、裁决或诉讼活动的一种制度。
篇2 目录一、引言* 介绍背景和意义* 阐述回避制度的概念和目的二、回避制度的落实情况* 介绍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 分析回避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三、落实回避制度的意义* 阐述回避制度对于保障公正、公平、公开的重要作用* 分析回避制度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效率的影响* 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回避制度的价值篇2正文一、引言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落实回避制度不仅有助于保障司法公正,也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效率。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探讨如何更好地落实回避制度。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
2023-10-28•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概述•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条件目录•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程序与实施•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影响与效果•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结论目录01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概述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和修改行政法规、规章时,有特定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当自行回避或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回避的制度。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利害关系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干扰行政立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行政立法的质量和效力。
定义与概念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行政机关在制定和修改行政法规、规章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有特定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当自行回避或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回避。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法律依据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意义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是保障行政立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重要措施。
通过回避制度,可以防止利害关系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干扰行政立法的正常进行,从而保障行政立法的质量和效力。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行政立法的信任和支持,提高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02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条件适用范围适用于参与行政法规和规章起草工作的所有相关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
对于涉及特定事项或特定地区利益的立法项目,相关方面也应当适用回避制度。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适用于涉及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立法项目。
适用条件存在影响立法公正性的利害关系。
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与立法项目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
涉及需要保密的事项或特定利益关系,需要避免泄露或偏袒。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况的立法项目,不适用回避制度。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与立法项目之间存在明显的利害关系,但该利害关系并不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也不适用回避制度。
不适用的情况03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程序与实施申请时间回避申请应当在行政立法工作开始前或立法草案起草阶段提出。
回避的法律规定
回避的法律规定回避是指法官或其他法律从业人员在面对与其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时,主动选择退出参与或裁决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官的中立性。
为了确保回避能够有效实施,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规定了与回避相关的法律规定。
首先,回避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法官的行为要求上。
在很多国家,法官都被要求具备独立、公正和中立的品质。
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法官在面对与其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时应当自觉申请回避,并由上级法院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同意回避申请。
例如,美国的《联邦法官行为准则》明确规定,法官应当回避与其有利害关系的案件,以确保审判公正。
其次,回避的法律规定通常也适用于其他法律从业人员。
包括律师、法官助理、法院工作人员等都可能涉及与案件当事人或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况。
为了保证法律行业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各国的法律规定也对这些法律从业人员的回避行为进行了规范。
例如,英国的《英国律师行为守则》明确规定,律师在面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时,应当主动回避并推荐客户寻求其他律师的代理。
此外,回避的法律规定也对回避过程中的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
例如,法官申请回避时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解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具体情况,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申请。
法官的回避申请应当由其他法官或上级法院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关裁决。
同时,法官在回避后,相关案件应当重新分配给其他法官,以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总之,回避的法律规定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和法律从业人员的中立性。
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有关于回避的具体规定,在法官和其他法律从业人员的行为要求以及回避程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这些规定的存在和有效执行,有助于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行业的专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回避制度在法律中是如何定义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出现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依法退出诉讼的一种制度。
回避制度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保证审判权的正确行使,确保司法公正,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回避的主体《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回避适用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和执行员。
二、回避事由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之间具有特定身份关系、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具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其他关系,是引起审判人员回避的原因。
审判人员只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均可申请回避:(1)、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2)、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3)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报销费用的;(4)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索取、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6)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7)、是本案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8)、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9)、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10)、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关系的;(11)、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三、回避的方式及决定权回避分为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等根据法律规定,认为其与本案之间具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主动提出退出该案诉讼的制度。
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等具有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有权向法院申请其退出诉讼的制度。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
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在执行回避制度时,既要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消除其合理怀疑,保证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又要避免和制裁恶意申请回避的行为,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一审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ss/879978.html•关于加强侦查监督 /ss/879977.html •怎样写上诉状 /ss/879976.html•欠款法院强制执行司法拘留一年几次/ss/879975.html•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 /ss/879974.html •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ss/879973.html•关于在刑事诉讼法增加取保候审适用替代措施的建议答复/ss/879972.html•关于死刑复核期限是多久/ss/879971.html•酌定不起诉有什么影响/ss/879970.html•《最高人民法院 /ss/879969.html•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18年)/ss/879968.html•重伤二级和解能判几年/ss/879967.html•中国女子在韩遇害能适用我国法律吗/ss/879966.html•交通事故行政拘留 /ss/879965.html•四川省律师法律服务收费行业指导标准(2018年6月16日起开始实施试行) /ss/879964.html•拘留15天保释多少钱 /ss/879963.html •关于天元律所 /ss/879962.html•打人一巴掌会拘留吗 /ss/879961.html •关于贯彻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 /ss/879960.html•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 /ss/879959.html•刑事自诉案件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ss/879958.html•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书/ss/879957.html•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ss/879956.html•二审财产刑执行程序 /ss/879955.html •呈请传唤报告书范本 /ss/879954.html •没有刑拘能直接取保候审吗/ss/879953.html•不验伤就可以刑事拘留吗/ss/879952.html•如何写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罪犯故意犯罪新罪的一审判决书/ss/879951.html•取保候审保证人需要的法定条件/ss/879950.html•14岁以下可以不负任何刑事责任吗/ss/879949.html•(人民司法)刑事案例要旨汇编(2018年)/ss/879948.html•保外就医与假释的条件/ss/879947.html•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是什么/ss/879946.html•取保候审期间法院传唤不去的后果/ss/879945.html•取保候审是谁通知家属/ss/879944.html•关于建立法官 /ss/879943.html•交通事故致死能保释吗/ss/879942.html•法院司法拘留注意事项/ss/879941.html•行政拘留是否可以提前释放/ss/879940.html•债权转让判决书 /ss/879939.html•走私普通货物案辩护词/ss/879938.html•最高人民法院 /ss/879937.html•关于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ss/879936.html•涉黄拘留15天能保释吗/ss/879935.html•当事人可以申请证人回避吗/ss/879934.html•醉驾撞人轻伤能保释吗/ss/879933.html•被害人谅解书模板 /ss/879932.html•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ss/879931.html•刑事判决书的格式 /ss/879930.html•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制定背景与主要 /ss/879929.html•抢劫保释需要多少钱 /ss/879928.html•法院强制执行有哪些措施/ss/879927.html•严密防控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ss/879926.html•刑事立案通知书给不给受害者/ss/879925.html•贪污罪起诉书 /ss/879924.html•亲戚朋友被刑事拘留后请律师最好时机/ss/879923.html•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应具备哪些条件/ss/879922.html•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ss/879921.html •最高人民法院 /ss/879920.html•刑事案件和解协议书(2018最新)书写格式2018 /ss/879919.html•取保候审期间去异地会怎么处理/ss/879918.html•进看守所会挨打吗,进看守所挨打怎么维权/ss/879917.html•刑事诉讼法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做出了哪些规定(2018) /ss/879916.html•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ss/879915.html•涉嫌寻衅滋事罪是否可以取保/ss/879914.html•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ss/879913.html•盗窃罪刑事上诉状 /ss/879912.html •刑事案件申诉被驳回后还可以申诉吗/ss/879911.html•偷盗200万能保释吗 /ss/879910.html •关于建立健全维护律师执业权利快速联动处置机制的通知/ss/879909.html•审查判断的概念,刑事证据审查的步骤/ss/879908.html•关于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ss/879907.html•刑事拘留律师会见时间/ss/879906.html•2018故意伤害的量刑标准(2018年) /ss/879905.html•拖欠工程款起诉书范本/ss/879904.html•2018年最新刑事诉讼法全文/ss/879903.html•取保时局长为什么不签字/ss/879902.html•刑事案件可以私了吗 /ss/879901.html •违法发放贷款罪辩护词/ss/879900.html•什么是第一审刑事裁定书,第一审刑事裁定书范文格式/ss/879899.html•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上诉状/ss/879898.html•刑事自诉案件立案时间/ss/879897.html•人口失踪24小时后公安机关才能立案吗/ss/879896.html•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ss/879895.html•司法拘留日期能折抵刑期吗/ss/879894.html•介绍卖淫罪判决书 /ss/879893.html •通缉的程序和要求是什么/ss/879892.html•刑法中规定(2018)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ss/879891.html•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是什么/ss/879890.html•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ss/879889.html•消赃罪保释需要多少钱/ss/879888.html•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如何/ss/879887.html•醉驾刑事上诉状 /ss/879886.html•民事上诉状是否可以请求发回重审或撤销某决定并依法改判/ss/879885.html•刑事案件证据目录书写格式2018 /ss/879884.html•刑事拘留和羁押的区别是什么/ss/879883.html•未批捕取保候审被收监的多吗/ss/879882.html•关押期限是什么意思 /ss/879881.html •全国法院统一新型电子送达平台在四个法院上线试运行:老百姓可通过新浪微博 /ss/879880.html•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立案标准(2018年) /ss/879879.html•法律援助换律师是否可以,有什么法律规定2018(2018) /y/bs/1052485.html•刑事判决后提起民事诉讼条件有哪些/y/bs/1052484.html•律师打官司风险谁来承担/y/bs/1052483.html•在我国哪些人可以用法律援助/y/bs/1052482.html•探视权上诉规定(2018) /y/bs/1052481.html•不执行立案的救济方式/y/bs/1052480.html•犯罪嫌疑人何时能聘请律师,刑事辩护请律师有何好处/y/bs/1052479.html•交通事故打官司律师费用怎么收/y/bs/1052478.html•不服中止诉讼裁定可以申请复议吗/y/bs/1052477.html•股东能否直接起诉公司债务人/y/bs/1052476.html•上诉与否的选择 /y/bs/1052475.html •立案不缴费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y/bs/1052474.html•法律援助条倒的具体内容有哪些/y/bs/1052473.html•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请求负有什么责任/y/bs/1052472.html•刑事诉讼未请律师怎么办,刑事诉讼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y/bs/1052471.html•民事诉讼证据的时效性的相关规定(2018) /y/bs/1052470.html•打官司人证需要多少个/y/bs/1052469.html•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调解有什么特点/y/bs/1052468.html•申请法律援助需要给钱律师吗,法律援助的情形有哪些/y/bs/1052467.html•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的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有哪些/y/bs/1052466.html•不立案的笔录保存多久/y/bs/1052465.html•民事诉讼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的种类都是有哪些/y/bs/1052464.html•法院哪些判决和裁定可以上诉/y/bs/1052463.html•民事诉讼法销毁证据证据保全的条件是什么/y/bs/1052462.html•最长诉讼时效可以中断和终止吗/y/bs/1052461.html•涉外民事诉讼诉状书写格式2018 /y/bs/1052460.html•检察院渎职不立案申诉/y/bs/1052459.html•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y/bs/1052458.html•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如何收集证据/y/bs/1052457.html•欠债不还起诉书书写格式2018,起诉程序是怎样/y/bs/1052456.html•什么是打官司中的诉讼证据/y/bs/1052455.html•医疗纠纷诉讼时效延长怎么办/y/bs/1052454.html•犯罪被抓3天后请律师来得及吗/y/bs/1052453.html•刑释人员法律援助所需要的资料/y/bs/1052452.html•申诉案件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是什么/y/bs/1052451.html•刑事案件的案卷材料什么时候才能看到/y/bs/1052450.html•不立案可以律师调解吗/y/bs/1052449.html•排除妨碍民事诉讼行为起诉书书写格式2018 /y/bs/1052448.html•终止诉讼有期限吗 /y/bs/1052447.html •刑事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是什么/y/bs/1052446.html•劳动者法律援助是什么/y/bs/1052445.html•城镇申请法律援助的情形有哪些/y/bs/1052444.html•刑事案件中审查起诉中的证据规则是什么/y/bs/1052443.html•刑事案件怎么样才够立案/y/bs/1052442.html•不立案警察会怎么处理/y/bs/1052441.html•起诉时是否需要提供所有证据/y/bs/1052440.html•律师办理民事诉讼案件规范/y/bs/1052439.html•怎样才能法律援助免律师费申请/y/bs/1052438.html•哪些案件必须经过行政复议才能提起行政诉讼/y/bs/1052437.html•未成年犯罪是否要立案/y/bs/1052436.html•法院不立案向哪控告/y/bs/1052435.html•撤诉后已预交的诉讼费用退还吗/y/bs/1052434.html•打官司要钱不给怎么办/y/bs/1052433.html•专利维权律师费由谁承担/y/bs/1052432.html•民事诉讼延期举证申请如何写/y/bs/1052431.html•不起诉国家赔偿的法律关系是什么样子的/y/bs/1052430.html•民事诉讼和非诉讼是什么意思/y/bs/1052429.html•房地产合同起诉时效是多久/y/bs/1052428.html•怎样才能得到法律援助/y/bs/1052427.html•侵权纠纷诉讼中各方怎么承担举证责任/y/bs/1052426.html•起诉之前也可以申请保全吗/y/bs/1052425.html•公诉人起诉书格式 /y/bs/1052424.html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谁,刑事证据如何收集/y/bs/1052423.html•法律援助DNA鉴定收费吗/y/bs/1052422.html•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y/bs/1052421.html •民事诉讼二审诉讼请求是否可以增加/y/bs/1052420.html•追债时怎么打官司 /y/bs/1052419.html •征地赔偿属于哪类诉讼/y/bs/1052418.html•社会法律援助分割财产吗/y/bs/1052417.html•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哪些可以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 /y/bs/1052416.html•刑事诉讼证据能力的客观性是什么,证据有主观性吗/y/bs/1052415.html•适合法律援助的条件有哪些/y/bs/1052414.html•个人借贷纠纷诉讼该怎么举证/y/bs/1052413.html•民事诉讼二审判决后还能申诉吗/y/bs/1052412.html•打官司证据不足怎么办/y/bs/1052411.html•申请诉讼保全也需交纳费用吗/y/bs/1052410.html•民事诉讼二审全面审查原则内容有哪些/y/bs/1052409.html•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的处理/y/bs/1052408.html•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力/y/bs/1052407.html•房地产民事诉讼解封房产要多久/y/bs/1052406.html•损坏私人财产起诉书书写格式2018 /y/bs/1052405.html•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月时效有哪些,其他时效有哪些/y/bs/1052404.html•派出所不立案回执单是什么样子的/y/bs/1052403.html•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什么意思,律师如何代理/y/bs/1052402.html•工程已经验收合格,但质保期出现问题可以向法院起诉吗/y/bs/1052401.html•民事诉讼主体挂靠哪里/y/bs/1052400.html•如何写探望权纠纷起诉状/y/bs/1052399.html•提请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y/bs/1052398.html•刑事诉讼书书写格式2018 /y/bs/1052397.html•法律援助意味着什么/y/bs/1052396.html•什么是刑事案件中第二审程序,上诉审程序是指什么/y/bs/1052395.html•民事诉讼侵权的诉讼时效/y/bs/1052394.html•打官司最多能打多少次/y/bs/1052393.html•不起诉决定撤销后审查起诉期限应如何/y/bs/1052392.html•刑事上诉二审费用多少/y/bs/1052391.html•律师必须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吗/y/bs/1052390.html•终止审理诉讼费退吗/y/bs/1052389.html•法律援助案件立案材料有哪些/y/bs/1052388.html•诉讼纠纷中股东知情权诉讼费谁缴纳/y/bs/1052387.html赢了网•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解释内容是什么/y/bs/1052386.html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