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
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教师版)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
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
C.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寓情于景,构思细密精巧,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诗中的“犹唱”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3.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分)4.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分)(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有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B.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C.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D.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2、3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一、基础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dǎ duàn guǒ duàn qīng chu kǔ chǔ zhì jīnzhì shǎo gū lì gū dān yáng fān fān chuányǐn liào yǐn chá dāng chū qǐ chū jìng ziyǎn jìng wèi bì wèi lái mó dāo mó héyáo yuǎn yáo wàng jīn yín yín hé suàn pán【答案】打断;果断;清楚;苦楚;至今;至少;孤立;孤单;扬帆;帆船;饮料;饮茶;当初;起初;镜子;眼镜;未必;未来;磨刀;磨合;遥远;遥望;金银;银河;算盘【知识点】拼音;字形【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注意“扬帆”的“扬”不要写成同音字“杨”,“遥望”的“望”不要写成同音字“忘”,“镜子”的“镜”不要写成形近字“境”。
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打断、果断、清楚、苦楚、至今、至少、孤立、孤单、扬帆、帆船、饮料、饮茶、当初、起初、镜子、眼镜、未必、未来、磨刀、磨合、遥远、遥望、金银、银河、算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看词语写拼音楚江碧水孤帆苏轼潋滟雨亦浓抹相宜洞庭未磨盘里青螺【答案】chǔ jiāng;bì shuǐ;gū fān;sū shì;liàn yàn;yǔ yì;nóng mǒ;xiāng yí;dòng tíng;wèi mó;pán lǐ;qīng luó【知识点】拼音【解析】【分析】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3教案——诗歌鉴赏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3——诗歌鉴赏。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认识到什么是诗歌、诗歌的构成要素、诗歌的鉴赏与阅读技巧等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认识诗歌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
它独具魅力、自成体系,以言简意赅、形象鲜明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二、诗歌的构成要素
(一)格律:指诗歌中的韵律和格调。
主要有平水韵、双调韵、押韵等。
(二)形式:诗歌的构成形式有律诗、绝句、词、歌谣、民谣等。
(三)意境:指诗歌中抒发的主题和情感。
不同的诗歌呈现的意境也不尽相同,有的表达爱情,有的表现兴奋,有的表现沉重等等。
三、诗歌的鉴赏与阅读技巧
(一)语调把握:要读出诗歌表达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必须把握诗歌的语调。
读诗时要注意情感传达方式的变化,因为它有时候都会在语调上有微妙的变化。
(二)细节品味: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一首诗歌,读者还要注意细节的品味。
不同的诗歌呈现出的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三)比喻感悟:诗歌往往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因此,读者要学会珍惜这些比喻手法,从中吸取深度情感和心灵启示。
四、学习收获
通过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诗歌,诗歌的构成要素及其鉴赏与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点。
我们还学会了通过语调把握、细节品味、比喻感悟等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
【教师版】边塞诗的特点
诗歌鉴赏高考笔记——边塞诗的特点一、概念:以描写边塞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思想内容: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绽放的花朵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思考:1、试分析前三联写出将士边塞生活怎样的特点?(苍凉、苦寒、单调、清冷、艰苦)2、直抒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愿”、“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全诗主旨格调得以升华。
)3、除此以外还抒发了将士羁旅思乡之情4、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反衬和用典。
①用典,“折柳”→表达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斩楼兰”→写出了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反衬: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凉州词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时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
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1、概括情感主旨?通过边塞军中宴乐畅饮生活片断的描写,抒发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歌鉴赏内容理解题教师版
2014高考语文命题猜想——诗歌鉴赏内容理解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早春黄鹂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2)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答案:(1)意象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4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试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48分得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张诗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千红万紫”是对冬去春来的渴望和喜悦,“只待新雷第一声”充满了对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龚诗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人以“落红”自喻,化春泥而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一腔热情。
【赏析】《新雷》是清代文学家张维屏于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
明智的士大夫,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
《新雷》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
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
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
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
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
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
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导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代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音韵、独特的意象,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本专题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学会利用这些要素鉴赏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之达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国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能够从多方面观察和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①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次课上学过的内容,与古代诗歌有关的内容,并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上一节课内容。
②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将听一首名叫《七步诗》的古代诗歌,回答一些问题,了解其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
2. 学习过程① 听课:学生合上书本,听课时着重注意理解每句话,思考每个词汇和句式的意义。
老师要停顿一些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
② 看文:让学生重新阅读这首诗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鼓励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一些关键词,并思考如何描述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③ 分组探讨: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比较每个人所划的关键词。
并请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作者通过强烈的意象表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哪些情感元素?并请同学们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从多个层次进行论述,通过各自的观点去研究这部分的内容。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歌鉴赏 3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歌鉴赏 3教学设计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歌鉴赏 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抒情特点。
2. 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鉴赏教材、课件、PPT、教学录音等。
2. 学生准备:语文书、笔和纸。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和欣赏他们之前研究过的一首诗歌。
- 学生自由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2. 导入新知(1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今天要研究的诗歌,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的抒情特点。
- 引导学生读一遍诗歌,然后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展开讨论。
3. 深化理解(20分钟):- 教师用PPT或教材上的图表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韵脚、韵律和修辞。
- 引导学生尝试朗读诗歌,并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语气变化。
4. 拓展活动(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抒情特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诗歌鉴赏的知识和技巧。
- 学生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运用情况。
2. 学生交上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1.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2. PPT或教材上的图表应简洁明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歌。
3. 学生的写作作业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师诗词鉴赏课堂作业设计唐诗三首作业设计
自评
互评
师评
拓展 作业三(选做题)建议完成时长(5 分钟)
性作 业
我认为,朝廷组织军队抵抗战乱,需要组织军队,老妇去战场 上是可以维护和平的,具有一定正义性,我是支持官吏的做法 的。
我认为,朝廷的荒淫无度,不推行清明的政治才会导致战争的 发生,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老妇才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站在百姓这边……
以上是两位同学的观点,结合故事背景,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请在下方 进行说明。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观点鲜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师评
小组评 自评
能够结合恰当、真实的论据, 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述清晰,具有逻辑性
作业 总体 自评
第二课时,我对自己作业完成的情况(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作业 类型
作业二(选做题)建议完成时长:20 分钟
创作诗歌:木心说,“如果抽掉他(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 会有塌下来的样子,”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试着创作诗歌《假如,没 拓展 有杜甫》字数不限,工整的写在作文本上。
性作
业 评分标准:
项目
评分模块
具体内容
评分(1-10 分)
诗词内容
诗词结构 与技巧
作业三(选做题)建议完成时长(14 天)
课本剧剧本创作表演 寻找队友通力合作编写剧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求场景分幕,想象 合理,动作语言符合人物形象上适当戏剧夸张。编写完成后寻找合适演员进行 情景剧演出。
自行插入图片
作业
总体
第三课时,我对自己作业完成的情况(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自评
作业 第四课时
第三课时
作业一(必做题)建议完成时长(10 分钟)
1.文学常识。
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古诗词鉴赏精讲(三)
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古诗词鉴赏精讲(三)
耿寿轩
【期刊名称】《中学生语数外:高中版》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我国古典诗歌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抒情性,无论是写景的、叙事的、言理的都离不开一个“隋”字,而写景、叙事、言理、抒情,虽各有侧重,却往往又综合在一首诗中,需要鉴赏者仔细鉴别,于是这种鉴别能力便自然成为考查的重点。
下面先让我们一起读两首诗: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耿寿轩
【作者单位】天津特级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古诗词鉴赏精编(三) [J], 苗金德
2.古诗词鉴赏精编(四) [J], 苗金德
3.古诗词鉴赏精编(五) [J], 苗金德
4.通过景物理解意境——古诗词鉴赏精讲(一) [J], 耿寿轩
5.了解背景知人论事——古诗词鉴赏精讲(二) [J], 耿寿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微语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题型一修辞手法题型解读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
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技巧。
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题型二表达方式题型解读近三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高考卷中更是屡见不鲜。
描写方面,常见的有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抒情方面,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
考查形式主要有: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有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后者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
了解两种常考的表达方式:典例剖析[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指明赏析的角度,即“点面结合”;②分析“暮春之景”在点面结合中所处的位置,暗示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问题。
【答题指导】第一步,先看这首词的整体内容,也就是所谓“面”,“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总写清明寒食时鲜花凋谢的暮春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则总写人们闹苏堤的场景;第二步,再分析“点”的情况,所谓“点”,这里是指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的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而“花褪雨,絮沾泥”正是暮春景色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是写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的刻画。
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步,规范答题。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方法归纳明确表达方式种类,结合内容情感分析1.明确表达方式的种类。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古代诗歌中常常涉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对照内容辨别种类。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看其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哪个类别相符,再进行确定。
3.分析表达作用,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形象或情感。
抒情则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诗歌作者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借助其他事物(或景物)间接抒情。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这两类表达方式的作用,然后将其与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如[典例2]中,题干中已经指出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先要懂得描写的作用,然后指出“面”与“点”的情况,再对其进行分析。
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题型三表现手法题型解读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典例剖析[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①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
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
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指导】解题时,第一步,要注意审题,本题赏析的范围是全诗;然后需要弄清表现手法有哪些。
第二步,再分析全诗,对照看运用了什么手法。
通过分析可知,抓住首联中的“满耳笙歌满眼花”与尾联中的“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不难确定全诗主要采用了衬托(反衬)手法。
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规范答题。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衬托(反衬)手法。
整首诗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
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反衬出深“愁”。
方法归纳把握概念,据“境”作答1.掌握表现手法,运用鉴赏术语。
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包括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乐景抒哀情、以哀景抒乐情、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用典等。
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2.辨明题干问法,品评表达技巧。
题干一般以“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直接提问,其变体是“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也有综合其他内容(如思想情感、语言等)来考查的。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提问的侧重点,如“写景上的特点”不等于“所写景的特点”,前者是写法,后者指景色特点。
如[典例3]中,“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的提问,明确指出鉴赏的范围是全诗,鉴赏对象是“手法”。
3.扣住表达效果,据“境”准确作答。
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就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有针对性地作答;而不能在分析时脱离诗歌的具体语言环境,盲目胡乱作答,导致丢分。
4.领悟答题要领,把握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类题目答题要领: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分析(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