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部编版2021年中考七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教师版)

部编版中考七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复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时所写的。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从诗中的“过五溪”和“夜郎西”,可见王昌龄被贬的龙标之地非常荒僻偏远。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B【详解】B.“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并无欢快之意,更不能使人赏心悦目,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试卷第1页,总21页(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腊酒浑”和“足鸡豚”写出了出游到农家所见到的丰收之年的宁静与欢悦。
B.颔联“又”写出了诗人行走山间水色中迷茫之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同时巧妙寓理于景。
C.颈联写农村的风俗,诗人衣着古朴,参入其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D.尾联“无时”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尽盼再来的情态,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不舍。
【答案】C【详解】C.“诗人衣着古朴,参入其间”表述有误。
应该是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故选C。
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分类训练一、比较鉴赏点(内容理解)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②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
②瓜步:即瓜步山。
与建康隔长江相对。
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问题: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
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
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二、比较鉴赏点(形象意象)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___ 问题: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答案:手法:①正面描写:《念奴娇》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则总括性地概写周瑜气度不凡。
②侧面描写:《念奴娇》用小乔来正衬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则用曹操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用意:《念奴娇》借周瑜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则借周瑜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八上 语文 12课唐诗五首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八上课内诗歌鉴赏复习题之第12课唐诗五首(教师版)《野望》(王绩)判断题1.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欲何依”,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体现他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解析:“徙倚”即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描绘了作者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颔联写近景、静态,颈联写远景、动态。
(×)解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3.中间两联主要写景,呈现着浓浓的秋意,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是恬淡、悠闲、自然的田园景物,反映出了诗人欣喜愉悦的心情。
(×)解析: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解析: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5.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性诗作,属于五言绝句,用词华丽唯美,诗歌写景、抒情,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解析:这是五言律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2023年高考古诗鉴赏训练(教师版)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C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追求自由的情感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
高一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教师版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20180623一、形象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典题解析]本题主要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考查的实质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答题的关键在于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和人物特征的聚焦概括。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
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答案:(具体)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概括)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典题解析]注解交代了大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民不聊生,社会各种矛盾加剧,诗人个人的遭遇更为坎坷,重新应试,屡试不第。
再加上政治斗争的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了解这些“外患”加上“内忧”的写作背景,对于准确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和诗人的感情是有直接的帮助的。
参考答案:(1)(具体)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概括)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诗歌鉴赏(共50题;共562分)1.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用________和________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冰塞川;雪满山(2)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近即可)(3)这两句诗运用了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行路难!行路难!”是反复,“歧路”是比喻人生的路口。
此句表达了诗人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迷惘怅惘的心情,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从字词入手,“会有时”,其意为“会有时机”,“济”与“破”都有“冲”的意思。
根据这些理解,可从作者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精神两方面来分析概括。
【点评】本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可根据所学所记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理解作答。
2.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表示悼念而已。
C.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教师版)一、【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贺新郎・多景楼落成【1】李演笛叫东风起。
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
万点淮峰【2】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
又婉娩【3】、一番春意。
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
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4】冷叶瓜州【5】市。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
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6】。
歌哽咽,事如水。
注释:【1】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为天下名楼。
南宋淳祐年间,镇江知府重建此楼,落成后设宴庆贺。
【2】淮峰:淮水边的山峰,位于宋金边界。
【3】婉娩:天气和暖。
【4】绿芜:杂草丛生。
【5】瓜州:镇江对面的军事重镇。
【6】新亭泪:晋室南渡,士大夫每于景物佳美日游宴新亭(位于今南京),名士周顗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弄尊前”二句,写美酒盈樽,状如小扇的杨花轻落,毛色刚刚变紫的乳燕飞过。
B.“阑干独倚”与陆游的“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相似的情感。
C.“问人”句中的“玉关”代指边关,此句与“谁护”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D.全词最后两句,写南渡的士大夫们聚在新亭长歌当哭,感叹世事如水、山河相异。
13.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
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叫”字用得很响亮,巧妙引出春风到来的画面。
B.“惊”字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夕阳的绮丽动人。
C.“缪”即“缠绵”意,形象地表现出宴会上歌舞相伴的情景。
D.“洗”与“卷”相承,强烈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不满、愤懑。
14.有评论说,本词的多重反差蕴含着词人的不平之气。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D 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从景物特点如微小柔美与高远雄阔,景情关系如乐景衬托哀情,语言风格如缠绵悱恻与慷慨悲壮等角度,答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对世风不振朝廷偏安一隅的批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成绩1.《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以“风飘絮”喻,以“雨打萍”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分)②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①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1分);坎坷的身世或身世浮沉(1分)②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意思对即可。
2.《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
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1分)②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答案】①(1分)物是人非;②(3分)C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写的。
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幢幢:摇曳。
①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②“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①(2分)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②(2分)“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4.《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我们使用的许多成语都出自古代名篇,例如就出自《木兰诗》。
(1分)②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3分)泼墨如水:惜墨如金:【答案】①扑朔迷离;②泼墨如水:“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具体描写战前的紧张和忙碌;或“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具体写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和木兰的思亲之情;惜墨如金:“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
5.《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②“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②(3分)“足”(1分),“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选举了憨厚农民的热情好客。
(2分)6.《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3分)【答案】①C ;②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7.《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②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③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手法?(2分)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①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②(2分)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借景抒情。
④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8.《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的景色。
(1分)②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着怎样的生活哲理?(1分)③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一一加以赏析。
(2分)④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⑤下面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A.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C.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会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⑥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⑦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答案】①神奇秀丽;②示例: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
③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⑵“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④C(2分)⑤D;⑥钟、割;⑦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白云,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成理得满分)⑧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2分)【答案】①(2分)C;②(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
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10.《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①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②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分)【答案】①从音讯全文,时间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孤苦的思乡之情。
(意近即可)②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意近即可)11.《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这首词中“”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②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答案】①无眠、人生(2分);②D(2分)1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才能使;“风正”,才能使。
(2分)②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2分)【答案】①两岸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每空1分,共2分)②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名)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