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 赵正楠 1 (1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花卉研究
探究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
探究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种子是植物繁衍生长的基础,而种子粒径小、表面粗糙或易受损会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
针对这一问题,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最初起源于对种子包衣技术的改良和创新。
传统的种子包衣技术主要应用于大种子,如大豆、玉米等,且存在种子包衣不均匀、易脱落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需求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小粒种子上,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和生长率。
随着农业生产和医药领域对种子包衣技术需求的增加,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逐渐被推广和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使得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在种子处理和植物生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种子包衣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得以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医药领域带来了诸多益处。
1.2 研究意义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是一种在种子表面包覆一层小粒包衣材料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生长速度和抗逆性,从而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
其在农业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从而缩短种子的生长周期,增加庄稼的收获次数,提高作物产量。
这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以提高种子的抗逆性,增强植物对病虫害、逆境环境的抵抗能力。
通过包衣技术加工的种子更容易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减少病虫害对庄稼的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对环境友好,有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有助于推动农业和医药领域的发展,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种子行业的相关领域,如农业、园林、医药等领域。
一种丸粒化种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868984.8(22)申请日 2019.09.16(71)申请人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水库路113号申请人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72)发明人 梅俊豪 陈晓枫 赵军 魏亚 宋培玲 李子钦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代理人 黄志云(51)Int.Cl.A01C 1/06(2006.01)A01G 13/00(2006.01)A01N 51/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丸粒化种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丸粒化种子,所述丸粒化种子包括种子,在所述种子的外表面依次包覆丸粒化粉、杀虫剂、丸粒化粉,所述丸粒化粉中包括水杨酸。
通过添加适量的杀虫剂与适量的丸粒化粉混合对种子进行包裹,使制备得到的丸粒化种子中,药剂的添加量适中,有利于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消除虫害的影响;同时,通过添加适量重量的丸粒化粉进行包裹,使包裹得到的药剂紧实,不会脱落,能够进一步地防治各作物的虫害,并降低幼苗后期预防虫害的难度和次数。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CN 110710356 A 2020.01.21C N 110710356A1.一种丸粒化种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丸粒化种子包括种子,在所述种子的外表面依次包覆丸粒化粉、杀虫剂、丸粒化粉,所述丸粒化粉中包括水杨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丸粒化种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杀虫剂与丸粒化粉的添加重量的比值为1:(0.002~0.028):(1.5~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丸粒化种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丸粒化种子还包括粘合剂,所述粘合剂的重量与丸粒化粉的重量之比为1:(1.0~1.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丸粒化种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选自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哒螨灵、啶虫脒、虫螨腈或Bt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丸粒化粉包括生长刺激素、中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赵正楠 张西西 王 涛(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花卉研究室/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2)摘要:通过论述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历史、类型及工艺,对国内外丸粒化技术存在的差距作出总结,并对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种子;丸粒化;技术种子包衣技术是提高种子科技含量,使得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的重要途径[1]。
种子丸粒化(seed pelleting )技术作为种衣技术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种子丸粒化机械,利用各种丸粒化材料使重量较轻或表面不规则的种子具有一定强度、形状、重量,从而达到小种子大粒化、轻种子重粒化、不规则的种子规则化的效果[2],并显著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3]。
1 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史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起源于国外。
1926年美国科学家Thornton 和Ganulee 提出种子包衣问题,这标志着种子包衣技术的开始发展;随着欧洲温室育苗业的兴起,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并不断成熟,这就为种子丸粒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了丸粒化技术的研究;60年代美国、巴西、日本对烟草种子进行了丸粒化研究;80年代西北欧的甜菜种子已经基本实现丸粒化;90年代荷兰花卉种子丸粒化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英国的莴苣种子丸粒化程度也达到90%[4],日本水稻种子经过氧化钙作膜衣处理后大规模用于生产[5],这为在饱和水分土壤中种子的萌发提供了可能性,并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比之下,尽管种子包衣技术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但是我国对丸粒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对烟草种子[4]、油菜种子[6]、甜菜种子[7]、矮牵牛种子[8]、玉米种子[9]、大白菜种子[10]、披碱草种子[11]进行丸粒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功地将矮牵牛、四季海棠等种子进行丸粒化,使矮牵牛种子丸粒化后重量变为之前的8.67倍;对十字花科蔬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并使用植物源性的农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统一[10];CN1537425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化,提高了油菜种子抗旱性。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 赵正楠 1 (1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花卉研究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赵正楠1(1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花卉研究室;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历史、类型及工艺,对国内外丸粒化技术存在的差距作出总结,并对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种子丸粒化种衣技术是提高种子科技含量,使得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的重要途径[1]。
种子丸粒化(seed pelleting)技术作为种衣技术的一种[2],指的是通过种子丸粒化机械,利用各种丸粒化材料使重量较轻或表面不规则的种子具有一定强度、形状、重量,从而达到小种子大粒化、轻种子重粒化、不规则的种子规则化的效果[3],并显著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4]。
一、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历史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起源于国外。
1926年,美国科学家Thornton和Ganulee 提出种子包衣问题,这标志着种子包衣技术的开始发展;随着欧洲温室育苗业的兴起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并不断成熟,这就为种子丸粒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了丸粒化技术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巴西、日本对烟草种子进行了丸粒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的甜菜种子已经基本实现丸粒化。
20世纪90年代,荷兰花卉种子丸粒化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5-6];英国的莴苣种子丸粒化程度也达到90%[7];日本水稻种子经过氧化钙作膜衣处理后大规模用于生产[8],这为在饱和水分土壤中种子的萌发提供了可能性,并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比之下,尽管种子包衣技术最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但是我国对丸粒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对烟草种子[7]、油菜种子[9]、甜菜种子[10]、芝麻种子[11]、花椰菜种子[11]、玉米种子[12]、大白菜种子[13]进行丸粒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功地将矮牵牛、四季海棠等种子进行丸粒化,使矮牵牛种子丸粒化后重量变为之前的8.67倍[14];对十字花科蔬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并使用植物源性的农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统一[13];CN1537425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提高了油菜种子抗旱性[15]。
中药材小粒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采用种子丸粒化技术处理,有益于强化种子的适应能力,为机械化农业种植活动高效推进创造基础条件,在压缩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主体现出良好效能。
中药材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内很多省份当下已经规模化种植生产中药材,为进一步优化中药材的生产质量、产量,科学处理中药材种子是重要举措之一,而种子丸粒化加工就是可行性措施之一。
1丸粒化加工技术的介绍种子丸粒化,可以被看成是采用可溶性胶把填充料及其他一些能够促进种子发芽的附料整合至种子表面,进而使其演变成表层顺滑、规格适宜、大小匀称的圆球形,经处理后的种子粒径有一定拓展、自重也有增长。
对种子实施丸粒化加工处理的宗旨是提升播种机运作的高效性,将播种阶段种粒的浪费量降至最低水平。
当下,种子丸粒化加工手段主要有两种:1.1气流成粒法等同于在气流作用下,促使被安置在造丸筒内的种子处于悬浮状态。
伴随气体流通过程中,包衣料和黏结剂被整合至造丸筒,吸附、黏结在种粒表面,受气流作用种子持续转动,不同种粒间形成了肉眼清晰可见的撞击与摩擦,持续压实存留在表层的包衣料,最后形成包衣。
当下该种方法在国内使用较为罕见。
1.2载锅转动法把需处理的种粒安放在立式圆形载锅内,载锅不间断旋转,用高压喷枪将水均匀地喷洒在种子表层,而后均匀地倒入填充料,促使种子转动过程强烈化,待预测粒径临近预设大小时,喷洒可溶性胶,整合适量包衣料,有助于强化种粒表层的顺滑度、坚实性。
经丸粒处理后的种子安放于振动筛内,筛选适宜种粒并予以烘干处理。
这是国内当下常用的丸粒化技术类型[2]。
2中药材小粒种子丸粒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尝试使用种子丸粒化技术,其在改善农作物品质、产量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认知,这是促进技术研究深度、应用范畴逐渐拓展的直接动力。
目前,很多西方国家研发的丸粒化技术已持有很高的成熟度,初期该技术仅被用于棉花种子加工领域中,逐渐延展至甜菜、花卉、油菜、烟草以及林木等种子加工领域中,构建出丸粒化加工的大格局,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升,很多发达国家甜菜种子丸粒化加工效果理想度已上升至惊人的水平。
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二、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技术 (5)1. 种子精选与处理技术 (7)1.1 种子筛选方法 (8)1.2 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9)2. 精量播种技术 (10)2.1 播种机械与装置 (11)2.2 播种参数优化 (12)3. 精量播种监控技术 (14)3.1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15)3.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16)三、蔬菜种子精量直播装备 (17)1. 装备分类与特点 (19)1.1 播种机 (20)1.2 播种器 (21)1.3 监控设备 (22)2. 装备集成与优化 (24)2.1 整机集成技术 (25)2.2 功能模块设计 (26)2.3 性能优化与测试 (27)四、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效果评估 (28)1. 产量与品质鉴定指标 (29)2.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30)3. 生产环境适应性评价 (31)五、问题与展望 (33)1. 存在问题与挑战 (34)2. 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36)3. 应用前景与推广建议 (37)一、内容描述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技术因其能够精确控制种子用量,提高播种精度和效率,减少种子浪费,已成为蔬菜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
而与之相匹配的装备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旨在实现种子直播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蔬菜种子精量直播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种子精选、处理、包衣、播种、覆盖等。
种子的精选和处理是基础,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精细化的筛选,可以去除杂质和不合格种子,确保直播用种的纯度和活力。
处理方法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可以改善种子的生理特性,提高其发芽率和适应性。
播种装备是实现精量直播的关键,市场上的播种机械种类繁多,但大多存在播种不均匀、种子落点不准确等问题。
针对不同作物和种植环境,研发出具有精确计量、变量控制等功能的播种装备,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赵正楠1(1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花卉研究室;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历史、类型及工艺,对国内外丸粒化技术存在的差距作出总结,并对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种子丸粒化种衣技术是提高种子科技含量,使得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的重要途径[1]。
种子丸粒化(seed pelleting)技术作为种衣技术的一种[2],指的是通过种子丸粒化机械,利用各种丸粒化材料使重量较轻或表面不规则的种子具有一定强度、形状、重量,从而达到小种子大粒化、轻种子重粒化、不规则的种子规则化的效果[3],并显著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4]。
一、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历史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起源于国外。
1926年,美国科学家Thornton和Ganulee 提出种子包衣问题,这标志着种子包衣技术的开始发展;随着欧洲温室育苗业的兴起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并不断成熟,这就为种子丸粒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了丸粒化技术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巴西、日本对烟草种子进行了丸粒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的甜菜种子已经基本实现丸粒化。
20世纪90年代,荷兰花卉种子丸粒化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5-6];英国的莴苣种子丸粒化程度也达到90%[7];日本水稻种子经过氧化钙作膜衣处理后大规模用于生产[8],这为在饱和水分土壤中种子的萌发提供了可能性,并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比之下,尽管种子包衣技术最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但是我国对丸粒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对烟草种子[7]、油菜种子[9]、甜菜种子[10]、芝麻种子[11]、花椰菜种子[11]、玉米种子[12]、大白菜种子[13]进行丸粒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功地将矮牵牛、四季海棠等种子进行丸粒化,使矮牵牛种子丸粒化后重量变为之前的8.67倍[14];对十字花科蔬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并使用植物源性的农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统一[13];CN1537425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提高了油菜种子抗旱性[15]。
二、种子丸粒化类型种子丸粒化可以分为五种:重型丸化、结壳包衣、速生丸化、扁平丸化和集束丸粒化。
重型丸化指的是将种子丸化后增加的重量为原种子重量2倍以上的丸粒化技术,这项技术主要适用于质量较轻的种子,如小粒蔬菜、花卉种子[16-18] 。
结壳包衣指的是丸粒化后种子增加质量为原种子质量的0.5-2倍之间的丸粒化技术;速生丸化是一种与种子生产结合较紧密的技术,指的是种子经过引发处理之后再进行丸粒化;扁平丸粒化针对种子形状的特点和应用,将种子丸粒成扁平状,适用于树木、牧草种子,并广泛用于飞机播种前种子处理。
集束丸粒化指的是在一个丸粒化种子中有多种或者多个种子在里面,适用于组合盆栽和花坛花境的布置,美国泛美公司等有影响力的国际花卉种子公司已经将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销售的种子。
三、种子丸粒化工艺3.1种子丸粒化工艺原理种子成粒通常有旋转法和漂流成粒法。
旋转法利用种子表面特征与旋转锅体表面间的附着能力,使得种子在粉料和粘合剂的作用下形成包膜;漂流成粒法是利用风力气流使得种子成悬浮状态,最终加入物料和粘合剂成丸粒[3]。
通常种子进行丸粒化的一般步骤为清选、制丸、着色、筛选、干燥等。
3.2种子丸粒化材料种子丸粒化所用材料主要包括2类:活性物质、非活性物质[19]。
活性物质指的是有药效的部分,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激素、营养物质、微生物等,如多菌灵、呋喃丹等杀菌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
非活性物质指的是有填充作用的粉剂、粘合剂、成膜剂、以及乳化剂、分散剂等。
常用的非活性物质有铝硅酸盐矿物、海泡石类、有机物类、珍珠岩等粉剂,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衍生物、阿拉伯胶等粘合剂等等。
非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能够形成网状结构,当外界吸收水分的时候活性物质释放出来,以此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20]。
3.3种子丸粒化加工机械常用的种子丸化机有很多种,根据生产种子的多少可以分成以下两类:适合于小批量生产的机械:我国产NLE-1000丸粒化包衣机,为我国第一代油菜种子丸化机;平底旋转式包衣机和转动式斜皿包衣机可以对种子进行粗糙丸化;农业部机械研究所生产的5BY-40型机械对于部分蔬菜种子丸粒化具有较好的效果;丹麦兴百利公司(Cambria)制作有CC-Lab 5BW-0.4型丸粒化机;美国BLT系列的种子丸粒化机适合于小批量大田作物丸粒化,如玉米等;荷兰seed processing 公司生产的型号为9103的丸粒化机械可以对蔬菜种子进行丸粒化。
适于大规模种子丸粒化流水线生产的机械:如德国SUET公司的RTF型种子丸粒化-流化床干燥一体工艺系统、美国的SPE公司的RPS系列旋转型丸化机;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的5WH-150型种子丸粒化设备[4]、邯郸棉花机械厂开发的5WJ-90型机械、南京农牧厂开发的5ZY-450、5ZY-1000丸粒化生产线。
3.4丸粒化种子质量检验新制成的丸化种子含水量可以达到20%-24%[21],因此需要对丸化后的种子及时进行低温干燥;对丸粒化种子的质量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与未丸粒化前相比种子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丸粒化完成情况。
丸粒化后种子的质量和抗逆性,是与未丸粒化种子进行比较的主要方面;关于种子丸粒化完成情况,单籽率、有籽率、伤籽率、单粒抗压度、列解度、整齐度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国外对于蔬菜、花卉种子丸粒化有相应标准,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种子薄膜包衣的质量标准[22],对于丸粒化种子仍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四、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前景展望种子丸粒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种子采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种子抗逆性。
如白三叶种子丸粒化后可以提高其防治炭疽病的能力[23],沙拐枣种子丸粒化后可以提高其耐寒性[24],水稻种子丸粒化后可以提高幼苗的抗逆性[25];同时,丸粒化后的种子由于其形状整齐一致,更适应机械化播种。
随着种子行业的发展和机械化播种的兴起,丸粒化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外丸粒化种子发芽率较高、耐贮藏性较好,单籽率低,活性成分安全高效;与之相比,我国在种子丸粒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发芽率低、抗逆性差、活性成分毒性较大、机械较落后的缺点[3];在推广方面,国外种子丸粒化技术已经较大规模的应用于生产[8-10],但是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大部分还处于研究阶段[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种子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种子丸粒化技术方面也进行了针对以上不足的研究,如针对油菜种子丸粒化开发的新型机械生产功率可以达到150kg/次[26];对十字花科种子进行植物源性农药丸粒化试验,有效的减少了污染[1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现状,应在以下方面加深开发和利用:第一,加快丸粒化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脚步,充分与种子引发等种子处理技术结合,推进我国种业发展。
第二,对花卉、蔬菜等有较高经济利润的种子丸粒化技术加大研究力度[19],并针对这些种子特点研究配套仪器设备;第三,丸粒化材料选择要充分开发无污染、高效的新材料,以此在提高种子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1、武亚敬,张金香,高广瑞,温秀君.我国种衣技术的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07,4:62-662、TAYLOR A G,ALLEN P S,BENNETT M A et. Seed enhancement. Seed Science Research, 1988,(8):245-2563、李明,姚东伟,陈利明.我国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现状.上海农业学报,2004,20(3):73-774、王海鸥,胡志超,田立佳,吴峰,谢焕雄.种子丸粒化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概况.现代农业装备,2006(10):48-505 、A. W. M. Huijbregts, P. D. Gijssel. W. Heijbroek. Fungicides and insecticides applied to pelleted sugar-beet seeds —I. Dose, distribution, stability and release patterns of active ingredients .Crop Protection, 1995, 14(5):355-3626、W. Heijbroek ,A .W. M. Huijbregts. Fungicides and insecticides applied to pelleted sugar-beet seeds —II. Control of pathogenic fungi in soil. 1995, 14(5): 363-3667、李积兰.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青海:青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4月8、P. Grellier, L. M. Riviere, P. Renault. Transfer and water-retention properties of seed-pelleting materials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1999, 10(1), 57-65.9、陈德星,周立友,陈其军,杨金梅,任家永.油菜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研究.种子,2004,23(7):85-8610、胡永山.甜菜丸粒化露播滴灌栽培技术.农业科技,2011,(3):811、姚东伟,李明.矮牵牛种子丸粒化包衣研究初报.上海农业学报,2010,26(3):52-5512、朱凤武,王景利,徐振国,黄桂琴.玉米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00-10213、李明,姚东伟.一种十字花科类蔬菜种子植物源农药丸粒化包衣方法.上海农业科学院,CN101238767A,2008.8.1314、李明,姚东伟.一种花卉微粒种子丸粒化配方及加工方法.上海农业科学院,CN101238821A,2007. 2.715、马友华,刘瑾,王正洲,廖绍锋,刘晓莉,李国,杨宏星,朱文锋.油菜丸粒化包衣抗旱种衣剂及其制备工艺.合肥新峰建材有限责任公司,CN1537425,2004.10.2016、曹本,王福民,李春明,端木鑫.微粒种子包衣丸化工艺及包衣材料. 江苏省作物栽培指导站.CN1072053A,1993. 5. 1917、李明.蔬菜、花卉等小粒种子的丸粒化制造方法. 山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CN1146275A,1997.4.218、李明,姚东伟.一种番茄种子处理方法.上海农业科学院,CN1284458C,2011. 7.2019、孙守如,朱磊,栗燕,赵香梅,杨子琴.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151-15420、Rice W A,Clayton G W,Lupway N Z,etc.Evaluation of coated seeds as a Rhizobium delivery system for field pea.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01,81:247-25321、陈丽梅,闫毅,于海业,刘梅,袁月明,翟莲.丸粒化玉米种子的干燥试验.农业机械学报,2006,37(7):83-8522、谷铁城,宁明宇,李健强,王荣芬,马淑慧,董小平,陈小央,张保友,李放,何艳琴,马继光.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15671-200923、陈德星,许春秀,桑晓峰,腾清,陈其军.白三叶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研究.种子,2010,29(11):112-11324、刘凤瑞,张琨,宗莉,王爱琴.沙漠地区飞播沙拐枣种子丸粒化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3):3-625、Ortiz R and Fernandez F.Affeetivity of pregerminated rice seed coating by mean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inoculants. Cultivars Tropic ales(Cuba),1998,19(2):15-1826、胡志超,田立佳,王海鸥,高刚华,胡良龙.种子丸粒化设备的设计及其试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4(11):22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