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文学院胡育荣2266125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广袤的乡村社会遗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等,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但是近年来,这笔财富也在遭受着严重的危机,乡村文化的流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味。所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了一个很有必要的话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本土资源;传承;发展
在狄老师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拜读了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他用朴实通畅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思想都让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只是自己浅陋的思维和拙劣的文笔实难像费老那样将内心的所思所想变成铅字,影响世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乡土社会自然也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此我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和民俗正在逐渐消失,乡村社会甚至出现了诸如赌博,色情,犯罪等不良现象,乡土文化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现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及所学知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如下总结与思考:
一、乡土社会中的和谐文化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梁漱溟也曾这样说过:“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也为乡村而设。乡村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根。”
首先,从乡村人的生活和人情世故讲起。乡村社会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农村人喜欢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生活,在他们熟悉的人群中,熟悉的土地上体验着四季轮回,感受着人间冷暖,正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社会好多都是由一个个的群落或小村庄组成的,甚至有的村子里面所有人都是一个姓,也就是说倒推几代他们可能就是一家人,这些从他们村子的命名就能猜出几分,像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就有“耿家庄”、“陈家庄”等诸如此类的名字,虽然随着社会日益开放,人员流动不断增加,这种格局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属于这个村庄的文化及习惯仍旧传承着。生活在一个村庄里的人彼此间基本上都很熟悉,包括家庭背景及当前的生活状况,所以,他们更容易相互
交流,也更容易形成社区文化。
一个村落里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而乡村也就成了一个最能让人感受到人情味儿的地方。讲到这里,不禁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爱学着大人走街串巷(我们把它称为“串门儿”),有时候到吃饭的时候都不回家。这时候,母亲总是站在院落里大喊我的名字,这一声,不仅把我喊回来了,而且也惊动了隔壁的邻居,他们总会隔着墙头聊几句,诸如“中午吃啥饭?”一类的问题。吃饭的时候,通常也是大家交流的一个好时段。我们的巷子两旁有两排光滑的石头(是为人们聊天乘凉专门放置的),每到吃饭时间,大家就会端着一大碗饭出来,坐在一块儿边吃边聊。有的吃完自己的以后,看到哪家的好吃,就会让主人去盛一碗。这在乡村是很常见的,没有人会介意。在劳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哪家劳力不够,大家都会去帮忙,所以,农村人兴这样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但是在其他时候,他们谨守着自己的本分与道德原则,比如,孝敬父母,勤俭持家,不做伤天害理的事等等,日子过得也相当安稳。善良的乡村人用他们的纯朴与厚道维护着整个村庄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理念的约束和社会舆论力量的强大使法治在乡村的推广似乎不那么具有必要性。这一点在后文中会继续提到。
乡村社会也是一个长幼有序的社会。长辈在村庄里通常很有威信,年轻人在农作或修建时总会请长辈去指点,传授经验;在签订一些契约类的东西是,也会请一些有资历的老者到场见证。所以,孩子们从小就会被告诉一些这方面的行为规范,最基本的是在称呼上。为此,有时候在受父母嘱托出去办事之前,我总得问清楚该称呼人家什么,否则,会被指责“没大没小”、“没有教养”,有时甚至得叫还没自己大的孩子“叔叔”或“爷爷”(都是辈分小惹的祸)。
城市人提到农村人,通常与“土”联系在一起。的确,乡村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农业是他们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谋生方式。在我看来,正因为有这一点,才有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他们自食其力,过的心安理得,没有城市商人的尔虞我诈,没有小市民的精打细算,相比之下,他们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乡村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处事方式,体现了他们的纯朴与善良,也成了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就从乡土社会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宗教文化等来看。中国是一个号称有7000多年农业文明的古国,恐怕只有研究农村、农民,才能看到全面的中国历史,而村落则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是各种形态的乡土文化资源传承的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国乡村的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风味餐饮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
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
就举一些我们熟悉的例子来说,中国的剪纸艺术最早就在农村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到现在。一些精美的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我的奶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她能够将看到的或想到一些美好的东西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如过年时窗户上的“喜”字以及鸡,狗或虎等,还有流传在民间的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老鼠娶媳妇儿”,一系列的情节都用剪纸表达出来,流露着一种自然美。
乡村社会是一个多节日,多仪式的社会。他们喜欢选择一些特别的日子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信仰或情感,用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长期延续下来,就成了一种文化。比如,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上,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节日外,就有2月19,4月初8,6月24,7月15(上皆按农历算)等节日,当然每个日子都有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涵,只是由于长时间在外求学,有些已经记不清楚了。乡村的庙宇也是一种不错的景观,大多是为各种仪式准备的,包括各个家族的祠堂。如各种观音庙,老爷庙,城隍庙等等。古时候,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性,人们通常通过举办庙会,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太平;其次是赈济阴间无主“野鬼”,阻止它们到阳间惹是生非,表达了人们祈求过安定生活的美好夙愿。这些庙宇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每逢节日仍是香火缭绕,尤其是在清明节期间,我也曾参加过不少这样的庙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也是如此,可以说乡村处处是文化,哪怕一块石头追根朔源就可能变成一个传奇故事,此不多赘述。
二、乡土文化的危机
当前,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已经不在满足于原有的文化形式。然而,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及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消失,“黄、赌、毒”等不良的社会现象开始抬头,侵蚀着乡村人的文化生活。在我看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逐渐从乡村消失,乃至绝迹,代际之间的乡村文化交流已经让位于对以金钱为中心的拜物教文化的崇拜。乡村社会的独特性已经或者正在丧失。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型态的破坏,直接导致乡村少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