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专题训练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能力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1)选B,(2)选D, (3)选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拍摄照片时间是2017年3月25日,是春分日过后,此时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故该城市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没有常绿硬叶林。
第(2)题,由材料可知,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是数年前按同一标准栽种的常绿灌木,“灌木修剪齐整”一侧说明定期管理,“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无人管理,故造成该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道路两侧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应相同;栽种标准一致,并非是居民爱好差异造成的。
第(3)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故气温(热量)条件影响植被栽种的范围,在降水少的城市通过浇灌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长状况,不影响植物的类型;土壤影响植物的长势,不影响植物的类型。
2.(2019·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3_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训练含解析湘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读图,完成第1—3题。
1.秦岭地区森林植被( )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 )A.相互靠近 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3.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 )A.500 m以下B.1000~1500 mC.2000~2500 m D.3000~3500 m【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
故选C。
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
故选B。
第3题,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4个选项中,选项D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故选D。
【答案】(2020·河北衡水高三期末)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
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读图,完成第4—6题。
4.图中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热带季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阔叶灌丛D.落叶阔叶林5.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 )A.P植被类型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山地针叶林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6.该河流可能是( )A.岷江B.珠江C.湘江D.淮河【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处可能是灌丛,C正确。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8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2·湖北·天门市教育科学 研究院模拟预测)土壤冻融通常 是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因季节
2001~2019年月平均积雪覆盖率
2001~2019年横断山区不同高程带积雪覆盖率年际变化
9.横断山区年内积雪覆盖特点是 ( ) A.受气温影响,3月积雪覆盖率最高 B.受降水影响,7月积雪覆盖率最低 C.积雪覆盖率夏季较稳定,春秋季变化明显 D.积雪覆盖率月变化相同
【答案】 C 【解析】 第9题,横断山区积雪覆盖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积 雪覆盖率最高的月份是3月,最低的月份是7月。4月开始随着气 温升高积雪逐渐融化,积雪覆盖率急剧减少,7月达到最小值;之后 积雪开始积累,到次年3月又达到最大值。所以3月积雪覆盖率高 是受到冬季降雪的累积和气温低二者的共同影响;7月积雪覆盖 率低,主要与温度升高,积雪消融有关,与降水关系不大,A、B错误。 从2001~2019年横断山区月平均积雪覆盖率图可以看出,6~8月曲 线变化幅度较小,3~5月和9~11月曲线变化幅度较大,说明积雪覆 盖率夏季较稳定,春秋季变化明显,C正确;积雪覆盖率月变化存在 较大差异,D错误。故选C。
(2022·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三模)下表示意1955~2015年天山 和阿尔卑斯山两山区冰川概况,下图示意两座山脉冰川平衡(某时 段冰川固态、液态水的收支状况)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7~8 题。
地区 冰河代号
T1
天山
T2
T3
T1
阿尔卑
T2
斯山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1、读某区域等温线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示等温线散布状况出现的时间能够是〔〕A、8月某日的13时B、8月某日的22时C、1月某日的22时D、1月某日的13时(2)此时图中甲处盛行〔〕A、海风B、陆风C、夏季风D、夏季风(3)图中沿39°纬线东西两端温差较大的影响要素是〔〕①海陆散布②地形③洋流④季风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2021年有网友爆出的一张照片出现出如下美景: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一边是秋天的歉收之景,一边是夏季的希望之色。
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暖和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左近,地势陡峭、湿润或稍有积水的中央。
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欢暖和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喜深沉肥美的沙质土壤,忌积水。
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招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A. 光照B. 气温器C. 降水D. 土壤(2)欣赏此美景的最正确时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3)该美景最能够出如今〔〕A. 重庆B. 上海C. 北京D. 乌鲁木齐3、以下图为某半岛沿不同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图中山脉的走向是( )A. 西南—西南B. 东西C. 西北—西北D. 南北(2) 该半岛年降水量空间散布状况大致是( )A. 由南向北增加B. 由西向东增加C. 由北向南增加D. 由东向西增加4、以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段植物物种丰厚度随海拔变化表示图。
读图完成以下效果。
(1) 图中信息反映出〔〕A. 草本物种丰厚度在2900m左右最低B. 2600m处草本物种比草木物种丰厚C. 草本物种丰厚度随海拔高度添加而上升D. 草本物种丰厚度随着海拔降低,先降低后降低(2) 影响草本物种丰厚度变化的主导要素是〔〕A. 热量B. 光照C. 降水D. 坡向5、以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散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以下效果。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练习题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练习题以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区分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空中年辐射差额(即空中热量年净支出),n/Lr为空中枯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枯燥)。
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分歧的地域是()A.亚马孙平原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D.西西伯利亚平原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画,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表达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表达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甲地所在大陆的东部沿海,自然带大致出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点。
其中,东西延伸距离最短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针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4.从乙地→丙地→丁地,自然景观变化的正确排序是()A.温带荒漠—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B.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C.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热带荒漠D.温带荒漠—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2021·郴州模拟)读某山地自然带散布表示图,完成5~6题。
5.该山能够位于()A.亚洲中部B.非洲中部C.南美洲西部D.欧洲南部6.影响该山地基带构成的主导要素是()A.纬度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2021·天津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7.结合上图判别,在澳大利亚,基本契合地带性散布规律的天文现象是()A.水系的散布特征C.热带荒漠的散布(2021·高考江苏卷)某教授参与了新疆阿尔泰山迷信调查,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但是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末尾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曾经可以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8~9题。
8.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B.平地草甸带C.平地苔原带D.冰川带9.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散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时节为夏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2021·江苏天文)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散布下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
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
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
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
江苏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练含解析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考篇提纲挈领【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命题情境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或林线、雪线、垂直带谱分布为主,考查频率较高,难度适中;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主要考查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复习备考时联系生活或时事地理,注意结合气候等其他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现象;垂直地域分异【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地区行道树多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答案A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
图中()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答案C3.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答案B知识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读我国某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东南坡和西北坡自然植被结构变化图(同一海拔条形图中上部为东南坡,下部为西北坡),回答下面两题。
1。
该山地可能位于()A。
陇 B.辽C。
鲁D。
闽答案D2.该山地东南坡1400米高度上常绿阔叶林的比例大于1200米处,其自然原因可能是()A.热量更丰富B。
降雨更多C.地形坡度更大D。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洛河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是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研究表明,北洛河流域植被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地貌和气候关系密切。
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及各分区两个时段植被覆盖度变化分级。
据此完成1题。
1.1987-2007年北洛河流域各分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小的是()A.丘陵沟壑区B.高堀沟壑区C.土石山林区D.阶地平原区研究人员在东秦巴山地(31.0°N~34.5°N,110.3°E~111.3°E)中一条南北方向的样带上进行了植物群落的采样调查,并据此绘制了该区域物种丰富度分布图(下图)。
据此完成2-3题。
2.神农架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纬度①海陆位置①海拔①人类活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关于该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分析正确的是()A.房县丰富度低主要因为海拔低B.地势起伏对丰富度的影响南方更明显C.南北坡丰富度差异在北方不明显D.海拔最高处丰富度大于20(个)我国北方某山最高海拔为3061m,高山带海拔2895m处年平均气温为-4.0①,年降水量平均为880.6mm。
该山北坡(即阴坡)海拔2810m左右为森林上限(即林线),在林线附近典型的山地针叶林以“树岛”或孤立木的形式存在,林线以上为高山蒿草草甸。
1956年以来,该山高山带的年均气温基本在持续升高,而近20年的升温更为明显,高山蒿草草甸分布海拔由2895m升高到2965m。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关于以下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是北坡低于南坡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是北低南高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一样,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2.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限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
有关冰川与雪线,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D.一个地区假如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以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
完成下面两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B.降水C.热量D.坡向以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假设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 a坡是向阳坡,b坡是迎风坡C. 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 b坡是向阳坡,a坡是迎风坡6.假设山顶有永久性冰川,那么山麓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A. T冬<0℃B. T夏>18℃C. T冬<18℃D. T夏<18℃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 660米,有许多顶峰海拔超过6 000米,终年积雪。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安第斯山脉不同纬度地段雪线示意图7.图中能分别表示安第斯山脉在10°S和45°S雪线分布的是()A.甲、丙B.乙、丁C.乙、丙D.甲、丁8.关于安第斯山在10°S和45°S雪线东、西差异原因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 10°S山脉西侧受海洋影响强,降水多,雪线低B. 45°S山脉东侧受巴西暖流影响,降水多,雪线低C. 10°S山脉东侧为东南信风,枯燥,降水少,雪线高D. 45°S山脉西侧迎西北风,降水多,雪线低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布。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专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详解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
完成小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①水分①热量①土壤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两山地属于()A.昆仑山脉B.秦岭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4.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
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
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 .垂直分布高差大B .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 .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 .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6.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 .山体陡峭B .水分充足C .土壤肥沃D .热量充足7.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照条件不同B .水热组合不同C .耕作技术不同D .耕种历史不同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9.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A.1月~5月B.5月~9月C.9月~12月D.11月~次年3月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1章 区域发展与合作 考点分层练66 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区域工业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并终将对该区域 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下表为2009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级行政区工业 结构相似系数矩阵。据此完成13~14题。
省级行 政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1.000 0 0.903 1 0.700 5 0.647 1
江苏
0.903 1 1.000 0 0.842 4 0.75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3题,区域城市规模扩大,交通线密度增加,说明城镇化水平在不断 提高,C正确。第4题,在区域发展晚期,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显著低于外围 空间,A错误;在区域发展晚期,区域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的缓慢发展状态,B错 误;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C错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 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3题,相似系数越接近1,工业结构越相似;相似系数越小,工业结构 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上海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903 1,安徽与浙江相似系 数为0.799 9,浙江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842 4,上海与安徽相似系数为0.647 1。 故上海与安徽在四个组合中相似系数最小,工业结构差异最大,互补性强,D 正确。第14题,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发展资源 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优越,A正确。
浙江
0.700 5 0.842 4 1.000 0 0.799 9
安徽
0.647 1 0.751 1 0.799 9 1.0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典例1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据此完成(1)~(2)题。
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
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
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产。
【答案】(1)C (2)B典例2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B .先侵蚀、后淤积C .持续侵蚀D .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8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孔隙较小,厚度较厚,可以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
错误、②正确;草毡层可以阻滞部分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综上,C
10.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
【答案】10.A 植物死根分解速度快慢主要与土壤的温度、湿度、土 壤透气性等因素有关。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数量少、 种类少、活性较低,从而导致植物死根分解缓慢,故选A。
[2023新课标·9—11,12分,难度★★★★☆]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 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 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9—11题。
[2022全国甲·9—11,12分,难度★★★☆☆]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
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
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
3—5题。
5.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
在于(பைடு நூலகம்)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巩固】(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完成第1题。
1.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A【解析】1.读图可知,①②所在的区域为美国东北部,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类型相同,A正确。
③区域地处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区域地处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CD错误。
故选A。
(2020·安徽高三月考)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随着海拔上升,该地()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3.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土壤变化B.降水变化C.气温变化D.坡度变化4.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D.蒸发条件【答案】2.D 3.C 4.A【解析】2.随海拔上升,木本植物丰富度波动减少,AB不对。
随海拔上升,草本植物丰富度在2900米时最低,然后又增加,故呈先减后增的趋势,C不对,D对。
3.根据图示,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木本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都在降低,故影响因素是气温降低导致的热量不足,C对。
土壤、降水、坡度变化也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但是无法确定在该海拔范围内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如一般来说降水应该是先增多后减少,ABD不对。
故答案选C。
4.海拔3100米以上木本植被的丰富度较低,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则说明是木本植被的减少使草本植被获得了更多的光照,A对。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答案读下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4.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5~6题;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6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7.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8.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A.R1B.R2C.R3D.R49.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C.③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解析第7题,图中的1月份的0℃等温线是位于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即与秦岭山脉的走向一致,由于秦岭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导致秦岭以南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所以影响图中1月份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8题,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的R1、R2、R3三个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的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③沉积区域的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第9题,早期的聚落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者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图中的①③两地位于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便于农耕、取水便利、水运发达,故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③地区,④位于河流上游,聚落的形成会晚一些;①沉积区为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宜冬小麦种植,春小麦分布在中温带地区;③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同时比②、④地势要低,热量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④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比②区的海拔高,②地区沉积作用弱,是因为此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题;10.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 B11.读“印度、美国示意图”,回答下题;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解析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对;与印度耕地分布位置无关,A错;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大,C错;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与灌溉面积比重小无关,D错;答案 B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13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13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和江苏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4~15题;14.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15.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4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15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6~17题;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7.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6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7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8题;18.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 B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0.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0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2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2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环境的特征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特征专题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大四铁路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南缘,长期受风沙危害。
当地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效果良好。
下图为某研学小组绘制的“大四铁路某路段风沙防护条带布局平面示意图”。
完成下题。
1.大四铁路沿线不同路段植物防护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分别为“乔木及灌木林”“灌木林”“种草”三种类型,防护林带植被类型设置主要考虑当地的( )A.水分B.日较差C.光照D.气温2.大四铁路两侧中间隔离带内各设一条通道,纵向每300m左右交错设置横向通道,其目的是( )A.便于排水B.旅游观光C.运输货物D.植物养护盐壳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如图),是盐碱化的极端表现。
研究表明,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盐壳的形成是由于( )①地下水埋藏浅①蒸发强烈①地表径流多①植被茂盛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是因为( )A.地面反射率高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增强D.太阳辐射减弱川藏公路是国道G318线的成都至拉萨段,东起成都市衣冠庙,西止拉萨市川藏公路纪念碑,全长约2155km,是连接内地与西藏最为重要的通道。
该公路自东向西需要翻越12座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垭口,路况险峻且通行难度大,但因为公路两旁密集分布着绝美的高品质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地文化景观,川藏公路也被称为“最美国道”。
下图示意川藏公路区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川藏公路沿线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是( )A.庙宇B.盐湖C.日照D.雪山6.川藏公路的车流滞留性高,主要原因是( )A.沿途景观优美,游客停留时间较长B.公路建设标准低,车流通过率低C.受自然环境影响,车辆被迫大幅减速D.沿途补给站集中,造成车辆滞留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出的干物质量,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生产中重要的水消耗环节,大气环境、土壤、植物和基因等的影响都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认识区域第64课时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湘教版
工业类型 以××工业为主
工业
区位条件
原料、能源、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 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
境条件、基础设施
交通 环境
运输方式、便利 程度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类型 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
第64课时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 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 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 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 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 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水平的 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 3.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与区域 发展的关系。
3.浙江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为了( ) A.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B.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C.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D.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答案: D
解析:第3题,浙江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统筹协调 发展,D项正确。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统筹协调发展不 是主要目的,A、B、C三项错误。
资源 种类、数量、质量
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 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 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 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 荒漠化严重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 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开发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下图是世界上著名的两个岛屿,读图回答4~5题。
4.两图显示出的区域特点是()
A.区域有不同的类型
B.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C.区域都有一定的形状、面积和范围
D.区域可以按单一指标划分,也可以按综合指标划分
5.两岛屿在自然环境上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点是()
A.均位于太平洋西岸
B.均为季风气候
C.地形对降水影响较大
D.沿岸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陕西省略图。
据此完成8~9题。
8.双水村最有可能位于
1.汉中 B.商洛 C.西安 D.绥德
9.双水村所在地区可
A.利用坚硬的岩石开挖安全的窑洞式民居
B.在沟谷建造拦截坝,淤积泥沙形成耕地
C.利用水草丰美的条件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D.利用年温差小的特点发展优质果木业
201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了我国民居摄影展活动,图甲、图乙是读者拍摄的我国两个地区的民居照片。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雨耐水性差
B.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风保暖性好
C.蒙古包所在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小
D.蒙古包是当地牧民永久居住的住所
11.解决图乙所在地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
A.建风力发电站
B.建造沼气池
C.营造薪炭林
D.割草拾柴
读图,完成12~13题。
12.①②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
A.①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①平原土壤肥沃,②平原土壤贫瘠
C.①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②平原水稻种植业发达
D.①平原石油资源丰富,②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13.①②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
A.①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B.①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
C.②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
D.②平原侧重发展轻工业
二、综合题
14.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空间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二图甲为中亚某河流流域图,图乙为西伯利亚某河流流域图。
(1)请比较图中两条河流汛期出现的异同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2)请比较图中两个区域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两图所示地区人口密度均比较小,分析其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1.C
2.A
3.B
4.C
5.C
【解析】第4题,A、B、D三项本身的叙述正确,但是与题干中的限定条件“两图显示出的”不符,故排除;两岛屿位置明确、轮廓鲜明,说明区域有一定的形状、面积和范围。
第5题,甲为我国的台湾岛,乙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台湾岛位于太平洋西岸,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沿岸有日本暖流流经。
而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印度洋西岸,具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附近海域有马达加斯加暖流。
两岛的中部均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东南部分别为东南季风或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而西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6.A
7.D
【解析】第6题,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然后到大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第7题,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8.D 9.B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双水村景观图可以看出:该村民居为窑洞,经济以放牧业为主,可判断出该村位于黄土高原上。
而四个选项中只有绥德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因此D项正确;汉中位于汉中谷地;商洛位于秦岭以南;西安位于渭河平原。
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
第9题,陕北窑洞是依山势利用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开凿出来的拱形窑洞,A错误;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措施之一是在沟谷建造拦截坝,淤积泥沙形成耕地,B正确;绥德地区降水稀少,生态脆弱,水草并不丰美,C错;黄土高原可利用日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的特点,发展优质果木业(比如苹果),D错。
10.C 11.A
12.D13.C
【解析】第12题,①平原为大陆性稍强的温带季风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平原黑土和②平原水稻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肥沃土壤;①②两平原都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
第13题,①平原利用当地石油资源和周边煤、铁等资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①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②平原交通便捷,内外联系方便,商贸发达;②平原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14.【答案】①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②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
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
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
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④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15.【答案】(1)两河均有夏汛。
甲河流:水量较小;冬季河流断流,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多,属季节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有汛期,主要是夏汛,出现在7~9月。
乙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春汛来自于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要汛期;夏汛来自于雨水补给。
(2)甲图农业区的分布:在山麓平原和盆地边缘(或沿河分布)的绿洲,以绿洲农业(灌溉农业)为特色。
成因: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绿洲分布,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
乙图农业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
成因:一方面由于纬度相对较低,热量相对较多,生长期较长,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这一区域无沼泽分布,可以进行耕作。
(3)甲流域深居内陆;大多为干旱的荒漠地区;乙流域位于亚寒带、寒带区域,气候寒冷。
两区域经济都比较落后。
不论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环境人口容量都比较小。
【解析】第(1)题,据经纬度结合材料可知,甲河为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地区,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属季节性河流。
乙河为叶尼塞河,类似我国东北河流,有两个汛期。
第(2)题,甲河位于暖温带内陆地区,乙河位于中高纬地区,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源和热量。
第(3)题,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