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重点
中考政治解题方法:辨析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三、辨析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6.辩论式辨析题
这类辨析题是针对某一政治问题或社会生活现象设计 不同的辨题或观点让学生进行分析评判。在解答这类问题 时要正确评判,否则将无分可得。要点明不同观点的对错 之处,并说明理由,最好能用课本上的原理来说明。
例7.目前中学生上网已经很普遍。关于中学生上网有两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中学生上网能够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还能够在 网上学习,对中学生上网,不应该加以任何限制。 观点二:中学生 上网容易迷恋网络游戏,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的人甚至成了网瘾, 中学生上网危害太大,应该严厉禁止。 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 【解析】网络有利也有弊,具有两面性。因此中学生上网要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只看到网络的一方面。
(四)、仔细审题,全面考虑。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先看看他属于哪一种类型,再考虑是哪一个知识点, 用什么方法等。还要全面考虑,多角度考虑可能涉及的方面。
(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答案要让人一目了然,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在动笔之前有一个清晰 的思路,切忌想一句写一句,其结果往往丢三拉四,得分较低。每一个层 次要用标号①②③……表明,这里的层次要求归纳性要强,不要一句话就 用一点,否则,同样让人看不清楚。
政治辨析题答题技巧
一、题型特点:
辨析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主观试题(权重10/100)。辨 析题是对基本事实、基本理论进行判断辨别分析的一种题型,要求 学生既要“辨”,又要“析”,主要考察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最 近几年我省的辨析题考试逐渐变得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两种观点相 互混淆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求辨别准确、 原理完整、观点正确,论点扼要、表达清晰。
3.避免单向思维,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正确的观点可以 从意义、影响、地位、作用等角度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分析,对于错误的 可以从错误的地方、原因、危害、正确的观点等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来分 析。
河南中考辨析题解题思路详析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目前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 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经济建设是第一
吗?如果是,理由是什么?)
(4)节能减排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相辅相成的,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④节能减
排应停止吗?经济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之间有何联系?)
“上帝”维权有新法, 钱包已鼓随便花!
无由退货人皆欢, 消费尊严终实现!
• (1)新消法的相关规定为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了更 有力的法律依据。它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 法权益;有利于更好地规范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销售者的 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 消费环境等(2分)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 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 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或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或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反 对铺张浪费,合理消费。(或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 淫逸为耻)(3分) • (3)无理由退货是新消法维护消费者在网购等方面的权 益。但无理由退货并非完全无条件。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 性。消费者在享有无理由退货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自己 的义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有修养、道德高尚的上帝。 (3分) • (4)只有国家、社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媒体 等多方联动,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才能使消费尊严得以
1、了解中考辨析题考查要求 2、掌握辨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3、学会正确解答辨析题
辨析题专题复习要点
四、注意问题
三、解题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辨析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辨析题
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社会管理方面,需要重点辨析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基层社会管理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服务能力,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和服务。
2.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注重社会体制机制的完善和规范,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民主化水平。
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等方面也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
3.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对信用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提高社会信用评估和公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促进公民诚信意识的提升。
4. 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社会管理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应用,推动数字化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需要在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信用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词语辨析题解析技巧精选大全
词语辨析题解析技巧精选大全词语辨析题是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掌握一些解析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词语辨析题解析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类题型。
一、注意词义辨析在词语辨析题中,最基本的是要理解每个词语的具体词义。
很多时候,考试中给出的选项可能与原词的词义相近,但在具体的用法与意义上有所不同。
因此,读者应该特别注意每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以便正确地选择答案。
例如,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与“快乐”意义最接近的选项:A. 高兴B. 愉快C. 悲伤D. 害怕从选项中可以看出,A、B两个选项都与“快乐”的意义较为接近。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高兴”更偏向于某种外在的表情或情绪,而“快乐”则更强调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选B。
二、区分词性差异除了注意词义之外,还应该关注词语的词性。
有时候,考试中给出的词语会有相同的词义,但词性不同。
因此,理解词性差异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举个例子,在下列词语中选出与“快乐”同义的词语:A. 愉快B. 高兴C. 快速D. 快乐从字面上看,“快乐”和“快乐”显然是同义词。
但是仔细观察选项,我们可以发现C选项是一个形容词词性,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形容词词性。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选D。
三、注意用法搭配在处理词语辨析题时,还需要注意每个词语的常见用法搭配。
有些词语只能与特定的介词、动词或名词搭配使用,这些搭配关系也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例如,在下列词语中选出与“成功”搭配最合适的一个:A. 获得成功B. 达到成功C. 得到成功D. 取得成功这里的关键词是“搭配”。
我们要用“成功”来搭配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或介词。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A、B、C三个选项都是动词+名词的搭配形式,而D选项是动词+名词的搭配形式。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选D。
四、注意词语的辨析特点在处理词语辨析题时,有一些词语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辨析特点,需要特别注意。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艺术概论一.辨析题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具备形象性;P26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指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其事,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文学作品中,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常常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更加突出;所以观点是错误的,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性;2.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比共性更重要;P12正确;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而不是通过共性来反映个性;个性与共性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具有前提;如果是抽象的理论,这就是共性;例如艺术家要塑造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这里的共产党人就是共性,但是这是不够的,艺术家需要塑造一个具体的人物,他具有共产党人的特征也就是共性,要让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受众面前;在作品里,首先看到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艺术家塑造的这个具体人物,看到个性的显现,然后透过这个具体任务看到共产党一群人的优秀品质;对于艺术来说,先有一个独特的个性,这样形象也就塑造的越成功,艺术家是靠形象说话的,而不是靠概念;3.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经典时无法将语言文学的阅读味,想象的魅力和深蕴的情思全部影视化;P256-258正确;1.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是“想象的艺术”,这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影视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因而不具有想象的魅力;2.文学艺术具有情感性;语言文学既可以描绘物质世界,又可以直接展示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感情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中,而影视艺术的表现力要受到物质媒介的局限,无法将语言文学的深蕴情思全部影视化;4.艺术中的主体只有一个,即艺术家;P7错误;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人;艺术活动中的人进一步再分,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属于创造性的主体,没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无法创造出来;另一个方面是鉴赏受众,当然受众也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是在鉴赏中和接受中,这些受众是接受艺术作品的接受主体;5.艺术就是技术错误;艺术是需要技术的;技术一般是用于创造物质文明,是普遍规律的体现,是知识的归纳,而艺术是借助一定物质化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技术强调的是拥有某项基础能力,而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的是美学;技术具有目的性,而艺术具有审美性,是技术基础上的提升;所以,艺术不是技术;6.表情艺术的物质实感性不突出,不擅长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P176正确;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表情艺术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再演孔雀,她也只是人的形体,不像孔雀,而艺术需要实体性模仿,例如绘画和雕塑就可以通过绘画和雕刻将孔雀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是模仿;因此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现象,不擅长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7.在艺术中,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P3正确;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呈现出来;”文学创作所反映的现实是心灵化的现实,从而使艺术美区别于自然美,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现实化的心灵,从而使艺术具有形象性;例如玉石,就是感性的东西,它的光泽、体积、形状就是感性的;所有艺术品的形象都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就是形象化的、具体的东西;但这些东西需要表现思想表现情感,这些思想感和情感就是心灵的,如果没有经过心灵,就无法表现心灵;8.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作品好玩就行;P26错误;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说法把人游戏看做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娱乐游戏;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不仅仅是好玩而已;9. 艺术教育对于弥合现代人感性的冲动与理性的冲动的分裂具有重大意义;P50正确;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能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另外,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于理想的分裂,恢复心理平衡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完善;10. 艺术起源于巫术错误;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的起源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名词解释1.艺术:借助一定物质化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广义是一切种类的艺术门类之总称,狭义指初语言艺术之外的表演性门类;2.模仿说:也称“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3.表现说: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4.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5.散点透视: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巧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的一种构图方法;6.剧本:即一剧之本;剧本有两点重要性,第一它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具有独立阅读价值的文学剧本,第二是剧本对之后的舞台表演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表演的依据;7.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8.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9.戏剧冲突:戏剧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10.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1.艺术主体: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主体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是艺术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主体指的是社会的人;12.艺术体验: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到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13.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14.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15.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和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16.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体现在“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与独特性吸收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一身 2情节性与主人公叙事性艺术,人物行动,人物之间关系,人物形象3文学性与表演性文学性是基础,文学剧本的创作;表演性是是中心环节,演员进行二度创作2.怎样理解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雕塑、绘画不仅再现生活,又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是内容存在的方式和形态,形式表现内容,使内容升华;巴尔扎克像(3)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阿Q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3.如何理解影视艺术真实完备的影视画面影视画面的内容是清晰可见,是真实的,具有空间感,人们可以通过画面直观的看到形象,可以看到发丝的颤动,可以将壮阔的画面尽收眼底,是其他艺术所无法达到的;影视画面中,可以呈现几代人的生活;影视画面在物理的时间和空间感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影视画面不论是空间的自由还是时间的流畅都可以体现出来;影视画面可以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演绎出来;影视画面可以获得心理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以往的艺术所不能体现的;影视画面获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新的纬度,这是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它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人生,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展示细致入微的感受,也可以从中观表现;影视画面是高清的、仿真的、是优质性的画面;迄今为止,影视艺术的画面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没有什么艺术可以从画面上超过影视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画面只会更好;影视艺术的真实完备的影视画面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4.论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的层次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所构成的层次+艺术语言的含义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第二层是艺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像的物态化含义;第三层的艺术意蕴含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这种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往往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到;5.论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问题;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和趋向;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是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鉴赏心理中的保守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人的审美心理具有前后相贯的连续性,人们在艺术鉴赏的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特定欣赏习惯经过多次反复后就会成为直觉性情感;人们鉴赏心理中的变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又常常追求艺术作品题材的新颖,主题的开掘,风格的独创,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等;显然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所以要求艺术家既要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6.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1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多听音乐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看绘画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多读熟了,也就有比较,有了鉴赏和鉴别;高尔基阅读大量书籍,成为着名作家;2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例如,对于绘画的鉴赏要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鉴赏要伴以运动的感觉,对于工艺美术品的鉴赏需要触觉等;3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修养体现艺术修养,如果不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战斗精神,就不能对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着名绘画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了;4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作品;鉴赏者的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则难以接受或体会不深;郭沫若讲过读离骚,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深深感到它的伟大和不朽;5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并且重视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鉴赏力;。
马哲 辨析题(重点)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5、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事业的学科,其特点包括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教育效果等问题。
4.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的过程和机制,而教育学则更加关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5.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6.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
7.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辨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辨析题1、甲: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不如放弃。
乙: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应该珍惜。
(1)学习中有辛苦。
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作出努力,是苦。
(2)学习中有快乐。
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3)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4)学习是一件苦乐交织的事。
现在的“苦”是为以后的“乐”做准备,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2、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我评价最重要。
乙: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他人的意见才可靠。
(1)自我评价是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
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他人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3)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4)我们还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有多种途径,只有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自我。
3、甲:认识自己不重要,关注自我没理由。
乙:只要自我评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正确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2)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不仅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而且越来越关注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4)要正确认识自己,除了自我评价,还需要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只有用多把尺子量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4、甲:友谊很重要,朋友越多越好乙:友谊讲原则,朋友越少越好(1)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辨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辨析题1、甲:研究是件痛苦的事,不如放弃。
XXX:研究是件愉快的事,应该珍惜。
(1)研究中有辛苦。
研究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作出努力,是苦。
(2)研究中有快乐。
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研究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研究带来的快乐。
(3)当我们经历了研究的辛苦,收获研究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研究的美好,它是研究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4)研究是一件苦乐交织的事。
现在的“苦”是为以后的“乐”做准备,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研究机会,努力研究。
2、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我评价最重要。
XXX: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他人的意见才可靠。
(1)自我评价是的一种途径。
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他人评价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他人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3)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4)我们还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
有多种途径,只有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自我。
3、甲:不重要,关注自我没理由。
XXX:只要自我评价,就能正确。
(1)正确,能够增进自我发展。
能够增进与他人的交往。
正确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2)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不仅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而且越来越关注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正确。
(4)要正确,除自我评价,还需要通过他人评价,只有用多把尺子量自己,才干正确。
4、甲:友谊很重要,朋友越多越好XXX:友谊讲原则,朋友越少越好(1)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遭到朋友的影响。
毛概重点辨析题
“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质上是一致的。
√出发点一致,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指始终要把实现最广大人们的最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继而实现人们最根本利益。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果。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地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的僵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
×30年来的解放思想进程表明,解放思想促进了观念革新,理论创新,体制变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解放思想引领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不能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从总体上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敌人有所不同,比如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辨析题 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辨析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辨别。
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解答辨析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辨别正误。
这是关键的一步,面对辨析题,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推敲,明确题目中的观点或行为正确与否,作出准确判断。
第二步,分析说明。
这是解题的重点所在。
如果通过辨别,认为观点或行为正确,就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正确的原因。
如果认为观点或行为错误,就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纠正错误。
分析说明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理有据。
第三步,总结评价。
在辨是非、明对错、析事理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得出总结评价,亮明自己的观点,或指明正确观点的意义,或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或说明我们该怎样做,以达到照应题目、深化主题的效果。
类型一背景式辨析题Ⅰ.材料式辨析题所谓材料式辨析题,它主要是将观点融入到材料中,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提供的背景,提炼观点,进行辨析。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分析的能力。
答好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理清思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答题思路:第一步,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辩点。
第二步,依据辩点,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明确需要用到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第三步,在完成上述两步的基础上,可将辩点与教材知识进行比较。
第四步,组织答案,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做法,即我们要怎么做。
对于正确的言行,可采用“我们应该学习/继续/进一步……”式总结;对于材料中错误的言行,可采用“正确的做法(观点)是……”式总结。
【例1】(2019·海南)老师找小田了解是谁弄坏了教室的电脑,小田知道是他的好朋友小力弄坏的,但没有告诉老师。
老师得知真相后批评小田不诚实,他却说:“诚实是很重要,但朋友之间的情谊更重要。
辨析题
辨析题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确。
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即做到与时俱进。
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正确。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这叫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这是因为: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依主观的意愿而定。
社会实践及其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民众服务的。
不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他们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民主,是金钱操纵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平等。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不正确。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5、世界的本质在于客观实在。
对。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通过强调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粉碎了唯心主义的攻击.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只是在于它们一个联系的看问题,一个是孤立的看问题。
辨 析 题
一、辨析题——认识辨析题1.辨析题的含义:就是把课程内容或与其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容易产生误解、分歧、逻辑推理错误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辨别、判断和分析的题型。
2.辨析题的考查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推理能力,特别是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的观点判断、辨别能力,以及逻辑推断、推论能力。
3.辨析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题上观点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是不全面的,还有可能是逻辑推理上有误的。
答题时不仅要明晰正误,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分析,即对观点正确的原因、错误的原因或不完整的原因进行阐述,如果是逻辑推理有误的观点,还需要就推理进行矫正,并给予必要的分析。
二、解答辨析题的基本要求重在分析对或错的理由。
既包括对观点的判断分析,也包括对关系的判断分析。
要得出核心结论(总论点)。
辨析的目的是在明细观点和关系的基础上,得出观点正确、推理严谨的结论。
要有聚焦点。
辩题的四句话不是纯粹地发散式思辨,而是聚焦于和本题相关的内容或逻辑进行辨析。
答案要系统全面。
与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题相比,辨析题的独特要求在于:答案必须准确、完整、系统、全面。
三、对话式辨析题的解法辨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常见的一种题型,命题者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混淆在一起,要求考生进行辨别、分析。
(201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前不久,郑州市某校八年级一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徒步到距校20公里外的绿博园进行参观考察。
对于此项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也有少数学生和部分家长持有异议。
例1:学成报国任务重,校外活动有何用?求知有赖多路径,学用结合重践行。
答好对话式辨析题,首先要同学们弄清楚这一类辨析题的解题思路:读材料——找辩点——做分析——下结论。
一、找准辩点,逐句化为简答题——不漏点失分好的辨析题都有一个针锋相对的矛盾点,即辩点。
做好对话式辨析题,不能急于下笔,而要综合审题,找准辩点。
本题的辩点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找准了辩点,就能高屋建瓴,全盘审视试题并逐句转化为简单题。
辨析题答题模板
辨析题答题模板摘要:一、辨析题概述二、辨析题类型及答题技巧1.判断题2.选择题3.填空题4.简答题三、辨析题解题步骤1.审题2.分析问题3.提出观点4.论证观点5.总结答案四、实战演练及答案解析正文:一、辨析题概述辨析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辨析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各类考试中,辨析题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掌握辨析题的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二、辨析题类型及答题技巧1.判断题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观点或论断的正确性进行判断。
答题技巧如下:(1)熟悉基本概念,明确判断标准;(2)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问题实质;(3)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避免盲目判断。
2.选择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多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答题技巧如下:(1)逐个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2)对比选项,找出差异性,缩小判断范围;(3)运用排除法,提高答题效率。
3.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空格处填入正确的内容。
答题技巧如下:(1)理解题意,确定空格处所需填入的词语或短语;(2)分析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3)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避免填入错误内容。
4.简答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简要分析和论述。
答题技巧如下:(1)审题清晰,明确答题方向;(2)梳理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三、辨析题解题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捕捉关键信息。
2.分析问题:针对题目中的问题,梳理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3.提出观点:根据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题干中的观点正误。
4.论证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5.总结答案: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总结,得出结论。
四、实战演练及答案解析【实战演练】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答案解析】1.审题:本题要求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辨析题——精选推荐
四、辨析题(60题,辨析对错并说明原因)1、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正确。
2、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包括遇到紧急情况,也必须先向上级党组织请示。
错误。
党章第十六条规定:党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
3、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上级组织的意志,选举可以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
错误。
党章第十一条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
4、党的下级组织如果认为上级组织不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也可以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错误。
党章第十五条规定: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
下级组织如果认为上级组织不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如果上级组织坚持原决定,下级组织必须执行,并不得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但有权向再上一级组织报告。
5、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协调发展,是对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想的否定。
错误。
首先,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想,旨在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要求所有地区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包含关系。
再次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协调的角度,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科学发展观与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6、党的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
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即使是微弱多数,也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
错误。
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忽略少数人的意见。
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必须认真考虑。
马基辨析题重点
辨析题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重点关注此题: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辩证否定观。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非理性因素在我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答: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例如,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4、资本与货币的关系。
答:(1)货币的定义、发展和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货币在什么时候能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高考成语辨析题重点复习-近义成语辨析题
的行为如果还不
停止,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
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③我们应当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
得
,困住自己的手脚。
A.玩火自焚
妄自尊大
作茧自缚
B.作茧自缚
夜郎自大
玩火自焚
C.自食恶果
妄自菲薄
作茧自缚
D.自作自受
目空一切
玩火自焚
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
。
②元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
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
的精神气象。
③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
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
之作至少百件。
A.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C.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B.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
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 1.70 米,
的旧观
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②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
进步,且不可
,骄傲自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重点关注此题: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辩证否定观。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非理性因素在我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答: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例如,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4、资本与货币的关系。
答:(1)货币的定义、发展和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货币在什么时候能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5、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材料题重点: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答:(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再次,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答: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离开实践,就没有另外的标准。
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够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B: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从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性决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C: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3、价值规律。
答:(1)价值规律的内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价值。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价值规律调节自发经济活动的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论述题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试运用以上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2、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答:哲学原理: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权力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重要性: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政府机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政治上层建筑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稳妥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