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鉴赏
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十首】
![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十首】](https://img.taocdn.com/s3/m/14ab691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9.png)
【导语】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琅琅上⼝的诗句让⼈⽿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娓娓动听。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结成霜。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那⼀⽅。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太长。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在那⽔中央。
河边芦苇密⼜繁,清晨露⽔未曾⼲。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岸那⼀边。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未全收。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边那⼀头。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洲。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认定为情⼈、恋⼈,那么,这⾸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这⾸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公的追求和失落,⽽是他所创造的“在⽔⼀⽅”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种格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的结构是:追寻者——河⽔——伊⼈。
由于诗中的“伊⼈”没有具体所指,⽽河⽔的意义⼜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切因受阻⽽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发⽣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种象征,把“在⽔⼀⽅”看作是表达社会⼈⽣中⼀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个艺术范型。
这⾥的“伊⼈”,可以是贤才、友⼈、情⼈,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的“河⽔”,可以是⾼⼭、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先秦诗歌鉴赏
![先秦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65c2a24aaea998fcc220e83.png)
先秦诗歌鉴赏周南关雎作品解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诗歌鉴赏----五子之歌
![诗歌鉴赏----五子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1a2fd79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c.png)
五子之歌先秦•太康弟其一: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其四:明明我祖,万邦之君。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鸣呼曷归?予怀之悲。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名片】五子是大禹的五个孙子,没有名字。
大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建立夏朝,开始了父子相传的帝制时代。
后来,启的儿子太康继承帝位后,荒淫无道,治国无能,连国都都被后羿侵占。
太康的五个弟弟迫述大禹的祖训,写了这组《五子之歌》。
【释疑】近:亲近。
下:看轻。
民惟邦本:百姓是国家的根基。
本固邦宁:根基坚固,国家才安宁。
予视:我看。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一个人多次失误,民怨难道还要明白说出来吗?不见是图:应当在民怨还未形成之时及早发现。
临:治理。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谨慎啊就像用朽坏的绳子来驾驭六匹马。
不敬:不敬畏。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内恋女色,外耽游猎。
峻宇雕墙:住高大的房子,建雕花的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这些事只要沾上一个,就没有国君不亡国。
陶唐:尧帝。
今失厥道:现在废弃他的治国方针。
乱其纪纲:乱改他的治国章程。
乃底灭亡:就是自己导致灭亡!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章有法度,传给我们这些子孙。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征赋公平,计量公正。
王家府库就会富有。
荒坠厥绪:荒废祖宗的传统。
鸣呼曷归?予怀之悲:哪里是归宿?我的心情太伤悲!万姓仇子,予将畴依:老百姓们都仇恨我们,我们能够依靠谁?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郁闷啊我的心,惭愧啊我的脸。
【读解】这是夏帝太康的五位弟弟唱的,诗中总结了太康治国的失误和教训。
其中的民本思想和法纪观念,都颇有现代意义。
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10首】
![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10首】](https://img.taocdn.com/s3/m/f9bcffc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d.png)
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10首】1.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桃夭佚名〔先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雅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他会不会娶我?”你这样温柔地等待,夏蝉唱完了,秋雁飞过了,终于在某个雪后的黄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边与父兄们说着要紧的话,每一言你都隔窗听见了,心儿如一活蹦乱跳的小鹿,你有些担心,它会脱腔而走。
一桩美满的婚姻终于在那个雪夜瓜落蒂熟。
又是桃花灼灼而开,明艳的少女就要出嫁。
祝福吧,她带着着美好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
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今看去仍旧图画一般,不曾丝毫褪色,不曾减弱当初馥郁的芳馨。
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种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犹听到那古乐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对遥远春天最真切的爱慕。
先秦诗歌解析
![先秦诗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16b4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f.png)
先秦诗歌解析
先秦诗歌是指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这些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具有丰富的内容、完备的韵律、精巧的构思,为中国诗歌开了一个水平极高的头。
先秦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极富诗意。
其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手法。
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一十一首。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兼用杂言,隔句用韵,但不拘泥,富于变化。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手法。
《楚辞》则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新声变曲和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方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的《离骚》,它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总之,先秦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精巧的构思、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手法都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诗经·出车》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出车》原文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cfca4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3.png)
《先秦诗经·出车》原文|翻译|鉴赏《出车》此诗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车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出车》原文先秦:佚名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出车》译文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前军列队静侯在都城郊外。
从周王的宫殿里传出命令,听从国家召唤我到这里来。
召唤我的仆从马弁到身边,告诉他们一同上车到前线。
国家多事之秋安全成大患,我们务必紧急赴难勇向前。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后军列队静候在都城门边。
遍布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漂亮羽毛插在大旗的顶端。
那些绘有龟蛇鹰隼的大旗,无不在浩浩风中猎猎招展。
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
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
众多战车一齐出动响嘭嘭,旗帜漫空飞舞斑斓又鲜明。
周天子给我们颁下严号令,火速赶往那朔方修筑防城。
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率军出战把玁狁一鼓荡平。
想当初我离家远行的时候,正是黍麦五谷秀穗花繁盛。
如今我终于踏上漫漫归途,大雪纷飞伴我一路走泥泞。
国家安全危机多灾又多难,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和安宁。
难道我们不苦苦思念家乡?只是我们敬畏天子的诏命。
无名虫在草丛里嘶嘶鸣唱,蚱蜢轻灵地跳跃在草尖上。
妻子已经好久没见我的面,一副忧心忡忡的可怜模样。
可以想像得到她见我归来,那渴盼躁动的心必将安放。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48b59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0.png)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桃夭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桃夭》原文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桃夭》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先秦诗经·将仲子原文翻译及鉴赏
![先秦诗经·将仲子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62233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f.png)
先秦诗经·将仲子原文翻译及鉴赏《缁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郑风》的第一篇。
全诗直叙其事,属赋体,反复叠咏,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将仲子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将仲子》原文先秦:佚名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
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
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
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
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
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注释⑴将(qiāng):愿,请。
一说发语词。
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⑵逾:翻越。
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
越过里墙。
⑶杞(qǐ):木名,即杞柳。
又名“榉”。
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
树:种植。
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⑷爱:吝惜。
⑸怀:思念。
先秦的诗句鉴赏
![先秦的诗句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ede4c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f.png)
【导语】秦朝统⼀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魂兮归来哀江南】 出处 战国•宋⽟《楚辞•招魂》 原⽂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 悬⽕延起兮,⽞颜烝。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 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
与王趋梦兮,课后先。
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兮,上有枫。
⽬极千⾥兮,伤春⼼。
魂兮归来,哀江南! 注释 魂:魂魄。
赏析 作者宋⽟所招的是⾃投汨罗江⽽死的屈原的魂。
这句诗意思是说:江南地⽅卑湿,不可久居。
先⽣的魂魄赶快回到郢都(时为楚国的国都在长江之北,据说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来吧!江南在古代还没有开发的时候,被认为是瘴疠之地,居住在那⾥是不幸的。
宋⽟正是从这个意思出发的。
但到了南北朝时代,庾信写“哀江南赋”时,江南已经是民康物⾩的地区,六朝先后建都⾦陵。
庾信原是梁朝的官吏,后出使西魏,被羁留在北⽅做官,他经常思念家乡,写了⼀篇很有名的赋,以“哀江南”为题,内有“⽇暮途远,⼈间何!将军⼀去,⼤树飘零”;壮⼠不还,寒风萧瑟等词句,脍炙⼈⼝。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出处 先秦•《诗经•秦风•蒹葭》 原⽂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凄凄,⽩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右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
伊⼈:那个⼈,指⼼中怀念的⼈。
在⽔⼀⽅:喻所在之远。
赏析 这⼏句诗的意思是:芦苇长得青翠茂盛,⽩⾊的露珠已变成霜,我思念的⼈⼉啊,就在⼤⽔的那⼀边。
《大雅·绵》原文译文鉴赏
![《大雅·绵》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aa2c2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d.png)
《大雅·绵》原文|译文|鉴赏《大雅·绵》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九章,每章六句。
这是叙述太王由豳地迁往岐山之下的诗,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雅·绵》原文先秦:佚名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译文及注释译文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
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
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
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
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
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
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
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
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
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
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
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
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
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
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
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2023年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整理
![2023年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fb1b2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9.png)
2023年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整理载驰(先秦·诗经)全文解释翻译及原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观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熟悉,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依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艺术观点和艺术爱好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载驰(先秦·诗经)全文解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原文[先秦]诗经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而不臧,我思不閟[1]。
陟彼阿丘,言采其芒。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2]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解释:【1】载(zài):语助词。
驰、【2】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3】唁(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
毛传:“吊失国曰唁。
”【4】卫侯:指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5】悠悠:远貌。
【6】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7】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挡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8】嘉:认为好,赞许。
【9】视:表示比较。
【10】臧:好,善。
【11】思:忧思。
【12】远:摆脱。
【13】济:止。
【14】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15】陟(zhì):登。
【16】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17】言:语助词。
蝱(méng):贝母草。
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8】怀:怀恋。
【19】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20】许人:许国的人们。
【21】尤:责备。
【22】众:“众人”或“终”。
穉(zhì):同“稚”,稚嫩。
【23】芃(péng)芃:草茂密貌。
【24】控:往告,赴告。
【25】因:亲也,依靠。
采薇诗歌鉴赏
![采薇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9c8d4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8.png)
《采薇》是先秦诗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的深入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蕴丰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
品。
《采薇》是一首写军人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军人回乡的视角,展现了边关战争的艰苦和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寒冬、阴雨、雪花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凸显了军人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诗人通过对边关将士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忠诚勇敢的精神风貌。
诗歌中的语言简练而生动,韵律和谐而优美,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军旅生活的生动描绘和对家乡的深情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
总之,《采薇》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的诗歌,它不仅仅是对军旅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生命和和平的探索和思考。
这首诗将会永远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先秦诗歌的审美特点
![先秦诗歌的审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4c09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7.png)
先秦诗歌的审美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熠熠生辉。
这些古老的诗篇跨越时空,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内容、形式、语言等多个方面探讨先秦诗歌的审美特点,带领读者领略这一艺术瑰宝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先秦诗歌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生产、战争徭役、婚恋风俗、哲理思考等。
这些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先秦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句式,又有长短相间、整齐押韵的篇章。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灵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楚辞》中的《离骚》,运用长篇巨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忧愤,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语言质朴,富有表现力先秦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能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这些诗句或清新脱俗,或慷慨激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例如,《诗经》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寥寥数语,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先秦诗歌还注重意象的运用,通过具体的形象传达抽象的感情,使诗歌更具诗意和美感。
同时,这些诗歌强调音乐性,许多作品都是可以歌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其审美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先秦诗歌还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它们或清新脱俗,或深情款款,或慷慨激昂,或哀怨缠绵,无不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依赖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艺术修养,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此外,先秦诗歌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其深刻的哲理思考上。
这些作品往往寓言深长,寓意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鸟鸣水波的意象,揭示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关于秦朝的古诗
![关于秦朝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0f7ac0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a.png)
关于秦朝的古诗
秦朝时期的诗歌主要体现在民谣和乐府诗中,以下是几首与秦朝有关的古诗及其赏析:
1.《三秦民谣》:这是一首秦朝时期的民谣,内容表现了对武功太白
山的赞美,其中“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描绘了太白山高耸入云的景
象。
由于作者是无名氏,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和创作意图不甚明了,但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秦风·无衣》:《诗经》中的这首诗歌是一首战歌,体现了秦国军
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士气和乐观精神。
全诗通过对战备状态的描述,展现了秦人的英勇和决心,风格矫健爽朗。
3.《古风·秦王扫六合》: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表达了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权势如虎
的赞叹。
李白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英雄情怀。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秦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后世对于秦朝的回顾和评价。
在赏析这些作品时,可以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感受。
先秦文学诗歌赏析
![先秦文学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6f6d0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c.png)
先秦文学诗歌赏析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先秦文学诗歌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先秦文学诗歌赏析11关雎佚名〔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2蒹葭佚名〔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先秦诗经·汉广》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汉广》原文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82481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2.png)
《先秦诗经·汉广》原文|翻译|鉴赏《汉广》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是先秦时代的民歌。
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先秦诗经·汉广》的原文译文及诗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汉广》原文先秦:佚名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译文注释译文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①休思:休思。
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
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
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
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
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⑦秣(mò):喂马。
《汉广》鉴赏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
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
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式微》译文《式微》鉴赏及赏析
![《式微》译文《式微》鉴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43ed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b.png)
《式微》译文《式微》鉴赏及赏析《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式微》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式微》先秦: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注释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
微君:如果不是你们。
故:原因,缘故。
中露:露中,在露水中。
倒文以协韵。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式微》鉴赏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诗经诗歌·灵台》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诗歌·灵台》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68cfc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8.png)
《诗经诗歌·灵台》原文|译文|赏析《灵台》为先秦时代的诗歌。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记述周文王游乐生活的诗。
首章说文王修建灵台,由于百姓拥护,很快就建成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台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灵台》原文先秦:佚名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鼍鼓逢逢。
矇瞍奏公。
《灵台》译文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
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
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
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
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灵台》鉴赏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
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
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
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
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
(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
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
诗经《思齐》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思齐》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4f6f44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8.png)
诗经《思齐》原文|译文|鉴赏《思齐》是《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为中国先秦时代的诗歌。
诗赞颂周家贤母,说明文王之所以能得天下,更赞颂文王的功业,并能听善言,选人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思齐》原文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译文及注释译文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
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
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
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
暗处亦有神监临,修身不倦保安宁。
如今西戎不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
未闻之事亦合度,虽无谏者亦兼听。
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
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
注释(1)思:发语词,无义。
齐(zhāi):通“斋”,端庄貌。
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2)媚:美好。
周姜:即太姜。
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文王之祖母。
(3)京室:王室。
(4)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妻。
嗣:继承,继续。
徽音:美誉。
(5)百斯男:众多男儿。
百,虚指,泛言其多。
斯,语助词,无义。
(6)惠:孝敬。
宗公:宗庙里的先公,即祖先。
(7)神:此处指祖先之神。
罔:无。
时:所。
(8)恫(tōnɡ):哀痛。
(9)刑:同“型”,典型,典范。
寡妻:嫡妻。
(10)御:治理。
(11)雝(yōnɡ)雝:和洽貌。
宫:家。
(12)肃肃:恭敬貌。
庙:宗庙。
(13)不显:不明,幽隐之处。
临:临视。
(14)无射(yì):即“无斁”,不厌倦。
“射”为古“斁”字。
保:保持。
(15)肆:所以。
戎疾:西戎之患。
殄:残害,灭绝。
(16)烈假:指害人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诗歌鉴赏周南关雎作品解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写作手法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周南汉广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恋情诗。
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关于此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
”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后颇有从者,这给此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
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
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
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
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
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
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
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
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
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
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
《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
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
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召南江有汜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弃妇诗。
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
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
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
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
“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
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
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
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
“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