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习试卷(44份)-中图版2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30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

A.①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②山脉是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C.③平原灌溉便利,可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

D.④高原旱灾频发,应大规模发展畜牧业

2.黄土高原地区()

A.加大能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B.扩大开垦荒地,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保持传统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利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①山脉是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②山脉是秦岭,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于湿润区,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③平原为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只能一年一熟;④高原是内蒙古高原,属于干旱区,地广人稀,用水量较小,旱灾较轻,应适当发展畜牧业而不是大规模发展。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既是我国煤炭基地,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方面要立足能源优势,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而不是单纯的加大开发;扩大开垦荒地与保持传统耕作技术,均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而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最有效措施。〚导学号〛(2015江苏南京一模)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1亩≈666.7米2),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读图,完成第3~4题。

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农业减产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4题,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湖泊附近土地沙化,会影响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对该地区降水没有影响;土地沙化,流进湖泊的泥沙增多,会减弱湖泊蓄洪能力。

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完成第5~6题。

5.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6.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为正值,且最高,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得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第6题,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2016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检测)图甲为黄河干流图,图乙为黄河含沙量及年径流总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8题。

图甲

图乙

7.关于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小:降水较少,地形平坦,流水侵蚀弱

B.兰州附近含沙量较小:流经地区沙漠面积小

C.过河口后含沙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严重

D.过桃花峪后含沙量逐渐减小: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8.关于黄河治沙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上游兴修水库

B.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小流域综合治理

D.下游挖入海新河道

答案:7.A8.D

解析:第7题,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但植被覆盖率较高,泥沙含量小,兰州到河口年径流总量减少,泥沙变化平稳。第8题,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因此泥沙的治理要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做起,而不是开挖新的河道。(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0.“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9.C10.D

解析:第9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第10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导学号〛

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1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答案:11.B1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