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调查研究
(小组成员:严佳琪张恒高雄汪杰)“90后”大学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

这一代大学生政治观念上坚持主流价值体系,政治参与热情高,但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人生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主动、灵活务实,但存在厌世情绪;道德观念上思想开化,在坚持传统中创新;学习上主体意识鲜明,但学习风气有待提高;消费上个体差异大,新型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生活方式上健康向上,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但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恋爱方面注重实际经历,独立自主,深受女性主义影响。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社会大众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包容的态度来看待“90后”亚文化。

为更好地了解“90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我们小组组织了本次调查。

研究主题为“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并分别对其进行结构化分解,从而有效地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转化。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90后”大学生这一“新事物”涉及较少,资料相对匮乏。

本研究运用文化相对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系统化、整体化研究,有助于打破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和主观偏见,更好地认识“90后”大学生群体,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方法: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对象: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0收有效问卷116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女生分别占总数的31.1%、68.9%;
3研究假设:“90后”大学生深受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与“80后”大学生有显著差别,如果说“80后”大学生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代,那么“90后”大学生则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

二、结果与分析
(一)政治观念:坚持主流价值体系,政治参与热情高,但存在认知误区
1“90后”大学生坚持主流价值取向,但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73.4%的学生对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充满信心,75.7%的学生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90后”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有坚定的信心,渴望加人到党组织中来。

70.1%的“90后”大学生认为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较高,28.0%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 1.9%的学生给予了较低的评价,这说明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与此同时,部分“90后”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淡薄,7.1%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纯粹的空想,永远不能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化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2“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但理性思维程度不高。

33.3%的学生经常关注国内、国际时事,62.6%的学生偶尔关注,只有4.1%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

15.4%的同学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非常支持,认为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25.0%的学生选择了“无论谁当选,其代表和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对中美关系影响有限”;44.2%的学生认为“其代表民主党的执政理念,在贸易、外交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不同的影响”;15.4%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

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理性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看问题、办事情存在表面化、感性化的特质。

(二)人生观念: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灵活、务实,但存在利己主义倾向和厌世情绪
1“90后”大学生人生目标明确、积极向上,但部分存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倾向。

31.6%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59.5%的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追求奋斗型、责任型人生,其人生目标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2“90后”大学生人生态度主动进取,勇于竞争,但部分存在颓废、厌世情绪。

高考志愿完全由父母决定的学生仅占 1.0%,完全由自己决定、和父母商量后由自己决定者占71.9%;92.1%的学生会主动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见解;“90后”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人生态度主动性强。

与"80后”的保守主义、现实主义相比较,“90后”大学生更加富有探索精神,勇于挑战自我。

56.4%的学生对未知领域采取“乐于探索、挑战自我”的态度,38.1%的学生选择“随时准备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到来”,只有4.8%的学生选择“最好永远不要遇到”。

“90后”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接受挑战,面对新生事物积极尝试,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强。

39.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充实,21.6%的学生认为“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法”,超过六成的“90后”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对现状比较满意。

然而,也有16.2%的学生表示“生活茫然,没有目的”,3.1%的学生认为“生活颓废、心情郁闷”,有近二成的“90后”大学生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明显不满,幸福指数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三)道德观念:道德上思想开化,在坚持传统中走向革新
1“90后”大学生坚持核心道德体系,能够辩证统一地看待认同传统道德。

对待传统道德观念(见表1),如“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超过九成的同学表示赞同。

而对有些传统观点,如“舍生取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超过四成的学生表示反对。

“90后”大学生能够坚持核心道德体系,但更加理性和务实,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2“90后”大学生重视道德自律,对社会整体道德现状认同率较低,自我认同率高。

我们以诚信、热情、仁爱等几个指标来考察"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61.3%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现象表示反感和鄙视;26.1%的学生认为这不太正常,但自己偶尔也操作;12.6%的学生认为作弊成功也是一种本事。

当同学向自己请教一个问题的时候,85.4%的学生选择讲解思路;13.1%的学生会简
单说明结果;1.1%的学生会爱理不理;4%的学生会说自己不会做。

如果在乘车途中遇到老弱病残的乘客,62.8%的学生选择主动让座;36.5%的学生会看情况再让;0.8%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在看待韩国女明星崔真实自杀事件中,61.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场网络暴力,是网民不负责任的“狂轰滥炸”导致了崔真实的死亡;18,6%的学生认为责任不在网民,这纯属崔真实的个人选择;11.0%的学生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网络立法不规范。

从整体上看,“90后”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道德意识,但其道德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2.0%的学生认为社会总体道德状况是好的;65.2%的学生认为情况一般,少数人道德缺失;19.5%的学生认为情况很糟糕,多数人道德缺失;3.4%的学生则表示说不清楚。

53.6%的学生对道德缺失现象表示深恶痛绝,43.8%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2.6%的学生则表示与己无关。

47.9%的学生认为与其他群体比较,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要好得多;30.9%的学生选择差不多;
1.5%的学生选择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差很多;19.6%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总之,“90后”大学生对社会整体道德现状认同率较低,对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道德认同率相对较高。

3榜样对“90后”大学生影响巨大,但他们不盲从榜样,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问卷中涉及的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精英、商业精英、道德精英、体育明星及娱乐明星。

“90
后”大学生对政治精英胡锦涛、温家宝、普京及奥巴马的态度是积极正面的,其中温家宝总理的支持率达到了96.3%,务实、亲民的政治人物深受学生喜爱。

经济精英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百度总裁李彦宏和中星微总裁邓中翰,分别有23.6%、40.4%、51.2%的学生不清楚他们是谁,经济精英对学生的道德影响相对较小。

汶川大地震中,救援英雄谭千秋、张米亚以及救灾全体官兵,其事迹的影响范围比较大,“90后”大学生也给予抗震救灾人员以很好的评价。

体育明星方面,篮球巨人姚明和跨栏冠军刘翔已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大多数学生对他们也非常欣赏,认知度高达99.6%。

而娱乐界的周杰伦和王力宏,喜欢他们的“90后”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炒作,宋祖德和芙蓉姐姐可以被视为当前中国社会“牛人”。

然而,59.6%的学生表示讨厌芙蓉姐姐;28.3%的学生讨厌宋祖德;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对于炒作比较反感和厌恶。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预备人员,其素质应该更加全面。

社会精英人物可以作为他们行事、立身的榜样和道德楷模,但同时,其自身形象和内涵的塑造还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引导,从而获得更多的主流价值体系熏陶的机会,构建合理、健康的意识形态。

(四)学习方面:学习自主性强,选择性强,学习风气有待提高
1“90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提升自我,个人本位主义鲜明,专业学习兴趣亟须提高。

86.5%的学生最期待在大学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实现理想、报答父母和应对社会竞争,约占50%;再次是毕业后谋好职业、将来过富裕生活和取得较高地位、光宗耀祖和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然而,也有4.5%的学生认为来大学只是混张文凭。

兴趣是学生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动力,如果缺少了学习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对专业感兴趣的“90后”大学生只占38.3%,这可能与他们涉足专业领域不深、填报专业时对自身和专业不够了解所致,此外兴趣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

39.5%的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一般,有22.2%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对专业学习缺乏足够兴趣者达到61.7%,这说明90后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亟须提高。

2“90后”大学生学习计划意识强,但实施效果欠佳;赞同自主学习,重视交流和沟通。

“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学习计划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提高学习质量,实现自我督促。

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存在计划制订粗糙、执行率低的问题。

制订和曾制订过学习计划的学生有88.7%,从执行情况看,基本上能执行的高达79.2%,这说明学习计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从效果上看,认为能很好地执行的仅有3.6%,较好执行的仅有25.6%,这表明“90后”大学生的学习计划的执行实效低,可能是与计划制订粗糙、任务过多不符合实际、自身自制力不够有关。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赞同自主学习。

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比较强。

遇到困难时,选择找同学和老师商量的学生占63.2%,而选择自己查找资料寻找答案的占10.8%。

3“90后”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然而学习风气不浓,需要加强学风建设。

50.2%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很认真。

将课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的人数最多(30.1%),此外娱乐消遣(27.3%)、参加社团活动(20.1%)也占有重要比重。

然而,“90后”大学生间的学习风气不浓,57.5%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之间讨论学习问题的风气一般,认为很浓的仅占2.6%。

目前有逃课经历的"90后”大学生高达47.4%,在这些有过逃课经历的学生中,表示忙于兼职和学生工作的占38.8%,表示课程内容和老师上课没意思的占37.1%。

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学生个人、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

(五)生活消费观念:以常规消费为主,注重便捷性,新型消费观正在形成
1“90后”大学生独立、果断、追求品质和自己喜欢的新型消费观念正在形成。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倾向于时尚消费、奢侈消费。

53.3%的学生选购商品时最注重的是“适用”,他们对“适用”的要求远高于价格(34.6%)和美观(12.1%)。

“90后”大学生注重质胜过价,在可负担的前提下会选择更适用更高水准的商品。

交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与“只要喜欢,价格再贵都会想办法买下来”的认同度是成正比的(见表2)。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该观点的认同度就越高。

多数“90后”大学生消费时会考虑到家庭承受能力,有其理性的一面。

82.5%的学生认为“人靠衣装”的观点合理。

“90后”大学生对形象包装的观念有一定转变,但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究其原因,虽然社会强调内在美,但对外在美的高需求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的影响依然存在。

30.4%的学生认同“钱是挣来的,不是攒出来的”,21.8%的学生不赞同“省吃俭用”。

“90后”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有着更为鲜明的自主意识,新型消费观念正在形成过程中。

2消费来源多样,家庭经济状况对消费来源有显著影响;消费内容以常规消费为主,辅之以少量奢侈消费;注重消费便捷性,缺乏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

77.9%的学生生活费来自家庭供应,
“部分家庭供应,部分勤工俭学”占7.2%,家庭供给是其消费的主要来源。

将家庭经济条件状况与消费来源做交叉分析之后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其消费来源越少;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其消费来源越多(见表3)。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生活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但尚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90后”大学生消费内容以“日常用品”、“衣服”、“电话费”三大项为主,超过总花费的50%。

“90后”大学生拥有的部分高档消费品,如DV(6.0%)、MD(3.4%)比重较小,他们并不是奢侈消费的一代。

“90后”大学生注重消费的便捷性,刷卡消费(9.1%)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92.8%的学生表示每月消费结余“没有”或“有,但不多”,将结余花费存起来的仅占5%;这说明“90后”大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月光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现实。

(六)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1“9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也存在冒险倾向。

上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49.5%的“90后”大学生认为电脑网络对日常生活规律的影响比较大。

“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并不高(27.5%),但仍肯定网络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9.9%的“90后”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跟谁都说真心话,6.5%的学生跟谁都不会说真心话,其余的有选择性。

50.0%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和网友见面;18.6%的学生会跟网友见面。

这些资料说明“90后”大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对安全风险评估不足,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2“90后”大学生热心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64.7%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注重身体健康,注意保养,有良好的健康意识。

“90后”大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尤其是学生工作的热情较高,课余生活丰富。

75.3%的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分别为学习有用知识(8.9%)、结交更多朋友(7.7%)、放松心情(7.2%)。

“90后”大学生对自身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懂得在大学校园里更好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七)恋爱观念:注重实际经历,独立意识崛起,女性主义影响深远
由于受时代背景、价值取向、社会化等因素影响,“90后”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恋爱低龄化,社会化水平提高。

上大学前谈过恋爱的学生占43.3%,其中初中或更早谈过恋爱的有17.9%,高中谈过恋爱的占20.5%。

随着生理成熟期的提前以及青少年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恋爱低龄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2标准多元化,虚拟恋爱认同度低。

“90后”大学生最重要的三项择偶标准依次是人品和性格(52.7%)、感觉(17.7%)、综合能力(13.2%),外貌、兴趣爱好分别占7.7%、4.5%,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社会分层因素所占比重最低,分别只有2.3%、1.8%。

87.2%的学生对网恋持反对态度,倾向于现实生活中的恋爱;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寻觅恋爱对象的仅有1.2%。

3“性”观念的封闭性,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没有性经历的学生占91.6%,没有和异性发生过,但有过手淫、自慰的占6.1%;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和恋人发生过的占6.1%,高中阶段和恋人发生过的占1.5%。

84.8%的学生对同居表示不赞同,在对待发生性关系的态度上,84.4%的“90后”大学生表示不赞同。

通过比较分析,p=0.001<0.05(p表示概率大小),对发生性关系的态度上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女性更倾向于采取“反对、不赞同”态度。

4恋爱自主性增强,个性独立意识崛起。

恋爱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寻找恋爱对象的方式上,“主动追求”占68.4%,他人介绍、网络寻觅和偶遇只占31.6%。

这表明“90后”大学生不再等待爱情的降临,不愿意走“相亲路线”,相信爱情需要自己寻觅。

74.5%的学生表示赞同恋爱消费AA制,不同意由男方买单女方消费的占81.3%,68.9%的学生赞同选项“谁身上带了钱谁付,两个人的钱一起花,不必分那么清楚”。

在经济上恋爱双方的依赖度很小,说明“90后”大学生恋爱在经济上是比较独立的。

53.6%的“90后”大学生赞同独身,其中女性的赞同率达到41.4%,远超过男性的12.2%。

究其原因,社会进步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讨论与小结
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社会大众对“90后”有一个角色期望,认为青年人应该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而“90后”实际扮演的角色却是个性乖张、离经叛道的,社会整体对“90后”的角色期望与“90后”自身的角色扮演出现了角色差异。

这种角色差异是巨大的,甚至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于是社会主流文化便对“90后现象”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

“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独立、自我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偏离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于是他们成了亚文化的一代。

究其根源,一是因为在社会主体文化中寻找不到合适他们成长、发展的空间,于是他们便偏离主流文化,走上了“非主流”的道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发掘属于自身的新的文化空间。

二是因为自身的排外性,“90后”认为与其他年龄段的社会成员存在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外部世界不能和谐地“容纳”他们。

尽管“90后”存在一些过激行为和一定的片面性,但其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和不断超越、挑战自我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赞赏和提倡的。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理念,尊重文化多元性,以一种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90后”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支撑,强化诚信管理体系和执行力建设,从而三位一体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90后”大学生也会和“80后”大学生一样,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大众所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