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2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致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画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8.(5分)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捷、气概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猛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如此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9.(6分)(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概专门、呼之欲出的描画(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精湛技法的颂扬之情。
(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画,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无能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如何样的景色?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8.(2分)用“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古诗鉴赏之二
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 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 移居共二首,是陶渊明四十六岁时迁居南村新居后不 久写的。诗人搬到新居后,对新居生活非常满意,两 首诗都是写他迁居后同邻人友好交往的愉快情形。陶 渊明隐居后的生活原本非常快乐,至于为什么要迁居, 就得追溯到二年前,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使诗人座 落在柴桑县柴桑里的老家,八、九间草屋一下子烧光, 他受此严重打击,并不自怨自艾,仍努力耕作,打算 重建家园,但搬家谈何容易,当时一家人只好暂时住 在门前水塘的船上,住了多久,我们并不知道,只知 道在二年后,陶渊明由柴桑山迁居到附近的南村,这 也是诗人终其一生的地方。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 邻里过往的快乐。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 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 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 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 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 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 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 和担心。
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 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 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 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 境。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 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解析 :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 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 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 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 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 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 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 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2)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成都市武侯高中关志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一、共同欣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亲。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而又极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旅居在外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着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书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
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的佳句。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
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超越时代的。
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珍藏级课件展映】诗歌鉴赏·第二节·题材2:干谒诗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上李邕 作者:李白 (唐)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5.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来展现他的 干谒之意的。
5.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 步来展现他的干谒之意的。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高考真题枚举
高考真题枚举
再来说说某一联或某一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这与该联或该句所使用的 结构技法密切相关,1、如果是首联,其作用可能是:⑴开篇点题,揭 示主旨;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如果是中间句,其作用可能是:⑶承上启下,过渡自然;⑷铺垫伏 笔,突出强调;⑸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⑹舒缓节奏,委婉从容(写景 句)。 3、如果是结尾句,其作用可能是:⑺卒章显志,直抒胸臆;⑻以景结 情,意犹未尽(写景句)。 就全诗而言,结构上的作用还包括:⑼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⑽抑扬结 合,行文跌宕;⑾前后对比,突出强调;……
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 理解知识分子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 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节奏。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高考真题枚举
诗歌某一联或某一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其实在高考 中已有多次呈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_高中语文寒假作业第14天任务十二诗歌鉴赏二含解析
语文寒假作业第14天任务(十二)古代诗歌无模式鉴赏试题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登雨花台魏禧①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D.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
通过写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6分)答:2.(2020·清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惠洪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注】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
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不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颇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诗歌鉴赏2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山暝听猿愁(2),沧江急夜流(3)。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4),维扬忆旧游(5)。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6)。
[1](1)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旧游:指故交。
(2)暝:指黄昏。
(3)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4)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 (5)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 (6)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2]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
诗歌形象鉴赏(2)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这个事物便是物象。
最典型的当数咏物抒情诗。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鉴赏时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无人相助,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讽喻了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在诗歌中,诗人们还常常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些特定物象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知晓了这些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如松、竹、梅、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杜鹃鸟、梧桐象征凄凉哀伤,折柳表示惜别,鸿雁寄予游子思乡怀远之情和羁旅之愁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种客观之物景(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象便是意象。
诗歌鉴赏(精选10篇)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鉴赏篇1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
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
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
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
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
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
”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
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
”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
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
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
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
诗歌鉴赏2(意象意境)
外貌
描写 少 女 行动 描写
危冠(高帽子) 南方 广袖(宽袖子) 贵族 楚宫装(窄腰裙)女装 独步 逐 自敲 清歌 孤寂 清纯 清 高 典 雅
意境
清雅 幽静
形象
闲庭 环 境 夜凉 砌竹 月如霜
凉爽的闲庭 寂静的夜空 如霜的秋月 清幽 寂静
答案示例: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得分点)暗蓝 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 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
①“老夫聊以少年狂”中的“狂” 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 ①“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 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 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 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 这句写出了这样的一个形象:我定将使尽 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 望,射向西夏军队。 • 勾勒出来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 形象。 • 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 的心志。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 现的意境的理解。(延伸研究练习题)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
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景象特点 (总括)
描摹诗歌图景 (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 生机盎然的春景图。②诗歌前两句,诗人选 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 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 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咏美好之景,全 成了春恨之铺垫。③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 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全 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2、诗歌分类鉴赏2
• • •
• • • •
• (2)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③分析某两句诗情与景的关系。 • (3)例句分析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步骤一)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 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 莲,(步骤二)全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氛 围。(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日山水的喜爱之情。
• 黄教师说: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 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
• 4、鉴赏诗歌的意境
• (1)常见的诗歌意境有: • ①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 抒情奔腾震荡; • ②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 抒情慷慨悲凉; • ③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 结; • ④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 尘避世; • ⑤凄婉幽伤,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哀伤凄冷,如 泣如诉; • ⑥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 素雅。
• (4)例题分析 • 诉衷情 • 陆游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2
《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历史角度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美学角度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景物描绘角度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高中诗歌鉴赏2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高中诗歌鉴赏2篇)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7分)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 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7分)答:。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语言(炼字)
1、规范答题!有分点、有步骤! 2、语言要规范要符合诗的意境,也不能 生造出一些词。 3、写景句要写出“描写了……的景色,写 出了……的特点,营造了……的意境”等, 不能跳过景物特点直接写情感。 4、要把握准诗人情感!知人论世!看注 释!
•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 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 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 1、闲,意为悠闲、自在;
•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 形成强烈对比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炼动词
动词艺术效果: 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赋予画面动态感, 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
②前两句写少注妇意不知:发联愁系,经全过诗梳妆打扮之
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不经意 间抬头,看到了杨柳,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 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 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诗歌鉴赏-2: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鉴赏-2: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考点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创造的意境。
高考对语言鉴赏的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体会其语言艺术的美,且能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技巧、谋篇布局上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迷津导航】(一) 鉴赏诗歌语言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理解关键词语。
首先,要抓住诗中的动词。
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往往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
其次,要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中“直”和“圆”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第三,要注意诗歌中名词的使用。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
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句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此外,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
数词不仅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而且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如“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数字的巧用为诗歌增加了不少情趣。
而“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中副词“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
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白居易《春生》【注释】海角天涯:极言遥远。
教:使、让,读平声。
展张:展开、铺开。
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
为传:替我捎信。
【品评】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作《浔阳春》三首,这是第一首,题为《春生》。
这首诗把“春”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
开头便问:“春”从何处出“生”,接着说她一出生就到处漫游。
她还懂得搞点宣传,造点声势。
将到某处,先派“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
她一到某地,就埋头工作,为河岸覆盖绿草,为树头点缀繁花。
这分明是一首“春”的颂歌,用笔之妙,出人意外,但更其出人意外的还是结尾:作者对“春”说,你如果漫游到我的家乡,家乡人如果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在江州沦落受罪呢!言外之意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的“周游”,游到那里,就给那里带来美景,该多好!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
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诗文品读]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柳梢青·送卢梅坡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副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静雅的山间月野图。
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
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
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
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
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
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
南宋诗人姜夔的《扬州慢》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
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
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
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
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谢亭送别(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