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
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作者:毛胜来源:《湘潮》2018年第11期任弼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说起任弼时,人们通常会想起他的“骆驼精神”。
这是任弼时英年早逝后,叶剑英有感于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崇高品格,在《哀悼任弼时同志》一文中最早提出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而且是初心不改的骆驼。
他在年少时,就忧虑民族的前途,关心国家的发展,牵挂百姓的疾苦;16岁参加革命后,更是三十年如一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长期抱病担负繁重工作,直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任家新屋。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任弼时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在青少年时期就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更是深恶痛绝。
1915年2月,还在序贤初等小学四年级学习时,他就在作文《拟御侮之策》中写道:“今者,日本欲夺我土地、财产,我国不让,将有一血战。
惜吾国缺少兵炮,然吾国地广物博胜于日本数十倍,人人若有卫国之心,即有御侮之策也。
”不久,任弼时针对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下令各省严禁抵制日货,又写下《国货宜维持》一文,指出:“自古以来中外不交通,故未闻有用外货者。
至近世,交互市,设有汽车、汽舟,而洋货入口,使吾国卖之,以夺吾国之利权,以至外货畅销国货滞销。
今日欲提倡国货以挽利权。
若勤加研究精良向外转运,庶可保本国利源夺外人利益。
能如是维持,则国家何患不富,富则何患不强乎?”这些朴实的文字,彰显了任弼时的拳拳爱国之心。
正因为爱国,任弼时早就确立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据中学同学萧劲光回忆,1920年暑假,他与任弼时一同留在学校,寻找毕业后的出路。
任弼时对同学们说,“虽然社会职业的大门,对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是紧闭着的,但凭一技之长,也不难找到一条出路。
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
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
回忆任弼时的一生,正如叶剑英在追悼任弼时时所评价的:他是
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
没有享受。
今天,有幸能够参观任弼时先生纪念馆,在参观纪念馆之前,我
只知道任弼时这个人是谁,却不曾了解。
怀揣着一份新鲜感与敬畏感,踏上了前往汨罗的路途。
道路上依旧穿梭着忙碌的车辆,呼号着从我们身旁经过,大家排
着整齐的队等候在纪念馆门口,享受着纪念馆外围所带来的盛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算不得高大,却隐约地透着威严。
跨进了这向往已久的大门,逐渐融入了一种和谐安详的气氛,心
飘飘乎,仿佛跟着任弼时先生又重新见证了历史,仿佛又重见了这些
事件的前身。
曾几何时,这位伟人为我中华如今的繁荣兴盛和平安宁
付出了多少鲜血、多少代价。
虽然纪念馆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层,但里面的历史事件却让我们不
得不开始对任弼时先生肃然起敬。
1921年春,任弼时与刘少奇等一同赴苏联,通过赤白军交战的火线,历经种种艰辛到达莫斯科,进入培养革命干部的东方劳动者大学。
大革命失败后,任弼时长期担负着到各地恢复党的地下组织的危险工作。
1928年末,他作为中央巡视员到安徽接头时被捕,国民党当局却
未搞清他的身份。
在押解途中,他巧妙地把被捕消息和预定的假口供
托人带给在上海的妻子陈琮英,以便配合组织营救。
审讯时,他受到
头顶窑块、膝跪铁链和老虎凳等酷刑,为保护我国党地下组织,一直
坚持咬定所编造出来的假身份。
他的这份坚守是我们这些后代所远远
不能体会的。
热血沸腾,热诚英勇,如泣如诉,如歌如诗,弘扬于世,铭记在心。
骆驼精神心得体会
骆驼精神心得体会骆驼精神是一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从骆驼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和感悟。
骆驼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前行,这是因为他们拥有骆驼精神。
首先,骆驼精神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骆驼生活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没有水源和食物,但他们仍然坚信在前方会有绿洲和丰饶的土地等待着他们。
同样,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也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追寻到成功的道路。
其次,骆驼精神告诉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
骆驼可以连续几天都不吃不喝,忍受饥渴和饥饿,坚持走完漫长的旅程。
这种顽强的毅力让他们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前行。
同样,我们要在困难面前保持毅力,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再次,骆驼精神告诉我们要有适应能力。
骆驼身上的驼峰是他们长期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果,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这给他们在漫长的旅程中提供了养分和水源。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具备适应能力,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我们要灵活变通,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最后,骆驼精神告诉我们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骆驼是群居动物,他们会形成一个团队,相互协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保护整个群体的安全。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和他人共同合作时,可以更容易地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骆驼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它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要有顽强的毅力,不轻易放弃;要有适应能力,灵活变通;还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共同追求成功。
只有具备了骆驼精神,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战胜困境,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任弼时的﹃三个绰号﹄给我们的启示
党史党建文汇任弼时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在我党历史上丰功卓著。
在世时,任弼时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和“党内的妈妈”。
应当说,这“三个绰号”是一面镜子,刻画出任弼时的革命情怀和优秀品质,更彰显出其崇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以对党的事业如“骆驼”般的无限忠诚,以对党的新生力量如“被子”一样的温暖,以对革命同志如“党内妈妈”般热情周到,不仅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品格和魅力。
反观当下,有的领导干部早已淡忘了“骆驼精神”,争待遇、搞特殊,生怕多出了力、少拿了钱、当不了官;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嘴上说群众是主人,却漠视群众利益,甚至为谋求升迁不惜损害群众利益。
如此种种,不仅与共产党员的标准格格不入,更败坏了党风和政风,割裂了党群干群关系。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始终对党的事业任劳任怨、立场坚定,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出力、真出汗,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绊,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从而无愧于“公仆”的神圣称谓。
“做官先做人”。
领导干部要有像“被子”般的胸怀和品质,要以为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对待年轻同志关键时刻拉一把,有护才之胆、识人之智,让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实人”不吃亏,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同时,领导干部要从党的事业出发,像任弼时一样关心别人,谅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党内妈妈”般的温暖,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一种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摘自人民网)任弼时的﹃三个绰号﹄给我们的启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谐的理论和实践从来没有停止过。
任弼时的求索精神
骆驼精神解读 第六集
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求索精神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一生,是自觉追求真理 的一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而其犹未悔。”屈原这种为 了梦想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历史 的演进中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民 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内核。
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幼年的任弼时心里播下了爱国、求索的精神种子。
二、“我辈青年的希望和责任”
受五四运动影响,任弼时先后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人生原为出谋幸福,冒 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 会存亡生死全赖我辈青年。 将来造成大福世界,同天 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 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 功。”
——任弼时家书
二、“到列宁的故乡去学习革命”
近距离接触列宁,使任弼时开阔了眼界,坚定了革命信念!
1945年与毛泽东、周恩 来、刘少奇、朱德并列, 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 记”之一。被叶剑英亲切 的赞为“党的骆驼,中国 人民的骆驼”!
抓紧机遇 担负使命
学学任弼时的“骆驼精神”
学学任弼时的“骆驼精神”陈鲁民近看电视剧《任弼时》,十分感动。
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一生戎马,历尽艰险,曾两次入狱,受尽折磨,他不怕严刑拷打,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征途漫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是个钢铸铁打的硬汉。
但他也有平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课本中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并留下深刻印象:任弼时病重不能走远路,但仍不让警卫员抄小路,以免踩坏农民的庄稼;他长年带病坚持工作,中央规定他每天最多工作4小时,他却常常超过8小时,病逝前几天还在忙碌地工作;他住的房子临街,喧闹不适合养病,有关同志要给他调整,他怕麻烦组织,执意不调,一直住到去世;他生活简朴,逝世前盖的被子,还是1935年长征时战士送给他的战利品;他的妹妹从湖南到北京来看他,想请他写封信给湖南省委,替她丈夫介绍一个工作,任弼时觉得这样做不合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妹妹的要求。
因为心有“三怕”,他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就是得了重病也不肯休息;他为别人想得多,为革命想得多,唯独为自己想得少,总怕麻烦人;他自己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还严格要求子女及身边的人这样做。
叶剑英同志曾在《党和人民的骆驼》一文中写到:“弼时同志终身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心只有党和人民的利益,从不计较什么名誉地位,不管人家知不知道,他总是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他的一切。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段话,说得何等好!这143个字全面地总结了任老的伟大一生,也可以用“骆驼精神”四个字来概括。
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每每对照,可以让我们正衣冠,洁脸面,识美丑,知兴替,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永远做党和人民的骆驼。
在我们的队伍里,有千千万万这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骆驼”,张思德、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郑培民、钱学森、杨善洲等,在他们心目中,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利益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带领群众奔向远大目标。
骆驼精神心得体会
骆驼精神心得体会骆驼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意志品质,经常被用来形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骆驼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长时间耐受饥渴和疲惫。
我们可以从骆驼身上学到很多珍贵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我对骆驼精神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骆驼教会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在沙漠中,骆驼常常要面对长时间的穷困和艰辛。
但它们从不屈服于困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是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可或缺的品质。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骆驼教会了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极端干旱的沙漠中,骆驼能够以非常低的水分和食物维持生命,并经受住长时间的饥渴。
这种适应能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骆驼精神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的改变,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骆驼教会了我们坚守本心的重要性。
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困难,骆驼始终保持着对自己和对生活的坚守。
它们不为短暂的利益所动摇,不被诱惑迷失自己的方向。
这种坚守本心的品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才能在波澜起伏的人生道路上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最后,骆驼教会了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沙漠中,骆驼往往结成群体,相互合作,共同面对困难。
它们彼此依靠,共同前行。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团结合作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我们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骆驼精神是一种非常宝贵和重要的品质。
通过学习骆驼精神,我们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前行。
任弼时: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人民的“骆驼”任弼时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
他一生艰苦奋斗,勤恳奉献,没有任何个人计较,被誉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时时事事细致入微抗战期间,在一次聊天中,任弼时了解到师哲的家庭情况,就记在心中,一有机会就帮助寻找其失散的妻女。
1940年5月,任弼时和李富春乘车到真武洞去考察“七大”会址,途经安塞县侯家沟,将车子停在一所小学门前,下车走进这所小学。
任弼时有一个习惯,走到哪里,就把调查研究搞到哪里。
在同校长的谈话中,得知该校有位女教师姓贾,是陕西韩城人。
任弼时问:“她的女儿是不是叫师秋朗?”校长很惊讶:“你怎么知道?”任弼时说:“赶紧把她们请来。
”贾老师带着女儿来了。
经过询问,任弼时断定她们就是师哲离散多年的妻女,于是把她们带回延安。
师哲见到离别15年的妻子和女儿,十分激动。
刘佳武是任弼时的保健医生,与任弼时关系十分融洽。
刘佳武的家在商洛地区的商县,是国民党统治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其父到延安来看过儿子,但刘佳武没有回过家,也不敢写信,怕给家里添麻烦。
一晃三四年过去,刘佳武对家里的情况很是惦念,这事他给任弼时讲过。
当任弼时看到商县解放的电报,就想到了刘佳武,并立即通知刘佳武:“刘医生,你的家乡解放了,可以给家里写信了。
”这件事令刘佳武非常感动。
没想到自己只是随便说说,首长就记在心里了。
任弼时很注意节约,进入北平后,工作人员进城办事,经任弼时同意,可以使用配给他的那辆旧吉普车。
一天半夜,秘书的爱人临产,当时任弼时刚吃完安眠药入睡了,工作人员不便打扰他,就用三轮车把产妇送到医院。
第二天任弼时知道这事后很生气,批评工作人员:“该用车也不用,万一孩子生在路上怎么办?出了事怎么办?”工作人员虽然受到批评,但心中暖暖的。
朱子奇曾任任弼时的俄语翻译,陪同任弼时到苏联养病。
任弼时到苏联不久,毛泽东也到了莫斯科。
在访苏期间,毛泽东多次看望任弼时,每次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
任弼时猜出朱子奇特别想见到毛主席,于是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任弼时的使命担当
初心•使命丨》任弼时的使命担当Q陈彦霏任弼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在他30年的职业革命生涯中,始终秉持“骆驼精神”,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真理,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直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从任弼时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使命担当是其革命一生的牢固支点。
勇于担重1934年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撤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
红六军团的西征行动是一次秘密行动,知道的人不多,就是知道要进行西征的萧克、王震等湘赣苏区高级领导,也完全不知道为何要撤离湘赣苏区以及这次西征的真正原因。
作为湘赣苏区和红六军团主要领导的任弼时,领悟到了中央的真实战略意图,勇敢坚定地挑起了重担。
8月7日,南方正值酷暑,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红六军团9700多人,告别湘赣苏区,开始了战略突围行动,从江西遂川的新江口、五斗江和横石一带出发西征。
红六军团西征的历史,是_部悲壮的历史。
红六军团官兵们接到中央命令不久,迅即突破遂川敌军封锁线,后经湖南桂东、资兴、郴县、桂阳、新田、零陵、嘉禾等县和广西北部,进入贵州。
红六军团逬入贵州后,面对的是与湘赣苏区完全两样的环境。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高路险,指挥机关又没有详细的军用地图,而被彭德怀称为“只知道图上作业的战略家”李德,往往根据不可靠的情报或在地图上画直线规定红六军团行动路线,而且不准改变。
这就使得在湘桂黔3省被敌人围追堵截的红六军团大大削弱了机动性和灵活性,甚至几番与敌人遭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时,红六军团仅剩下3300多人。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历时78天,跨越湘、赣、桂、黔省境5000多里,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历尽干辛万苦,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在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完成了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任务。
骆驼精神读后感
骆驼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在沙漠中,骆驼是唯一能够穿越恶劣环境的动物之一。
它们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行走数天,并且可以承受极端的温度变化。
从骆驼精神中,我们可以学习到:
1. 毅力:骆驼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在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种毅力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学习的。
2. 适应性:骆驼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这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这提醒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挑战,都要学会适应和克服。
3. 耐心:骆驼行走的速度并不快,但它们却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就像是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积累和努力。
4. 坚毅:骆驼即使在极度疲劳和口渴的情况下,也不会放弃前进。
这是一种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
总的来说,骆驼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决心和毅力,不怕失败,勇往直前。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时政探讨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柏 婷(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上海 200023)摘要:任弼时虽然在建国初期即英年早逝,但他是中共党内一贯倡导和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任弼时一生的工作状态、对理想的追求被党和人民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
“忠”“实”“公”“正”“智”是“骆驼精神”的主要内涵,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对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任弼时;骆驼精神;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2-0031-06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现象令中央高层以及全国人民触目惊心。
案件曝光之后,许多人在思考:我们的党员干部是怎么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精神到哪里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纪国法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靠党员自身的自省和自我约束。
在党员自省和加强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榜样,才能够让党员有所参照。
任弼时是中共党内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他的“骆驼精神”有口皆碑!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将其作为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精神典范!一、任弼时“骆驼精神”的由来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元帅在悼词中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1]收稿日期:2017-12-08作者简介:柏婷,女,江苏泰州人,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浅析任弼时青年学习观及时代价值
浅析任弼时青年学习观及时代价值任弼时对青年学习观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
他认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时期,青年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在他的著作《学校与社会》中,任弼时提到:“过去引导学生以及现在应该引导学生应该带着天生的求知欲的坦然态度践行科学方法,开动学习能力,使他们带上先进思想与习俗,学会创造社会生活。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的重视,他认为学生应该以科学方法来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活动家。
而在他的实际教育实践中,任弼时更是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他创建的燕京大学和重庆大学,他实行了学生自治管理和校园民主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去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优秀校友。
任弼时对青年学习观的看法是积极的、实践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他认为青年学习应当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
任弼时的时代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他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只有教育得到发展和提高,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和繁荣。
在他的书信中,他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对于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何等大事也。
”并坚持主张“教育绝对第一位”,旨在强调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还提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要把天下的人教育成一个人来。
”这句话中,他指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要培养人格全面发展的个体,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和时代使命。
在具体的实践中,任弼时更是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与时代相契合,他认为教育要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要与时代同步,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引领时代潮流。
在他创建的燕京大学和重庆大学中,他就是积极打破传统的文科教育模式,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推崇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开设了一系列现代职业课程和实用技术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任弼时: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骆驼
任弼时: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骆驼
佚名
【期刊名称】《新湘评论》
【年(卷),期】2016(000)013
【摘要】任弼时同志曾经把自己比作骆驼。
骆驼同牛一样,特别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载着重物在茫茫沙漠里远行的骆驼,从不拈轻讨闲,偷奸耍滑,而是拼着性命一步一步地艰难跋涉。
骆驼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前行,不管是沙尘蔽日,还是夜色茫茫,它都不会迷失方向,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地前进。
【总页数】1页(P39-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J], 柏婷
2.任弼时:人民的“骆驼” [J], 春奇;
3.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 [J], 毛胜;
4.任弼时:为创建新中国不懈奋斗的“骆驼” [J], 高阳;
5.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 [J], 王科;鲁从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
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任弼时纪念馆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者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我们现在安逸幸福的生活,也不过是建立在前代伟人们努力的结果而得来的。
在10月11号,这一天,有幸能够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伟人任弼时的纪念馆,其坐落于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村。
我们怀着崇敬的情绪,来到任弼时纪念馆。
最先参观的就是任弼时的雕像,看着那庄重雄伟的雕像,似乎看到了他的种种光辉事迹。
任弼时的一生是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脚踏实地、不辞重负的骆驼精神和为革命事业不息奋斗、光辉灿烂的一生。
他"担负沉重的担子,走在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这种不辞重负,奋力前行和甘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骆驼精神"为世人敬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忘我奋斗。
任弼时是中共五大书记之一,他的一生虽然不长,但是为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这源于他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纵然是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抑或是严刑拷打、病痛缠身,他都无畏艰险,孜孜不倦地工作。
他像骆驼一样背负着祖国复兴路上的千斤重担,勇往直前,永不停歇,从不贪图享受,为共产主义、为祖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终身。
他于1904年出生在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家里设了一间学堂,我们也在参观他的故居时也真实的看到了。
5岁随父入学,7岁就读于汨罗明德小学,12岁考入师范附属高小,后入长郡中学,他的叔叔是当时国内很有名气的经济学家。
"能走一百步,就绝不走99步",这是任弼时在工作中坚守的原则。
这其实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怕困难,不怕苦累的优良作风,正是这样的努力,这样的拼搏,使得他为党为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作者:王科鲁从阳来源:《群众》2020年第24期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共有4名中央委员全票当选,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
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他30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叶剑英曾这样评价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10岁左右时,他在一篇题为《爱国说》的文章中写道:“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
何也?因身与国家大有关系,故宜大家保存。
有战事宜以勇敢之心御之,勿徒多以自谋口腹自得安居而已。
”1915年,任弼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是他求学生活的重要转折。
从乡间来到城市,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学识也不断增长。
在《说国民之义务》一文中,他再次写道:“人民宜有爱国之心,而为国家尽义务。
义务为何?一曰服兵役,以免外国侵夺也;一曰务教育,以启迪智能也;一曰定法律,以维秩序也。
此三者均不可缺。
”此时,他年仅12岁。
他参加游行、宣传等爱国活动,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受当时“工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任弼时希望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振兴中国。
1918年任弼时高小毕业,心中的抱负是“吾志习工业,以图工业振兴,改良制造”,立志工业救国。
此后,任弼时考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中,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的任弼时,将拯救祖国、改革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得知长沙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在听了关于苏俄十月革命和苏俄国内状况的介绍后,他欣喜若狂,产生了对苏俄的向往。
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和“三怕”家风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无不任劳任怨,一生为党和革命无私奉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被称为党和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就是其中的典范。
任弼时1904年出生于湖南汨罗一个书香世家,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开明的家庭氛围铸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青年时期,他爱国、勤劳、自立、自振的思想火花粲然于笔端,在忧国忧民的困惑中不懈地追求富国强民的出路;在异国他乡,他孜孜不倦地汲取革命的理论经验;在革命路上,他勤勤恳恳,三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工作,不计地位、名声,不顾严重病情……他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是有尽头的,但任弼时以实际的言行凝铸成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
他那为人们所熟知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被当作他们家的“传家宝”,在后辈中代代相传。
一、乌鸟私情,舐犊情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家人相亲相爱,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楷模,于国而言,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于家而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在一纸纸家书中,他用真情传递真情,在字里行间倾诉着、传递着对家人的爱,串起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谱写了“乌鸟私情,舐犊情深”的优良家风。
“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远离家乡,为人民事业奔波的革命者而言,最难割舍的是对家乡亲人的眷恋。
1921年,年少的任弼时准备启程北上,追寻光明的前途。
临行前,他给父亲寄去了一封家书,表露了自己收到家书的欢欣,倾诉了不能陪伴在父母身侧尽孝的无奈。
对于无法常伴父母身旁,为双亲分担家庭重担,任弼时始终心怀不安。
他在家书中向父母许诺:“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
”然而,前路漫漫,身为有志青年,他又怎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呢。
任弼时毅然写道:“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对于父母,唯有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作者:柏婷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任弼时虽然在建国初期即英年早逝,但他是中共党内一贯倡导和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任弼时一生的工作状态、对理想的追求被党和人民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
“忠”“实”“公”“正”“智”是“骆驼精神”的主要内涵,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对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任弼时;骆驼精神;现实启示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现象令中央高层以及全国人民触目惊心。
案件曝光之后,许多人在思考:我们的党员干部是怎么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精神到哪里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纪国法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靠党员自身的自省和自我约束。
在党员自省和加强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榜样,才能够让党员有所参照。
任弼时是中共党内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他的“骆驼精神”有口皆碑!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将其作为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精神典范!一、任弼时“骆驼精神”的由来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元帅在悼词中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叶剑英第一个称颂任弼时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骆驼给人的印象是:第一,任劳任怨。
在沙漠里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还要负重到达终点。
第二,品性忠诚。
骆驼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忠诚,忠诚于主人,忠诚于使命。
第三,智慧勇敢。
每当骆驼遇到危险,总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用耐力和智慧击垮天敌。
第四,坚守正途。
骆驼能明辨目标,坚守正途,即使黄沙漫天或在漆黑的夜里,骆驼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骆驼具有的这些精神,形象的概括了任弼时一生的高尚品格。
二、任弼时“骆驼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一)忠——忠于祖国,忠诚于党1.忠于祖国:年少时树立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地军阀在列强的支持下纷纷自立为王,国家战火纷飞,人民穷困潦倒。
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1914年,年仅10岁的任弼时在作文《自立》中写道:“世界之人皆以自立为要,吾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
吾人年幼之时不由尤宜自振乎?”终其一生,任弼时都在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振兴中华、热爱祖国的赤心始终未变。
2.忠诚于党:两次被捕,坚贞不屈。
在任弼时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共被捕两次,连续两次被捕,是对任弼时身心的巨大考验。
虽然敌人的酷刑,摧残了任弼时等革命者的体肤,但丝毫没有动摇革命者的意志!无论怎样被严刑拷打,任弼时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严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
(二)实——踏实做事,任劳任怨任弼时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正是任弼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面对党交给自己的重任时,永远都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任何的名位。
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弼时全票当选为中央委员,当时,全票当选中央委员的仅有四位,这足以反映任弼时的这种踏实做事、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党内党外的普遍尊敬。
(三)公——舍己为公,不徇私情任弼时曾在安徽和上海分别坐过两次牢,受过严重的酷刑,特别是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遭受的电刑,对他的身体摧残更大,出狱后数月,背上两个拳头大的窟窿还在发炎流着黄水。
后来,他枪林弹雨,南征北战,慢慢积劳成疾。
虽然身体不好,但任弼时一直坚持带病工作,超负荷地为创建新中国默默地奉献。
紧张忙碌的工作使得任弼时的高血压、糖尿病越发严重,但任弼时依然坚守工作岗位,1949年4月1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4月12日,任弼时抱病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政治报告,可任弼时的身体情况已不允许他作长篇的政治报告。
他讲罢头一部分后,开始感到头晕、心悸和气喘。
在中间休息时,与会同志劝说任弼时由其他同志代读讲稿,任弼时不得已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仍坚持端坐主席台,直至会议结束。
1949年10月29日,经苏联医生诊断,任弼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脑血管显著硬化症、心脏初期机能障碍、肾脏初期硬化、肝脏肥大,并有轻度糖尿病,且病情在严重发展。
在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同志的亲自过问下,任弼时被安排赴莫斯科治疗。
1950年,任弼时病情稍有好转,就向中共中央请求回国,并要求恢复部分工作。
对于医生和战友劝他不参加或少参加会议,不要熬夜的劝告,任弼时都以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为理由拒绝。
在去世的前几天,任弼时一直坚持带病工作。
1950年10月24日,他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同工作人员交谈即将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有关问题。
之后,伏案查看朝鲜战场形势图,思虑朝鲜战局,直至深夜。
由于过度劳累,10月25日上午任弼时突发脑溢血,右半身瘫痪,后病情恶化,10月27日逝世。
这就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共产主义者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舍己为公的精神!任弼时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同时严格约束家人,不允许他们以权谋私。
1949年,任弼时的小妹培辰夫妇专程赶到北京,看望哥嫂,任培辰要求哥哥任弼时帮忙,给湖南省委写几句话,争取为其丈夫找份工作,但任弼时以这是私事为由断然拒绝。
任弼时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公私分明,舍己为公,在工作生活中,从不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己、为家人谋私利。
(四)正——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任弼时一直是党内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领导人之一。
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开始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1941年9月1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简称“九月会议”)上,任弼时直面王明的挑战,以见证人的身份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对王明的批评和对毛泽东的支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在延安整风时期,由于对敌情的估计过分严重,再加上一些领导人的出现的“左”倾错误思想,审查干部的过程中出现了“逼、供、信”现象,即“审讯人对特务分子及可疑分子采用肉刑,及其它威逼办法;然后被审人随意乱供,诬陷好人;然后审讯人及负责人不加思索地相信这种绝不可靠的供词,乱捉乱打乱杀。
”任弼时及时发现了审干运动中出现的“左”倾扩大化错误,并且勇于将审干运动中出现的错误倾向多次向党中央和毛主席进言,这对于后来甄别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据师哲描述,在那个时期,康生只怕两个人,一个是任弼时,一个是毛泽东。
同是政治局委员,康生为什么怕任弼时呢?师哲回答:“对这个问题,后来我曾问过他,康生这样解释:‘我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弼时是我的老师’。
现在想来,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任弼时一身正气,康生不敢触犯,更不敢得罪。
”(五)智——临危不惧,机智灵活任弼时两次被捕,最后均能化险为夷,除了外界积极组织营救、任弼时坚贞不屈之外,其遇险时临危不惧、机智灵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安徽被捕时,任弼时镇定自若,沉着应对,通过刑讯,任弼时准确判断出敌人没有掌握任何其它证据,因此任弼时咬定自己的纸庄学徒身份,没有暴露身份。
在被押往安庆的途中,任弼时巧遇同乡,趁法警不备,任弼时托老乡捎信给自己的堂叔任理卿,这为营救成功增加了砝码。
在上海被捕时,任弼时与上海总工会的青工部长周朴农关押在一起。
当时任弼时与周朴农都没有暴露身份,据周朴农回忆,两人在狱中初次见面时,“弼时同志冷静、沉着地环顾四周,然后跨过躺着的人,朝我走来。
我刚要站起来打招呼,弼时同志即按住我的肩膀,并在我旁边的地上坐下。
”任弼时按住周朴农的肩膀,示意其不要说话。
任弼时认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他们不应该相认,让敌人对他们的关系及身份有所怀疑。
作为革命家的任弼时,一生中多次身临险境,但最后都能履险如夷。
革命事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蛮想蛮干,关键时刻必须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才能顺利脱险。
三、任弼时“骆驼精神”的现实启示(一)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弼时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年少时就自愿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历经考验,矢志不渝。
同时,残酷的阶级斗争及战争,将党内的一些投机分子和信仰不坚定者自动清除出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支信仰坚定、奉公为民的党员和干部队伍。
然而,建国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的执政党,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步稳定,一些人将入党看作是“升官发财”的捷径,我们的党员或党员干部的队伍里或多或少都充斥着这样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投机份子。
同时,改革开放的窗口让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展现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于是,禁不住诱惑的人没有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诸脑后。
在这样的错误思想的驱动下,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代替了理想追求。
党的一些新一代的党员干部与他们的父辈或祖辈相比,往往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广阔的眼界,然而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却未必有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那样坚定。
因此,要培养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必须要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为党内一直负责组织工作的领导人,任弼时深知党员的来源和成分,他非常重视党内的思想建设。
坚持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并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其它各项建设事业。
延安整风时期,任弼时经常专心致志地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并联系实际思索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也为了推动大家的学习,他在马列学院举办了一个哲学研讨会,研讨会每周举行一次,任弼时每次必到。
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坚定信仰,因为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是广大党员心中的旗帜和标杆。
率先垂范,是一种无言的要求、无声的号召,能够对普通党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把示范带头作用体现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任弼时是一个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勇于同党内错误路线作斗争的人,但是任弼时的坚持原则是以保证党内团结统一为前提的。
任弼时在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草案时,征求了多方意见,这其中就包括了王明。
任弼时曾多次与毛泽东一起,找王明谈话,了解王明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943年11月,在参加中央高级学习组讨论两条路线期间,受毛泽东的委托,任弼时看望王明及其妻子孟庆树,做思想工作。
任弼时对王明说:要了解毛主席和党中央对犯错误同志的方针,完全是治病救人,是为了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