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合集下载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子线又叫脑线,是连接钩和铅坠的那段钓线,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主线,以前早有使用,但不普遍。

真正得到推广和普及的是台钓进入大陆以后,钓鱼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

它的变化,丰富了我们的钓法,使我们的钓鱼技术走向更高,充满玄机。

下面我就子线的长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灵敏度的影响。

不管是传统的落地坠钓法还是悬坠钓,子线的长短对它的灵敏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子线越短越灵敏,子线越长越迟钝。

所以,我们在决定子线长短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灵敏度。

关于什么时候需要灵敏,什么时候需要迟钝,那是变化莫测。

二、对安全性的影响。

我们都有鱼儿只进窝不吃钩的体验,抛开天气和饵料的因素,恐怕就是它的摄食安全性了。

各种鱼对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与它的食象有者一定的关系。

比如草鱼,最怕噪声,但是子线的粗细和长短对它影响不大,因为它的食象以啃食为主,经常把草拽得东倒西歪,还怕子线粗吗?鲤鱼就不同了,它的食象是吸食,稍有不适或不对口味就吐了出来,受惊以后就不再摄食了。

所以用较细的长子线钓鲤鱼上钩率会高很多。

四是对诱鱼的影响。

台钓强大的诱鱼能力长子线功不可没。

从铅坠和钩饵入水到在水中悬停的第一摆的过程中,子线是被坠子牵着走的,它的速度决定于坠子的重量,子线的长度对诱鱼的影响不大。

但在子线以坠子为圆心划弧下落的第二摆的过程中,子线的长度直接决定着下落的时间,对诱鱼产生很大影响。

子线越长,诱鱼效果越好,子线越短,诱鱼效果越差。

在一钩悬浮一钩触底的状态下,上钩的诱鱼效果也受子线长度的影响。

子线长,钩饵的摆动轻松自然,仿生效果好,诱鱼效果好;子线短,钩饵不摆动或摆动生硬,诱鱼效果差。

三、对适口性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适口性,是指鱼吞钩时的方便程度。

钓线太细,不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拿一截一定粗细的铁丝代替。

先把铁丝的一端固定在座钳上,截去多余的部门只留50cm,我们把另一端绑在弹簧秤上,左右或上下拉动,记下弹簧秤的数字。

子线长短及钩距

子线长短及钩距

子线长短及钩距
1,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基本标准
子线长短:10CM---50CM;
双钩距离: 一钩半----双钩(下钩柄到上钩底,下同)。

2,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具体运用
(1)子线长短:钓鲫鱼10--15CM;钓鲤鱼草鱼15--30CM;钓鲢鳙30--50CM;
(2)双钩距离:钓小鱼一钩半距离;钓大鱼双钩距离。

3,子线长短与不同双钩距离的优劣势
(1)长子线的优势与劣势:双饵摆浮大,“钟摆”效果明显,鱼的吃口好,隐蔽性强,拉力大,不易断线,但鱼讯传递损耗大,同时鱼讯传递也较慢,鱼吐钩的时候多;
(2)短子线的优势与劣势:鱼讯传递快,鱼讯语言明显,抓吃口准确,上鱼率高,遇有杂鱼闹漂时到底也快,可以避免杂鱼抢钩,但隐蔽性差,影响鱼就饵,拉力差,容易断线,上鱼率相对较低;
(3)双钩距离过大鱼讯语言迟钝,双钩距离过小鱼讯语言紊乱。

4,不同鱼情下子线长短的搭配
鱼小适宜短子线,鱼大适宜长子线;
生口鱼适宜短子线,滑口鱼适宜长子线;
杂鱼多适宜短子线;
浮钓鲢鳙适宜长子线;
钓鲤鱼适宜长子线;
鱼的密度大适宜短子线,缩短到底时间,提高中鱼率;冬春钓鱼适宜长子线,摆浮大,易于鱼就饵;
钓快鱼适宜短子线,钓慢鱼适宜长子线;
钓无定法,适者生存;个人体会,切勿盲从。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长子线优点:摆幅大,口好;隐蔽,不易断;长子线缺点:信号传导损耗大,传导慢。

短子线优点:传导信号快、准、大;短子线缺点:隐蔽性差,信号多,不易判断。

常见鱼种子线长度选择1、春钓鲫鱼:子线20-25cm。

越冬后开始索饵,胆小贪食,对活食敏感。

这个长度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有自然夹角,便于鱼吸入,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子线15-20cm。

这时鲫鱼吃口极好,把漂调准,中鱼率高且有一定速度。

适用钓法: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子线10-12cm。

主要考虑鱼密度高、追求速度。

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子线5-8cm。

为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采用短子线。

5、钓滑口鲫:子线18-20cm。

可避开一些假信号,灵敏度又不太低。

6、钓鲤鱼:子线20-30cm。

鲤鱼个体较大,警惕性高,长子线可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中鱼后不易断线。

7、钓草鱼:子线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鱼:子线25-50cm。

【子线长短如何界定】短子线:正常钓鲫鱼:20cm(小鲫鱼10-15cm)正常钓混养:25cm-30cm冬季钓鲫鱼:10-15cm长子线:正常钓鲫鱼:25cm-30cm正常钓混养:35cm-40cm冬季钓鲫鱼:25cm-30cm钩距大小分析这方面在比赛中使用较多,鱼情越快钩距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

慢则不用减小钩距,钓底时要适当缩小钩距以方便调漂。

总原则是钓口大且生,钩距相对大一些;钓口小口猾且慢,钩距小一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正常钩距为1.5~2个钩高,浮钓钩距可略大,2-3个钩高;底钓猾口鱼时可相应小一些,1~1.5个。

2、钓生口快鱼钩距可大一些,2~3厘米为宜,因双钩距离大,钩饵在水底自然张开宽阔,饵目标明显,中双鱼几率提高,但不是越大越好,钓鲫鱼钩距超过3厘米易出现假口。

3、钓慢而猾的鱼正常钩距(1.5~2厘米)为宜,或缩小一点钩距,如钩距太大,易出现下钩太钝,上钩太灵的现象。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长⼦线好,还是短⼦线好?长⼦线:长⼦线的优点是诱饵摆动⼤,隐蔽性强,抗张强度强。

鱼饵⼊⽔后,龙⼦线摆动增⼤,延长了鱼饵就位所需的时间,有利于鱼的中途切割。

同时,诱饵远离铅滴,这增加了诱饵的隐蔽性,特别是在野外捕鱼时,鱼更加警惕。

长细⽔线分散了⼒的传递,长细⽔线的拉伸强度优于短细⽔线。

长⼦线的缺点是传输信号慢且容易扭曲。

⼦线越长,信号损失越⼤,响应越钝。

它能屏蔽⼀些假⼝,容易漏掉⼀些真⼝,不利于及时发现鱼情的变化。

⼦线越长越细,缠绕的概率越⾼。

短⼦线:短⼦线的优点是鱼钩和诱饵就位迅速,信号清晰,导线不易扭结。

使⽤短分界线时,钩、饵能迅速到位,有效避免了⼩鱼抓捕的情况。

短纤维也能更清晰地传递鱼的信号,⽽且缠结的概率要低得多。

短⼦线的缺点也很明显。

鱼⼝滑时,容易产⽣假信号。

同时,抗张度和隐蔽性不如长⼦线好。

⼦线长度判断很多新⼿朋友喜欢直接问⼦⾏适合多长时间。

问⾃⼰是否不知道是个好习惯,但回答这些⽆休⽌的问题很困难,因为它们太宽泛了。

只有模糊的答案才能给出:⼤鱼⽤长线,⼩鱼⽤短线,深⽔⽤长线,浅⽔⽤短线等等,做出粗略的判断。

这⾥的粗略判断虽然笼统,但也是⼀种经验的集中,具有⼀定的借鉴意义。

⼦线长度的选择可以从这⽅⾯⼊⼿,并有⼀个总体的选择趋势。

以下是⼀些⽼渔夫的总结,列举⼀些常见的例⼦供您参考。

鱼的⼤⼩:⼩鱼短,⼤鱼长。

鱼滑:滑短,嘴长。

鱼咬:快是短,慢是长。

⽔深:浅⽔短,深⽔长。

池塘很薄:⽔和肥料很短,⽽⽔和肥料很长。

步⾏⽔:急⽔短,缓⽔长。

天⽓条件:⾼温长,低温短。

实际长度的选择:钓鱼鲫鱼,冬眠后,鲫鱼在春季对⾷物有强烈的⾷欲,但它们仍保持警惕,⽽且⽔温不太⾼,鱼⼝仍会有影响。

因此,使⽤20-25厘⽶长的⼦线和活饵可以很好地利⽤鱼饵的摆动吸引鲫鱼上钩。

初夏⽔温适宜,鱼⼝旺盛,可缩短鱼丝长度。

然⽽,应注意杂鱼的出现,过短的漂相容易出现乱漂相,所以选择15厘⽶左右较为合适。

⽤滑⼝钓鲫鱼时,假信号较多,可适当延长鱼丝长度。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子线是台钓中的重要配件,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鱼率。

子线的三个主要关键词,应该是粗细、长短和钩间距,不同的鱼情,钓不同的鱼类,如何选择都是有讲究的。

野钓如何选择子线,今天就来简单说说,希望能帮助到各位钓友。

一、子线的粗细问题子线的粗细对于垂钓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钓大鱼影响还不算太大,钓小鱼,尤其是钓鲫鱼的时候影响非常大。

子线的粗细决定了子线是否柔软,子线是否柔软决定了鱼在吃饵的时候是否出现档口、异物感。

所以理论上来说,钓鱼的时候子线肯定是越细越好。

所以冬季使用柔软的尽量细的子线,目前就是降低鲫鱼的吃饵障碍。

但是子线的粗细不同,强度也不同,子线太细肯定是不能钓大鱼的,所以对于野钓来说,难就难在子线搭配如何才算合适。

粗了影响鱼口,细了钓到大鱼断线,所以野钓的时候考虑到垂钓鱼的大小,在不断的情况下尽量细,切不可担心断线使用太粗的子线,否则一整天没口都很正常。

不过说句实话,野钓中大鱼密度还是很少的,超过5斤的鱼非常难遇到,所以不要为了未必能钓到的大鱼,放弃肯定可以钓到的小鱼。

二、子线的长短问题子线的长短应该是子线使用过程中的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不同钓法、或者钓不同的鱼,子线的长短使用也是不同的。

子线的长短不同,在垂钓中会影响2个比较关键的地方。

第一就是信号的传递速度,理论上来说子线越短信号传递的越快,浮漂信号的传递应该是鱼在吃饵的时候拉动鱼饵,然后子线拉动铅坠,铅坠动浮漂就动,所以长子线信号传递的慢。

但是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好处。

比如钓深水,子线应该短,免得信号传递慢,提竿的时候鱼已经吐钩。

比如冬季钓鲫鱼,子线也可以稍长,这样有利于抓到实口。

子线长短影响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鱼饵的下降速度,我们抛竿后,铅坠由于比较重,会带动子线下降,铅坠到位后子线继续摆动下降。

子线长短不同,在铅坠到位后下降速度差别就非常大。

子线长,则下降速度慢。

子线短,下降速度就快,为何快呢?摆动幅度小,自然就快,跑大圈和小圈的区别嘛。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总有人问“子线长好还是短好”,甚至更具体地问子线“到底拴多长好”。

这些朋友应该说多是些初学者,对钓组理解得还不是十分清楚。

那么,子线的长与短到底有什么样的说道呢?钓鱼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子线越短,浮标反应越迅速、动作幅度越大,但空竿率较高;子线越长,浮标反映的动作越小,但空竿率也相应减少。

有人说前者灵敏,后者迟钝。

当然,这是客观存在的。

不过,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是什么,从而利用它应对不同的鱼情。

首先,有一个现象必须搞清楚——当我们抛竿后,是铅坠带动整个钓组入水。

当浮标的上浮力平衡了铅坠的下拉力、使二者平衡后,主线垂直于水底拉直——我称之为“第一降速”。

这时的钩饵失去了铅坠的下拉力,演变成自由落体,它的下降速度受鱼饵比重、饵团大小影响很大,下降速度远低于铅坠带动线组时的降速,我称之为“第二降速”。

至此,我们先做个小结:第一降速和第二降速不同,第二降速远低于第一降速。

第二降速取决于水的阻力和鱼钩、鱼饵的重量、大小,那么子线越长,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就相对越长;子线越短,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相对越短。

掌握这个规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本质”:1.当钓组处于第一降速阶段,鱼是追逐钩饵抢食,但很难将饵吞到嘴里,因为饵团没有完全膨胀、脱落;当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有充分的时间吸水膨胀、脱落,残留在鱼钩上的饵很容易被鱼吃进嘴里。

2.当钓组处于第二降速阶段,短子线下降时间较短,鱼没有充分时间吃饵,所以反应为抢口,其结果是浮标有漂亮的信号,但提竿中鱼率低。

长子线相对短子线下降的时间长,鱼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吃饵;由于长子线弯曲程度比短子线大,鱼吃饵时,浮标反映出的信号不如短子线的信号漂亮,但中鱼率要高。

3.当第一降速结束、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已相对吸足水,开始膨胀、脱落(搓饵比较明显),短子线水底雾化区范围要比长子线雾化范围小,所以有“长子线诱鱼”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长子线很多钓友纠结于子线长度的选择,到底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什么时候用长子线,什么时候用短子线?子线到底应该用多长才好?其实这都不是问题,我们通过精细分析长短子线,在实际使用中的特点,就能基本明白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子线长度。

一、从子线的特点讲起1、子线越长,饵的摆幅越大,这个是无疑问的。

好处是饵料下落形态自然,诱鱼效果非常好。

但容易闹小鱼,不过能诱小鱼,自然也是能诱大鱼,大鱼到了小鱼自然就散了,严格来说利是大于弊的。

2、长子线饵料距铅坠远,隐蔽性好,鱼不会发现,吃饵大胆。

短子线饵料距铅坠近,且铅坠到底速度快,容易惊到鱼,不敢吃饵。

3、长子线不易断,长子线钓鱼时一旦出现搭桥,由于缓冲余地大,很少会断线。

短子线一旦搭桥,鱼瞬间发力,由于没有缓冲,非常容易断线,导致跑鱼。

4、长子线比较钝,信号传输不如短子线灵敏,很多人都深信这一点,其实并不准确,如果调高钓低,长子线和短子线,在水中都是绷紧的,鱼吃饵信号都会迅速传递到浮漂,怎么会比短子线钝呢?所以应该是长子线在灵顿之间的调整范围更大。

下面细说。

短子线二、灵顿就在一目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要仔细阅读,紧接上面所述,假设我们调4目,每钩重1目的情况下,去掉双钩,是不是浮漂会漏出6目,每颗饵料重两目的情况下,我们钓2目,下面的状态应该是一饵触底,一饵悬浮。

那么我们简单点,按钓友平常说的,假设饵料很重,一颗饵就把浮漂全部压入水中,这时我们上拉浮漂,漏出2目,也就是调4钓2,而水底的状态,是两颗饵料全部到底,一个子线紧绷,一个子线略微弯曲,这时也是很灵敏的。

我们钓3目、4目直至“刚到”6目时,下面状态基本是不变的,请仔细想清楚。

“刚到”6目直到出现7目,这一目之间变化是很大的,出现7目说明铅坠触底了。

而要想出现7目,并不是浮漂上拉1目就会出现,如果子线有30厘米长的话,必须上拉30厘米长的距离,才会出现7目。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夏季高温,出门钓鱼讲究“天时、地利”,否则难有不错的收获。

天气要选择凉爽的天气,比如北风降温天,小雨天或者大雨之后涨水,在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台风过后也是爆护的良机。

夏季鱼类逐温、逐氧的习性尤其明显,所以水温低、溶氧高的地方最可能有鱼,可以找静水中的活水,或者阴凉处,这些位置往往都比满目钓深更好一些。

天气、钓位是基础,再加上得当的技巧、细节,自然会有不错的收获。

夏季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一、钓底夏季钓鱼,不能仅仅局限于钓底,因为在高温的夏季,深水层容易缺氧,导致中上层鱼类会在高溶氧的上层活动,所以根据时机合理选择目标鱼以及钓底还是钓浮。

总体来说,清晨出钓,一般是钓底,目标鱼主要是底层的青鱼、鲤鱼、鲫鱼等;气温上来之后底层鱼类逐渐难钓,可以钓浮,尝试钓草鱼、钓鲢鳙、翘嘴、白条等等;或者小雨天出门时,浅水层的水温低、溶氧高,可以浮钓鲫鱼、草鱼、鳊鱼等等。

子线的长短,对于底钓大鱼来说,取决于铅坠的位置。

在常规的悬坠钓中,铅坠处于悬浮的状态,这就需要注意铅坠距离水底的距离一定要远,这样铅坠才有比较好的隐蔽性。

也就是说,不能让悬浮的铅坠距离水底太近,否则鱼进窝之后铅坠就在鱼头上方晃动,这会导致鱼不敢进食,所以常规的悬坠钓中,最好使用长子线;野钓大鱼,经常会遇上刮风、走水、杂鱼闹钩等情况,这时候一般需要调整钓法。

采用大跑铅、跑铅钓、双铅等铅坠躺底的钓法,这时候就必定使用短子线,因为铅坠躺底之后就有很好的隐蔽性,较短的子线更利于信号的传递。

子线的长短不同,其实在实际垂钓中有2个较大的影响。

一是入水之后摆动幅度、摆动时间不同,子线越长摆动幅度就越大,摆动的时间就越长,导致饵料更容易被小鱼追上。

二是子线有一定的延展性,子线越长延展长度就越长,会更结实一些。

不过对于钓大鱼来说,饵料必定会很重,不管是长子线还是短子线,都能快速到位;采用铅坠躺底的钓法时,子线粗一些也不会出现挡口的现象,虽然采用了短子线,但是子线可以更粗一些,强度还是有保证的。

【钓鱼技巧】子线长度粗细,对上鱼有何影响?

【钓鱼技巧】子线长度粗细,对上鱼有何影响?

【钓鱼技巧】子线长度粗细,对上鱼有何影响?子线是连接主线和鱼钩的的一部分鱼线,子线该用多长其实是有讲究的,要根据水情、鱼情、对象鱼来决定,用不同长度、粗细的子线会有很不同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子线的长短粗细应该如何选择。

一、子线长度对诱鱼的影响钓友都知道在钓鱼过程中诱鱼很重要,但是可能不太清楚子线在其中起的作用。

抛竿饵料入水后铅坠和饵料在水中是这样运动的,首先子线被铅坠带着下沉,铅坠的重量决定了子线下沉的速度,这时子线的长度没太大影响。

当铅坠到位后,子线和钓饵会以铅坠为圆心做下落运动,这时子线的长度直接决定了下沉的时间,子线长,在水中运动的时间就更长,所能起到的诱鱼效果更佳。

如果使用长度较短的子线,以铅坠为圆心的下坠时间则会缩短,饵料的运行距离和时间就不够,诱鱼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子线的长度以及优缺点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鱼类所要使用的子线长度也会有所区别。

一般钓深水时子线要短,钓浅水时子线要用的长。

气温高时可以用的短一些,等温度低时比如到了冬天子线要选择长一些的。

当所钓的鱼类个体比较小时子线可以用的短一些,当准备钓大鱼时子线要准备的长一些。

当垂钓的鱼如同草鱼这种会啃食水底草类的鱼可以把子线备的短些,钓的是吮食的鲤鱼时则要把子线定的长一些,省得引起鲤鱼的警觉。

当然所垂钓的水层不同子线的长度也有所不同,钓水面时为了稳定可以钓的短一些,这样灵敏度会小一点,如果钓的是水底,让鱼钩在水底长一些,可以加长子线的长度。

钓鲫鱼是子线的长度可以订到15到20厘米,浮漂也要调整灵一些,适合用搓饵和拉饵钓底。

钓鲤鱼时可以把子线长度控制到20到30厘米,毕竟鲤鱼比较狡猾,而且个体也大,如果子线长度过短,它一碰饵料就带动铅坠或者鱼线的活动,会使它马上撤离,还会通过浮漂带来假信号,所以钓鲤鱼时子线要长一些。

总体来说,子线选择的短,灵敏度就高,钓饵到位的时间也快。

缺点在于子线短时诱鱼效果欠佳,鱼看到钓饵时还可能碰到铅皮引起警觉不敢吃,而浮漂却有了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提竿不见鱼。

钓鱼的时候用多长的子线合适?长子线和短子线各有什么优缺点?

钓鱼的时候用多长的子线合适?长子线和短子线各有什么优缺点?

钓鱼的时候用多长的子线合适?长子线和短子线各有什么优缺点?大家好,我是钓客有鱼乐。

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子线的长短跟浮漂动作的大小,还有最终的鱼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如果我们子线长短,使用不合适的话,可能最终的收获会很少。

所以,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就要结合钓鱼当时的水情、鱼情,把子线运用到最合适的一个状态。

那么有钓友就该说了,钓鱼的时候是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呢?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根据钓鱼时的水情、鱼情来选择子线的长短。

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一、鱼体的大小方面大家都知道鱼越大,鱼嘴越大,动作越大;鱼越小,嘴越小,动作也越小(小杂鱼除外)。

从这方面来说,我们钓的鱼越大,使用的子线可以越长;钓的鱼越小,使用的子线可以越短。

二、鱼口的轻重方面鱼口越重,我们可以使用的子线越短。

鱼口越轻,尤其是在鱼摄食不积极、不想吃饵的情况下,我们用的子线可以越长。

为什么鱼口越轻用的子线越长呢?因为鱼在摄食不积极、不想吃饵的情况下,尤其是一些黑坑的老滑鱼,还有在野钓时,由于水质、气压、温度等等,导致鱼摄食欲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长子线。

长子线在水中到位时间慢,摆幅时间长。

过大的摆幅、过慢的下沉速度会激起鱼儿的抢食欲望。

三、子线的粗细方面如果我们用的子线比较粗,我们可以把子线相对地加长一些。

因为子线越长,它整体的柔软性越大,鱼就会更容易入口。

使用同样粗的子线,越短,越容易形成档口。

我们钓鱼的时候,如果用细子线,尤其是在钓大个体鱼,但是这个大个体鱼摄食欲望不积极,不怎么开口,这个时候把子线线径降低,就是用更细一些的子线,长度也增加。

因为子线的长度越短,越容易断;子线的长度越长,拉力也就强一些,因为长子线有一些延展性。

四、搭桥方面“搭桥”就是我们在钓鱼的时候,一口钩钓到了鱼嘴上,另一口钩却挂在了鱼身上,或者鱼尾巴上,这个时候,鱼在用力挣扎,很容易切掉子线跑鱼。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因为子线越短,越容易形成搭桥,越长越不容易搭桥。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关于子线的长度,一些钓友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用的时候也比较随便,随手一拉凭感觉剪,基本上就是能用就行。

渔获好的时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渔获不好的时候,就下意识地从鱼情、水情、饵料等几个方面找问题,很少能想到子线的长度选择上的问题。

未曾想,子线长度选择合适与否,同样能影响到最终的渔获。

子线长短的优劣子线的长短没有严格的区分,习惯上把长度为20cm以上的子线称为长子线,20cm以下的称为短子线(上述都为单子线长度,后文不再说明)。

长子线长子线的优点在于饵料摆幅大、隐蔽性强、抗拉能力强。

钩饵入水后,长子线增大了摆幅,延长了钩饵到位所需的时间,利于鱼儿中途截口。

同时,钩饵离铅坠较远,增加了钩饵的隐蔽性,尤其是野钓大鱼时,鱼儿的警惕性更高。

长子线对于力的传导较为分散,抗拉能力要好于短子线。

长子线的缺点在于传导信号慢、易缠线。

子线越长,信号损失越多,反应在浮漂上也就越钝。

能屏蔽一些假口,也容易错过一些真口,不利于及时发现鱼情变化。

子线越长越细,缠绕的几率也会越高。

短子线短子线的优点在于钩饵到位快、信号清晰、不易缠线。

使用短子线时,钩饵摆幅小,能够快速到位,有效避免小鱼抢食的情况。

短子线也能更清晰地传递中鱼信号,缠线的几率也会小很多。

短子线的缺点也显然易见。

遇到鱼口较滑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虚假信号,同时抗拉程度、隐蔽性也比不上长子线。

当然,长短子线的优缺并不是绝对的,只要应对鱼情时,有针对性的使用,缺点也能成为优点。

子线长度的判断很多新手朋友喜欢直接问子线用多长比较合适,不懂就要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这样没头没尾的问题,就很难作答,因为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只能模糊回答:大鱼用长线,小鱼用短线;深水用长线,浅水用短线,诸如此类的,起到一个粗略的判断。

这里的粗略判断,虽然笼统,但也是经验的浓缩,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子线长短的选择,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有一个大致的选择趋势。

这里早有钓鱼老手总结出来,列举出常见的供大家参考。

子线长短根据鱼情来决定

子线长短根据鱼情来决定

子线长短根据鱼情来决定子线是钓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使用悬坠钓法时,主线与子线的匹配尤为重要。

垂钓时,钓者只有根据鱼情的变化匹配不同长短和粗细的子线,才能确保理想的中鱼率。

可以这样说,主线与子线的搭配是否合理,之间关乎鱼获量的多少。

本文将主要谈谈野钓鱼情出现变化时,钓者该如何决定子线的长短。

子线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准去的尺度。

钓者往往习惯把20厘米以下的子线称为短子线,20厘米以上的子线称为长子线。

使用悬坠钓法野钓时,很多钓友并不重视子线的使用。

若子线的长短、粗细或软硬度不合适,即便在吃钩高峰期,鱼获也不尽如人意。

对此,有的钓友只会怨天尤人,却从未考虑根据鱼情的变化更换子线,他们多是一副子线用到底,不断线决不换线,其结果往往是鱼情好时钓有所获,鱼情不好或是窝子有鱼而不咬钩时束手无策。

悬坠钓法的主线和子线的搭配原则一般是主线粗、子线细,这样搭配的目的是一旦挂底或“拔河”,可以保护主线不受伤;再者,细且柔软的子线灵敏度高、隐蔽性强,能够使鱼儿放松警惕,减少鱼吸食饵料时的阻力,提高中鱼率。

长、短子线各有利弊——短子线到位快,反应信号快;长子线到位慢,且有二次下摆动作以及下沉时飘忽不定的动态感,使死饵变成“活饵”,对不爱开口的鱼,尤其对喜欢追逐活物的鲫鱼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虚假信号相对较多。

笔者认为,子线直径为主线直径的一半为宜。

野钓时,什么样的鱼都有,且大小不一。

如果我们使用1.5号主线,按在精养池钓鱼的经验,配0.6~0.8号子线比较合适,但用于自然水域就不适合了。

笔者的经验时,1.5号主线配1~1.2号子线比较合适,但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鱼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的原则是——子线可以更细一些,但不能在粗了,否则便有可能导致“倒拉牛”的现象出现,中大鱼时,整套钓组被拽断也就在所难免了。

野钓自然水域,子线的长短与鱼情的变化分不开。

鱼口号、吃口快、咬口猛时,宜使用短一些、粗一点的子线;鱼情不好、鱼口较滑、吃口慢或窝子有鱼但不咬钩时,宜使用长而软的细子线。

干货:详解子线长短、钩距大小和调钓灵钝的“三角恋”

干货:详解子线长短、钩距大小和调钓灵钝的“三角恋”

干货:详解子线长短、钩距大小和调钓灵钝的“三角恋”子线长短和钩距关系到调钓的灵与钝,对作钓效果影响很大,这里面还是有不少讲究的。

今天来聊聊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子线在水中的状态:先来说鱼钩在水中的姿态,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双钩悬浮;第二种是一钩轻触底、一钩悬浮;第三种一钩躺底,一钩悬浮;第四种是一钩轻触底、一钩躺底;第五种是双钩都躺底。

当鱼钩悬浮或轻触底时,所在子线是绷直或微松弛的,此时鱼儿一旦咬钩,就会很快体现在漂讯上,并且目数变化较大。

反过来说,当鱼钩躺底时,所在子线状态松弛,浮漂传递信号的速度就慢,并且目数变化会相对小点。

一般来说,当双钩躺底时,子线状态最为松弛,通常视为最钝,而双钩都悬浮时,子线状态最为紧绷,视为最灵。

钓底通常选择下钩躺底,上钩轻触底。

鱼情较好出现离底时,可以选择一钩轻触底,一钩悬浮。

二、子线长度的设定:一般根据鱼体的大小确定子线的长短。

比如作钓个体偏小的鲫鱼,因为信号传递比较弱,所以子线不能过长,单根子线长度在25-36厘米,对折后为12-18厘米。

而作钓个体较大的鲤鱼,常用的子线则是在50-80厘米,对折后为25-40厘米。

鱼体越大子线越长,钓巨物用到一米以上都不足为奇。

黑坑偷两三斤重的鲤鱼,由于鱼口较滑,为了较好地体现漂讯,同时能减少铅坠对鱼的惊扰,子线可以达到为50厘米。

正钓的话一般鱼口较好,觅食欲望强,子线可以放短一些。

三、钩距与子线长短:在一般钓底时,双钩和子线在水下呈三角形状态,下钩子线容易处于松弛的状态,不利于传导鱼吃食的信号,而上钩子线处于紧绷的状态,传递信号相对较为灵敏。

不少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使双钩达到一个适度紧绷的状态,即所谓“双灵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绑钩子时就应缩短钩距。

如果钩距较大,则容易出现双钩灵敏度差异较大的问题。

一般来说,子线越长,钩距可以相应加大,子线越短,则钩距必须缩小。

比如40厘米的子线,钩距一般定在1.5-2厘米之间,80厘米的子线,钩距一般定在2-2.5厘米较为合适。

鱼情与子线长度的选择有什么关系?

鱼情与子线长度的选择有什么关系?

鱼情与子线长度的选择有什么关系?
在选择子线的时候,子线的粗细和长短需要根据鱼情选择,这个鱼情不仅仅包括个体大小,也要注意密度、快慢。

前期抢鱼的时候,钓7.8两的鲫鱼,子线可以60-65cm对折,此种长度的子线,摆幅、到位时间较短。

鱼情快的时候,钩子要大,子线要粗。

如果塘中7.8两的鲫鱼,鱼情非常慢,一个小时只能钓10尾左右,此时我们要减小子线的号数,选择轻质的钩子,用70-75cm对折的子线即可。

子线放细、加长,一能延长子线在水中摆幅的时间,有效诱鱼;二使鱼进嘴方便。

钓3斤左右的鲤鱼,子线的选择思路同上面提到的。

鲤鱼个体较大,鱼情快的时候,可以使用65-70cm对折的子线;鱼情慢的时候,可以使用75-80cm,甚至90cm对折的子线,目的是为了增加子线摆幅的时间。

总的来说,无论你的目标鱼是什么,钓快鱼,子线要短且粗;钓慢鱼,子线要细且长。

那么,具体使用多长的子线,就要靠钓友们平时总结的经验了。

相同情况下,使用不同长度的子线,漂象是不同的,这个也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认真总结。

钓鱼谈——长子线

钓鱼谈——长子线

钓鱼谈——长子线在悬坠钓鱼上,有很多人纠结长短子线问题。

在我的钓鱼习惯中,一直喜欢使用长子线,长子线到底有哪些作用,请君待我慢慢分析大家都明白,鱼儿对缓缓入水的东西都有一个好奇心,无论是饵料还是其他物质,鱼都会上前嘬一口,是食物就会追随着吸食,不是就嘬几口离开。

所以,长子线增加了在水中的摆幅,减缓了饵料入底的时间,对鱼有较大的诱惑力。

垂钓时有人说鱼怎么怎么滑,不吃钩,其实鱼也有学习能力。

有试验已经证明:鱼对我们的线组也有感应能力,对铅坠和八字环特别惧怕。

长子线增加了铅坠鱼钩的距离,减少了鱼类特别是一些脱过钩或者钓出来人为使之回坑的老鱼的警觉性。

大家钓鱼时或许碰到过这种情况,浮漂下顿或者黑漂提竿无鱼,或者有鱼溜几下跑了。

尤其是在黑坑,知道坑里放的是大鱼,有时感觉很好的口,却打不出鱼,或者挂着鱼鳞上来。

原因是:一;坑内有小鱼蹭饵,拱饵导致的黑漂;二大鱼进窝时头部/身子碰着子线导致的黑漂或下顿提竿无鱼或挂鱼体。

此时,长子线好处是,可以过滤一小鱼拱饵小信号,降低大鱼碰着子线导致的浮漂动作,所以长子线反馈的浮漂动做是上顶下顿缓缓黑漂偶出现浮漂起浮,都是鱼吃死口的漂象。

长子线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不易断,使用物理学简单来分析,如果提竿力量使子线受力为N,子线长为L,那么子线单位长度受力为N/L可见在受力同等的条件下,子线越长,单位受力越小,这就是长子线不易断的原因了。

子线多长才算长子线?本人在垂钓黑坑时使用子线在25-55CM,抢新鱼稍短,糗鱼稍长。

根据鱼情把握调节。

当然,长子线也有不足和局限性:第一,子线在水中摆幅大,易招小鱼,特别是野钓,在白条、麦穗灯较多的杂鱼围攻下,饵料不到底便被拱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钓底层大鱼只有搓大饵和加饵料的比重了。

第二:子线太长易缠绕或弯曲,特别是子线较细提竿打结,或者鱼在抄网内的挣扎导致弯曲。

我在黑坑中往往钓几尾大鱼后子线出现弹簧圈。

所以,每次黑坑垂钓,我都提前备十多副子线,以便及时更换。

干货: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分析及应用

干货: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分析及应用

干货: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分析及应用子线是钓组中离钩饵和鱼儿最近的部分,它的长短、粗细、颜色、性能等对作钓效果影响很大。

今天咱们只谈子线长短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长子线的优点:它的优点是双饵摆幅大、下底时间长、隐蔽性强,拉力值大。

在作钓大鱼、慢鱼,鱼吃口比较谨慎的时候,可以使用长子线,增加摆幅,延长钩饵动态到位的时间,方便鱼儿截口。

由于子线长,则钩饵到铅坠的距离远,可以增加钩饵的隐蔽性。

长子线传递信号慢,正适合作钓稍微猾的鱼。

当猾鱼吸饵的时候,浮漂出现的动作小,当鱼将钩饵吃进嘴之后,才会出现真实的口,能有效的减少假口的干扰,提高扬竿命中率。

二、长子线的缺点:主要是钩饵到位时间短,碰到小杂鱼的话会非常苦恼,往往饵料还没到位就所剩无几了。

另外,在调钓比较钝时,长子线传递信号更慢更钝,不利于及时发现鱼情变化,也容易错过一些真口。

另外,子线长了,上饵难度会增加,另外也容易缠线。

三、短子线的优点:摆幅小一些,钩饵到底时间短,能有效地避开小杂鱼。

鱼吃饵的时候,体现在浮漂上的动作夸张,传递信号非常直接。

生口鱼吃口猛,出口真实,这时候使用短子线可以快速传递中鱼信号,基本浮漂有信号就会中鱼。

浮钓小鲫鱼的时候,使用短子线,更不容易发生缠线的情况。

四、短子线的缺点:在作钓某些鱼情的时候,短子线的优点恰恰就是它的缺点。

比如,鱼情较猾、鱼口较乱的情况下,浮漂出现动作快、动作夸张对择口是很不利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过滤一些没进嘴、蹭线的动作,这正好是短子线不具备的能力。

五、长短子线的使用:总的来说,长子线适合个体大、口不快、密度小的鱼情。

短子线适合个体小、鱼口生、吃口猛的鱼情,一般用于密度大的塘。

小杂鱼多的地方,为了缩短钩饵到底的时间,可以使用短子线。

压着钓底的时候,也适宜使用短子线,是钩饵快速到底,防止乱层。

钓浮、钓行程一般用长子线,方便鱼儿截口。

以鲫鱼为例,钓瓜子鲫,可以选择40-45厘米对折;一至二两左右,50-55厘米对折;5-7两,60-65厘米对折;个体更大、鱼情快时,用70厘米对折,鱼情慢时,用75-80厘米对折。

子线对浮漂支撑的关系

子线对浮漂支撑的关系

子线对浮漂支撑的关系
子线是钓鱼用具中连接主线和鱼钩的线,它的长度通常在 10-50 厘米之间。

子线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主线,减少主线的磨损和拉力,同时也可以增加鱼钩的灵活性和敏感度。

在钓鱼时,子线的长度和粗细会对浮漂的支撑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子线越长,浮漂的支撑就越稳定,因为子线可以分担主线的拉力,减少浮漂的晃动和漂移。

但是子线过长也会增加鱼线的阻力,降低鱼钩的敏感度,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子线长度。

此外,子线的粗细也会影响浮漂的支撑。

子线越粗,浮漂的支撑就越稳定,但是子线过粗也会增加鱼线的阻力,降低鱼钩的敏感度。

因此,在选择子线时,需要根据钓鱼的目的、鱼种、水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子线长度和粗细,以达到最佳的钓鱼效果。

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及冬钓子线长度的思考

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及冬钓子线长度的思考

子线长度对钓鱼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灵敏度:较短的子线 能提供更好的灵敏度 ,让钓手更容易察觉 到鱼的咬钩动作。
诱饵展现:较长的子 线能更好地展示诱饵 的动作,吸引鱼的注 意。
抗流性:在流水中钓 鱼时,较长的子线能 更好地抵抗水流的冲 击。
以上这些因素都需要 钓手在设定子线长度 时进行全面考虑。尤 其是在冬季钓鱼时, 由于鱼的活性降低, 咬钩动作变得轻微, 选择合适的子线长度 就显得尤为重要。
冬钓特点
冬季水温低,鱼类活性差,觅食欲望减弱,需要更加注重诱饵的 自然性和钓组的灵敏度。
子线长度选择
在冬钓中,一般建议选择较短的子线长度,如5-10厘米之间,以 增加钓组的诱惑力和捕捉微弱鱼讯的能力。
注意事项
冬钓时鱼类活动范围减小,需特别注意子线的隐蔽性和防挂性能, 同时保持适当的逗钓频率,激发鱼类的觅食欲望。
隐蔽性差:短子线在水中的动态较小,容易引起鱼类的警 觉,降低钓鱼成功率。
适用范围有限:短子线适合在较浅、较近的水域作钓,对 于深远水域或大型鱼类,可能效果不佳。
03
冬钓子线长度的思考
冬季钓鱼的特点
01
02
03
水温低
冬季水温较低,鱼儿的活 动能力减弱,钓鱼难度较 大。
鱼群集结
冬季鱼儿喜欢集结成群, 寻找温暖的水域栖息。
总之,在选择冬钓子线长度时,要根据冬季钓鱼的特点、 所钓鱼种以及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适的子线长度有 助于提高钓鱼成功率,让你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享受到钓鱼 的乐趣。
04
实例分析与应用
不同鱼种适宜的子线用较短的 子线,一般子线长度在10-15厘 米之间较为合适,有助于提高钓
THANKS
感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线长短对上鱼的影响
发布人:~家思~拍币:10002013年06月27日23:09浏览次数:1495
分享到:3
子线长短对上鱼的影响
第一篇:
长子线的优点:饵的摆幅较大,鱼的吃口好;距铅坠较远,隐蔽性好;同时不易断;缺点:信号传导损耗大,且传导较慢。

短子线的优点:传导迅速到位快且准确,信号大;缺点:隐蔽性不好,信号有时过多,判断不易准确。

1、春钓鲫鱼:子线长度20-25cm。

因这时鲫鱼在越冬后刚开始索饵,胆小但贪食,对活食较为敏感。

这个长度的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间在落底前有个自然的夹角,便于鱼口的吸入,故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为: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子线长度15-20cm。

因这时鲫鱼吃口极好,只要把漂调准确,中鱼率高且有一定的速度。

适用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子线长度10-12cm。

这是主要考虑鱼的密度高、垂钓时追求速度。

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子线长度5-8cm。

为了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这时一定要采用短子线。

)
5、钓鲤鱼:子线长度20-30cm。

因鲤鱼个体较大,警惕性高,采用长子线可有效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

同时中鱼后,亦不易断线
6、钓滑口鲫:子线长度18-20cm。

这样既可避开一些假信号,同时灵敏度又不至于太低。

7、钓草鱼:子线长度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子线长度25-50cm。

还有很多情况下的子线不同长度的用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深水底层钓快鲫,子线15cm。

浅水钓鲫,子线12-15cm等等
第二篇:
关于子线长度的争论由来已久,包括大师们在内都不一样。

但钓鱼无常理,子线长或短都有其的道理,以下试简述之。

首先谈一下子线长短的主要优缺点:
n 短子线:
优点:1、灵敏
2、饵到位快
缺点:1、提竿不中鱼(容易过灵)2、诱鱼效果差3、距铅皮座近,子线弯曲度一般较小,鱼不敢吃
长子线:n
优点:1、稳健
2、子线摆动大、诱鱼好
3、距铅皮座远,子线弯曲度一般较大,鱼敢吃
缺点:1、矛鱼多(信号传导损失大,容易过钝)
冬钓的最大特点是鱼轻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滑口鱼一般包括轻口,但轻口鱼不一定包括滑口。

如果冬天在水库、野塘、粗放混养塘钓,原本生口的鱼也会轻口,而冬钓大棚的鱼,由于反复钓放,就是滑口鱼,加上冬天会更加轻口。

如果是冬钓是在水库、野塘、粗放混养塘,也就是对象鱼是生口鱼但天冷而轻口,建议采用
短子线,主要三点理由:
1、生口鱼,不太在乎饵距铅皮座的距离
2、冬天诱鱼效果很难体现,以人找鱼为主(小杂鱼不论)
3、灵敏,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冬钓,也就是对象鱼是滑口鱼但天冷愈加轻口,建议采用长子线,理由不再论述。

那究竟多少长短为长子线或短子线呢,我这里试总结一下:
短子线:n
正常钓鲫鱼:20cm(小鲫鱼10-15cm)
正常钓混养:25cm-30cm
冬钓鲫鱼:10-15cm
长子线:n
正常钓鲫鱼:25cm-30cm
正常钓混养:35cm-40cm
冬钓鲫鱼:25cm-30cm
另外格外强调一点,长子线的调标应偏灵,因为长子线本身就是偏钝的(子线弯曲度大、信号传导损失多);短子线调标应偏钝,因为短子线本身就是偏灵的,讲到具体调目钓目上,长子线可钓高钓低,例如调6钓3等(11目硬尾标);短子线可钓低钓低,例如调3钓3、调3钓4等(11目硬尾标)。

第三篇:
在从事池钓活动时,和鱼“短兵相接”的就是子线。

一条称职的子线,除了必须考虑到品质的问题之外,再就是要有适当的长度
文吕学成(台湾)
在池钓活动中,钓竿、母线、子线、浮标与饵料等都是将鱼征服的利器,是池钓相当重要的钓具之一。

要将散于各方的鱼群诱集过来,并让它难逃钩上佳饵的致命吸引力,一份有独家配方的猛饵,是决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鲫、鲤鱼为例,当鱼群靠近之后,侦测鲤鱼刁钻的鱼讯,就必须靠灵敏的浮标来完成它的神圣任务。

当鱼上钩之后,一把顺手的钓竿,不但可以抵消鱼的拼斗力道,还可以让你便于操控。

可是,在和鱼做第一时间接触又卖力相搏的,却是站在最前线的母线与子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鱼短兵相接的子线。

因此,钓友应该对子线的使用多费一番心思,你就拥有了比别人更接近“成功”的机会。

一般子线的选择,结节拉力是第一个要件。

拉力值大的高级线,可以使用较细的线径,而拥有相同的拉力值。

这样就可以增加你中鱼的机会。

因为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较细的线,一定比粗线有较好的钓况。

透明度高而曲折率低,也是相当重要的条件。

虽然,鱼的智商没有钓友高,但是,透明度低而有反光的钓线,其所产生的阴影也较大,会让鱼有“异物感”而提高警觉心,就会降低它们就饵的意愿。

柔软性也是选择子线的一个重要条件。

较柔软的子线,会让饵的下沉显得比较自然。

在福寿鱼啄饵的时候,会因为子线的柔软而没有戒心,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鱼的机率;不会卷曲与切水性大、无吸水性,同样是高级钓线的必要条件之一,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你才可以找到一盒最佳的子线。

谈完了有关高级子线的选择条件之后,接着,我们来谈有关子线“长短”的问题。

子线到底必须使用多长才标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甚称为“高手级”的池钓钓友,都有他们一套“行得通”的道理。

就是因为“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理论,才让初入门的钓
友感到“雾煞煞”!
虽然,俗话说:“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但是,天底下的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以池钓所使用的子线来说,它的长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除了你是使用“速钓法”
之外,一般池钓都是使用较长的子线。

因为“速钓法”是真的和鱼“短兵相接”,这种钓法除了要用较短的子线之外,它的子线也相对比较粗。

在鱼啄饵的时候,子线能够立即“站”起来,让浮标传导讯号更快捷。

所以,“速钓法”所使用的子线只要一条5公分,另一条7公分就够了。

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子线越长它就越柔软,越软的线使饵在动的时候,会显得比较自然,鱼的警觉心自然就比较低,可以让它们放心地将饵啄进口中。

而且,比较柔软的子线,在鱼刚刚开始啄饵的时候,不会立即在浮标上造成假讯号,让钓友在判断鱼讯时少产生困扰。

当然,依据这个理论,子线越长,其柔软度就越高。

但是,太长的子线,会造成你在抛投时的困扰。

因为两团饵在空中会打转,经常会让子线缠在一起,子线很快就因为卷曲而必须立即更换了。

说了老半天,那么,到底要使用多长的子线才算是“标准”呢?不过,笔者说过,所谓的“标准”,只是一般钓友最常用的状况而言,并不是每个PRO级钓友都是如此使用的!一般钓友最常用的长度,大约15-20公分左右,以这样的长度,其柔软性够,抛投时也不会造成经常缠线的不便。

当然,池钓的子线,都是一长一短的,如果这两条子线一样的长,抛投一定会落在同一点,鱼在啄饵的时候,很可能两条子线都在动,结果在扬竿作合时,反而变成两枚钩子都落空的情形。

所以,一定要让两枚钩子分开,才不会有这种让人败兴的情形。

那么,两枚钩子的距离要多大呢?
根据无数高手级钓友的实际经验,两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有2-3公分左右的距离。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调校浮标的时候,都是调成短子线的饵刚好是触底,而较长子线的饵,则是横躺在池底。

如果两条子线的距离太短,虽然,两颗饵不管是哪一个先行溶化,都不会有浮标上浮而产生误差的问题。

但是,它就会和两条子线同样长的情形一样,造成扬竿作合的困扰。

不过,若是两钩的距离太大,如果是长子线的饵先溶化,则会因为其饵重已经消失而使浮标上浮,如果你误判这是鱼来啄饵的鱼讯,就会落得扬竿落空的下场。

所以,最适合的两钩距离,就是大约在3公分左右[一个半钓距],若是短钩先无饵当然没有浮标准确性的问题,即使是长钩先失饵了,浮标也只是上浮一目至一目半而已,对于鱼讯的判断,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管你使用的是什么号数的子线,都要将绑有双钩的子线对折,两钩的距离调整成约3公分左右,再将最上端所形成的小圆孔,挂在子线收纳盒的小圆柱上面。

以相同的方式、手法绑好钩子后,挂在子线收纳盒的圆柱上,你会发觉,每一条子线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长,这样你在更换子线之后,你也不用重新调整浮标的“目数”。

成都两个竞赛垂伦池、西河鱼场对象池再用子线长短与钩距粗细就存在反差,因为水深度与鱼的密度都有所不同。

由于鱼的钓况与就饵的意愿都会有所改变,只有一种号数的子线,无法应付多变的钓况。

因此,你必须准备多种不同号数的子线,以上述的方法绑好钩子,再放在子线收纳盒内。

相同号数的子线,挂放在一起,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你就可以权衡各种不同的钓况而正确选择子线了。

十种情况下子线的长短规律
一.根据鱼的大小情况:鱼小则短;鱼大则长.
二:根据鱼的滑口情况:滑口则短;生口则长.
三:根据鱼的咬钩情况:速度快则短;慢则长. 四:根据鱼的泳层情况:水面则短;水底则长. 五:根据池塘水深情况:水深则短;水浅则长. 六:根据池塘喂饵情况:颗粒则短;麸类则长. 七: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 八:根据池塘走水情况:走水快则短;不走则长. 九:根据池塘饵重情况:饵料轻则短;饵重则长. 十: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夏天则短;冬季则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