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详解
《论语》导读分析
,
这就是仁爱的根本吧!”
各
种
孝悌与仁 (二)
子曰:君子笃於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译文:君子忠诚地对待亲人,人民就会兴起仁风; 君子不遗弃故人旧友,人民之间就不会冷漠无 情.
阐述重视亲情的作用,民德归厚,导致整个社会风 气趋于仁爱.和谐.
反面批评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在孔子 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 《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 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04次,但是,对 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 的解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 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
仁
()
译文: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呀!儿女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能 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丧期,是普天下通行的丧期啊!
三
宰我也曾得到过父母对他三年怀抱的爱抚之情呀!
了众 把
人” 亲
与。 情
人“ 之
的仁 爱
一” 推
般就 广
关由 开
系亲 来
,
的情 主
准 则
之 爱
张 “
。转 泛
化 成
爱
仁者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孔 子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后 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在鲁曾任相礼 (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 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 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 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 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 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 七十二人。他熟悉古代经典,由于他弟子的 活动,形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 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 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 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 序的要求,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孔丘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 先师。《史记》有《孔子世家》。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论语》导读与赏析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论语》导读与赏析》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以 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论语》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 力和思想价值。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 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分析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论语》导读与赏析》是一本深入解析《论语》的书 籍,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和赏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的文学价值和社 会意义。本书的目录经过精心设计,将全书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 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在三个人当中,一定有一个人 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应该保持谦虚和学习 的态度。
这些摘录只是《论语》中的一部分精彩内容,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读者 深入研究和欣赏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言行和人生哲学,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也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他认为,学习是 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同时, 孔子也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句话告诉人们,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的表现, 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道德。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他认为,知道知识不如喜欢知识, 喜欢知识不如享受知识。只有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才能真正做到深入学 习。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他认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 小人看重的是利看重利益。
精彩摘录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撰写的一部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孔子的思想、言行 和人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对于现代人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孔子思 想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高中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高中导读:《论语》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录的集录,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编成。
《论语》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论语》的内容、思想以及影响进行总结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论语》这一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背景及形成1.《论语》的背景:《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整理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录。
《论语》大多数篇章以对话形式呈现,包括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和他们的日常言行。
2.《论语》的形成:《论语》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汇集材料、整理、编辑三个步骤。
汇集材料是指孔子的弟子们逐渐记录、记载孔子的言行。
整理是指后来的学生将这些材料整理编纂为书。
编辑是指各个版本不断修订、整理成为现在的形式。
二、《论语》的内容1. 《论语》的体裁:《论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
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2. 《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全书共有20篇,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言行、思想观点、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政治理念等。
例如《学而》篇讨论了人的修养、道德、学问等问题,《为政》篇探讨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和道理。
三、《论语》的思想1.《论语》的道德观:《论语》强调了“仁”的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仁、礼为准则,倡导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生。
2.《论语》的政治观:《论语》提出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理念。
孔子主张仁政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仁爱臣民,以仁义和礼制度来治国。
此外,孔子也主张君主要有道德、有品德,才能得到臣民的尊敬和理解。
3.《论语》的教育观:《论语》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师出有名,弟子入则,冠,学文,经习之,或不得与,或不免乎”为原则,注重师生关系,强调师傅的影响和学生的自觉。
四、《论语》的影响1. 《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和礼仪法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儒家”思想传统。
《论语》导读一
《论语·学而第一》导读上外西外王洪学而第一《论语》第一篇是《学而》,专讲“学习”,其实讲了3个问题,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
“为什么学”?“学则不固”,学了就可以不固陋;学习会变得温和,不会“犯上作乱”。
“学什么”?“仁”,是立足于人际关系而言,“二”人方能言“仁”,你一个人品德再高洁也谈不上“仁”。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论语》对5种人际关系(简称“五常”)作了约定: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把如何处理好夫妻、父子、君臣、朋友等关系(这4种关系加上兄弟关系合称“五常”)纳入了“学”的范畴,使得儒学不仅仅成为为政治国之道,更成为一种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
新时期尽管没有君臣关系,但你身处集体之中,必然存在领导与下级的关系。
在这5种关系中,核心是“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为人之本”。
本学期,有不少同学对父母冷漠,表现在对父母的询问置若罔闻,在作文选材上对陌生人“情有独钟”。
对陌生人提供的5块钱车费感恩戴德,对陌生人的一次提醒铭记在心,对陌生人出于礼貌的微笑大加礼赞……何曾想过,父母十几年如一日对你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丝毫不变,陌生人的一次帮助和父母十几年的养育相比,真的只是沧海一粟。
儒家的“孝悌”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出于人性的自然要求,并非强迫或强制。
即使是其它关系的的规范(统称“礼”),也是综合人伦与天地自然观念来设定。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礼”如果成为繁文缛节,成为虚设,那还不如废除“礼”,那其实不是真正的“礼”。
整本《论语》导读探索
整本《论语》导读探索《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等口传心授而形成的一部文化智慧之作。
本文将对《论语》进行导读探索,了解其内容、主题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论语》内容《论语》由20篇组成,共有492条语录,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
其中第一篇“学而”和最后一篇“为政”是《论语》的核心篇章,其余篇章则围绕着这两篇展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
《论语》的主题有几个方面:1. 孔子的道德观——孔子一生致力于为中国推崇道德,强调仁爱、诚信、中庸、孝顺等。
其中,仁爱是其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原点。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诚待人”、“尊师重道”、“学而时习之”、“教育是种天职”,以及“仁者无敌”等理念,提出了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并且为中国传统教育提供了基础。
3. 政治伦理学——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礼法制度”、“仁政”、“中正之道”,并强调了大体、小节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政治道德方面,人民要做到有德之人、高贵之士、忠诚之臣,而统治者则要做到“以民为本”,保障人民权益。
三、《论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很多方面:1. 孔子强调了“学以致用”,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2. 孔子重视“礼法制度”,提出了“礼尚往来”,为中国尊卑有序、人伦亲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3. 孔子重视人伦亲情,提出了“孝婴者未有不敬其亲”的思想,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奠定了人伦亲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 孔子强调中庸之道,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偏不倚、中正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对于当前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语》,通过对其内容和主题的了解,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论语导读 上课实用
名著导读《论语》2名著导读2020/6/28名著导读《论语》一、孔子其人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一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思想《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一.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三.个人品性: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格.四. 理想境界: 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成仁”,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天下归仁”.五.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
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以德服人(德治)“仁”为根基,内核“礼”为形式,外化孝悌之道忠恕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道,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严己宽人孝亲尊长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习态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论语》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论语》的基本概述1. 作者和成书年代《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一个集体编撰的作品。
约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包括了孔子在世时的言行及其对话,以及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及评论。
2. 体裁和内容《论语》是一部以对话形式为主的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包括了学而、为政、子罕、述而、泰伯、公冶长、雍也、述而、子罕、阳货、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子张、述而、子张、中庸、颜渊、子路等。
全书以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和思想交流。
3. 思想内容《论语》涵盖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内容,包括了仁、义、礼、智、忠、孝、谦逊、诚信等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际和谐、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等。
二、《论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包含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和言行,及其弟子对孔子的一些记录和评论。
学而篇主要强调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包括了对知识、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为政篇为政篇重点介绍了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包括了君主治国、官员品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强调了君主要以仁义为本,官员要以贤能为本,政治要以民为本等。
3. 子罕篇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子罕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子罕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4. 述而篇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述而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述而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礼仪、人际关系、学问等方面的内容。
5. 泰伯篇泰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对泰伯的一些评论和主张。
泰伯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政治治理和官员品行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深度剖析论语中关于
探讨论语对仁爱和义
解读论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礼法
探索论语对知识和修
道德的思考与观点。
理的重视与理解。
和秩序的观点与原则。
养的重要性与指导。
精选论语解读
1
庄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深入解读庄子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孟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详细解析孟子关于天命和道的重要观点。
3
与儒家文化
探究论语与儒家文化的紧密关系,揭示其核心价值观。
论语成书及传播
1
编纂与传世
了解论语的编纂过程和其如何流传至今。
2
传播与影响
探究论语对社会和人们观念的传播与影响。
3
地位与作用
揭示论语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内容分析
道与德
仁爱与义理 ❤️
礼法与秩序
知识与修养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
件
本PPT课件旨在全面介绍和分析论语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论语简介”、“论
语成书及传播”、“论语内容分析”和“精选论语解读”。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论
语的精神和思想。
论语简介
含义
了解论语的含义,探究其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与起源 ✍️
深入了解论语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和起源。
荀子:性即是命,提高意识,革命尚风
揭示荀子论语中关于性命、提高意识和革命尚风的理念。
结语
本PPT课件只是论语学习的一个简单导读,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论语的精神和思想,进一步实践和传承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导读解析 人教课标版
? 孔子所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 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
问》)正勾勒了以“仁”的价值作用于 个体、群体、邦国天下的逻辑过程及意 义,在后代儒者的手中则更明确地将其 陈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内圣外王”之道。
三、“仁”的实践
? 《论语》对于“仁”的大多数论述均在于 阐明达于“仁”、践行“仁”的种种途径, 正体现了儒家注重实用理性的特征。
原文学习
[?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 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 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 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 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 的精华内容。
? 当然,通过学习体悟“仁”的精义并使 之成为个体的生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终生,所以孔子 说:“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
? 《论语》同时也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 度、学习方法的大量论述,诸如:“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论语 ·述而》)、“朝闻道,夕死 可矣”(《论语 ·里仁》)、“发愤忘食,乐以忘
一、“仁”的定义
? 统观《论语》,在孔子及其弟子对于 “仁”的多维解说中,有五处以下定义 的方式正面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 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 仁》)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为,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
本文将以《论语》为导读,介绍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
一、孔子及其弟子《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所编写的书籍,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观点。
其中,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书中几乎所有的言论和故事都与他有关。
孔子倡导“仁”,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提倡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心和行为的完美。
孔子的弟子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子路、颜回、子贡、宰我等人。
这些弟子都受孔子的影响很深,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深化了这些思想。
二、儒家核心思想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是一种关注他人的态度,重视社会活动和人性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仁者”不妒忌、不怨尤、不愁虑,能够保持冷静和睿智。
另外,儒家思想还重视家风建设、家庭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将自己家庭的事务管理好,再把这种精神意识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之内。
三、互动故事《论语》中有很多反映人性、家庭、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可能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
孔子在对话中主要是提出问题,而弟子则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注家庭伦理、子女教育、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四、影响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实文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特点。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通过导读《论语》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核心思想和精髓。
一、《论语》的背景和特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全书共20篇,包括论语和子罕、曾子、子路、颜渊、子张、子产、宰我、子罕、宪问、哭隐、雍也、述而、泰伯、子夏、述记、阳货、问子、公冶长、子贡、子游等章节。
《论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论语》以言行录述为主,以言传授为辅。
第二,《论语》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义”、“政”等。
第三,《论语》以问答形式呈现,语言简练,思想深刻。
二、《论语》的核心思想1. 仁:《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这一重要的儒家核心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无所施于人,亦勿施于己”,这些都是关于仁的思想表述。
仁是孔子主张的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和要求,可以理解为对人的关怀、善待和尊重。
2. 礼:《论语》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君子比于义,小人比于礼”,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礼的重视。
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化表达,是“制人之出自己也”的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遵守礼,遵从礼的教化,才能真正成为君子。
3. 学而不厌,谓之圣人:这句话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
“学而不厌”意味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
而“谓之圣人”表明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也就是具有高尚品质和品德的人。
三、《论语》的核心观点1. 孔子的政治观点:孔子强调君主应当行仁政,即应当关心和爱护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主张君子应当以德治国,不应当依赖惩罚和恐吓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2. 孔子的道德观点:孔子注重的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认为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要求人们能够自律和遵守规范。
《论语》导读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
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
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 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五、兩楹夢
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 “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 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衛靈公》)
(二)克己復禮
個人與社會關係: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乎禮儀規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 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 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
二、從政(齊、魯)
四十而不惑(智者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 “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 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 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 予之以歸。
“論”即論次編纂,“語”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語。語經 論纂,故稱《論語》。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
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 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版本流传
魯論
今文論語 齊論 張侯論(張禹)
古文論語 (孔安國注)
《论语》导读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 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 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自信与不自己重视自 己,不自尊,就没有一点威信。“学则不固”,
这个学问也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 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 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 规矩。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 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 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 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 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 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 怀疑,到了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法则规 律,“知天命”。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
来。
“无友不如己者”句传统解释是“不要向
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南怀瑾先生的《论语
别裁》对此做了严肃批评。南老说:“照他这
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
长只能与当了总统只能
跟上帝做朋友了?”所以老先生不无幽默地认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现代社会不像 上古一样食物和房屋等物质条件匮乏。当然, 在当下的条件下,也有个比较的问题或称是攀 比的问题。我想,对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来说, 是不会存在这样的困扰的。物质是生活质量的 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 其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论语导读1
论语导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遗产。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关于人生、伦理、政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一些重要章节的导读,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
第一章第一章的内容以“学而时习之”的观念为核心,阐述了做一个好学生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地去做,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满足。
而遇到来自他国的朋友,也应该感到快乐和高兴。
而且要保持微笑,即便我们对不懂的事情感到生疏或者困惑。
第三章第三章中,孔子向子路解释了信用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常有粮;学不求意,时有钟鼓。
”这句话说明了君子不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该以道德准则为出发点。
耕者每年都能收获谷物,就像君子追求的高尚品德一样不会枯竭。
而学术奖励则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出现。
这意味着,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临时的优势,而在于长期的积累和耕耘。
这一点很适合现代社会,因为有时我们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第七章第七章是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到天、地和人之间的关系。
天、地和人三者联结,相互依存。
孔子说:“君子维辟于天下,不与乡里乎?”这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推动世界上的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我们的家庭或社区生活,而是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并将其融入到更大的社交环境中。
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信任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商业合作中,可靠的信任都是关键。
第八章在第八章,“泰伯第一”中,孔子谈到正义和权势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民众可以被控制,但不能因身分高低而失去自身思考的权力。
权力是要遵循正义和法规的,而不能单方面行使。
孔子还说:“贪鄙无厌碎木为可用”。
这句话类似于“宁缺勿滥”,贪婪和傲慢并非可取之路,必须遵循正义公平的原则去追求成事。
论语导读_精品文档
论语导读《论语导读》是对于中国古代经典《论语》的一个简要介绍和解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语录和他的弟子所述。
这本经典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分别是人情之学、修身立德和社会治理。
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人情之学。
《论语》中的许多对话和故事都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强调了人情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而且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师德的关注。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这种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道德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修身立德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论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一直主张要做到“修己以教人”,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他强调了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子路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目标。
这种以道德为根基的修身养性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论语》还提供了关于社会治理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孔子一直关注和思考社会的运行和规范。
在《颜渊篇》中,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利用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过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理念反映了孔子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视,他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正确的制度和规范来维持。
综上所述,《论语导读》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论语》的一个简要介绍和解读。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人情之学、修身立德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
这些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导读
–少贫且贱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晚年返鲁,整理《诗》《书》 –悠悠身后事
少贫且贱
•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 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 颜氏祷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 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有志于学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_门_人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三、对后世精神品格的塑造
• 好学深思 • 品行高洁 • 仁礼思想 • 治国要略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不 断深化,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 汉语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大好局面。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经在 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 院和200多个孔子课堂。
二、《论语》其书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 《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 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 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 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 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 穷斯滥矣。”
悠悠身后事
•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 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仁”即“爱 人”。他把“仁”作为行 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 和“礼”相互为用。主张 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 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 心向往的“大同” 理想。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 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 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者七十二
《论语》的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
几则笑话
CASE 1 :有人偷席 ,县官一翻 《论语》 ,即判案犯 死刑,即晚处决。《论语》说:“朝闻盗席 , 死可 矣。 朝闻道, 夕死可矣 CASE2: 有人偷钟,县官又翻 《论语》,跟著便判 被告无罪释放 ,师爷愕然,县官解释道 :”《论语》说: “夫子之盗钟 , 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山东曲阜祭孔
艰难的童年
?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 山的一个山洞中 (今山东曲阜 城东南 )。孔子因“尼丘”而 名“丘”,字“仲尼”(“仲” 表示排行老二)。
?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 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 握,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 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 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 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 视的艰难生活。
CASE 3:要判处一个打家劫舍兼杀人的大盗 ,县官 看案卷,查知该犯人之父 ,三年前因为谋财害命而被 斩首,当下立即下堂 ,将大盗扶起 ,并向其跪拜 ,众人 大惊,以为县官发神经 ,此时县官说:“《论语》谓 “三年无改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仰 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眼 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 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 然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 想象他的为人也是这样的呀!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 巨大影响,获益颇深 ……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 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 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
?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 yú,盛汤浆或饭食的 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 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 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
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 hé)和母亲颜徵
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 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 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 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 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人。
他先后删 《诗》、 《书》 ,订《礼》 、 《乐》,修《春秋》 ,对 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 整理。老而喜 《易》,曾 达到“韦编三绝 ”的程度。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 成《论语》 一书,成为后 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 1959到1969那段艰辛 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 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 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 出了贡献。”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 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 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 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 则。”
孔子
孔子真迹
?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 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 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 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 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 来。”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论语》导读
浙江永嘉 张晓燕 制作
【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颁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
奖 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
辞 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
】 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
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
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
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
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
光明的大道。
一、孔子身世及生平
青壮年时期
?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
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பைடு நூலகம்治上的辉煌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 “中都宰”,政绩卓著。在孔子的 治理下,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时期
?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
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晚年时期
? 58岁,孔子回 到鲁国。很受 尊敬,享受国 老的待遇,但 政治上得不到 重用。孔子退 而修诗书礼乐。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 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 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 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 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 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 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 四年多。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诺贝尔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 的新救世主:“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 的智慧。”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 国孔子的世纪。
二、《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 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 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 学、历史、政治、经济、艺 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 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 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 和处世方法。
?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孔子是也。孔子 ,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 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孔子标准像
在孔子诞辰2557 年祭孔大典前夕,孔 子标准像于9月23日 在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上海嘉定孔庙
台北孔庙
北京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全景
山东曲阜孔林
山东曲阜孔府