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字名作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字名作鉴赏
一、虢季子白盘
(一)作品简介
1.形制
虢(guó)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略呈放射形,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

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

虢季子白盘
2.何为“虢季子白盘”
“虢”:周代“封邦建国”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

其中,西虢在宝鸡一带,虢王季之穆,改姬为季,另有南虢、东虢、北虢。

“季子”:兄弟排行顺序伯、仲、叔、昆、季中“季”居末,季子即少子,如《战国策》中苏秦之嫂即说苏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另一种解释“季”为字,“子白”为名。

“盘”:商周时盛水的器皿,以匜(yí)舀水,以盘装水。

虢季子白盘,即虢国的少子制作或拥有的宝盘。

3.铭文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

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

王各周庙宣榭,爰飨。

王曰:“白父,孔显又光。

”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戉,用政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二)赏析
虢季子白盘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不仅因其历史价值,更因为她的艺术价值,其铭文确是
书法艺术中的一棵耀眼明珠。

虢季子白盘铭文是先秦书法代表作。

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

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

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

虢季子白盘铭文书法清丽,韵味风神流荡。

细观文字,线条极富变化。

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渗蚀,使笔画产生了类似刻画的情趣,益发增加了高古苍老之感。

该盘的结字亦有奇趣,如“寶盤”“廟”“洛”“獻”“賜”等字,或欹侧,或谲诡,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铭文字型较大,在现有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是少见的大字。

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平正,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

该铭文的另一主要特点体现在分行布白上,字距行距空阔,显得特别从容不迫,优游闲适。

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虢季子白盘
二、中山王鼎
(一)作品简介
1.形制
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为铁足刻铭铜鼎。

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中山王鼎
2.铭文
中山王鼎周身刻铭77行,计469字,是中山王十四年铸,是用以赏赐中山相賙的礼器。

中山王鼎铭文字数之多,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更属罕见。

铜鼎铭文的风格,按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于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

昔者燕君子哙,睿恰夫吾长,为人宗干。

于天下之勿纠,犹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

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

智唯傅。

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

社稷之赁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道寡人。

今方壮智天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

考宅唯呜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业在只寡人闻之,事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

非赁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呜呼?攸哉?天其有于哉?厥邦是以寡人赁之邦而去之游无遽惕之虑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

今吾老喜,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

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

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

唯有死罪,及三世,不以明其德。

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听命。

寡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

恐损社稷之光,是以寡许之谋虑。

从克有工智也。

诒死罪之有,智为人臣之义也,呜呼!念之哉!后人其庸之毋忘尔邦。

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尔。

毋大而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信仇人在旁。

呜呼念之哉。

子子孙孙永保定之。

毋替厥邦。

(二)作品赏析
中山王鼎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

笔划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

字型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显得亭亭玉立,极富装饰趣味。

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

圆转流畅,灵动自然。

字形的大小处理上,做到高度统一,宽度上一致。

这样的处理使整篇作品在大小、长短、高度的完全统一,风格趋于一致。

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中山王鼎
与其他金文相比,中山王鼎笔画精劲瘦挺,起笔和收笔均为露锋。

就笔画的宽度而言,是其他铭文的十分之一,甚至于十几分之一。

因为它是凿刻上去,而其他铭文是浇铸而成。

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

线条刻划生动,多姿多彩。

用刀的轻重起伏,得心应手。

行刀节奏的快慢徐疾,灵活多变。

单刀、双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

刀法曲直变化,方圆皆备。

转折处衔接准确,变化丰富。

契刻用单刀利刃,尖入尖出,更显爽利劲健。

线条组合上追求粗细、轻重、虚实变化。

横、竖等主笔粗、重、实,其它副笔细、轻、虚,这就使通篇文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

由于铭文不是刻在完全光洁的平面,而是刻在略呈弧度的表明,所以,纵使横竖画距离相当,拓片上也有一定的弧度。

正因为这样,章法采取横竖成行的等距排列,这样的等距排列并不死板,而是规矩之中富有变化,章法浑然一体。

三、石鼓文
(一)作品简介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文字”。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
(二)作品赏析
石鼓文书法艺术风格雄浑古朴,规严肃整。

其字形结构仍有金文之遗貌。

体势雍容典雅,敦厚朴实,用笔线条浑圆饱满,心平气和,笔致圆润,无明显粗细变化。

其现质婉转流畅,法体端庄朴茂。

方正谨严。

从其用笔、结体中可窥见《颂鼎》、《毛公鼎》、《大盂鼎》之遗韵。

石鼓文布局匀整,又趋同小篆,并与西周《散氏盘》恣肆率真、不拘一格之书风形成强烈对比。

金文受铜器制约,其文字相对较小,难以发挥笔性,故金文率真自然,而石鼓文其字四五厘米,书写较易把控,形成其朴拙古厚之独特风格。

《石鼓文》宋拓本
石鼓文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道朴而有逸气。

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
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掏谨。

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

在五体书中,篆书尤难。

而在篆书中唯石鼓文最难。

石鼓文用笔以中锋圆笔为基调,已开玉箸篆的先河,而辅以方、侧、悬针,丰富多彩。

由于其属于大篆体系,但又趋同小篆,因此它的结体是因其字形较方,笔画且短,很难突破其约定俗成的规律。

其字有取纵势而为长形,有取横势而为方或扁的。

石鼓文造型活泼,参差错落,继承了金文的道丽,因而其结字宽博而不松散、舒展而不狂逸,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自然浑成,天机一片,其章法上更是疏朗整齐,结体匀净茂密。

用笔遒劲凝重,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就得益于石鼓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余绪,下启秦篆的辉煌,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上的重要里程碑。

篆书经过了漫长的式微期后,在清代中叶,石鼓文如异军突起,如春风化雨般,灌溉着中国书法园地,以致篆书名家辈出,其艺术魅力迄今不衰。

四、峄山刻石
(一)作品简介
1.简介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又称为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于两面刻文,共计15行,满行15字。

峄山刻石是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其小篆是书
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原碑立于峄山书门,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

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

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在原碑不复的情况下,峄山刻石的版本繁多,且形制不一。

有“长安本”“绍兴本”“应天府本”“邹县本”“青社本”。

2.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

兵不复起,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译文为四言韵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二)作品赏析
1.结体
峄山刻石字体整肃匀美,图案化程度高。

通篇字形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之说,“二李”即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

2.章法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3.峄山刻石线条圆润流畅。

结构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峄山刻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