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3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新设计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及作品风格有所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这首诗的解读就会更加容易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一、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
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三、解题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思考:(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来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田园诗派》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诗人陶渊明的生平简介,诗歌的背景解读,诗句的意境分析,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田园生活美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 领悟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深入解读,陶渊明田园生活美学思想的领悟。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诗歌鉴赏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田园生活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细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田园风光,为后续诗歌鉴赏做好情感铺垫。
2. 背景介绍: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田园诗派的特点。
细节:简要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突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诗歌鉴赏:a.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c.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田园生活美学。
细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类似的田园诗为例,讲解鉴赏方法。
细节: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另一首田园诗。
细节: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a. 陶渊明生平简介b. 诗歌背景解读c. 诗句意境分析d. 田园生活美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作业题目:对比陶渊明和另一位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阐述他们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
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
(注意:不是翻译)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
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7-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7-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 课的内容,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本文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艺术风格,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然而,对于陶渊明这种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学生可以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歌,了解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描绘、作者的情感表达、词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诗歌意境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音、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对陶渊明产生兴趣。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较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有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归园田居教案的写作思路。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较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全诗。
2.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3.分析并品味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
(2)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田园诗人,都有哪些呢?对了,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那么,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对了,他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2.诗歌解读(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4)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3.分析诗歌语言特点(1)请大家找出诗中的对仗句,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请大家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请大家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它体现了陶渊明的哪种诗歌风格?4.体会诗人情感(1)请大家结合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归园田居的原因。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感受。
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2)我们分析了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会欣赏美好,追求诗意的人生。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歌、分析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歌。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园田居》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艺术特色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整体理解,鉴赏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宁静与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 知人论世:介绍诗人陶渊明生平,帮助学生解诗歌背景。
4. 整体理解:分析诗歌题目、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6. 艺术特色: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田园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题目:《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概括4. 意象分析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描绘,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2. 答案:《归园田居》其二诗人:陶渊明内容概括:诗人描绘田园生活宁静、和谐,表达对田园生活热爱。
意象分析: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绘优美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本诗运用对仗、韵律等手法,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讲解诗人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学白板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因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同时严格按照我校“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做到堂堂清,课课清,让课堂充满活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文。
(2)熟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2.过程和方法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师生、生生共同探究诗歌的情感和艺术技巧,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崇高理想,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事要逐步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流程:导入——诵读——分析文本——有情感地诵读——小组讨论——解析景语——再次诵读——体味意境——归纳主旨——扩张练习——延伸阅读——集体背诵,结束本课内容教学过程第一阶段:预习课文一、导语设计一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精心描绘了“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的田园美景。
他曾时隐时仕,但秉性深爱丘山,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他是谁?(学生回答: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导语设计二学生齐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归园田居》的背景了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对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重点:诗歌主题、意境的感悟,以及对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2)引入诗人陶渊明: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1)诗人简介(2)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向往(3)意境:宁静、和谐、美好(4)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归园田居》中的表现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
(2)开放性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3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7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
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
解词释句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1、品读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8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洲明及其创作风格。
2.领悟田园风光,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隐士情怀,学习高洁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领悟田园风光,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隐士情怀,学习高洁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桃花源记》——东晋诗人陶洲明。
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只有和谐安宁,成为后世人们神往的精神家园。
而陶渊明也因为弃官归隐成为我国文坛上最有名的隐逸诗人。
那么,陶渊明为何归隐呢?他归去之后的生活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来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陶洲明——田园诗的开创者。
朝代东晋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陶渊明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
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细读诗歌,鉴赏评析整体理解1、朗读诗歌,正字音鸟守后狗2、译诗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猜一诗人: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爱菊、种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这个人是谁呢?(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一)知人论世谈谈你所认识的陶渊明作者简介: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
自号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谥号为“靖节先生”。
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故其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背景链接: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2024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5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文。
2.能力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田园之美,悟本性之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教学重点]品味陶诗的语言[教学难点]领会诗中“拙”字的实质内涵[教学方法]朗读、品读、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同学们,在《桃花源记》里,武陵人一睹了桃花源优美的景象。
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良田美池,鸡犬相闻,民风淳朴%一派和平与安宁的景象。
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武陵人,你从桃花源出来你会干什么?(预设)生:课文上说他又回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他会带上自己的家人逃离到这个地方;他会按照那样一个桃花源再建一个世外桃源。
师:其实陶渊明与他一样,也想建立一个自己的桃花源。
建在哪里?生:归田园建。
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看看他自建的桃花源,但它不叫桃花源,它叫什么?生:田园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步入他的《归园田居》,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品一品。
[感知文本]一、朗读文本(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文本,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扫除文字读音障碍。
(三)请学生齐读文本。
过渡:文章和诗歌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二、理清文章思路:从标题来看,给我们传达了哪些基本信息?明确:归田园居追问:从这标题来看,我们应着重抓哪个字?归。
下面就让我们围绕“归”字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那么作者归在哪里?明确:归到田园;也就是告诉了我们他的归之所(板书) 过渡:归之所是哪几句,同学们一起齐读出来。
追问:除了讲归之所还讲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诗歌内容的前6句讲的是什么?)明确:归之因追问:那么除了刚才所归纳的:归之所归之因,还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两句:“户庭无尘杂....返自然”明确:归之情(趣)追问:哪个字更好?“趣”字我觉得更好,情:只是当时的一种心情,而“趣”字把作者那种(在田园生活里)乐在其中的感觉表达了出来,并且作者回归到田园也是他人生的一种趣味、一种情趣。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案范文(优秀8篇)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案范文 (优秀 8 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 篇《归园田居其一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诗五首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文言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3.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理解每首诗的内容、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1.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阅读提示”和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了解作者、出处和诗体。
2.要从整体上把握,弄懂每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感情,逐步进入到诗歌的意境,还要看一看作者怎样运用精练,含蓄、形象的语言来叙事写景、表情达意的。
3.可以将五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所写之景有何异同,所叙之事有何异同,所抒之情有何异同,写作方法有何异同。
4.熟背、默写、理解这些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2.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
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3.疑点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与市井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在作家笔下为何这样恬淡安逸?《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愿”指什么?《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什么意思?解决办法介绍背景和诗人性格。
教师向学生介绍陶潜高洁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歌的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7-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把握作品内容;2.感知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3.了解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把握作品内容;感知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2015年,一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在网上引起热评,信上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最近,深圳市一名教师的辞职信再次引起轰动,这位教师在辞职信上说:还有7年才能光荣退休,我想将这7年赏赐给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
陶渊明在41岁的时候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便辞官归田,从此,直到他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仕。
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现有生活的“逃离",是对自己向往生活的追求和回归。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去探寻陶渊明的回归。
(二)文本研读1.解题:回归田园生活题眼——归2.齐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归?并谈谈你的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学生的理解)教师补充:既无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又天性真诚率直,性格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这句话既体现了陶渊明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样一个人,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生活显然更适合他。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生的理解)教师补充:尘网、樊笼——官场(穿插介绍陶渊明出仕的原因)羁鸟、池鱼——自己(既是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的形象。
)旧林、故渊、自然——田园生活(最适合的生长环境)3.小结:尘网、樊笼——官场(人生常不得已。
陶渊明之所以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归园田居其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并能够描述其特点;-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理解其中的意义;-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和主题;- 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2. 教学难点:- 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意义;-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对于归园田居的向往,了解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倾慕和热爱。
2. 学习课文(15分钟)- 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 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析诗歌(20分钟)- 分组讨论《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 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共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4. 活动讨论(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了解他们追求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
- 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描写和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帮助学生梳理归园田居的特点和魅力。
-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对于归园田居主题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理想的归园田居生活,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归园田居其一》诗歌;2. 分组讨论的材料;3. 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结果;3. 学生的述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到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野外写生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2. 带领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拓宽学生对于归园田居主题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例如制作临摹古代文人书法作品的书签等。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守拙——陶渊明与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全诗,了解本诗内容,把握诗中写景所蕴之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掌握诗歌写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写景句,能分析把握诗中以动衬静手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学习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来看两个成语。
这是一个理想中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它是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这个变化的过程,叫做返朴归真。
“世外桃源”和“返朴归真”这两个成语,都和我们今天接触的诗人陶渊明有关联。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欣赏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感受陶渊明“返朴归真”的心灵状态,同时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预习检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语言平淡自然,简洁含蓄,情感真实,开创了田园诗风的先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配乐朗读。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注意五言诗歌的节奏(二二一、二一二),注意诵读中轻重、缓急、强弱的把握,来再现诗人的情感。
2、学生活动:自己动手划分节奏,自读诗歌,揣摩情感,推荐学生示范朗读。
3、自主学习。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标题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田园生活;“归”是题眼。
请以“归”字为核心自主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教学设想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四、探究、合作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具体分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荷以为衣兮??长余之陆离”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含义、特点、情感)明确:(1)“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 “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
明确:方宅/草屋/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
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
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锡在《》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 庄子持竿不顾。
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山水田园诗《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附: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
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请一位同学依据老师下发的学习资料介绍一下这四次学仕的经历。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