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摘要现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古典诗歌的艺术精华,更开启了当代诗歌的艺术之门。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步发展时期,“诗体大解放”的口号领导着最初的一批白话诗人挣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为了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大师闻一多提出了自己的“三美主义”诗歌理论,并在前期的一些文艺评论中强调了现代诗歌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出发,就现代诗歌的形式、内容、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索根植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闻一多,现代诗歌,三美主义,地方色彩,时代精神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AbstractModern Poetry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opened the door of Contemporary Poetry. During the preliminary developing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slogan of "emancipation of verse" led the first batch of vernacular poets were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Ancient Poetry. However, this action led to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literature master Wen Yiduo put forward his own "Three Beauties" theory of poetry with patriotic emotion, and emphasized "Local Color" and "Time Spirit" of Modern Poetry in some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which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 the content and the spirit) of 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Key Words: Wen Yiduo, Modern Poetry, "Three Beauties" Theory, Local Color, Time Spirit一、绪论早在晚清“诗界革命”时期,黄遵宪就发出了一份诗界革命“宣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1]P133,提出了反传统诗歌创作的主张。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作者:陆仲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全解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新月派的历史背景及概述 • 闻一多的诗歌解读 • 徐志摩的诗歌解读 • 新月派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推荐
01
新月派的历史背景及概述
新月派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新月派应运而生。
他的诗歌情感浓烈,具有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 的享受,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生、爱情 等问题的思考。
02
闻一多的诗歌解读
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他是中国现代诗人 、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时就开始创作诗歌,并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 后来他赴美国学习绘画,回国后从事文学研究与写作,并成为新月社的重要成员 。
03
02
创作手法
04
题材内容
新月派及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在题材内容方面涉及广泛,包括 对爱情的描写、对社会现象的反 映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呈现等 。
新月派及闻一多、徐志摩在创作 手法上不断创新,如闻一多的象 征主义和徐志摩的现代主义都为 当时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 。
美学价值
新月派及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作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们 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瞩目,而 且在现代也具有不衰的影响力。
徐志摩的诗歌深受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欧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清新、自由、洒脱、奔放的 特点,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繁复的象征。
徐志摩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多种多样,包括爱情、自然、自由、人生、社会等。他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融合 了传统和现代,既有古典的婉约,又有现代的奔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美丽的意象和深邃的象征,表 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浅述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引言20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早期的白话诗走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造成诗歌过度的随意和自我,诗歌界乱象丛生。
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一、“三美”理论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
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
”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
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
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
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
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
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
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
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
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
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
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并作出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格律诗三美诗论是对唐宋格律诗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要追求音韵和谐、字句优美,同时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这种注重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使得新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
其次,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是积极的。
他认为新格律诗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同时,新格律诗能够通过形象和音韵的运用,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然而,对于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新格律诗在强调音韵美和形象美的同时,可能过于注重了技巧和形式,使诗歌的表达变得繁琐和复杂。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新格律诗在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导致诗歌的整体效果不够协调。
总结而言,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强调了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新格律诗通过注重个性和创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简述闻一多三美诗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闻一多三美诗论的主要内容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之一。
闻一多认为,诗的“美”应该包括三个层面: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强调的是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以及音尺、平仄、韵脚等元素的运用。
也就是说,一首诗应该有良好的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有抑扬顿挫、流畅动听的感觉。
绘画美则强调辞藻的选择。
诗人应该运用富有色彩、形象生动的词语,创造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
每一句诗都应该能够独立形成一个画面,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意象。
建筑美指的是诗的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从整体外形上看,诗应该具有整齐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旨在使诗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美的境界。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论闻一多诗歌的意象营造-闻一多诗选
论闻一多诗歌的意象营造:闻一多诗选关键词:闻一多新诗意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摘要:闻一多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不同于“五四”新潮诗人,他的“幻象”观念不仅吸取西方诗歌艺术的理论精华,也打上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烙印。
诗歌意象中,既有朦胧、奇崛、丑怪的现代意象的大量出现,又频繁地流露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痕迹,意象的繁复昭示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诗歌理念的撞击与融合。
作为中国新诗草创时期的重要人物,闻一多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不同于“五四”新潮诗人,他的新诗创作,真正表现出了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
他的诗歌意象中,既有朦胧、奇崛、丑怪的现代意象的大量出现,又频繁地流露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痕迹,意象的繁复昭示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诗歌理念的撞击与融合。
一、闻一多诗歌的意象观闻一多谙熟传统文化,“五四”时代大潮和西式的清华教育,又使他切身感受现代诗艺氛围,他的《真我集》《红烛》《死水》及众多佚诗,大量吸收欧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及意象派诗人之所长,并与中国诗艺特质渗透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意象观念。
在欧洲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伴随着个性自由解放的要求高涨而成为时代思潮的,它的根本点就是“人的自我信任、自我表现和自我扩张的欲望”①。
在那样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闻一多的诗学理念与浪漫主义反抗、热烈、奇幻的精神产生了共鸣,济慈、拜伦和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成为他所关注的对象。
闻一多提到拜伦时曾冠以“最完美、最伟大”②等字眼。
他把“想象”看做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质素。
针对“五四”新诗把“真”绝对化为生活和情感原始的可感形态,他批驳道:“绝对的现实主义就是艺术家的毁灭。
”他认为新诗中,几乎所有的新诗人“都有一种沈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③。
在《“冬夜”评论》中说得很直率:“‘把从前一切束缚你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打破!’谁知在打破枷锁镣铐时,他们竟连你的灵魂也一齐打破了呢?不论有意无意,他们总是罪大恶极啊!”④ 基于此,闻一多主张诗歌当中要营造“幻象”。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闻一多注重音节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重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
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全诗五节二十行。
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很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闻一多注意选择用词,再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的诗注重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
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色彩》中,将绘画中色彩的表现与意蕴,引入诗歌,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从而让人们阅读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不尽的遐想。
绿色(发展),是小草发芽的颜色;红(热情),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心脏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的热情、执着、温暖;黄色(忠义),是高贵、宁静的色彩,是君王喜欢的颜色,与忠诚密不可分;蓝色(高洁),是大海、天空的颜色,象征宽广、博大、高洁;粉红(希望),是花蕾的色泽,象征灿烂、美好和希望;灰白(悲哀),是枯木、冷铁的色泽,象征失意、冰冷、悲哀;而黑色(死亡),是灰烬、煤炭的色泽,它肃穆、庄重,通常象征死亡和结束。
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意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他既注重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
如《发现》中,全诗12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
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全解
• 闻一多认为典型的音尺长度是“二字尺”和“三字尺”,他最
• 欣赏的是全诗统一为每行四个音尺。在实践中他最推崇自
• 己的《死水》形式: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 /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闻一多说,这诗“每一行都是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
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多。结果,我觉得这
• 是属于视觉方面的;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 。“属于视觉 • 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 • 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 • 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 即视觉与听觉是有内在联系的。 • 闻一多进一步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 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 • 均齐)。” • 在《律诗底研究》中闻一多专门讨论了音尺的问题。 • 他指出,“逗”是中国诗歌节奏中最重要的,“大概音尺在 • 中诗当为逗。‘春水’、‘船如’、‘天上坐’实为三逗。合逗而
(17)、“孤雁篇”(19首)、 “红豆篇”(42首)。 歌咏自然、赞美爱与美、颂扬友谊和爱情,感情浓烈, 浪漫华美。
“李白篇”的首篇《李白之死》表达了诗人对幻美的追求, 叙写李白醉酒为追逐那美丽虚幻的水中月而跳入池中。 《剑匣》的题词用了丁尼生的诗句:“我给我的灵魂建筑一 座高贵而快乐的宫殿 ”,这宫殿便是艺术之宫,剑匣便象 征着这宫殿,诗人要用所有的珍宝镶在剑匣上:
•
象。
• 闻一多对这不同层次的节奏的基本要求,是匀整调和。他
• 反复强调“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
• 他举例说: 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闻一多
③……这节进一步展开想象,写经过发酵以后的死水的种种情形。这时的死水有了活力,不是那种“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样子了。
③形式上的“三美”。这是要重点谈的。这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强调,新格律诗要讲究“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死水》是最能体现这三美的。闻一多自己也很得意,在《诗的格律》中说“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A、音乐的美(音节)。我们知道,汉语一般是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现代汉语的词一般是复音节的,古代汉语的词一般是单音节的。所以现代诗歌的音乐性跟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就不同。古诗的基本音乐单位是音节,新诗的基本音乐单位是“音尺”(由音节组成的)。音尺是借用英语中的术语,也可译成“音步”、“音组”、“顿”等等。在闻一多诗论中,音节和音尺是一个概念。闻一多自己说,这首诗“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这种等量的音尺数,使得诗歌读起来节奏分明而又整齐。如:
下面三节主要写诗人推想中的死水的种种情形。死水本来是很丑的,扔进了“破铜烂铁”,泼进了“剩菜残羹”之后应该更加丑恶,但诗人却用了很美的词藻来写它。一般认为这是讽刺,以美写丑丑更丑。但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对,不是以美写丑,而是以美写美。它写的应是发生了质变以后的死水,是美的死水。这里寄托了诗人的一种微茫的希望。“不如”即表示肯定。这样一理解,整个诗的结构就很清楚,一些难解之处一下子就可以解开了。
⑤……首句跟开头完全一致。有何作用?一是强调,该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二是呼应开头,标志着诗人从想象的死水中回来了。第二句,“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是给现实中的死水下了断语,否定了现实的死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一句何意?历来中说纷纭。最通行的说法是愤激中流露了消极情绪。我以为不然,这应是一种积极的涅槃意识。朱自清解释得很好。他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和新诗创作情况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和新诗创作情况
闻一多的现代格律诗的具体主张是强调诗歌的自由性、自然性、音乐性、个性化和思想性,创作情况如下:
1、音乐美。
他认为诗歌应该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他在《诗的格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诗歌格律理论,主张诗歌应该有严格的音节和韵脚的规定,以便于朗诵和演唱。
2、绘画美。
他认为诗歌应该像绘画一样,有形象、有色彩,能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他在《画的格律》一书中提出,诗歌的语言应该像画一样,有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建筑美。
他认为诗歌应该像建筑一样,有结构、有层次,能够给人以空间的感知。
他在《诗的结构》一书中强调,诗歌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和多个支持主题的子主题,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歙县电大周剑锋(学号091080228)指导教师:严华2011年10月24日目录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1、走进闻一多2、死水的创作背景和释义3、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谈《死水》4、从《死水》及《诗的格律》略谈闻一多实验新格律诗的得失三、结论论文摘要集诗人和画家为一身的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
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本论文从闻一多其人入手,结合他的精品诗篇《死水》等,重点阐述他对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其中也有本人对闻一多先生实践新格律诗的得失的陋见。
【关键词】斗士;背景;“三美”主张;创作得失。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一、序论闻一多创作的以《死水》为代表的一批格律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刻意求工求新,注意炼意、炼句、炼字,构思谨严新颖,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比喻新奇,音调和谐,令人称赏。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格律诗创作,在新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意义。
文学革命和胡适“诗体大解放”的理论,产生了冲破旧诗格律的自由体白话新诗。
郭沫若的《女神》是自由体诗的第一个高峰,但自由体诗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粗制滥造、不讲究艺术质量的倾向。
一些文学青年以为新诗是最容易制作的,一些新诗实际上只是分行的散文,不讲韵律、节奏,句子或很长或很短,自由松散,过于散文化。
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对纠正这种错误倾向,提高新诗艺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倡新诗格律,并非是形式主义。
闻一多十分强调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是根据新诗内容的精神创造相应的格式,使其具有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
《死水》诗集多数是格律体,但每首诗的格式,如《死水》、《发现》、《洗衣歌》、《静夜》等,都相体裁衣,各有不同,各臻其美。
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的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坛、尤其是“新月派”的一名主将,也是新格律诗最重要的理论
奠定者。
他发展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对诗歌形式美的思考和探索,总结提出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对现代新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原则得到普遍认可,其影响至今不可小觑。
但闻一多诗歌理论
的独创——建筑美,虽有完满的理论论述,却像完美主义者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美好
的愿景,或者说只是他一个人的舞台,在诗歌界的实践中则难以得到广泛发展。
本文欲就
闻一多诗歌的“建筑美”原则——理论的实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及其局限性做一探讨。
一、对闻一多诗歌“建筑美”理论的分析
闻一多在 1926年5月13日第7号《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奠定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基矗他以下棋作比喻,指出“棋不能废除规矩,诗
也就不能废除格律。
”1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所谓的格律,也就是节奏,是从两方面来说的,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音尺、平仄、韵脚。
2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
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3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三美”理论。
而听觉方
面的“音乐美”,视觉方面的“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又共同构成了他诗歌
理论的“格律”观。
关于“音乐美”和“绘画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并没做详细论述,但对“建
筑美”则做了细致讨论。
“建筑美”实质是对新诗形式作出的要求,必须有“节的匀称,
句的均齐”,就是说,诗节、格式要整齐,诗行音尺比例要一致。
以如下两句诗为例:
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每行诗不仅字数、格式整齐,且都有四个音尺,由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
构成。
音尺排列次序不尽相同,但只要诗行音尺总数以及“三字尺”、“二字尺”的比例
一致,音节就会达到和-谐,因而铿锵有力,也就形成了视觉上的“建筑美”。
针对闻一
多的这种理论,有不少人认为是一种复古的象征,且束缚了情感的抒发。
为此,他提出三
个观点作为反驳。
首先,“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
是新诗之于律诗不同的第一点。
其次,“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
据内容的精神制造的”。
第三,“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
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4说到底,新诗的格式可根据诗人情感的抒发自由构造,而不
必拘泥于律诗的五言、七言、平仄相间、八句完篇等规则,仅是从形式上借鉴了律诗的整
齐和节奏感。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基于他的诗歌创作得来,而他的诗歌实践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可说是躬亲践行了“三美”理论。
比如,《死水》一诗就是“建筑美”原则最有力的证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整首诗句与句间,节与节间整齐划一,每一句都用四个音尺,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音节调和,诗人情感的抒发也融入了诗的节奏中,响亮而沉重。
此外,他认为新诗的格式可自由构造,并且不会约束感情抒发。
这从他悼念已逝爱女的一首诗《忘掉她》可以得到论证: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那朝霞在花瓣上,
那花心的一缕香——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她已经忘记了你,
她什么都记不起;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
虽然句与句间格式不完全一致,但诗节与节间结构统一;诗的主旋律低沉徘徊,以复
调形式压抑沉重的悲伤。
这就实践了他“建筑美”的观点“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
制造的”。
二、“建筑美”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三美”理论实际上是闻一多长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思考的一个总结,与他之前的理
论主张一脉相承。
而在“三美”原则中又尤以“建筑美”最具创新性。
通过对他长期的诗
歌研究的了解,再联系当时的诗歌界氛围,我们会发现,这一理论非一时一地而创,而是
有着一定的个人与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早在清华时期,闻一多就开启了他的诗歌生涯,研究与创作并进。
较早的理论思考成
果有《诗歌节奏的研究》的报告提纲以及《律诗底研究》。
从一开始,闻一多就十分关注
诗歌的节奏问题,他主张“情感产生节奏”,“节奏传达情感”,但又不能让情感的无节
制抒发破坏了诗的节奏,因此要用格律来约束。
他的这种“情感的节制”主张也就为日后“建筑美”原则重形式、讲格式这一理论体系做好了铺垫。
闻一多在蜜月期间潜心钻研律诗,写作了《律诗底研究》。
他从诗学、美学的角度总结了律诗的规律,旨在用现代精神
阐释古典律诗,并吸取律诗的精华用于新诗创作之缺。
在此,他“关注的也就是新诗最需
要的结构上的均齐美和声调上的音节美”。
5这又为“三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矗此后,他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吸收了其中的养分,对诗歌视觉上的美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说,闻一多的“建筑美”主张其实是他对诗歌节奏、结构这些形式
问题研究一以贯之的精髓所在。
事实上,“建筑美”原则可看做是他在对诗歌理论的思考
和探究中经过长时间积累、酝酿、发展的必然结果。
闻一多之所以对诗歌节奏、形式问题格外关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受所处
时代文化的影响。
时值新旧思想交替,文学文化革新,白话文运动兴起,学人亟待挣脱文
言束缚。
像诗歌这种体裁,对语言要求极高,不但要求语言凝练、传神,形式和内容也都
必须有一定的审美性。
但白话文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成熟,想必运用起来也憋足。
的确,20世纪20年代,自由的泛滥导致白话新诗太白,形式上不拘一格,杂乱无章,失
去了诗的内涵和审美趣味,白话诗的发展也随之陷入窘境。
为拯救濒临穷途末路的新诗,
闻一多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
首先诗要“做”得像诗,才有内蕴可谈。
基于这一点,闻一
多从未放弃对诗歌形式的研究。
讲究诗句章法的“建筑美”理论应时而生,重要的一点也
正为了刹新诗流白散漫之风。
闻一多自己也断言“建筑美”的原则在新诗的历史中是一个轩然大波。
事实如此,他
的主张影响巨大,给原本无章可循的新诗形式作出了现实的指导,对匡正新诗的发展轨道
起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即使自称“不受羁勒”的徐志摩也坦诚:“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
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
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
看到了一多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6
三、“建筑美”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闻一多“建筑美”理论在当时给予新诗的现实指导意义,但
不可否认,从诗歌长远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一原则近于苛刻,实际上难以实现,更难以发展。
《诗的格律》中闻一多提出一个“戴着脚镣跳舞”的观点,他说“越有魄力的作家,
越是要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
只有不会做诗
的才感觉格律的束缚”。
7有魄力的作家指的是哪些人?在这段话之前,他只提到莎士比亚的诗剧,歌德作《浮士德》,韩昌黎的诗。
这可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试问几个世纪能出一
个莎士比亚,历史上又有几个歌德、几个韩愈?看来闻一多的要求定位确实很高,是非
“有魄力的作家”所能企及的。
事实上,即使在当时,“建筑美”的理论影响纵然很大,
可真正能按这种要求作出诗歌的却廖无几人,就算这是新诗的形式法则,诗人们也只能尽
量靠近而难以达到。
只有闻一多本人,能够用实践支持自己的理论主张。
这样的话,“建
筑美”的原则更像他一个人的舞台,只有他自己在“戴着脚镣跳舞”。
“建筑美”原则论述虽完整,但也忽视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差异问题。
古代汉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没有虚词,诗句容易做到整齐、押韵,形式与内容可以达到
统一。
但现代汉语增加了大量虚词,且以双音节词为主,在这种语言体系下,再要求“节
的匀称,句的均齐”恐怕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若硬要达到这种要求,恐怕又容易限
制情感的自由抒发。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更与现代人追求多元化,个性张扬,情感外放,生活快节奏、高强度的现实有所相悖。
“建筑美”主张毕竟过于理想化和形式化而难以在
现今的诗歌领域得到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闻一多“建筑美”的主张确是他诗歌创作与思考研究的产物,对
新格律诗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整个诗歌界,这只能是他的一个理想憧憬,难以实现。
从
长远来看,“建筑美”的原则也难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音乐美”和“绘画美”都能在
现代诗中得到印证,得以延续;唯独“建筑美”,在新格律诗之后戛然而止,未能得到长
足发展,且有着淡出诗歌舞台的趋势,毕竟,“戴着脚镣跳舞”的诗人早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