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二(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四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前者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1996年高考的“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也是在刻画功高盖世的诸葛亮;1998年高考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
后者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诗人在诗中刻画人物自有其用意,同病相怜或英雄所见略同,因此用来自比。
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宫怨”诗中寂寞孤独的宫女与怀瑾握瑜不被赏识的诗人自己等等;或是以之与自己对比,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郎与“早生华发”的“我”;或是寄托追慕、景仰或惋惜、同情、讽刺批判之意,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仰慕),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同情赞美),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恃宠而骄的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唐玄宗的讽刺与批判)。
所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既要把握准人物,又要搞清诗人的用意,搞清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作者形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来比较一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刻画的诗人形象的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诗歌鉴赏导学案-2-炼字式
主备人:温长军审核:于春霞谭世珺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一、学习目标:掌握炼字型(分析“诗眼”型)诗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答题模式。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三、预习内容1.你认为下面两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晴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2.请替诗人分别选两个字填在空白处。
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A)春泪,无力蔷薇(B)晓枝。
A: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B: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四、课前检测:提问诗歌鉴赏一般思路。
五、导入新课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有两句是:他对“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建议将其中一个字改一下,这样更合诗意。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对,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
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如果考试出现对这些“字”的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六、知识梳理㈠“诗眼”概念过渡:“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 诗歌鉴赏 (教师用书)
【全国新课标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名师点睛】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不会太难。
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明情感。
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全国新课标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译文: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跟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考点透析: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
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灾被迫让位给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隐居在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凄凉,哀伤的象征。
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传说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二)——思乡怀远诗(教师版)
1、(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1.杜宇将自己的君位禅让给了从楚地逃亡而来、治水有功的鳖灵,自己隐居。
2.杜宇在隐居死后灵魂不灭,化作杜鹃,为何哀声啼叫说法很多,有一种说法是鳖灵继位后骄奢淫逸、贪婪无比,杜宇悔恨死而化鸟,日日悲啼。
总之该典故是人们用以表达表达哀怨、愁思、思乡之情的。
3.杜鹃每逢农历三月始悲啼,以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
听了子规的哀啼后,颔联描写了两种人有反应: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
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
“贪夫”一词在各历史文献和字典中都解释为“贪婪的人”。
(《汉书》:“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宋文莹《玉壶清话》“功名者,贪夫之钓饵”,刘基《饮泉亭记》“见贪夫,疾之如讎”,清朝查慎行《眉公旧韵》“未应泽畔少清流,却与贪夫供匕箸”)客居他乡之人和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是“倦”、一个是“低首”。
“低首”词典上有“恭順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元好问①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②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
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
(1)“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是借用李煜的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又翻出了新意,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句诗的含意。
答:(2)作者说“从前错怨天公”?作者为什么要怨“天公”?又为什么说是“错怨”?答:答案:(1)元好问借用此句,感叹昔日那些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的英雄人物,如今却都默默地长眠地下,烟消云散,无数功勋也都化作汩汩东流水。
(2)以前怨“天公”是因为作者感到怀才不遇,埋怨命运太不公平,没有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创就盖世功名。
如今作者看到那些默默长眠于北邙山下的孤魂,当年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归于黄土一抔,因而发出“错怨”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人月圆·春晚次韵张可久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在曲中有什么作用?答:(2)“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这三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答:答案:(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
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而亭、船、柳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
(2)这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同时使用反复的手法,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三句还使诗歌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作者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4 古代诗歌鉴赏Ⅱ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Word版含解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从“8题材”入手,触类旁通(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D[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构思”就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得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就是指诗中清楚得布局与条理。
也就就是行文得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1、物与情得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1、抑扬有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就是贬抑否定,“扬”就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她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就是目得,“抑”就是手段。
为否定与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她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得,“扬”就是手段。
“抑”与“扬”就是对立统一得。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得景象。
2、层层铺垫如宋朝苏辙得《江上瞧山》:“朝瞧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得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得“荒村”、“落日”时分得“霭新画”、“更新色更深”得“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得渲染,达到很好得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得内容,在前面适当得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得《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王益均【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
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以抒情和描写为主)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3、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夸张)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鉴赏之意境2
诗歌鉴赏之意境2(教师版)主备人:张旖旎校对人:孙黎明审核人:王雪茜时间:月日一、巧设迁移:(学生主持)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意境题的类型及主要形象特点2、了解有关意境题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3、关于意境题的解题和命题训练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运用不同的意象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
三、温故知新:(结合已做过的习题,回顾意境类习题的提问方式,诗歌常见意境题模式)四、合作探究(一)汇报展示:(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限时研讨,规范答案)泊歙浦[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参考答案】诗中选用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无边的秋色,凄清的秋声,化景物为情思,诗人独立船边,面对风烟,耳闻吹角。
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2分;凄清、孤寂2分。
)抒发了旅途孤单、寂寞的悲凉之情,表达了深长、凄寂的乡愁。
(二)拓展延伸,我来拟题:(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设计问题及明确答案。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醉花间(唐)冯廷巳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问题1: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析。
(5分)【参考答案】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2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
(3分)问题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教师完整版
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教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一、常见题型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句”所展现的情景。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句”展现的画面。
(不超过40字)二、答题思路1、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2、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 (忠实于原诗)3、语言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4、注意字数。
三、描绘图景要注意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求优美。
三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
四是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2点:一是描摹事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答题格式】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实战训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现的情景。
(2分)⑵“家书抵万金”传送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⑴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定稿使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2009.11高三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过程【自学质疑】【精讲点拨】★表达技巧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见《步步高》第147页★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鉴赏〃修辞【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步骤三)请概括答题步骤: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2009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案】(1)借代,反问【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教师)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教师版)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在诗歌中,诗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就成为诗歌鉴赏的常规性内容。
诗歌中有人、物、景等各类不同的形象,但涉及到鉴赏的往往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的意象,而意象一般又可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对描述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试题: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小题)所谓描述性意象,就是意象的直接运用,即直接使用由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构成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本诗上阕写的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都是诗人直接以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来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的。
(二)对比喻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上海卷)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试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16题)“雪”即如雪的白发,是以借喻的修辞手法形成的比喻性意象。
以“雪”喻白发,多含愁义,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
“雪争出”“朱早凋”不仅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也明显地表达出了不该出而出,不该凋而凋的意思,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三)对象征性意象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微语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鉴赏诗词语言,就是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词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词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词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考点突破题型一炼字型题型解读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
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围。
典例剖析[典例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炼字型鉴赏题。
②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题指导】解答炼字炼词类赏析题,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理解词语所在语句的意义。
赏析词语的妙处,首先要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句的意思,通过对语句意思的把握,最终确定词语的意思。
这首诗的颔联描述了秋景特色:出句写秋天山峦映照在夕阳下的景色,对句写落叶时分新月升起的景色。
第二步,把握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
在这个语境下,其中“常”就是“常常”的意思,即本来山色与围的环境是一致的,但在作者的眼中,寒山经常是暮色苍茫的状态。
这是主观的感受,主要强调的是时间频度。
“偏”,是“偏偏”的意思,本来新月与落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诗人认为新月总是在落叶的时候特别明亮,是有意为之,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第三步,理解词语表达的诗人情感。
诗人用“常”“偏”两个具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来描写秋天的景色,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悲秋的情感。
第四步,规答题。
步骤一: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步骤二:结合诗歌的有关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步骤三: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步骤四: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果是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法归纳分析词语意思和效果,体会炼字妙处解答炼字类题,一般要从以下三个面着手:1.体会字词用法。
赏析炼字,首先要分析词语的词性,体会所炼字的功能。
比如动词可以使形象更加准确鲜明、动态感强,形容词可以增强描写对象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副词能够强调描写对象的围和程度,数量词能够使描写对象更加精确等。
同时,要注重分析词语的活用现象和被动句式等。
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炼字,能够多角度体现描写对象的特征,比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面表现出形容词体现的对象特征,另一面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动态美等;被动句式中的炼字,能够更好地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所以炼字既能够表现主体的特征,同时也能够表现客体的特征等。
2.把握景物特征。
赏析炼字,要先理解词义,然后多角度理解词语体现出来的景物特征。
比如上述[典例1],“寒山常带斜阳色”中的“常”字,意思是“经常、常常”,强调的是寒山经常著落日之色,强调时间频度。
3.体会景物情趣。
结合诗歌容深入理解炼字的意思,体会诗人赋予描绘对象的情趣、情感和诗意等。
比如上述[典例1]中“新月偏明落叶时”一句,诗人认为新月偏偏在落叶的时候特别明亮,一个“偏”字体现了诗人对新月的责怪,诗人认为这是新月有意为之,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的情绪。
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宋]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请简要赏析一下“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要赏析“乱”字的妙处,势必要从写景的角度和抒情的角度两个面去分析。
于景而言,“乱洒”是诉诸人的视觉,“真珠雨”是诉诸人的听觉,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真珠雨”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句。
而第二层意思可能被忽略,于情而言,乱的形、乱的声正是主人公乱的心绪的外在体现。
答案“乱”字既写出了雨洒衰荷凌乱惊心的声响,又描绘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心绪之乱。
题型二诗眼型题型解读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
如《赠汪伦》:“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又恰当地流露出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
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满”和“压”就是诗眼。
[典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泉咸用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从全诗的角度,分析此诗的诗眼。
②要有简要分析。
【答题指导】第一步,把握诗歌容,寻找诗歌的诗眼。
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词句,从词性的角度看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
《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
第二步,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
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字词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
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第三步,规答题。
步骤一: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容;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闻”。
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
“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
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
“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
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平”。
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法归纳关注词性和位置,锁定诗眼,准确赏析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面着手:1.关注词语词性(1)动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比如“羌笛须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2)形容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
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3)词类活用现象。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1)题目。
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容,比如上述[典例2],“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容。
(2)词语。
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
(3)诗句。
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1.理解诗眼的具体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
比如上述[典例2],诗眼是“闻”,首先要理解“闻”的意思,以及“闻”涉及的容等。
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
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
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有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克庄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 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一个情景。
②楝(liàn):落叶乔木。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归”字是诗眼。
夹岸、楝花、高城、乌云、西塔等物象,都是归人眼中所见,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思归之情,“归”字统领全诗。
题型三赏析诗句型题型解读高考对赏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意、使用的表现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以及表达的诗人情感等。
[典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