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继西藏之后第二个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

以下是对内蒙古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一、内蒙古现状分析内蒙古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大省,农牧业占据了内蒙古经济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境内草原广袤,适宜放牧,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同时,内蒙古的农业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此外,内蒙古也是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内蒙古的工业也在逐步发展中。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工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贡献非常重要。

此外,内蒙古也在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内蒙古经济优势内蒙古具有以下几个经济优势:1.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牧业资源优势: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能够提供优质的肉类和乳制品,满足国内市场对于牧业产品的需求。

3.地理位置优势: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等邻国接壤,是连接中国和蒙古国家的重要门户。

这为内蒙古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内蒙古经济问题虽然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一定的经济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煤炭资源枯竭:内蒙古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煤炭消费需求开始下降,这给内蒙古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环境问题:内蒙古的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

内蒙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的平衡。

3.经济结构问题:内蒙古经济仍然以传统的农牧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发展空间有限。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一、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居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2001年至2007年,内蒙古生产总值由1713.81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6年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8.9%,不仅快于同期全国8.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1.7%的增速高出7.2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4位前移到2007年的第16位,前移8位。

人均GDP翻了一番多,步入全国前列。

继2002年我区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16美元,2005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24美元,2006年又登上2500美元的台阶,达到2514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04美元,2007年达到3339美元,自2004年开始我区人均GDP已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10位。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5536元增加到2007年的__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73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3位和第20位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第10位和第15位。

这标志着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

呼包鄂三市率先发展,对全区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

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3526.83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增长21.2%,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华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

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地处我国东北亚地区的交汇点,东临蒙古国,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邻河北、山西等省市,北濒俄罗斯,地理位置独特。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周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再次,内蒙古自治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对外贸易渠道,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正以其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经济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直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煤炭普遍存在于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年产量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而内蒙古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非常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能源供应和化工工业。

其次,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发展优势。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养殖牛羊的数量居全国第一。

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内蒙古带来了丰厚的农牧业收益,也为国内提供了优质的肉类产品。

再次,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除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稀土、铝、铜、锌等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内蒙古的工业结构主要以冶金、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为主,其中冶金行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的农业改革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农业产值也稳步增长。

同时,内蒙古的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草原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然,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内蒙古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依然相对薄弱,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

总体来说,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源、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等领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作者:张晶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5期一、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居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2001年至2007年,内蒙古生产总值由1713.81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 6年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8.9%,不仅快于同期全国8.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1.7%的增速高出7.2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4位前移到2007年的第16位,前移8位。

人均GDP翻了一番多,步入全国前列。

继2002年我区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16美元,2005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24美元,2006年又登上2500美元的台阶,达到2514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04美元,2007年达到3339美元,自2004年开始我区人均GDP已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10位。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5536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7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73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3位和第20位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第10位和第15位。

这标志着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

呼包鄂三市率先发展,对全区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

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3526.83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增长21.2%,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内蒙古发展的成就

内蒙古发展的成就

内蒙古发展的成就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自20世纪以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下面是具体的列表:一、经济成就1. 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的GDP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06年更是达到了22%的高速增长。

2. 能源产业大幅度提升: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油田等资源,近年来加大了对能源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农牧业结构调整:内蒙古农牧产业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过度依赖天然草原资源也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逐渐向优质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转型。

4.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针对这些特点,特色产业如饮料、乳制品、皮草、矿产等发展迅速。

二、社会成就1.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内蒙古积极推动扶贫工作,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40万人减少至27.1万人。

2. 教育水平提高:内蒙古高教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全区985、211高校共有13所,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同时,中小学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普及率逐年提高。

3.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内蒙古逐步实施全民医保,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也得到普及和改善。

2019年,内蒙古全区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48%。

三、文化成就1. 民族文化传承: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草原文化节”等,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艺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培养了大量的演员、导演和艺术家,壮大了自己的艺术队伍,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3. 旅游业繁荣发展:内蒙古的风景资源得天独厚,游客可体验马背草原探险、呼伦贝尔湖泊休闲度假、蒙古族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增长点。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一、概述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地理优势的地区。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产能和能源基地之一。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自然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非常丰富。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撑。

三、产业结构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能源产业、农牧业和制造业。

能源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占据着经济的重要地位。

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畜牧业和农业是该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制造业在内蒙古的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

四、经济发展成就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内蒙古的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019年,内蒙古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8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近2倍。

人均GDP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为内蒙古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五、面临的挑战尽管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传统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存在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其次,农牧业发展受限于内陆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受到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的制约。

此外,内蒙古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技术升级。

六、未来发展前景内蒙古自治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内蒙古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合作平台。

另一方面,内蒙古也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然而,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

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

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各项政策的推动,该地区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首先,内蒙古在能源产业方面发展迅速。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油气和风能资源,成为国内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内蒙古的煤炭和油气开采产量也在不断增长。

同时,农牧业的发展也为该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内蒙古的工业部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该地区的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钢铁行业,内蒙古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内蒙古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此外,内蒙古也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旅游业,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草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金融、物流和教育服务等领域,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还相对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传统行业,需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

其次,环境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能源开发和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能源产业和工业领域。

然而,也要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内蒙古发展趋势

内蒙古发展趋势

内蒙古发展趋势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能源和农牧业大省,近年来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首先,内蒙古在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和风能资源,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未来,内蒙古将继续加大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通过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新能源等方式,为我国能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其次,内蒙古的农牧业发展也日趋壮大。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畜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推进,内蒙古农业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提高,打造了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再者,内蒙古的工业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内蒙古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化工、钢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内蒙古还积极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吸引了外资和外商投资。

另外,内蒙古在旅游业方面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未来,内蒙古将进一步打造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内蒙古在城市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内蒙古还注重中小城市和新区的发展,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未来将继续深化能源优势、发展农牧业、推动工业升级、打造旅游品牌和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这将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内蒙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内蒙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内蒙古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内陆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对于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内蒙古的经济现状、优势和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内蒙古的经济现状:目前,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占据着主导地位。

同时,农牧业也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发达,奶业、肉业等产业链较完整。

旅游业也逐渐兴起,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二、内蒙古的优势和问题:内蒙古地处于中国的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生态环境,这是其最大的优势。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和民族资源,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内蒙古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其次,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制约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三、内蒙古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对资源依赖的程度。

同时,内蒙古还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蒙古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农牧业和旅游业的优势,加大对农牧民的扶持力度,推动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的竞争力。

最后,内蒙古还可以加强与周边省份或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市场,提升内蒙古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大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

内蒙古⾃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内蒙古⾃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五”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回顾全区上下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国际⾦融危机冲击,努⼒促进经济社会⼜好⼜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幅提升。

全区经济总量⾸次突破万亿元,地区⽣产总值2 0 1 0年达到11655亿元,“⼗⼀五”年均增长17,6%. 地⽅财政总收⼊达到1.738.1亿元,年均增长29.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 2%,累计完成近3 万亿元,是“⼗五”时期的4.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37.3亿元,年均增长19.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例由2005年15.1:45.4:39.5演进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化⼯、农畜产品加⼯,装备制造、⾼新技术六⼤优势特⾊产业,推动实施⼯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

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平进⼀步提⾼,城镇化率达到55%。

基础设施和⽣态建设得到加强。

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程达到15.7万公⾥,铁路营业总⾥程达到10789公⾥,机场增加到12个。

⽣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0to的规划⽬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地区⽣产总值能源消耗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标任务。

⼈民⽣活⽔平显著提⾼。

城镇居民⼈均可⽀配收⼊2 01 0年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均纯收⼊达到5 5 3 0元,年均增长1 1.2%。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过去,内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稀土等,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内蒙古不再仅仅依赖资源开发,而是走上了多元化、创新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传统的农牧业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引入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科学的养殖方法,让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工业领域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而是向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拓展。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旅游业作为内蒙古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从广袤的草原到壮丽的沙漠,从古老的文化遗址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的里程不断增加,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农牧业、工业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边境贸易日益活跃,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范文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范文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不断崛起,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各盟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产业结构特点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区域发展差异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一)资源分配不均内蒙古地区资源丰富,但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资源过度开发,而其他地区则缺乏资源支持。

这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单一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多样性和竞争力,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区域发展政策不协调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之间的区域发展政策存在不协调现象,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这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均衡分配政府应加大资源调配力度,实现资源在各地区的均衡分配。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地区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内蒙古地区应加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

绿色农牧业 清洁能源 现代煤化工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加强农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发挥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 能源结构优化。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 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内蒙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 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取 得了显著成效。
02
内蒙古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煤炭资源丰富
内蒙古煤炭储量巨大,品 质优良,是中国主要的煤 炭产区之一。
稀土资源
内蒙古拥有世界上最丰富 的稀土资源,稀土元素是 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原 材料。
农牧业资源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 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是中 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建设创新平台
03
推动创新创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推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提高生 态环境质量。
发展绿色产业
鼓励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
推进绿色生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区域协同发展前景
呼包鄂榆城市群
加强呼包鄂榆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分 工合作,打造内蒙古经济增长极。
西部经济区
支持西部经济区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提高区域发展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部生态功能区

内蒙古工作报告

内蒙古工作报告

内蒙古工作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深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本报告将重点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数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的GDP增长率达到了X%,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农牧业以及旅游业等方面。

2.1 能源行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在过去一年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产量和石油产量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还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得到了积极开发。

这些举措为内蒙古的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

过去一年,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加大农牧业发展的力度,致力于提升农牧业的产能和质量。

通过推进现代化农牧业生产方式,提供农牧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均实现了明显增长。

2.3 旅游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过去一年,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通过举办各类旅游宣传活动和推广活动,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收入也得到了显著增长。

三、教育和人力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过去一年在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人民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教育事业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过去一年,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困难学校的支持力度。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概述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

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二、国民经济状况2.1 主要产业呼伦贝尔市的主要产业包括畜牧业、农业、能源和旅游业等。

畜牧业是呼伦贝尔市的支柱产业,该市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适宜牧业发展。

畜牧业产品主要包括肉类、奶制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蔬菜和水果种植业。

农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源产业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开采,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对于能源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旅游业是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2.2 经济发展水平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GDP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21年,该市的GDP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城市化率也在稳步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社会发展情况3.1 教育事业呼伦贝尔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

现有多所高校和学院,为培养各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基础教育也在稳步推进,学校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力量逐渐增强。

3.2 医疗卫生呼伦贝尔市拥有多所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

同时,该市注重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

3.3 社会保障体系呼伦贝尔市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社会保障福利。

社会救助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社会治安形势相对较好,犯罪率持续下降。

公共安全设施也进行了升级,进一步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内蒙古近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

内蒙古近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

十年来,内蒙古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迈上新台阶。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由2012年的10470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0514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万元台阶,由2012年的42441元跃升至2021年的85422元,居全国第10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7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914.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2.1倍和2.0倍。

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9:43.5:42.6调整为2021年的10.8:45.7:43.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39.3%和51.7%。

十年来,内蒙古产业发展成色更足、势头更好。

北疆粮仓岁稔年丰,肉库奶罐名副其实。

全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700亿斤,居全国第6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羊肉、牛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贡献了全国约1/5的羊肉、1/10的牛肉和1/5的牛奶。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年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

2021年底,全区已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7个工业中类,250个工业小类。

重点行业支撑有力,2021年,全区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9.2%、17.7%和12.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近九成。

精甲醇、电石、铁合金、稀土化合物、单晶硅等工业产品产能均居全国第一。

服务业贡献率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02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7%,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1.2%。

有效投资精准发力,惠民生成效显著。

2021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4.8%,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3.1%,是2012年的1.2倍。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内蒙古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展开论述。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目前,内蒙古的畜牧业规模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4年,内蒙古畜牧业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年产值达到近8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内蒙古的畜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包括牛羊肉和奶制品等。

内蒙古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奶牛、绵羊、肉牛和骆驼等畜种上。

奶牛养殖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内蒙古的奶牛存栏量超过400万头,年产鲜奶超过400万吨。

绵羊养殖也是内蒙古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内蒙古的绵羊存栏量居全国首位。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肉牛和骆驼养殖业,满足市场对牛肉和骆驼肉的需求。

尽管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草原资源利用不均衡,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大量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处理,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高效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加快草原生态修复与建设,改善畜禽养殖环境。

内蒙古还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养殖和种植结合等多元农牧业模式,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

同时,积极推动畜牧品牌建设,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内蒙古的畜牧业将进一步提升生态、科技、品质以及规模化等方面,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草原退化、环境污染、技术滞后等问题。

未来,内蒙古将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实现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

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西部非农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输出人力资源获取劳务收入为主,真正经营性非农收入很少,非农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二、影响内蒙古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

内蒙古人均耕地8.3亩,是全国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场122亩,位居全国首位。

农牧业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

调研所及的四个市第一产业收入都占绝对优势,非农牧收入只占19%到43%。

巴彦淖尔市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达81%,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

即使工业化较快的鄂尔多斯市目前农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来自第一产业,非农收入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个百分点。

呼市近年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一产业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还有较大幅度上升。

严重农化的产业结构,说明了内蒙古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另一个问题是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推进非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不够,一些地区农牧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新兴村农民刘金牛认为现在生活“猪肉不误吃,烧酒不误喝,日子过得顺溜”,“儿子出去不省心、女儿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边。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包头固阳县域内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商品薯全部以鲜薯外运,该县金山镇红崖湾村农民仅鲜薯运费一项就比在当地销售多支出90多万元。

同时,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受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不仅发展壮大困难,有的生存也成了问题。

鄂尔多斯东胜区的移民村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有创业计划的农牧民都反映贷不到款,贷款没有渠道;国家设立的创业贷款只给城市下岗职工,而农牧民就地兴办二三产业或进城创业都不能享受该项贷款。

此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牧区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等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工作落后,外出打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环境仍有待改善。

农牧民务工的组织领导系统、信息系统、维权系统未完全建立,农牧民打工70%靠自发,政府组织职能不到位。

农牧民工子女上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仍未纳入打工城市统筹范围。

呼市赛罕区的双树村村民说,划归市区后,所交养老保险费与原城市居民一样多,但领取养老保险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们只能领到418元。

赛罕区大台什乌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教育“两免一补”。

为城市盖楼房的乌盟人,打工十几年也买不到当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

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农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乡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帐户不能跟着转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农村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滞后。

全区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已并入普通学校,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缺乏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师、实验室、实训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办学成本较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鄂尔多斯市旗县区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职业技校都并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县区没有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鄂尔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

四市农村牧区相当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农村牧区务农,增加了农牧民的数量,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加强就业培训,但目前除鄂尔多斯市外,对这部分新增农牧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没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国家对农牧民转移培训的补贴量小、标准低,难以满足对农牧民进行有效培训的需要。

由于农牧民自筹能力弱,而大多数旗县区又没有安排转移培训的配套资金,每人300元的补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开展一些引导性和简单工种培训,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

据呼市教育局测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住校的农村学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约3900元,而2006年国家和自治区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最高每生1000元。

“阳光工程”只有国家补贴300元,时间是15天到3个月,根本满足不了掌握就业本领的需要。

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现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训,时间过半、人走一半,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训资源分散,有关农牧民的培训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农牧业等多个部门,四市呼吁整合农牧民培训资源。

三、有效增加非农收入的对策建议继续坚持自治区七届、八届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农牧业人口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

充分运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出科学决策。

彻底摸清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农牧民收入结构、投资意向等家底。

从调查情况看,有效增加内蒙古农牧民非农牧收入。

(一)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

把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努力提高二三产业中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使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并列入各级政府农村牧区工作的考核指标。

二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把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最直接最就近的县域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布局谋划农村牧区经济。

将非农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着眼于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增收,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牧民转移培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

合理区划农牧业资源,实施禁止开发区内的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一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

巴彦淖尔市2005年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了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水平,达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也达到近3000元,功在产业化。

要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进城务工农牧民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

要制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具体优惠政策,使转移后的农村牧区人口降低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等所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综合出台加强部门协调的意见,责成农牧民工办出台政策,并牵头监督现行农牧民工工作政策执行情况:由自治区劳动保障厅执行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等18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区发改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1405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教育厅执行的《关于教育系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6]6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科技厅执行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科技培训和产业发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国科办农社字[2006]26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司法厅执行的《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发通[2004]159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财政厅执行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等5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农牧业厅执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2004]4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法规[2006]28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执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287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工商局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06]75号)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执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令第三号)等4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团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