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合集下载

手把手教你识别番茄斑点病

手把手教你识别番茄斑点病

手把手教你识别番茄斑点病
番茄果实上病虫害很多都呈斑点状,容易混淆,但摸清发病规律,时间和特征,就能够很好的诊断。

1、番茄溃疡病
识别关键:大量的泡泡,并且在中间还有针尖大小的黑点,病斑似鸟的眼睛
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识别关键:果实上形成“油渍状”黑褐色小斑,稍大后病斑颜色变深为黑色,圆形或椭圆形。

3、番茄细菌性疮痂病
识别关键:病果表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浸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火山状粗糙枯死斑,有的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块。

4、蕃茄灰霉病
识别关键:果面、花萼及果柄上出现大量灰褐色霉层,残花落到果面上,如果没有继续侵染,有时会形成边缘白色的圆形斑,与溃疡病果实病斑的区别是病斑较大,中央绿色无突起。

5、番茄早疫
识别关键:一般从果实与花萼连接部位开始发病,形成轮纹状病斑。

6、蓟马危害
识别关键:幼果、青果出现白色肿胀状,受害部位白色肿胀状凸
起,中心部位有一个褐色斑点,一个果上有多个白色肿胀斑,有的重叠在一起。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咋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咋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咋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

1、危害特点主要危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

叶片感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

叶柄和茎干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

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秆变黑。

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2、发生规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

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

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致造成流行;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

在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0.6%醋酸溶液浸种24小时,或用5%盐酸浸种5~10小时,或用1.05%次氯酸钠浸种20~40分钟。

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再催芽。

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20%噻菌灵(龙可菌)悬浮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溶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3~4次。

番茄斑点病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番茄斑点病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控制效果:遏制病情扩散, 减少损失
管理效果:科学管理,提高 植株抵抗力
注意事项
及时清理大棚内 的残留物,保持 大棚的干净整洁。
注意控制大棚内 的温度和湿度, 避免番茄斑点病 的发生。
喷洒农药时,要 选择合适的时间 和浓度,避免对 番茄造成伤害。
发现有番茄斑点 病的植株,要及 时清除并消毒。

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
栽培管理:定植 过迟,氮肥过多, 通风不良等
细菌性斑疹病发生原因
细菌性病原:细菌性斑疹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寄主植物:番茄是细菌性斑疹病的寄主植物之一 传播途径:通过种子、土壤、水等途径传播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生
番茄斑点病的预防方 法
选择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 选用无病种子 合理布局种植 注意品种轮换
番茄斑点病的原因
早疫病发生原因
病原物:Alternaria solani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和雨水传播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连作、植株长势弱、通风不良等易发病
晚疫病发生原因
气候条件:阴雨 天气,湿度大, 温度适宜
病菌繁殖:病菌 在叶片上繁殖迅 速,易感染健康 植株
品种抗病性:部 分品种对晚疫病 的抗性较弱
种子消毒处理
简介:种子消毒处理是预防番茄斑点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方法:使用无菌水浸泡种子、使用消毒剂进行种子消毒等 目的: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注意事项:消毒处理后的种子应该及时播种,避免二次污染。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 减少氮肥用量
调整播种时间:避免高温 高湿环境影响
植株调整:及时修剪和整 理枝叶,保持通风透光
未来展望
持续监测和预警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年(卷),期】2001(31)1【摘要】1998~ 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 ,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 2 3个细菌菌株。

接种番茄幼苗上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

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

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 C mol%等鉴定 ,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 Young,Dye & Wilkie)。

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又称叶斑病 )。

病菌除侵染番茄外 ,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

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作者】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2.1;S431.42【相关文献】1.加工番茄品种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 [J], 张国丽;任毓忠;张莉;李国英2.甘肃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J], 邓刚;屈星;陈秀蓉;杨成德;薛莉3.番茄品种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 [J], 赵廷昌;孙福在;冯凌云4.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与溃疡病复合侵染鉴定及防治建议 [J], 康华军;温智浩;袁军海;柴阿丽;许建军;何伟;李宝聚5.亚高温环境下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的抗性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J], 王安然;史军营;胡璋健;王娇;喻景权;师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病原鉴定及其病害症状鉴别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病原鉴定及其病害症状鉴别
用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 病原鉴定 ; 症状 鉴别 中图分类号 S 42 4 3 . 2
I e tfc to ft t o e ft m a o b c e i ls e k d n iia in o hepa h g n o o t a tra p c a if r nta i n o hes m pt m s nd d fe e ito ft y o
菌 丁香致 病变种 ( yig ep .srn a) P.srn a v y ig e 由比利
时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供试致病性测定用番茄品种
为合 作 9 3 0。 1 .2 病原菌 分离
由于该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国内分布的局部性, 它将被
列入我 国对外和对 内的植物检疫名 单 。 然而, 番茄细 菌 性 斑 疹病 往 往 和其 他 细 菌 病 害 混合发 生 ,如细 菌性 溃疡 病 , 给病 害 的诊断 、 原 的 病 检 测及 防治 带来 一 定 的难 度 , 必要 对 相 似 症 状 的 有 细菌病 害 作 一 比较 和 病 原 鉴 定 。20 0 5年在 河 北 省
病 自 13 年在美国发现以来, 93 已在欧美等 3 个 国家 1 有发生报道, 可造成 5 ~7 的产量损失[ 。我国 5 1 ] 的台湾和东 3 省曾有发生 , 据赵廷 昌等报道[ ,99 2 19 ]
年长春郊 区不 同品种 的番茄发病 率; 株丁香假单胞 2
茄子 、 椒 、 辣 龙葵 、 白花曼 陀罗和 毛曼 陀罗等植 物 。该
1 材料 与方法
1 .1 供 试菌 株与 植物
供试 5 株细菌菌株从河北省丰南县送 的番茄病
株上 分离 并经 纯 化 后 获 得 ; 番 茄 细 菌 性 溃 疡 菌 1株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作者:赵轶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5期摘要:筛选出番茄生长期,在番茄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病果来研究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关键词: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番茄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92-011 实验设备及仪器喷雾器,电镜,恒温水浴锅,若干试管,超净工作台,载玻片,冰箱。

2 实验药品金氏B培养基(KB)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培养基,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磷钨酸(PTA),1~1.5%二甲对苯,0.2%的可溶性淀粉,特罗姆斯陀夫试剂,涅斯勒试剂,3%氢氧化钾(KOH)等等.3 实验思路3.1 培养性状观察供试菌株在KB培养基上培养48h后观察菌落形态、大小,并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有荧光产生。

3.2 病原细菌的形态观察将供试菌株在27℃下培养16h,用磷钨酸(PTA)负染,然后在电镜GEM—1200EX下放大10000倍观察其菌体形态、鞭毛数目及其着生位置。

3.3 最适、最高生长温度测定将菌株接于KB培养液中,于15~2℃温度范围内每隔2℃一个处理,在恒温水浴锅中通过观察其浑浊度测定最适生长温度,并于41℃、42℃测定其最高生长温度,以不接菌为对照。

3.4 耐盐性测定在KB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灭菌的NaCL溶液,使其盐浓度分别为1%、2%、3%、4%、5%、6%、7%、8% 8个浓度,接菌后振荡培养,以相应盐浓度的不接菌KB培养液为对照。

3.5 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用Hayward培养基,每菌株针刺接菌6管,2管用凡士林封管,2管不用凡士林封管,2管为不接菌的对照,27℃培养7d,观察所接菌株是否生长和试管内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3.6 马铃薯软腐试验将无病新鲜的马铃薯片经灭菌在凹槽内接种新鲜培养物,每个菌株2个重复,以无菌水为对照,24h后检查结果。

3.7 原细菌的生化性状(1)氧化酶测定:用1~1.5%二甲对苯撑的水溶液滴湿滤纸,用灭菌牙签接菌苔于滤纸上观察反应,在5~10S内呈现玫瑰红到暗紫色是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咋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咋防治

03
合理使用抗菌素
在必要时可以合理使用抗菌素,如链 霉素、庆大霉素等,以控制病害的发 展。但要注意抗菌素的用量和使用方 法,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05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防效
评估防治措施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实际防治效 果,包括病原菌抑制、症状减轻、产量增加等。
安全性
评估防治措施对番茄植株及环境的的安全性,确 保无副作用或不良影响。
开发更加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 影响。
进一步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细菌性斑点病发生的影响。
发掘更多具有抗病性的番茄品种,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发病规律
侵染途径
病原菌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寄主。
流行因素
病原菌在寄主表面越冬,成为下年的初侵染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 再侵染。
症状表现
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 带黄色或黄褐色晕圈,病斑中央有黑色小点。
0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 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
越冬与越夏
病菌可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 源。
03
发病条件与规律
发病条件
01
02
03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 容易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 病。
土壤条件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地 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等 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种植条件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 不良、植株长势弱等条件 也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纹状。
发病后期
03

如何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如何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02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与诊 断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初期在叶面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 点,后期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褪绿斑 ,边缘清晰。
茎和果实症状
病斑呈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周围 有黄色晕圈,并伴有菌脓溢出。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叶片、茎和果实的病斑特征 ,初步判断是否为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
实验室检测
监控方法
采用定期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 病情进行监控。
监控周期
根据病情发展和防治需要,确定监控周期,一般为5-7天。
监控重点
重点关注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病中心和流行趋势,及时发现并 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防治效果反馈与调整
反馈机制
01
建立防治效果反馈机制,及时将防治效果评估结果反馈给防治
特点
该病通常在高温、高湿、多雨季 节容易发生,具有传播速度快、 危害严重等特点,严重影响番茄 的产量和品质。
发病原因
01
02
03
病原菌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 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是 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多雨、日照 不足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和传播。
采集病样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分离 培养和病原菌鉴定,确定是否为番茄 细菌性斑疹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叶斑病的鉴别
如与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等叶斑病在症状上相似,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 鉴别。
与其他细菌性病害的鉴别
如与番茄溃疡病、番茄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在症状上有所不同,可通过症状和 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03
存在问题
尽管这些防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物防治的效率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 做好防控很关键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 做好防控很关键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做好防控很关键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为害茎部主要发生在伤口或叶柄处。

图1发病初期,茎部产生水渍状小斑,深褐色至黑色,圆形或近圆形,似“小麻点”,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图1);图2图3随着发病程度加重,病斑扩展,纵向扩展速度大于横向扩展,近圆形(图2)或不规则形(图3),图4病斑周围黑色,中间颜色浅,呈黄棕色(图4);图5易连成片,形成斑块(图5);图6病斑沿茎和叶柄扩展,呈长条形(图6);图7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叶柄易折断(图7);图8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渍状;发病后期,茎部被病斑覆盖,呈深褐色,似机油涂抹(图8),不腐烂,无明显异味,周围组织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

图9茎部染病后,病斑多存在于茎部表皮(图9)。

防治方法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

在防治过程中,应对病原菌的鉴定及对造成茎部危害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做到预防为主,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减少菌源,并结合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将损失降到最低。

1.种子处理对于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可先用冷水浸湿种子,再将种子放入56 ℃的温水浸泡30分钟,或选用1.05% 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选用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浸种30 分钟。

对于种子内部的病原菌,可以采取干热灭菌的方法,注意干热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并进行小规模试验后,再进行推广应用。

2.土壤处理育苗尽量选用新苗床或用营养土育苗。

每平方米旧苗床用40% 福尔马林30毫升,兑水3~4千克浇施,覆膜,4~5 天后揭膜,15 天后播种。

夏天可进行闷棚处理,棚内土壤灌足水后覆膜,高温下晒4~6 周;或者在定植前1个月,每亩用42% 威百亩水剂25~40 千克兑水500千克,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

以上方法均可有效减少土壤带菌量,降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该病为温暖高湿型病害,应严格控制棚内或田间的湿度;田间湿度大时,尽量避免进行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做好隔离工作,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田间,工作服和操作工具可用75% 酒精进行喷雾消毒;注意通风时间,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清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及周围杂草,并在田外进行深埋,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源;注意防治虫害,避免害虫在茎部造成伤口;定植时,避免伤根;合理密植,加大田间通透性;选择与非茄科蔬菜进行3 年以上的轮作,前茬以禾本科或豆科作物为佳;采用滴灌与沟灌,尽量避免喷灌、大水漫灌等方式,防止田间湿度过大。

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案

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案

此病为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为害症状为害叶片、茎、果实和果柄。

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1)叶部:开始呈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大成深褐色不规则斑点,无轮纹,四周具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后期可见发亮的菌脓;(2)果实:幼嫩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它细菌性斑点病。

(3)茎部:首先形成米粒状大小的水浸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随着病斑的扩大颜色由透明色到灰色,再到褐色,最后形成黑褐色,形状由斑点扩大为椭圆,最后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形。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后期有白色菌脓出现。

①叶部:叶片感染,由下部老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先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

(4)叶柄和茎杆:与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

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杆变黑。

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黑点连片时会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5)果实: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细菌性疮痂病的症状相似,主要区别是受该病菌侵染后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维管束发病,木质部不变褐。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在大棚较远的地方集中烧毁。

③适时放风降湿,加强保护地管理,在西红柿生长时期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减少含激素肥料的使用,叶面喷施尽量选择氨基酸螯合态全营养液肥,以增强植株抗性。

(2)药剂防治:①病害发生前或初发生,用20% 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56.7氢氧化铜粉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

在病害发生时可用10%世高(苯咪甲环唑)1500倍液,或64%杀毒矾4 00倍液喷施。

已打顶的地块用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混合喷雾有较好的防治,配合恒诺营养液使用可以代替助剂提高药效的同时为植株补充全面的养分,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可携带病原 菌,并在移动过程中造成病害的传播 。
发病条件
温度适宜
湿度较高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病适宜温度范围较 广,一般在10-30℃范围内均可发病,但最 适合的温度为25-28℃。
湿度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病也有很大 影响,湿度较高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 殖和传播。
土壤因素
初始症状
在叶片上出现小的水浸状斑点 ,颜色为淡褐色。
发展症状
斑点逐渐扩大,通常在叶脉间,形 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直径 约3-10毫米。
后期症状
病斑周围出现黄色的晕圈,但不会 像细菌性叶斑病那样出现假轮纹状 。
茎部症状
01
02
03
初始症状
在茎上出现水浸状小点, 颜色为暗绿色。
发展症状
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 或条状的病斑,长度约13厘米。
成功案例二
生物农药
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新型农药,具有 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等特点。
优势
生物农药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 友好,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价值
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和保障农产品 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失败案例
化学农药滥用
为了追求防治效果,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抗 药性的产生和防治难度增加。
问题
化学农药的滥用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 系列问题。
应对措施
加强农药监管,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以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合理安排番茄的种植时间、种植密度和间 作、轮作等制度,避免连作和过度密植,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番茄细菌斑点病

番茄细菌斑点病

番茄细菌斑点病2023-11-11•疾病概述•病原鉴定•症状识别目录•防治方法•案例分析•研究展望01疾病概述定义番茄细菌斑点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番茄叶部病害。

症状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清晰,黄褐色至黑褐色,有或无晕圈,有时叶面有溢有灰白色粘液。

定义和症状该病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土壤传播。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易感植物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诱发此病。

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易感病。

03发病规律020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农业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如链霉素、春雷霉素等。

化学防治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物理防治防治方法02病原鉴定分离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病组织中获得纯培养病原菌。

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认其分类归属。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病原菌适应的生长温度范围较广,可在15℃-35℃之间生长。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温度范围在番茄汁或其它适宜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隆起、灰白色。

培养特性具有氧化酶、脲酶等酶活性,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生理生化特性昆虫传播某些昆虫如粉虱、蚜虫等可携带病原菌并进行传播。

雨水飞溅雨季时,病原菌可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附近植株上。

农事操作农事操作过程中,如摘心、修剪等,可造成病害的传播。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03症状识别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通常为浅绿色或黄色。

初始症状病斑逐渐扩大,变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为白色至浅黄色,边缘为暗褐色。

发展中的症状病斑中心可能破裂或穿孔,导致叶片脱落。

成熟的症状发展中的症状病斑逐渐扩大,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变深,凹陷下去。

成熟的症状病斑可能裂开,导致果实腐烂或脱落。

初始症状果实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斑点,颜色为浅绿色或黄色。

03成熟的症状病斑可能裂开,导致茎部裂开或折断。

茎部症状01初始症状茎部出现水渍状小点,可能伴有黄色或绿色的脓液。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是危害全世界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病植株生长缓慢,果实膨大受阻,可影响 果实质量。病害发生后,一般减产1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耐病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 种子消毒;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初期还可以进行喷洒药剂防治,7-10天喷施1次,连续用2-3次。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植物病害
01 病原特征
03 分布范围 05 流行规律
目录
02 为害症状 04 侵染循环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是由丁香假单孢菌番茄叶斑病致病型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主要为害叶、茎、花、 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片发病产生深褐色或黑色小点,周围多有黄色晕圈。茎染病也产生 黑色斑点,但一般无晕圈。果实发病,初现稍隆起的绿色小点,后绿色小点变为褐色、凹陷。
病原特征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孢菌番茄叶斑病致病型(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属细菌。病原菌短秆状,单细胞,直或稍弯,大小(0.1-1)微米×(1.5-4)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含蔗糖 的培养基上能产生绿色荧光。
为害症状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主要为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 病。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美国报道,之后在南非、印度、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法国、前苏联、巴西 等20多个国家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内地并未发现该病,只在台湾省有记载。从1997 年开始,相继在中国北京、河南、吉林、山西、辽宁、河北、福建、甘肃等发生。
流行规律
早春温度偏低、多雨,地块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关棚时间过长,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是导致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发病的重要条件。播种带菌种子能引起幼苗发病。

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

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

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番茄产区之一,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是该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本文将对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研究概况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是由番茄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主要侵害番茄的叶片,呈现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严重影响番茄的生长和产量。

目前,对该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鉴定和防控措施上。

二、病原菌鉴定病原菌的鉴定是研究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重要一步。

通过对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患病植株的取样和实验室分离培养,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主要由番茄叶斑病菌引起,该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在番茄上引起明显的叶斑病病状。

三、病因研究病因研究是了解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机理的关键。

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验验证,研究发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种植密度等。

其中,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是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番茄栽培种植密度过高,空气流通不畅也会加剧病害的发生。

四、防控措施研究为了有效控制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相关的防控措施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研究表明,甘肃省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病害的防控:一是选择有抗病性的番茄品种进行种植,抗性品种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抵抗力较强,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二是加强管理,合理控制番茄栽培密度,保证充足的日照和空气流通,避免病害发生;三是开展农药的合理使用,及时喷洒有效的防治药剂,控制病害的蔓延。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对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病原菌的鉴定和病因研究。

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番茄栽培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此外,还可以开展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工作,提高番茄的整体防病水平。

总之,甘肃省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该病害。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综合防治策略
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建立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减 少损失。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防治失败案例
失败案例一
某农户在发现细菌性斑疹病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番茄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 响。
失败案例二
某番茄种植基地在防治细菌性斑疹病时,选用了不适宜的农药或防治方法不当,不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反而加 重了病情的发展。
防治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防治效果评估主要依据病情指数、产量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病情指数越低,防治效果越好;产 量和质量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基因沉默或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 性强的番茄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 。
抗病品种的选育
筛选抗病基因
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和鉴 定番茄中与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基因,为 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抗病育种
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出抗病性 强的番茄品种,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生物农药
02
使用生物农药,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对细菌性斑疹病
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增强植物免疫
03
通过植物免疫增强剂,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病害发生前,定期喷洒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 防。
科学用药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科学用 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综合防治
结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评估结果
通过对多个防治案例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不同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今后的防治工作 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等鉴定, 确认 谈病原菌为 丁香假单胞 番茄致病 韭种( 敞 ∞ 帆甜 sr g ep .tma O a eY u g D e& P H yi a v o t kb ) on . y n o(
Wi i) l e。 k 美鲁词 : 丁香假 单胞番茄致病变种 ; 番茄; 致病性 中田分类 号:42 4 :4 64 2 1 ¥3 2 ¥ 3 .1 文棘标识码 : B ,
番 茄 细 菌 性 斑 点 病 ( s d mo a yig e Pe o n ssr a u
p .o ao( k b ) o n , y t | i 是 发 生 v tg t O ae Y u g D ee l e  ̄ W k )
4 , 8h 7d后观 察发病 情况 。
13 病菌 的形 态特征及培 养特 征 .
用接种 环蘸 取病 菌纯 培养 液在 KB培养 基上 划线 , 出单 菌落 后 4 长 8h观 察 其 培养 特 征, 时 同
在番 茄生产上 的一种 细 菌病 害, 19 从 97年开始 在
我国北 京、 林 、 吉 山西、 宁等 地陆 续 都有 关 于 该 辽 病害 的报道 。在 辽 宁 的沈 阳、 锦 、 中 、 岭等 盘 辽 铁 地 也 陆 续 发现 该 病 害. 病 害主 要 危 害番 茄 叶 、 该 茎、 、 花 叶柄 和果 实 。危 害 叶 片 时, 成 深褐 色 至 形 黑 色斑 点, 病斑 周围有 黄 色晕 圈, 侵染番 茄茎 秆形 成墨黑色水 渍状病斑 , 引起 茎枯, 可 对产量 的影 响 更大 。该病 菌还可 危 害辣 椒 、 子等 多 种 茄科 植 茄 物 。本试验对 采集 到 的细 菌标样 进行 系统 的致病 试 验和病原细菌 学鉴定 , 确定其致 病种 或 变种 。

番茄细菌性斑点大爆发,多措施让你从容应对!

番茄细菌性斑点大爆发,多措施让你从容应对!

番茄细菌性斑点大爆发,多措施让你从容应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为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叶斑病、番茄“机油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番茄茎秆上出现黑斑症状,该症状很多菜农常认为是晚疫病,由于茎秆上这两种病害危害症状相似,常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发病后会导致植株发育迟缓,造成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30%,严重时将减产50%以上,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提醒广大菜农提高警惕。

1一、症状表现细菌性斑点病可危害叶、茎、花、果实等部分均可受害。

一般先由下部老叶发病,再向上部叶蔓延。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斑点周围常具有黄色晕圈,后期连成片。

茎秆发病产生黑色斑点,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端茎部变黑。

幼嫩果实感病初现稍隆起的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绿色,受该病侵染后果实不腐烂,茎秆和叶片的维管束、木质部不变褐。

发病中后期,湿度大时,病部软烂呈脓状腐烂。

1二、与番茄晚疫病的区别番茄晚疫病发病时,茎秆发病初期产生不规则水渍状小斑点,沿侵染点向茎秆上下蔓延,严重时环茎一周,湿度大时出现稀疏的白色霉层,茎秆腐烂易折断,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和晚疫病在茎秆上常混淆,大家要准确识别并有效防治!1三、发病规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植物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

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该病喜温暖高湿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3~2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植株长势弱等地块发病严重。

1四、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先用冷水浸泡种子,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泡30分钟,或选用氯酸钠、中生菌素浸种,洗净后播种。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是近年来逐年加重发生的一种病害,由于目前国内对此病害介绍的较少,农民不能正确认识,常常误诊为其它病害。

因而错过防治时期或用药不对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现将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症状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主要为害叶、茎、叶柄、柱柄、萼片和果实,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明显。

1、浸染叶片,开始呈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大成深褐色不规则斑点,无轮纹,四周具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后期可见发亮的菌脓;2、叶柄、花柄、萼片染病产生黑色斑点或不规则形黑色长条斑;3、茎部染病,首先形成米粒状大小的水浸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随着病斑的扩大颜色由透明色到灰色,再到褐色,*后形成黑褐色,形状由斑点扩大为椭圆,*后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形。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后期有白色菌脓出现。

4、幼嫩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它细菌性斑点病。

二、病原称丁香假单孢菌番茄叶斑病致病型,或称疱病黄单孢杆菌。

属细菌。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

播带菌种子,幼苗既染病,病苗定植后开始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

潮湿、冷凉、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

通常病情发展,叶面需保湿24小时。

棚膜雾滴重,地势低洼,大水漫灌地区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1、采用无滴消雾膜,以减轻棚内湿度。

2、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0.6%醋酸溶液浸种24小时,或用5%盐酸浸种5~10小时,或用1.05%次氯酸钠浸种20~40分钟。

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再催芽。

3、苗床消毒:做新苗床育苗或换用新土,旧苗床要用40%福尔马林30毫升加水3~4L配成的溶液消毒。

用塑料薄膜覆盖5天,揭开薄膜后使药剂散发,15天后再播种。

苗床柜架、覆盖物、架材、用具等用40%福尔马林30~50倍浸泡或淋冼或喷雾消毒,充分晾晒后再使用。

怎样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番茄细菌性斑疹病防治

怎样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番茄细菌性斑疹病防治

要点二
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开展培训活动,现场指导 农民进行防治。
建立农民参与机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农民与政府、专家的信息反馈机制,及 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好 的服务。
鼓励农民参与决策
鼓励农民参与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决策 过程,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THANKS
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制定防治策略
根据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病规 律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 略,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
储备防治物资
提前储备足够的农药、农具等防治 物资,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 投入使用。
加强技术培训
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 认识和防治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 ,要求各地及时上报番茄 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病情况 。
加强监测力度
加大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的监测力度,定期开展田 间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及 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强化信息沟通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 通,及时了解国内外疫情 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决 策依据。
谢谢您的观看
怎样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防治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概述 • 防治策略与措施 • 田间管理与注意事项 • 品种选择与抗病性鉴定 • 预测预报与应急处理方案 • 农民参与与培训宣传工作
01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茎和果实 。
合理搭配种植品种

福建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

福建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

福建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
杨春泉;陈宜修;林玉;蔡学清;邱思鑫;刘春莹;胡方平
【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7)006
【摘要】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总页数】5页(P570-574)
【作者】杨春泉;陈宜修;林玉;蔡学清;邱思鑫;刘春莹;胡方平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闽清县植保植检站,福建闽清35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412.1+9
【相关文献】
1.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J], 刘秋;田秀铃;孟祥林;杜春梅;祁岑
2.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J], 王晓辉;李国英;任毓忠;薛小伟;黄素芳
3.武汉地区保护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J], 王晓东;孙玉宏;葛米红;李国庆
4.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J], 赵轶
5.香料烟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J], 姬广海;方敦煌;殷端;李光西;杜绍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筛选出番茄生长期,在番茄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病果来研究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标签: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番茄
1 实验设备及仪器
喷雾器,电镜,恒温水浴锅,若干试管,超净工作台,载玻片,冰箱。

2 实验药品
金氏B培养基(KB)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培养基,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磷钨酸(PTA),1~1.5%二甲对苯,0.2%的可溶性淀粉,特罗姆斯陀夫试剂,涅斯勒试剂,3%氢氧化钾(KOH)等等.
3 实验思路
3.1 培养性状观察
供试菌株在KB培养基上培养48h后观察菌落形态、大小,并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有荧光产生。

3.2 病原细菌的形态观察
将供试菌株在27℃下培养16h,用磷钨酸(PTA)负染,然后在电镜GEM—1200EX下放大10000倍观察其菌体形态、鞭毛数目及其着生位置。

3.3 最适、最高生长温度测定
将菌株接于KB培养液中,于15~2℃温度范围内每隔2℃一个处理,在恒温水浴锅中通过观察其浑浊度测定最适生长温度,并于41℃、42℃测定其最高生长温度,以不接菌为对照。

3.4 耐盐性测定
在KB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灭菌的NaCL溶液,使其盐浓度分别为1%、2%、3%、4%、5%、6%、7%、8% 8个浓度,接菌后振荡培养,以相应盐浓度的不接菌KB培养液为对照。

3.5 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
用Hayward培养基,每菌株针刺接菌6管,2管用凡士林封管,2管不用凡士林封管,2管为不接菌的对照,27℃培养7d,观察所接菌株是否生长和试管内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3.6 马铃薯软腐试验
将无病新鲜的马铃薯片经灭菌在凹槽内接种新鲜培养物,每个菌株2个重复,以无菌水为对照,24h后检查结果。

3.7 原细菌的生化性状
(1)氧化酶测定:用1~1.5%二甲对苯撑的水溶液滴湿滤纸,用灭菌牙签接菌苔于滤纸上观察反应,在5~10S内呈现玫瑰红到暗紫色是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

(2)接触酶测定:移一环新鲜培养的细菌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加1滴3%过氧化氢,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有气泡产生是阳性,否则为阴性。

(3)淀粉水解:在NA培养基中加0.2%的可溶性淀粉。

平板划线培养2~5d后在平板上加碘液。

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4)明胶液化:在肉汁胨培养液(NA)中加10%的明胶,每管7毫升,115℃灭菌10min。

明胶培养柱经穿刺接种后,放在27℃温度中培养,定期将试管取出,放在冷水中使明胶凝固,观察明胶是否分解而液化。

(5)硝酸盐和亚硝酸的还原将含有硝酸盐(KNO3)的培养液接种测定的细菌,培养3d后测定其中有无亚硝酸盐的产生,测定时,在白色瓷质试碟中加试剂(特罗姆斯陀夫试剂Trommsdorf)3滴和稀硫酸1滴,混合后加1滴培养液,呈现蓝色表示有亚硝酸根存在。

(6)革兰氏染色:用牙签挑取菌落放在载玻片上与3%氢氧化钾(KOH)液滴搅拌1~2min,然后慢慢地拉出看有无粘丝出现。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易被碱液溶解,而拉出丝状物,革兰氏阳性菌则不被溶解而无丝状物出现。

(7)硫化氢的产生:将白色滤纸剪成小条,在饱和的醋酸铅溶液中浸过后在120℃的烘箱中灭菌1h。

培养液接菌后,将纸条夹在塞子与试管壁之间,不要碰到培养液,观察纸条颜色的变化,如变黑表示有硫化氢的产生。

(8)吲哚的产生:小纸条在饱和草酸溶液中浸过后取出,等到完全干燥后,将纸条夹在培养10d的菌种的管壁与棉花塞之间,观察纸条颜色的变化,如有吲哚产生则滤纸呈淡红色。

(9)对碳源的利用:将经过115℃,10min灭菌的10%的D-木糖、葡萄糖、D-阿拉伯糖、山梨醇、乳糖、麦芽糖、肌醇、甘露醇、甘氨酸、L-丝氨酸母液分
别加入无菌的Dye培养基中,使其糖的最终浓度为1%,27℃下放置3d后证明无杂菌后接种供试菌株,每个菌株接3管,对照为加入糖但不接菌的Dye培养基,一周后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4 结果与分析
(1)从表1可知,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的试验结果与标准菌株一致。

表1 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
注:+表示阳性反应, -表示阴性反应.
4.2 碳源利用
从表2可知,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测试结果一致:各菌株能利用D-葡萄糖、L-阿拉伯糖、麦芽糖、纤维二糖、D-木糖、甘露醇、肌醇、D-山梨醇;不能利用纤维二糖、乳酸、乙酸、丙酸。

表2 供试菌株的碳源利用测定结果
注:+表示阳性反应, -表示阴性反应.
参考文献
[1]任欣正,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鉴定[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2]吕丽英,番茄细菌斑点性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