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近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暴露评估
![近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暴露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b493b5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d.png)
近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暴露评估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 2015-2018年和2020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的残留量,为本省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于2015-2018年和2020年在本省21个地市的农贸市场、商店、大型餐饮店、小型饭店共抽取975份油条,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进行检测。
结果: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0-2014)油条铝的残留量≤100mg/kg为判定依据,975份样品中,357份超标,超标率36.62%。
结论:广东省近几年市售油条中铝超标率和残留量呈下降趋势,但长期食用会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监管部门需继续加强监管,引导油条经营者使用无铝膨松剂代替明矾等含铝膨松剂。
关键词:油条;铝;暴露评估铝是一种人体非必需微量元素[1],人体摄入铝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铝能与人体多种蛋白质、酶等结合,铝过量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我国国民早餐的膳食结构中,油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食物之一,甚至有些城市居民对于油条是相当的喜爱,几乎每天都要以油条作为早餐。
而油条制作的不规范、分散、规模小,加之管理不到位,常常出现油条“铝超标”[2]。
本省市售油条中铝残留量的现状研究现阶段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连续5年抽样调查市售油条的铝残留量,对本省铝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风险评估,以期掌握本省面制品中的铝含量状况,评估本市居民所食用油条中的铝暴露量,为制定铝污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提示我们,本省油条铝含量超标率近几年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铝含量超标值偏高,还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2015年-2020年共五年采集广东省21个地市共975份样品,其中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各采集样品220份、2018年采集210份、2020年采集105份。
在不同环节采集样品,其中小型饭店375份、农贸市场332份、商店246份、大型餐饮店22份,严格按照风险监测程序抽检。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80bd3106c175f0e7cd13782.png)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1期ENVI RON MENT AND SUSTAI NABLE DEVELOP MENT No 1,2007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田志环 焦传珍(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分类及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各种生物标志物;并指出了生物标志物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环境污染;监测中图分类号:X17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07)01-0009-03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往往很难评估其潜在毒性,在毒理学领域,传统的测试方法也主要集中于污染物对指示生物的急性毒性、致死或半致死效应的分析等,虽然这些数据对预测污染物的致死浓度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污染物的急性效应(如动物的大量死亡),其发生的预率远远不及亚致死效应(如生殖力下降,生理功能改变、对压力或其他环境因素更敏感)。
为了评估污染物的潜在毒性,探索反应低浓度物对生物早期影响的参数,就需要发展生物亚致死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情况。
所以生物标志物是目前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被称为环境医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重要里程碑,它的研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医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拟对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1 生物标志物及分类1 1 标志物的概念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
1 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1~2∀生物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业链的建立。
针对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重点环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技术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应当着重包括以下几类:(1)资源开采加工环节。
制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规范,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利用率;(2)资源消耗环节。
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
![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https://img.taocdn.com/s3/m/896031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1.引言1.1 概述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食品检验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方法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的食品检验工作将会更加高效、准确和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
首先,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高效。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检验机构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食品检验数据,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
这将有助于提前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次,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准确。
传统的食品检验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然而,随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的食品检验方法将会更加精确和快速。
例如,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食品检验的重要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和有害成分。
最后,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检验设备和仪器将会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智能化的食品检验网络。
通过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食品检验机构可以及时获取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信息,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获取食品的检验结果和相关信息,提高购买食品的明智性和选择性。
总而言之,未来的食品检验工作将会融合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手段,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高效、准确和智能化的食品检验将成为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构建的框架,它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明确文章的目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预览。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包括了具体的内容和论述。
在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可以探讨食品检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例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法规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等。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610ba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2.png)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一、背景与目的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决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二、监测范围与内容1. 监测范围:涵盖国内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
2.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中污染物、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风险因素。
三、监测计划与实施1. 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任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内容。
4. 监测工作应根据监测计划,采用实验室检测、现场快速检测等方法进行。
四、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1.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收集、报送、分析、汇总等工作机制。
2. 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确保监测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风险预警与信息发布1.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实施风险预警。
2. 风险预警内容包括风险因素、涉及食品、消费警示等。
3. 风险预警信息应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六、风险监测能力建设1. 国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配备相应的监测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 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七、法律责任1. 违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4e0fd0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8.png)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4)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 (4)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 (4)第2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5)2.1 风险评估方法 (5)2.1.1 定性评估方法 (5)2.1.2 定量评估方法 (5)2.2 风险评估程序 (5)2.3 食品中危害识别 (6)2.4 暴露评估与风险量化 (6)2.4.1 暴露评估 (6)2.4.2 风险量化 (6)第3章食品安全监测 (6)3.1 监测目的与任务 (6)3.1.1 监测目的 (6)3.1.2 监测任务 (6)3.2 监测计划制定 (7)3.2.1 制定原则 (7)3.2.2 监测内容 (7)3.3 监测方法与手段 (7)3.3.1 监测方法 (7)3.3.2 监测手段 (8)3.4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8)3.4.1 数据收集 (8)3.4.2 数据分析 (8)第4章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8)4.1 风险控制策略 (8)4.1.1 风险消除 (8)4.1.2 风险降低 (8)4.1.3 风险转移 (8)4.1.4 风险容忍 (9)4.2 预防性控制措施 (9)4.2.1 原料管理 (9)4.2.2 生产过程控制 (9)4.2.3 员工培训与管理 (9)4.2.4 设施设备维护 (9)4.2.5 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9)4.3 应急处理与风险管理 (9)4.3.1 应急预案 (9)4.3.2 应急演练 (9)4.3.3 信息报告与披露 (9)4.3.5 风险评估与监控 (10)第5章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0)5.1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识别 (10)5.1.1 原材料风险识别 (10)5.1.2 加工过程风险识别 (10)5.1.3 设备与设施风险识别 (10)5.1.4 人员与管理风险识别 (10)5.2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控制 (10)5.2.1 原材料风险控制 (10)5.2.2 加工过程风险控制 (10)5.2.3 设备与设施风险控制 (10)5.2.4 人员与管理风险控制 (10)5.3 食品生产环节监测要点 (11)5.3.1 原材料监测 (11)5.3.2 加工过程监测 (11)5.3.3 设备与设施监测 (11)5.3.4 人员与管理监测 (11)5.3.5 成品监测 (11)第6章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1)6.1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识别 (11)6.1.1 货源风险识别 (11)6.1.2 运输风险识别 (11)6.1.3 储存风险识别 (11)6.1.4 销售环节风险识别 (11)6.2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控制 (12)6.2.1 货源风险控制 (12)6.2.2 运输风险控制 (12)6.2.3 储存风险控制 (12)6.2.4 销售环节风险控制 (12)6.3 食品流通环节监测要点 (12)6.3.1 监测频次 (12)6.3.2 监测内容 (12)6.3.3 监测方法 (12)6.3.4 异常情况处理 (12)6.3.5 监测记录与报告 (12)第7章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3)7.1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识别 (13)7.1.1 食品原材料风险 (13)7.1.2 食品加工风险 (13)7.1.3 食品配送风险 (13)7.1.4 餐饮服务人员风险 (13)7.2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控制 (13)7.2.1 食品原材料控制 (13)7.2.3 食品配送控制 (13)7.2.4 餐饮服务人员控制 (13)7.3 餐饮服务环节监测要点 (13)7.3.1 食品原材料监测 (13)7.3.2 食品加工过程监测 (14)7.3.3 食品配送过程监测 (14)7.3.4 餐饮服务人员监测 (14)7.3.5 消费者投诉与反馈 (14)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 (14)8.1 风险交流的重要性 (14)8.1.1 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14)8.1.2 有助于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4)8.1.3 有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 (14)8.1.4 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14)8.2 风险交流策略与手段 (15)8.2.1 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15)8.2.2 互动性的交流方式 (15)8.2.3 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15)8.2.4 专业化的交流团队 (15)8.3 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15)8.3.1 及时性 (15)8.3.2 准确性 (15)8.3.3 完整性 (15)8.3.4 权威性 (15)8.3.5 规范性 (15)8.3.6 透明性 (16)第9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16)9.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6)9.1.1 法律层面 (16)9.1.2 行政法规层面 (16)9.1.3 部门规章层面 (16)9.1.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9.2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6)9.2.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16)9.2.2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16)9.3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16)9.3.1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 (17)9.3.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17)9.3.3 我国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 (17)9.3.4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17)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未来发展 (17)10.1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17)10.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崭新用途
![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崭新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54d0c8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f.png)
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崭新用途近年来,纳米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食品加工领域也不例外。
纳米科技的应用为食品加工带来了许多崭新的用途,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一些创新应用,并讨论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
一、纳米尺度的食品配料纳米科技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食品的配料缩小到纳米尺度,这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级的乳化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纳米级的颜料可以创造出更鲜艳的颜色,并提供更好的色素稳定性。
此外,纳米级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的氧化反应,延长其保质期。
二、纳米传感器和智能包装纳米传感器在食品加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纳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存在。
这些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
此外,智能包装也是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之一。
纳米包装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湿度、温度和气体交换等参数,延长食品的保鲜时间,提高其安全性和品质。
三、纳米材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例如,纳米级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减少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纳米纤维素可以用于增加食品的稳定性,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纳米级的壁纸也可以用于封装和保护食品,减少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损失。
四、纳米荧光染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染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荧光染料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添加剂和污染物。
通过纳米荧光染料的发光性能,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并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纳米尺度的营养增强剂纳米科技为食品加工带来了营养增强剂的新可能。
例如,纳米级的维生素颗粒可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从而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纳米级的矿物质颗粒可以提高矿物质的溶解性和吸收性,使其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这些纳米级的营养增强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营养丰富的食品选择。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29bbf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c.png)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应用广泛性已经引起了食品行业的重视,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潜在风险的关注。
因此,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纳米材料检测和控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确保食品安全。
纳米材料可以应用于食品中的诸多方面,如抗菌剂、保鲜剂、功能性添加剂等,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耐久性。
然而,纳米材料的微小颗粒大小使其具有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检测和控制成为了必要的要求。
首先,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目前,常见的纳米材料检测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这些技术可以对食品样本中的纳米材料进行直接观察和定量分析。
另外,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衍射、拉曼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其存在和浓度。
此外,近年来发展的纳米材料识别技术,如基于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在纳米材料的检测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纳米材料的有效检测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其次,纳米材料的控制技术有助于减少纳米颗粒的存在和潜在风险。
首先,通过调整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形状和尺寸,可以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加入量和均匀分布情况,从而达到对纳米材料的有效控制。
其次,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和聚集状态也对其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和包覆层的引入,可以增加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稳定性,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另外,纳米材料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分布研究也是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
了解纳米材料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出过程,可以为纳米材料安全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细胞毒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和监管。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c811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3.png)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食品科学是研究食物的组成、制作、保存和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生物学则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中包含了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食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估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中。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1.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有益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和腐败过程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例如,酵母菌在面包的制作中产生二氧化碳使其发酵膨胀,乳酸菌则在乳制品中产生乳酸,使其保持新鲜和延长保质期。
另一方面,有害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会导致食品变质、腐败或传播疾病。
生物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2. 遗传工程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遗传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的过程。
在食品产业中,遗传工程的应用广泛。
一方面,通过对作物进行基因改造,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比如,转基因玉米可以抗虫害,转基因大豆可以耐除草剂。
另一方面,遗传工程也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例如,通过改变大米的基因,可以增加其维生素A的含量,从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
3. 食品安全性评估与检测食品安全是食品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公众最关心的方面。
生物学通过相关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评估食品安全性的手段。
例如,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污染源。
此外,生物学还研究食品中的生物毒素和致病因子,以帮助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4. 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食品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物学研究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指导人们合理膳食并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JECFA对食品中镉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JECFA对食品中镉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02c23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b.png)
JECFA对食品中镉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曾艳艺;赖子尼;许玉艳【摘要】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中镉的风险评估历程,重点阐述了2011年第73次会议对食品中镉暴露安全性评价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镉的生化资料、人类流行病学研究、剂量反应分析及世界范围内食物镉污染及膳食暴露情况.指出在第73次会议上JECFA重新建立了食品中镉暴露的健康指导值——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为25 μg/kg b.w..【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3(003)002【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镉;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作者】曾艳艺;赖子尼;许玉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北京1001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镉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污染物。
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镉污染日益加剧,并通过水和沉积物直接或间接地在各种食用作物和动物中累积。
其中,陆地动物的肝脏、肾脏等组织及碎屑食性水生动物如双壳类、腹足类等对镉的累积量最高。
现阶段,镉已成为全球人类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受镉污染的食品亦已成为非职业暴露人群的主要暴露源。
最新的调查与研究陆续揭露了镉暴露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报道表明镉暴露与肾脏、肺部疾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1-2]。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JECFA)对镉暴露进行风险评估补充和更新[3-8],以便更好地保障人类饮食安全与健康。
1 食品镉暴露风险评估历史JECFA 分别在第16、33、41、55、61 和64 次会议中对人类镉膳食暴露情况进行了评估。
在一定摄食暴露浓度下,镉在肾脏中累积,当达到对肾毒害的临界浓度200 mg/kg 时,将导致尿液中的β2 -微球蛋白(β2MG)浓度升高,根据此时对应的人体镉摄入量可换算成镉的暂定每周耐受量(PTWI)为7 μg/kg b.w.[4]。
中国总膳食研究应用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
![中国总膳食研究应用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91144f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8.png)
中国总膳食研究应用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一、本文概述《中国总膳食研究应用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一文旨在探讨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评估人群膳食元素暴露水平方面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总膳食研究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营养学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膳食元素暴露评估的意义和必要性,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中国总膳食研究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的关联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膳食营养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文章将重点讨论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膳食元素暴露评估中的方法学、数据来源、分析技术及其优缺点。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膳食元素暴露评估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营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文章将对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膳食元素暴露评估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中国总膳食研究概述中国总膳食研究(China Total Diet Study,CTDS)是一项针对中国人群膳食摄入情况的系统性研究。
其目的在于评估中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膳食元素暴露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南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CTDS不仅关注食物中营养素的含量,还深入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有害元素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和分布。
中国总膳食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膳食样本进行系统的采集、分析和评估。
研究范围覆盖全国各地,以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在CTDS中,膳食样本的采集遵循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样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膳食样本中的各类元素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脂肪酸、污染物等。
通过对膳食样本的详细分析,CTDS能够提供中国居民膳食元素暴露的详细数据,揭示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之间的膳食摄入差异。
生物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
![生物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e35f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4.png)
生物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在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微生物检测、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三个方面论述生物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如细菌、霉菌和病毒等。
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有效控制食品的污染程度。
首先,利用生物学的技术,可以迅速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含量。
例如,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可以识别出微生物的DNA指纹图谱,进一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细菌的污染。
其次,对于食品中的霉菌污染,生物学的方法也极为重要。
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特别是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
利用生物学的技术,可以检测出食品中霉菌的种类和数量,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快速血浆共激发荧光方法(RBGF)可以检测出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提前预警食品的安全风险。
总之,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生物学的发展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加入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质感、延长保质期等。
而生物学在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和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动物模型等手段,可以评估食品添加剂对细胞和动物的毒性效应,从而确定合理的使用剂量和安全标准。
其次,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寻找替代性的食品添加剂。
有些传统的食品添加剂,如人工合成的防腐剂、色素等,虽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通过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寻找天然的替代物,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发酵产物等,既能满足食品质量的要求,又能降低对人体的风险。
数学思维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什么
![数学思维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263cf7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f.png)
数学思维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而数学思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数学思维中的定量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评估食品安全风险。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如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添加剂使用量等,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预测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例如,在食品加工中,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速度。
根据温度、时间和初始微生物数量等变量,预测在某个特定时刻微生物的数量是否会超过安全标准。
这种定量分析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生产流程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概率统计思维在食品安全抽样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食品数量庞大,不可能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测,因此需要通过抽样来推断整批食品的质量状况。
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可以确定合理的抽样数量和抽样方式,以保证检测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整批食品的质量。
同时,对于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也需要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
比如,确定检测结果的置信区间,判断某个指标的异常是偶然因素导致还是存在系统性问题。
优化思维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食品生产和监管过程中,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在监管资源的分配上,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食品企业的风险水平,以及监管成本等因素。
通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可以确定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覆盖高风险区域和企业,提高监管效率。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思维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
在确定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污染物的毒性、人体摄入量、食品的消费频率等。
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可以制定出既能够保障公众健康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标准。
成本效益分析也是数学思维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纳米科技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纳米科技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f7ed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f.png)
纳米科技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在食品工业中,纳米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以改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好处和风险。
纳米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微米(1×10^-6米)级别的科技,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医学、环保到食品都有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纳米技术主要用于改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并提高其营养价值。
一、纳米技术在食品质量方面的应用1.改善食品的味道纳米技术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使得原本对人类感官不太友好的食材也变得更加可口。
比如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咖啡的口感和咖啡因释放时间,从而提高其饮用体验。
2.防止食品变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一种新型的保鲜膜,该膜由纳米粒子组成,可以防止氧气、水蒸气和臭氧渗透,从而避免了食品变质的现象。
同时,该膜还可以降低食品的氧化程度,保持其新鲜口感。
3.提高食品的稳定性纳米材料可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不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避免了食品在存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受到污染和损坏。
二、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1.检测食品污染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污染物。
比如,用纳米材料制造的传感器可以监测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比如重金属、有害细菌等。
这也可以使得食品制造商更容易发现污染并尽快采取行动消除,从而降低了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2.纳米膜过滤器纳米材料可以制造出一种高效的过滤器,可以将水中的有害成分和杂质过滤掉,从而获得更加安全和干净的水源。
这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饮用不安全的水源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一种表面纳米溶胶,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
在产品包装和表面处理上,可以使用这种溶胶,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三、纳米技术在食品营养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其对人体的益处。
1.纳米营养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一种纳米营养素,它可以更容易地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身体对于该营养素的吸收率。
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与排出研究
![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与排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0f6d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0.png)
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与排出研究重金属元素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g/cm³的金属元素,包含铅、汞、镉、铬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空气、土壤、水体和食物中,由于其生物积累性和毒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以食品为例,由于农业生产和工业污染等原因,重金属元素在食物中的富集现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重金属元素在食物中的富集机制重金属元素在食物中的富集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包括根系吸收、传导转运、物种间转移和食物链积累等过程。
首先,重金属元素通过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根系中的活性氧化物酶催化金属元素的转运。
植物体内,金属元素可以沉积在根系、茎叶和果实等部位。
其次,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入富集了重金属元素的植物,进而积累在动物的体内。
最后,人类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植物和动物,将富集的重金属元素摄入人体。
二、食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利用率食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通过人体的肠道吸收,生物利用率取决于物种、形态和个体等因素。
研究发现,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的形态是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铬在无机形态下生物利用率较低,而铬酸盐形态则容易被人体吸收。
此外,动物体内重金属元素的形态也决定了其生物利用率。
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元素在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其毒性和富集效果。
例如,汞在人体内会被转化为有机汞,有机汞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较大。
三、食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排出途径人体摄入食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后,主要通过粪便、尿液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其中,肝脏和肾脏是重金属排除的主要器官。
肝脏通过肝酶的作用,将一些重金属元素转化为可溶性络合物,然后通过胆汁进入肠道,最终排出体外。
肾脏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机制排除重金属元素。
其中,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将重金属离子重新吸收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再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汗液中的重金属元素排出量相对较小,但仍然是体外排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限制食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的途径为了减少食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应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5a91d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6.png)
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
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生物化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原理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检测等各个环节,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生物化学在食品原材料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是食品安全的基础。
生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帮助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减少农药、化肥和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降低食品中的化学残留和药物残留。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化学中的酶技术也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提高水果和蔬菜的出汁率,使用蛋白酶来改善肉类的嫩度等。
在畜牧业中,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可以合理配制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同时,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良的畜禽品种,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和生产性能,减少药物的使用。
二、生物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食品加工是将原材料转化为可食用产品的过程,生物化学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
例如,在酿酒过程中,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糖,然后酵母中的酶将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乳制品加工中,凝乳酶可以使牛奶凝固,制成奶酪。
蛋白酶可以用于水解蛋白质,生产蛋白胨和多肽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是食品加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化学可以帮助研发和生产更安全、更有效的食品添加剂。
例如,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茶多酚等,可以替代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减少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氧化变质。
另外,生物化学还可以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口感和风味。
例如,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变性和聚集,可以改变食品的组织结构;通过调节糖和酸的比例,可以优化食品的口味。
三、生物化学在食品储存中的应用食品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和化学变化的影响,导致食品变质。
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研究
![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8d97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7.png)
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一直是营养学的热门领域。
功能性成分指的是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这些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以及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会影响其生物利用率。
一、食物中功能性成分的形式食物中的功能性成分大多数存在于有机形式和无机形式。
维生素B12、D、E 等属于有机形式,而钙、铁、锌等属于无机形式。
有机形式的功能性成分一般较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无机形式的则较难被吸收利用。
二、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利用率的影响食物中的成分不仅存在着各种形式,而且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阻碍或改变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
以维生素C和铁为例。
维生素C与铁是常见的相互作用形式。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在饮食中同时摄入维生素C和富含铁的食物可以提高铁的生物利用率。
相反,饮食中同时摄入咖啡、茶等富含儿茶酚的食物会抑制铁的吸收,从而降低铁的生物利用率。
其他功能性成分的相互作用也具有类似的影响。
例如,膳食纤维与脂溶性维生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减缓维生素的吸收速度,从而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生物利用率。
三、个体差异对生物利用率的影响人体对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存在个体差异。
这与个体的遗传背景、营养状态等因素有关。
举个例子,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成分,可以通过日光照射合成或通过饮食摄入获取。
然而,不同人群对维生素D的合成和摄入的能力存在差异。
在日照充足的地区,维生素D的合成率较高,而在日照不足的地区,人们更需要通过饮食摄入维生素D来满足需求。
此外,个体的营养状态也会影响对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
例如,缺乏某种营养素的人会对该营养素的需求量较大,其吸收和利用率也会相应提高。
四、提高功能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方法为了提高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善。
首先,合理搭配食物。
不同食物中的功能性成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在饮食搭配上应遵循多样化和均衡的原则,以保证各种功能性成分的摄入。
合成生物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12666a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5.png)
合成生物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计和构建基因、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来实现对生物系统的重新编程和改造,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或生物过程。
在环境治理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成生物学可以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许多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或者降解速度非常缓慢。
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科学家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能够高效地分解这些污染物。
例如,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人员通过将编码降解 PCBs 相关酶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中,成功构建了能够快速降解 PCBs 的工程菌。
此外,对于石油泄漏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合成生物学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并分解石油,能够有效地减少石油污染的危害。
其次,合成生物学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其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寻找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
生物燃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
例如,通过优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对纤维素等生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增加生物燃料的产量。
同时,还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开发新型的生物能源,如微生物燃料电池。
这种电池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电能,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点。
再者,合成生物学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构建能够固定二氧化碳的微生物或植物。
姜黄素生物利用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姜黄素生物利用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1e2c7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7.png)
姜黄素生物利用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5姜黄素包合物包合物是将一种生物活性成分部分或全部包在分子晶体的空腔中,形成独特形式的络合物。
姜黄素和卵磷脂形成包合物后提高了姜黄素生物利用率和溶解度,使姜黄素的浓度提高了3~4倍。
由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分子化学结构,能够有效增加药物溶解性,适用于改善难溶性药物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的不稳定性、挥发性和刺激性等缺陷[36]。
Yallapu等在制备姜黄素包合物时,以β-环糊精作为壁材,随着姜黄素和β-环糊精的物料比(5%、10%、20%和30%)的增加,可以提高姜黄素包合物的产率[37]。
研究显示,利用环糊精的疏水性内腔运载姜黄素时,使姜黄素的溶解度提高了190~202倍,同时也提高了姜黄素的抗炎效果。
当环糊精经叶酸和PEG修饰后,使姜黄素的溶解度提高了3200倍,并使姜黄素在pH6.50和pH7.20条件下的稳定性提高了10~45倍[36]。
2.姜黄素在食品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集着色、防腐与保健为一体的无毒副作用的姜黄素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最新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1)规定,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以及糖果,Word文档 1冷冻饮品,装饰糖果、顶饰和甜汁,方便米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调味糖浆,碳酸饮料,复合调味料,果冻中姜黄素的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01、0.15、0.70、0.30、0.50、0.50、0.50、0.01、0.10、0.01g/kg,熟制坚果与籽类,粮食制品馅料,膨化食品中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38]。
目前,姜黄素在国内外作为调味品和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当前我国已开发出水溶性和油溶性姜黄素产品,通过多种复配调配出不同颜色的姜黄素,已广泛应用于面食、烘焙食品、果蔬汁、果酒、糖果、脱水干制品、糕点、罐头、果汁及烹饪菜肴,作为复合调味品应用于鸡精调味料、辣椒调味料、膨化调味料、酱油调味料、方便面及面膨化制品、方便食品调味料、火锅调味酱、牛肉干等制品中[39-41]。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名词解释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49ee7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0.png)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名词解释相对生物利用率(Relative Biological Utilization,简称RBU)是用来评价食物和补充剂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指标。
它是一种相对的测量方式,将食物中某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与特定参考物质进行比较。
这个指标对于理解人体对不同食物和营养补充剂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营养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背景和意义相对生物利用率这一概念最早由营养科学家提出,他们发现不同食物或补充剂中的营养成分在人体内的利用效果有所不同。
然而,通过单纯比较绝对数值来评估吸收和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吸收和利用情况受个体差异、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采用相对生物利用率这一指标,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与参考物质进行对比,可以较准确地评估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情况。
2.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计算方法相对生物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一般通过动物实验得出。
研究者将待评估的食物或补充剂与已知生物利用率的参考物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对动物的生长、体重、血液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来得出待评估物质的相对生物利用率。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控制其他条件的影响,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应用相对生物利用率在食品科学、药理学、营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科学中,通过对不同加工方法的食物进行相对生物利用率的测评,可以选择最佳的加工方法,使营养成分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相对生物利用率也可以用来评估不同药物或营养补充剂的吸收情况,为药物和营养补充剂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 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局限性尽管相对生物利用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情况。
因为实验结果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动物模型缺乏代表性、个体差异等,这些都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相对生物利用率的评估过程通常较为复杂和昂贵,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ral bioavailability is defined as a fraction of the administered dose of a substance that eventutally being
reached the central ( blood ) compartment after being released from food matrix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absorbed by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metabolized in liver; and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is a fraction of an external exposure dose that having effects on human beings. The most useful approach to stud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food contaminants is based on an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 that simulating huma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absorption,transport and so forth. Food ingredients and fat content,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the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other than targeted substances in foods,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body and so forth will have a big influence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substance. The application of bioavailability in risk assessment of food contaminants is reviewed.
Key words: Bioavailability; food; contaminant; risk assessment
风险 评 估 是 对 食 品、饮 料 和 饲 料 中 的 污 染 物、 添加剂、致病菌等对 人 和 动 物 健 康 可 能 造 成 的 不 良 影响进行科 学 评 价 的 过 程,包 括 危 害 识 别、危 害 特 征描述、暴 露 评 估 和 风 险 特 征 描 述 四 个 步 骤,其 中 人体通过食品摄入污染物的量与引起机体反应 /效 应间的关系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由于食品中 的污染物被机体摄入后仅有部分从基质中释放出
关键词:生物利用率; 食品; 污染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15;X82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56(2011)01-0017-06
Application of bioavailability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food contaminants Li Fengqin,Xu Jiao,Liu Sana
2 生物利用率体外消化模型 对一种化 合 物 在 某 种 具 体 食 物 中 的 生 物 利 用
率定量评估比较困 难,且 常 因 包 含 消 化 过 程 而 使 定 量难以实现。近 20 年,用体外方法学研究人类经食 品、土壤等途径暴露 有 毒 有 害 物 质 的 经 口 生 物 利 用 率引起了各 国 学 者 的 关 注,模 拟 污 染 物 经 口 腔、胃 和小肠消 化 过 程 的 体 外 消 化 模 型 也 成 为 探 究 污 染 物生物可及 性、肠 转 运 和 代 谢 的 热 点,是 预 测 化 合 物在体内生物利用 率 的 强 有 力 工 具,已 成 为 评 估 食 品、土壤和玩具中 重 金 属、有 机 污 染 物、真 菌 毒 素 等 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体外消化模型是基于生理 条件如消化液成分、pH 值、两餐间隔时间、残留物滞 留时间等 模 拟 人 类 胃 肠 道 消 化 过 程 的 一 种 简 单 方 式,是一种可重复测 定 食 品 中 污 染 物 和 真 菌 毒 素 生 物可及性的有用工具。体外消化模型的设计应该 符合以下要 求: 实 验 程 序 简 单、稳 定、可 重 复; 反 应 机体正常生理状况下的代谢动力学过程;模型分阶 段进行,最后一 段 应 为 多 数 化 合 物 的 吸 收 场 所—小 肠;实验条 件 依 受 试 化 合 物 不 同 而 异,既 要 符 合 实 际,又能反应机体 暴 露 污 染 物 的 最 坏 情 况。 由 于 食 物成分的消化和吸 收 主 要 发 生 在 胃 和 小 肠,因 此 大 多数体外消化模型描述了两步(胃和小肠) 或三步 ( 口腔、胃和小肠或胃、小 肠 和 大 肠 ) 的 消 化 过 程,每 一步骤均可检测污染物的可及性。鉴于污染物的
3 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 3. 1 食物基质
虽然污染 物 对 人 和 动 物 健 康 危 害 的 严 重 程 度 与摄入的量和机体 生 理 状 况 有 关,污 染 物 的 生 物 效 应总是随着剂量的 增 加 而 加 大,但 动 物 和 人 类 试 验 结果显示,一种污染物在 食 物 A 中 可 引 起 人 和 动 物 中毒,而同等剂量的该 污 染 物 在 食 物 B 中 则 不 引 起 机体 的 毒 性 反 应。对 食 品 和 土 壤 中 苯 并 ( a) 芘 [B( a) P]和镉 生 物 可 及 性 的 研 究 发 现,食 品 中 B ( a) P 和镉的生物可及性 ( 分别为 69% 和 62% ) 比 土壤( 分别为 44% 和 47% ) 中高 1. 4 倍[1 - 2],而花生 中黄曲霉毒素 B1 ( aflatoxin B1 ,AFB1 ) 、荞 麦 中 赭 曲 霉毒素 A( ochratoxin A,OA) 的生物可及性依实验条 件 不 同 而 异,分 别 为 91% ( 94% ) 和 63% (100 % )[3 - 4]。Hack[5]发 现,牛 奶 冷 冻 干 燥 过 程 可 使易释放的活泼型多环芳烃( PAHs) 量增加,基质中 含有如全 脂 奶 粉 等 食 物 成 分 可 显 著 增 加 多 氯 联 苯 (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 ) 的 生 物 可 及 性。 Tang[6]在评价 人 类 经 土 壤 暴 露 PAHs 时,确 定 总 多 环芳烃经口 的 生 物 可 及 性 范 围 为 9. 2% ~ 60. 5% 。 因此,食物 基 质 更 多 地 影 响 物 质 在 肠 道 内 的 释 放, 一旦释放出后,物质 的 吸 收 和 代 谢 更 多 地 取 决 于 其 本身固有的属性,食 物 基 质 对 这 一 过 程 的 影 响 反 而 较小。
生 物 利 用 率 在 食 品 污 染 物 风 险 评 估 中 的 应 用 ——— 李 凤 琴 ,等
— 17 —
参考文献
[1 ] 陈 君 石. 危 险 性 评 估 与 食 品 安 全[J]. 中 国 食 品 卫 生 杂 志, 2003 ,15 (1) :3 -6.
[2 ] 赵志晶,刘秀梅. 食品 微 生 物 危 险 性 评 估[J 期 :2010 -09 -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 (30872124) ;国家高科技研究计
划(2007 AA10 Z423 ) 作者简介:李凤琴 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E-mail: lifengqin0224 @ gmail. com
来,且只有释 放 出 的 这 部 分 污 染 物 ( 即 生 物 可 利 用 部分)可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目前各国在进行人 群污染物 膳 食 暴 露 评 估 时 是 基 于 食 品 中 污 染 物 的 污染水平(即外暴露剂量) 而非污染物被机体摄入 后经过消化、吸收而 到 达 组 织 产 生 毒 性 作 用 的 剂 量 ( 内暴露剂量) ,因此过高 地 估 计 了 人 类 对 污 染 物 的 暴露量。基 于 污 染 物 内 暴 露 剂 量 进 行 的 膳 食 暴 露 评 估 结 果 更 科 学 、更 合 理 ,也 是 未 来 的 发 展 方 向 。
2011 年第 23 卷第 1 期
入该污染物( 或营养素) 的 总 量,而 一 种 物 质 摄 入 后 在胃肠道中释放出 来 供 机 体 吸 收 的 部 分,为 该 物 质 的经口生 物 可 及 性 ( bioaccessbility) ,是 物 质 产 生 作 用的先决条件。释 放 出 的 物 质 经 胃 肠 道 吸 收、转 运 和代谢,引 起 机 体 内 暴 露,这 一 过 程 即 生 物 利 用 ( bioavailability) 。因此,生物利用率( F) 是描述物质 在胃肠道内释放( 生物可及部分,FB ) 、吸收( FA ) 、在 肠道或肝脏中 代 谢 ( 首 过 效 应,FM ) 、最 终 到 达 机 体 循环系统的过程( F = FB × FA × FM ) ,是 外 暴 露 剂 量 中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物质比例。以这种方式定义 的生物利用率通常被称为绝对生物利用率。而一 种物质的不同形式或含有该物质不同暴露介质生 物利用率之比则称为相对生物利用率( 如土壤中 铅 的生物利用率相对于水中铅的生物利用率)。相对 生物 利 用 率 以 相 对 吸 收 系 数 ( relative absorption factor,RAF) 表示,就 一 种 具 体 的 化 合 物 而 言,描 述 的是人体从某种食物中吸收的部分与将该化合物 放到一定介质中进行动物实验被动物吸收部分的 比值,RAF 通 常 也 用 调 整 相 对 生 物 利 用 率 (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adjustment,RBA) 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